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十四五”時期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北京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圍繞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堅持“五子”聯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進北京市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更新。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為了讓我們各位媒體朋友更好地了解規劃相關情況,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來現余先生,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世江先生,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總工程師伊鋒先生,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周慶生先生,他們將向大家介紹《規劃》相關情況,並回答新聞媒體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北京市發改委來現余副主任介紹相關情況。
-
嘉賓
來現余: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北京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持續關注和大力支援。交通、水務、能源、園林綠化及市政等基礎設施,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保障,更關乎每一位市民的通勤、休閒和日常生活。
近日,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聯合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市交通委共同編制,以推動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本市基礎設施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下面我就《規劃》情況做簡要介紹。
第一,《規劃》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北京作為首都,要在新發展階段的奮鬥征程上走在全國前列,首都基礎設施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和使命。
為此,我們在《規劃》編制中,着重突出“三個聚焦”,一是聚焦“以人民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形成首都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要求,從百姓感知視角編制規劃,使規劃內容更符合百姓多層次需求,讓規劃不僅是交通、能源、水務等基礎設施行業領域的任務和指標,更是百姓看得懂、能感知的多領域整體建設、融合發展、協同提質的綜合圖景,力爭打造有溫度的基礎設施。二是聚焦首都發展階段性特徵和要求。圍繞“減量發展”,突出基礎設施對優化首都城市空間格局的支撐作用,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統籌提升區域承載能力。圍繞“提質增效”,突出核心區、重點功能區等區域基礎設施服務品質提升。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提升智慧服務管理水準。圍繞“綠色低碳”,突出基礎設施對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圍繞“安全韌性”,突出基礎設施對韌性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強資源能源生命線保障,提高基礎設施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圍繞“智慧高效”,突出科技賦能,加強統籌整合和共享共用,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運作效率。三是聚焦目標和問題,強化任務支撐。在落實新版城市總規和“十四五”規劃《綱要》的19個指標基礎上,增加了中心城區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等6項可監測、可感知的指標,共提出25項指標。聚焦問題、適度超前,細化項目安排,梳理形成了涵蓋交通、水務、綠化、能源等領域的動態重大項目庫。
第二,“十三五”時期本市基礎設施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全力推動首都發展、減量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城市發展正在實現深刻轉型,基礎設施發展開啟了向高品質邁進的新階段。五年來,全市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1.2萬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4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全市基礎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高。
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生態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大興國際機場順利建成投運,北京邁入航空“雙樞紐”時代。“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設,市域內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351公里。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斷頭路”清零。完成100萬畝平原造林任務,全面啟動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二是交通能源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1092公里,公交專用道里程超過1000公里,城市快速路及主幹路里程達到1396公里。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8.6%,建成投運四大燃氣熱電中心,16個區全部連通管道天然氣,平原地區燃氣管網實現“鎮鎮通”。三是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提升。南水北調累計調水量突破60億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下降15%左右,永定河北京境內河段25年來首次全線通水。新增大尺度森林59萬畝、城市綠地3773公頃,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城市森林52處、健康綠道597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4%,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6.8%。四是城市治理能力持續增強。交通綜合治理有序實施,分級治理堵點943處,打造24處中心城緩堵示範區。水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城鎮地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5%。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覆蓋率達到99%。五是重點區域保障更加堅實。核心區基礎設施不斷提質升級,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南部地區基礎設施加快發展,回天地區、新首鋼地區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六是落實高品質發展理念,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市民百姓的需求更加契合。打破行業邊界,推動地鐵站點增設便民設施、公交場站複合利用。在城市道路建設中,積極推進城市副中心、大興新城部分相交路口秩序化設計,增加二次過街設施,提升慢行交通環境。建成投運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最高日雙向交通量超過1.9萬車次,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和好評。
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首都城市發展進入增量建設和存量提升的新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符合預期,發展基礎更為堅實,各領域的統籌更加有力,機制體制優勢更加彰顯,為首都功能提升和北京城市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第三,《規劃》發展目標
