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兒爺屬於北京民間泥彩塑項目之一,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文化産物,原為中秋節期間的節令風物,産生於明朝晚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今年60歲的張忠強,出身技藝世家,自幼心靈手巧,是老北京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作為北京為數不多製作兔兒爺的手藝人之一,他還是大柵欄社區的非遺民俗顧問。

張忠強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手藝人,他從小就會用黏土捏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慢慢的他捏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並將他引上了泥彩塑之路。

2016年,在朋友引薦下,張忠強結識了泥彩塑大師雙起翔之子雙彥,並拜其為師,正式成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

過去,在老北京傳統節日裏,八月十五有請兔爺供奉的習俗。“兔兒爺”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現在兔兒爺已成為北京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日常,藝術形式也豐富了許多。傳統的兔兒爺大多表情威嚴,如今的兔兒爺萌動了可愛了。

兔兒爺變成人們過年逛廟會、逛文創店時喜歡選購的伴手禮,寄託着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美好意願,兔兒爺由此成了老北京的一個文化符號。

張忠強介紹,為了做好一尊兔兒爺,他需要提前幾個月做準備。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邊、修飾、壓光、扎耳朵到晾曬、彩繪等十幾道工序過後,才能呈現出一尊可愛靈氣的兔兒爺。

“整個製作過程開臉最重要,開臉中眼睛最重要。”張忠強介紹,體現“兔兒爺”韻味的關鍵就在於通過彩繪讓“兔兒爺”的眉目間傳神,彩繪最難的部分則是為兔兒爺畫火焰眉和眼睛,好的兔兒爺,眼睛是會説話且有生命力的。

張忠強在堅持以原汁原味的手法傳承技藝的同時,一直在款式上進行創新,不僅將傳統文化融入兔兒爺的設計中,也將社會上的新文化、新元素融入其中。

在與傳統文化結合方面,他先後設計出北京中軸線系列、北京風情系列、北京老字號系列,以及與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北京二十四城門結合等一系列富有內涵的兔兒爺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為了讓兔兒爺在當下的時代找到長久的生命力,煥發更加彭勃的光彩,張忠強還積極參與文化傳播,走入校園、社區教授兔兒爺技藝,通過各種媒體或公共平臺介紹兔兒爺文化,推出普及讀物《一起玩泥彩塑》,去多個國家和地區做文化交流等。

“我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喜歡非遺産品,所以,堅守是我的信念,堅守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張忠強説。

為了緩解缺少傳承人的現狀,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張忠強招募了十幾位志願者學習“兔兒爺”製作。未來,他還想辦一個“兔兒爺”博物館,讓人們體驗兔兒爺製作,將“兔兒爺”文化傳承下去。

張忠強説:“兔兒爺是我打小兒的夢想,現在我最大的願望是建一座老北京兔兒爺博物館,讓更多的人通過兔兒爺了解北京的歷史和文化,讓外國人通過兔兒爺了解中國。”

“我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喜歡非遺産品,所以,堅守是我的信念,堅守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張忠強説。

張忠強始終堅信,“兔兒爺”的民俗價值遠遠高於它的外觀價值。兔兒爺所承載的不只是人們對幸福生活、吉祥好運的祈願,也是綿延深厚的京味兒文化。一座城,一門手藝,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