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近日,北京市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髮展規劃》,《規劃》是北京“十四五”時期市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推動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規劃》的相關內容,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一級巡視員柴文忠先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劉榮華女士,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馮可梁女士,他們將對《規劃》進行發佈和解讀,並回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一級巡視員柴文忠先生介紹《規劃》的整體情況。
-
嘉賓
柴文忠: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向長期以來一直關心和支援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髮展規劃》是本市“十四五”時期市級重點規劃之一,充分體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管理工作。《規劃》是“十四五”時期本市城市管理髮展的行動綱領,對推動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全體首都市民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援下,本市下“繡花功夫”精細管理城市,城鄉環境更加乾淨、整潔、亮麗、溫馨,城市運作更加充裕、高效、安全、順暢,市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既管好主幹道、大街區,又治理好每個社區、每條小街小巷、小衚同”的要求,完成3123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黨的十九大”、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保障,開展相關區域環境整體提升。出色完成國慶、春節等重要節日景觀佈置,五年共設置各式燈籠、中國節等裝飾84余萬件,景觀小品700余處,群眾身邊環境大幅改善。開展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治理。完成各類架空線入地及規範梳理1400余公里,拔除各類線桿3.2萬根,規範治理戶外廣告牌匾4.8萬餘塊,城市公共空間更加整潔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組織開展農村街坊路保潔、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公廁達標改造等方面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是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147個老舊小區、2111個村配套電網改造,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5%。天然氣年消費量達到189億立方米,服務居民用戶715.6萬戶,城鎮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形成以熱電聯産、燃氣供熱為主導,多種能源、多種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供熱體系,供熱投訴量逐年下降,降幅達40%。全市地下管線總里程22.8萬公里,完成“消隱工程”3268項、690公里。治理病害檢查井25萬餘座,地下管線年均百公里事故數降至0.84起,全市公廁20504座,提升改造9549座,公廁等級達標率達到95%。基本實現農村地區三類及以上公廁全覆蓋,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6座,總設計處理能力3.38萬/日,其中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2.588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三是精細化治理取得新進展。出臺《關於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意見》,落實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進城市管理法治化、標準化、智慧化、專業化、社會化,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明顯提升,基本建成“1+16+33+N”的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2016-2020年,網格平臺受理案件從362.8萬件增長到834.2萬件,2021年突破1000萬件,結案率提高到90%以上。推進“熱線+網格”融合發展,2020年辦理12345市民熱線派單37萬件,2021年達到50萬件,解決率、滿意率均在95%以上,城市綜合管理效能顯著提升。修訂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創建,廣大市民群眾共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參與率達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垃圾分類開創新局面。
二、規劃編制總體思路和考慮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為統領,持續推進“三治五化”,努力構建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規劃》編制做到“四個突出”:一是突出服務為先。圍繞服務保障大國首都功能和民生改善,當好城市管家,以首善標準服務保障首都發展,讓市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二是突出綠色低碳。統籌“雙碳目標”和能源運作安全,有序推進碳中和,推廣綠色生産和生活方式,推動城市運作保障綠色低碳轉型。三是突出安全韌性。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堅持系統治理,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高城市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四是突出“大城管”理念。加強全局性、系統性謀劃,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強化科技賦能,推進城市運作“一網統管”,形成“大城管”格局。
三、規劃目標和任務
《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一是塑造大國首都城市環境新形象,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顯,城鄉環境品質顯著提升。強化“兩軸、一環”景觀統領作用,塑造長安街國家禮儀形象,推進中軸線申遺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加大核心區老城風貌保護和環境品質提升,凸顯核心區國家形象地位。建設國際一流環境風貌的城市副中心,推動老城雙修,提升藍綠空間品質。強化夜景環境營造,圍繞“三山五園”“三城一區”“第四使館區”等功能區建設,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特色環境,重點區域環境特色更加突出。把城市公共空間作為一個整體,加強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管理維護全過程管控,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對街道環境塑造的精細化管控和引導作用,建立公共空間一體化實施機制。優化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持續推進“多桿合一”和電力箱體“三化”。實施道路架空線入地治理,鼓勵在戶外廣告牌匾標識設施設計中融入區域文化元素。推動公共環境改造提升,健全精細化執法與環境管控長效機制。以街區為單元開展城市更新,推動街區系統更新,從系統類、完善類、提升類三方面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進一億平方米市屬老舊小區水電氣熱管線改造,按照“十無五好”標準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開展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改善城鄉環境品質。
