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各位觀眾、各位聽眾、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您現在收聽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北京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市民對話一把手 推動高品質發展 守好百姓日子》直播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孫揚。我們今天搭建的是全媒體直播平臺,您可以通過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BRTV新聞頻道、人民視頻、北京日報客戶端、新京報客戶端、千龍網、首都之窗、北京發佈、北京時間、聽聽FM實時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
我們今天這期節目要來“聚焦持續推動綠色發展”,首先為大家介紹今天做客演播室的第一位嘉賓,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付兆庚先生。付局長,歡迎您。
-
嘉賓
付兆庚: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謝觀眾朋友們對全市“三農”工作的關心、關注和支援。
-
主持人
是的,大家都非常關心,特別是我們今天説到綠色的話題,很多人特別是城裏人,一説到綠色都會聯想到鄉村,麥浪、青山、綠水。北京的農業農村現狀是什麼樣呢?
-
嘉賓
付兆庚:這幾年北京市一直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動搖,統籌推進鄉村的“五個振興”,應該説在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綠色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特別是許多市民到郊區去休閒、旅游、度假,都感到了北京現在的鄉村非常美、非常漂亮,確確實實已經有北京的味道了。
-
主持人
是的,我們知道農業農村的發展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是關係非常緊密的,到底這種關聯體現在哪兒呢?
-
嘉賓
付兆庚: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對綠色低碳的發展也進行了專項部署,特別是提出了“讓首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目標。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要按照這個目標,來有序地推進我市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
主持人
我們經常説咱們餐桌上的“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這個是跟我們老百姓最直接相關的,從這些方面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農業是怎麼樣規劃發展的?怎麼做到綠色發展的?
-
嘉賓
付兆庚:農業的綠色發展首先是老百姓最關注、最關心的一件事情,也是和居民一日三餐息息相關的。所以説農業的綠色發展,重中之重就得要把土地保護好。所以我們這幾年,一直在耕地的保護上在做文章,實施了“田長制”,而且正在規劃十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把我們全市的永久基本農田利用十年的時間,改造提升成高標準農田,這樣生産出的糧食、蔬菜品質就更有保障了。
-
主持人
就是這些高標準的農田的土壤肥力、污染程度肯定都有更高的標準。有了這樣好的一個高標準的土地,其實它就有了一個農業的基礎了。有了這樣好的基礎,我們就能打好糧食,就能夠生産高品質的蔬菜,也就跟長出來的這些植物息息相關。
-
嘉賓
付兆庚:對,應該説“米袋子”“菜籃子”就是市民天天餐桌上離不開的一個東西,但是有一樣,這些東西怎麼樣保證它真正的綠色呢?其實有兩件重要事情要做。
-
主持人
哪兩件?
-
嘉賓
付兆庚:第一,在它的生産環節我們要抓住,少用化肥、少用農藥,這是一個。第二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把農用的塑膠廢棄物回收、進行處理,這樣的話就保證我們的土地不受它的污染,我們農業的綠色發展就有了基本保障。
-
主持人
剛才您説到要少用藥、少用化肥,但是我們擔心産量上不來怎麼辦?北京現在種植業的産量怎麼樣?
-
嘉賓
付兆庚:北京的産量是不錯的。去年糧食的播種面積完成了115萬畝、産量45萬噸,蔬菜完成了80萬畝的播種面積、産量達到了200萬噸,應該説實現了“雙豐收”,也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指標和任務。
-
主持人
我們可以安心了,“米袋子”“菜籃子”心裏踏實了。但是我們的餐桌上不能只有米,不能只有菜,肉蛋奶可能是很多城市裏面的老百姓特別關心的。就我來説,其實我在超市選擇的時候,特別願意選咱們本地産的肉蛋奶。肉蛋奶的産量現在情況怎麼樣?
