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系列新聞發佈會,本場發佈會的主題是“北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三農”工作事關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工作,近年來,北京市堅決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做好新發展階段首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了新步伐,譜寫了新時代首都農村強、農村美、農村富的新篇章。
為了讓我們新聞媒體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各項情況,今天我們專門邀請了我市有關單位和有關區的負責同志,向大家來介紹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首先,我介紹出席本場新聞發佈會的各位發佈人:北京市委農工委副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康森先生;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二級巡視員閻曉軍先生;大興區委農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小毅先生;門頭溝區清水鎮黨委書記崔興珠先生;密雲區溪翁莊鎮尖岩村第一書記、市人大代表王淑平女士。
下面,我們首先有請康森書記介紹“北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情況。
-
嘉賓
康森: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對北京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北京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農情,緊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快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回顧近年來我市在“三農”工作方面的工作情況,可以簡要概括為五個“進一步”。
第一,是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近年來,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不斷健全。在組織體系方面,北京市、區兩級分別成立了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並圍繞“五大振興”的目標分別設立由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領導的工作專班,更大力度、更寬領域的調動更多資源和力量聚焦聚力推動鄉村振興。特別是今年5月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加挂了北京市鄉村振興局的牌子,負責統籌推進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進一步健全了有力的鄉村振興工作格局。在制度、體系方面,出臺了《市委貫徹的實施辦法》,完善市負總責、區和鄉鎮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和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等等,進一步明確首都鄉村振興的“任務書”和“施工圖”。不斷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辦法,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逐年穩步提高,到2025年將達到8%。
在工作機制方面,深入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開展鄉村振興的實際考核,考核的結果作為綜合考核評價涉農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參考,抓好村“兩委”換屆選舉,新一輪的換屆後,村兩委幹部“一肩挑”的比例達到93.5%,平均年齡較上一屆下降了5歲,大專以上學歷比上屆提高了9.4個百分點,連續選派“第一書記”5批1400人,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和接訴即辦機制向農村深入拓展。據市統計局的調查,我市農村居民社會治理滿意度達到了94.4%,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滿意度達到了95.5%。
第二,農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
北京堅持綠色興農、品質興農,統籌“種滿”與“種好”、“優質”與“優價”,推動農業與科技、與服務相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的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抓牢重要的農産品的穩産保供,我們全面實施“田長制”,嚴守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和166萬畝耕地保有量的底線,堅決遏制耕地的“非農化”。尤其2020年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産,我們的糧食生産的播種面積、産量同比增長了5.1%和6.2%,蔬菜生産的播種面積和産量也同比增長了22.4%和23.7%。生豬存欄同比增長了143.9%,交出了穩産保供的成績單。目前,我們正在推進“五個百萬”工程,到今年底,本市的糧食播種面積、産量要穩定在73萬畝、31萬噸以上,蔬菜播種面積、産量要達到62萬畝、156萬噸以上,生豬的存欄要達到50萬頭左右,堅決守住農業的基本盤。
