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賦予北京的“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之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於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為了做好相關政策發佈和解讀,今天非常高興邀請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許強先生;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關村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林劍華先生;北京市昌平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書記楊仁全先生;懷柔科學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先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力女士,對我們的《規劃》進行發佈和解讀,並回答各位新聞媒體關注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許強主任介紹《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的總體情況。
-
嘉賓
許強: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同大家見面。首先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援和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全面部署“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現在我向大家介紹有關內容。
一、關於形勢和機遇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同時,科技創新正在進入大科學時代,科研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技與産業融合明顯加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
今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向2021中關村論壇視頻致辭,對北京科技創新和中關村發展提出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明確支援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任務。前不久勝利召開的六中全會進一步發出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動員號召。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的目標。北京要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落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個“第一子”。
2014年以來,北京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經開啟。
二、《規劃》強調“四個着力”和“四個堅持”
《規劃》提出以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主陣地,強調“四個着力”,即着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着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着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突出“四個堅持”原則:即堅持使命引領、自立自強。始終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集智攻關、協同突破。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支援跨學科、跨領域深度協同攻關。協調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整體優勢。堅持先行先試、服務為本。充分發揮中關村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大膽試、大膽闖,下大力氣破除制約障礙,圍繞人才第一資源以及各類創新主體發展的需求提高服務能力和水準。堅持“五子”聯動、一體推進。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第一子”地位,加強與“兩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動,形成正向疊加效應。
三、《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和願景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這個水準也是我們在全球排在前列的水準。力爭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和引領性原創發現。
“創新高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在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球領先水準,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
“創新生態”營造形成新成效。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國際化配置資源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國際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強。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升。制約科技創新的障礙進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四、《規劃》圍繞“三大核心板塊”部署實施重大任務
第一,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戰略科技力量,充分體現“北京擔當”。
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加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在京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二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勇擔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重任”。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援原創性基礎研究;在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着力實現“四個佔先、四個突破”;同時佈局了生物育種、空天科技等重點領域研發任務;此外,為適應科研範式變革趨勢加快建設公共技術平臺。
第二,圍繞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效路徑,聚焦産業新動能培育和全域應用場景構建,更好體現“首都特色”。
一是“聚焦‘三鏈’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産業新動能”。支撐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産業領先發展;支撐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製造、航空航太、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先進智造”産業創新發展;前站佈局未來産業;推動科技服務業跨越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構建充滿活力的産業生態。
