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觀眾、各位聽友、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您現在收聽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主辦的“市民對話一把手”直播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孫楊。
今天我們在兩會的現場為大家搭建了一個全媒體傳播平臺,您可以通過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BRTV新聞頻道、人民視頻、北京日報客戶端、新京報客戶端、千龍網、首都之窗、北京發佈、北京時間、聽聽FM實時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今天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直播訪談節目的是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許主任您好。
-
嘉賓
許強: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各位聽友、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
-
主持人
主持人:歡迎大家,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北京科技創新過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2021年,北京市科技創新工作亮點多、收穫大,特別是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北京市在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成績斐然,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短片先為大家梳理一下。
(播放短片)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這一組組的數據,還有硬指標,特別讓人提氣。了解了北京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與整體實力,相信觀眾們和我一樣都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振奮。許主任,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您覺得最振奮人心的事情是什麼呢?
-
嘉賓
許強:2021年是我們“十四五”開局之年,進入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央賦予北京科技創新更高的定位、更高的要求。這些新定位和新要求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提出和推動的。我覺得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北京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字之差,更清晰的定位、更大的意義。
二是在去年中關村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視頻致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中關村要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2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政策。
三是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上,提出北京要建設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四是北京正在建設三個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建設是國之大者。
這四個方面是我們進入新發展階段新定位。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
主持人
主持人:確實,中關村論壇,包括整個北京的科技創新地位、影響力都不斷地提升。那剛才小片裏我還看到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那麼在這個方面北京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
嘉賓
許強: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我們發揮北京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形成我們的力量:
一是建設國家實驗室。三個國家實驗室已經全部實現掛牌。目前正在凝練任務,聚集力量。
二是我們正在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前,我們去懷柔去看青山綠水,今天你到雁棲湖,一座科學城正在懷柔拔地而起。
三是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建設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我們已經有了8家新型研發機構,匯聚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特別是在全球都在搶佔制高點的人工智慧、量子、前沿生物技術領域,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新型研發機構。
四是以中關村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揭榜挂帥,解決我們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
-
主持人
主持人:許主任您剛才介紹到了,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研發機構最近幾年發展迅速。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現在已經有了哪些科技成果和科研進展呢?您可不可以舉個代表性的例子?
-
嘉賓
許強:我可以介紹一下我們科技創新上取得的成果,比如説我們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去年6月份我們發佈了超大規模人工智慧模型,參數是1.75萬億,目前是世界領先的水準。
-
主持人
主持人:而且已經有一些新的應用了。
-
嘉賓
許強:是的,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需要一些大的算力,一幅畫可能是照相機照出來,我們人工智慧模型自己就可以造一幅畫,你幾乎分辨不出哪個是人工智慧做的、哪個是照相機拍的。
另外還可以做語言處理,比如説它可以作一首詩,你幾乎分辨不出來是人作的詩還是機器作的詩。另外還可以給新聞媒體,比如新華社做一些稿件處理。
-
主持人
主持人:以後會大大地提高咱們的辦事效率。而且我在採訪的過程中,很多網友、很多觀眾還對一個領域特別感興趣,就是量子科學研究院,他們在研究什麼?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
嘉賓
許強:量子是一個比較深奧的科學問題,我今天帶來了一個超導量子比特晶片,可以給大家展示一下。
-
主持人
主持人:我們可以展示一下,這個小小的盒子,它凝結了我們科研人員很多的心血,許主任趕緊跟我們分享一下它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科學水準?
-
嘉賓
許強:全球科學家量子研究的方向就是兩個,一個是量子通訊、一個是量子計算。衡量量子計算水準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量子比特的數量,比如56個比特,127個量子比特等;另一個是量子比特的品質,也就是量子相干性,我們這個晶片是單量子比特,它的退相干指標達到了503微秒,打破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360微秒的水準,是目前我們在國際上最好的水準。
-
主持人
主持人:那503微秒代表了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
嘉賓
許強:簡單地説,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60微秒可以運作7000多筆,我們能處理到10000筆,這個指標已經接近了我們的應用門檻,去年我們還推出了8個比特的量子云平臺,實際現在很多的企業、科研單位都是在上面做很多的測試。
-
主持人
主持人:今天許主任來到現場,為了讓觀眾更加了解北京過去的科研成果,剛才是一個小盒子,還有一個中盒子,還有一個大盒子,這個大黑盒子是什麼?
