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今天是第十四場,我們邀請海淀區主要領導進行專場發佈,發佈的主題是《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海淀硬核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強自立,人才引領驅動。
海淀是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的集中承載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是首都的科技大區、經濟大區、教育大區、人才大區,發揮着首都經濟“壓艙石”“加速器”“發動機”的重要作用,海淀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充分發揮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中國北京自貿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四區”的疊加優勢,着力推動海淀高品質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了硬核力量。
下面,我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 王合生
北京市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 李俊傑
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常務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 林劍華
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 程培衡
他們將向大家介紹海淀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推動海淀高品質發展的成果和舉措,並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王合生,向大家介紹海淀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王合生: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海淀區委區政府,向大家長期以來對海淀發展的關心支援表示感謝!下面,我介紹有關情況。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北京市委要求海淀區“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走在前列,當好全市高品質發展排頭兵”。我們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定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海淀高品質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硬核力量。
一、建好中關村科學城,讓各類主體更好創新創造
海淀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也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科技創新資源和基礎優勢突出。海淀區有2個國家實驗室、10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完成重組36家)、10個新型研發機構;駐有37所高校、96家國家科研機構。除研發機構外,還有近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2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1家獨角獸企業,266家上市企業。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14.4%,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95件,是全市的3.5倍、全國的42倍。
我們立足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加快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聚焦前沿領域,服務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援多元創新主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領先技術成果。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全區已有4000多家企業享受“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加計扣除金額222.6億元。新設立科創金融服務中心,開展並購貸、人才貸、認股權貸試點,上半年3項創新業務144筆、融資金額11.52億元。我們聚焦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積體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中小企業聚集效應,圍繞服務平臺、融資支援、空間載體、政策體系,提升重點園區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創新服務能力,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我們着力打造開放創新生態。深化“兩區”建設,去年以來聚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總部29家,今年1-5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36家,實際利用外資49.8億美元,佔全市60%。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獲批,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電子圍網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遴選儲備等工作,明年5月封關運作。我們把中關村論壇作為推動開放發展的加速器,永久會址下半年將竣工並投入使用,建成後將具備承接國際大型會議能力,為中關村論壇提供服務支撐,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