二是“構建新技術全域應用場景,支撐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準;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構建公共衛生安全科研攻關體系。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實施科技冬奧專項計劃。
第三,圍繞國際化特點和需求,聚焦創新要素優化配置以及開放創新生態營造,體現“高水準改革開放”。
一是“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創新格局,輻射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圍繞“中關村科學城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懷柔科學城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未來科學城打造全球技術創新高地、協同創新先行區、創新創業示範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産業主陣地”目標,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瞄準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目標,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陣地;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強對全國創新驅動引領作用。
二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增強國際化人才吸引力度;加大青年人才等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三是“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走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新路子”。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開放創新合作機制;探索符合新形勢新要求的國際合作新路徑;構建高品質的開放創新環境。
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領推動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把中關村打造成為科技自立自強、高品質發展的引領區;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對科技支撐作用;優化惠及創新主體的營商環境,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和作風、學風建設。
此外,《規劃》從組織、政策、條件及實施等方面加強保障。在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工作框架下,建立《規劃》協同推進機制、監測評估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制定《規劃》任務實施方案。
下一步,我們將抓好《規劃》落實,廣泛開展《規劃》宣講,健全央地、市區同心同向聯動機制,確保“硬規劃”“真落地”。
以上就是我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規劃的介紹,再次感謝社會各界朋友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心和支援。謝謝。
-
主持人
田偉:謝謝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許強先生的發佈和詳盡的解讀。下面請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林劍華副主任介紹中關村科學城的相關情況。
-
嘉賓
林劍華: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海淀、對中關村科學城的關注和支援。中關村科學城立足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對標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努力下好“五子棋”。按照蔡奇書記的要求,始終走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最前頭,走在中關村先行先試最前頭,走在全市高品質發展最前頭。當好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和排頭兵,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中關村科學城“十四五”的主要目標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達到11%以上,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在大資訊等領域涌現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綜合經濟實力和産業競爭力、勞動生産率和地均産出明顯提高,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2萬家,上市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50%基礎上保持年均增長8%以上,基本形成特色現代産業體系,南北區域均衡協調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們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一步強化基礎前沿佈局。立足於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服務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援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建好超大規模人工智慧模型訓練平臺,區塊鏈先進算力平臺等重大科技平臺,加強對接服務好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
第二,引領産業高能級發展。瞄準“四個佔先、四個突破”,提升人工智慧、區塊鏈、積體電路設計、基礎軟體等優勢領域的引領能力,搶佔5G、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等産業制高點,加緊佈局空天、量子資訊等未來産業,探索具有重大産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培育和發現機制,開展顛覆性技術識別、評價、自主研究,儲備一批有可能對未來發展方向産生重大影響的新一代技術。實施數字經濟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引領區。
第三,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自然科學基金作用,優化創新型企業分類服務機制,幫助其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優化佈局。吸引更多增強項目落地,形成領軍企業集群,擴大産業帶動力與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成為各個行業的隱形冠軍,優化初創企業服務機制,培養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涌現更多獨角獸、準獨角獸。打造統一的科技投資平臺,組建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投資基金,支援一批高精尖産業項目。
