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河交匯處,一座經過國家戰略部署和科學規劃的未來之城正如火如荼地建設着。7月11日上午10時,隨着國産最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刀盤抵達接收井端頭加固區,其距離掘通東六環改造工程東線隧道僅剩約20米。
東六環改造工程隧道恰好穿越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在隧道上方,副中心站樞紐工程的主站房核心西區剛剛率先完成結構封頂,開始轉入設備安裝、二次結構、裝修工程和“京帆”屋蓋建設施工。
大國重器縫合副中心城市功能
在生機勃發的副中心,這座未來之城不斷加速跑實現萬象更新。就在毗鄰東六環六合橋處的施工現場,乘着巨大的工程電梯來到地下26米處,單向三車道的東六環改造工程隧道赫然映入大家的眼簾。平滑整潔的隧道,兩側白色的燈帶映照着地面。“在我們的左側,是兩條巨型管道,正是它們將泥漿輸入到盾構機刀頭處用以挖掘,再將挖掘出的渣土液化後排出,保障了工程的順利推進,也使得掘進現場如此乾淨整潔。”中交隧道局東六環項目技術負責人呂計瑞揭開了工程的這一秘密。
乘車前行約7.4公里,開挖直徑16.07米,整機總長約145米,總重量約4500噸,國産最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赫然呈現在眾人面前。
伴隨着巨大的轟鳴聲,濕熱的空氣混合着淡淡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盾構機正在自北向南掘進,盾構上面是六環路與通三鐵路交叉點南側約200米處。”呂計瑞説。
緊接着,呂計瑞還揭開了一個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東六環改造工程隧道單向三車道的地下,其實還有一層高約3.7米的應急車道。“未來假如隧道內發生事故,救援車輛可通過專門入口,5分鐘左右就能及時趕到隧道內任何位置加以救援。”他説,不僅如此,隧道內還每隔80米設置一處疏散樓梯,供人員在緊急時刻撤離使用。
眼下,由首發集團組織實施,中交隧道工程局承建的東六環改造工程東線盾構機已順利到達接收井。我國這條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雙線即將貫通,這項國家級創新工程也將迎來突破性進展。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是副中心“打造縫合城市功能的創新發展軸、有效織補城市空間、解決高速公路分割城市問題”的標誌性工程。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線全長約16公里,其中盾構段長7.4公里,採用分離式雙洞佈置。盾構隧道直徑15.4米,採用分離式雙洞佈置,每洞佈置3條車道,分為三層,上層為排煙通道、中間層為行車通道、下層為疏散救援通道。其最深處位於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
“東六環路相當於副中心的中軸線,而東六環路交通擁堵、高路基的物理條件,將副中心東西兩側一分為二。”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項目處負責人何歷超介紹,東六環改造工程建成後,北京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可有效“縫合城市空間”,讓市民工作、生活、交通更加便利。
“這裡盾構一次連續掘進最長距離達4770米,是全國大盾構連續掘進最長的隧道之一;隧道設計斷面直徑達15.4米,在國內城市公路盾構隧道領域最大;隧道最深埋深約75米,最高水頭達65米,還穿越京哈鐵路、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地鐵6號線、通三鐵路等風險源99處。”中交隧道局東六環項目負責人何劍光介紹,這對盾構機可靠性及工程適應性要求極高。
為此,首發集團聯合中交隧道工程局、中交天和打造了大國重器——超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將光纖磨損檢測技術應用於盾構刀具檢測上,實時監測刀具磨損量。“運河號”還配備綠色環保管路延長裝置,解決隧道內泥水溢出的施工環境污染;優化泥水倉逆洗功能,實現不同高度分層逆洗,應對地層變化導致的“堵倉、滯排”問題;刀盤主驅應用主動伸縮技術、特殊工況下輔助實現“刀盤脫困”等自主研發和多項國産核心零部件設計製造,突破多項超大直徑盾構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成為領跑我國大盾構技術創新性變革創下新的里程碑。
施工單位中交隧道局自2021年8月正式始發,“運河號”盾構機一路高歌猛進,順利完成始發、過站、接收、穿越風險源等7.4公里隧道掘進任務,歷時23個月,掘進期間平均日進尺達14米至16米,最高日進尺24米,做到了盾構掘進“始發零風險、隧道零滲漏、地面微擾動、安全零事故”的國內領先水準。呂計瑞介紹,本工程首次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內創新性應用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大幅提升隧道穩定性和防水品質,填補了行業內的一項空白。如今,隨着“運河號”盾構機頂推到位,超大直徑盾構同步雙液注漿工藝技術優勢顯著,隧道上浮控制由30毫米逐步保持在10毫米以內,成型隧道位移穩定在15毫米以內,32.5萬平方米管片襯砌始終保持“不滲不漏”的一級防水標準。
據了解,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點項目,建成後,原址將建設六環公園織補城市空間,打造縫合城市功能的創新發展軸,完善副中心路網系統和綠色空間格局,使通州城區與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融為一體,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副中心崛起“站城融合”綜合體
在古塔凌雲之處,走進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施工現場,數十台塔吊與其他大型工程機械、車輛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近7000名建設者在地上地下各司其職,助推這項“超級工程”迎來施工新節點。
眼下,副中心站樞紐工程主站房核心西區剛剛率先完成結構封頂,開始轉入設備安裝、二次結構、裝修工程和“京帆”屋蓋建設施工;其他區域全面進入施工攻堅階段。截至7月5日,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完成全部工程土方量85%,完成結構施工65%;截至7月7日,該工程自開工以來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38.8億元,佔項目可研批復投資估算318.18億元的43.62%。
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介紹,伴隨着該工程主站房核心西區的封頂,除了備受矚目的“京帆”屋蓋建設即將展開施工,未來在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地上,一座規劃中逾260米的超高層寫字樓也將在此亮相。該工程也將打造新時代站城融合樣板示範,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綜合體。未來,其地上城市綜合體將涵蓋辦公、商業、公寓、酒店等多種業態,僅配建停車位就會高達5300個,構建特色商務辦公組團與城市級活力商業圈,實現交通功能與商務辦公、綜合服務功能的高效耦合,成為副中心的活力核心。
張登科表示,副中心站樞紐一體化實施範圍約61公頃,地下建築規模約128萬平方米,地上規劃建築規模約139萬平方米,呈現出“地下樞紐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總體格局,預計2024年12月底完成結構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後將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
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將着力推動“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整合5條地鐵(M6、M22、M101、M104支線、S6線),2條城際鐵路(京唐城際與城際聯絡線),1條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實現四網融合。這裡還會包含15條公交接駁線路,並預留城市航廈功能,可實現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天津等地,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唐山市,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地鐵平谷線首次跨區域運作連接北三縣,實現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助力建設京津冀城市圈千億級産業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