此外,還要加強綠色優質農産品的供給能力。我們“十三五”期間,組織修訂地方的標準71項,新建農業標準化基地415家,農産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穩定在98%以上,我們累計培育了大興西瓜、昌平草莓、精細稻、北京鴨等等北京特色的農産品117個,“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市”整市創建完成,“北京農産品綠色優質安全示範區”建設也在有序推進。我們還繼續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對於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發揮首都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勢,在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當中努力爭當先頭部隊,聚力打造北京種業之都、農業中關村,北京市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創制了世界上首個水稻全基因晶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獲得育種專利數量和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北京平谷區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等一批示範項目也在紮實推進,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77%,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將達到55%以上,高效設施農業的技術、裝備、品種、自主創新率明顯提升,良種覆蓋率提升到98%以上。
第三,鄉村的面貌進一步改善,為建設和諧宜居之都增添了美麗的色彩。
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推進北京鄉村從“一時美、一處美”向“實時美、處處美”轉變。
農業的生産更加綠色高效,“十三五”期間,北京農業年新用水量減少了4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了98%,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裝備率從39%提升到100%。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值達到3895億元。
農村人居環境普遍乾淨整潔。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完成了3254個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無害化的衛生戶廁覆蓋率達到99.34%,全市污水處理設施覆蓋村莊增加到1806個,累計創建垃圾分類示範村1500個,首都綠色村莊1000個,全市有3386個村莊、大概130萬戶實現了清潔取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鄉村産業更加豐富和多元。實施了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着力搭建十余條精品路線、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千余個休閒農業園區,近萬家民俗接待戶。端午假期期間,北京鄉村游累計接待游客184.6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2.9倍,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89.3%;營業收入達到了25130.6萬元,同比增長了13.9倍,與2019年同比增長了14.2%。下一步,我們將以鄉村民宿為重點,計劃五年評定星級民宿1000家,帶動5800余家傳統的農家樂轉型升級,整體提升鄉村旅游的現代化的服務水準,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對京郊休閒度假體驗的需求。
第四,農村的民生福祉進一步提升,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實了豐富的內涵。
低收入幫扶工作如期完成,農村居民的收入穩步增加,民生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改善。
農村居民收入水準顯著提高。“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569元增加到了28928元,平均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於2018年提前兩年實現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也提高到17588元,年均增長了18.4%,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部過線,234個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準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對標“七有”“五性”的要求,北京持續的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我們率先建成了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準在全國是領先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福利養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比2015年提高了70.2%、85.7%和54.9%。城鄉養老服務設施逐步健全,村一級的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完成了農宅抗震節能建設大概15萬戶。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準得到顯著的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了涉農區、鄉鎮、村的全覆蓋,推動建設了426個鄉情村史陳列室,72個村鎮獲評了全國文明村鎮,連續舉辦了中國農民豐收節北京市慶祝活動和北京農民藝術節等活動。
第五,農村的改革進一步深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動能。
我們不斷創新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效釋放了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的紅利,激發了鄉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着力推動了“三塊地”的改革。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任務,權證發放率超過了98%,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任務圓滿完成,大興區試點成交地塊15宗、交易額達到210億元。我們制定了出臺了農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設管理指導意見及其配套文件,不斷地在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的體系,分類落實村民戶有所居。
