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城市副中心園林工程榮獲行業最高獎

日期:2023-05-05 10:31    來源:通州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是國內風景園林行業最高獎項,與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獎一樣,均是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備案的社會科技獎。近日,通州區環球主題公園配套建設一期園林景觀工程和城市綠心園林綠化建設工程一、二、三、四、二十一標段,獲評2022年度該技術獎金獎,張家灣公園建設工程(一期)四標段獲銀獎,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節約型園林及近自然生態修復理念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落地轉化貢獻“副中心經驗”。

  經驗1 綠色低碳、數字智慧,科技創新賦能景觀綠色建造

  乘飛機掠過城市副中心上空,茫茫綠野中掩映着一幅繽紛夢幻的“水彩畫”——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它是世界第五、國內首家環球主題公園,以規模體量之大、品控之嚴格、建造難度系數和景觀營造品質雙高的特點,成為國內園林景觀建造的里程碑。

  頂尖園林首先體現在“智慧”二字。據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官方公佈數據,園內種植了30萬株植物,包括1000多個品種。其中所有苗木類植物都被賦予了“智慧”——智慧管理系統為每株苗木建立了信息化檔案,號苗、運輸、栽植、養護全過程實現智慧化管理。

  智慧灌溉系統就埋在草叢中,能自動收集氣象數據和土壤濕度數據等,經過分析自動修訂灌溉程式,併發出指令,精準施策到每種樹的定向、定量灌溉灌根器,灌溉精準度達到國內一流水準,大大助力項目節能降耗。同時,園林景觀工程中,大量綠色建材被應用。這些新材料精準表達設計師語言,營造花樣空間。

  環球主題公園還融入諸多中國元素。比如核心商區城市大道,沿路設計了“雙龍戲珠”“春日焰火”等鋪裝圖案。其中攻克了不少業界公認的技術難題。

  為了突出龍鱗的漸變色彩,項目團隊使用大量彩色混凝土。“北方地區彩色混凝土易裂,為了破解這一技術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實體樣板推敲,從基層到面層,從脹縫到縮縫,都精準測算。”北京順景園林技術研發中心總經理楊哲説。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得到了“縮縫和脹縫用緩衝材料填充可以確保彩色混凝土圖案的完整觀賞性”這個“標準答案”。不僅如此,在進行大面積、異形化鋪裝施工時,項目團隊還自主研發勾縫工具,解決了傳統勾縫操作帶來的勾縫劑外溢、不美觀等問題,僅此一項就使施工效率整體提高了30%。為把“春日焰火”“繡”在環球影城大酒店廣場的地面上,鋪裝選擇了精確的像素化排版。這種鋪裝一來環保,能減少現場切割量,二來可有效控制工期,此外造價比異形切割更低。“該項目選用了像素單元為20釐米見方的石材,排版同時考慮與周圍其他區域石材的銜接,對縫工整,當然這也考驗了工人的‘繡花功’。”楊哲説。

  公園濱河區域還大面積應用環保陶瓷透水磚。在施工策劃階段,項目團隊就針對透水磚常出現的泛鹼問題做了專項樣板實驗,並通過各種防泛鹼材料的實體樣板比對推敲,包括防泛鹼劑的稀釋比例,防泛鹼劑的噴灑時間等多情況比對,最終選用一種可稀釋防水乳液。“這種防水乳液噴灑於已鋪設完成且掃完縫的陶瓷透水磚上,一旦滲透至陶瓷透水磚內部便可産生化學反應,達到防泛鹼的效果。”楊哲解説道。

  經驗2 自由呼吸、自然修復,在“綠心”打造海綿城市標本

  東方綠“星”,千年惠林。作為副中心綠色空間結構中的“一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如今已成為最具生命力的新地標。此次榮獲金獎的標段由五家單位承建,其中城建園林花木公司負責一標段“雨洪積蓄區”的建設。