-
嘉賓
許強:這是用我們的微芯研究院去年剛剛完成的96核區塊鏈的一個晶片板卡,這個板卡現在已經投入使用了。
-
主持人
主持人:這也是新型研發機構的心血?
-
嘉賓
許強:是我們微芯研究院的最新産品。
-
主持人
主持人:它跟以前的産品來講優勢在哪兒?
-
嘉賓
許強:通過這個晶片和板卡,可以將區塊鏈數字簽名、驗簽速度提升20倍,區塊鏈轉賬類智慧合約處理速度提升50倍。不僅如此,這個晶片還構建了一個“安全屋”,實現了數據可用不可見,這樣我們大規模區塊鏈應用就實現了它的功能突破。
-
主持人
主持人:而且這也是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軟硬體的一個技術的體系,也是我們自己能夠掌握的、能夠生長出平臺的這麼一個寶貴的技術成果。剛才聽了許主任聊了很多以後,我們對於北京未來這樣亮眼的科技産品不斷涌現又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們了解到北京正在着力打造以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醫藥健康為“雙發動機”的高精尖産業結構,在高精尖産業結構,特別是“雙發動機”方面北京過去一年又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
嘉賓
許強:北京減量發展階段要打造高精尖産業,我們前幾年發佈了一個“10+3”的高精尖産業,“10”就是指積體電路、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慧裝備等十個高精尖産業。另外“3”就是在資金、人才、土地上的配套政策。
我們這幾年圍繞着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生物醫藥“雙發動機”發力,也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的27.1%。
另外,我們數字經濟去年佔我們整個經濟結構的比重達到了41.7%。
-
主持人
主持人:將近42%。
-
嘉賓
許強:2021年我們中關村企業總收入預計達到8萬億元,應該説我們高精尖産業對我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撐。
-
主持人
主持人:就是名副其實的發動機。
-
嘉賓
許強:“雙發動機”裏面像新一代資訊技術我們去年1-10月份是1.69萬億,增長了22.5%。2021年1-11月,醫藥製造業因為有兩款疫苗,增加值增長了2.9倍。2021年1-10月,北京生物醫藥産業企業總收入達到了4093.3億元,這樣很好地拉動了我們經濟的增長。
-
主持人
主持人:我們剛才説到的“雙發動機”這兩個産業,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或者在很多新聞報道當中都感受到了,未來是不是北京還會佈局一些更加前沿的、更有前瞻性的産業?
-
嘉賓
許強:對,北京,包括美國、歐洲一些國家,日本也在積極地佈局一些未來産業。在北京,我們未來産業主要是比如説6G、量子、腦機介面,還有大家現在炒得比較熱的元宇宙,我們都會有佈局。
-
主持人
主持人:就是要佔領先機,不要錯過下一個科技發展的窗口。剛才説到“雙發動機”,除了新一代資訊技術之外,大家特別關心的,特別是最近幾年疫情的大背景下,醫藥創新方面北京也是實力雄厚,抗疫方面,科技創新也是為抗疫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具體有哪些措施和作用呢?
-
嘉賓
許強:提起抗疫我就想起了2020年年初,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是一場總體戰、阻擊戰。那麼,打仗就得有武器,就是向科技要武器。
首先檢測試劑,我們在疫情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攻關,我們目前已經有了九款檢測試劑,不僅我們國家在用,還有其他的國家也在用。我們每一輪核酸檢測都要用到它。
-
主持人
主持人:我們確實感受到了科技武器在抗疫中的作用,還有呢?
-
嘉賓
許強:第二不得不説就是疫苗了,疫苗有五條科技路線,現在已經使用的四款疫苗,它的基礎研發地都在北京,其中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像科興和國藥中生的兩款滅活疫苗,這兩款疫苗目前生産已經50億劑了,不僅是北京,還有很多出口到其他國家。同時,我們還有腺病毒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研發這兩款疫苗的一個是我們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薇院士的團隊,還有一個是我們中科院嚴景華研究員的團隊。為什麼我們能夠這麼快地把疫苗搞出來呢?實際就是體現了我們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加上高科技企業,就是産學研,政府也在裏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我們需要生物樣本,我記得當時在做疫苗的時候需要實驗猴。
-
主持人
主持人:就是做實驗的猴子?