科技創新帶動高精尖産業快速發展。2022年,海淀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其中,資訊、科研、金融、教育和製造業五個行業合計佔80%;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54.2%。今年以來,經濟加快恢復,一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557.6億元,增長4.3%;上半年預計增長6%以上。我們努力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一方面,支援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向硬科技拓展,鼓勵開創新體系,制勝新賽道。在關鍵創新鏈産業鏈上當“鏈主”。區內現有8家千億級企業、31家百億元級企業、248家十億元級企業、1750家億元級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底層技術佈局來支援培育中小企業發展,上半年新登記註冊企業17254家,總量26萬家;其中科技型企業8536家,總量13萬家。我們正在加快發展新興産業,推進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區塊鏈、網路安全、工業母機(機器人)、量子資訊、生命科學、空天科技、綠色能源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努力形成更多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産業集群。海淀是人工智慧企業集聚區,佔全市2/3,目前上千家人工智慧企業發展迅速,大模型研發蓬勃興起;生命健康産業重點企業佔全市1/4;網路安全、基礎軟體、機器人、智慧網聯、空天科技等領域重點企業均佔到全市六成以上。
海淀科技創新主要得益於人才,是首都的人才大區。人才資源總量199.7萬,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就有114萬,是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很多國際國內的企業和機構願意在海淀設立創新主體,是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招到自己需要的各種人才,同時這些創新主體每年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又會培養更多的人才,人才創新創業機會多、生態好。我們圍繞引才、育才支援了一系列平臺,比如奇績創壇,這是我們培育支援的一家國際化創業投資孵化機構,面向全球集聚了一批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目前已吸引3.3萬個創業項目,共加速企業311家,其中創始團隊成員畢業於全球大學排名前50高校的項目佔比為46%,博士及以上學歷佔比38.6%,外籍、海歸背景佔比約為65%。我們還依託清華、北大等高校資源實施了“薪火共燃”計劃,目的是通過“政府引導、高校培養、企業協同”的新機制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目前,已舉辦3期,培養培訓優秀企業家174名,所辦企業中已有12家上市。
二、抓好城市精細治理,讓區域環境更加優美宜居
海淀是首都西北部的重要生態屏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和較為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體系,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我們深入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斷擴大綠色生態空間。目前,森林面積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5.48%。通過騰退還綠、見縫插綠、以綠惠民,建設了一批郊野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讓綠色更多地走進群眾生活。去年以來新建公園32處,目前共有118處;新建小微綠地、口袋公園17處,共有46處。大力推進“無界公園”建設,去年以來拆除92處公園護欄圍網,市民進出更加便利。以海淀公園為例,拆除了1915.5延米週邊欄杆,公園完全開放,同時,為了更加方便居民進出,又在重點出入地段和公廁附近新增和改造6個出入口。我們實施“水清岸綠慢行”行動計劃,建成了翠湖、稻香湖等五大片區迴圈補水生態水網,城區20條河道實現補水,全域增加水面面積154.4公頃。實施了金河、南長河、萬泉河、北旱河等21個河道治理項目,治理河道41.2公里,實現了213.73公頃的藍綠融合,建成濱水慢行走廊46.6公里、綠道215公里。
我們深入落實三山五園地區保護規劃。三山五園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産的統稱,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兩大重點區域之一,有世界文化遺産頤和園、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121處重要文物古跡。我們致力於重塑地區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推動景觀生態與歷史文化有機交融。已改建13處公園,新增綠道36公里,綠化面積42.36平方公里,恢復水面56.8公頃,實現水域迴圈互通。2020年9月,三山五園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按照計劃我們今年要把示範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範區。目前三山五園藝術中心,也是海淀區博物館新館即將完工,位於海淀公園、中關村會議中心南側,館內保藏、研究、闡釋和展示海淀區各時期文化遺産,基本陳列區域年底開放,歡迎大家來參觀游覽,感受海淀的歷史文化魅力。
我們深入實施城市更新。2021年以來,已累計實施100個項目,包括老舊小區、危舊樓、辦公樓宇、商圈、廠房等多種改造類型,完成改造面積447.7萬平方米。我們目前正在實施141個小區、393萬平米的老舊小區改造,改造內容包括外墻保溫、外窗更換、室內上下水改造、屋面防水、樓內公共部位翻新、加裝電梯等,我們將充分尊重群眾意願,開展實施更多項目。我們注重在城市更新中最大限度保護歷史文化遺産,今年4月,北京衛星製造廠科技園正式開園,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部分廠房和設備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産名單,我們在更新改造後保留了原有建築風格,把歷史文化街區與商業街有機融合到了一起。我們充分利用京張鐵路舊線及入地後釋放的地面空間,規劃建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規劃範圍沿線涉及9個街鎮的70多個社區和20多個高校院所。我們本着共建共用的原則,廣泛採納社會各界意見,讓周邊居民參與到規劃建設中,前不久公園一期區域正式開放了,讓很多居民找回了歷史記憶。今年上半年,經過修繕後的清華園車站舊址也正式開放,清華園車站是京張鐵路出西直門站後向北的第一站,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從西柏坡抵達北平就是從這裡下車。從清華園車站到香山雙清別墅連起了“進京趕考之路”。
