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79家養老助餐點幫您解煩憂

日期:2023-07-07 16:52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近日,位於東城區柏樹衚同30號的人民小酒文化館裏很是熱鬧,東華門街道為“爸媽食堂”公益助餐項目的受助就餐老人舉辦了包粽子、編彩繩體驗活動。包粽子的材料是老人們自己從家帶來的,教大家編五彩繩的老師也是在這裡用餐的老人。

  2023年5月8日,東華門街道的“爸媽食堂”在此落地,運作兩個月來,首批有51名轄區老人簽約,享受公益助餐服務。

  東城區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紹,“爸媽食堂”是東城區“五社聯動為老創新服務項目”的一個嘗試。目前,東城區養老助餐體系已經從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延伸到社會餐飲企業,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供餐服務。截至目前,東城區通過民政部門備案的養老助餐點已達79家,基本能夠滿足東城區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10元吃自助午餐

  “爸媽食堂”深得老人認可

  11點多活動結束,有的老人不急不忙地拿出飯盒,有的坐在座位處等待。隨着午餐時間臨近,客人越來越多,其中很多是老年人,他們拿着空飯盒,一進門就到電子簽到器上簽到。餐廳工作人員也忙碌起來,熱騰騰的飯菜接連出鍋,整齊擺放一旁。當天的菜品包括紅燒雞大腿1個、蝦米燴冬瓜、番茄炒雞蛋、青菜雞蛋湯,主食是饅頭。

  東華門街道民生保障辦副主任米趙宜介紹,“爸媽食堂”是“愛豆銀齡關懷”爸媽益站五社聯動為老創新服務項目之下的子項目,每週一至周五,為轄區內城鄉特困、低保低收入、持有殘疾證等家庭中60歲以上老人以及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午餐助餐服務。“爸媽食堂”公益助餐項目實施期間,為每位老人提供22元/餐的成本價就餐標準,老人只需支付10元/餐,剩下的餐費由公益基金提供。

  為了讓老人吃得安心、可口,“爸媽食堂”在項目選址、菜品搭配等方面頗費一番心思。綜合了距離、老人口味偏好以及商戶經營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等因素,將助餐地點定在人民小酒文化館,這裡地處街道中心區域,距離燈市口地鐵站300米、公交車站500余米;菜品營養搭配上,街道邀請了轄區的老年人代表前來品嘗,為餐廳提意見。

  “我們每週都會更換功能表。由廚師長出功能表,交給基金會確認後,功能表會貼在墻上,每天吃什麼老人一目了然。”人民小酒文化館老闆趙博介紹,自助午餐,飯菜管夠,在烹飪上廚師們也會照顧老年人的需求,比如不做魚、口味軟爛、少放糖。“伙食確實不錯,項目運作以來,還沒有老人提出過意見。”趙博説,這裡除了受助老人就餐,也有很多沒在受助名單裏的老人過來吃飯,“掏22元,老人也覺得值。”

  66歲的社區老人張平是退役軍人,持有殘疾證,屬於受助對象。老伴兒被單位返聘後,就餐在單位解決,他一個人在家吃飯成了問題。“我要是做兩個菜,三天都得吃同樣的飯。”張平説,以前午飯他都是點外賣或在家門口的小飯店解決,不但高油高鹽,而且不方便。現在有了“爸媽食堂”,每天從家溜達過來3條衚同,不到10分鐘。“飯菜相當不錯,一葷兩素,還有湯,不限量,每週更換功能表不重樣,好吃不貴。我們老人才出10塊錢,上哪兒找這樣的好事。”

  “今天其實是‘爸媽食堂’根據節日需求,舉辦的又一次小活動。‘爸媽食堂’不僅是養老助餐食堂,還是一個為老年人搭建的活動交流平臺。”米趙宜説,這裡會定期組織一些小活動,如節日活動,手機使用、手工製作、健康講座等易學易會的“老年小課堂”,既拓展為老服務範疇,也讓老年人老有所伴。

  她表示,下一步,街道將繼續積極探索區域居家養老新模式,凝聚養老服務合力,創新打造東華門轄區“1+3+N——黨建引領,文化滋養+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的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工作再上新臺階,不斷提升地區老年人的滿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餐點從養老驛站

  延伸到社會餐飲企業

  米趙宜介紹,東華門街道“爸媽食堂”公益助餐項目還在持續探索,他們推出了助餐海報,愛心人士掃碼就可以捐款,由基金會統一管理,延長公益助餐時間。“我們希望能爭取到更多的公益資金,為更多困境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除了“爸媽食堂”,東華門街道還有其他的老年餐桌供應形式。如在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由第三方供餐企業為老年人提供22元標準的套餐,社區還會發動志願者,為行動困難的老人到府送餐。

  “我們的養老助餐體系建設涵蓋多種形式。”秦臻介紹,首先是發揮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功能,建設養老助餐點,由第三方供餐企業統一將餐食送到驛站,併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服務。2022年,東城區民政局又動員養老機構,如街道照料中心等,發揮其輻射居家養老的職能,將養老機構的食堂對外開放,為社區老人提供價格優惠的餐飲服務。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探索,漸漸發現老年人對餐飲口味、就餐便利性提出了需求。2023年,東城區民政局開始引導和吸納社會餐飲企業加入到養老助餐點建設當中。“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每個街道至少簽兩家社會餐飲企業,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就餐需求。由餐飲企業的專業廚師來做養老餐,食品安全、飯菜品質也能得到保證,更能滿足老年人的口味。”秦臻説,截至目前,東城區的養老助餐點已經達到79家,基本能夠滿足東城區老年人的就餐需求,“社會餐飲企業的助餐點還在陸續簽約當中。”

