逛完這些衚同裏的藝術空間 更愛東城了

日期:2023-07-28 19:33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夏日傍晚,北竹桿衚同2號的藝術人文空間——槐軒,開啟了“晚風夜游”。清風徐來,人們在這座新紅學奠基人俞平伯住過的四合院裏,聽音樂、看展覽,度過詩意的夜。

  近年來,在東城,誕生了越來越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博物館、藝術館,如法原博物館、槐軒、南池子美術館、青雲貳拾參藝術中心等。

  它們在老城保護、院落更新中應運而生,由老院子、名人舊居等改造轉型而來,呈現着千姿百態的小眾藝術,成為獨家的審美情趣。

  槐軒 青雲貳拾參藝術中心

  名人舊居再利用 晚風夜游詩意足

  毗鄰朝陽門SOHO,在高樓的圍合中,有一座300年曆史的四合院。其樸素的外表令人難以想像,新紅學奠基人俞平伯一家曾在此居住多年,也是朱自清、豐子愷等文化名士聚會的地方。伴隨街區更新和院落改造,2022年,這裡作為藝術人文空間——取名“槐軒”,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站在這座四合院的圍墻外,幾乎感受不到它的變化,它的外表和毗鄰的院子一樣,青磚、灰瓦、磚雕、越過院墻灑下綠蔭的老國槐,難以分辨。而走進院內,卻發現它十分便利地服務了現代人的生活,如透光的玻璃門窗、可隨時落座的游廊等,形成與歷史痕跡的對比,而汩汩涌動的噴泉、現代藝術裝置等,又讓小院兒充滿了藝術氣息。

  2023年5月起,槐軒推出“晚風夜游”系列活動,伴着夢幻光影、潺潺流水、氛圍音樂,四合院呈現出全然不同於白天的詩意,觀眾沉浸式逛院子、看展覽。“這就像文學手法裏的通感,打通了觀者的眼睛、耳朵、觸覺,環境、音樂、展覽成為了一體,激發了我對作品和四合院空間的極大想像力,夏天毛躁的心情一下子靜了。”35歲的觀眾葉星説。

  無獨有偶,夏日,三里河水清岸綠,楊柳低垂。三里河畔,青雲貳拾參藝術中心游客絡繹不絕。該院大部分建築為晚清時期所建,部分曾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居所。“從1915年到1923年,梅蘭芳先生和母親就居住在前院的小廂房裏,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經典劇目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青雲貳拾參藝術中心主理人沈雲説:“將其改造為藝術中心,就是想延續老院子的文脈,讓老街區煥發新魅力。”

  如今,經過恢復性修建,這裡成為東城一處全新的藝術空間,非遺珠寶、歐洲古董傢具、藝術畫作等輪番展出,吸引了一批擁躉。最近,小院里正在舉辦消夏生活節,市集裏,有手作、文創、茶文化、香文化、美食等,既可夜游小院,也可坐下來吃喝。

  文藝基因有了傳承

  名人舊居活化利用,老院子裏有了新內容,但對文化藝術的傳承基因沒有變。人們一邊訪古探幽,走進文人雅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邊腦洞大開,在新興藝術的引領下不斷探索藝術的邊界。

  法原博物館 南池子美術館

  螺螄殼裏做道場 小院裏蘊含大美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坐落在衚同裏,這些新開放的博物館、藝術館不求博、不求大,而是小而精、小而美,市民游客觸手可及、步行可達。

  在前門東路大江衚同的牌樓對面,坐落着開館剛滿一年的法原博物館,面積不大,僅有200余平方米。步入館內,別有洞天,柱、梁、鬥拱、雀替、花窗等百餘精品木構件琳瑯滿目,雕工之精美,令人讚嘆。這些都是建築師、藝術家朱小地先生的個人收藏,來自山西、陜西、安徽、廣東等全國各地。“法原博物館的‘法原’取自清末營造大家姚承祖先生的《營造法原》,是向民間建築和營造工匠的致敬。”朱小地説。

  距離故宮東華門不到300米,這兩年,南池子美術館一躍成為網紅。館內使用面積僅1000平方米,卻別有洞天。踏入館內,中部一泓池水,清澈如鏡,環池有廊、軒、亭、榭,夾岸有疊石、綠植、繁花,明朗清雅,令人身心舒暢。後樓為展廳,不定期展出當代藝術家畫作。

  “經濟發展越蓬勃,人們的文化缺口越大,審美口味越豐富。”南池子美術館藝術總監文淵曾在國外生活多年,在他看來,“在法國巴黎、日本京都、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等老街區裏,生長着很多小眾博物館、藝術館,它們和老建築相得益彰,又代表着這個地域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人們的鄉愁情懷。在北京,這個鄉愁情懷可能就在最接地氣的衚同、四合院裏。”

  螺螄殼裏做道場,不止於法原博物館、南池子美術館。在位於故宮東北角的拾院,上百件藝術與家居作品散落在這個恒溫、恒濕、恒氧的綠色中式小院中,步入其中,移步易景,沉浸式逛展;報房衚同40號家居畫廊,集聚了全世界不同品牌的家居單品和原創設計,每一件商品都有獨特設計,每一幅畫作都有獨家故事。

  “衚同都變得年輕了”

  “衚同都變得年輕了!”衚同裏的老住戶們驚喜地説。伴隨近年來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衚同中的“七小”門類被騰退,故居、會館、老院子被整理出來,通過活化利用,成為了優質的、富有生機的藝術空間,成為美學生長的土壤。藝術家和年輕人們來了,他們帶來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先進的文化藝術産業,賦予了老院子全新的生命力,一度被詬病“遲暮”的衚同,擁有了令人驚喜的新鮮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