我們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通過更新路面、增加公共設施、美化路邊環境等方式,完成阜成路北三街、五塔寺路、二里莊環巷、買賣街、雙榆樹三街等464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深入開展“市容環境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全面實施城市道路、園林綠地隔離護欄撤除和優化管理,努力塑造更加開敞、清朗的城市環境。我們依託街鎮責任規劃師制度,開展了“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的微空間改造行動,對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改造提升,努力提高社區公共空間建設品質。比如北太平莊街道學院南路32號社區、志強北園社區等7個項目,經過改造後,為居民增加了鍛煉健身、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
三、辦好各類惠民實事,讓市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海淀是教育大區。一方面,海淀高等教育資源富集,這裡駐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7所高校,在校大學生44萬。每年都有大量全國各地的學子來海淀求學讀書,在這裡與我們一起見證海淀的發展變化。每年也有很多畢業生留在海淀工作、服務海淀發展,高校成為海淀人才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海淀是全市基礎教育規模最大的區,基礎教育在校生40萬人,佔全市1/5;教職工4.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1萬人;是國家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實驗區。海淀基礎教育辦學主體多元,辦學類型多樣,既有地方教育部門舉辦的公立學校,又有駐區高校舉辦的學校,還有各種類型的民辦學校。我們正在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圍繞“讓所有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目標,加快推進學區制改革、集團化辦學,已建成39個教育集團,覆蓋172個校址、23萬名學生;中小學生在教育集團及優質學校、特色學校就讀比例達91.3%。我們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品質,深化“雙減”工作,規範引進校外資源豐富課後服務,全區有98%的中小學生參與課後服務。我們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實施“成長中的教育家”工程,推動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去年以來4000名教師和65名書記校長交流輪崗。我們努力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把海淀教育金名片擦得更亮,力爭在未來五年建成更高水準、更高品質、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現代化教育強區。
我們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全區現有註冊醫療機構1413家,共有床位17421張。我們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獲批今年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品質發展示範項目。不斷優化醫療資源佈局,目前海淀區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海淀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均搬進了新的門診大樓,海淀婦幼也正在加快改造。我們着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品質,全部行政村實現“一村一室(站)、一村至少一醫”;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到262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12家。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建立家庭醫生團隊748支,重點人群服務簽約率84.4%。暢通了包含北醫三院、西苑醫院在內的14家醫聯體三級醫院預約轉診渠道,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對社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無法診治的簽約病人,可及時向上級醫院預約轉診。
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升黨員幹部推動高品質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範化解風險本領。紮實推進作風建設,把接訴即辦工作作為主抓手,以提高群眾訴求的解決率和滿意率作為工作標準。今年以來共承辦群眾訴求75.93萬件。我們強化未訴先辦、主動治理,推進“每月一題”專項治理,推進“零訴社區”建設。我們着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探索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模式,引導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合力共建美好家園。
各位媒體朋友,海淀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走在前列,當好全市高品質發展排頭兵,以中國式現代化海淀新實踐,為首都現代化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王合生書記的發佈。
下面,有請北京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 李俊傑向大家介紹海淀區科技創新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李俊傑: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海淀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相關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海淀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等決策部署,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努力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持續為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海淀力量。2022年,海淀地區生産總值10206.9億元,成為北京市第一個、全國第二個經濟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市轄區;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66.8%,全市佔比39.3%,其中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佔比54.2%,全市佔比超5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764家。今年1-5月,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投入788.9億元,增長1.9%,全市佔比53.4%。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積極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切實增強原始創新策源功能
