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各位朋友,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參加今天的新聞發佈會。自2021年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簽署《共建農業中關村框架協議》以來,部市相關部門與平谷區同頻共振組織實施。在農業科技資源、要素聚集、關鍵技術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為助力北京科技做出積極貢獻。
今天我們邀請到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平谷區人民政府有關負責同志,對農業中關村建設相關情況進行發佈,並回答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張士功先生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 狄濤先生
平谷區常委、常務副局長 于吉順先生
平谷區副區長 劉堃先生
下面首先請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士功先生介紹“農業中關村建設總體進展情況”。
-
嘉賓
張士功: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各位媒體代表:
大家下午好!
北京作為首都,是世界了解中國農業的窗口,是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前沿。農業中關村承擔着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首都國際科技創新工程建設的重要使命,是北京市落實農業強國戰略、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度實踐。總的目標是:瞄準全球農業科技前沿,以生態化、數智化、國際化為特色,以“三産”聯動、“三鏈”融合為路徑,以富民增收為根本,集聚科技創新要素、強化政策協同、發揮市場活力,重點發展“現代種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智慧裝備、營養健康、食品安全”六大領域,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打造首都“三農”發展新高地,提升北京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一、建設進展和成效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2020年7月,市政府批復《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農業中關村。2021年10月,市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簽署《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部市合作共建農業中關村。歷經三年的積極努力,農業中關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建設京瓦科技創新中心,持續深化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及其研究中心合作,打造農業中關村核心引領。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推動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首農食品集團等5個單位共同發起並成立了民辦非企業機構——京瓦科技創新中心。以新型研發機構運作機制引進荷蘭政府+科研機+企業的“金三角”模式,着力構建全球開放共用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和國際交往平臺。目前,京瓦科技創新總部功能實驗室和果業、園藝示範園區已基本建成,奶業示範園也將於今年5月竣工投産。吸引了中國農業大學多個專家團隊、蘇陀科技等公司研發團隊入駐。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建設三個分中心中試車間,不斷改善研究基礎條件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研發增強造血功能。
二是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圍繞落實部市合作協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中關村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力度。2022年制定出臺了《北京市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6年)》《北京市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的十條措施》《北京市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支援政策,加強農業中關村建設的政策保障。同時還出臺了《北京市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案》《北京市農業科技應用場景建設方案》,圍繞6大領域開展農業核心技術攻關,推動14個農業科技應用場景建設,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孵化。
三是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在吸引科研資源聚集方面,在農業中關村核心區推進中國農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建設。目前已引進孫寶國院士、趙春江院士等院士工作站5個,建立博士後工作站10個,創建博士農場45個,建設科技小院13個。目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桃産業技術研究院已落地開工,正在積極推動農業微生物國際創新研究院、正大國際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基地儘快落地建設。在推動科企創新合作方面,着力將平谷區打造成為農業“頭部企業”聚集地。目前已吸引了首農食品集團、新希望集團、北大荒、拜耳等農業頭部企業在平谷發展,累計引進涉農企業136家。同時還聚集了北京市蛋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種業研發平臺9個,省部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4個、北京谷芯股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高端科研創新團隊21個。同時,我們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支援,在平谷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示範縣和畜禽種業示範區。扶持平谷區建設5個蔬菜重點鎮、輻射帶動周邊蔬菜重點村建設,促進高效農業産業發展。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聚集“智慧中央廚房”和食品企業34家。做優休閒農業,擦亮“桃醉平谷”品牌,帶動産業提檔升級和科技服務能力提升。
