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徐和建: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十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今天是第九場,我們邀請石景山區主要領導進行專場發佈。本場的發佈主題是深入實施“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四篇文章”,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石景山區是首都城市西大門,是全國老工業城市有機更新的典範,是首都減量發展條件下深刻轉型的縮影。當前,石景山區正處於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機遇期,轉型發展的攻堅期,和城市復興的關鍵期。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石景山區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兩大戰略,正在全力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高水準建設首都城市西大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石景山篇章。
下面,我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石景山區委書記 常衛
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 李新
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 李先俠
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李文化
他們將就石景山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産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打造復興之城、活力之城、美麗之城、品質之城的具體實踐和階段性的成果為大家進行介紹,並回答媒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石景山區委書記常衛,向大家介紹石景山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常衛: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與大家見面。首先,我代表石景山區委、區政府,向記者朋友和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石景山發展的關心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石景山區位於長安街西延線,是首都城市西大門。這裡背靠大西山,坐擁永定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覆蓋全域,自然山水靈秀天成,享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譽,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建設展露新姿。石景山是首都的老工業基地,曾創造了現代工業的輝煌,以首鋼涉鋼産業搬遷調整為標誌,走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轉型發展之路,經過不懈奮鬥,昔日的工業銹帶蝶變為城市活力秀場,新首鋼成為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國家級産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建設日新月異。石景山是北京夏奧會和冬奧會的重要承載區,兩次奧運會籌辦舉辦帶動了老工業基地城市復興,“雙奧之區”為區域轉型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建設欣欣向榮。
當前,石景山區正處於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機遇期、轉型發展的攻堅期和城市復興的關鍵期。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産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全力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石景山篇章。
我們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做好城園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復興之城”。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全區城市工作的戰略重點,以新首鋼更新為引領,統籌推動老工業廠房、老舊小區、老舊平房區和低效樓宇更新改造,帶動“京西八大廠”和石景山區整體復興。
一是全力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聚焦文化復興、産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先後實施兩輪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完成“十大攻堅工程”,建成新首鋼大橋、六工匯、冬奧廣場、金安橋一體化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實施城市織補創新工場、國際人才社區等一批提升性項目,釋放出100多萬平方米産業載體空間。加快“體育+”“科技+”産業集聚,構建了科幻産業集聚區、北京市電子競技産業品牌中心等新興産業高地,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等重大活動落戶園區,昔日煉鋼高爐如今成為了最“秀”的標誌。首鋼園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體系日益健全,去年累計入園客流470萬人次,舉辦首發、首展、首秀活動300余場,“廠區”“園區”正加速向“社區”“街區”轉變。以首鋼更新為示範,加快巴威-北鍋、北重等“京西八大廠”老舊廠房保護性利用和創新性改造,老廠區不斷煥發新生機。新首鋼成為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城市更新“首鋼模式”獲評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石景山區五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表彰,老工業基地展現出“一起向未來”的發展活力。
二是加快老舊區域更新改造。有序實施大面積老舊小區整治,堅持“投建管”一體,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力量,形成多方積極參與、群眾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創新形成“首開經驗”“魯谷模式”。目前已改造老舊小區建築面積84.07萬平方米,在施216.48萬平方米,計劃“十四五”時期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任務。開展西黃村、北辛安、衙門口、廣寧村、黃莊村等棚戶區改造項目,抓好危舊樓房改建,推進平房區、邊角地更新改造,累計改造範圍超4平方公里,建設回遷安置房近1.6萬套,1.5萬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是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牽引作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地鐵M11線冬奧支線、S1線金蘋區間、鍋爐廠南路、永引渠南路、石廣路等交通設施竣工運營,石景山水廠、西北熱電中心、北辛安變電站等一批重點民生項目建成投用,城市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去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40.8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居全市前列;今年安排了重大投資項目176項,總投資1895億元,將建成蘋果園綜合交通樞紐、地鐵1號線福壽嶺站和11號線西段北辛安站等項目,有序推進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石景山段、永引渠南路西延等道路建設,加大怡和項目、華夏銀行西部研發中心等項目推進力度,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功能品質。
