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今天是第十六場,也是本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的最後一場,我們不僅邀請到了東城區的主要領導,還邀請了相關行業代表人物、社區居民共同進行專場發佈,本場發佈的主題是《全速推進“崇文爭先”,全力做實“六字文章”,努力在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中走在前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在新時代首都發展中肩負着特殊使命,發揮着獨特價值。東城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立足建設好國家中樞、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間畫卷和宜居福地,全速推進“崇文爭先”、全力做實“六字文章”,不斷推動新時代首都核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下面,我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各位發佈人,他們是:
東城區委書記 孫新軍
東城區委副書記、區長 周金星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肖向榮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閆衍
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居民 朱茂錦
他們將向大家介紹東城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進首都功能核心區建設發展的成果舉措,以及市民生活在東城區的體驗和對東城區發展的期待,並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向大家介紹東城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孫新軍:主持人和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這次新聞發佈會。首先,我代表東城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援核心區發展的記者朋友表示誠摯感謝,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宣傳東城,全方位講好東城故事。
東城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面積41.8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0萬,常住人口70.4萬。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東城區情主要概括為三個關鍵詞:一是國家中樞,中軸線縱貫南北,長安街綱維有序,承擔着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和展示中華泱泱大國氣度風範的使命任務。二是文化名城,東城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中心地區,文化遺存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坐擁3處世界文化遺産,四分之一以上面積為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市歷史文化遺存和衚同四合院最密集的地區;國家博物館、中央歌劇院等博物館、劇院達77家;景泰藍等“含京量”十足、京味地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富;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紅色資源眾多,建黨初期大部分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東城。三是宜居福地,即生活方便、人際和諧。公共設施健全,城市環境宜人,商業氛圍濃郁,“五大商圈”讓人們出門即享繁華,是全市5個商業零售額總量超千億的城區之一,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東城區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全面落實“崇文爭先”理念,把做實“六字文章”(即六個“jing”字)、實施“六力提升”(即政治保障力、區域生産力、文化影響力、環境親和力、社會凝聚力、隊伍戰鬥力)的發展思路作為“施工圖”,全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東城形成生動而豐富的實踐。
一、做好社會秩序“靖”字文章,我們全力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全面增強政治保障力
核心區工作的全部要義就是服務保障首都功能。近年來,我們把做好“四個服務”作為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檢驗,堅持以“都”為先、以“都”為最部署各項工作。
我們緊盯大事喜事,圓滿完成政務服務保障任務。肩負起正陽門下、金水橋邊重大政治責任,圓滿完成慶祝建黨100周年、北京冬奧會、黨的二十大等保障任務,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常態化機制日臻完善。開闢服務中央單位綠色通道和服務窗口,實現“一站式”辦理和“三個零”工作要求。我們聚焦使命擔當,強化空間管控與風貌塑造。完成北大紅樓等12處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周邊整治提升。推動長安街縱深區域品質提升和央産老舊小區、平房院落改造,實現長安街沿線區屬直管公房簡易樓騰退清零,打造一批“雅而秀”的高層次外交外事活動場地。我們着眼優良環境,持續整治提升重點地區。以繡花功夫實施精細化治理,完成東四南北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張自忠路等大街提升。優化故宮周邊、王府井主街等區域景觀,開展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整治,城市更加舒朗莊重。
