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自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印發以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之下,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方針,各區各部門組織推進科學素質行動重點任務落實落地,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中長期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作出了系統的規劃。為了讓我們各位媒體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們規劃的具體內容,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女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建新先生,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女士,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馬榮才先生,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維成先生。他們將向大家介紹相關的情況並回答我們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女士介紹《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總體情況。
-
嘉賓
司馬紅: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和各位媒體朋友們見面,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目前已經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3月11日正式印發。下面我向大家介紹《綱要》的相關情況。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品質發展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期間,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4.07%,較2015年的17.56%提高了6.51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首位,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文件精神,進一步提升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發展水準,北京市政府研究印發了《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普及、科技創新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作為新時代科學普及和科學素質建設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思想,對“十四五”時期及未來15年北京市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重要舉措、保障措施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這是北京市關於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第二個中長期規劃,對於新時代推進科學普及工作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綱要》明確了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到2025年,北京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8%。城鄉、區域和重點人群之間的科學素質差異不斷縮小;首都科技科普資源優勢有效釋放,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普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的“首都科普”影響力不斷擴大,率先構建科學素質建設高地。到2035年,北京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國際創新型城市同等水準。公民科學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
《綱要》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産、創新、創造的技能,提升科學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一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個性化發展。
二是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提高農民文明生活、運用科技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的能力。
三是産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實施技能北京創新行動、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實施新業態人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更好服務“北京智造”和經濟高品質發展。
四是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實施銀齡科普行動,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五是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強化其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的認識和理解,強化科學執政理念,提高科學決策能力。
《綱要》明確:圍繞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科普供給和科普服務能力,實施6項重點工程。
一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建立並不斷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功能。
二是科普智慧提升工程。加強數字技術與新媒體的整合運用,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
三是創新文化發展工程。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等融合發展,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
四是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優化科普基礎設施佈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促進科普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
五是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力度,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
六是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積極融入全球科普網路,深化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
《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政府推動、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要求各區政府要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納入本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建立督促檢查機制以及完善法規政策、保障經費投入等條件保障。
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相關部門積極履職,各區積極作為,全市人民積極參與,北京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將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首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
記者
《光明日報》記者:本次北京科學素質綱要與之前內容相比有哪些新亮點、新變化?
-
嘉賓
司馬紅:本次印發的《綱要》有五個方面的特點和亮點。
第一,在內涵上更加突出弘揚科學精神,推動創新文化發展。公民科學素質的概念雖然仍然是“四科兩能力”,但是將科學精神置於四科之首,與15年前相比,北京市科學素質水準已經實現了長足的進步。新時期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更需要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的樹立和倡導,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理性思維,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將創新文化建設作為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用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
大家可以看到,在《綱要》青少年提升行動中就特別提出,要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院士、專家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將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在理念上強調與人全面發展有機聯繫。公民科學素質不僅僅關乎科學普及、科技創新,對於增強全市和全國的創新文化軟實力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持續提升全市公民科學素質,引導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需要,也是在更高水準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第三,在目標上更加明確首善標準。新時期的北京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把首善標準融入科學素質建設全過程,發展目標上首善,發展品質上首善,推進科學素質建設的理念和實踐創新,以構建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相匹配的科學素質建設體系。
第四,在工作中突出解決薄弱環節。比如,針對城鄉區域科學素質建設不平衡,開展科普資源的基層活動,加大對遠郊區科普資訊服務定制化推送力度。又如,面對新的情況,《綱要》新增了老年群體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群體的提升行動。比如,實施新業態人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開展物流快遞人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促進工作,推進網際網路、電商、快遞等企業結合行業特點,開展面向公眾的科普活動。
第五,在機制上更加強調協同推進。強調發揮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科學傳播、創新創業、科學生活等各方面作用,共同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實現。也提出了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發展大格局。推進科技科普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和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積極融入全球科普網路,深化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加強央地區域之間的聯動和協同。謝謝。
-
記者
《中國科學報》記者:請問王小娥主任,這次《行動綱要》裏為什麼會將老年人群作為重點人群之一?謝謝。
-
嘉賓
王小娥: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想,這次把老年人群作為重點人群之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和挑戰的重要措施。我先給記者朋友們説一組數字,截止到去年底,北京市60歲以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441.6萬人,佔比達到了20.2%,北京市已經進入到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並且北京市的人口老齡化情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基數大、二是增速快。我們北京市以每天凈增500名老年人的規模快速增加,預計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接近700萬人,佔比超過30%,那個時候北京市就要進入到重度人口老齡化社會。所以説,人口老齡化是今後較長時期的基本國情和市情,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也是我們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所以説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五大提升行動之一,為此我們開展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對於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意義,也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必要的支撐。