在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要求下,《規劃》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各領域、各環節的發展,提出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
到2025年,基礎設施網路佈局更加完善,綠色集約、智慧精細水準不斷提高,城市品質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保障能力更加充裕。初步構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全市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供水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日。
服務水準更加優質。中心城區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達到60%,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全市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
發展方式更加綠色。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達到國家要求,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超過14.4%。
智慧創新更加顯著。5G用戶普及率大幅提高,千兆寬頻接入端口占比達到50%,城市重要功能區域信號燈聯網率達到100%。
運作保障更加強韌。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數超過1.3,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6%,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
到二〇三五年,基礎設施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安全、韌性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更好地滿足市民“七有”要求“五性”需求。
第四,《規劃》的主要任務
為切實推動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落地見效,《規劃》共安排5方面20項任務。
(一)加快京津冀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
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跳出北京在更大區域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推動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重點安排了交通互聯互通、生態協同治理和能源一體化發展等方面任務。比如,交通體系中的交通通道與換乘樞紐一體化推進,通過安排軌道交通等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加強京津冀區域、中心城與平原新城等區域的快速聯繫,同時通過綜合交通樞紐對不同交通方式間的接駁換乘提供有力保障,實施京港臺高鐵(豐雄商段)工程,加快京唐城際等區域城際鐵路建設,逐步推動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等向環京地區延伸服務,建成城市副中心站、北京豐臺站等綜合交通樞紐,進一步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
再如,在生態協同治理方面,持續推進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新增造林2.5萬畝,實施品質精準提升8萬畝,同時建立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補償機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共建共用。
(二)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空間結構和功能佈局,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先行引導作用,持續提升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圍繞城市交通、水資源保障、綠色生態、能源及安全韌性等方面明確了未來5年的建設任務。比如,在城市交通體系方面,加快推進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建設,促進“四網融合”,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務水準,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層級結構;水資源保障體系方面,不斷完善多源外調水格局,堅持控採、壓采地下水,建成石景山、亦莊等南水北調水廠,進一步拓展南水北調來水供水範圍;綠色生態體系方面,完善“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建設溫榆河、南苑等一批高品質森林公園。
(三)強化重點區域基礎設施保障
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於核心區、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及重點區域的空間佈局優化引領和保障支撐作用。重點是堅持優化政務環境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有機統一,顯著提升核心區政務環境品質;高水準建設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聚焦提升城市發展水準和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內暢外聯、綠海環繞的平原新城;強化交通保障、提升“林”“水”生態功能,守護好生態涵養區綠水青山;增強臨空經濟區、“三城一區”、新首鋼地區等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四)推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碳排放穩中有降和推動碳中和為抓手,強化水資源和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深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減排降碳,助力綠色北京建設。主要包含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推進資源迴圈高效利用等重點任務。力爭“十四五”時期,全市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下降到10立方米/萬元以內,水資源節約達到世界先進水準;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050萬噸標準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後穩中有降。同時,更好保障步行和自行車道路路權,綜合交通樞紐優先考慮慢行交通接駁組織及空間分配,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
(五)着力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品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推動基礎設施功能優化,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品質,讓市民生活更加便利、高效、舒適。重點是加強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融合,複合公共服務、文化娛樂、居住等功能,讓基礎設施更有溫度;着力建立健全覆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全環節的標準規範,對標國家要求、城市發展需要、市民需求動態調整,讓基礎設施更有尺度;打造高品質生態生活空間以及科技賦能,提升智慧服務管理水準,讓基礎設施更有精度。
“十四五”時期,市發展改革委將與各相關單位一起,落實好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和保障力度,加快推進重大項目落地落實,支撐各項規劃目標實現,以更高品質的基礎設施,為首都城市更好運作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保障。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來5年首都北京的基礎設施一定會供給更足、韌性更強、品質更佳、效率更高、服務更優!