二是強化市政公用服務新供給,市政公用服務更加優質、便捷、精細、溫馨,民生保障水準顯著提升。緊扣“七有”“五性”,針對近年來“接訴即辦”市民反映突出的小區充電樁安裝難、路燈不亮、集中供熱不熱、居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等問題,逐一研究提出對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研究制定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意見,支援鼓勵將充電設施電氣化改造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推動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應裝盡裝”,到“十四五”末,全市電動汽車充電樁達70萬個,平原地區公共充電設施平均服務半徑小於3公里,核心區小於0.9公里,有效緩解市民充電焦慮。開展路燈問題專項治理,完成316條道路路燈補建,實現“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問題“動態清零”,讓路燈照亮市民回家路。對供暖不熱及投訴集中的小區開展專項治理,逐步推廣智慧化供熱,“十四五”時期完成1.2億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築智慧化供熱改造。為滿足電動自行車安全充電需求,保障市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力爭2022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市居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全覆蓋。為提高居民用氣安全水準,為約180萬戶液化石油氣居民用戶更換帶有自閉閥安全型氣瓶調壓器,安裝金屬絲織包覆連接軟管,為約690萬天然氣居民用戶安裝燃氣自閉閥金屬連接管。 三是樹立城市運作綠色低碳新典範,城市運作保障體系更加充裕、安全、高效、低碳,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400億千瓦時左右,電能消費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29%。加快外部送電通道建設,輸電能力提高到4300萬千瓦,積極引進綠電,外調綠電力爭達到300億千瓦時,推進智慧電網建設,構建3%到5%可調資源儲備庫,增強電網削峰填補能力。天然氣消費量控制在200億立方/年左右,建成西六環中段天然氣工程,實現六環路高壓A管線成環,對具備接入管道天然氣條件的老舊小區居民樓房完成天然氣接通,推進非居民液化石油氣替代,優化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佈局,城鄉家庭用戶購氣距離不超過5公里,燃氣供應更加安全、高效。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10.5億平方米,推進調峰熱源及配套管網建設,增強城市供熱保障能力。優先採用可再生能源供熱,鼓勵可再生能源系統與傳統供熱方式多能耦合。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佔比達到10%以上,充分利用電廠等餘熱資源,全市新增餘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供熱保障更加綠色低碳。加強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健全源頭交投網路,加快推進分揀中心建設,按照市級統籌、分區平衡、適度協同、骨幹支撐的原則,完成一批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達到每天3.1萬噸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以上,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是構築安全韌性城市新基石,反應快速、處置高效、恢復及時的城市管理應急體系基本建成,城市安全韌性顯著增強。優化電力網架結構,實施配電網提升改造,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6%。構建首都電網黑啟動恢復供電網路,完善華能燃煤機組應急備用運作方案,進一步增強城市供電供熱韌性,健全熱電氣常態化聯調聯控體系,提升能源協同互保能力。完善唐山LNG應急儲備設施運作管理機制,保障全市年用氣量日均3天的應急儲備能力。建成投運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滿足城鎮燃氣企業年用氣量5%的應急儲氣要求,全市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達到14億立方米左右。持續增強城市生命線韌性,全面開展地下管線普查和隱患治理,今年底前完成全市燃氣安全排查和治理任務,2024年底前完成全市地下管線存量重大隱患治理。多舉措預防道路塌陷,保障路面井蓋安全,減少“馬路拉鏈”現象發生。年均地下管線百公里事故數控制在0.7起以內。
五是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新能級,智慧城市建設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智慧化水準顯著提升。實施網格化管理平臺升級改造,健全網格化管理工作體系,打造市、區、街(鄉)三級城市運作調度指揮體系,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設,建成城市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推進城市運作“一網統管”,整合感知體系、12345市民服務熱線,網格巡查等資訊來源,及時發現處置各類問題,提高城市運作效率。
六是努力開創城市治理新局面。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精治、共治、法治水準顯著提升。以精細化管理服務為導向,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推進城市管理與執法融合發展,強化街鄉、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構建“大城管”格局。持續推進“三治五化”,形成重大活動拉動、專項行動推動、廣大群眾行動的首都城市管理特色。
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標任務,需要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形成合力,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貢獻力量。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一級巡視員柴文忠先生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劉榮華女士介紹相關情況。
-
嘉賓
劉榮華:各位媒體朋友,上午好。為推動我市城市管理相關工作,提高首都運作安全和精細化治理水準,市規自委持續開展相關工作,下面分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
