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聽眾、各位觀眾、各位網友,大家好!您現在收聽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主辦的“市民對話一把手”系列直播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黃彥。今天我們在兩會的現場為大家搭建了一個全媒體傳播平臺,您可以通過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BRTV新聞頻道、人民視頻、北京日報客戶端、新京報客戶端、千龍網、首都之窗、北京發佈、北京時間、聽聽FM實時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今天是第一期,聚焦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主題是:堅持規劃引領 推動高品質發展。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我們對話的政府部門一把手是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任張維。
-
嘉賓
張維: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好。
-
主持人
主持人:歡迎張主任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我相信身邊的很多朋友會發現,近幾年我們身邊的綠地更多了,空氣品質更好了,交通擁堵等一些老大難問題也在逐漸得到改善,這些都離不開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9月,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確定首都規劃發展的一張藍圖;2018年12月、2020年8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分別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現在時間已經到了2022年,過去的這幾年,首都的規劃發展藍圖實施得怎麼樣了呢?首先讓我們通過一組大數據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
嘉賓
張維:好的,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了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之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確定了第一階段的102項重點任務,這是我們落實到2035年首都發展的“施工圖”,我們這幾年以釘釘子精神壓茬推進。
第一,完善了首都規劃體系,應該説按照“一核兩翼”的空間框架,我們在總體規劃基礎上,編制城市副中心控規和核心區控規,先後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批復,構建首都規劃的“四梁八柱”。
第二,創新了規劃管理的模式,新版總規確定的理念、方法、規劃要能夠層層落地,需要落到具體的指標、地塊上,我們組織編制了各區的分區規劃和更深一層的街區級的控規,把總規要求層層傳導下去。我們還把教育、醫療、養老、交通、市政,乃至防疫等各類專項規劃也進行了統籌,齊頭並進,都統一到總規的思路上來。
第三,實施了一系列的重點功能區、重大項目,這也是支撐高品質發展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這幾年北京“三城一區”、新首鋼、麗澤等重點功能區建設不斷加快,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也是順利推進,首都功能不斷得到強化和提升。
第四,開展各類的專項行動,特別是“疏解整治促提升”這個重大的專項行動,已經大大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回天地區行動計劃、城南行動計劃也縮小了區域發展的差距,下一步我們重點聚焦城市更新,還有整體的專項工作的推進。
第五,最後一個做法也是今天彙報的一個重點就是開展了“城市體檢”評估,我們在全國是率先開展的,作為超大城市我們連續三年完成了城市體檢,在這一基礎上又進而進行了第一階段總規整個實施的評估,建立了一整套的比較科學完善的工作模式。應該説這個體檢評估的工作已經成為市委市政府做規劃決策的有力參考。
在這兒也順便向大家再介紹一下,我們在規劃展覽館還專門進行了總體規劃成果的專題布展,也歡迎市民朋友們能夠來這兒看一看,近距離了解這座偉大的城市這幾年的變化。
-
主持人
主持人: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就在前門是嗎?
-
嘉賓
張維:是,最早是在火車站邊上。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一個詞叫“城市體檢”,我們個人健康體檢對於個人來説非常重要,這個“城市體檢”是什麼意思呢?檢查什麼內容呢?
-
嘉賓
張維:這個城市應該説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會生病,城市有時候也會得“城市病”,比如説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些“城市病”也是城市規劃中不可避免的常見病,我們要解決它,就應該更注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尤其需要有一套科學全面的城市體檢的方法,我們現在的做法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既要有“一年一體檢”,又要有“五年一評估”,“一年一體檢”是考核城市的運作狀態,到“五年一評估”是階段性的總結、小結,能夠看到這一時期內規劃實施的成效,也能及時發現有沒有偏差。應該説我們對階段性的城市的評估和體檢聯合發揮作用,使規劃更科學、實施更有效。
二是既要有“單方自檢”,就是政府為主的自我體檢,也要有“多方會診”,這個體檢不能簡單是自我評估自檢,我們在體檢評估中多用第三方力量,特別是關注群眾切身的“體感”,通過市民滿意度調查、12345市民服務熱線,讓群眾指出城市發展中的短板和不足,這樣才能對城市發展狀態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
主持人
主持人:這個會診好。
-
嘉賓
張維:三是既有“常規體檢”,也有“專項體檢”,“常規體檢”是基於各個指標,很規範地進行年度的體檢和評估,但是在今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這個階段到下一階段有些趨勢性的變化的關注,所以我們對這些比如像城市更新這種,代表發展趨勢的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我們就作為一個專項的體檢來不斷地深入剖析,對指導未來城市發展會更有參考價值。
四是既有“體檢報告”,又要有“醫治方案”。不能把問題光發現就完了,還應該對問題的解決提出意見建議,具體來説就是要制定完整的整改任務清單,要落到下一階段的年度工作計劃裏面,這樣把實施與逐年的“城市體檢”進行掛鉤,形成一種閉環的規劃實施的機制,確保“城市病”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
主持人
主持人:2021年已經進行了首次的評估,您給我們介紹一下評估的總體結果?