四是紮實做好“後冬奧文章”。科學謀劃大跳臺、冬奧組委辦公區、“四塊冰”三大片區的賽後利用,建設首鋼工業遺址公園,延續老工業文化脈絡。北京冬奧公園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成為展示冬奧文化的“舞臺”和全新的跑馬“樂園”。建成全國首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冰雪”成為石景山區又一張靚麗名片。
上個月,市發改委發佈了《京西地區轉型發展2023年工作要點》,安排了57項重點任務,其中石景山區牽頭36項,佔比63%。圍繞落實《工作要點》,我們今年推出了57個重點項目,涉及總投資769.9億元、當年計劃投資135.7億元,佔京西地區比重分別為68.4%和60.3%。二季度我區主責的7個市(區)重大項目已經實現全部開工,到處呈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我們將用好冬奧會、服貿會、新地標三張“金名片”,在城市更新上下更大功夫,推動城園融合,帶動區域整體復興。
我們大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做好産業融合文章,着力打造“活力之城”。堅持把推動産業轉型作為全區經濟工作的戰略支撐,緊抓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落地實施的重大機遇,推動“一軸四園”産業功能區、“1+3+1”高精尖産業體系和“五子”聯動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區域産業體系現代化水準,增強創新能力、發展活力、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一是加快“一軸四園”産業功能區建設。“長安金軸”以“三卡+消金”為特色的消費金融新格局基本形成。銀保園規劃建成率超過80%,中電科智慧科技園一期建成,跨界融合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圈逐步完善。新首鋼園入駐企業256家,營收總額超過44億元。推進中關村石景山園改革提升,加強運營機制優化、産業生態構建和管理服務,去年園區實現收入3960億元,同比增長8.7%,勞均、地均産出率分別排名全市第七和第四,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通報表揚。文創園堅持特色發展,郎園Park獲評市級文化産業園區。隨着新一批老舊廠房改造、在建新建項目竣工,還將釋放近400萬平方米的載體空間,為企業入駐、項目落地、産業集聚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着力構建“1+3+1”高精尖産業體系。堅持“在螺螄殼裏做道場”,明確了以現代金融産業為戰略主導,以科技服務業、數字創意産業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為特色培育,以高端商務服務業為配套支撐的“1+3+1”高精尖産業體系,區域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去年,全區高精尖産業實現收入2966.7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速達到15%。一方面,産業“含金量”持續提升,現代金融業成為全區首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北交所石景山服務基地正式揭牌,全區首支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基金和全國首支科幻産業股權基金相繼落地,成為助力高精尖産業發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産業“含新量”加速提升,聚焦科幻、工業網際網路、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領域和新賽道,加快推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新興産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三是堅持“五子”聯動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着力打造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中關村虛擬現實産業園等一系列特色園區。中關村科幻産業創新中心已引入66家企業,將助力我區打造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的“科幻之城”。圍繞“兩區”建設,堅持“産業開放+園區開放”並行突破,以國際服務業合作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兩區”優質資源集聚。建成首鋼園公共保稅倉庫,成為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的亮點成果。圍繞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持續導入數字經濟産業,引入智慧算力中心,開展數字人民幣場景試點,實現5G基站主要道路、産業園區等重要場所連續覆蓋。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相繼改造提升今鼎時代廣場、喜隆多等一批存量商業綜合體,新開業運營京西大悅城、首鋼六工匯、金安環宇薈等一批商業項目,新增商業面積26萬平方米,構建了以首鋼園為極核的“一核三圈多點”消費空間格局。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堅定不移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強化與津冀在産業、生態、公共服務領域協同,巴威公司曹妃甸生産基地竣工,99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協同發展成果更多更廣泛惠及三地群眾。
四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狠抓所有政策措施落地,精心呵護4萬多家駐區企業紮根成長。出臺“石新九條”“石惠十條”等系列惠企“服務包”,今年前5個月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50.1%,位居城六區前列。大力實施人才“景賢計劃”,搭建了海外院士專家工作站、首都院士之家、北京“僑夢苑”、新首鋼國際人才社區等一批人才發展平臺,營造了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今年上半年,我們陸續舉辦了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中國科幻大會、京西地區發展論壇等重要産業活動,下半年還將舉辦服貿會專展、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金融論壇、“僑夢苑”北京論壇等一系列經貿交流活動。石景山已經成為要素聚集的“磁場”、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
經過不懈努力,全區在轉型發展中二三産業佔比已由轉型前的7:3成功反轉為2:8,第三産業佔比達到86.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90%,去年地區生産總值躍上千億級臺階。今年前5個月,全區固定資産投資預計完成197.9億元,同比增長11.7%,完成進度在全市排名前三;今年上半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地方級和區級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9.4%和15.2%,增速均位列城六區前列。我們將以京西行動計劃為引領,強化産業發展與空間佈局整體協同,加快産業融合,建好國家級産業轉型發展示範區。
我們高標準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做好山水文化融合文章,着力打造“美麗之城”。堅持把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作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文物保護與街區整治,推動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業遺址、紅色印記、文化創意等特色資源融合發展,打造“秀水石景山”,展現石景山獨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蘊。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化“一微克”行動,PM2.5年均濃度屢創新低。嚴格落實河長制,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人居環境不斷提“顏”增“質”。獲評全國首批、本市首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生態圖景正呈現在市民面前。