第四,完善創新雨林生態系統。優化人才結構,增加投資人、技術經理人等科技服務人才比重,持續實施“海英”計劃,高標準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放大中關村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作用,建設好北京知識産權交易中心。統籌發展空間,建好北區的同時,強化南部四季青、玉淵潭等區域的産業佈局。建立市場淘汰和政府撬動淘汰機制,推進産業園區運營升級,進一步提升中關村軟體園、東升科技園等園區的産業集聚效能。着眼於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産業鏈與價值鏈的合作共建落實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任務。
第五,深入推進創新政策先行先試。鞏固中關村科學城制度創新高地優勢,率先推進新一輪先行先試。深化開展兩區建設,建好中關村綜合保稅區,同時在數據開放、數據交易、數字貿易、數字治理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制度改革成果,將國際資訊産業和數字貿易港建設成為中關村科學城開放合作和國際化的重要基地。辦好中關村論壇,以開放創新進一步提升在全球創新樞紐中的橋頭堡作用。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林劍華副區長的介紹。下面請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楊仁全書記介紹未來科學城的相關情況。
-
嘉賓
楊仁全: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昌平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面向”,加快“五子”聯動,打造高品質發展核心引擎。“十三五”時期,未來科學城圍繞“搞活”下功夫,規劃範圍拓展至170.6平方公里,上升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樞紐型主平臺,納入“兩區”建設主陣地,掛牌建設國家實驗室,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一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創新能級全面提升。國家實驗室、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一批大國重器加油發力,面向全球廣泛聚集高端人才、科研機構和核心要素;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等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成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面旗幟,在B型肝炎病毒致病機理、細胞焦亡、細胞凋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性發現。
二是聚焦“兩谷一園”戰略佈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生命谷進入重大創新成果爆發期,相繼産出抗腫瘤創新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等全球首發産品。能源谷入駐央企積極承擔“卡脖子”技術,涌現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3300伏IGBT晶片和模組等自主創新成果。三一、福田康明斯成為北京僅有的2家全球“燈塔工廠”。創新驅動高精尖産業發展壯大,有力支撐了“十三五”末昌平地區生産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跨入百億元行列,國高新企業突破2000家,上市企業突破30家。
三是高標準推進“兩區”建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統籌推進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試點等63項創新政策落地。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主體封頂,新引入新生巢、飛鏢加速器等國際創新平臺,探索實現了“拿地即開工”的小米模式。做實“科學+城”,建好國際人才社區,保護好綠心,營造一流生態。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秉承“攻關未來科技、發展未來産業、集聚未來人才”初心使命,圍繞落實“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聚焦“三個突出”,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全力支撐北京2025年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突出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先進能源、數字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搶佔科技制高點,加快形成“核爆”效應。
二是突出科創中心樞紐型主平臺作用,充分釋放創新動能。生命谷實施生物技術趕超工程,加快佈局基因編輯、腦科學、人工智慧技術篩選藥物制藥等前沿技術;能源谷聚焦綠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網際網路等新賽道,開展重大科學問題攻關,打造國際先進能源産業集群;高教園加快高校院係學科整建制遷入,支援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産業融合新城。
三是突出搞活未來科學城,加快推動“三鏈”融合。發揮“三區”疊加優勢,加快空間規劃實施,儲備萬畝産業用地資源,持續打造一批創新聯合體,不斷強化創新生態黏性,構建混合型多元主體融合創新格局,支撐北京率先建成高水準人才高地。
我就簡要介紹這些,感謝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昌平和未來科學城的關心和支援,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謝謝楊仁全副區長的介紹,下面請懷柔科學城管委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先生介紹懷柔科學城的相關情況。
-
嘉賓
丁明達: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懷柔科學城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之一,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地。懷柔科學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對標《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規劃》相關任務要求,正努力打造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介紹懷柔科學城。
第一個方面,向各位媒體朋友們報告一下近期工作進展。近期懷柔科學城建設全面加速,一是科技設施平臺集群初步形成,已佈局29的科技設施平臺、9個土建完工,其中7個進入科研狀態,20個在施的科技設施平台中9個今年年底前土建完工,11個計劃明年上半年土建完工,明年進入到科研狀態的科技設施平臺總數將達到13個以上。“十四五”時期佈局的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太陽能高效轉化利用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科教設施平臺也在加快落地。二是“聚人氣、聚科研氣”的創新生態加速形成。創新主體加快集聚,中科院18家院所入住,奈米能源所整建制搬遷,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掛牌運作,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遷入,德勤大學簽約落戶提前辦學正式開課。國科大懷柔科學城産業研究院、中科腦智創新産業研究院、創業黑馬科創加速器落戶懷柔。在懷工作生活的科研人員超過3000人。同時我們深化與國家部委和行業協會協作,加入國家自然基金委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與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我們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落戶。