-
嘉賓
付兆庚:我們先説肉。剛才主持人講了,願意買我們本地的肉,新鮮、品質好,品質安全有保證。這幾年市委市政府對北京的“肉案子”是非常重視的,在規劃、政策、資金等支援方面都是下了很大的力量。我們這幾年建了19家規模化的養豬場,而且現在都全部實現了投産、運營,也完成了國務院給我們下達的北京市能繁母豬存欄5萬頭的目標任務。
-
主持人
蛋方面、奶方面呢?
-
嘉賓
付兆庚:蛋和奶更是老百姓關注的,是大家每天早晨必備的。牛奶目前北京市全年的産量是26萬噸,雞蛋是8萬噸,我們自給率都實現了20%。但是,為了進一步地提高北京市自給供應率,市委市政府也在做規劃。首先,蛋雞的産業集群項目已經開始實施,我們蛋種雞在全國是排名前列的。
-
主持人
未來肯定會有更多保障,剛才説到的更多的是數量方面,其實百姓更關注的是舌尖上的安全。在品質方面、安全方面北京市怎麼保證?
-
嘉賓
付兆庚:食品安全也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吃得放心不放心,包括老百姓買菜、買蛋都問農藥殘留度怎麼樣?這一點,我們市委市政府一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嚴”的工作要求,從産品品質安全的“産”和“管”上,兩個方面綜合施策、雙向發力。一個就是抓“産”,目前我們大力開展了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而且我們認證工作都是在全國排在前列的。
-
主持人
管呢?
-
嘉賓
付兆庚:管,就是我們建立了市、區、鎮、村四級的日常監督管理體制,嚴防超標準用肥、用藥,而且嚴厲打擊違法違禁行為,確保食品安全。
-
主持人
這麼説大家心裏就更踏實了。剛才説到農業方面,現在説農村,大家去京郊玩,感受是農村變化很大,越來越漂亮了。在農村的綠色發展方面有什麼新的發展?
-
嘉賓
付兆庚: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就是農村綠色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我市這幾年在全市農村地區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效果非常好,清臟、治亂、拆違、治污、綠化、美化等26個專項項目有序實施,現在都落地了,而且整治的效果非常好。所以現在我們北京的鄉村,每一個村都是非常美、非常漂亮的。
-
主持人
是的,也歡迎大家到北京的鄉村去看看變化。我們跟12345市民服務熱線也進行了溝通,他們那邊也蒐集了一些市民熱線當中對於農業農村關心的話題。其中有一個話題我特別關心,也想問一問局長,咱們在農村裏面,我們知道有很多清潔能源改造,現在又是北京最冷的時候,咱們怎麼保證村民的取暖?效益怎麼樣?效能怎麼樣?負擔怎麼樣?
-
嘉賓
付兆庚:農民的冬季取暖問題,是市委市政府每年到冬季最關心農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挂在市委市政府心窩上的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我們全市自2013年以來將近10年了,在全市平原地區、山區有條件的地區都實施了煤改清潔能源的行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0%的村、95%的村莊住戶實現了煤改清潔能源。
-
主持人
其實他們也是為咱們鄉村的綠色發展做出了貢獻。最後,局長能不能用一分鐘的時間,簡單為我們梳理一下未來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北京還會做哪些的規劃和計劃?
-
嘉賓
付兆庚:黨的二十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市“兩會”,都對鄉村生態振興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也可以説已經確定了“路線圖”和“時間表”。接下來我們就要抓緊制定詳細的“施工圖”,當好“施工隊長”,以首善標準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們京郊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最後,讓生態農業、低碳鄉村,真正成為我們北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深厚底色和鮮明特色。
-
主持人
謝謝付局長來到我們的演播室,也希望剛才您説到的這一份“施工圖”、這一份藍圖能夠早日落地生根,能夠變成美好的鄉村的現實場景。再次感謝付局長。
接下來參與我們節目的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周劍平,稍事休息,待會兒回來。
-
主持人
歡迎回來,這裡是《市民對話一把手 推動高品質發展 守好百姓日子》直播訪談節目,這一時段做客我們演播室嘉賓的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周劍平。
-
嘉賓
周劍平:各位聽眾、各位觀眾、各位網友,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
主持人
歡迎您的到來,我們知道生態環境跟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在北京的朋友應該這幾年感受了,北京這幾年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也更綠了,在代市長殷勇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過去五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這個工程跟老百姓有什麼關聯?