着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面完全了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累計完成了産權制度改革的村級單位3925個、鄉鎮級28個。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消除行動,今年將實現200個左右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年經營收入超過10萬元。到2025年,要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基本消除。
着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設。大力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的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納入統計調查的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了7213家,市級示範社達到了226個,錄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的家庭農場達到了4212個。今年,市級將培育200家示範家庭農場,20個家庭農場示範鄉鎮,3個家庭農場示範區,完成順義區、平谷區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體推進的試點。“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創建五個國家級的現代農業産業園,提升七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建設100家左右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整體上講,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的動力和成效,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為發展方略,圍繞“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凝心聚力、真抓實幹,確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新的步伐,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最後,衷心的感謝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於北京“三農”工作的關注、聚焦和宣傳報道。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感謝康森書記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二級巡視員閻曉軍先生介紹北京全面推行“田長制”的情況。
-
嘉賓
閻曉軍: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下面我把北京全面推行“田長制”情況進行簡要的介紹。
北京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耕地保護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結合全市耕地保護形勢和農業生産實際,今年出臺了《北京市關於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意見》,在全市範圍全面推行“田長制”,這是我國省市自治區層面,第一個層層壓實,市、區、鄉鎮、村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的創新舉措,也是農業農村部門和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共同保護管理農田的制度探索,現將有關工作開展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田長制”的主要內容。
明確目標任務。牢固樹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理念,以農田優化、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為關鍵環節,實行黨政同責、清單管理、分級保護、逐級負責、嚴格問責、保護建設利用好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意見》提出到2021年底,市、區、鄉鎮、村四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全面建立,相關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工作格局基本確立,到2025年“田長制”配套制度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耕地數量保持穩定,永久基本農田科學合理佈局、品質合格,利用水準明顯提升。
落實責任體系。全市設立市、區兩級總田長和市、區、鄉鎮、村四級田長。市總田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對全市各級“田長制”工作負總責。市級田長負責監督責任區域的“田長制”執行情況,區總田長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實施本區“田長制”工作,區級田長負責協調督促責任區域落實“田長制”工作。鄉鎮、村級田長負責組織實施本區域耕地和永久農田保護利用工作。
建立工作機制。設置市、區、鄉鎮“田長制”辦公室。市、區“田長制”辦公室設在同級農業農村部門,同級規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主要領導共同擔任辦公室主任,配套建立“田長制”調度、巡查、考核、資訊報送等相關制度,市、區總田長每年至少調度一次,市級田長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巡查,區級田長每年至少開展兩次巡查,鄉鎮級田長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巡查,村級田長每週至少開展一次巡查。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實行接任、離任交清單制度,把耕地保護作為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