二是不斷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市級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五年任務,累計造林3622畝,新增百畝以上大尺度公園板塊8處。實施“西綠東引”“留白增綠”“增彩延綠”“四道合一”等工程,建成了西長安街城市森林公園群、阜石路冬奧景觀大道等工程,“山、河、軸、鏈、園”的綠色生態體系基本構建完成。建成中心城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31.49%、城市綠化覆蓋率53.8%、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3.89平方米,這三項指標均為城六區最高,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99.32%居全市第一,“森林石景山、生態復興城”的城市建設願景不斷從藍圖變為現實。
三是加強文物保護與街區整治。制定實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包括永定河生態文化、模式口歷史文化、八寶山紅色文化、八大處傳統文化、首鋼工業文化、創新及冬奧文化在內的“六張文化名片”。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13處景觀節點、23個重點院落、91家店舖精彩亮相,吸引市民競相參觀打卡。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開館運作,讓沉睡近600年的壁畫活了起來。八大處公園景觀和業態全面提升,為游客帶來了全新體驗。開展法海寺、承恩寺等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加快推進石景山古建群修繕開放,串起西山文化帶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推動文旅體融合發展,打造“漫游石景山”線路品牌,讓更多游客走進來、慢下來、留下來。
四是打造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以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努力提供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4.1萬平方米的區文化中心全面對外開放,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00平方米街道綜合文化中心、3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室,覆蓋全區各街道社區,在全市街道(鄉鎮)文化中心效能評估中我區綜合排名連續保持第一。“創新‘文化+’智慧社區管理系統助力構建社區治理新模式”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打造“文化+”多業態新型空間,全力打造“書香石景山”和“博物館之城”。今年前5個月,全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共舉辦線上線下活動4400余場,惠及居民40萬人次,市民群眾一年四季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陽光雨露。
前不久,以“山河永定、古都新韻”為主題的第三屆西山永定河文化節在首鋼園盛大開幕,這場饕餮盛宴再次呈現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深厚底蘊和絢麗多彩。我們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山水文化融合,將石景山建設成為古今輝映、山水融城、藍綠交織的美麗之城。
我們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做好治理力量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品質之城”。堅持把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準的強大動力,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質,讓人民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適、更美好。
一是夯實基層治理基礎。鞏固深化拓展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區建設成果,深化黨建引領“全響應”行動,持續加強區、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建設,用好“石景山老街坊”群眾自治品牌,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從政府“獨角戲”到全民“大合唱”。啟動實施基層黨建“品質先鋒”工程,構建了“一系統一亮點、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黨建品牌整體格局。深化“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改革,優化“熱線+網格”融合模式,率先試點“雙派雙考”機制,一大批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二是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開展長安街西延長線石景山段及周邊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實施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三條街巷入選了北京市“十大最美街巷”,首都城市西大門更加有“裏”有“面”。在全區開展“品質社區”創建活動,居民享受到了更高品質的社區生活。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預付式消費監管石景山模式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石景山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首捧“長安杯”。深化全國文明城區創建,開展“擦亮城市西大門”系列活動,讓文明基因深深融入了城市血脈。
三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緊扣群眾“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每年80%以上支出用於民生,用“真金白銀”回應民生關切。開工建設各類政策性住房3.6萬餘套,更好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組建完成八大教育集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不斷提高,十一學校石景山學校、金頂街小學竣工投用,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新址加快建設,“名校長、名師”工程成效顯現,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向石景山匯聚。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實現“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全覆蓋。大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首鋼醫院門急診醫技大樓、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竣工,石景山醫院晉陞三級綜合醫院,區域優質醫療資源不斷豐富。擴面推廣“信用+醫療”服務模式,持續推進醫聯體建設,入選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5次獲評“國家衛生區”,成功創建“北京市食品安全示範區”。全區醫教養等基礎民生領域不斷釋放紅利,人民生活向更加美好不斷邁進。
現在全區已經開啟了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先學先行活動。我們將把開展主題教育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結合起來,推動治理力量融合,紮實辦好民生實事,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今天的石景山,秉天時、承地利、聚人和,處處展示着蝶變轉型的發展成效,處處釋放着創新創造的發展活力,處處呈現着生態人文的靚麗新景,處處彰顯着開放包容的城市氣度。百聞不如一見,我們誠摯邀請各位記者和廣大市民朋友,多來石景山走一走、看一看,親身體驗和真切感受城市復興帶來的新變化,我們相約石景山再見!