-
嘉賓
周劍平: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首都生態文明建設,聚焦服務首都功能作出的重大舉措,可以從四個方面對這次造林發揮的作用進行概括。
一是完善了佈局。新一版北京總規確定了“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綠色生態空間佈局,通過這次造林綠化工程使整個北京的生態基底得以確立。為下一步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二是改善了生態。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北京這些年放眼望去綠色多了,各種動物多了,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全面的保護。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使北京大尺度的綠化大幅增加了,萬畝以上的綠地林地將近達到40片,千畝以上的將近達到400片。據相關部門研究,城市的林地綠地如果每一塊在50公頃以上,它就能構成相對比較完整的生態體系,發揮的生態作用就會更大。根據我們與北京氣象局的共同研究,在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它的平均溫度就比城區低0.8度左右。
-
主持人
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
-
嘉賓
周劍平:減少溫室效應,降低城市熱島。另外就是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的平均溫度降低1.4度,我覺得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三是豐富了物種。我們有一個統計數據,在2012年到2017年,就拿北京觀測到的鳥類來説,那個時候我們是觀察到308種各種鳥類。2018年到2022年,這幾年時間北京觀察到了398種鳥類。
-
主持人
很多新發現的鳥類會上我們的新聞。
-
嘉賓
周劍平:為什麼這麼多的野生動物、這麼多的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和鳥類能夠出現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生態環境確實是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四是惠及了民生。通過這兩輪百萬畝造林,使北京真正地成為了一個“千園之城”,老百姓真正能夠做到“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很便捷了,因為公園現在成了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去天壇公園、紫竹院調研的時候,很多游客,特別是周邊的市民,説我們的時間除了在家裏待着,很多時間就在公園裏。
-
主持人
家裏面很難有這樣的院子,公園就成為了他們的客廳、成為了家的延伸,充分地體現了宜居性。剛才您説到有一點我特別感興趣就是生物多樣性,用你們的話是生物多樣性,但是在我們的感受來看,就是我們看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我們記者也做了一個短片,來看看我們身邊多了哪些野生動物。
-
主持人
周局,其實我有很多的朋友,他們愛拍攝鳥類,他們説最近幾年發現了很多以前在北京沒有見過的鳥,很多是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北京怎麼提升這種生物多樣性,做了哪些工作?
-
嘉賓
周劍平:生物多樣性可以説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北京正好位於全球四條鳥類遷飛的通道之上,所以整體來説我們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比較豐富的,據相關統計,北京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我們要進行一系列的保護工程,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構建以自然保護地體系為基礎的保護體系,這也是我們的生態紅線。北京目前劃定了79處自然保護地,面積將近3000平方公里,把目前生物最豐富、生態最脆弱最敏感的空間都納入到這個體系。特別是最脆弱的地區,因為生態系統越脆弱,它受破壞以後,恢復起來就很難,就需要花很長時間,也許你毀它用一天的時間,但是你要恢復它有的可能要上百年的時間。
-
主持人
這些保護區就是我們生物多樣性的基礎。還有哪些方面呢?
-
嘉賓
周劍平: 第二方面,現在我們要求在新的公園、綠地、林地建設過程當中,要留出自然帶,真正地讓自然休養生息,減少人對自然的擾動。
第三方面,給其他的動物留口糧。就是在構建森林植被體系的時候,構築好林地結構、林木結構體系,我們會增加一些蜜源植物、食源植物,適當佈局一些小微濕地,用這些蜜源、食源植物給動物留口糧,這樣使整個生態鏈、食物鏈成為一個系統。
第四方面,生態治理。讓各種生態通道、廊道相互聯通,增加通達性,這樣可以給植物或者動物提供比較安全、安靜、免擾動的環境。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
主持人
形成完整的生態鏈體系。
-
嘉賓
周劍平:每一種生物存在就是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一種生物的滅絕、消失也是我們人類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過程當中失去了一種可能性,所以它是很重要的。
-
主持人
借這個機會提醒正在收看我們節目的朋友,要愛護自然環境,不要破壞生態鏈條上的一環,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2023年全市園林綠化工作還有哪些亮點可以讓我們期待的呢?