四是創新環境逐步優化。在金融服務産品方面設立北京平谷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探索創新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新模式。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成立了北京知識産權法院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知識産權巡迴審判庭,搭建園區“雲園區”服務平臺,為園區服務提供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在促進人才聚集方面制定出臺《平谷區高品質發展人才匯聚計劃實施辦法》《平谷區柔性引才引智實施細則》,打破國籍、戶籍和體制制約,吸引海內外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創業團隊到農業中關村創新創業,在平谷區打造農業中關村學校,推進國際化社區、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企業家和引進人才的後顧之憂。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農業強國必須靠科技,關鍵靠改革,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求,北京將把農業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中關村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強市建設。到2026年在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科技創新産出、科技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將農業中關村建設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板塊,具有全國引領作用和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持續推進京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落實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聚焦重點方向,加大創新項目支援,將京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援和推動平谷區申報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二是加速創新要素集聚。用好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際化、專業化人才為科學家、企業家紮根平谷、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一流的環境和條件。加大農業中關村建設的資金和政策支援力度,圍繞産業發展這些問題,支援孵化轉化有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科技優勢向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變。
三是持續推動産業升級。圍繞産業重大問題和卡脖子等問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豐富全市農業科技應用場景,加速創新鏈、産業鏈精準對接,進一步推進智慧農業、種業等方面的創新引領。聚焦功能性食品、個性化營養品等科技前沿領域,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促進産業提檔升級。
四是提升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水準。加快形成以平谷區峪口鎮為核心區,以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引擎,通州、海淀、平谷、延慶等區聯動發展的全市“一核多輻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提升北京農業科技創新水準,為實現我國農業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張士功先生的介紹。下面請平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于吉順先生發佈“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規劃”。
-
嘉賓
于吉順: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站在新起點、展望新未來。今天我在這裡正式發佈《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總體規劃》,全面吹響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的衝鋒號。
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是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是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簽署的《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立足科技前沿,推動食品營養健康産業數字化、綠色化、科技化發展,助力提升營養健康主動保障能力和食品安全的風險防控能力,共同守護百姓“舌尖上的營養健康”,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是主動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要路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融入新發展格局“五子”聯動的關鍵一子。我們以建設現代食品營養谷為載體,主動扛起突破營養健康“卡脖子”核心技術的“旗幟”,努力打造食品營養科技創新高地,推進構建符合首都市民膳食模式和消費需求的現代食品産業結構,滿足首都市民對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美好需求。同時,打造現代食品營養谷是建設城郊大倉基地重要一環,我們將通過建設現代食品營養谷,提高“藏糧於廠”能力,更好服務保障首都大城市的食品供應安全。
打造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是建設農業中關村的重要支撐。建設農業中關村是市委市政府賦予平谷區的重要使命,寫進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報告。建設現代食品營養谷,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打造農業中關村的有力支撐。我們將堅持農食一體、工農聯動、接一連三,豐富應用場景,延伸産業鏈條,整合産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搶佔未來食品營養産業制高點,把現代食品營養谷建設成為科技之谷、産業之谷、尚食之谷、幸福之谷。
建設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一是有基礎。平谷山好、水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公認,好生態能夠生産出好食材,好食材保障了營養健康的好食品。平谷園內目前已經聚集了首農、旺旺、紫興園、圃美多、蘇陀科技、味食源等30多家食品企業,融合了傳統食品生産、中央廚房、預製菜、食品調味、蛋白研製等多個領域。2022年,食品企業實現産值33.5億元,佔平谷園區工業總産值的23.6%。