國際綜合性科學中心研討會、亞歐科技創新合作論壇、全球創新經濟論壇等都已經成功舉辦。懷柔科學城國際化水準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第二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懷柔科學城“十四五”發展目標。今年我們編制完成了《“十四五”時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規劃》,其中明確:到2025年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效凸顯,由建設為主向建設與運作並重的階段轉變。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創新生態體系逐步完善,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示範效應明顯,承載能力全面增強,有力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第三方面,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們“十四五”要實施的具體措施。“突破”懷柔科學城是《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將強化以物質為基礎、以能源和生命為起步的科學方向,深化院士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營造開放共用、融合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努力打造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聚力建設百年科學城。加快推進現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的建設,面對戰略必爭和補短板領域預研和規劃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一批符合定位的中科院研究機構整建制搬遷,支援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推進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建設,打造城市客廳雁棲小鎮、國際人才社區創新小鎮、生命科學小鎮等重要區域節點,為入住懷柔科學城的高校院所開展創新活動提供高品質服務。打造懷柔産業轉化示範區,按照市裏要求重點培育高端儀器裝備與感測器産業,同時在能源材料、細胞與數字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佈局。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支撐的使命擔當,緊扣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要,堅持改革引領,為強化國家戰略力量,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時間原因,介紹的內容有限,但是懷柔科學城發展的非常快,可以介紹的內容很多,百聞不如一見,在此我真誠地邀請各位媒體朋友們能夠走進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同見證記錄懷柔科學城的發展,現場感受百年科學城的勃勃生機。謝謝大家。
-
主持人
田偉:下面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劉力副主任介紹經開區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劉力: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開發區的關注和支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對標《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相關任務要求,以“創新驅動、體系支撐、服務保障”為總體思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國際高端科技要素資源,營造一流的創新生態。下面,我簡要把經開區參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情況向大家通報一下。
“十三五”時期,經開區創新碩果纍纍。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9.6%,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了2045.4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全市30%,規上工業總産值佔全市的22%,連續四年保持第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28家,是“十二五”期末的2.8倍,國家級經開區排名自2016年起躍升全國第四,始終處在第一梯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重組蛋白庫,擁有全球首張用於臨床診斷的致聾基因檢測晶片,一類新藥“羅沙司他”成為首個中國本土孵化和獲批的全球首創原研藥。
“十四五”時期,經開區將圍繞“四區一陣地”的區域定位,充分發揮産業生態優勢,努力實現七個“新”,切實支撐好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即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緊扣“十四五”的目標經開區規劃了“五個聚焦”:
聚焦國家戰略,增強産業自主可控能力。服務科技安全,積極推動通明湖信創園建設,支援設立信創投資基金和專業孵化器,依託北方先進工藝研究院,打造先進工藝研發和驗證平臺,實現國産裝備的驗證。開展北京網聯雲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推動一批自動駕駛應用場景開放。
聚焦頭部企業,加快構建創新體系。更好地發揮頭部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發揮GE與清華工研院共建的“G2創·中心”優勢,建設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生態圈。依託中芯國際打造積體電路産業鏈優勢,推動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尖端科技項目落地,建設積體電路設計和製造高地。依託賓士和百度,搭建升級版的高端汽車整車製造以及關鍵零部件供應體系,打造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支援新能源汽車集群發展。
聚焦産學研用,完善創新轉化鏈條。出臺“科創20條”,專項10億元帶動經開區科創加速跑。依託北方華創,悅康藥業等2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暢通核心技術與産業發展的融合。依託清華、北大、中科院等頂尖高校院所及重點産業資源建設産教融合基地,統籌人才、基地、項目,實現全球科技競爭趕超優勢。
聚焦開放共贏,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鼓勵高水準的引進來,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外資研發機構、重大創新平臺的入駐,加速一流創新要素集聚。鼓勵高品質的走出去,支援集創北方、百普賽斯等優勢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建設離岸創新中心。深入實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打造全域“類海外”生活環境,加快建設百萬平米國際人才社區。
聚焦“七有”“五性”,着力建設宜業宜居的綠色城區。建設場景之城,以“創新無處不在,處處皆為場景”的創新理念,深入實施“科技應用場景示範工程”。建設惠民之城,持續做好基本無“大城市病”的標桿。補齊新擴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優質供給節點。