二、做好城市品質“凈”字文章,我們深入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全面增強環境親和力
核心區作為“都”的特點表現最集中的區域,我們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城”的更高品質發展服務“都”的功能,努力走出一條“都”與“城”相融共生的嶄新路徑。
我們在疏解上持續用力。嚴格落實“雙控四降”,疏解轉型區域性專業市場19個,住宿業提升239家、壓減客房3158間、床位5310張。同仁醫院崇文門院區疏解病床984張,完成天壇醫院一期拆除,啟動北京口腔醫院疏解,加快百榮世貿商城轉型疏解,核心區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漸破解。在整治上保持定力,高標準高品質創建“基本無違建區”,拆除違建100萬平方米,在途項目規模減量30%。完成178條大街、982條背街小巷提升,123條背街小巷架空線清零,44條衚同實現“不停車”,雨兒衚同等10條衚同成為北京“最美街巷”,近百處“美麗院落”精彩亮相。在提升上集中發力,改造港澳中心等百餘處樓宇,中糧置地廣場、中糧廣場榮獲“中國城市更新新地標”稱號,生産、生活、生態空間更加協調有序。
三、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我們堅持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並舉,全面增強文化影響力
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我們不僅要守好歷史文化根脈,更要不斷塑造新的城市文脈,推動實現老城古韻新生、綻放時代芳華。
我們聚焦老城保護復興,重塑獨一無二的壯美空間秩序。推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保存老房、老樹、老鄉、老理兒不變。在全市率先出臺曆史文化街區管控導則。紮實推進鐘鼓樓周邊、三眼井地區恢復性修建。完成太廟、社稷壇等文物騰退和鐘鼓樓、關帝高廟等修繕整治。首個央産文物騰退項目—皇史宬完成騰退並向社會開放。以雨兒衚同為代表的南鑼四條衚同走出了一條統籌老城保護和民生改善的新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景觀恢復,三里河故道重現“水穿街巷、綠樹成蔭”的柔美風貌。完成2.7萬平方米的北京中軸線綠色空間景觀提升工程(東城段),實現禦道景觀貫通。
我們強化文物資源展示利用,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制定文物保護和博物館規劃綱要,鼓樓展陳“時間的故事”,生動展示中軸線古建築魅力。推出《薪火傳承——東城區黨史游學地圖》,集中力量打造“覺醒年代”“光輝足跡”等五條黨史游學線路,涵蓋24處革命活動舊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佈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夥伴計劃,韶州會館“樣板間”全新亮相,聯動廣東省等四省五市簽訂6處會館合作意向,共建中華文化“百花園”。顏料會館、臨汾會館等聯袂上演“會館有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節目,讓百年戲臺再現光影、沉睡文物煥發新生。
我們推動文化空間全域佈局,推動居民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出臺全市首個加快“書香之城”建設的實施意見,7個大型書城、190家實體書店、5條慢生活書店探訪路線密織閱讀網路,實體書店建設指標全市第一。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東城,“戲劇之城”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央歌劇院新建劇場開門迎客,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建成使用,百年大華電影院變身城市表演藝術中心。區內有演出團體79家、經紀機構293家、劇場40家,佔北京藝術類劇場的三分之一。年均演出5000余場。文化領域全國性品牌論壇“北京文化論壇”永久落地東城。舉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率先建設“十分鐘文化圈”,每人平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全市第一。
我們加快文化産業融合創新,把“文化+”這篇文章書寫得更加精彩。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在全國率先成立3家示範區銀行支行、認定8家文化金融專營機構,發佈“京彩文園貸”“文化英才貸”等文化金融創新産品,形成“文化+金融”的東城模式。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2022年文化進出口額4.02億美元。出臺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導則,利用老舊廠房等騰退空間建設文化産業園區,今年,金臺共用際、龍順成文創園建成開園,為中軸線南北兩端再添文化地標。16家園區入選“北京市級文化産業園區”,總數位居全市第二。
四、做好産業發展“勁”字文章,我們深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全面增強區域生産力
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重大機遇,聚焦“白菜心”,以“兩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為契機,推動經濟不斷開創新局。