第一,加強規劃引領,提升城市保障能力。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副中心控規、核心區控規,分區規劃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批復,首都規劃“四梁八柱”基本形成。按照總體規劃提出的建設國際一流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要求,我委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獲得市政府批復併發布。專項規劃圍繞四個中心的功能建設,不斷提高四個服務能力,更好服務首都發展,讓百姓更有獲得感。《規劃》重點保障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的市政供給保障,結合老城雙修、老舊小區改造、衚同治理、架空線入地,逐步開展老舊市政管線消隱工作,切實服務改善民生。
堅持以綠色、低碳為引領,以碳達峰、碳中和為遠景目標,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規劃》到203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20%以上,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專項規劃將重大基礎設施落地落圖,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依據和支撐。為保障規劃的實施,全市建立了“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對北京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指標得到有序落實。同時,預留規劃發展空間,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2760平方公里的城鄉建設用地中,劃定了132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用地,為首都長遠發展預留戰略空間資源,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應急安全設施、重大基礎設施留出彈性空間。
第二,加強實施引導,提升城市品質。圍繞城鄉環境品質提升,我委相繼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規劃設計導則,包括街道治理、濱水空間、城市色彩、第五立面、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重要市政設施場站等。對於街道更新治理,在空間上引導紅線內外、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設計,合理安排慢行系統、綠地林蔭、城市家居、標識牌匾等;在功能上統籌引導功能設施融合,強化各類設施整體設置和集約設計,提高空間的使用率、步行的安全性以及景觀的秩序性。對於重要的市政場站,在安全友好方面強化城市安全,減少環境影響,增加人文關懷;在美觀融合方面引導外部環境和諧完整,建築單體簡潔大方,小微設施秩序美觀;在綠色科技方面,引導尊重自然環境、強化節能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增強科技智慧要素。對於濱水空間,分類分級引導藍綠交織、功能融合,重點保護和恢復重要歷史水系、文化遺産,展現古都風韻。提升濱水空間的可達性、貫通性和游賞性,增強公共空間的活力,修復河道水文功能,打造與城市景觀相互交融、綠色健康的生態廊道,各項導則在規劃設計和項目實施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共同促進“十四五”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實施,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城鄉環境。
第三,加強數據支撐,提升城鄉服務水準。圍繞超大城市的安全,打造智慧城市空間數據的底座。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支撐,是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各類地下管線安全對於提升城市韌性尤為重要。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市規自委會同各部門、各區政府共同完成了全市地下空間市政管線的普查工作,同時按照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委會同城管委等相關部門開展新一輪全市基礎設施信息化工作,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全市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數據的普查匯交工作,補齊數據短板,實現綜合管理數據平臺全覆蓋,建立動態更新、互聯共用的協調機制,助力地下管線安全排查及老舊小區改造更新,推動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更加精細化、智慧化和科學化。
下一步,我委將繼續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城市管理的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精細化和現代化,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綜合承載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規自委二級巡視員劉榮華女士的介紹。下面我們請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馮可梁女士介紹相關情況。
-
嘉賓
馮可梁: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給大家介紹北京市全面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努力打造民生改善綜合體的情況。
“十三五”時期,我市緊緊圍繞“七有五性”,落實“四個注重”,以“六治七補三規範”為重點,結合居民需求強弱項、補短板、促提升,創新推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改造後的老舊小區展現出整潔、和諧、宜居的新面貌。
“十四五”時期,我委將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首都戰略定位,以改革思維統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自2017年啟動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全市已累計確認1066個小區,4068萬平方米,完工295個小區,1062萬平方米,在施364個小區,1567萬平方米,加裝電梯累計完成2261部,納入改造範圍的小區匯集居民達53萬戶,完工的小區居民滿意率達90%以上,努力打造成民生改善綜合體。
第一,分類推進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全力推動改造工作提質增效,綜合改造項目特點分危舊樓改建、抗震節能綜合改造、節能綜合改造、單項改造及環境整治提升四類推進改造實施。按照北京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標準及技術導則,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重點實施基礎類改造,堅持應改盡改。積極推動完善類改造,堅持尊重居民意願基礎上,能改則改,協調開展提升類改造,堅持立足小及周邊條件,推進實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改造及後期運營,根據實際情況,宜改則改。
第二,積極完善小微空間和公共空間功能,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品質。依託拆除違法建設和合理的規劃設計,提升公共空間的功能,在符合規劃絕大多數業主同意的情況下,增加綠化和公共休閒空間,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利用拆違騰退退出的空地和低效空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補建養老、托育、社區食堂、衛生防疫、便利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更新完善體育器材,打造宜老宜少體育空間。同步推動架空線入地或梳理,對能入地的全部實施入地,不能入地的通過增設架空線橋架或綁扎梳理等做法,實施規範化梳理,架空線梳理與入地與公共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同設計、同部署、同實施、同驗收。同時,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鼓勵居民按時足額繳納物業費,公共承擔綠化和公共休閒空間的維護費用,持續推動建立常態化的物業管理長效機制。