開啟“十四五”新征程,經開區未來可期。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構建生機勃勃的創新型産業生態,加快推動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助力經開區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代表,成為首都開放創新的代表。
我就彙報這些。
-
主持人
謝謝劉力副主任的介紹。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在座的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提問市科委許強主任,剛剛結束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特別提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請您再詳細介紹一下“十四五”時期針對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北京市有什麼部署和考慮?謝謝。
-
嘉賓
許強:謝謝您的提問。正如你所説,黨的十九大之後,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最大的優勢就是科技和人才。經過“十三五”的發展北京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R&D佔地區生産總值已經達到6.3%,每萬人發明專利達到了144件,我們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300億,其中70%輻射到全國其他的省市還有國外區域。我們在人工智慧、超大規模訓練模型、區塊鏈等底層核心技術,在抗擊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研發,超導量子晶片的攻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産業佔地區生産總值已經達到31.6%,連續四年蟬聯自然雜誌評選的世界科研城市的首位。
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實現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時期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鍛長板與補短板並重,部署了“四個佔先”和“四個突破”等前沿技術,還有關鍵核心技術。
第一,在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方面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加速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益。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的發展,繼續優化並爭取更多國家創新平臺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力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的建設,推動形成特色鮮明,相對集聚、協同聯動、體系發展的格局,提高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水準,依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加快國際科技合作和人員交流。持續支援佈局新型研發機構,我們目前已經有量子、人工智慧、腦科學、應用數學等8家新型研發機構,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在前沿技術領域謀劃佈局建設新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在京高水準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作用,積極構建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第二,在鍛長板和補短板方面,前沿技術領域着力強化“四個佔先”,關鍵核心技術着力實現“四個突破”。“四個佔先”,就是人工智慧佔先,加強人工智慧前沿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發,通過“智源學者計劃”吸引人工智慧高端人才,更多培養青年科研人員,加快構建自主底層技術構架。量子資訊佔先,支援開展量子計算前沿技術研發,關鍵器件核心技術和軟體系統生態的構成。我們知道量子計算現在是全球最前沿的技術,在相關時間保真度、比特數,這是硬體方面的一些指標。同時還有軟體的部署,現在在新型研發機構量子院已經有一支200多人的團隊在全力爭先。促進在大數據搜索、人工智慧、藥物研發等領域的應用,區塊鏈佔先,支援開展區塊先前沿技術研發,打造算力和模型、軟硬技術支撐的技術構架體系;生物技術佔先,就是支援開展生物技術的前沿技術研發,包括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等。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也要突破關鍵技術。“四個突破”即積體電路産研一體突破,推動積體電路産研一體研發;關鍵新材料突破,開展關鍵新材料技術攻關,加速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以及産品的研發進程;通用型關鍵零部件突破,聚焦通用型關鍵零部件研發;還有高端儀器設備研發突破,支援形成一批服務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定制化科學儀器和設備。
另外,北京還積極推動生物育種以及空天科技創新還有其他領域的佈局。回答完畢,謝謝。
-
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提問未來科學城工委書記楊仁全書記,未來科學城提出建設“兩谷一園”,特別是這次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未來科學城的生物醫藥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未來科學城將對生命谷的建設形成何種促進作用,包括對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何種促進作用?謝謝。
-
嘉賓
楊仁全:感謝記者朋友對生命谷的關注。經過20多年發展積澱,生命園聚集了一批國家級的高水準研發機構和前沿創新企業,匯集了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形成了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産流通、終端醫療的全産業鏈生態,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園區之一。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昌平區政府組織了生命園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投身科技抗“疫”,卓成慧生等3家企業研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百世諾、卡優迪等11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核酸檢測資質,萬泰生物鼻噴式新冠疫苗獲批三期臨床試驗,丹序生物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獲批“同情用藥”臨床使用,為科技抗疫貢獻了“北京力量”,探索了“昌平模式”。
進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賦予生命園新的定位,要求我們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生命谷”,打造北京醫藥健康産業的“核爆點”。我們將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精準卡位産業賽道,緊緊圍繞生物技術、數字技術兩大核心驅動力,聚焦AI醫療尖端賽道,佔領前沿生物技術全賽道,鞏固創新藥械、精準醫療等成熟賽道,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突破和高精尖企業孵化,形成更具特色醫藥健康産業創新高地。