我們攥成強拳頭、形成聚能環,産業結構更趨優化。以文化為底色、以金融為引擎、以數字經濟為引領,賦能服務業升級,孵化産業類聚的“銀巷”“硅巷”“文巷”“杏巷”,推動主導産業扛起大梁、新興産業加速成勢。金融業方面,打造REITs産業集聚區,2022年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佔GDP近30%,佔全市增加值比重超過12%。文化産業方面,全區有規上文化産業法人單位531家,産業規模保持在全市前列,地均産值保持全市第一。保利文化集團等5家企業入選第十五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入選數量持續位居全市首位。數字經濟異軍突起,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66家、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521家、專精特新企業80家。
我們激活一池水、打造強磁場,重點功能區生機勃發。打造“故宮以東”文商旅融合生態圈,推動構建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成為國際頂級文化矩陣。利用故宮這個“超級IP”,推出“故宮以東”文商旅品牌,文商旅深度融合“大提速”。隆福寺與故宮合作,融合藝術街區、共用辦公等文創生態空間,成為紫禁城外體驗故宮文化的新基地和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享受世界藝術的消費新地標。作為東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橋頭堡”,我們投入2.9億元升級王府井街區品質,主街向北銜接隆福寺建設開放式街區,向西連接故宮打造古都文化帶,與隆福寺形成“寬街窄巷”空間格局。前門大街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永外城轉型升級為碳中和智慧園區。東直門交通樞紐即將建成集辦公、商業、酒店等功能於一體的地標性建築,形成全區重要經濟增長點。
我們擦亮“金招牌”、引入“動力源”,推動營商環境親清有度。擦亮“紫金服務”品牌,全面推進政務服務規範化、便利化,堅持用“真情實意”和“真材實料”,為企業着想、助企業發展,讓企業家賓至如歸、如魚得水。開展形式多樣政企交流活動,為重點産業項目、産業空間組團派駐服務專員,到府提供一站式服務,營商環境、聚商策略、富商資源和適商生態持續優化。
五、做好社情民聲“靜”字文章,我們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全面增強社會凝聚力
我們立足民本、關切民生,緊扣“七有”目標和“五性”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寧、社會更加和諧共融。
我們持續開展環境優化美化。王府井地區成為全市首個地面不停車街區,新增共用車位近4000個。抓好兩件“關鍵小事”,物業管理“三率”基本實現100%。完成30座密閉式清潔站改造,實現17個街道垃圾分類示範片區、437家垃圾分類示範單位創建全覆蓋,獲評市級示範小區128個、市級示範商務樓宇34家。完成龍潭中湖公園改建及智慧園林建設,將承載幾代人記憶的北京游樂園改造成集城市悅動、兒童游樂、賞景觀光為一體的城市公園。龍潭三湖公園實現水系連通。完成地壇公園周邊路網、東四南北大街林蔭大道等綠地景觀提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至96%。
我們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9%,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建成1200張家庭養老床位。推進區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區公共衛生綜合樓、和平裏醫院綜合樓等項目建設。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區,完成東單體育中心改造升級和1800平方米冰場建設,“一刻鐘健身圈”社區覆蓋率100%。建設提升便民商業網點74個。
我們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完成866個智慧平安小區建設。推動常態化掃黑除惡走深走實,“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驗收位居全市第一。打造懂技術、會方法、善服務的“東城社工”隊伍,創新性地探索出小院議事廳、小巷管家等“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強化“吹哨報到”作用,用心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現文明與幸福共促共進。
六、做好幹事創業“競”字文章,我們強化示範引領作用,全面增強隊伍戰鬥力
持續打造堅強戰鬥堡壘和過硬幹部隊伍,高度自覺落實好“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牢記“三個務必”要求,黨的建設品質全面提高。我們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創新建立幹部選拔任用情況通報制度,講清選人用人意圖。實施年輕幹部“源頭儲備、素質提升、擇優選用”三大工程,不斷充盈年輕幹部“源頭活水”。我們堅持大抓基層導向,實施基層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立45個基層黨建示範點和52個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工作室。在區委直屬27個黨(工)委全部建立基層黨校。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個金融行業黨委暨東城區典當行業黨委,成立區網際網路行業黨委和區物業行業黨委,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顯著增強。實施優秀人才“集賢計劃”,深化“四巷”專項人才引進,打造人才發展高地。我們堅持發揚優良作風,大力弘揚時傳祥精神,在學習道德模範中錘鍊黨性修養,在破解難題中淬煉本領,讓有為者有位。持續糾治“四風”,確保核心區政治生態風和日麗、海晏河清、草木蔥蘢。