第二,補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短板的必然要求。將老年人作為重點人群之一,是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不可回避的是,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們老年人科學素質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着短板,老年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因為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而帶來的不便。比如,網上掛號、手機約車、掃碼支付等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只有提高老年人的科學素質,才能適應快速人口老齡化對人口素質提升帶來的新挑戰,保證全體公民科學素質的穩步、全面的提升。北京科學素質綱要以提升資訊素養和健康素養為抓手,針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科技素質的需求,將面向老年群體開展科學素質建設,作為一項新增的重點任務。為此,我們積極實施科技惠老行動,推進老年科技大學的建設,開展老年人健康宣傳周活動,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當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組織開展精準、多元的科普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第三,老年群體對於科學素質提升也是大有可為。老年人既是科普對象,同時也是科普的主體,老年人特別是我們的低齡老年人大多數身體健康、文化程度也比較高,同時他們具有豐富的工作和生活的經驗,他們老有所為的意識也很強,特別是一些老專家、老醫生、老教授、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都具有深厚的專業積累和社會威望,也有時間、有精力、有愛心從事科普工作。為此,我們積極實施“銀鈴科普行動”,發揮老齡協會、老科技工作者總會等組織作用,開發老年人的人力資源、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到諮詢、智庫等工作當中來。我們壯大老年科普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既為這些老專家提供老有所為發揮專長的機會,也有利於提升城鄉社區居民、青少年等受眾的科學素質,促進代繼的共建共榮,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社會效果。謝謝記者朋友。
-
記者
人民網記者:請問市科委的領導,我們都知道首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科技資源,如何將首都的特色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兩翼齊飛?謝謝。
-
嘉賓
王建新: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關於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面作一個回答。
第一,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十四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已經於去年的12月份印發實施,科普規劃和我們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在制度上是形成了統籌協調、錯位推進的格局。這兩個文件都是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一個指示精神,也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科學技術普及法,包括落實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的具體體現。
第二,從“十四五”科普規劃重點工程裏,我們也強調了提出實施科普供給能力的提升工程,要推動高端的科技資源和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科普轉化和應用,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讓更多的人能儘快接觸和了解未來科技發展的新型技術。
第三,首都具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近年來,北京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1榜單中位列第四,全市的R&D經費投入強度一直保持在6%左右,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項佔全國的30%左右,科研産出連續4年蟬聯斯普林格自然集團自然指數科研城市的榜首,也涌現出了像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際星量子通信樣機等一批世界級重大成果。當前,北京也正在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援量子研究院、智源研究院等一批要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也聚集了一批戰略性的科技人才,産生了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晶片、全球首款9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晶片、悟道2.0等重大的創新成果。北京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下一步,北京市將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陣地以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等創新主體的科技資源優勢,繼續支援更多的創新主體,依託重大的科研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等載體,建設開放的科普供給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單位也積極申報北京市科普基地,開發豐富多樣的互動體驗性強的科普內容,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多元化的科技需求。
支援有條件的科普基地聚焦量子科學、幹細胞、腦科學類腦研究等戰略前沿和人工智慧、量子資訊、區塊鏈、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發領域開發科普展項,不斷推動首都豐富的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謝謝。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請問一下馬局長,我們北京市的特色科普服務是怎樣服務鄉村振興的?謝謝。
-
嘉賓
馬榮才:謝謝提問。中央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的歷史性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在論及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特別談到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純樸民風。為了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産的能力,打造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科普服務鄉村振興有以下方面的思考。
第一,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普及科學常識、防災避險等知識,廣泛深入宣傳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倡導文明新風。
第二,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依託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百村示範、鄉村整治等工程加大農民培訓工作的力度,計劃每年培育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次,實施農民企業家、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工程,實施農村婦女和家庭素質提升行動。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要建立科技人員服務三農的有效機制,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農業中關村。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打造一批星創天地、推廣科技小院等農業社會化模式,培育一批北京特色的科普服務鄉村振興樣板。
第四,開設北京農業科技線上講堂。打通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通道,暢通技術人員與廣大生産經營主體的科技資訊通道。2021年,作為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之一,我們利用農業科技線上講堂,服務農戶10余萬人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及時轉變服務方式,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廣傳播效率和覆蓋面。
第五,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提出,我市“十四五”時期將創建100個左右立足北京、輻射京津冀、區域代表性強、鏈條完整、産業特色明顯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提升農民科技素質,強化科技的整合和顯示。為全市農業穩産保供和綠色高品質發展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謝謝。
-
主持人
田偉: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科技日報》記者:請問如何推動深化區域合作破解區域科學素質工作發展中不平衡的問題?謝謝。
-
嘉賓
陳維成: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北京市區域科學素質發展水準基本上應該説以區域功能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但也存在着城區和郊區科學素質發展還不夠平衡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十四五”期間將在優化供給上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加強首都科普主平臺建設,優化科普基礎設施佈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促進科普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促進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手段,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建立健全校內外科學教育的資源銜接機制,加大科學教育資源的均衡佈局。在具體任務上,北京將重點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科普行動,實施農民企業家、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工程,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廣泛開展科普資源基層行活動,加大對郊區科普服務的定制推送服務。整合和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基層,切實提高基層科普的綜合服務能力。
謝謝。
-
主持人
田偉:謝謝陳維成主席的回答,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提問環節就到這裡。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各位記者來詳細的介紹解讀《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回答了大家多個問題。我們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綱要》相關的報道,會後大家要有進一步的採訪需求也可以和我們取得聯繫。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