-
嘉賓
許強:對,全國不到30隻,一猴難求,我們出面協調,優先保證北京科研團隊的應用。包括審批,科興做臨床報批的時候,不到24小時就批准了,這是最快的速度。
-
主持人
主持人:當時很多人説這是一種奇跡,其實這是北京科技創新方面的厚積薄發,一個結晶、一個體現。
-
嘉賓
許強:對。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跟許主任交談的過程當中,其實還説到一個抗疫中非常給力的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健康寶。
-
嘉賓
許強:健康寶,回想起當年SARS的時候,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隨着資訊技術的發展,現在我們有了健康寶,一旦有了疫情,我們很快就能夠找到密接和次密接的人群,精準防控,這就是大數據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科技力量。
還有一種數字技術,就是大流量的體溫檢測,現在你從機場、火車站都是通過一個窗口、大流量。我們最早的時候只有測溫槍,我們趕緊組織我們的企業攻關,現在我們大流量的數字體溫檢測已經應用了。
-
主持人
主持人:還有測溫手環。
-
嘉賓
許強:對,我們還有24小時可以實時監測體溫的測溫手環。現在很多地方只要有疫情,我們衛生疾控部門就會帶這種手環過去,對隔離人群實時監測體溫。
-
主持人
主持人:今天許主任帶來很多的展品,還有一個中盒子,這個盒子是一個藥吧?
-
嘉賓
許強:對,這就是我們去年11月份剛剛獲批的,由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和中關村企業騰盛博藥聯合開發的針對新冠疫情的中和抗體藥,這是一個全新的生物技術。
-
主持人
主持人:這個藥品到底怎麼樣?我記得鐘南山院士説過,這應該是目前治療新冠肺炎最有效的藥物,所以對於未來這款藥物在我們抗擊疫情的戰場上發揮出強大的威力抱有很多的期待。我們接下來要通過一個短片一起回顧一下北京市從檢測到疫苗、到治療、到消殺,整體佈局在健康領域,我們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助力。
(播放短片)
-
主持人
主持人:您現在收看的是“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坐在我身邊的是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
許主任,剛才我們聊了醫藥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接下來我們還有一個重頭戲要聊,就是馬上要到來的冬奧會,我們知道這一次科技冬奧是一大亮點,在這次冬奧會上能不能提前跟我們劇透一下,在冬奧會上有哪些科技創新方面的亮點?
-
嘉賓
許強:今天到冬奧會開幕還有29天,冬奧會的熱度也是越來越高了,我們知道冬奧會既是我們運動員競技的一個比賽場,同時也是我們科技,特別是黑科技展示的一個窗口。關於科技冬奧我們實際上在科技部的領導下,四年前就啟動了一系列科技冬奧的項目。去年下半年,我們對冬奧科技項目進行了梳理,推出了75個項目,其中有4個項目是在全球首次應用,另外有33個項目是我們在冬季奧運會上第一次使用。我可以簡單地介紹幾個項目。
-
主持人
主持人:對,您説了這麼多亮點,可能觀眾朋友如果去到場館裏,或者在家裏看電視的時候不知道哪些是亮點,您趕緊給我們指導一下,做一個導引,我們該看哪兒?
-
嘉賓
許強:首先在場館建設上,我這裡可以介紹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技術,就是在我們國家速滑館。
-
主持人
主持人:速滑館?
-
嘉賓
許強:國家速滑館使用了大跨度索網結構,這個索網結構在鋼材的使用量上只是現在一般屋面結構的四分之一,材料大大減少。
-
主持人
主持人:節省了四分之三,成本大大降低。
-
嘉賓
許強:對。還有很多材料都實現了我們自主的設計、自主的生産。另外這裡面還有一項技術,就是二氧化碳的制冰技術,這項新技術採用二氧化碳製冷,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
-
主持人
主持人:而且它對冰面的要求本來也很高。
-
嘉賓
許強:它可以達到我們冰面的溫度誤差在正負0.5度之內,它的技術非常好,這可以給我們運動員提供一個很好的競技體驗。
-
主持人
主持人:而且我相信這種場館裏面的高科技以後還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可能也會進一步地運用到其他的民用建築當中,希望大家能夠去冰絲帶,好好觀察一下剛才許主任説到的那些亮點。
我知道這次疫情期間比較特殊,很多朋友只能在家裏通過手機、通過電視來收看冬奧會,這個時候科技也會給我們帶來新鮮的觀看體驗嗎?