紫禁之東,萬物勃發;時盛歲新,矢志前行。東城區將持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建設好國家中樞、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間畫卷和宜居福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奮勇向前,持續書寫“崇文爭先”的精彩華章。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孫新軍書記的發佈。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您好!作為新時代的首都核心區,東城區在做好“四個服務”和營造安全優良的中央政務環境方面作了哪些保障措施?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北京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有請東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周金星回答。
-
嘉賓
周金星: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謝謝媒體朋友的提問!剛才新軍書記已經講到,東城地處國家中樞,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就坐落在東城,區內聚集了幾十家中央黨政軍單位,可以説,東城的工作處處關乎“國之大者”。我們始終堅持把做好“四個服務”作為首要職責使命,重點從空間、環境、機制、服務四個方面同向發力、做好工作。拿出最寶貴的空間資源,優先保障中央政務佈局;拿出更多的財政資金,優先提升長安街沿線環境品質;拿出最高的服務水準,優先滿足中央單位服務需求,全力營造安全優良的中央政務環境。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打造更加舒朗莊重的中央政務空間。
今年以來,我們堅定有序落實北京城市總規和核心區控規,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核心區控規三年行動計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在完成上一輪計劃任務的基礎上,上半年又拆除違法建設5.2萬平米,提前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實現住宿業“關轉提”19家、壓減床位1000多張,全區首個住宿業轉型人才公寓項目即將完工投用,推動核心區進一步靜下來。同時,我們重點加強長安街和中軸線“一橫一縱”區域空間管控和綜合整治,在長安街沿線,實現8棟直管公房簡易樓全部騰退,完成了東華門大街整治提升;在中軸線沿線,先後完成太廟等重點文物騰退和鐘鼓樓等文物保護修繕,永定門北望中軸線景觀視廊全線貫通。今年上半年,我們又攻堅完成國家話劇院高層住宅樓徵收、天壇醫院舊址拆除等中軸線保護任務,持續優化長安街、中軸線沿線環境品質,進一步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
二是推動老城保護復興,營造更加精緻凈美的城市環境。
我們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先後啟動了9個項目的申請式退租工作,“十四五”以來已完成老城平房區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2853戶、整院退租234個,正在探索推進片區式城市更新,今年已啟動景山三眼井片區恢復性修建,讓核心區既保有老城記憶,又增添更多具有複合功能的活力空間。我們堅持以繡花功夫實施城市精細化治理,崇雍大街恢復了“文風京韻、大市銀街”的古都風貌,平安大街東城段亮出了綠色名片。採取騰退還綠、疏解建綠、留白增綠等方式,建成大通濱河公園、龍潭中湖公園等9處大尺度綠色空間、48處口袋公園,新建和改造120萬平米綠地,打造綠地、碧水、藍天交相輝映的美麗東城。提升路網通行能力,優化交通出行體驗,新增車位供給超過1萬個,為中央政務活動開展提供高品質環境和交通保障。
三是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堅決維護首都核心區安全穩定。
我們積極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構建新時代群防群治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基層治理平臺,確保各類風險隱患發現在早、處置在小。成功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實現“區—街—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覆蓋。守牢安全發展底線,壓緊壓實各領域安全生産責任,深入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實現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在樓房小區和平房院落全覆蓋。獲評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連續兩年在全市平安建設考核中排名第一,核心區群眾的安全感不斷提升。
四是立足精準高效,持續擦亮核心區“四個服務”金名片。
