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更多孩子愛上非遺,傳承非遺技藝,讓學生們有更多發展空間,是我作為一名京繡教師的責任。”這是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非遺專業教師何洪傑的一句“口頭禪”。

1988年出生的何洪傑出身於工藝美術世家,受家人影響,深愛中華傳統文化,2008年開始學習刺繡技藝,2019年正式拜師,師從京繡第六代傳承人李鳳茹老師,深入學習京繡技藝。

京繡又稱宮繡,是“燕京八絕”之一,被譽為“針尖上的國粹”, 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京繡紋樣主要有山水花鳥、龍鳳麒麟等,呈現榮華富貴、國泰民安的吉祥景象。

作為第七代京繡非遺傳承人,何洪傑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致力於將京繡傳承下去。她在學習京繡之初,因為長時間練習,導致了比較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半年都不能正常行走。

一路走來,有再多困難,何洪傑都沒有放棄,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開發創新京繡作品,傳承京繡技藝。何洪傑介紹,完成一件繡品,還需要設計草圖、繪製紋樣、扎稿、磨稿、扎稿、上繡繃等工序,每一道都十分精細。

進入工作崗位後,她將對京繡的熱愛延續到了教學中。何洪傑説,為讓課程更加豐富,非遺專業還在專業課程中引入了北京扎燕風箏、扎染、宮廷團扇、玲瓏枕等多門非遺選修課,讓孩子們豐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為了更好地開展京繡、木工、玉雕、景泰藍、金工五門非遺核心課程,何洪傑拜訪了數十位非遺傳承人。在學校開啟“工坊式”人才培養模式後,從師生關係進入到了親人般的師徒關係,這種傳承不僅僅是師傅對徒弟技藝的傳授,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價值觀的塑造。

不只孩子跟她學,還有不少家長跑來找她:“何老師,能不能也教教我們呀”。何洪傑很樂於解答任何人的問題。她發現,一個孩子可以帶動一個家庭。

這些年,除了跟隨師父進行系統學習,何洪傑還拜訪了多位京繡領域的師傅,向他們請教技藝。同時,她還帶領學生們,參觀各個博物館,近距離地感受京繡文化的魅力。

作為一名教師,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何洪傑在教學中,不僅教會了學生技能,還要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何洪傑所教授的課程《京繡産品設計與製作》成為非遺教育的典範。該課程2021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課程思政示範課,2023年被評為國家級線上精品課。

何洪傑有幾件得意的作品,其中《江山千里繡》作品長3.4米、寬56釐米,取材於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用京繡技法還原了原作青綠的江南山水。她帶領12個孩子歷時八個多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了這項任務。

為了展現時代風貌,何洪傑和學生們選取了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的特色風物和建築繡在其中,實現了傳統非遺技藝和現代設計的融合。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百歲華誕,何洪傑設計繡制了京繡作品《百花齊放,為黨祝壽》,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博覽會銀牌;《江山千里繡》獲北京工美杯銅獎;《湖中蘆葦映祥雲,盧溝古橋望曉月》獲“絲路工匠”國際技能大賽一等獎。

面對傳承與創新。何洪傑按照老一輩傳承人的技藝和工藝流程,嚴格地傳承下去。她認為非遺傳承人肩負的不是復刻傳統的東西,不能讓眼光受局限,而是“守正創新”,使京繡作品更加符合現代的審美和需求。”

除傳統京繡,何洪傑在《六合同春》和《江山千里繡》作品中製作了文創産品。同時結合節氣和節日,設計了一系列的車載香薰、手機殼、冰箱貼等大家生活中常用到的文創産品。

何洪傑表示,現在國家和社會都非常重視非遺教育和傳承,作為京繡傳承人,她常常參加非遺進校園和非遺進社區等活動,通過活動,讓更多人喜歡京繡並參與其中,讓世代相傳的京作手工技藝持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