-
嘉賓
許強:對,由於疫情,很多觀眾不能到現場。我們在傳播的技術上,有很多新的亮點,比如説我們的雲轉播技術,還有我們的8K顯示技術。8K會比4K整個清晰度要提高4倍,是我們超高清的16倍,它的視角寬度也比普通的超高清會多60幾度,視角寬度非常寬,我們也會在很多公共場所設置超大屏。
-
主持人
主持人:我們BRTV專門打造了國內首家8K超高清的日播頻道,也希望能夠通過技術的更新,給大家帶來全新的觀看奧運會的體驗,我相信在越野滑雪的時候,你在8K畫面看到的運動員的身姿,一定是一個很非凡的體驗和感受。
-
嘉賓
許強:色彩和清晰度都是一流的,同時在節目上,我們這次要準備200個小時的節目,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好的節目。
-
主持人
主持人:向全世界展示大美北京、展示咱們雙奧之城的風采,這是科技帶來的助力。
-
嘉賓
許強:還要介紹一下,就是我們的“悟道2.0”。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説到的人工智慧的大模型?
-
嘉賓
許強:我們基於“悟道2.0”推出了一個“手語播報數字人”,現在我們沒有那麼多人在現場去做手語的播報,我們現在訓練出來了這樣一個“手語播報數字人”,可以實時為聽障人群提供冬奧會新聞、賽事的智慧手語播報,解決手語翻譯人員不足的問題。
-
主持人
主持人:是的。我們北京新聞欄目也是有手語老師為大家來做手語的播報,其實挺辛苦的,但是有了這樣的人工智慧數字人來播報之後,我相信有更多的欄目都可以用上手語播報的形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奧運的精彩。
-
嘉賓
許強:現在已經開始測試了,效果非常好。
-
主持人
主持人:非常期待我們“悟道”“手語播報數字人”在冬奧會現場亮相。確實我們感受到新科技給我們冬奧會帶來的助力添彩。這次冬奧會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在防疫方面、抗疫方面,這次科技成果有沒有運用到冬奧會上呢?
-
嘉賓
許強:有一個新技術,就是針對新冠病毒的氣溶膠檢測技術。
-
主持人
主持人:它是好在哪兒?
-
嘉賓
許強:我們在場館有很多密閉空間對空氣是否有新冠病毒做即時的檢測,這次在很多場館,包括運動員活動的密閉場所都有佈局。我們希望這樣一個技術能對當前的新冠疫情起到很好的阻擊作用。
-
主持人
主持人:特別是現在變異的奧密克戎,我們大家嚴陣以待,也是希望能夠讓大家有一個安全、高效的參賽、競賽的環境。
-
嘉賓
許強:我們還有幾十款機器人也在消殺、物品遞送等方面都在應用。
-
主持人
主持人:感謝許主任的講解和介紹,剛才我們感受到了科技給我們帶來新的産品、新的理念,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産品涌現在我們身邊。為什麼北京的科技創新能這麼精彩、這麼有活力?我想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在背後肯定也有很多的政策支援和高招,到底有哪些高招和亮點,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也為您梳理了一下。
(播放短片)
-
主持人
主持人:我相信各位觀眾、聽眾和網友都對剛才的一個詞記憶深刻,叫“報備即批准”。這樣的一個政策對於企業來説非常關鍵嗎?它到底節省了哪些環節?提升了哪些效率?