我就發佈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下面請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吳世江副主任介紹“十四五”重大基礎設施規劃交通領域的相關情況。
-
嘉賓
吳世江:“十四五”時期,北京交通將圍繞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慧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的目標,重點從加強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強化對重點區域發展支撐保障和推動交通綠色發展等方面持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具體介紹如下:
一是加強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級機場群,進一步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實現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一站式服務”,與周邊城市2小時通達,持續推進幹線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加快構建圈層式、一體化軌道交通網路,進一步擴大軌道交通的輻射範圍。完善綜合交通樞紐空間佈局,逐步實現高鐵、城際鐵路、市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在重要樞紐節點的同站換乘,基本建成“軌道上的京津冀”。完善便捷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到2025年,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
二是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合理規劃新建線路,加快建成市郊鐵路主骨架,到2025年,市郊鐵路運營里程力爭達到600公里。繼續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建設,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力爭達到1000公里。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務水準,圍繞軌道交通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實施區域靈活調度,提高供需匹配程度。完善城市道路結構,在推進快速路和主幹路建設的同時,加強次幹路和支路建設,形成級配合理的路網系統。
三是強化對重點區域發展支撐保障。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環境,大力推進微迴圈建設,制定差異化停車政策,推動綠色便利出行。在城市副中心加快推進平谷線、6號線南延、M101線等軌道交通線路建設,沿河、沿綠、沿路建設連續貫通的慢行網路,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門戶作用,推動“站城融合”發展。在五個平原新城加強對外公共交通聯繫,打造各新城與中心城區“半小時軌道交通圈”。同時在推動臨空經濟區建設、促進“三城一區”發展、支撐新首鋼地區建設等方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四是推動交通系統綠色發展。從優化出行結構、優化運輸結構、優化車輛能源結構三個方面推動北京交通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優化出行結構,持續推動公眾出行的低碳化,通過構建便利互通、多網融合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連續可達、環境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網路等措施,提高綠色出行比例,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優化運輸結構,積極推進貨物運輸的公轉鐵,提升大宗建材物資的綠色運輸規模,到2025年,實現全市貨物到發綠色運輸比例不低於12%。優化車輛能源結構,大力推動機動車輛的油轉電,在“十四五”時期繼續在公交、出租、道路客貨運作業加大新能源車的應用,推動本市機動車能源和排放結構雙優化。
隨着“十四五”期間上述交通舉措的落地實施,我市將初步建成基礎完備、現代綜合、綠色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為支撐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準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交通委吳世江副主任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總工程師伊鋒先生介紹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划水務工作的相關情況。
-
嘉賓
伊鋒: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扛起“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首都高品質發展、保障市民高品質生活”的水務責任,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轉觀念、抓統籌、補短板、強監管、惠民生”水務工作思路,全面推進“安全、潔凈、生態、優美、為民”水務發展目標,加快完善提升水務基礎設施短板弱項。
規劃到“十四五”期末,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下降到10立方米以內,生産生活年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地下水年開採量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左右。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數超過1.3,全市供水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日。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聚焦五大水務發展目標,系統謀劃,建設與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現代水務服務保障體系。
一是聚焦“安全”目標,強化“剛性”“韌性”要求,築牢水安全保障體系。重點是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實施《北京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完善水要素規劃體系。積極推動多元外調水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多水源共濟配置及調度工程體系。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施藏水於地、蓄水於庫。完成骨幹堤防達標治理、推進重點防洪工程和重點蓄滯洪區建設,基本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體系。開展積水內澇防治,構建“源頭消減、管網輸送、蓄洪消峰、超標應急”的內澇防治體系,解決“城市看海”問題。
二是聚焦“潔凈”目標,強化“源頭”“龍頭”保護管理,加快補齊水務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是着力補強城鄉供水短板,按照適度超前、城鄉統籌的原則,加快城鎮供水廠及管網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持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推動實現農村供水專業化、規範化管理,提高供水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水準。繼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好第三個治污三年行動方案,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開展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的溢流污染控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