一是聚焦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持續推動其核心業務順利開展,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産生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統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構建創新矩陣,全力支援量子院、智源研究院、微芯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在空間建設、平臺搭建、技術研發、人才發展等方面為其提供精準服務;支援科技領軍企業發佈關鍵核心技術需求,鼓勵其承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承擔重大科技專項,遴選支援145個具有科技領軍企業潛質的前沿技術企業開展底層技術攻關突破。
二、積極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切實提升産業發展能級
通過創新支援政策、搭建産業孵化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加大産業投資等,加快構建具有海淀特色的高精尖産業體系,即以大資訊産業為支柱,以大健康産業為突破,以科技服務業為基礎,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以未來産業為先導。一是做強做大資訊産業。在人工智慧領域,推動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臺建設,出臺人工智慧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積極打造大模型技術産業生態。在積體電路領域,重點佈局RISC-V,建設産業創新中心,區域已匯聚設計企業超200家,佔全市的一半以上。在信創領域,加快建設中關村軟體創新中心,構建以基礎軟體為核心、集自主可控軟體開發工具於一體的全棧式信創技術體系,現有信創領域企業數量佔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做優重點産業。在醫藥健康領域,聚焦創新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3個重點領域,實現對小分子藥物、大分子藥物、細胞藥物、動保藥物以及高端製劑的全覆蓋,醫藥健康産業年收入規模達380億元。在智慧製造領域,培育出18家製造業單項冠軍,成功創建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産業示範基地,集聚機器人産業重點企業41家,並加快建設新一代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共性技術平臺。三是佈局未來産業。在量子資訊領域,依託量子院等機構開展量子領域前沿研究,並加快推動成果落地。在空天領域,深化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用好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加快建設“星谷”空天産業集聚區。在網際網路3.0領域,支援微芯研究院建設區塊鏈先進算力實驗平臺,發佈第二版區塊鏈專用晶片等技術成果,區域區塊鏈技術居於全國領先水準。四是推動能源環保等傳統産業健康發展。加強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間的技術對接,推動氫能、儲能關鍵技術攻關,孵化落地一批企業;加快推進加氫站氫能基礎建設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
三、積極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切實優化區域發展環境
一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聯合高校院所推進5個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支援大學科技園建設,打造環高校創新帶。二是升級創業孵化服務環境。建成以“集中辦公區-眾創空間-加速器-産業園區”為載體的服務鏈條,擁有標桿孵化器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181家,孵化總面積已超200萬平方米。三是加大産業空間供給服務力度。在減量發展前提下,聚集更多空間資源,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和高精尖産業發展,正在推進的51個項目到2026年可提供産業空間約728萬平方米,其中2023年約129.5萬平方米。四是完善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服務體系。“全鏈條”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和街鎮全覆蓋協同服務企業機制雙向發力,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專業化服務。五是拓展科技金融服務。加快推進全球創業投資中心建設。設立科創金融服務中心,開展並購貸、人才貸、認股權貸試點。壯大“海淀創新基金係”,已累計支援70多支科技創新基金。六是強化知識産權服務。發揮北京市和中關村兩個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作用,發明專利平均授權時間從540天壓縮至54天;開展高價值專利運營,獲批國家知識産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今年1-5月,全區發明專利授權量18322件,全市佔比47.4%;PCT專利申請量2084件,全市佔比46.6%。
四、積極推動先行先試改革,切實激發新的發展動能
用足用好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一批重大項目和改革案例先後落地海淀。比如,在稅收方面:“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稅收新政2022年惠及企業4642家,加計扣除金額達222.65億元;在人才服務方面:推動人才支援類改革措施落地實施,建成外國人出入境服務廳,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兩證聯辦”累計340餘人次;在科技成果使用方面: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專項累計落地4個案例;在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挂帥”方面:圍繞醫藥健康、能源環保、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發佈首批榜單51項;在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設立方面:中關村綜合保稅區設立正式獲國務院批復同意,各項規劃建設工作正緊鑼密鼓有序開展。當前,我們正會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各項政策措施向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域推廣,同時積極研提新一批政策措施,並爭取在海淀先行試點,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的活力。