第三,統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市政專業管線改造,力爭最多改一次。強化統籌協調,統籌謀劃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老舊小區管線改造、老樓加裝電梯管線拆改、中央單位在京老舊小區紅線外管線改造,提升改造速度和品質效益,創新模式流程,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基礎後提升、先地下後地上的總體思路,改革老舊小區管線改造模式,由實施主體統籌各類管線施工,做到一次設計、一次施工,優化紅線外管線改造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堅持建管結合,統籌考慮管線改造實施和後期運維,組織管線産權移交,細化管理責任,推動專業化服務入樓入戶,切實補齊老舊小區管線設施短板。
第四,落實建築低碳綠色發展。推進即有建築節能改造,北京市民用建築低碳綠色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自80年代以來,我市先後發佈實施了建築節能30%,50%、65%、75%的設計標準,2021年,在國內率先實施第五步居住建築節能80%的設計標準。“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財政獎勵資金1.5億元,實施超級能耗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通過財政獎勵政策,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實施了123個項目,共997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築綠色化改造任務。“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築全面落實節能設計標準,大力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築,推進超低能耗建築示範,開展公共建築節能綠色化改造,推廣綠色建材應用。
按照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要求和目標任務,逐年對民用建築節能減碳任務進行分解,2022年力爭累計推廣超低能耗建築150萬平方米,力爭完成750萬平方米公共建築節能綠色化改造任務。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馮可梁女士的介紹,下面我們請各位記者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請舉手。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請問市城管委柴文忠巡視員,“十四五”城市管理規劃提出了“六新”的任務,請問下一步如何保證《規劃》順利實施?有什麼具體的舉措?謝謝。
-
嘉賓
柴文忠:謝謝你的提問。規劃的生命在於實施,為了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我們下一步將對《規劃》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定任務、政策、項目三張清單,分解落實到各區、各部門、各單位具體實施。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統籌推進,配套完善政策,強化服務監管、科技支撐、法治保障、公眾參與等一系列綜合性措施,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將本《規劃》的實施情況納入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重要議事日程,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做好規劃實施的綜合統籌、業務指導和監測評估。推動《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專項行動,組織第三方開展實施年度體檢評估並反饋。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開放市政公用領域市場准入,推動政府購買服務,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改革創新投融資機制,提高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等建設資金的籌措能力。研究完善支援城市管理行業領域發展的財政政策,加強財政預算城市管理運維資金統籌管理。
三是加強服務監管。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擴大市政設施接入的“三零”服務,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完善審批政策,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研究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機制。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首都高新技術、高端人才的優勢,強化科技成果在城市管理領域的應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城市運作“一網統管”建設為契機,加強感知、數據、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展5G、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景,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
五是強化法治保障。不斷健全法規制度體系,首先是推進科學立法,強化法治意識,培養法治精神。落實政府、社會、個人在城市管理中的各自責任並強化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城市管理與城管綜合執法的緊密銜接、深度融合。加強執法監督檢查,提高城市法治化保障水準。
六是強化公眾參與。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斷豐富市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方式和途徑,圍繞規劃重點任務和重大專項行動,以及市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加強宣傳、暢通參與渠道,加強政民協商互動,激發市民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謝謝大家。
-
記者
《中國青年報》記者:請問住建委的馮主任,如何進一步推進居民普遍關心的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謝謝。
-
嘉賓
馮可梁:非常感謝您的提問。為進一步做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中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工作,明確參與各方權利義務及改造標準,推動改造實施,前期,我委專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中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工作的通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中樓內共用上下水管線改造,按照業主共同決定並實行申請制。樓內上下水主管線屬於業主共用設備設施,是否改造及如何改造由同一趟上下水主管線涉及業主按法定要求作出共同決定。同時,業主作為上下水管線改造的責任主體,改造前有表達改造意願、知曉改造政策、提出改造申請、同意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的權利;改造實施過程中,需承擔配合改造的義務,包括改造時為施工單位提供必要的便利、提出有償服務要求時支付相關費用等;改造完成後,需承擔上下水管線改造工程保修期外的管線維修責任。