-
嘉賓
許強:“報備即批准”是我們“兩區”政策和科技創新政策疊加的一項新政策,這也是科技部、中央有關部門給北京量身定制的一項新的政策。因為我們過去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要走很多程式、要花很大的精力。
-
主持人
主持人:而且還有很多的時間,浪費掉很多時間。
-
嘉賓
許強:大概一年批兩次,都需要7、8個月的時間才能批准。那麼我們“報備即批准”就是剛才片子裏講的,我們在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和前沿材料這四個方面,企業你覺得你符合要求了,按照材料申報了,我們馬上就會組織認定,向科技部報備後就視同批准,就可以享受高科技企業政策。比如,稅收減免的政策,人才的政策,都可以享受得到。
-
主持人
主持人:節省了很多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也讓他們更快地把資源投入到科技研發創新當中,我們知道很多研發都是只爭朝夕的。像這樣一些好政策,北京還有哪些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
嘉賓
許強:我們現在科技體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給科研人員和機構“減負”、“放權”,這個方面剛才我們提到的新型研發機構就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我們在新型研發機構裏面我們講它是“五新”。
一個是它的機制新,是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並且是法人機構,它有很大的自主權。
二是我們財政支援的政策新,我們不是申報一個一個項目報預算,而是長期穩定的支援,並且形成負面清單管理。
三是我們對它的評價,我們採取新的形式,實行國際同行評估,第三方審計。
四是它形成的知識産權我們也是一個新的方式,就是實行知識産權全部由新型研發機構持有,大部分都可以給團隊。
五是我們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國有資産,我們授權使用。
這五個“新”的方面,就把科研機構的活力釋放了出來。
-
主持人
主持人:為人才松綁了,也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有了這種活力以後,其實科技創新就要有活力,就會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信心和動力?
-
嘉賓
許強:對,我們要給科研人員科研路線路徑的選擇權,同時給資源配置和用人的自主權。
-
主持人
主持人:在項目經費方面,我聽説有一個叫“包乾制”,我聽到的時候一方面覺得肯定提升了效率,同時擔心會不會有一些漏洞?這方面是怎麼處理的?
-
嘉賓
許強:我們現在在三個方面實行了“包乾制”,一個是自然科學基金,現在就是實行了“包乾制”,不用再報預算了;另外,我們對科技新星也是“包乾制”;第三,我們對一些研究機構也實行了“包乾制”。“包乾制”不等於不管,我們一方面是“放”,另一方面我們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我們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很多課題進行查重。同時我們在服務中有一些更精準的舉措,比如對項目結題的審計,只要單位有內部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我們就不再重復做審計,大大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
-
主持人
主持人:今天許主任來到現場,我們其實也有一個問題,現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們也迫切地希望北京的科技創新、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夠得到突破。咱們北京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很多的新亮點、新成果,放眼全球我們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水準呢?
-
嘉賓
許強:這幾年很多國際上的一些評估機構、第三方機構都做過一些關於科研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比如《自然》雜誌評選全球科研城市,1500個科研城市裏,北京連續4年蟬聯第一,其中包括紐約、波士頓、巴黎、倫敦、東京等,這就體現了我們的科研能力。
另外,我們去年在中關村論壇上發佈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這個是由《自然》雜誌和清華大學共同發佈的,我們綜合排名在第四位。
-
主持人
主持人:第四位應該是在全球的前列,能不能簡單地評價一下這個排名是從哪幾個維度考量的?
-
嘉賓
許強:主要是三個維度,一是科學中心,這裡面得有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還有頂尖科學家和科研總體的人數,這方面我們北京有優勢;二是創新高地。主要是看創新能力、研發投入。2020年,美國、日本、德國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3%,我國平均水準是2.4%,而北京近幾年R&D經費投入強度一直保持在6%左右,超過了紐約、洛杉磯、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在人工智慧和積體電路這兩個典型技術領域,北京擁有PCT專利2458件,在全球位列前茅。還有一個就是創新生態,創新生態這裡麵包括知識産權,包括第三方服務機構,還有金融對創新的支援。我們北京有2.9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我們的科技型企業有約60萬家,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有93家,這方面也是我們的一個優勢。
-
主持人
主持人:聽了許主任的介紹,我們對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想像。我們經常説到“五子”聯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五子”之首,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今年重要的工作思路是什麼?能不能簡單地跟網友分享一下?
-
嘉賓
許強:關於今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在市委十二屆十八次全會上,蔡奇書記都做了系統的部署,在今天上午陳吉寧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作了全面的安排。
我們去年發佈了一個“行動計劃”和兩個“規劃”,一個“行動計劃”就是“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行動計劃”,兩個“規劃”就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十四五規劃”。
2022年的工作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四個全力”:
一是要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全力推進新一輪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把中關村打造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三是全力支撐北京的高品質發展;
四是全力辦好中關村論壇,擴大國際交流和合作。
-
主持人
主持人:也期待着2022北京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取得更多亮眼成績,也擘畫出更多的藍圖。再次感謝許主任來到我們市民對話一把手的演播室,期待着科技創新帶給北京未來更多的亮點和成績。
-
嘉賓
許強:謝謝各位聽友、各位網友對我們北京科技創新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