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條的薄度還不夠,再刮一下。骨架竹條長度、薄厚、軟硬一致才能抗大風。”在密雲區北莊中學教室裏,“金氏風箏”第八代傳承人夏蘭英,正手把手教同學們綁制風箏骨架。

夏蘭英是金氏風箏第八代傳承人,師從金氏風箏第七代傳承人羅煥文老師,學習製作風箏已有15年。

風箏又稱紙鳶,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金氏風箏是北京風箏著名流派之一,其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較高。製作工藝流程具有獨到之處。

風箏講究“扎、糊、繪、放”四藝,在風箏界稱之為“風鳶四藝”。骨架扎制技法獨特,講究各部位尺寸比例適中,基本骨架和裝飾部位造型協調,整個骨架均考慮到力學原理的要求。

從風箏裱糊布料的選擇到顏料的配比,乃至膠水的調配,都必須經過夏蘭英反覆多次的嘗試和精細調整。

2016年,北莊中學開辦了社團課,藉&這個機會,夏蘭英把風箏文化帶進了課堂,通過畫風箏、做風箏、説風箏、放風箏等系列活動,讓孩子們了解風箏文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

夏蘭英曾在多所中、小學、幼兒園等多間課外機構以及各個街道、銀行、社區、圖書館等團體教授風箏製作技藝、普及風箏文化。

北莊中學美術教師胡曉説:“除了技藝之外,學生也能學到非遺的傳統文化和學習到夏老師傳給我們的工匠精神,學生特別喜歡。”

除社團課教學外,夏蘭英還經常參加風箏製作技藝展演活動。村民、游客可以到她開辦的手工坊觀賞精美展品,體驗親手製作風箏的樂趣。

“手工風箏是傳承了數百年的技藝,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關注傳統的手工技藝和民俗文化”。夏蘭英説。

通過鎮政府的積極協調和支援,及師父的耐心指導和幫助,夏蘭英開辦了自己的風箏工坊。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學習製作手工風箏,感受傳統非遺文化。

風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為了將製作風箏的技藝傳承下去。近年來,夏蘭英還收了徒弟,教授風箏愛好者們製作風箏,讓他們能夠近距離的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2020年,夏蘭英被評為密雲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風箏傳承人。如今,創作風箏、扎作風箏,已成為夏蘭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當初的樂趣,昇華為一種情懷、一種傳承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