改造前,屬地街道(鄉鎮)、居委會應及時告知相關居民改造計劃和內容,避免居民新裝修造成經濟損失。實施改造時,實施主體要組織施工單位倒排工期,並在小區顯著位置公示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完工時間和居民提交改造申請截止時間,充分預留居民協商時間及管線施工時間,確保上下水管線改造與其他改造項目同步竣工驗收。改造完成後,施工單位應向實施主體出具並向業主發放品質保修書,告知保修期限、保修範圍、維修責任單位聯繫人及聯繫電話等。保修期外維修責任由業主承擔,業主應歸集補建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用於包括上下水共用管線在內的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的維修。
謝謝。
-
記者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針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細化治理,“十四五”時期打算開展哪些方面的工作來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謝謝。
-
嘉賓
劉榮華: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在“十四五”時期,我們針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細化治理,提出了幾方面的相關工作:
一是加強城市規劃實施的一體化管控,營造以人為本、整潔優美、安全有序的公共空間,發揮我們各類導則的引導作用,建立濱水街道公共空間一體化實施機制。二是優化道路空間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城市部件減量化、集約化設置,高效利用道路空間資源,開展市政設施人性化和適老化改造,逐步將設施有序佈置在設施帶內。三是結合各類改造的契機,同步實施道路的架空線入地工程,讓城市再次亮出美麗的天際線,讓人們更好的看城市、看山水、看歷史、看風景。四是推動公共環境的改造提升。提高道路的綠化率,複合利用橋下空間,統籌濱水空間和慢行系統建設,加強城市道路、綠化、巡河路的“三網融合”,讓更多的市民實現沿河騎行的美好願景。
謝謝。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請問城管委,《規劃》提出了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理念,想問一下“十四五”時期,城市治理在加強精治、共治、法治方面有哪些考慮?謝謝。
-
嘉賓
柴文忠:謝謝你的提問。2019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工作意見》。三年來,各區、各部門、各單位積極落實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進法治化、標準化、智慧化、專業化、社會化,綜合保障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十四五”期間,城市管理還要持續加強精治、共治、法治,深入推進法治化、標準化、智慧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在法治化方面,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地提高立法品質,加強在供熱、市容環境衛生等領域的立法。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的像燃氣管理條例、戶外廣告牌匾標識條例、市容衛生管理條例、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地方性的法規有這些,我們還要在供熱方面加強進一步的立法。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市區兩級城管執法部門統籌指導、綜合協調的職能,指導街道鄉鎮落實好執法主體責任,推進城市管理與城管執法深度融合。探索推動城管執法與水務、交通、執法等跨領域、跨部門的執法協同融合,形成城市治理合力。同時,要健全“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制,開展普法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的活動。
在標準化方面,我們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行業、各領域的標準體系,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制定修訂像地下綜合管廊、景觀照明、燃氣、環衛等相關的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編制城市管理和維護作業的定額,逐步實現城市管理領域標準規範全覆蓋,不斷提升標準的精細化水準。建立標準規範優化更新的機制,完善環境建設管理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機制,注重分區分類,推進市區街三級考核制度化、規範化、差異化。
在智慧化方面,推進智慧電網建設,整合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分佈式電源等資源,探索智慧統一調度模式,推進智慧燃氣系統建設,打造天然氣預測預警體系,推動燃氣安全、精準、高效運作。提升智慧化供熱水準,搭建智慧化供熱管理平臺,推進全市供熱行業一張網建設。建設城市管理大數據應用體系,推動城市運作“一網統管”,推動像公廁、公共充電設施等智慧管理,為市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在專業化方面,不斷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研究制定基層綜合執法隊伍建設長期發展規劃和隊伍管理辦法。優化基層綜合執法隊伍結構,深化市場化改革,廣泛採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方法,推動水、電、氣、熱等專業服務單位提供服務水準。總結推廣綜合市政服務模式,推動公共空間運維作業一體化,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強化專業化指導,完善城市管理的專家智庫,發揮新技術領域專家和團隊作用,推動管理手段創新。
在社會化方面,堅持人民城市人民管,暢通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加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城市管理的監督,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加強“管城理市”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夯實社區治理基礎,完善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向社區治理深化的制度機制。完善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市民滿意度評價,高度重視媒體的監督,建立健全市民訪談、網上調查、輿情監測等滿意度評價機制。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提問環節就到這裡,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我們來介紹解讀《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髮展規劃》,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到場的採訪,會後大家如果有什麼進一步採訪需求,也可以來聯繫我們,本場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