強化政策保障。各級黨委和政府是落實“田長制”的責任主體,充分認識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極端重要性,把推行“田長制”作為抓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一招,作為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強化監督問責,督促工作落實、落地、落細,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援,統籌土地出讓收入等資金支援符合條件的農田建設保護項目。加快制定本市耕地保護補償辦法。完善法制保障,加大耕地保護執法處罰力度,堅決防止新的違規違法佔地問題發生。
第二,目前工作的開展情況。
作為北京耕地保護和農田管理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田長制”目前正在積極有序推行,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市級田長開展巡田工作。按照蔡奇書記關於林長制、河長制、田長制“三長聯動、一巡三查”的要求,4月份以來市級田長開展了巡查工作,10多位市委市政府領導通過實地調研指導,檢查推動各區落實年度復墾復耕、糧菜生産、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任務。
二是建立“田長制”工作機制。明確市級“田長制”辦公室運作方式,建立了市級“田長制”辦公室專班,下設綜合調度組、農田調整優化與巡查執法組,農田建設規劃組、農田評估和監測組、農田利用和管護組、資訊宣傳組等6個組,形成了農業農村局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調度、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編發《北京市田長制工作專報》,實行周報制。擬定了《北京市總田長令發佈制度》《北京市田長制調度制度》等五項配套制度。
三是發佈《市總田長令》,明確年度重點任務。經蔡奇書記和陳吉寧市長兩位市總田長簽發,5月26日,2021年第1號市總田長令發佈,明確年度“田長制”任務清單,主要內容包括:今年復墾復耕年底現狀耕地要達到166萬畝、年底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全部為可耕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持續推進亂佔耕地建房等專項整治、開展撂荒地全面摸底整治、嚴格落實百萬畝糧菜生産任務、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田長制”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等8項重點任務。
四是各區加快推進“田長制”。目前13個涉農區全部擬定了區級“田長制”實施方案,其中豐臺、房山、大興、海淀、平谷、昌平、門頭溝、延慶等區已過會印發,其餘各區加快報審,各區同步制定了相關配套制度,區級田長開始巡查,各項重點任務有序推進。
我的介紹情況完畢。
-
主持人
謝謝閻局長的介紹。下面請大興區委農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局鄭小毅局長介紹大興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關情況。
-
嘉賓
鄭小毅: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大興區作為首都南部新國門,近幾年在鄉村的同步繁榮振興上開展了大量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果,美麗鄉村成為機場鳳凰凌空後的絢麗背景,鄉村産業加快釋放轉型發展紅利,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風生水起的鄉村振興畫絹在實幹中一步步繪就。
一是加快建設京郊美麗鄉村,在城鄉融合中深化鄉村振興。打造首善標準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排名、約談、曝光三位一體工作機制,聚焦人居環境固症頑疾開展持續攻堅。延伸推動農田環境整治,探索環境保障金機制,村內外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打造新國門美麗鄉村。全面推動308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分批對村莊道路、供排水、廁所、照明、綠化等進行提檔升級,結合永定河、鳳河流域文化,打造區域鄉村文脈,逐步建成百年古樹村、滿族文化村、國學村等特色村莊。
二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在産業興旺中深化鄉村振興。堅持以特色促發展。精心打造旁採路高端特色農業産業帶,推動完成西瓜、航食2個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建設,舉辦西瓜季、桑葚節、月季文化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打響産業品牌。堅持以安全促發展。成功創建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區,菜籃子産品“三品一標”認證覆蓋率達到96.5%。農産品年抽檢率5萬以上,不折不扣保證數量安全,落實耕地保護網格化長效巡查機制,嚴防農地非農利用,逐級簽訂“菜籃子”軍令狀,去年超額完成5.3萬畝糧田、17.2萬畝菜田任務。堅持以流通促發展。組織百餘家涉農企業合作社開展農超、農社、農企及電商對接,推動農産品流通遍地開花。
三是加快激活農村要素活力,在改革創新中深化鄉村振興。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開展農村集建地統籌利用工作,成功入市交易19宗160公頃。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形成宅基地建設管理辦法。深化農村承包地村地區管機制,推動土地增效和規範管理雙贏。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積極創新“租益貸”“流轉貸”等金融産品,推動國家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取得積極成果。創新增設了西瓜人工成本附加險、瓜果、蔬菜育苗保險等8個區域個性化險種,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任務,形成了集體資産股份繼承、有償退出的有效實現路徑。積極盤活農村資産資源,通過購置經營物業、承接綠化養護、發展林下産業等路徑,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十三五”末,全區農村集體資産總額近500億元,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