我的發佈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謝謝常衛書記的發佈。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人民日報:謝謝主持人。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李新區長。我的問題是,近年來,石景山區緊抓冬奧籌辦機遇和新首鋼復興引領,深入實施京西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在以新首鋼為重點,帶動“京西八大廠”全面復興方面成效如何?未來還有哪些考慮?謝謝!
-
嘉賓
李新: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石景山區是首都現代工業發祥地,因服務以首鋼為代表的“京西八大廠”而建區發展,又以夏奧冬奧籌辦為契機、首鋼搬遷為牽引,在全市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率先落子,走上疏解提升、轉型發展之路。十多年來,我們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以城市更新活化存量空間、以産業重塑助推區域轉型,實現從傳統重工業區向綠色高端之城的華麗蝶變,打造了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石景山樣板”。我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
一、搶抓發展機遇,高水準建設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2019年,北京市發佈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同年,以石景山全域為核心的京西地區獲批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2022年又發佈了京西行動計劃(2022-2025年),安排了“四轉、一提升、一築牢”6個方面24項任務,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京西地區高品質轉型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在鞏固深化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成果的基礎上,乘勢而上、由點及面示範推廣首鋼老工業區轉型發展模式,重塑和展示首都西大門新形象。石景山區緊抓京西行動計劃實施重大歷史機遇,2022年圓滿完成28項年度任務,60項重大項目完成總投資153億元,佔當年全區投資比重近4成、佔京西地區比重近7成,成功舉辦服貿會、科幻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以重大投資激發轉型動能、以重大活動積蓄升級勢能,區域綜合實力、承載能力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2022年石景山經濟總量歷史性邁過千億大關,是2010年的3.1倍,固定資産投資完成440.8億元、是2010年的2.9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73.8億元、是2010年的3.9倍。石景山區五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城市表彰,是全國獲表彰次數最多的城市之一。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獲評國家五部門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中獲評“優秀”。
二、突出示範引領,高標準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始建於1919年的首鋼已有百年曆史,參與見證了中國鋼鐵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跨越,也深度融入了石景山和首都城市發展歷程。在搬遷之前的2004年,首鋼工業增加值佔全區比重超過6成,稅收貢獻佔全市財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隨着奧運籌辦、搬遷調整,從石景山到渤海灣、從老首鋼到新京唐,首鋼完成了從山到海、從火到冰、從廠到園的三次蝶變,也以首鋼為引領繪就了一幅石景山區城市更新與復興的精彩畫卷。
從山到海、搬遷升級迎來海闊天空。以2005年首鋼5號高爐停産為標誌,石景山區事實上率先疏解非首都功能並走上轉型發展之路,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標桿實踐。首鋼搬遷後,每年在京減少水資源消耗4435萬立方米、電耗48億度、煤炭消耗406萬噸,2.1萬職工從北京向京唐公司等新基地轉移。與此同時,在河北註冊企業81家、資産規模1947億,招收高校畢業生5400人落戶曹妃甸,帶動上下游相關服務業近2萬人就業。首鋼騰退土地資源正在轉化為城市創新空間、消費空間、活力空間和宜居空間,首鋼園北區規劃182萬平方米、已建成54萬平方米,主要用於高標準服務保障冬奧和發展高精尖産業;東南區規劃150萬平方米主要為園區提供綜合配套服務;南區規劃350萬平方米主要為重大項目落地預留戰略空間。
從火到冰、工業銹帶蝶變活力秀場。聚焦文化復興,統籌冬奧遺産和工業遺存再利用,首鋼滑雪大跳臺成為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使用的滑雪大跳臺場館。聚焦生態復興,高線公園對外開放,秀池、群明湖煥然一新,面積11k㎡的北京冬奧公園驚艷亮相、成功舉辦永定河半程馬拉松賽。聚焦産業復興,加快培育“科技+”“體育+”新業態,着力打造科幻産業聚集區、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區,園區入駐企業264家、註冊資本400億元,其中科技企業佔比超過7成。聚焦活力復興,香格里拉酒店、六工匯的購物中心投入運營,連續兩年高水準舉辦服貿會,簽約項目近200個。首鋼園自2020年5月向社會開放以來,累計入園客流量超1000萬人次。
從廠到園、十里鋼城跨界都市社區。北區內部13條道路、4塊公園綠地、9處不可移動文物等29項市政基礎設施完成轉移移交,正在規劃建設黨群服務中心,為入園企業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廠區”“園區”加快向“社區”“街區”轉變,首鋼老工業區(北區)項目榮獲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城市更新的“首鋼模式”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案例。
三、加速轉型升級,高起點推動“京西八大廠”整體復興