二是有支撐。平谷已與荷蘭瓦大、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食品協會、中國輕工協會、北京食科院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簽訂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協議,創新資源不斷集聚,為建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奠定堅實基礎。平谷區正在積極爭創中國(平谷)農業食品創新産業園,創建方案已報農業農村部。
三是有空間。中關村平谷園現有已完成一級開發的工業用地儲備約665畝,具備直接上市條件,待盤活用地200多畝。正在開發建設的50年産權、可租可售的標準化廠房約46萬平方米。還有已建成的標準化廠房約22萬平方米,可滿足直接租用落地。
四是有政策。中關村平谷園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板塊之一,能夠享受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的各項政策和農業中關村十條政策。平谷區也出臺了32項産業政策。後期將陸續出臺針對食品營養産業的支援政策。
目前,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明確了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
總體定位:加速推動傳統食品工業的供給側改革,培育創新能力一流、産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與營養健康産業集群。立足平谷、服務首都、輻射全國,建成“三基地一特區”。即:食品營養科技成果孵化中試基地;食品營養活力創新企業總部基地;高端食品供應及全景消費體驗基地;政策與機制先行先試的創新特區。
發展目標:分三階段建成全球食品營養領域前沿技術-核心産品-新興産業的“策源地”,建成國際食品營養谷。
第一階段:到2025年初步建成創新活力迸發的食品與營養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實現産值100億元。
第二階段:到2030年,成為全國極具影響力的食品與營養健康科技創新高地,實現産值200億元。
第三階段:到2035年,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食品與營養健康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産值500億元。
第一階段將重點實施“十百千”計劃,大力引進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孵化活力型、創新型企業、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
方向任務:攻關五大創新方向,一是預製菜及智慧供應鏈。二是生物合成新食物資源。三是活性因子、功能性食品創制。四是綠色減損加工。五是食品營養靶向定制。
培育五大特色産業:做強做精預製菜産業,謀求主導地位,大力培育替代蛋白産業,精準營養産業,形成領域特色,發展功能性基料産業和智慧裝備産業,奠定未來基礎。
實施八大重點任務:樹立全産業鏈思維,聯通“現代農業-食品營養-倉儲物流-休閒旅游”。
一是引進一批産學研緊密銜接的科技創新力量。
二是打造一流的營養健康雙創孵化開放性生態系統。
三是成立能夠連結“政産研”多主體的戰略創新組織。
四是打造創新引領的高端食品及營養健康産業鏈條。
五是建設承接創新項目落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載體。
六是探索快速化吸引創新主體集聚的先行先試機制。
七是構建農食融合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的供應體系。
八是培育營養健康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體驗消費場景。
建設六大公共平臺:即公共研發、公共服務、檢驗檢測、集採交易、展示體驗、冷鏈物流平臺,構建一流的雙創孵化開放性産業生態。
完善五大支撐保障:有力支援現代食品營養谷的建設。
一是豐富“政策包”,研究制定一系列支援政策;
二是建立“資金池”設立産業基金,支援企業發展;
三是打造“人才港”,吸引各類創新人才集聚;
四是構建“協作網”,連結政企學研用金各類要素;
五是完善産業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機制箱,為建設現代食品營養谷保駕護航。
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在此,我向社會各界發出誠摯邀請,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創業者、各位企業家到平谷,到尚食谷來品嘗美食、到營養谷來投資興業,共同建設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我們將不遺餘力親商、懂商、助商、成商,與大家同臺共舞,共謀發展、共襄未來!
-
主持人
謝謝平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于吉順先生的介紹,下面請平谷區副區長劉堃先生發佈“第一屆中國平谷50畝地創業大賽組織方案”。
-
嘉賓
劉堃:尊敬的各位媒體代表,大家下午好!現在由我正式發佈《第一屆中國·平谷50畝地創業大賽組織方案》。
為打造高品質農業中關村,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平谷區積極建設“博士”農場,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農業創新創業的舞臺和孕育農業企業家的搖籃。通過創建“博士”農場,平谷區已引入院士12位、博士301位,引進優質糧食作物、葉菜、食用菌等種質資源600余份,農業科技元素含量和要素集聚效應顯著提升。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進一步深化“博士”農場創建成效,擴大“博士”農場影響力,激發高科技農業人才創新創業熱情,構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産業發展格局,持續為農業中關村建設匯聚“最強大腦”,特舉辦第一屆中國·平谷50畝地創業大賽。
大賽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是大賽主要競賽內容
本次大賽要求所有參賽項目以50畝地為應用場景,圍繞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果品提質增效、種質資源創新等高科技農業應用領域,提供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品質創業項目。參賽項目落地後需建立新型經營組織,帶動平谷本域産業發展,助力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是大賽參賽選手資格
本次大賽以博士或博士團隊為申報主體,申報團隊需在行業內具有領先的科技成果或先進的技術與工業基礎、具有承擔項目轉化落地的生産經營主體。採用公開徵集和定向邀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參賽團隊。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涉農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公司的博士或博士團隊均可參賽。