四是加快行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在有效治理中深化鄉村振興。強化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逐層完善考核體制,形成區、鎮、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良好工作格局,強化涉農幹部隊伍建設,通過“本鄉本土招聘一批、學歷教育提升一批、多向儲備一批、科班培養一批”,充實優化農村幹部。強化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探索形成了“紅白理事會”“垃圾分類積分管理”等農村自治、共治典型模式,推動網格化管理向農村延伸覆蓋,進一步提升了農村精細化管理水準。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按照增色新國門、彰顯新鄉韻、塑造新田園、升級新業態、培育新農人的整體目標,突出打造都市型、融合型、創新型、開放型的鄉村振興樣板,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貢獻“三農”力量、貢獻大型力量。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鄭小毅局長的介紹。下面請門頭溝區清水鎮黨委書記崔興珠來介紹清水鎮脫低增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情況。
-
嘉賓
崔興珠: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年來,清水鎮始終把脫低增收作為深化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拓寬增收渠道,全力推進脫低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着力以田園綜合體為特色的生態運動休閒小鎮。
第一,緊扣中心、提高站位,精益求精抓好脫低增收。
2016年清水鎮共識別低收入農戶2167戶3992人,認定低收入村20個,到2020年底所有低收入農戶全部脫低,全部低收入村全部消除。一是統一思想聚合力。近五年來,清水鎮黨委先後召開了61次專題會、項目會,對脫低增收反覆研究,密集部署,構建了“幫扶單位、幫扶企業、包片領導、包村幹部、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六位一體的幫扶責任體系,切實把低收入幫扶抓緊抓實抓到位。二是固本強基嚴管理。完善幫扶資金和項目的監管機制,統一聘請了法律顧問、會計師事務所和監理公司,重點對合同簽訂、項目資金進行嚴格把關,監督管理,確保把錢花在刀刃上。三是打好幫扶組合拳。高標準實施低收入發展項目83個,總投資6260萬元,完善了農戶利益連接機制,輻射帶動了低收入戶1673戶1889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如,明確項目實施優先使用低收入勞力,且佔比不得低於80%,確保持續就業增收。2020年,動態監測低收入戶1767戶3100人,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9273元,較2015年收入增長近2倍,實現了高品質全面脫低。
第二,聚焦重點,引領到位,高質高標準創建美麗鄉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提質升級,打造農村增收和實現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一是以最高標準優化環境。以創城統領人居環境整治活動,積極探索了“群眾提、支部議、代表定、物業做、大家評”的“五步法”農村物業託管模式,試點農村物業託管10個村,2020年度32個村入圍全區前20名的達99次,且全部實現了垃圾不落地、定時到府收集,餐余垃圾分出率達24.7%,領先全區平均水準。二是以最實舉措創建美麗鄉村,完成“煤改電”村12個,惠及村民3110戶5142人,創新探索煤改電取暖新模式,試點八畝堰等3個搬遷村的375戶電價優惠政策對接,在全區取到了領先示範作用。積極推進12個村險村搬遷,惠及農民1565戶2727人,洪水口、江水河等一批美麗鄉村雛形初現,群眾的幸福感明顯增強。
第三,立足大局,找準定位,不折不扣的推動綠色發展。
樹立“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推行“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增收發展模式。一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為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了規模化養殖推出,先後清退了山羊25164隻、清退牦牛150頭、馬匹130匹,並牽頭河北礬山鎮、謝家堡鄉成立了三地70人的靈山生態管護隊伍,,投入1382萬,完成了靈山生態自然保護項目,以實際行動當好“兩山”理論守護人。二是勠力推進精品民宿建設。在全面分析區域優勢、準確把握政策脈絡,高位統籌民宿發展的基礎上,我鎮確立了以四條主溝域為核心的“四溝多點”精品民宿産業空間佈局,累計建成了創藝鄉居、朗詩鄉居、百花山社、瓦窯民宿等82套精品民宿。面對疫情衝擊,全鎮精品民宿産業逆勢而上,2020年實現收入336.4萬元,輻射帶動了6個村140戶村民增收,戶年均增收超過7400元。三是穩步推進特色農業産業發展。持續發展特色農業和林下經濟,深化完善“村集體+企業”利益連接機制,全力打造一批精品農産品品牌,形成了具有清水特色的富民增收“靈山特産”。截至目前,累計種植中草藥遼五味、鐵皮石斛、高山蘆筍、奇異莓、紅藜麥、高山草莓育苗超1700畝,試種黑馬鈴薯、油葵、金銀花、黃芩、武夷山大紅袍、龍井43號、安吉白茶等新品種300余畝,發展蜜蜂2564群,有力的壯大了集體經濟,帶動了村民增收。2020年以來,累計銷售特色農産品10.9萬斤,村集體收入達82.8萬元。
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崔興珠書記的介紹。下面請密雲區溪翁莊鎮尖岩村王淑平書記介紹尖岩村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情況。
-
嘉賓
王淑平: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密雲區溪翁莊鎮尖岩村第一書記王淑平,在市委、區委、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尖岩村黨支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尖岩村位於溪翁莊鎮西側,村莊面積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0.3畝,山場1500畝,現有村民457戶991口人。1958年,為修建密雲水庫整建制搬遷至現在的新村。近年來,尖岩村不斷強化黨支部的全面領導作用,全力打造“領航黨建”品牌,凝心聚力,推動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從曾經的“軟弱渙散村”到如今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