-
嘉賓
張維:評估的總體結果非常好,93項指標達成或者超過總規目標,102項任務階段性目標全面完成了,市民的滿意度也是逐年提升。圓滿完成總規實施第一階段任務,有力推動了北京城市戰略定位轉型和首都高品質發展。
這裡面最突出的就是兩點:
一是通過幾年努力,北京在實現“瘦身健體”的目標上邁出了一大步,這個目標應該説是相當不易的,也是很值得我們高興的事。城市和人一樣,往往是“三高”問題很嚴重,超過資源的承載能力、過度肥胖。總體上來講,我們總規到這個階段提的目標是要減重減負,改變過去以增量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要實現減量發展、減量提質,包括拆除違法建設、騰退建設用地,為北京增加了很多宜居的生態空間,使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減量發展的特大型城市。
同時,我們另一個特點還要“健身”,瘦身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
主持人
主持人:所以叫“瘦身健體”?
-
嘉賓
張維:對,我們的指標裏,全員勞動生産率、地均産出、單位建築面積的産出都大幅提升。城市雖然瘦下來了,但是瘦得很健康,真正地做到了“瘦身健體”,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區也開始靜下來,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框架全面拉開,充滿了活力,“一核兩翼”的格局基本上凸現。城市功能從原來城市中心為主的單中心、聚集、攤大餅的模式已經發展為多組團的發展模式,中間有大尺度的綠化隔離地帶,使城市更加宜居。原來中心城區人口占60%,現在佔50%,新城地區人口占50%,整個空間結構更拉開了,環境更宜居。週邊很多新城已經成為年輕人和新來京工作的人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您説到“瘦身健體”,“瘦身健體”之後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哪些變化?
-
嘉賓
張維:生態環境可以比作城市的“肺功能”,這幾年北京的“肺功能”更加強健了,天更藍了,PM2.5去年全年創下了北京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優,水不僅清了,還多了。我們已經實現了北京五大河流全域水質改善,同時能夠貫通入海,這個也是我們期盼了幾十年的一個非常美好的景象。同時,地也更綠了,大片的綠化、城市森林,包括老百姓身邊的街頭公園越來越多,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綠肺”,也成為市民朋友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
主持人
主持人:北京現在推一百個“網紅打卡地”,大家都玩不過來了?
-
嘉賓
張維:對,同時我們也關注群眾身邊的小微綠地,我們統計了一下,新總規實施了城市的小微口袋公園460處,還有52片的城市森林,應該説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大幅上升。原來編規劃之初是67%,現在已經提升到87%,應該説市民朋友們觸手可及的綠地越來越多,綠色獲得感不斷增強。這些綠地也能讓我們整體的城市越來越健康,城市越來越有韌性,城市的免疫力也不斷提升,越來越安全。
-
主持人
主持人:接下來這個話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就是交通,年前的時候大家被一條消息刷屏了,地鐵九線齊發,尤其是年底了,有一些線是以前沒有貫通的線,交通的情況是怎樣的?
-
嘉賓
張維:交通也是根治“城市病”的主要抓手,綠色出行離開軌道交通是不行的,軌道交通是主力軍,這幾年我們持續提升綠色出行的比例,軌道交通功不可沒,這幾年也是我們大發展的時期,軌道交通已經突破了1000公里的大關,應該説去年年底九條線的貫通也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又增加了56公里。特別是包括貫通中軸的8號線也是一個城市南北的動脈,能夠帶動城南地區的發展。11號線連接首鋼園,將為冬奧會賽時保障和賽後利用提供支撐。未來,還會有平谷線等一系列軌道交通建成通車,為沿途市民朋友們帶來出行便利。
-
主持人
主持人:接下來就是住房,總規實施以後北京在住房方面的供應結構有什麼樣的變化?