“京西八大廠”包括首鋼、首特鋼、巴威—北鍋、北重、京能熱電等8家工業企業,在石景山總用地面積1037.2公頃、佔全區建設用地面積19.6%,建築規模882.6萬平方米。我們堅持將新首鋼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經驗轉化為標準規範,聚焦導入高精尖産業,打造老舊廠房再利用的典範。京能、高井兩大燃煤電廠關停,建成北京最大的熱電中心—西北熱電中心,石景山區成為繼東西城之後全市第三個“無煤區”。隨着首特鋼和北重製造環節退出、巴威公司年內停産,“京西八大廠”搬遷調整將全面完成、進入改造提升的新階段。目前,我們正在重點推動北重、巴威和首特鋼等老廠區轉型升級。北重的一期剛剛獲批市級老舊廠房改造支撐高精尖産業發展典型示範項目,園區已引入華誠博遠等24家産業,未來將建設大型人工智慧算力中心,與毗鄰的中關村虛擬現實産業園實現“雙園融合”。巴威公司老廠區將通過城市有機更新,發展人工智慧、電子資訊技術等産業集群。首特鋼也將加快光大銀行金融科技中心等項目建設打造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的新型産業示範區。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發展戰略,推動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邁上新臺階,高水準建設好首都西大門。一是以京西行動計劃實施為重大機遇,加快建設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領域,推動20項重點任務和57項重大項目落地見效,年度完成投資135億元。二是以新首鋼為發展引擎,全力打造“一起向未來”的城市復興新地標。持續擦亮冬奧會、服貿會、新地標三張“金名片”,用好場館設施,推進首鋼工業遺存和冬奧遺産可持續利用。特別是用好服貿會平臺,加快推進服貿會期間重大成果落地,發揮首鋼會展中心的引流效應,以會招商、以展招商,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力。以首鋼怡和合作等重大項目為牽引,帶動高端要素集聚。三是以老廠區更新改造為重要載體,加速帶動石景山區産業轉型。今年完成巴威公司停産並疏解退出。將首鋼工業建構築物改造利用審批模式推廣到“京西八大廠”,加快北重、巴威—北鍋和首特鋼等老舊廠區保護性利用和創新性改造。
各位朋友,石景山區正在鳳凰涅槃、加速崛起,我們將沿着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全面落實京西行動計劃,奏響京西地區整體復興的壯麗樂章,描繪這座復興之城、活力之城、美麗之城、品質之城、未來之城的美好圖景,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央廣網:謝謝主持人。從常書記的發佈內容裏,我們了解到石景山區的“城市更新”與“産業轉型”兩大發展戰略,想深入了解一下咱們城市更新的進程如何?謝謝。
-
主持人
徐和建:謝謝央廣網的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有請石景山區委常委 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李先俠回答。
-
嘉賓
李先俠: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您的問題應該是三個層面,我首先介紹一下石景山區城市更新的進程。
眾所周知,石景山區是首都工業文明的發祥地,因服務“京西八大廠”而建區發展,轄區內老舊廠房規模大、老舊小區數量多,首鋼搬遷調整以來,我們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發展戰略,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城市工作的戰略重點,不斷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佈局,有效激發城市活力,促進城市高品質發展。
一是強化機制創新,打造石景山樣板。我們在多個領域形成可實施、可推廣、可持續的典型經驗。比如,在老舊廠房改造方面,以首鋼老工業區為試點,創新形成工業建築物和構築物審批模式,並在3#高爐等項目成功實踐。再如,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方面,探索形成區企戰略合作的“首開經驗”和引入社會資本、建管結合的“魯谷模式”。此外,在老舊小區管線統籌方面,六一小學教工樓成為全市首批試點,為本市老舊小區改造專業管線統籌改造提供了參照路徑。
二是發揮新首鋼龍頭作用,帶動整體復興。聚焦“四個復興”,新首鋼規劃建設提檔加速,首鋼北區五大片區中,文化景觀區、冬奧廣場區、工業遺址公園區已基本完成改造,13條道路、9處文物、4項公園綠地等29項市政基礎設施管理權已經完成移交,首鋼老工業區(北區)項目榮獲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目前已集聚“體育+”“科技+”企業200余家,“工業銹帶”加速變為“活力秀場”。此外,其他老工業廠區更新改造也在有序推進,巴威?北鍋及北重西廠更新改造項目綜合實施方案正在加快編制,北京北重科技文化産業園一期(綜合管網及景觀改造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由北京重型電機廠老工業廠房改造的全區第一座民營現代美術館—“重美術館”開館運營。石景山區5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表彰,城市更新“首鋼模式”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案例。
三是改善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我們深入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五年規劃,滾動推進10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古城南路東小區改造等3個項目被評為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優秀案例,我區5個方面經驗做法被住建部印發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複製政策機制清單(第七批)》收錄,十萬平小區、古城南路西兩個小區作為國務院“我為群眾辦實事”優秀聯繫點位,多次進行全國經驗交流。持續推進西黃村、衙門口、北辛安、廣寧村等重點棚改項目,啟動黃莊村棚改,改造範圍超過4平方公里,已竣工安置房1.6萬餘套,約1.5萬戶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運用空間、功能、文化、肌理等方式推進城市織補縫合,實施永定河左岸公共空間提升工程等12個城市公共空間項目,打造生活便利、環境宜人、景觀優美、文化體驗豐富的城市空間。2022年石景山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和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獲得國務院2022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表彰。