媒體朋友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四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努力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李俊傑區長的發佈。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去年海淀區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基數很高,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海淀區挑戰不小,能否請介紹一下現在海淀區目前經濟運作情況?有哪些提振人心的數據和舉措?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北京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有請北京市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李俊傑回答。
-
嘉賓
李俊傑:謝謝這位媒體朋友,也感謝你對海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和支援,確實如你所説,去年海淀地區生産總值邁上了萬億元臺階。今年以來,我們加強統籌謀劃和經濟運作調度,經濟發展韌性初步顯現,海淀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壓艙石”地位更加突顯。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預計增長6%;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8.8億元,增長10.6%;固定資産投資預計560億元,增長26.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1392.2億元,增長5.6%;實際利用外資預計55億美元,全市佔比56%;出口額預計620億元,全市佔比21%;規上工業總産值預計1175.3億元。我們主要做的工作有:
一是抓投資落地。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堅持資金要素跟着項目走、服務保障圍繞項目轉,研究制定了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優化實施措施方案,現在全流程審批時間不超過180天,同時完善了政府投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建設,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納入市級“3個100”重點工程的20個項目中已有18個實現開工建設。
二是抓消費提升。着力優化商圈佈局,加快推動商業綜合體建設,西三旗萬象匯已於5月中旬開業,五棵松萬達廣場、西北旺萬象匯計劃分別於9月底、今年年底開業。着力發展首店經濟,加大品牌企業培育引進力度,金源新燕莎MALL引入美國戶外運動品牌5.11全國首店,西三旗萬象匯引入了全國首店1家、區域首店36家。加大節假日促消費力度,持續開展北京消費季·悅動海淀系列活動,推進文旅體育融合消費。
三是抓外資外貿。跟蹤重點外資企業,做好精準服務;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積極推動外資項目落地及資金注入。幫助企業開拓多元市場,支援外貿轉型基地、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針對重點外貿企業開展針對性服務。
四是抓産業發展。今年以來已簽約重點項目43個。在資訊服務業方面:我們努力推動企業係資訊服務業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用好市級支援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小升規、龍頭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在科研業方面:我們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針對規上企業開展精細化服務,關注工程技術服務領域等關鍵細分行業發展。在金融業方面:我們加大促發展力度,擴大存貸款餘額,強化科創金融服務創新和服務精準化。
五是抓營商環境。今年6月份,新設市場主體3738戶,同比增長20.7%,增量居全市第一。其中,新設科技型企業1644戶,佔新設企業的47.9%。全區新設企業17254家,其中科技型企業8536戶,我們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去年海淀區級事項全程網辦率已達100%,今年我們在全市率先將“證照聯辦”改革拓展到“個轉企”領域,在跨區遷入場景中實現了“證照聯辦”,完成了企業住所標準化登記改革,224類電子證照實現了市區聯調使用。我們強化企業服務,加大走訪力度,用好“服務包”工作機制,上半年累計辦結企業訴求2169項,企業訴求辦結率達97.6%。我們努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全力解決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困難,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實現科技成果供需匹配、轉化交易;持續探索概念驗證等成果轉化路徑,將基礎研發與成果轉化有效銜接,最終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我們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與平臺企業建立了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及時為它們提供精準服務;支援字節、小米等頭部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以獲評全國首批網路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為契機,不斷降低企業合規經營成本,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我的問題提給林劍華副區長,人工智慧對話大模型ChatGPT的發佈引發了全球對人工智慧大模型的關注,我們注意到近期海淀區也發佈了人工智慧産業促進措施,請問作為全國人工智慧産業高地,目前海淀區人工智慧産業有哪些成果?這些發佈的措施有哪些亮點?將對産業發展有何促進作用?謝謝!