  “山以水為血脈,園以水為心臟。打造一個能滿足50年一遇蓄洪需求的雨洪積蓄區並不難,難的是怎麼讓它在現有資源條件下,實現雨水最大限度的生態利用。”城建園林花木公司副總工程師陳菊説。

  雨洪積蓄區是“綠心”五大功能組團之一,“綠心”東側排水分區下游,承載着整個“綠心”雨洪儲蓄、錯峰排放的重要功能。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前提,項目團隊不僅營造了優美的景觀環境,還賦予了其巧妙的海綿智慧,形成南側景觀大湖,營造溪流跌水、下凹綠地、潛流濕地、雨水邊溝、蓄洪景觀草坪等多個海綿設施。

  項目團隊利用“綠心”內微丘綠脈地形,通過雨水花園、景觀湖、運河故道、植草溝和道路連通管涵,在湖內搭配不同品種的親水、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如黃菖蒲、千屈菜、荷花、睡蓮、金魚藻、狐尾藻等,實現了生態湖區滿足彈性蓄水和怡人景觀效果的雙重目標,讓“綠心”自由呼吸。

  為小動物“劃”出遠離人群的私域,也是“綠心”的“大手筆”。項目團隊在一標段中,最大限度保留原狀林木資源,在此基礎上採用覆土填方、土壤改良,適量種植鄉土植物,選用山桃、山杏、榆樹等小規格苗木等一系列自然生態修復技術和保育措施,營造層次豐富而生態穩定的混交林植物群落。區域內外還預留“小動物通道”,供野兔、松鼠、刺猬、雉雞、黃鼠狼、多種鳥類等二十余種小動物自由進出,現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棲息地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綠心”也是增彩延綠景觀植物的“百科全書”。生態湖區周邊,種植着金蜀檜、美國扁柏、藍粉雲杉、“藍色天堂”落基山圓柏、藍劍柏、“金球”北美香柏、黃真柏、藍地柏、“藍色籌碼”平鋪圓柏等彩色針葉樹,打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高品質綠色景觀。

  “在生態湖區景觀營造中,我們應用了自主研發的花木小菊,這些品種在北京的自然花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無需短日照處理即可滿足秋季各類用花需求,且抗病性強,觀賞性極佳。”陳菊説。秋季,行走在“綠心”的園路上,遍地的紅黃色小花總會招引人停下腳步,加上周邊苔草、蛇莓、委陵菜等30多種鄉土地被,逐漸形成近自然生物群落,即便“放養”,也生機盎然。

  經驗3 尋跡考究、變廢為寶,重現千年漕運水巷風光

  張家灣公園以“大運河第一碼頭”為背景、張家灣古鎮為依託,結合北方當地的漕運民俗、庭院文化與倣古建築,營造了“裏二泗村”古村茶棚郊野風景和北方少有的水巷風光,成為城市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中的一顆明珠。

  城建園林花木公司負責實施的張家灣公園(一期)四標段榮獲2022年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銀獎。為打造北方獨有的水巷記憶,項目團隊尋跡考究,並參考古北水鎮,最終凝結出園內小池如鏡、溪河流淌、動靜結合的水體施工要點。研究使用多種施工手法營造駁岸、倣古建築,實現建築、水體、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

  在營造錦繡山石景觀的過程中,園林廢料變棄為寶。項目建設中恰逢運河大街改建,項目團隊精心挑選符合景觀營造需求的景觀石再利用,通過數字建模技術與場地、建築、空間匹配,高精度放樣與控高,以古典園林漏景、對景、障景藝術手法進行深化設計,使景石與植物、廊、亭等倣古建築相得益彰。

  技術團隊籌劃了多種廢棄物再利用策略,如將園林廢棄物樹枝、樹榦等進行粉碎處理,覆蓋種植穴的土壤;合理利用建築廢棄物,將施工區域內的所有二級、三級園路的天然級配砂石墊層,更改為再生骨料墊層,打造了節約型園林景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