三是大賽賽程安排
第一階段是大賽籌備及啟動。大賽自今天發佈後即可報名,符合參賽要求團隊需於4月20日前通過指定郵箱報名並提交報名材料。參賽者應對報名材料資訊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報名不向參賽者收取任何費用。
第二階段是資格初審。4月下旬大賽工作組對申請人或參賽主體是否符合申報要求、提交的項目材料是否規範進行形式審查,並確定資格初審通過項目名單。
第三階段是現場答辯。5月上旬組織專家對通過初審的項目方案進行現場答辯評選。通過專家論證評審的項目方案,將進行不少於5天的項目公示。
四是大賽評審標準。為確保大賽評選工作公開、公平、公正進行,我們將邀請業內專家學者、高新創業企業家及相關行業領軍人士組成大賽評審委員會,並獨立開展評審工作。評選主要指標包括基礎性、科技性、經濟性、社會性指標,其中經濟性指標重點考核生産規模、産值、經營性收入等情況,社會性指標重點考核聯農帶農、增收致富等情況。
五是大賽政策支援。參賽入選項目將作為平谷區第四輪“博士”農場創建項目予以立項,創建期最長三年。創建過程中,每個項目最多可享受50畝農用土地租賃費用補貼,最高每畝補貼1500元。創建結束通過驗收後,根據創建成效(經濟和社會貢獻率)給予10-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此外,入選項目將優先推薦給創投機構進行支援,提升參賽團隊和項目影響力。如有博士或博士團隊符合人才引進要求,可享受2023年2月16日平谷區人才大會發佈的《平谷人才十條》政策。
後續大賽通知,我們將通過相關媒體及“高大尚平谷”等微信公眾號統一發佈,有意參賽的單位和個人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
各位朋友們,人才興則事業興,事業興則發展興。平谷區誠摯地邀請全國優秀農業人才,積極參與平谷區農業中關村建設,也期待懷揣夢想的創業人才積極參賽,我們將以更大的力度、更優惠的政策、更優質的服務,為廣大人才施展才華、實現價值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夢想舞臺。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劉堃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提問記者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中新社記者:這個問題問給張局。農業中關村創新發展金三角合作模式,着力破解“科技與産業”兩張皮的問題。請問張局,下一步農業中關村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方面有哪些考慮?謝謝。
-
嘉賓
張士功:為破解産學研脫節、“科技與産業”兩張皮問題,農業中關村將充分發揮首都科技、人才和資金優勢,通過政府搭臺、企業運作、科技支撐,以政府+科研單位+企業的金三角模式推動多方要素融合、協同創新、共建共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創新整合推廣應用。
一是以企業為主體,構建聯合攻關體系,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建設一批市場引導、企業主導、科研支撐、産業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和科技創新聯盟。集聚人才、産業、企業的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以産業集群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智慧裝備等領域,推行科技創新解綁挂帥機制,面向全國科研團隊廣發英雄帖,激發創新活力。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成果轉化體系。圍繞市場和企業需求,聯合國內知名涉農高校、科研機構共建農業科研技術成果技術轉化中心,加速一流科技成果在平谷轉化落地,建成涵蓋生産、加工、流通、倉儲、溯源和農産品品質安全等多個環節的成果轉化綜合承接平臺,加大重大科研項目支援力度,持續推動各類創新研發機構發展壯大,樹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標桿,制定科研成果定價評估辦法,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補貼和獎勵力度,引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三是以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構建技術推廣體系。針對農業經營仍以小農為主的特點,支援組建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職業農民技術能人等各類經營主體在內的行業聯盟,開展農業生産託管、加工倉儲、品牌行銷等全産業鏈社會化服務。在果品、蔬菜、生産中特色村建設一批科技小院,搭建科技小院網路,培育新型農民和新型主體的重點,創建家庭綜合示範區,開展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業生産技術指導,落實科技特派員全國覆蓋機制,用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澆灌鄉村振興的責任田。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張士功先生的回答。請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提給狄濤區長,我們部市合作的協議已經簽訂一年多了,農業中關村的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請問平谷區在今年的農業中關村建設當中有哪些計劃?謝謝。
-
嘉賓
狄濤:謝謝您的提問。應該説部市協議簽訂後,北京市非常重視,做了許多工作。去年,市委正式研究出臺了農業中關村建設的五年行動計劃,今年在殷勇市長的《市政府工作報告》裏面,中間有一段明確提出來,要落實農業中關村建設的行動計劃,加快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這個應該説,作為平谷區是農業中關村的核心承載區,是我們今年工作的一個指引。
具體工作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聚焦培育農業高精尖産業,要佈局一批創新的平臺。在服務種業制度建設方面,我們要推動國家奶牛、肉牛、生豬、遺傳評估中心落地,建設中國農科院蔬菜所、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火炬科創學院—北京種業科技創新中心、首農種業創新中心、拜耳聖尼斯蔬菜育種、華頌種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
在生物技術這方面,建設農業中關村食品和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在智慧農業和智慧裝備這方面,我們計劃打造智慧溫室集群,建設了京瓦科技示範園、首農番茄大世界、拜耳的耘遠農場等科技應用的場景,還有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正式開展創新工作。