2018年開始,密雲區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尖岩村以全面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契機,堅持黨建引領。一是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充分發揮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四帶頭”作用。幾年來,共清理亂堆亂放4000余噸。着力加強精細化管理,實現了柴草、建築材料全部入院,村內環境衛生井然有序。二是全面加強美化綠化,啟動“美麗鄉村一條街”建設,對尖岩村主路沿線進行提升改造,完成主要街道綠化工作,開展天線“蜘蛛網”專項整治,以墻為媒,新增以宣傳移民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繪畫500余平米,村莊整體環境品位顯著提高。三是注重建立成效機制,制定環境衛生村規民約,實行“門前三包”,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着重強化宣傳引導,培養村民分類意識,提高群眾分類水準,取得明顯的成效。
尖岩村始終將自治、法治、德治貫穿到農村治理各項工作中,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用治理格局。一是全面提升自治水準,把人居環境整治基本無偽建創建垃圾分類等中心工作全部納入到村民自治規則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3個,468戶村戶代表全部簽字承諾。村級積分兌現、人員用工、發展黨員等與獎懲掛鉤,增強約束性和執行力,提高自治效能。二是強化法治底線保障,高度重視法治宣傳教育,設置村級法治宣傳欄,建立黨員幹部學法長效機制,開展村級法治講課,教育引導村民以法反映訴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嚴格重大事項聘任律師前置把關。着力提高村級運作法治文化水準和群眾法律素養。三是德治引領鄉風文明,積極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十要十不要”文明公約,開展傳家風家訓活動,弘揚文明時尚。深入推動移風易俗,支部牽頭成立紅白理事會,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積極選樹先進典型,開展文明和諧家庭、孝星等評選活動,嚴格審核把關,加強宣傳宣講,以“正能量”激發群眾向上向善動力。設置“一核三治”宣傳欄,建立道德紅黑榜,定期公示曝光,弘揚正氣,通過黨群共治最終形成家家戶戶參與農村治理和常態化管控體系之中。
尖岩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鄉親們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密雲水滸,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再接再厲,善做善成,為保護密雲水庫這一盆凈水大力推進休閒産業發展,做到一手護水、一手富民,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期,尖岩村今後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精品民宿、帶動普通民俗,打造一村一景休閒旅游美麗鄉村。只有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美麗鄉村鋪就乾淨、整潔、有序的基本底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尖岩來體驗休閒旅游。通過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堅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尖岩村全面振興插上生態、休閒旅游的綠色翅膀。
最終,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用實際行動詮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王淑平書記的介紹,下面請媒體朋友們提問,提問之前首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請問閻曉軍老師,北京為什麼要推行“田長制”,以及它的背景是什麼?謝謝。
-
嘉賓
閻曉軍:首先,感謝您對我們“田長制”工作的高度關注。您提的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推行“田長制”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最嚴格耕地保護要求的重大舉措。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是我們國家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我們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中央經濟工作會也是突出強調,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也明確要求,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去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陸續下發了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文件,也是要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第二,推行“田長制”是我市層層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的具體行動。我們北京市基本農田的面積佔全市市域面總集的6%,低於國際水準,也同樣低於國內的大中城市的水準,可見北京市農田在國土空間中顯得非常的寶貴,所以保護農田刻不容緩。在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山、林、草有林長制,水和湖有河長制,田的保護管理也是需要創新機制,借鑒河長制、林長制經驗,推動建立“田長制”,就是要通過落實黨政同責、層層壓實責任,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上,我們要動真格的,要見到實效。