  79家養老助餐點包括養老機構、養老驛站和社會餐飲企業助餐點,有的提供提前分裝好的套餐盒飯,有的提供現場分餐的自助餐。“自助餐是最受老人們歡迎的方式了。雖然很多老人也是打包回家再吃,但他們早上10點就會到助餐點,聚在一起聊聊天,直到開餐,打完飯再回家。”

  秦臻説,在發展養老助餐過程中,他們發現,老年助餐,難的不是“餐”,而是“助”。一方面,是數字鴻溝阻礙了老年人點餐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將飯菜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還有,要重點解決老年餐的營養均衡問題。

  “現在可以説,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送餐到府方面,也在廣泛發動志願者為老人提供服務。”秦臻表示,後續會針對老年人不同的身體情況,發展營養餐。“比如,研製適合老年人食用的燉盅;再比如,提供針對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老人的營養餐;為一些只能在家接受鼻飼的老人提供營養均衡的流食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目的是健全助餐體系,讓老年人吃得更有營養、更有品質,從根本上解決老人用餐難的問題。”

  街道亮點

  北新橋街道

  創新“可移動式空間服務”

  方便老人家門口就餐

  為解決轄區內老年人“吃飯難”問題,2023年3月,北新橋街道依託三和老年公寓,創新可移動式空間服務,增設“半開放自助智慧食堂”功能區域,擴大餐桌空間,打造出東城區首家新型數字化養老助餐服務餐廳——北新橋街道三和老年餐桌,優先服務“不具備做飯能力”的老年人,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暖心飯”。

  為了烹制出適合老年人的健康餐,餐廳前期線上上針對老年人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做了不少調研。三和老年餐桌每日供應三葷兩素一粥湯,還有粗糧搭配主食,種類豐富多樣,口味清淡軟嫩,讓老年居民吃得爽口、吃得健康。老年餐桌價格親民,老年卡實時結算,17元就能吃到一葷兩素。

  北新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還將通過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老年人提供“訂單式”“功能表式”服務,讓三和老年餐桌的輻射面更廣、服務的人群更多。

  此外,北新橋街道還推出了“四個幫手”。

  便民菜站“拉把手”。轄區天澤祥便民綜合體“直通”老年餐桌後廚,實現優質食材“點對點”“半小時即時達”,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採購成本,老年餐桌的“菜籃子”減負提質,從源頭守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簋街餐飲“伸把手”。深入挖掘商會資源,聘請餐飲企業的專業廚師來老年餐桌烹制特色菜品,讓老年人花低價就能享受高品質“大餐”。攜手胡大、蘭溪小館等飯店推出“助老食事”計劃,老年人到店可享“綠色通道”、專屬定制、價格優惠。

  志願服務“搭把手”。多個社區試點成立“樂齡幫扶隊”,為高齡、困難老年人送餐到府,遇到沙塵、雨雪等惡劣天氣時,由社區工作者送餐到府,確保老年人及時吃上“暖心飯”。2023年,街道將進一步加強為老服務志願隊伍建設,拓展服務範圍,通過鄰里守望、專群結合,打通老年人需求和服務精準對接的“神經末梢”。

  轄區單位“幫把手”。引導地區商務樓宇、社會單位、學校等利用食堂資源,開設“老年送餐窗口”,聯合轄區企業推出助老“流動餐車”,成為老年助餐的“星星之火”。打造以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助餐點為基礎,以社會餐飲企業為支撐,以社會單位內部食堂為補充的養老助餐服務佈局。

  東直門街道

  打造“一刻鐘”

  居家養老就餐服務圈

  東直門街道老年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28%左右,老齡化程度嚴重,老年人就餐問題成了養老服務工作中亟須解決的難題。東直門街道將“養無憂”計劃作為養老服務工作的基礎加快推進建設,依託養老聯合體建設,構建“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完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目前,東直門街道共有10個社區,已建設完成老年配餐中心1家,老年餐桌7家,其中4家開設在養老服務機構內、3家開設在社區內,養老驛站、社區用房、養老院點位相互補充,實現多元主體共建。

  街道積極統籌協調,克服多方困難,通過提供政府用房、免除場地租金等方式,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能。目前,街道老年餐桌菜品兩葷一素售價15元、一葷兩素售價12元,大大低於市場價格,降低了老年人的吃飯成本。

  充分考慮到轄區老年人分佈特點和區域特點,依據街區制管理,合理設置每個街區內老年餐桌點位,目前7家老年餐桌平均分佈在六個街區內,成功打造“一刻鐘”養老就餐服務圈,保證每個街區範圍內的老年人都可以實現家門口用餐願望。

  另外,為解決失能老人無法出門就餐的問題,街道發揮社區志願者、養老驛站服務人員優勢,提供入戶送餐服務,縮短了老年人的就餐距離。

  為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多樣性,餐桌每日提供3個葷菜和4個素菜供老年人自主選擇,同時考慮到少數民族特定的飲食習慣,在所有餐桌都增加回民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