四是盤活低效樓宇,實現“騰籠換鳥”。我們完成了華聯商場、壓力容器廠等一批老舊商務樓宇和低效園區改造,盤活低效空間資源,加速産業轉型升級,大正創想廣場建設已成為虛擬現實産業基地,目前已經有42家企業入駐、虛擬現實類企業使用面積約佔80%,12家企業榮登“中國VR50強”。中關村虛擬現實産業園、北重園“雙園融合”加快推進,海特花園50號公建樓升級改造為高精尖企業孵化空間。
五是加強保護利用,延續文化脈絡。首鋼三高爐連同秀池區域改造完成後轉型時尚秀場,保留原有工業遺存的六工匯城市綜合體,是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6個商品消費提檔升級重點項目之一,金安橋一體化項目依託工業遺存場景打造科幻産業集聚區,昔日儲料倉改造為瞭倉數字藝術館。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於2021年開街,目前已有13景、23院、91鋪對外亮相,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開館運營,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北京市最美街巷和2022年度城市更新最佳實踐。
六是推動城市建設,打造京西“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態格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京西發展大動脈,軌道交通M6號線、M11號線西段、S1線(磁懸浮)陸續建成開通,運營里程由9.7公里增加到18.6公里,高標準建設蘋果園交通樞紐,啟動改造地鐵1號線福壽嶺站,鍋爐廠南路、人民渠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十一學校等市級名校。提升醫療機構服務水準,完善北京大學首鋼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等設施。提升養老服務水準,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衙門口養老中心、北辛安養老中心正加快建設。依託西山、永定河等自然山水,完成11.42平方公里的冬奧公園建設,打造全市首條全封閉馬拉松路線並成功舉辦首屆永定河馬拉松賽事,重點推進40.2公里的西山綠道建設,在中心城區率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區城市綠化覆蓋率位居城六區第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位居全市第一。石景山區山環水繞、綠軸穿城、綠葉穿園的綠色空間格局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麗姿態已經初步顯現。
第二個層面是下一步工作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準,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一重要要求,順應了城市發展新趨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為推動石景山區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重點做好“四個融合”文章,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更新條例落實落地,加強規劃管理、産業導入、政策配套,不斷優化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質,高水準建設管理好首都城市西大門。
最後是未來石景山區更新的期待:
一是我們會緊抓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實施有利契機,把新首鋼更新作為引領工程、重頭項目、動力之源,加快實施首鋼國際人才社區035、036地塊等一批重大城園融合、産城融合項目,吸引國際投資和高端資源要素集聚,有序推動“廠區”“園區”向“社區”“街區”轉變,為城市提供更多創新空間、消費空間、活力空間,打造“一起向未來”的城市復興新地標,以新首鋼為牽引帶動京西八大廠全面轉型取得重大成果。
二是有序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用好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力量,支援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堅持“投建管”一體,形成多方積極參與、群眾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努力實現“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目標。着力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十四五”末基本完成西黃村、衙門口、北辛安、廣寧村等棚改項目。
三是按照“三年起步、五年發展、十年成熟”三個階段推進廣寧、五里坨等西部地區城市更新,深化與中交集團交流合作,實施石門路改擴建、五里坨便民服務中心、西山綠道(石景山段)、天泰山旅游綜合開發等重大項目,補齊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城市功能短板,提高西部地區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
主持人
徐和建:好,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日報:謝謝主持人,我是北京日報的記者提問。我的問題是關於石景山“京西八大廠”,目前都在轉型調整。那麼,石景山區如何發揮這些老廠區、老廠房的帶動作用,推動整個區域的産業轉型?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石景山近年來引入了很多優質的企業,我們是如何吸引這些企業落戶,然後加速産業轉型升級,優化産業生態的。最後就是未來全區的産業的空間將會如何利用?我們新興的産業集群將會如何發展?我想了解這幾個問題,謝謝。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謝謝北京日報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有請石景山區政府黨組成員 副局長李文化回答。
-
嘉賓