三是聚焦“生態”目標,強化“保水”“補水”措施,深入拓展生態治水新路徑。重點是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任務來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立完善水生態空間規劃與管控體系,依法依規實施建設管控,促進水與生態空間要素相協調。京冀協同、各區協力完善境內外水生態補償制度。推進密雲水庫水源保護,上游全部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實施官廳水庫庫濱帶生態修復,改善水庫周邊環境。繼續開展骨幹河道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區域水系連通,構建流域相濟、多線聯絡、多層迴圈、生態健康的水網體系。按照“一年啟動、兩年示範、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規劃建設目標,加快溫榆河公園等項目建設,形成大尺度城市藍綠生態空間。研究重點河道生態水量及水源保障方案,保障重點河湖生態用水。
四是聚焦“優美”目標,強化“示範”“規範”建設,不斷擦亮綠水青山美麗底色。重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將更多的河湖成為“網紅打卡地”,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水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增強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推進城市河湖水系景觀提升工程,提高濱水空間的通達性、宜居性。拓展垂釣、滑冰、皮划艇等服務區域,擴大水務基礎設施向公眾開放範圍。研究建立親水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提升為民服務品質。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施船閘及沿線碼頭建設,實現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通航,推動潮白河順義新城段等水域實現旅游通航。保護好首都功能核心區老城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推動歷史水系恢復和濱水空間改造提升。
五是聚焦“為民”目標,強化“共治”“共用”力度,持續提升水務公共服務水準。重點是以服務保障為根本,健全水務公共服務與管理體系,創新水務為民服務方式,增強水務公共服務意識。深化營商環境水務政策改革,完善水務“接訴即辦”流程,主動服務、未訴先辦的工作機制更加順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動智慧水務全場景應用,建設北京智慧水務1.0,加快提升水務精細化、智慧化、現代化管理水準,提升水務科技創新能力,為推動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水務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為目標,以實際行動把中央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推動首都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現代化邁進,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更為堅實的水務保障。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水務局伊鋒副局長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周慶生先生介紹“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園林綠化工作相關情況。
-
嘉賓
周慶生: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十三五”時期是首都園林綠化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園林綠化系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落實新版城市總規、服務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市民綠色福祉,高水準實施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等重大工程,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在京津冀協同方面,生態領域率先突破取得新進展;在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方面,園林綠化水準持續提高;在重點區域保障方面,核心區、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區、回天地區綠色生態空間更加完善,人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到2020年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全面或超額完成,森林覆蓋率達到44.4%,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6.8%,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6.5平方米。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園林綠化工作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推動首都園林綠化從綠起來、美起來向活起來、優起來、迴圈起來轉變,從重數量、重規模、重建設向建管並重、多效並舉、生態惠民轉變,把北京建設成為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
在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落實高品質發展的各項理念和措施,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堅持嚴格保護,精細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為民;堅持區域統籌,協同發展;堅持依法護綠,科學治理。進一步統籌做好資源保護和綠色發展,增強首都的生態承載力,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福祉。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為:全市森林覆蓋率4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全市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全市森林蓄積量3450萬立方米;林地綠地年碳匯量1000萬噸。
為實現以上的目標,我們重點開展如下工作。
一是加快京津冀園林綠化一體化發展,築牢首都綠色生態屏障。開展環京綠色生態帶建設。共建張承地區生態水源林。持續推進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到2025年前,除核心區外各區全部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引領京津冀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
二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園林綠化體系。建設藍綠交織的綠色生態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善“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持續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繼續加強淺山區造林綠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實施封山育林60萬畝、山區造林15萬畝,森林健康經營、林木撫育350萬畝,保護天然次生林436萬畝。新增平原地區造林16萬畝,千畝片林累計達到300處以上、萬畝片林累計達到40處以上。系統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建設50處小微濕地。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提高到70%以上。推進生態廊道互聯互通。新建、改造綠色廊道300公里,提升主要公路、河道兩側綠化景觀600公里。