在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這方面,我們要聯合中國農大、北京工商大學、中糧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行業頭部企業建設食品與營養高精尖創新中心,搭建了公共科研和技術創新,重視放大和産業孵化,檢測認證和安全復原平臺,營造一流的産業創新創業的生態。和中國食品協會、中國輕工協會聯合舉辦中國食品重點企業的深度交流、座談等重要活動,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建設運營食品展示交易平臺,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延伸産業鏈條。同時要推動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正達國際科技研究院、北京微生物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臺項目年內開工。(一會兒我們還要和這些企業、研究院所正式簽署今年開工的一些協議。)
二是我們聚焦提升農業硬科技的實力,要攻關一批卡脖子的技術。圍繞“現代種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智慧裝備、營養健康、食品健康”六大農業高精尖産業發展,梳理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推進科技創新揭榜挂帥的機制,出臺農業中關村揭榜挂帥專題管理辦法,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要加快京瓦農業科技創新的建設,要開展智慧化分子育種,養種奶牛企內胚胎高效生産等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深化了金三角合作,開展奶牛育種晶片,白羽肉雞基因組精準育種等卡脖子技術的攻關。
三是聚焦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一項項目集中開工。我們預計,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項目年內能夠開工建設,這個總投資大概在65.7億元,我們峪口農業中關村核心區有11個重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項目要集中開工,接續開工,總投資大概在30.15億元。其中園區道路網工程、科研總部創新中心,國際化社區項目和園區的,燃氣、熱力熱電功能年內開工。園區一期土地一級開發項目上半年要具備土地部署的條件,還有園區的利農農業創新走廊項目,年內要完成前期手續的辦理。
總的來講,通過今年一年的工作,我們希望農業中關村更具規模,希望大家再去平谷峪口能夠真正體驗、感受到我們農業中關村的藍圖。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平谷區委狄濤副區長的回答。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新聞廣播記者:這個問題想問劉堃副區長,平谷區是基於什麼背景來組織50畝地創業大賽的?謝謝。
-
嘉賓
劉堃: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剛才在發佈的時候實際上也簡單介紹過,在去年,也就是2022年4月份開始平谷率先啟動了“博士”農場,這樣一個項目的創建工作。應該説,通過近一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經建設了三輪80多個博士農場,有12位博士團隊和301位博士已經參與到博士農場的各項創新工作之中。應該説,我們真正是把博士農場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依託這種人才加科技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高科技人才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引領農業轉型升級這樣一個新的路徑。也為賦能農村農業産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説探索一個成功的經驗。
今年,我們也是希望結合農業中關村的建設,把博士農場這樣一個成功經驗進一步深化和推廣,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決定舉辦首屆中國平谷50畝地創業大賽。我們希望通過真正博士農場這樣一個載體,發揮農業中關村這種科技集聚的效應,真正把農業中關村打造成為培育農業企業家這樣一個搖籃,為我們農業中關村不斷地集聚智慧力量,特別是一流的人才團隊。
最後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幫我們多多宣傳,多多推廣,吸引更多優秀的農業創新團隊到農村發展興業,我們也會以最優秀的服務和最優惠的政策協助大家共同建設好農業中關村。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平谷區副區長劉堃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鳳凰衛視記者:謝謝主持人,去年3月份北京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的十條措施》。請問劉堃副區長在推進十條措施落地方面有什麼考慮?
-
嘉賓
劉堃: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去年3月份市政府出臺了《北京市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的十條措施》。應該説《十條措施》的發佈,為農業中關村建設提供了根本性的政策保障,也極大地提升了農業中關村在全國領域這樣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目前我們也在逐步細化這十條措施的配套實施細則,確保我們政策真正落實落地。在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種業創新高地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金融服務、農業科技企業發展、應用場景建設、國際創新資源集聚、人才引育和項目落地等方面都制定了具體的細則,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務保障。
現在實際上我們有一些創新企業,包括國內外一流企業已經享受到《十條政策》帶來了這些發展的收益。特別要提出的是《十條政策》中,專門提到支援農業中關村項目加快落地,提到結合農業中關村建設實際需求編制規劃自然資源、發展改革、城鄉建設等領域的賦權清單,將部分相關市級職權下放到平谷區。
我們也非常榮幸地告訴大家,今年1月18日市政府已經正式印發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部分重點功能區管理機構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行使一批實際行政權力等事項決定》。在這個《決定》中明確提出,由平谷農業中關村核心區正式行使58項市級的行政賦能權力。總體來説,在下一步農業中關村建設行動中,我們將進一步以《十條措施》為契機,激活創新源頭活水,搭建農業中關村創新服務體系,真正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雨林生態,全面支撐農業中關村的高品質發展。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劉堃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今天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採訪報道,感謝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平谷區政府的發佈!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