我們堅持首善標準,強化央地、市區、部門協調聯動,健全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常態化工作機制,圓滿完成了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服務保障任務。建立“1+4+N”服務機制和中央政務服務專員制度,主動對接、精準服務,推動央地走訪議事交流常態化。創新設置了“服務中央單位和駐京部隊窗口”,去年以來共受理服務事項6500余項,接件答復率100%,“四個服務”工作在全市評估中排名城六區第一。我們聚焦聯動共贏,積極搭建區域化黨建議事協商平臺,邀請中央單位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平安東城建設、志願服務、對口支援合作等工作,進一步釋放中央單位資源活力,把“四個服務”蘊含的巨大能量更好地轉化為區域高品質發展的推動力。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刻把握好“都”與“城”、保護與利用、減量與提質的關係,紮實推進核心區控規任務落實,深化城市精細化治理,切實維護核心區安全穩定,進一步提高“四個服務”水準,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努力營造更加安全、高效、有序的中央政務環境,為建設好大國首都做出東城貢獻!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提問朱茂錦先生,朱老師您好!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衚同走訪察看街巷風貌的時候,強調“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衚同”,“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既要把這個文化底蘊保留下來,又要讓衚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要把二者結合好”。今天我們看到您作為居民代表來到現場,我們想請您談一談,作為生活在東城老城區的衚同居民,近年來您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對於您的生活有一些什麼樣的影響?謝謝!
-
嘉賓
朱茂錦:好,我是在衚同出生長大的老北京人,今年76歲,我親眼見證了衚同“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衚同裏的市政設施、綠化景觀等都進行了提升改造,居民的生活環境越變越好。
先説説架空線入地,六七十年代,衚同裏電線桿子的作用就是往各家各戶引進照明電線,後來隨着社會進步,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網線光纖紛紛出現,這些線全成為了老電線桿的“負重”,不好看也不安全,走進衚同一抬頭,藍天白雲全讓密如織網的各類線擋住了。2017年,東城區實施了架空線入地工程,我們的衚同再也看不見那些雜亂的線了,一抬頭就能看到藍天白雲。
再説説環境綠化。以前衚同狹窄,缺少綠化,現在充分利用起衚同空間,增添了很多綠化小景觀,如今在衚同漫步,抬頭能看到綠藤葡萄架、角落裏有盛開的應季鮮花、墻邊種着幾棵綠竹、空調座機也精心設計成花箱小品……可以説四季有四季的景色。從衚同裏出來,我每天早晚都會去家門口的三里河公園轉轉,2017年,東城區完成前門三里河的綠化景觀建設工程,經過對河道景觀、居民住宅等一系列的改造,這裡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景,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慕名打卡,大家都説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既舒適便利、又愉悅身心,聽着別人的稱讚、看著越來越靚的衚同,我由衷感到開心和自豪。
還有最讓居民稱道的就是2017年燃氣改電。原來的燃氣管線全部拆除,各家各戶將“電”作為唯一生活能源,做飯取暖全用電。這樣我們草廠衚同裏家家戶戶不再使用明火,更加安全、環保、衛生。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2月1日來到前門東區,還在我家的全電廚房裏炸了饹馇盒。
我還記得當時習近平總書記説,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衚同,要注意保留衚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總書記時刻不忘保護老城,不忘讓衚同裏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東城區各級領導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對於我們衚同的改造,不光停留在外部環境提升上,還延伸到了居民的院子裏,近年來,東城區還推出了“美麗院落”項目,我所居住的前門街道,迄今已有數十個院落進行了改造。社區還成立了“小院議事廳”,改造中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都由大家商量着辦。通過改造,很多居民的院落重現了“天棚魚缸石榴樹”的衚同美好景致,院落裏還增設了晾衣桿、太陽能燈等便民設施,這讓衚同居民們的生活更方便,也讓我們的院落更美麗,真正做到了總書記説的“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既要把這個文化底蘊保留下來,又要讓衚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要把二者結合好”。我家小院也被納入了2023年前門地區“美麗院落”項目,設計師特意到府詢問我的需求,説會參考我們居民的意見對院子進行“一院一策”改造。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包括我家小院在內的眾多平房院落,將以全新面貌亮相,成為展現核心區文化底蘊的重要窗口。