三是強化重點區域園林綠化基礎設施保障。提升核心區政務環境品質。建設寧靜宜居的花園式核心區。建設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50處。建設林蔭大道50處。種好“院中一棵樹”,與市民共用更多綠色空間。高水準建設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生態城市。依託六環路建設六環高線公園等5處公園。建成張家灣公園等13處公園,閉合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加快推進平原新城基礎設施高品質建設。構建綠海環繞的森林新城。實現每個平原新城至少有1處千畝以上城市森林。守護好生態涵養區綠水青山。提升山區森林生態功能。繼續加強山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森林健康經營,全面保護天然次生林。增強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推動臨空經濟區建設,建成榆垡中心公園等工程。
四是增強園林綠化碳匯能力。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固碳釋氧能力,提升公園綠地綠色迴圈水準;加強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使用率,推廣園林廢棄物迴圈利用,減少碳排放。利用5G、智慧場景應用等技術,開展園林碳匯科普。
五是着力提升園林綠化服務品質,打造高品質生態生活空間。提升公園綠地品質。完善社區公園、城市公園、郊野公園游憩體系,建設“成長型公園”。建設南苑濕地森林公園、奧北森林公園等7處第一道綠隔城市公園,實現“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閉合成環,新增溫榆河公園、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等10處公園,持續完善“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有序開展既有公園功能提升,完成50處以上“全齡友好型”公園綠地改造。結合智慧場景應用等新技術,建成不同類型示範自然游憩場所30處。完善綠道網路。構建“一核、兩環、五帶、十片區”的市級綠道系統,新增城市綠道350公里。建成星級綠道服務驛站44處。在郊野和山區規劃建設“一十百千”森林步道體系。提升智慧服務管理水準,推進公園智慧管理。
“十四五”時期,首都的園林綠化工作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推動高品質發展,不斷優化生態空間佈局,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全面加強資源保護管理,提高科學治理水準,打造高品質的生態産品,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感謝各位發佈人從各個領域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的全面介紹,下面把時間交給各位媒體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媒體的名稱。
-
記者
央廣網記者:提問發改委來現余副主任,剛才您在發佈會上提到了加快推進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建設,請問“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對軌道交通發展主要有哪些考慮?謝謝。
-
嘉賓
來現余: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軌道交通發展將立足於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將以往“軌道跟着城市走”轉變為“城市跟着軌道走”,注重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引導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佈局,實現軌道引領城市發展,努力建設“軌道上的北京城”。
在實踐路徑上,重點是推進“兩個融合”:
一是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實現軌道交通全網資源共用,高品質、網路化運營。通過優化改造既有網路,科學分配鐵路運作時刻資源,推進部分鐵路線路承擔城市內通勤服務功能。高水準發展市郊鐵路,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合理規劃新建線路,加快構建“一幹多支”的市郊鐵路主骨架。繼續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同步推進新線建設與既有線網優化提升,提高總體運輸效能。加快推動北京豐臺站、北京朝陽站等一批起到“四網”節點作用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行軌道交通同臺換乘、垂直換乘,進一步提升接駁換乘的便捷性和舒適性。
二是推進軌道與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優化軌道沿線城市功能佈局,推動城市資源要素向站點集聚。以“軌道微中心”為載體,推進軌道交通線路與周邊用地的一體化結合,打造城市活力空間,進一步吸引軌道客流,帶動區域發展。下一步,計劃圍繞軌道交通M101線等重點線路,進一步強化新建線路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實現“軌道引領城市發展”理念落地。
在建設安排上,落實“三個一批”:
一是建成一批。加快建成3號線一期、12號線、17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等一批項目,不斷完善本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結構。二是啟動一批。加快編制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計劃,實施市域(郊)鐵路建設行動計劃,下一步將推進啟動11號線一期、19號線北延、城市副中心線、東北環線等項目建設。三是改造“一批”。關注既有線網運作的堵點、痛點、難點,結合更新改造周期,有序推進既有線網優化提升,整體提升既有線網服務能力,推動實現線網效能最大化。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記者
中國工業報記者:請問伊鋒副局長,《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那麼請問在“十四五”期間,圍繞“水清”,北京水務部門有哪些措施呢?謝謝。
-
嘉賓
伊鋒:謝謝你的提問。從2013年開始,我們連續實施三個三年治污行動方案,新建污水管線9753公里,污水處理能力從2012年的398萬立方米/日增加到2021年的704.9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從83%提高到95.8%。城鎮地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市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基本打贏了水污染治理的翻身仗。“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對標對表國家及首都發展對北京水務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廣大市民對水務工作的新需求新期盼,深入打好碧水攻堅戰,具體來説,主要有4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快補齊短板,完善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再生水利用設施。“十四五”期間,以進一步改善水環境品質為重點,不斷提高城鎮地區污水處理設施能力,全市新建(擴建)再生水廠29座,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1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4萬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生産規模149.4萬立方米/日,新建改建污水收集管線1000公里,基本實現建成區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