二是持續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園區三期開發建設,打造環境優美、開放共用、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城區,以生命園為核心,以G6、G7高速為主軸,梯次佈局一批産業示範、加速、轉化基地,加快建設“生命谷”創新走廊。
三是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圍繞“平臺、資本、服務、政策、環境、機制”六大要素,持續深化制度創新、服務創新,促進産、學、研、醫、用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更好地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我就簡要介紹這些,謝謝。
-
嘉賓
楊仁全:感謝記者朋友對生命谷的關注。經過20多年發展積澱,生命園聚集了一批國家級的高水準研發機構和前沿創新企業,匯集了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形成了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産流通、終端醫療的全産業鏈生態,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園區之一。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昌平區政府組織了生命園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投身科技抗“疫”,卓成慧生等3家企業研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百世諾、卡優迪等11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核酸檢測資質,萬泰生物鼻噴式新冠疫苗獲批三期臨床試驗,丹序生物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獲批“同情用藥”臨床使用,為科技抗疫貢獻了“北京力量”,探索了“昌平模式”。
進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賦予生命園新的定位,要求我們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生命谷”,打造北京醫藥健康産業的“核爆點”。我們將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精準卡位産業賽道,緊緊圍繞生物技術、數字技術兩大核心驅動力,聚焦AI醫療尖端賽道,佔領前沿生物技術全賽道,鞏固創新藥械、精準醫療等成熟賽道,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突破和高精尖企業孵化,形成更具特色醫藥健康産業創新高地。
二是持續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園區三期開發建設,打造環境優美、開放共用、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城區,以生命園為核心,以G6、G7高速為主軸,梯次佈局一批産業示範、加速、轉化基地,加快建設“生命谷”創新走廊。
三是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圍繞“平臺、資本、服務、政策、環境、機制”六大要素,持續深化制度創新、服務創新,促進産、學、研、醫、用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更好地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我就簡要介紹這些,謝謝。
-
記者
北京新聞廣播記者:提問海淀區的林劍華副區長。海淀區是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中關村科學城也是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在高水準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方面,原始創新方面,比如在前沿佈局、人才先行先試,海淀區有什麼具體舉措?謝謝。
-
嘉賓
林劍華: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在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原始創新方面,簡單説就是要抓好政策、人才、項目的工作。
一是強化先行先試的作用。要積極爭取並落實好新一輪的先行先試,形成政策創新的高地,解決創新主體的痛點,鞏固“試驗田”的地位,發揮“三區”政策疊加優勢,不斷提升創新能級,也為國家試政策,幫助企業在立足本土發展同時拓展海外市場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比如要探索開展好跨境數據流通等特定領域規則的制定。
二是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目前在海淀區工作生活的兩院院士達到659人,這次新當選的兩院院士有39人,佔北京地區的73.58%。我們要結合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積極引進培育全球頂尖科學家、戰略科技人才為代表的高端人才。同時進一步豐富完善區域內人才結構。還要持續實施區域的“海英計劃”升級版,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優良環境。
三是提升在科技項目和産業項目上抓早、抓前沿的能力。圍繞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開展好産業組織,發揮智元、微芯、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和駐區高校院所的優勢。按照産業圖譜強化産業組織,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資訊、醫藥健康、網路安全、積體電路設計等産業上持續向底層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力,培育更多兼具規模體量和核心競爭力的千億級産業集群,形成更大的引領優勢。
謝謝。
-
記者
《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劉主任,智慧製造技術佈局,産業數字化是本輪各地區科技創新規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規劃中着墨較多的內容。下一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
-
嘉賓
劉力:謝謝你的提問,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是這次科技創新規劃裏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開發區將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來釋放數字紅利。重點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工作力度。
一是要拓展豐富應用場景,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現在大家已經形成共識,靠場景拉動、靠需求拉動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之一。一方面開發區要做深場景,在已經做的全國網聯雲控自動駕駛示範區1.0版的基礎上,我們要做深化的2.0版,比如要開放300個路口作為綜合示範場景,在賓士廠區以及南海子公園這些實際的生活場景中開放智慧物流的場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拓展場景,不僅僅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未來要在社會治理、公共安全以及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開放更多的場景,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