我已經在草廠四條衚同生活了76年,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京東城居民,我深刻感受到了近年來北京老城衚同裏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曾經狹窄雜亂的衚同如今變得寬敞明亮起來,居民家裏用上了電採暖和全電廚房;昔日“冬冷夏臭”的公廁,也裝上了新風系統和採暖設備,“聞味兒找廁所”成為了歷史;還有裝扮成花盆的寵物便便箱、上下臺階的“愛心扶手”、居民院兒裏的感應式太陽能小夜燈……眾多巧思設計實實在在方便了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現在我們草廠四條衚同已經成了游客們爭相拍照打卡的“北京最美街巷”,古色古香的街巷建築、優美整潔的居住環境,都讓我們老衚同居民的現代生活更加舒心、開心、安心、暖心、蒸蒸日上。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朱茂錦老先生,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華社記者:想提問閆董事長,東城區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了“紫金服務”等品牌,請問中誠信閆董事長三個小問題:第一,東城區的營商環境給您留下怎麼樣的印象?第二,為什麼選擇入駐東城?第三,對東城區未來發展的前景有何期待?謝謝!
-
嘉賓
閆衍: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信用評級、風險評估服務提供商,從事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及海外市場資信評級業務與投資者服務業務。
近年來,為積極響應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關於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做大做強本土評級機構的號召,中誠信國際完成了對旗下子公司中誠信證評的吸收合併,並投資設立了中誠信信用分析、中誠信綠金科技、中誠信指數服務等多家企業。新公司均落戶在北京市東城區,這主要是考慮到東城區作為首都核心區有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質的營商環境。
在企業設立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東城區“紫金服務管家”的“一條龍服務”。我們的企業在辦公樓選址、人才引進、政策支援等方方面面涉及不同的需求,東城區服務管家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整合式的服務。從入駐過程中的選址、到政務服務大廳登記註冊、從搬家到業務發展、牌照申請的政策支援和業務指導,甚至是從“兩區建設”角度協助我們與監管機構進行溝通指導等貼心舉措,都讓我們感受到東城區的服務有效率、有內容、有溫度。特別是在工商註冊過程中,東城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全流程的幫辦、諮詢、輔導服務,更是不到一天就辦結了從申請營業執照到公積金開戶登記等所有開辦事項,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辦事效率,這種“即來即辦”的一站式辦理方式讓我記憶猶新。在我們企業看來,營商環境就像是一個天平,一邊承載着區域的發展,一邊承載着企業的未來。東城區用服務管家的專業指數和精細指數,換來了項目的落地指數和企業的發展指數,我們被東城區的真誠服務深深打動。
作為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引領者,中誠信國際見證了國內金融業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們了解到,東城區有近千家金融企業,2022年金融業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佔地區GDP比重近30%,是東城區第一支柱産業。東城正以新時代大資管等新興業態拓展為發力點,着力打造“首善金融生態圈”。而優勢産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也為我們企業高品質發展增添了更多動能和活力。對於中誠信國際來説,東城區“金融生態圈”打造了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生態,為我們拓展投資者服務業務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沃土;同時在高水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也有利我們積極調整業務佈局,不斷提高公司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
作為入駐企業,我們也十分關注東城區未來的發展前景,據我所知,東城區的營商環境改革已經從1.0版升級到6.0版,推出政策措施千余項,實現政務服務事項100%“全程網辦”,創新開展“不見面”“容缺受理”服務,企業開辦時長由22.5天縮短到0.5天,營造了良好的産業發展生態。比如,東城區全面升級“紫金服務”品牌,為駐區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特色化服務。我們每年都會收到東城區提供的健康大禮包、文化大禮包和體育大禮包,禮包的溫度、辦事的速度、服務的精度,讓企業發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更有活力。
目前,東城區還在積極打造東直門交通樞紐信達中心經濟功能區、中關村金隅環貿科技商務區、中關村航星數字科技産業集聚區、金寶街金融商務集聚區等8個産業組團。在我看來,東城區打造8個産業組團是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建設的一次重要創新,也是推動産業集聚做大做強的一次生動實踐。産業組團發展有利於區域內企業協同聯動、優勢互補,必定會形成規模效應,增強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韌勁。這種發展環境也會最大程度挖掘出企業發展的內在潛力,激發出企業發展的強大動能。
