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潭柘寺  2022-08-22

提起潭柘寺,北京人想到的第一句話大概都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不僅説明潭柘寺建成時間之早,更隱含着潭柘寺和北京城市之間的聯繫。

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到潭柘寺必看的景點:“帝王樹”,樹高達30多米,樹齡達千年以上,是潭柘寺的標誌性景觀之一。

二喬玉蘭,潭柘寺的二喬玉蘭植於明代,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並且還是朝廷御賜的花木,極其珍貴。

寺中的玉蘭為紫、白雙色,北京地區較為常見的是白玉蘭,紫玉蘭、黃玉蘭,而這種紫中帶白、花俱雙色的二喬玉蘭極其罕見,如此古老的二喬玉蘭在整個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稱京城一絕。

潭柘寺的大雄寶殿也是必須打卡的一個建築 ,是整個潭柘寺最雄偉壯麗的建築。它和故宮太和殿的造型完全一樣,“重檐廡殿頂、四面坡、八面流水、九個房脊,”都是清朝最高等級的建築。

殿上懸挂有乾隆御筆“福海珠輪”匾額。

建築屋頂有一菱形黃硫璃瓦嵌成的“橫盤心”,彰顯出寺廟的皇家“黃氣”。

“猗玕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着彎彎曲曲的蟠龍一樣的水道,像龍頭,又像虎頭,當泉水流過時,放下帶耳的酒杯(古時叫“羽觴”)浮於水上,任其漂浮,酒杯隨水流轉,止於某處的人則取而飲之。

猗亭。流觴曲水,造型獨特,據説從左側看像龍,右側看似虎。

作為潭柘寺名稱起源的龍潭,位於寺後面的集雲峰上,山間橡樹蔥郁,奇花異草遍地叢生。山上有一座圍有欄杆的水池,池中龍泉涓涓不絕,清澈見底,喝一口甘甜清冽。

潭柘寺內的金剛延壽塔,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經。

柘寺廟宇的屋脊,造型獨特。

忽必烈的女兒妙嚴來到潭柘寺以後潛心修行,她每天按時到觀音殿來拜佛,幾十年過去了,地上的磚竟然被她踩出一尺深的腳印。

在潭柘寺龍王殿前的廊檐下,挂着一條長1.5米,重75公斤的大石魚。石魚紫銅顏,遠處看像真魚一樣,用棒一敲還能發出清脆悅耳的五音來。

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

潭柘寺推出的玉蘭花造型的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