第三,推行“田長制”要認真執行全市總規的現實的需要。全市總規明確全市的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66萬畝,全市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50萬畝,農田成為我們林地園地和建設用地之後的第三大空間,這個空間在城市運作中承擔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多功能性的作用。比如城市的鮮活農産品的應急供應保障。比如服務生態安全。比如傳承農耕文化,還有防災避險等等。所以,實施城市總規必須要嚴格落實農田保護面積,不僅要落實好農田保護面積,還要全面進一步提升農田的生産生活生態的綜合效益,以此來造福全市的老百姓。
我想我的回答就是這些。謝謝。
-
記者
《農民日報》記者:我想給王淑平書記提一個問題。據了解,尖岩村是曾經的低收入村、“軟弱渙散村”,如今實現了這麼大的轉變,一定是經過了很多努力和具體工作,能不能請您具體介紹一下我們的經驗和做法?謝謝。
-
嘉賓
王淑平:剛才的提問也是體現了我們尖岩村在近幾年來發展取得的成績。尖岩村的的確確是從2011年一直到2013年三年當中,連續被認定為“軟弱渙散村”,也是2016年我們溪翁莊鎮唯一的低收入村。為什麼從2017年到現在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拿了七八塊全國、全市的獎牌?那的的確確離不開黨建的引領。當然,這個引領需要一個過程。
我想,對待村民和百姓,第一,我的體會就是你要為村民辦實事,辦實事當中,我記得在2015年請市農業農村局領導到我們村調研,調研中因為尖岩村是1958年整建移民村,搬到新村之後都是1958年的小房子,石頭房子,一到防汛的時候,危險比較大。我們結合搬遷政策,給村子裏96戶1958年的房子做了一個翻建,翻建房子當中的確得到老百姓的擁護,我們村民一輩子蓋不起房子的,給他們蓋上了新房,按照休閒旅游的特點住進了新房,大大提高了支部的威信,把我們村民手裏沒有錢、沒有經濟來源的,給我們解決後顧之憂的問題,樹立了我們黨支部的威信。
第二,産業發展方面。尖岩村有着悠久的歷史,我們藉&紅色文化的特徵,打造了一村一品的栗子宴,在産業發展方面的的確確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現在我們100多戶辦起了民俗,我們有40多戶收入比較好,20多戶辦起了精品民宿,這都是對尖岩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就業幫扶。把我們一些40、50閒置人員中,既熱愛工作,也有能力上崗的人選拔出來,共有50多名優秀人才進行保水和環衛工作。
第四,政策幫扶。沒有勞動能力的實現應保盡保,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援。最後,那些入低保夠不上條件的怎麼辦?我們黨員幹部代表幫扶,這樣就形成了網路式的、個個都有幫扶的任務,讓我們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也有一個指望。
近幾年,在各級的領導大力支援下,實現了移民政策、人居環境政策,所有政策應用盡用,我們一環也不放鬆。尖岩村雖然得到了很多榮譽,但是我們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今後的路還很長,現在我們雖然是脫低,但是沒有脫策,我們也沒有脫掉重要的任務,還在幫扶那些沒有能力的。
現在尖岩村在環境整治方面,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改善,在這裡也感謝各位領導對尖岩村的支援,也感謝各位媒體宣傳報道尖岩紅色文化和移民文化。謝謝大家。
-
記者
人民網記者:請問門頭溝清水鎮的崔書記,剛才您也介紹了,我們清水鎮發展精品民宿,帶動了村民的收入的情況,請您詳細介紹一下清水鎮是如何依託生態優勢來發展精品民宿,推進鄉村振興的?謝謝。
-
嘉賓
崔興珠: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近年來,門頭溝區委區政府持續在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完善幫扶政策,以及搭建合作平臺上下功夫,推出了我們全市首個地區性的精品民宿品牌“門頭溝小院”,清水鎮以高品質打造“門頭溝小院”這一田園綜合體契機,我們着力推動了兩山理論在清水的生動實踐,目前全鎮已建成了82套清水民宿,2020年實現總收入336.4萬元,帶動了6個村140余戶,實現了增收致富,戶均都增收了7400余元。應該説,我們重點也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了工作。
第一,堅持高位統籌、整合用好幫扶政策。在這個期間,我們用好了我們區裏精品民宿3.0版手冊的政策,同時用好招商引商平臺,我們共促進了9個村與社會企業達成了合作。
第二,堅持精品為導向,示範打造品牌項目。比如梁家莊村的創藝鄉居民宿這一示範項目,應該説從一開始就引領民宿企業在設計、運營和服務等環節加強精品意識,樹立精品觀念,在“門頭溝小院+”的設計大賽中,清水鎮有5家民宿獲得了設計大賽獎,有9家民宿獲評了星級民宿稱號,2020年7月17日蔡奇書記到清水鎮梁家村調研,對我們民宿項目的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第三,堅持生態富民,深化村企合作模式。以我區六個一批幫扶政策為牽引,我們通過土地租賃、集體分紅、轉移就業等方式,探索出符合清水特色的村企合作模式,如北科建集團在梁家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成立了北京梁家莊創意鄉居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精品民宿項目讓村集體佔股51%,享受股份分紅。再比如朗詩集團與小龍門村合作的保底分紅模式,我們流轉了24戶20宗集體宅基地開發民宿,應該説,第一期宅基地的租金達到了143萬元,已發放戶到位,平均每戶增收高達1.2萬元。
通過以上幾種工作,應該説清水鎮在鄉村振興工作上初見成效,清水339平方公里的山場裏的山更秀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村更美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增強了,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有時間、抽時間蒞臨清水指導我們工作。謝謝大家。
-
記者
《北京商報》記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您能結合大興區功能定位談談大興區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嗎?