-
嘉賓
林劍華:感謝這位媒體記者對海淀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關注。
海淀區作為全國人工智慧發展高地,具有較好的産業基礎和先發優勢。原始創新方面,區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聚焦通用人工智慧領域開展前沿理論探索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人才方面,擁有一批頂尖科學家和産業領軍人才,人工智慧學者總數3000餘人,佔全市的4/5、全國的1/5。産業發展方面,圍繞人工智慧基礎軟硬體設施、關鍵核心技術、行業應用等環節進行全産業鏈佈局,目前已集聚企業近千家,佔全市的2/3、全國的1/6。其中包括百度、曠視、第四範式等一批領軍企業。近年來,海淀區駐區企業及相關創新聯合體圍繞高性能雲端訓練晶片、推理晶片、GPU及類腦、可重構、存算一體、光計算等新工藝新架構開展攻關,産出思元、崑崙、春曉等系列自主創新成果;同時産出飛槳、天元、一流等開源框架並積極開展國産晶片適配驗證,同時在機器學習、遷移學習、強化學習、小樣本學習等多項演算法處於國際領先。在大模型方面,海淀的科研機構和企業也走在全國前列,其中智源研究院在語言、視覺、多模態等基礎大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佈“悟道3.0”系列大模型,百度、第四範式等頭部企業發佈“文心一言”、“式説”等自主創新成果。區內已集聚約50家大模型企業、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共發佈主模型35個,其中企業發佈30個,在全國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區。
為充分發揮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慧産業優勢,進一步促進通用人工智慧引領發展,海淀區政府印發實施了《關於加快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慧大模型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
措施有以下五方面考慮:
一是強化佈局大模型軟硬體技術體系。政策聚焦大模型研發所需的人工智慧晶片、高效數據處理及模型構建、訓練、調優對齊、推理部署、應用等全流程底層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揭榜挂帥等形式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支援,促進企業或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協同攻關。
二是建設公共算力,降低大模型研發成本。聚焦大模型研發所面臨的算力資源短缺、成本高昂等問題,一方面建設北京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臺,提供開放算力服務,支撐研發創新;另一方面支援企業整合算力資源,同時鼓勵基於國産算力開展研發,對技術創新性強、應用生態豐富的大模型,給予最高1000萬元算力補貼,對於持續更新迭代、技術創新性強的通用大模型可連續支援兩年。
三是探索數據利益共用機制,提高數據要素供給能力。聚焦當前國內大模型研發面臨的高品質中文數據集獲取難,專業數據和合規數據缺乏等問題,支援區內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預訓練數據集開放平臺、指令數據集標注平臺等,提供數據處理的共性技術和關鍵工具。同時鼓勵開放書籍、論文等高品質中文數據集,給予最高300萬元的資金獎勵。
四是加強大模型人才引育和國際合作。在全球範圍吸引、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續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實施海英人才、薪火共燃等計劃,加大對通用大模型核心研發人才的支援力度,做好人才落地多維度服務,進一步加強開放合作。
五是推動大模型賦能實體經濟,加快産業重塑。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鼓勵各類主體為大模型提供應用場景,推動包括但不限於金融、醫療、城市管理、消費等各垂直領域示範應用,打造標桿應用場景,最高給予500萬元資金獎勵。
此外《若干措施》還從強化耐心資本、建立評測體系、優化孵育體系、探索監管創新、強化倫理規範和社會治理實踐等多維度營造開放安全、包容審慎的産業發展環境,加速人工智慧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下一步,海淀區將深入落實中央和北京市關於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強化區級政策和資源保障,充分發揮優勢,與廣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推動人工智慧産業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賦能實體經濟等方面取得更大發展。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鳳凰衛視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剛才王合生書記用一個比較大的篇幅談了教育的相關問題,想做一個簡單的追問,我們了解到最近幾年海淀北部地區是處於快速發展機遇當中,想問的是:海淀區委區政府如何做好這個地方的教育配套,去滿足這裡居民的義務教育需求?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鳳凰衛視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有請海淀區副區長程培衡來回答。
-
嘉賓
程培衡:感謝媒體的朋友們對海淀教育的關心和支援。
海淀區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海淀區是教育大區,在園、在校生源規模已超過40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達26.7萬人。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海淀的基礎教育,南北差異較大,以百望山為界,百望山以南,是以中關村地區為代表的建成區,優質教育資源較為富集;百望山以北是海淀北部四鎮,是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來,隨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發展行動計劃》的落實和推進,海淀北部如今已經成為繼中關村地區之後,海淀區科技創新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區域。