我們了解到,未來,東城區將通過積極引導新興金融機構、專精特新企業和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業態、新項目集聚發展,持續匯集高端要素,形成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新增長極。我們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駐區企業,也很期待依託東城區的“紫金服務”品牌,通過“政企會客廳”等平臺,充分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助力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合力推動東城和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光明日報記者:這個問題想提給肖向榮老師,據我了解,肖老師是《偉大征程》的核心主創、執行導演,也是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廣場活動的總導演,近年來參與過很多重要的文化活動指導工作。所以想請問肖向榮老師,東城區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對您而言有怎樣的吸引力?同時,作為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您對近年來東城區文化建設成果和文化事業發展有怎樣的感受?謝謝!
-
嘉賓
肖向榮:謝謝記者的提問。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東城區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根植於心的文化擔當,融入血脈的文化自信,觸手可及的文化生活,蓬勃發展的文化産業,讓東城區的文化建設成果和文化事業發展碩果纍纍。東城區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在構建以文化賦能區域發展“新範式”的畫卷上,不斷書寫壯美篇章。
“東城給我的印像是東城之高、東城之厚、東城之暖和東城之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肖向榮表示,“這裡不但薈集着歷史文化遺産,也見證着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定格了每一次重大活動的瞬間”。提起曾經擔任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廣場活動總導演、文藝演出執行總導演的經歷,肖向榮依然記憶猶新,“最難忘的是175天在東城日夜奮戰的時光,周邊居民帶給我們的感動”,肖向榮娓娓道來,“在離我們祖國心臟最近的地方,東城居民見證了祖國的成長,他們的文化擔當和使命感,讓我感受非常深刻。”
中軸線上密布的亭臺樓榭、衚同小巷裏的京味風韻、京劇舞臺上的唱念做打,這些都構成了東城古樸而厚重、多元又開放、時尚且潮流的文化底蘊。肖向榮表示,“東城區在文化傳承發展中解決了大與小、遠與近、上與下、好與差、古與今、新與舊的種種關係,推動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在東城生活的居民都十分自豪,他們把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融入血脈,在宮墻殿瓦間觸摸歷史,在衚同巷陌中尋訪傳統,共同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東城區以“崇敬”之心扛起老城整體保護和復興的歷史責任,發揮中軸線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價值,實施一系列街區保護更新、文物騰退、展示利用和整治提升重點工程。發佈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夥伴計劃,韶州會館“樣板間”全新亮相,連結四省五市共建中華文化“百花園”。鐘鼓樓沉浸式演繹“時間的故事”,玉河故道東畔新建成大運河數字體驗中心“留住鄉愁”。
“我認為城市的靈魂有三件寶:書店、劇場、博物館,這三個分別記載着一個城市的記憶和整個城市文明的象徵”,肖向榮表示。東城區着力打造觸手可及的文化生活,生活於此,美後肆時、27號院、東四衚同博物館等一批高顏值、時尚范的公共文化空間受到市民追捧,190家實體書店營造書香滿城,“大戲東望·全國話劇展演季”打造戲劇行業風向標,“大戲看北京,好劇在東城”讓文化發展成果全民共用,傳統文化節日的千余場群眾文化活動讓人民文化福祉不斷增強。電視劇《情滿九道灣》、話劇《鐘鼓樓》等各類文藝精品,以傳播手段之“新”解大眾精神文化之“需”。今年5月,由北京師範大學與東城區攜手打造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0屆大學生電影節再度落地東城,青春力量在老城集結,在光影交匯中結下了文化的纍纍碩果。
東城區不僅有高度繁榮的文化事業,也有融合發展的文化産業,是文化企業創新創業的沃土。依託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釋放産業平臺新動能。隨形就勢利用騰退空間孵化文化産業類聚的“文巷”,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充滿設計感、時尚潮、國際范,成為了老城最為亮眼的綜合性文化新地標。通過探尋藝術和科技的全新組合形式,重構“城市和人文”“時尚和生活”的思維版圖,為未來東城形象提升、視覺表達、文化創意展示提供更多的延展空間和可能性。
“作為東城區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我將繼續與東城區攜手”,肖向榮介紹,“進一步拓展有首都特色和東城意蘊的實踐案例,書寫有高度、有溫度的時代故事。”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謝謝主持人,各位領導好!今年以來鼓樓成了“網紅”景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想請問下孫新軍書記,是什麼原因讓鼓樓在短時間內爆火的,以及您是如何看待鼓樓變身成為“網紅打卡地”這件事的?謝謝!