-
嘉賓
周劍平:2023年既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的工作,主要是以創建森林城市,建設公園城市為整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主要的目標。2023年的工作,第一方面是擴綠,儘管目前北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城市的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包括現在整個的城市覆蓋率都比較高。
-
主持人
數量上比較高。
-
嘉賓
周劍平:對,數量上比較高,但是整體來説分佈還不是特別均衡,全市公園服務半徑目前是88%左右,所以擴綠還有一些空間,比如説一道隔離地區、二道隔離地區怎麼織補,使我們整個的公園環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
主持人
我們園林的發展品質是不是也要進一步提升?
-
嘉賓
周劍平: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個,就是提質。因為北京在歷史上整個的大生態、大綠化還不是特別好,主要是受到自然條件影響,50年代、60年代以至於後來很長的時間,我們主要以增綠為主。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高品質發展,促進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北京的園林綠化行業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需要破解的一個時代命題。高品質發展首先是要調整森林的結構,使森林的生態貢獻率變得更高,特別是目前北京林木的蓄積量每公頃40立方米左右,一個是不夠豐富,第二個是品質不夠高。現在全國平均值是90立方米左右。
-
主持人
還是有發展的空間。
-
嘉賓
周劍平: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別是森林的健康經營,把整個的生態真正作為千年大計去考慮,這個就更加重要。還包括碳匯能力的提高。目前整個北京的林業碳匯,據我們測算是將近880萬噸每年,相當於293萬輛小汽車排放的碳能夠被吸收。後續我們要真正實現“雙碳”目標,森林增匯是一個最有效、最直接的舉措。
-
主持人
第三方面簡單再為我們梳理一下。
-
嘉賓
周劍平:第三個方面是強基,就是要打基礎。在很多看不見的,大家不關注的地方做好基礎性工作,比如説土壤肥力的提高,萬物生長離不開土壤,森林結構也好,整個植被的豐富度也好,首先一定要讓土壤的肥力提高。現在北京林地的土壤有機物含量平均是在0.5%-1%左右,最理想的是3%以上,所以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希望通過林分結構的調整來改善我們的土壤。
-
主持人
夯實基礎、提升效能才能讓我們的首都綠色發展高品質、可持續、碳達峰,能夠實現我們的可持續發展。謝謝周局長參與我們的節目,也希望咱們的身邊的綠色能夠越來越多。
接下來參與我們節目的是北京市水務局局長潘安君,稍事休息,待會兒見。
-
主持人
歡迎回來,這一時段我們請到的嘉賓是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安君。
-
嘉賓
潘安君:主持人好,聽眾朋友們、觀眾朋友們,網友朋友們,大家晚上好。
-
主持人
潘局,這幾年我發現北京的河湖水岸真是太美了,我去年去亮馬河喝咖啡,拍一個照片發一個朋友圈很多朋友點讚。
-
嘉賓
潘安君:我的朋友圈也是經常被刷屏優美河湖的景象,市民歡聚在河邊的景象,這幾年特別是受疫情的影響,廣大市民朋友到河邊游玩休閒,在這方面的確我們也加大了服務保障的力度,所以每到節假日的時候我們全市水務幹部職工就加強巡河,提示居民遠離危險的空間,因為有些水域不適合開展活動,我們也配備了一些救生設施。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700多萬市民在去年的幾個節假日期間選擇親水游玩。
-
主持人
有700多萬市民到河邊親水旅游,看來水是最普惠的一種民生資源服務。我們怎麼樣保障大家親水這方面的需求,水務局做了哪些工作?