二是要做大做強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能。舉兩個項目的例子:在信創領域,要充分發揮通明湖信創園聚能賦能的作用,實現覆蓋核心晶片、作業系統等信創上下游全産業鏈的産業發展,打造體系完備的産業生態。在新型顯示領域,要鼓勵以京東方、集創北方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實現技術的重大突破。
三是推動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要以京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為載體,依託供應鏈上的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科技、京東雲等資源,助推行業生態健康發展。
謝謝。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懷柔科學城管委會的丁明達主任,懷柔科學城提出要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十四五”期間咱們有什麼具體舉措?將在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方面有哪些關鍵作用?謝謝。
-
嘉賓
丁明達:前段時間發佈的GII世界創新指數,中國在科研基礎設施方面是薄弱環節。“十四五”時期我們的具體舉措也是按照這次發佈的國際科創中心的規劃制定的,核心是發揮科學設施集群效應。一是堅持建設與運作並重,高標準推進“十三五”裝置平臺建設,確保29個科技設施平臺能夠正式運作。同時要確保“十四五”時期新佈局的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等一些科技設施平臺土建完工,部分進入科研狀態。同時我們要實施並持續優化《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研究平臺運作經費補助實施細則》,完善交叉合作研究的組織機制,發揮五大科學裝置空間集聚功能互補,同時讓它具備協同創新的條件優勢。促使圍繞大科學裝置的戰略方向,建設的這些交叉研發平臺能夠開展高水準研究,實現戰略目標,有效地解決科學設施之間、研究院所之間研究孤島問題。
二是要堅持科研與轉化同步,完善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設施平臺開放共用機制,探索交叉研究平臺市場化運作的新模型,鼓勵向科研機構、科創企業開放。推動知識産權中心建設,為創新主體提供優質的知識産權服務。同時要完善一些投融資方案,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要用好國家自然基金委的區域創新發展的聯合基金,支援科技成果的轉移成化。力爭邊建設邊運作邊科研邊産出。對於戰略科技力量的打造,剛才許強主任提到了,這些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在懷柔科學城有三個方面,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裡有很多大科學設施的集群,同時還有新型研發機構,剛才許主任提到的北京市8家新型研發機構懷柔有3家,所以要充分發揮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撐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機制。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大服務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的力度,加強聚集相關領域國際頂尖的科學家,組建穩定專職的研製工程和管理方面的人員隊伍。聚焦重點科學方向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提出基礎前沿領域原創性的研究選題。探索新型科研組織形式,支援科學家勇闖無人區,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對接服務資源的共用機制。建立科技資訊公共服務平臺,發佈科研成果、技術指標、運作計劃、共用即時等資訊,最大限度實現科學數據共用。
懷柔科學城是“科學+城”,我們希望在“十四五”期間能夠加大城的建設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青年科研人才到懷柔科學城聚集,所以這方面也拜託北青報為我們多宣傳。謝謝。
-
主持人
田偉:時間關係,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導報》記者:提問許強主任,剛才內容發佈時幾次提到科研範式變革,這也是此次《規劃》的一個顯著特點,請問“十四五”時期北京在這個方面有哪些具體部署?謝謝。
-
嘉賓
許強:謝謝你的提問,高新技術導報抓住了高新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爆發,創新範式在加速轉變。我們的創新正在從傳統的孵化器、加速器向着以數據為核心的平臺、模型的驅動轉變,人工智慧新技術為我們疫苗的研發、新藥研製都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動力,極大的加快了創新速度。過去一個新藥研發要十年十個億,疫苗也要三年到四年的時間,但這次面對疫情,我們基本在10個月內疫苗就研製出來了,新藥也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三期臨床。數字技術正在促進科學技術、科學發現的加速,特別是大平臺、大模型的驅動作用日益明顯。 “十四五”時期,北京將主動適應科學範式變革。我們有一系列的新舉措。
第一,佈局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和交叉學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學中心,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在前瞻性、戰略性基礎研究領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推進建設一批交叉學科中心。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和新的科研範式。
第二,創新體制機制,抓住公共技術平臺法人和公益屬性,形成社會資本與財政資金共同支援,産學研深度融合,開放共用的新模式。發揮在新機制下運作管理的體制、績效評價的機制、知識産權激勵、固定資産管理等新機制的創新,要引入項目經理人,加大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力度。通過公共技術平臺、大模型、大數據中心,持續地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和團隊,使公共技術平臺成為新一輪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
第三,積極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功能型、開放式的共性技術平臺。加快推動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區塊鏈、車聯網、生命科學這五大重點領域的新型重大基礎平臺的建設,像積體電路,在亦莊的“1+1”即大線出題小線答題,還有人工智慧大的算力模型,還有區塊鏈的“長安鏈”底層技術,以及“十四五”要構建的百萬慢病隊列系統,這些都是我們重大的基礎平臺,突出數據、算力、演算法核心驅動,採取“自上而下”(市級層面主導)和“自下而上”(由各個區高校院所、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牽頭佈局),這兩種方式相結合,加強在研發、驗證、測試、試驗、中試等環節的基礎平臺佈局,不斷貫通産學研的鏈條。目前我們會同市相關部門和各個區已經綜合評估出 “40+10”公共技術平臺,即:打造40個現有的公共技術平臺,通過賦予它新的機制,大力支援這些技術平臺在創新驅動的作用。同時圍繞前沿技術要構建10個新的公共技術平臺,通過這些形成北京創新的底層技術、平臺驅動力量。
謝謝。
-
主持人
我們提問環節就到這裡,感謝許強主任和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發佈會,向我們大家發佈並解讀《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的情況,同時也感謝各位媒體記者對我們相關內容的採訪和報道。下一步如果大家有採訪需求可以跟我們聯繫,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