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望,大運河畔,承擔着京津冀公共服務功能的新文化地標正在拔地而起。7月12日,“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來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探訪“三大建築”,包括劇院、圖書館和博物館。目前,“三大建築”已確定具體名稱,分別是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並已進入精裝修階段,預計8月底將實現完工,年底投入使用。
北京藝術中心演出預約已開啟
綿綿細雨中,北京藝術中心歌劇廳、音樂廳、戲劇廳三座單體建築巍峨聳立,4000余塊折線鋁板裝飾而成的外立面,組成了舞臺大幕徐徐拉開的優雅姿態,走進室內,工人們作業的機器轟響,為國慶節期間的正式亮相做最後的調試。
位於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設計取自漕運碼頭岸邊的古糧倉,以中外經典戲劇文化為精神食糧,組合成了三個演藝演出的“文化容器”。該劇院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度為49.5米,包括1800座的歌劇廳、1600座的音樂廳、1000座的戲劇廳、500座的多功能廳及850座的室外劇場,總座位數約5750個。劇院的舞臺尺寸同國家大劇院基本一致,可以實現將大劇院演齣劇目在北京藝術中心無縫銜接、同步上演。同時,為給廣大觀眾提供卓越的觀演體驗,在劇院各廳堂的設計中,均採用國際一流的專業聲學電腦模擬軟體進行設計,確保觀眾廳每個座席均有優良的聽感體驗;內部安裝設置的舞臺設備均處於國內外領先水準,能夠使觀眾全身心融入戲劇表演、體驗一流的試聽效果。屆時,這裡將成為集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普及教育、文化交流體驗功能於一體的世界級一流劇院,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和感官體驗。
“北京藝術中心是‘三大建築’中建築體量最大、技術難度要求最高、專業性最強的建築單體,目前一些國內外演出活動已經開始預約,國家大劇院專業技術團隊正在對舞臺機械、燈光音響系統進行調試,預計最快將於國慶節實現試演、與廣大觀眾朋友們見面。”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副總經理沙鋼介紹。
世界最大“智慧機械書庫”待檢索
不遠處,有“森林書苑”之稱的北京城市圖書館頂部茂密的葉片傘蓋相互交疊,聚合成為一方中國傳統書畫中的“赤印”,格外醒目。內部設計呈現出蜿蜒流暢的山體、山谷結構,將森林景觀與圖書閱覽區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為廣大讀者精心營造出了一番“臨山間、於樹下、勤閱覽”的閱讀情趣。圖書館面積約7.5萬平方米,高22.3米,內部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等功能分區,讀者日接待量為5000至8000人次。
如何打造通透明亮的視覺效果?一個面積達2.5萬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無隔墻開敞閱讀空間給出了答案。項目安裝了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墻,其中最高的玻璃幕墻高16米、寬2.5米,重達12噸,推動了我國玻璃原片製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膠合及超高幕墻施工技術進入國際一流水準。
不僅如此,圖書館地下還埋藏了一個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機械書庫”,它的藏書量可達650萬冊,這一設備通過智慧化技術實現了高效檢索並自動化送達的圖書借閱新體驗。未來,圖書館項目將由首都圖書館運營,成為一個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用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
242個隔振支座為文物保駕護航
千帆閱盡,運河湯湯。大運河博物館是停靠在城市森海中的“運河之舟”,仰頭望去,融合了大運河船舶、風帆和水浪三個元素,大運河博物館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永久性定格在了綠心的一片森海之中。沙鋼介紹,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由市民共用大廳和主樓兩部分銜接而成,其游客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
“為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安全,降低可能發生地震對館藏文物的影響,我們通過滿布在結構柱上的242個隔振支座,在建築上部和基礎間加設了一個能夠‘化勁’的隔震層,如遇地震發生,能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證了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安全。”沙鋼説,未來,博物館項目將由首都博物館運營,成為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成為城市副中心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和展示城市發展的生動窗口。
北京大劇院站直接連通“三大建築”
“全國還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夠像副中心這樣同時建設三座公共文化建築,令人驚喜的是,集群式的文化建築下還配有集文化、休閒、餐飲、潮流於一體的共用配套設施。”沙鋼介紹,這個在“三大建築”圍合區域、藏在景觀公園下的“網紅打卡地”建築面積約25.5萬平方米,集商業配套、共用停車、地鐵交通、能源保障等功能於一體,共配套設置了3000個共用停車位,同時還設有一家配備了7個觀眾廳的電影院。未來,這裡將匯聚世界各地的饕餮美食經典、優雅精緻的品質時裝大牌、潮流匯聚的新消費爆款商品,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商業配套服務,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共用空間。
同時接入M101、M104兩條地鐵線並實現換乘的北京大劇院站,是被“三大建築”合圍環抱的“綠心之眼”,游客可從地鐵換乘站經由共用配套設施直接進入“三大建築”參觀游覽,據測算平均步行距離約300米、步行時間約5分鐘。未來,這裡成為整個區域的公共交通樞紐和游客往來聚集的活力中心。
“三大建築”已進入精裝修階段,預計8月底將實現完工,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