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促進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煥發品牌新活力,近日,東城區發佈《東城區老字號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方案圍繞老字號品牌、企業、場景、活動、人才等方面,研究明確了8個定量目標,注重對老字號的分類施策和分類引導,突出對老字號産品創新、跨界融合和渠道拓展支援。到2025年,東城區老字號品牌數量計劃超過75個,老字號博物館將達到12個左右,形成4至5條以老字號和非遺為主題的旅游精品線路。
系統摸底
明確8個定量目標
據了解,東城區目前共有老字號品牌68個,百歲以上老字號品牌36個,佔比超過一半。全區老字號種類繁多,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吃、穿、用、玩、觀”等各方面,涌現出同仁堂、北京糖業煙酒、工美集團、稻香村、吳裕泰等一批國內老字號重點行業領域的頭部企業,是首都乃至全國的老字號品牌發展高地。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打造中國品牌,培育和發展中華老字號和特色傳統文化品牌”。東城區商務局聯合專家智庫,圍繞國家部署及系列文件精神,結合東城實際開展了廣泛研究討論,通過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全區68個老字號開展系統摸底,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東城區老字號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方案制定了詳實的行動目標體系,圍繞老字號品牌、企業、場景、活動、人才等方面,研究明確了8個定量目標,對細分行業頭部企業、區域性優勢品牌、老字號旅游精品線路等也設定了量化目標,使方案目標更加體系化、具象化和可行性。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區老字號(中華老字號、北京老字號)品牌數量超過75個;老字號企業整體營收規模明顯擴大,營收過千萬元的老字號企業不少於35家,過億元的不少於15家,過10億元的不少於4家,推動1至2家條件較成熟的老字號企業啟動上市籌備工作。王府井、前門兩大商圈將成為老字號集聚區,文化與消費空間深度融合,全區老字號博物館(展覽館、數字館、體驗館)達到12個左右,累計開展老字號主題展銷或體驗活動不少於20場。
差異化施策
強化老字號企業成長力
方案注重對老字號的分類施策和分類引導,針對全區老字號分屬不同行業領域,基礎不同、經營狀態各異、發展水準參差不齊等狀況,提出“着力打造一批頭部企業”“精準培育一批特色企業”“調整盤活一批存量品牌”的分類施策路徑,聚焦老字號發展的痛點和難點,進行差異化精準施策。
對底蘊深厚、優勢明顯、影響力大、市場廣闊的老字號企業,東城區將進一步加大資源傾斜,鼓勵其對標國內國際一流企業做大做強,支援開展兼併重組、跨界融合、跨區域發展。未來3年,東城區計劃在醫藥、茶酒、百貨等領域打造4至5家全國性或國際性知名品牌企業,在餐飲、生活服務、食品加工、工藝美術等領域打造10家以上細分行業頭部企業。
對基礎較好、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場潛力較大,但目前經營一般、沒有比較優勢或優勢不明顯,甚至存在經營困難的老字號品牌,東城區將加強資源對接引導,支援其聚焦主業、突出特色、垂直深耕、做優做精,未來3年力爭在百貨、餐飲、住宿、服裝鞋帽、生活服務、食品加工等領域培育20家左右擁有區域性優勢品牌的老字號企業。
“四個三”創新工作
提高老字號市場競爭力
東城區還將在老字號産品創新、跨界融合和渠道拓展方面提供支援。方案基於國潮消費新趨勢,提出“四個三”創新工作方向:聚焦創新賦能,提出推動老字號産品服務創新、跨界融合創新、經營模式創新“三條路徑”;基於老字號發展的新訴求,助力老字號拓展銷售渠道,支援進駐商圈、特色街區、社區(樓宇、園區)“三類載體”;拓寬實體銷售、電商銷售、跨境銷售“三類空間”;搭載市內展會、全國展會和國際活動“三類平臺”。
東城區將支援開發老字號主題文旅産品,依託“故宮以東”品牌開發形成4至5條以老字號和非遺為主題的旅游精品線路,在書店、餐廳、酒店等場景中植入有助於促進文化消費的老字號産品和服務,引領消費新潮流。
此外,東城區還將推動重點街區與老字號元素融合集聚,在崇雍大街、朝陽門南、北小街等重點街區升級改造中,開展老字號門店品質提升,適當集聚新的老字號、非遺旗艦店、概念店,打造文化+消費資源集聚的“老字號一條街”式特色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