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地面上原有的道路“功成身退”後,將被改造成宛如建在空中的高線公園。據《城市副中心會客廳》欄目所示,備受矚目的六環高線公園國際方案徵集目前正推進成果整合等工作。未來,公園計劃植入15萬平方米配套服務建築。
高線公園植入15萬平方米配套服務建築
北投集團副總經理揭俊介紹,六環高線公園總長度約14公里,通過功能縫合,引導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打造人本共用的活力空間。充分利用路基、橋梁、林地等各類現狀資源,融入城市新的發展需求,對六環綠地空間進行複合利用,植入15萬平方米配套服務建築,補足和營造持續活力場所,與項目周邊功能互補共用,建立全齡友好、四季覆蓋、兼顧晝夜的活力體系,縫合城市功能。
除了補足城市功能外,六環高線公園的壯美景觀將為城市副中心的綠色格局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通過景觀縫合,引導多元風貌,打造花園城市樣板。”揭俊介紹,公園以路基為主軸,沿城市展開,在全線打造魚骨狀滲透的12個觀景通廊和8個眺望高點,將東西視線縫合。豐富路基立面,將引入多種形式的廊橋、小徑、露臺向城市延伸,結合田園、花圃、林地、水景塑造多種城市空間。通過綠色景觀,營造綠色生態環境,豐富生物多樣性。公園全線保留提升現狀綠地36.5公頃,鄉土樹種佔比85%以上,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比例約為7:3,園路100%林蔭化,形成結構自然、功能穩定的城市森林,最大化生態系統碳匯總量,構建由下凹綠地、下凹場地、生態梯田、透水鋪裝、生態旱溪、雨水花園等構成的多維度海綿綜合體系。
公園還將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構建近零碳示範區。全線設置的15萬平方米配套服務建築,全部實現綠建三星標準,並對全線建築、橋梁等設施設置低碳技術標準和低碳技術措施。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率不小於20%。
城市綠心生態修復效果顯著
北投集團的另一綠色典範之作是2020年開園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城市綠心的核心區過去曾是東方化工廠,疏解騰退後,打造為生態保育核心,用自然的力量來恢復區域生態,這是城市副中心生態建設的創新之舉。北投生態環境公司總經理、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國介紹,該項目是國內首例石化類大型污染場地風險管控項目,相比傳統工程化修復模式可節省約70%—80%的治理資金,減少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北投生態環境公司搭建了城市綠心生態環境管控智慧管理平臺,實現數據信息化管理、風險智慧化預測模擬。目前監測數據顯示,原東方化工廠區域生態修復效果顯著。廠區內空氣品質達標,污染物呈衰減趨勢。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原來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開始在此繁衍生息,已有近50種小動物在綠心內安家落戶,包含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
綠色能源的廣泛應用也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一大亮點。城市綠心組團約60萬平方米的配套建築均採用地源熱泵、光伏發電以及智慧能源管理等綠色低碳技術,區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過40%,年均碳減排11500噸。
光伏發電副中心裝機規模將提高52.5%
不僅僅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北投集團在城市副中心眾多項目中廣泛推動綠色能源應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據介紹,公司承擔了副中心30多個能源環境相關的投資建設運營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以光伏發電為例,傳統的做法是在傳統的屋面支起光伏組件,外觀比較突兀。魏國介紹,北投集團一直在光伏發電和建築主體融合方面下功夫,儘量不影響建築的外觀效果。從光伏發電的組件選擇、鋪裝方式、與建築材料融合一體等方面入手,目前承擔了行政辦公區二期160地塊規劃展廳屋頂光伏、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屋頂光伏等多個新建建築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謀劃並承擔了副中心學校、醫院和政府機關共計153個存量公共服務機構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規劃展廳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中,採用“建築光伏一體化(BIPV)+安裝式光伏(BAPV)”相結合的安裝形式,坡屋面採用光伏瓦,平屋面採用玻璃基薄膜光伏板,項目鋪裝面積共計6544平方米,可完全滿足建築自身的全部用電需求,實現了零碳建築和零能耗建築的雙零目標。目前北投承擔的副中心區域光伏項目超70000千瓦,項目全部建設完成後,可將城市副中心區域光伏發電裝機規模提高52.5%。
除此之外,北投集團積極推動新的先進能源技術在副中心落地。在做好淺層地熱的同時,正在推進中水源熱泵、中深層熱泵、氫能、儲能等技術的探索和實踐工作,如碧水污水處理廠中水源熱泵項目,可為周邊10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築提供供熱供冷服務。“十四五”末期,北投集團預計將承擔熱泵供能項目面積累計達1000萬平方米,分佈式光伏裝機量累計達1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