-
嘉賓
張維:“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我們做好住房供應工作的總要求。從新總規實施以來,我們不斷加大住房供應的力度,從地開始,我們每年供應住宅用地一千公頃以上,供應力度能夠保證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從去年情況看是超額完成了任務,完成了1066公頃,其中商品住宅用地333公頃,可提供約6萬套商品住房;租賃住宅用地307公頃,可提供約15萬套租賃住房,相較往年大幅提高。租賃住宅主要是解決新市民、科技人才,以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人員的住房需求。我們力爭讓所有來到這個城市的人都能夠實現“住有所居”。
同時,為了方便大家出行,去年集中供的住宅用地中,我們是聚焦軌道交通的站點周邊,包括産業園區周邊交通方便的地方提供公租房,改善大家的居住和通行條件。
-
主持人
主持人:剛才您説到城市體檢的時候還説到“城市更新”,這個詞很時髦,國內很多城市都在搞城市更新,我們北京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咱們北京的城市更新跟其他城市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呢?
-
嘉賓
張維:您這個問題問得很專業,城市更新有很多模式,大多數是增量模式下的更新,北京的特點是非常突出的,概括起來就九個字“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就是要通過一點一滴的城市更新提質,逐漸地改善人居環境、激發城市活力,而不是搞成片的大拆大建,比如説在老舊小區更新中,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增加居住的配套服務設施、優化小區的環境是發力點,包括加裝電梯等等。在産業園區和老舊廠房的更新中注重挖掘工業遺存的文化價值,植入新的業態功能,實現“騰籠換鳥”轉型升級。
首鋼地區這次冬奧會就用上了,是我們重要的城市復興新地標,也是冬奧的勝地。還有在衚同、老舊平房院落更新中我們關注一磚一瓦,每棵樹都彌足珍貴,城市設計最大程度地保留住城市的歷史記憶。
-
主持人
主持人:我知道責任規劃師在城市更新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2019年全市選出了八個小微空間試點項目來進行城市更新,經過一年的設計、施工、建設,2021年7月份之前就已經全都竣工交付使用了,其中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廠甸11號院就是其中之一,改造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的記者去做了探訪,讓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探訪的情況。
-
嘉賓
張維:好的。
(播放短片)
-
主持人
主持人:通過剛才的短片,我們看到了責任規劃師組織公眾參與,讓市民群眾共同參與規劃實施,一起來共建美好家園,確實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解決了急難愁盼的問題。那麼剛才我們前面也説過當時是一共選了8個小微空間進行改造,也將得到的經驗進行推廣,這是指哪些經驗做法呢?
-
嘉賓
張維:責任規劃師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在北京的工作中我們現在全市已經有301個責任規劃師團隊,覆蓋了全市17個區、333個街道、鄉鎮,與屬地形成了一對一的服務關係,他們能夠幫助基層全面了解規劃,也能幫助老百姓反映相關規劃的訴求、城市治理的訴求,推動這些治理項目高品質實施,總結起來看主要有四個經驗:
一是他們能夠起到凝聚共識的橋梁作用,比如説在核心區控規的編制中,東、西城責任規劃師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聽取群眾意見,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能夠起到共創項目的橋梁。應該説很多項目的生成是責任規劃師和群眾一塊攜手孵化的,才能夠確保公共空間這種項目落地落得好,實際上是問計於群眾,是最貼近群眾的一個工作團隊。前兩天我們北京電視台《我是規劃師》專門播出了一集朝陽的雙井街道有一個“井點”的項目,是水井的井,把城市的邊角地打造成居民喜聞樂見的城市公共“會客廳”,成了群眾的健身場所、周邊建築工人休息的場所,體現了人文關懷。
三是多元共治的一個橋梁。海淀有個街道提出了“我的城市我的事”的行動理念,讓每個參與社區工作的同志都參與、熱愛城市建設,讓公眾和責任規劃師一塊給街道賦能,推進精細化治理更有動力了。
-
主持人
主持人:大家一起參與?