-
嘉賓
鄭小毅:謝謝您。在北京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大興區被授予了“三區一門戶”的功能定位,這個定位決定了新國門形象看大興,這對於我們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機場所在的區域被鄉村環抱,未來新航城的高品質融合發展離不開美麗鄉村的絢麗背景,離不開周邊鄉村的同步現代化。為此,我們區從2018年開始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的,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按照市裏的統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們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安排了專項資金,並先後啟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攻堅戰和殲滅戰,嚴格執行了月調度、巡查、打分、排名、曝光、約談等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機制,積極發揮基層黨支部的引領作用,以村兩委黨員為中堅力量,將整治任務分解到崗、責任到人,同時不斷強化宣傳教育,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到村莊環境的整治中來,做好門前“三包”有效落實了長效管控機制。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區在農村私搭亂建的拆除、亂堆亂放的清理、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廁所革命等方方面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村容村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開始大興區的環境是全市倒數第一的,經過幾年的努力,去年被中央農辦評為全國農村清潔行動先進縣。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既要立足當下,又要兼顧長遠,需要持續推進,久久為功。下一步,為順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鞏固整治力度,拓寬清理範圍,進一步健全完善村莊環境的常態化、精細化、網格化管理體系,打造具有北京特色、首善標準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在此,也感謝媒體朋友多年來對大興的關注關心以及宣傳報道,希望媒體朋友多去大興,進一步了解大興,關注大興,宣傳大興。謝謝各位。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我更關注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的相關情況,我想把這個問題提給康森書記,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它的突出特色和重點任務是什麼,目前的編制情況又是如何?謝謝。
-
嘉賓
康森:謝謝《北京日報》記者的提問。我從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有關工作情況。
第一,編制的情況,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作為編制的實施主體,高度重視這個事情,我們成立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專班和專家諮詢委員會,採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去徵求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可以説是匯集了各個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規劃未來的農業農村發展藍圖。
第二,我們現在“十四五”的鄉村振興實施規劃,大體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色:一是突出“融合”。落實北京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發展方略,做好城鄉互補這篇大文章。二是突出“守住”,就是守住農業的基本盤,重點發揮好農業農村在應對風險挑戰當中的戰略後院的作用。三是突出“實施”。我們這版的規劃密切跟2018年版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銜接好,重要的任務都要做量化、細化、項目化、具體化的要求。四是突出好“銜接”。落實好全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同時對表新的總規,做好和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對接。五是突出“接地氣”,我們這版規劃努力做到任務和指向明確,語言要平實易懂,農民朋友要看得懂、看得明白。
第三,我們這版實施規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守住農業的基本盤,在保面積上要嚴守150萬畝的永久基本農田和166萬畝的耕地保有量的底線。要明確“五個百萬”的農業生産的規模佈局,在保産量上,重點抓好穩産和保供。到2025年,目標是糧食只增不減,蔬菜和生豬的自給率分別要提升到20%、10%。二是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的支撐。我們立足於建設農業中關村,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在現代種業方面打造種業之都,要當好種業翻身戰的先頭部隊。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要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不斷地提高農業的科技的進步貢獻率。三是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科學規劃好、建設好鄉村,分類推進“三區四類”村莊建設,要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要接續推進百千工程,培育一批鄉村振興的樣板,要守護好鄉村綠色生態空間,清潔農業的生産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的綠色、低碳、迴圈發展。
第四,建設善治鄉村。就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健全第一書記的選派機制,要構建現代鄉村的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的實踐,推進法治鄉村的建設,提高德治水準。同時,也要提高鄉村治理和信息化水準,強化鄉村治理的效能。
第五,促進農民的持續、穩定的增收。一是幫扶增收,要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專項幫扶行動。二是挖潛增收,完善農業補貼的政策,支援鄉村的特色産業的發展。三是就業增收,實施農民的充分就業工程,實現零就業家庭的動態清零。四是通過社保增收,完善各類的養老保障待遇的正常的調整機制。
第六,深化改革。這裡面我們要研究和制定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重大政策,還要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要落實好“點狀供地”政策,推進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來強化鄉村振興財政方方面面的支援。
目前,這個規劃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進行修改和完善,即將印發和實施,屆時歡迎大家繼續給予關注和支援。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康森書記的回答。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發佈人向我們來介紹北京市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三農”工作的情況,並且回答了我們媒體記者多個問題。會後大家如果有進一步採訪需求,也可以聯繫我們。本場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