-
嘉賓
潘安君: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市民親水的需求,責成我們制定了一個專門的規劃,叫《北京市城市河湖濱水慢行系統規劃》,我們這幾年不斷推動建設,一批河湖空間變成市民游樂的場所,陸陸續續建設了一批濱水慢行系統。累計現在已經建設了220多公里的河湖慢行系統,規劃到2035年要建1100公里。我們把治理好的河湖空間盡可能向市民朋友們提供,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針對市民垂釣的活動,建了600多個垂釣平臺,針對市民冬季滑冰。
-
主持人
現在就是好時候。
-
嘉賓
潘安君:我們陸陸續續開了25處滑冰場,成為市民休閒的樂園,另外我們也結合夏季水上運動的特點,皮划艇、槳板等各種活動也變成了一個新時尚。
-
主持人
豐富了大家的生活。我看到我們的新聞裏面也播出了大運河很多遊船,變成了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
-
嘉賓
潘安君:説到遊船,在過去3年時間裏面,我們升了三個大臺階,2019年實現了大運河通州城區段的通航,大約通航10公里,很受市民歡迎。後來2021年我們把北京境內的40公里都通航了。去年我們又實現了跟河北的通航,市民朋友們可以坐著遊船去游河北、去游廊坊。
-
主持人
這也是一種重新發掘京杭大運河旅游資源的方法。水文化方面有沒有進一步地得到提升?
-
嘉賓
潘安君:我們也在傳承水文化,因為北京是一個文化古都,水文化方面的資源也很豐富,我們去年認定了7處水利遺産,開闢了密雲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我們也利用現有的水利設施空間向市民開放,大家知道的西郊雨洪調蓄工程就向市民開放了。
-
主持人
本來是一個水利工程,但是變成了一個公園?
-
嘉賓
潘安君:對,不蓄洪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公園。另外我們結合溫榆河滯洪區建設建成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溫榆河公園,現在一期工程已經全面建成,向市民開放。
-
主持人
您還帶了一個展板,是不是新的我們可以去打卡的地方?
-
嘉賓
潘安君:今年我們有進一步擴大水域空間,向市民開放的計劃,這就是其中計劃之一,這是永定河中堤,今年五一就向大家開放。
-
主持人
這上面的堤壩能幹什麼?
-
嘉賓
潘安君:中堤應該是最有趣的一處休閒的地方,這邊是永定河,這邊是滯洪水庫,兩邊都有河、都有水、都有豐富的生態品質,特別是大家在騎行或者游玩中間,能和鳥類不期而遇,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去體驗。
-
主持人
上面還能騎自行車。
-
嘉賓
潘安君:能騎自行車,還有蹦跳得高高低低的泵道。
-
主持人
很期待,5月份我們在永定河相見。去年全市水務系統除了親水空間的搭建以外,還做了哪些工作?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一起來感受一下。
-
主持人
這些成績的取得非常不容易,裏面有水務工作者的付出,您怎麼看待這一份成績單?
-
嘉賓
潘安君:剛才這個小片讓我想起了當年總書記視察北京指出的大城市病中的水問題,我們就是去掉這些問題,艱苦努力,終於取得了一些成效。這裡面要説成績的取得主要是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援和廣大市民朋友的參與。我們北京狠抓節水,北京是首先在全國實現工農業生産生活用水總量控制的城市,這些總量分解到各個單位、各個行業,所以大家齊努力、少用水,這樣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就少從自然界取水,這是一個主要的方面。另外我們也優化水資源的配置,讓有限的水能發揮更大的功效。第三個方面,我們要夯實水環境治理的基礎,就是加大治污的力度。第四個方面就是強化水生態空間管控和水生態的治理。第五個方面就是不斷地強化一些法律制度的建設,比如説去年11月份人大通過的《北京市節水條例》,它是實施全面節水戰略的第一部北京地方性法規,把節水工作從過去的一個部門工作轉變為全社會節水,全領域節水和全過程節水。
-
主持人
也借這個機會向市民朋友呼籲一下,怎麼來節水?怎麼配合水務工作,怎麼保護珍貴的水資源?
