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舊物改造,普通平房院變成遠近聞名的“無廢小院”;針對家家戶戶不同需求,定制的“個性化小院”……2023年,本市啟動了第三輪背街小巷治理,隨着環境整治提升從衚同街巷延伸至平房院落,在東城,一批帶給人們“便捷、安全、舒適”“看著美、住起來更美”的小院,也在治理過程中不斷涌現。
草廠七條13號院:自給自足綠色低碳 老爺子迴圈利用物資
走進草廠七條13號院,李洪盛正鼓搗院裏的花花草草。“看這黃瓜,今天上午剛摘了一根。去年種的是葫蘆,也結了不少。這盆是韭菜,前天剛割了一‘掐’包餃子,還有薄荷、茉莉、葡萄……”
2021年,東城區前門街道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和專業社工的幫助下,啟動“零廢棄迴圈院落”建設,心靈手巧的“環保達人”李洪盛家因為院落基礎好、垃圾分類做得好,而被選作首批試點。
年過六旬的李洪盛是街坊口中的“環保達人”,而他家的院子更是遠近聞名的“無廢小院”。
一院花木如此茂盛,有何種植妙招?李洪盛神秘地來到院內花池旁。一根30多釐米高的廢舊雨水管直立着插入花池中,一半埋進土裏,一半露在外面。掀開罩在雨水管上的塑膠薄膜,黑乎乎的管內放着雞蛋殼、雞骨頭等垃圾。“這是林大學生們給我家做的‘蚯蚓塔’。”李洪盛介紹説,埋在土裏的管壁打有小孔,管內的廚余垃圾會吸引蚯蚓鑽入,蚯蚓不斷吐出有機肥料,讓小花池的土越來越肥。
不僅如此,院中還擺放着一隻綠色的堆肥桶,掀開蓋子,只見菜葉等廚余垃圾浸泡在水中。“現在天熱,兩三天就自然發酵了,用這個水稀釋澆花,渣子埋在土裏當肥料。”李洪盛傳授秘方,有了蚯蚓塔和堆肥桶,取土、取肥用來種花種菜,院裏的花木才會如此茂盛。
在13號“無廢小院”內,處處可見迴圈利用、節能環保的奇思妙想和新奇設施。外墻邊安裝着“雨水收集桶”,既解決了過去雨水直排溢流問題,儲存的雨水還可用於涮墩布、澆花。
廢棄的暖氣管被鋸成了長短不一的“拼裝材料”,最終組合成兩個可以推着“追太陽”的活動晾衣架。廊架上安裝的太陽能燈,不用插電,晚上自動感應點亮小院。自家種的絲瓜曬乾後做成抹布,與街坊四鄰共同分享。就連附近飯館不要的燈籠都被李洪盛拎回家來,修修補補,挂在院內的涼亭裏,成了小院絕佳的裝飾品。
演樂衚同83號院:小院裏景觀獨特 老人出門無障礙
演樂衚同83號的院門上,釘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保護院落”。
1992年就搬到83號院居住的陳艷正端着噴壺,為小花園的植物澆水。院內,老槐樹和古樸的垂花門形成了獨特的風景,院子裏處處洋溢着生活氣息。
“演樂衚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傳與負責宮廷音樂與戲曲的教坊司有關。”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演樂社區包片主任邢雅婧走進院內,一處小小的“組合花園”立刻讓人耳目一新。
“過去一説要來83號院,我都發愁。”邢雅婧回憶説,排水不暢曾是83號院的老大難問題。只要天上下雨,院裏立刻成了爛泥坑。下小雨,還能腳底下踩着磚頭往院裏挪;趕上下大雨,只能蹚水才能進院。
“外頭下暴雨,院裏的水直接往我家灌,屋裏都淹了!”陳艷立刻補充説。
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景觀係師生共同組成的設計研究團隊接手了演樂衚同83號院提升項目。除了重新改造院內的排水系統,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十幾次踏入小院,傾聽居民心聲,滿足居民的個性化改造需求。
居民缺少儲物空間,設計師們就用防腐木為每家每戶定制了高矮不同、大小不一的儲物櫃,櫃子正好可以擺放在每家門口,既實用,又不影響室內採光和正常出行。整治過程中拆除下來的舊磚舊瓦,被舊物利用改成了景觀墻,替代了過去簡陋的紅磚墻。設計師們還特意為老人在家門口的墻壁上安裝了無障礙扶手,讓老人可以順暢出行。
“以前院裏這槐樹,一開春就開始往下掉蟲子,一踩一腳黏,衣服根本沒法往院裏晾。”如今,槐樹樹身纏上了防蟲帶,樹下還設置了半包圍式座椅,供院內居民休憩納涼。陳艷招呼一家老小圍坐在樹下:“現在啊,下多大雨,我家都再沒進過水,沒事兒大傢夥就愛在院裏乘涼。”
南蘆草園衚同12號院:老房老樹老味道 創新創意更便利
推開帶有“忠厚培元氣”“詩書發異香”門聯的宅門,院內的老椿樹和民國風格建築映入眼簾。
施曉露是南蘆草園衚同12號院的老居民,1962年就出生在這個院。如今院內新增的12平方米專屬綠植種植區,成了施曉露一家的最愛。“老人在院裏散步、賞花,可開心了。”
“這是東城區掛牌保護院落,當初修這個院的時候,特別邀請咱們國家古建園林專家馬炳堅老師到院裏指導過。”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郭垚表示,想要對民國時期的老院子進行改造提升,一定要謹慎再謹慎,突出保護老建築的傳統風貌,在選材工藝上遵循不破壞歷史的原則。此外,還要緊扣居民訴求,盡可能地解決目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擾,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在前期實地探訪中,郭垚注意到,施曉露近90歲的老母親只要邁出家門一步,家裏人就得緊緊跟在旁邊。“老得攙着扶着,在院裏走個道都費勁,生怕老太太摔着。”施曉露無奈地解釋。
年頭久了,老院子的一些問題也開始漸漸凸顯。郭垚發現,院裏老椿樹四處蔓延的老根,將碎磚鋪成的院落地面拱得凹凸不平,最高的地方,地面被拱起來足有十幾釐米。樹根堵塞下水道,每逢雨季,院中就出現了不少水坑。院子正中位置,還高高鼓起個“大包”,“這是過去遺留下的防空洞,早就廢棄了,卻一直沒有填埋。”不僅如此,由於沒有修建專門的水池,院中地面上支棱出一根孤零零的水管,夏天漏水,冬天結冰。諸多問題扎堆,讓12號院居民出行步履維艱。
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計師郭垚做出了針對小院歷史遺跡獨特的改造方案。
針對居民最關心的道路問題,原有的碎石板路面被更換為青白石或倣石透水磚,地面更加堅固平整,還避免了雨季積水;廢棄的兩米深的防空洞被填埋處理,防空洞上方還設置起小花池;水流遍地的室外水龍頭變成了室外水池。為了方便老人遛彎,就連花池、樹池的邊邊角角都被“削平”,消除了居民日常出行隱患。
政策速讀:關注"街巷功能" 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融合
2023年,本市啟動第三輪背街小巷治理。在前兩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基礎上,第三輪治理更加關注“街巷功能”,對街巷治理提出了“歷史文化有傳承、綠化美化有品質、生活休閒有空間、便民服務有配套”的更高要求。
三年裏,本市將通過實施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改善環境品質,保護歷史文化底蘊,完善服務功能,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融合。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將與接訴即辦緊密結合,聚焦12345市民服務熱線訴求,補齊短板弱項。同時,與城市更新緊密銜接,將治理向居民院落和小區延伸,打造一批“美麗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