-
嘉賓
孫新軍:好,鼓樓曾經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報時中心,最早形成可追溯至西元1272年,是北京傳統中軸線的北起點。近期,鼓樓“爆紅”網路,多個微網志話題閱讀量過億、衝上熱搜榜,上半年鐘鼓樓參觀人數超20萬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51%。這不僅體現了廣大市民群眾對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場景的懷念,更體現了對老北京生活記憶、核心區煙火氣的嚮往。
鼓樓的“爆紅”不是一時之機,是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厚積薄發。近年來,我們堅持“崇文爭先”理念,打造東城的文化標籤,立足讓鼓樓“更有味”,開展鐘鼓樓緊鄰地區、萬寧橋周邊等地區的環境整治,完成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及恢復性修建,守住老城根與魂。立足讓鼓樓“更有顏”,進一步提升了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同時開展鼓樓保護展示工程,讓古老遺産煥發新生機。立足讓鼓樓“更有范”,推出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原創話劇《鐘鼓樓》、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等精品佳作,舉辦“時間的故事”數字沉浸展,在豐富鼓樓內涵的同時形成了文化匯聚的“流量場”。
鼓樓“爆紅”掀起的流量熱度是老城煥發新生機的一次機遇,下一步,我們將變“流量”為“留量”。發揮流量熱度對於傳播文化遺産價值、樹立城市形象的積極作用,通過舉辦特色活動、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品質等手段,持續提高全社會對於文物的關注,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的事業中來,共同留住老城韻味。我們將變“網紅”為“長紅”。107路公交、鼓樓三岔口路牌、鴿哨……眾多微小要素構成了人們對於老北京的城市印象,在街區改造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將注重城市記憶傳承,保護古老文物建築,留住老北京的城市鄉愁。我們將變“出圈”為“破圈”。緊抓文化消費契機,通過融合多種元素、採用多元科技手段來實現文化消費場景的創新,帶動更多文物開放展示、文化設施共用,進一步豐富市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
提問環節到此結束。從5月30日至今,十六場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已經全部舉行完畢,共有73位發佈人出席發佈,共回答記者提問66個,這十六場發佈會各區的主要負責同志履行了第一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每場發佈會都由區委書記、區長帶頭主動發佈,闡釋黨和政府的主張,解讀方針政策,表明立場態度,講好北京故事,權威聲音起到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這十六場十六區“一把手”發佈會,我們緊扣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突出了首都發展的成就變革,展現了新時代北京的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的宗旨,積極回應人民關切,特別針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接訴即辦、“五子”聯動、生態環境治理等輿論熱點,用故事、經驗、道理一一作了回應,架起了為人民服務的連心橋。
最後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第十六場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系列發佈會的關注和報道。接下來還請各位媒體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北京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這是各部委辦一把手的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