-
嘉賓
張維:對。四是技術創新,應用智慧城市手段支撐城市治理,有很多包括大數據、無人機的技術都得到應用,我們的責任規劃師在公共空間放置智慧感測器,解決群眾的精準需求。
-
主持人
主持人:接下來關注一下回天地區,就是回龍觀和天通苑地區,這是一個超大型居住區,規模大也意味着問題多,資源相對短缺,接下來會有哪些方式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
嘉賓
張維:回天地區是典型的大型居住功能組團,而且基本已經是建成區,剩餘可用來建設的空間資源相對緊張,我們把這樣的街區定義為存量街區。去年,我們以回天地區為樣板,探索存量街區“清單式”控規編制方法,通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為大型社區治理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首都方案。
第一步,我們體檢評估找問題。在編控規之前,我們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給街區畫像,確定街區到底還剩餘多少資源,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比如,我們梳理形成了有300余處資源的“資源清單”,實際上已經摳得很細了,同時聽取社區意見,集中蒐集了兩萬多條的意見,把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按它的強烈程度、聚集程度列問題清單,這樣把資源清單和問題清單對接之後,我們就把它的規劃目標確定了,包括群眾反映最集中的,像哪兒能下棋、有地方遛彎兒沒有、有地兒逛街沒有?把問題找準。
第二步,配好政策,梳理出這些資源和問題之後,必須有實施的策略,整體研究了六大策略、“三十六計”。
第三步,我們制定計劃來推實施,實施必須有計劃做保證。這些措施都已經對應到了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中,我們已經梳理出了回天地區635個任務,和昌平區政府一塊積極推進,近期要實施130個項目。
-
主持人
主持人:太好了。
-
嘉賓
張維:昌平區抓得也很實,這樣落實到每個街道辦事處,包括社區,很多工作人員都人手一冊,有個治理手冊,任務清單、項目清單是推動規劃實施的工作指南。
-
主持人
主持人:也期待着回天地區未來有更好的發展,我們知道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構建了“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空間格局,接下來我們就關注一下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和城市副中心控規的實施情況。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北京行政區,這裡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更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核心區控規批復以來,在核心區發生了哪些變化?
-
嘉賓
張維:總的變化是核心區正在逐漸“靜下來”。和總體規劃一樣,核心區控規批復後,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實施,確定了80項重點任務,力爭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去年開展了核心區控規實施首次年度體檢。我們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都得到了控制,實現了階段性調控目標。人口、建築、商業、旅游密度也在逐步下降,核心區正在逐步實現“靜下來”的目標。
最突出的一個是北京的“金名片”擦得更亮了,北京老城是北京歷史文化的“金名片”,去年,我們40多年的一個心願實現了,原來“燕京小八景”中有一個“銀錠觀山”,就是在銀錠橋上能看見西山。
-
主持人
主持人:著名的小八景之一。
-
嘉賓
張維:40年前站在後海的銀錠橋上能一覽無余西山的景觀,但80年代,積水潭醫院建設新北樓起來之後就把這個視線給遮擋了,後來我們經過規劃上科學地分析、論證,去年下決心拆除了這座11層的高樓,“銀錠觀山”的景觀得以重現,現在也是網紅打卡地了。
第二個是通過保護修繕,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去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也帶動了許多市民朋友追尋紅色的歷史記憶熱情。市委宣傳部發佈了全市31處我黨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動的舊址,其中有21處在核心區,我們核心區控規把這些舊址在規劃上全面保護,全面加強修繕和展示利用。
第三個是整個民生短板逐漸地補上來了,老城特別是四合院是屬於歷史的,也是屬於人民的,我們新版規劃是把老城區的居民怎麼能過上現代生活,提供現代生活的便利作為重中之重,也是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這幾年重點在保護老城區,提升居民的獲得感。
-
主持人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向城市副中心,這裡的變化也很大,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這些都吸引了不少市民朋友。副中心控規是在2018年12月獲得批復的,到目前為止,規劃實施情況怎麼樣了?
-
嘉賓
張維:副中心控規批復下來之後,明確了100項重點任務,細化分解成278項具體的任務,也是今年年底要力爭全部完成。應該看我們在實施中是重點抓兩頭,一頭抓規劃編制,在全市率先實現區、鎮、村三級規劃體系全覆蓋,把規劃要求傳導到“最後一公里”。
另一方面是抓實施,近五年累計實施市區兩級重點工程項目563項,投資近5000億元,“十四五”期間還會保持每年千億元的投資規模。重大項目方面,標誌性的像市級的行政辦公區一期已經建設完成,我們已經進駐上萬人,35個市級機關已經搬過來了。二期也已經全面啟動建設,後續也要投入使用,同時環球主題公園去年開園了,吸引了很多人到這兒來作為旅游目的地。相信未來會給市民朋友帶來更多的新的場景和體驗。
大尺度綠化方面,城市綠心規劃面積約11.2平方公里,這麼大的一個“綠肺”確實也是點睛之筆。這裡面規劃了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都是很全的,能夠為市民今後休閒旅游提供服務。
-
主持人
主持人:最後,請張主任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今年我們生活的城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嘉賓
張維:今年是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後,持續推進總規實施的第一年,我們持續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強化首都規劃體系建設,更好地圍繞“都”的功能謀劃“城”的發展。我們相信,未來北京將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
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這幾個“更”字也讓我們對接下來的城市規劃的實施有了更多的期待,感謝您的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