-
嘉賓
潘安君:市民朋友既是用水對象,同時也是節水工作的參與者。
-
主持人
有一份責任、有一份義務。
-
嘉賓
潘安君:在家裏面儘量使用節水器具,並保證這個器具運轉良好,發現有跑、冒、滴、漏及時維修,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這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做到的基本責任。
-
主持人
北京水資源真的很寶貴,也需要每個市民的付出,也需要我們水務工作者的繼續辛勤努力。在我們這一期節目的最後,能不能給我們再梳理一下未來咱們北京水務工作有什麼樣的展望?
-
嘉賓
潘安君:現在正在召開“兩會”,北京水務系統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聚焦“安全、潔凈、生態、優美、為民”水務發展目標,繼續加大努力的力度,使我們首都的水資源保障更安全、供水更甘甜、水環境更優美、水生態更健康、水旱災害的防禦能力更強,保障市民高品質生活,多樣化的水務需求,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
主持人
謝謝潘局長,也謝謝無數的水務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一起來保護我們珍貴的水資源,再次感謝潘局。
接下來要參與我們節目當中的是延慶區區長葉大華,稍事休息,馬上回來。
-
主持人
歡迎回來,這一時段我們演播室請到的嘉賓是延慶區委副書記、區長葉大華。
-
嘉賓
葉大華: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好。
-
主持人
延慶是北京的生態涵養區,説到綠色發展應該是責無旁貸的,葉區能不能先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延慶現在綠色發展的現狀?
-
嘉賓
葉大華:我想用三個“一”向大家介紹一下延慶的生態建設:
一張藍圖繪到底。上世紀50年代其實延慶的森林覆蓋率只有7%,生態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當時有一句話叫“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
主持人
就是一年四季當時的生態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現在呢?
-
嘉賓
葉大華:現在延慶幹部群眾通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戰,把原來的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灘,通過拓荒植綠,現在已經成為廣袤的綠洲,現在你到了延慶,到處是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現在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1.8%,可謂是“一城山水半城園”,已經成為首都的生態屏障和美麗的後花園。
-
主持人
感覺是世外桃花源一樣。還有一個一呢?
-
嘉賓
葉大華:第二個“一”是“一號指標”抓到底。延慶把生態指標作為“一號指標”,我們堅持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三大保衛戰,我們0.1微克0.1微克地治理,特別是空氣品質連續每年都向好,2022年我們已經達到了26微克/立方米,從當時的“世園藍”到後來的“冬奧藍”到現在的“持續藍”,延慶空氣治理的腳步一直都沒有落下。
-
主持人
是的,還有一個“一”呢?
-
嘉賓
葉大華:還有一個“一”就是一流的水準守到底,延慶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取得了像“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然氧吧”、第二批“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全域旅游示範區等一系列的榮耀。因為有了這些榮耀,獲得2019北京世園會和2022年冬奧會舉辦的機遇。延慶的優勢在生態,潛力也在生態,希望也在生態,我們下一步將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推動地區的高品質發展。
-
主持人
是的,良好的生態也給延慶區的産業發展帶來了很多的助力,特別是旅游産業,接下來我們就帶大家去看看延慶區的幾個熱門旅游目的地。
-
主持人
世園好久沒去了,這麼多漂亮的燈,看來延慶冬天的旅游活動也非常豐富。
-
嘉賓
葉大華:是的。延慶是一個旅游大區,旅游業也是延慶的主導産業,游在延慶能夠樂享其中,延慶是一年四季無淡季,春天是賞花、夏天是露營、秋天是健跑、冬天是冰雪。剛才看到像長城今年我們推出“八達嶺夜長城”,世園有花燈,今年的花燈是274天,所以市民朋友有很多機會。
-
主持人
從冬觀到春,還有很著名的龍慶峽冰燈。
-
嘉賓
葉大華:對,龍慶峽冰燈是1月10號開始,現在每天有眾多游客來參觀。還有住在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