二是堅持建管並舉,綜合開展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加快補齊城市溢流污染控制短板,提升城市水環境品質。以中心城區為重點帶動其他各區開展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主要工程包括治理溢流口92處,消除雨污混接點1400處以上,改造雨污水合流管線25公里,新建溢流調蓄池5座。
三是梯次有序推進,加快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我們通過城帶村、鎮帶村、聯村合建、單村處理和收集儲存等5種模式全面推進農村地區治污,基本消除污水直排、漫排問題。規劃以水源地周邊村莊、新增民俗旅游村莊、人口密集村莊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
四是加強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河湖生態健康水準。“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建立完善水生態空間規劃與管控體系,促進水與生態空間要素相協調。通過京冀協同、各區協力,推進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官廳水庫水質改善,實施官廳水庫庫濱帶生態修復,密雲水庫上游實現全覆蓋。京冀攜手實施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方案,接續實施第二輪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推動建立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市域內實施好密雲水庫流域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探索水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流域、區域水生態補償制度,加強水生態健康狀況監測,推動水生態功能有效修復,提升水生態健康水準。繼續開展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等骨幹河道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區域水系連通及生態修復。完成溫榆河公園、沙河濕地公園、上莊等一批生態濕地工程。
-
記者
北京新聞廣播記者:請問交通委吳世江副主任,《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提出了“發展方式更加綠色”的目標,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十四五”期間在提升綠色服務水準和競爭力方面有哪些舉措呢?謝謝。
-
嘉賓
吳世江:感謝北京新聞廣播對綠色交通的關心和提問。“十四五”時期,北京交通將落實“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發展理念,鼓勵引導小客車出行向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轉變,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舉措。
一是提高軌道交通的服務水準。推進軌道交通新線建設,提高軌道交通網路的覆蓋範圍。通過“擴編組、增換乘、出支線、加復線”等系列措施,提升既有軌道交通的運輸效率。增設車站便民服務設施,豐富車站增值服務內容。
二是提高地面公交服務水準。持續優化地面公交線網,打造“八橫、六縱、三環、十放射”的公交幹線網路結構。提升公交專用道使用效率,推進公交專用道連續成網,加強公交運作路權保障。拓展公交多樣化服務,增加定制公交線路,開展需求響應式公交服務。
三是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加強城市道路慢行系統與園林綠道、濱水道路三網融合,實施路口精細化設計,推動慢行友好化改造。構建連續可達、環境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網路,提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吸引力,使慢行交通成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完善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我市於2019年推出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用戶數累計超過3000萬。“十四五”時期將推出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2.0版,增加P+R停車場預約停車、交通樞紐換乘引導等服務場景,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門到門的綠色出行一體化資訊服務。
總體上通過以上四項措施,提升綠色出行方式的服務水準和競爭力,吸引出行者更多地選擇綠色交通方式,實現中心城區2025年綠色出行76.5%分擔率的目標。謝謝。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請問園林局的周局長,重大基礎設施規劃中提到,“十四五”時期,我市在綠道建設基礎上,將開展森林步道建設,請問,是怎麼考慮的?謝謝。
-
嘉賓
周慶生:感謝北青報長期以來對園林規劃的關心。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串聯城鄉游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游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百年以前的歐美,當時為了解決大都市、大型交通樞紐將自然棲息地割裂為一個個孤島的問題,一些國家通過建設綠道將城市與城郊自然區連接起來,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保護生態多樣性。
北京市自2014年啟動綠道建設以來,截至“十三五”期末,共完成各級綠道建設約1218公里,包括環二環綠道、“三山五園”綠道、園博綠道、溫榆 河綠道等為連通城鄉綠色空間及文化資源,方便 市民休閒游憩、戶外健身、綠色通行發揮了較為顯著的作用。
隨着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的實施,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綠色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同時,隨着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日益增長,市民對綠色出行、休閒健身、自然康體、觀光游覽、文化體驗等空間的訴求日益強烈。為提升園林綠化服務品質,市“十四”規劃綱要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市級綠道系統空間佈局,在城市綠道建設的基礎上,在山區規劃建設森林步道,滿足市民對高品質綠色休閒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
森林步道依託山區森林資源,以自然踏成的小徑為建設基礎,為市民提供以徒步為主的線性通道。為市民提供戶外徒步、自然體驗、觀光游覽、森林康養等多種活動,另外,森林步道還兼顧森林教育和生物遷徙等功能。
目前,市園林綠化局和市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北京市綠道系統規劃研究,初步提出了我市森林步道的建設方案。既“一十百千”森林步道建設,即1條100公里串聯山區平原的森林游憩道、10條森林馬拉松步道、100條10公里健身步道、1000條3-5公里的迷你步道。按照計劃,“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建設森林步道1000公里。通過該項目建設,使現有森林生態系統更加連通性、服務功能更強,滿足市民的休閒、健身功能,讓市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增加大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就到這裡。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大家全面介紹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相關情況,並且回答了多個記者關心的問題。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相關工作的長期關注和報道。會後大家如果有採訪需求也可以和我們聯繫。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