李文化: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石景山區是傳統的老工業區,是首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曾創造過首都工業輝煌,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也成為石景山區當前産業發展的重要陣地和特色載體。我區正以首鋼園為核心,以網際網路3.0為重點,加快産業轉型,將“工業銹帶”蝶變為“活力秀場”。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做簡要介紹:
一、構建産業體系,推動經濟提質增效
自2010年首鋼涉鋼産業全面關停,石景山區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全區將産業轉型作為經濟工作的戰略支撐,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奮鬥,二三産業佔比實現從7:3到2:8的成功反轉,5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城市表彰,打造了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石景山樣板”。2018年,我區構建了以現代金融業為戰略主導,以科技服務、數字創意、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為特色培育,以商務服務業為配套支撐的“1+3+1”高精尖産業體系,高精尖産業收入從2018年的1747.1億元增至2022年的2966.7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5 %,尤其是現代金融業2022年實現收入1219億元,成為京西首個千億級産業集群,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産業驅動。我區堅持集中發力,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搭建起“1個綜合規劃+10個重點專項規劃+37個一般專項規劃”的“十四五”規劃體系,其中22個規劃涉及高精尖産業,夯實産業發展的“四梁八柱”。二是強化計劃帶動。全力實施《北京市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和《石景山區落實“十四五”規劃 優化高精尖經濟結構行動計劃(2021-2025年)》,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謀劃實施重大産業項目155項,有力支撐轉型發展。三是注重市區聯動。會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聯合發佈《北京市促進石景山區科幻産業發展2022-2023年工作方案》《關於推動石景山區網際網路3.0産業發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瞄準科幻、網際網路3.0等前沿領域,匯聚市區資源,共促區域轉型。
二、優化産業生態,力促企業集聚發展
堅持全員、全域、全力培育産業生態,將穩存量、擴增量、優環境並舉,持續做好企業服務,助力企業發展壯大。我區注重多措並舉,持續優化産業生態:一是完善政策體系。2月28日發佈實施“石惠十條”,從資金支援、人才引進、創新生態營造、融資服務、中介招商獎勵等5個方面加大惠企力度,疊加“科幻産業發展辦法”等20余項專項政策,共同構成“1+N”政策體系。二是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和市級專項資金支援,在土地收益返還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成立全國股轉系統北京證券交易所石景山區服務基地,力促企業上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産業發展,設立區現代創新産業發展基金、賽富工業網際網路子基金等,致力於科幻、元宇宙等特色産業培育。三是集聚優質創新平臺。北航“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生態環境部規劃院和評估中心遷入。北京僑夢苑·僑創空間獲評國家級眾創空間,創業公社獲評“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及首批“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四是強化人才發展支撐。擦亮“景賢計劃”品牌,舉辦“北京?景賢杯”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建成“景賢人才”庫,“景賢人才”達到178名。五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全市率先實現社區政務服務規範化建設全覆蓋,區級事項100%網上可辦。服務包”企業增至436家,為重點企業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推出“證照聯辦”的新模式,營造“快入準營”的創業環境。目前,石景山區市場主體已經突破6萬家,其中上市企業20家、獨角獸企業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05家,國家高新企業817家,高精尖企業2258家。
三、注重改革提升,打造特色産業集群
中關村石景山園規劃用地面積13.34平方公里,規劃建築面積1653萬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産業載體438萬平方米,在建、待建産業載體697萬平方米,是全區産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主戰場。2022年園區實現收入3960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高於全市約5個百分點,其中勞均産出率380萬元/人、地均産出率300億元/平方公里,均位居“一區十六園”前列,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通報表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要求,我區將強化改革提升,着力打造高品質特色化園區:一是優化空間佈局。構建“一核心、兩組團”的發展格局,“一核心”即以首鋼園為核心,建設科幻産業為特色的網際網路3.0産業創新集聚區和應用場景示範區。“兩組團”:北部組團依託中國電科(北京)智慧科技園、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建設産業創新策源地;東部組團依託大正創想廣場、北重東廠建設國內規模較大的內容製作和硬體研發基地。二是集中打造特色園區。會同首鋼集團共同建設科幻産業集聚區,成功舉辦三屆中國科幻大會,成立全國首個科幻産業聯合體;設立全國首支科幻産業基金;揭牌“中關村科幻産業創新中心”,中關村通力成為首批北京國際化引領型標桿孵化器,引入北極星途、西克魔邇等優質企業66家。