與此同步發展的,還有不斷優化的教育配套。我們在北部加大力度引入優質教育資源,鼓勵引導學校實現特色轉型,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北部地區教育發展水準。可以説,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了,還都是高起點辦學,北部地區的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展開進行介紹。
一是謀全局,城鄉教育一體化與海淀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現在的海淀北部四鎮已經成為海淀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戰略要地和發展縱深,已建、在建的建築規模達到3169萬平方米,高科技企業和人才大量聚集,是海淀區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心和關鍵。
因此,同步推動科學城北區的教育發展,既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民生要求,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科學城北區建設發展。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依據“築巢引鳳、南北同步”的思路,我們將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納入教育發展全局,明確了提速基礎建設,完善教育佈局,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品質等四個方面的重點工作,舉全區之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是擴規模,全面提速中小學幼兒園基礎建設
根據區域人口預期及分佈狀況,我們制定了《海淀區基礎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對北部地區學校建設予以重點保障。“十三五”期間,科學城北區共有新建、改擴建學校工程21個,其中,科學城北區幼兒園新建、改擴建項目8個,小學新建、改擴建項目6個,中學新建、改擴建項目7個。
2021年《海淀區“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發佈,再次明確提出:“以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建設為着力點,提速基礎建設,完善佈局,優化配置,提高品質,提供更加充分、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務。”
“十四五”期間,我們推動新建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和16所幼兒園,接收配套中小學2所、幼兒園6所。特別是2022年新學年,一批新學校投入使用,如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育英學校科學城分校、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等。據統計,共有30所中小學(41個校址)在科學城北區開學,科學城北區小學生達到18628人,初中6234人,高中2118人,中小學的學生總數比2020年增加5384人,比2021年增加3128人,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年均增幅在21%左右,增幅明顯超過全區平均水準,科學城北區教育發展的規模持續增加。
三是優佈局,引入高品質教育集團,形成北區優質教育集聚群
從整合資源角度,海淀於2015年啟動學區制改革,將原有的北部四鎮4個學區整合為溫泉蘇家坨和上莊西北旺兩大學區。大學區的建立,有效整合了校內校外資源、校際之間資源以及跨鎮域資源,為區域協同發展搭建了平臺。
在推動北部發展中,我們有關鍵一舉措,就是集團化辦學。我區通過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實現了新建學校高起點辦學和原有學校快速提升,陸續引入一零一中學、十一學校、育英學校、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清華附中、中關村一小、中關村二小、中關村三小、六一幼兒園、明天幼稚集團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到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高起點辦學、辦園。目前,科學城北區四鎮已有20多所中小學納入了集團化辦學。隨着今年9月份新學年開學,海淀區北部的公辦中小學將基本實現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在具有獨立建制的公辦中小學中,納入教育集團的學校,佔比將超過95%。
四是強師資,打造更加優質的北部師資團隊
教師是教育發展最關鍵的資源。圍繞提升北部師資水準,我區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海淀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細則》並有效落實,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專項行動。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專門成立教師進修學校北部研修中心,借助專業教研力量,將多個實效性強、引領性強的教育科研項目引進北部,組建“名師指導團”深入北區學校,持續提升北部地區教師專業能力。同時,通過全區幹部教師交流輪崗,積極鼓勵城區學校教師向北部學校流動,明確由城區中小學交流輪崗到北部地區中小學,可以享受北部地區農村補貼和鄉村教師補助。同時在北區建設教育人才公寓,為吸納優秀教育人才到北部從教提供住房保障。目前,一大批優秀的書記校長、骨幹教師已經交流到北部,為北部教育的發展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通過上述舉措,我們已經打造出了公平、優質、均衡、高品質的科學城北區義務教育發展體系,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業進駐和優秀科技人才到科學城北區創新創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真正實現了教育的南北均衡。在此,也歡迎媒體朋友多到海淀的北部走一走,看一看,多宣傳海淀北部教育的發展和變化!
我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
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第十四場——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關注和報道。希望媒體記者朋友們繼續關注和報道。如果有什麼採訪需求,也可以隨時跟我們聯繫。
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