聯合中關村發展集團規劃建設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集聚東土科技等工業網際網路頭部企業22家;航太雲網入選“2022年獨角獸百強榜單”。依託虛擬動點等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中關村虛擬現實産業園,成為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明確的虛擬現實組團承載區,落地華為(北京)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集聚終端器件、內容應用等産業鏈各環節企業120余家,其中“中國VR50強”企業達到13家。攜手中國電科持續培育(北京)智慧科技園,一期規劃建築面積24.3萬平方米建成交用,集中建設3個國家級原創技術策源地、5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實驗室)、17個研發中心,聚焦人工智慧、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石景山區的産業提升年,我區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根本遵循,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助力産業轉型、以深化改革積蓄髮展動能,優化發展生態、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區域減量發展和高品質發展,全力打造“一起向未來”的城市復興新地標,共同建好首都西大門,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産業轉型中“生根發芽”,形成生動實踐!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謝謝。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法制日報:謝謝主持人,想提問李新區長。剛才您介紹的時候提到了統籌冬奧遺産和工業遺産再利用。那麼能請您再介紹一下石景山區冬奧遺産的賽後利用情況嗎?謝謝您。
-
嘉賓
李新:謝謝您的提問。冬奧最寶貴的遺産就是北京冬奧精神,在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引領下,我們落實好國家級産業轉型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的三區定位規劃,建設好首都西大門。
在設施、環境、文化和産業等方面,我們努力用好冬奧遺産。
在設施利用方面,首鋼滑雪大跳臺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重要場館遺産向公眾開放,這裡已成為游客參觀游覽的打卡勝地和耀眼的活動舉辦地,承辦了“雙奧石景山 冰雪向未來”群眾冰雪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此外,首鋼滑雪大跳臺是永久保留的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場地,今年11月底,將迎來2023國際雪聯單板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的世界盃賽。
在環境營造方面,北京冬奧公園在原有全封閉馬拉松跑道等體育設施的基礎上,今年又改建一個佔地3300平方米的籃羽館,擁有14塊羽毛球場和2個籃球場,3月已投入使用,有很多體育愛好者在這裡鍛煉和舉行各種比賽活動;目前正在建設足球網球館,包括4個室內足球場和3個網球場,其中一塊是紅土網球場,將於今年投入使用,屆時歡迎各位朋友到北京冬奧公園體驗“羅蘭加洛斯”的感覺。僅2023年以來,北京冬奧公園已先後承接了2023北京永定河馬拉松、2023年北京體育大會、奧林匹剋日慶祝活動等20余場賽事活動,下半年還將舉辦“全民健身日”、全國大眾冰雪季等多項賽事活動,不斷擦亮石景山“雙奧之區”金名片。
在群眾參與方面,我們持續鞏固深化“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創建成果,全面推進冰雪進社區、進學校等工作。去年寒假,全區已形成“十五冰七雪”的冰雪場地服務格局,2023年春節期間區內各處冰雪運動場所接待人數超過12.5萬人次,2022年全區累計參與冰雪運動人數超過30萬人次。我們持續推動冰雪運動在校園普及,舉辦全區中小學生冬運會,發展校園冰雪運動社團,營造濃厚冰雪氛圍。石景山區電廠路小學是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冰雪學校”,旱冰旱雪教學開展的有聲有色。石景山區也為國家和北京市輸送了一批優秀冰雪運動競技人才,4名石景山籍運動員入選雪橇、越野滑雪、U型池、花樣滑冰項目國家隊。
在冰雪産業發展方面,我區已吸引集聚了一批優秀企業。特別是國際滑雪聯合會北京代表處落戶石景山區。下一步,我區將着力打造以冰雪為特色的城市時尚新興體育基地,在充分利用現有的優質場地資源的基礎上,再優化改造一批資源,讓體育活動更加豐富。未來,我們將吸引更多市場經營主體在石景山區辦活動、做賽事,引進品牌體育賽事、拓展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游等新空間,以冰雪為抓手延伸帶動文化、體育、旅游等多行業協同發展。
冬奧會的舉辦不僅帶動我區冰雪相關事業、産業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健康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推廣。6月16日下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在我區老山街道老山東裏社區舉行“國球進社區 國球進公園”活動啟動儀式,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公園綠地提升等城市更新工作,推動在社區、公園中配建以乒乓球臺等小型設施為重點的健身設施,為廣大群眾就近健身提供便利,這也是冬奧帶給我們的寶貴的遺産。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謝謝。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
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第九場第六區“一把手”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感謝各位記者媒體的採訪報道,也希望各位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和報道後面的系列新聞主題發佈會。各位記者朋友如果有採訪的需求也可以跟我們聯繫,我們將做好服務。
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