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出席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記者見面會!
我們大家可能看到了,今天出席我們記者見面會的有老同志,也有我們一線的、基層的代表,我們的陣容非常的強大。我們在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今天專門把多個領域的優秀共産黨員代表請上了我們的新聞發佈臺,與記者朋友們見面、交流,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當中有年齡近90歲、黨齡50年以上的老黨員,也有加入黨組織不久的新黨員,既有首都科技創新領域優秀人才的黨員代表,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黨員代表。他們在各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發揮着黨員模範先鋒帶頭作用,也帶領着身邊的群眾不懈奮鬥、追求幸福、創造美好的生活。相信一會兒他們精彩的故事一定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出席本場記者見面會的各位嘉賓:
昌平區龍澤苑街道龍澤苑社區黨委書記伊然,豐台區宛平城地區退休幹部鄭福來,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久林,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丹,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秋子服務”品牌帶頭人方秋子。
下面我們首先請我們五位黨員代表向做一個自我介紹,首先請伊然來做介紹。
-
嘉賓
伊然: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我叫伊然,是來自昌平區龍澤園街道龍澤苑社區的黨委書記。在我們社區很多居民都熟悉我,從三五歲的小孩到八九十歲的大爺大媽,見到我都會親切地直呼“伊然”!居民人都説我是社區的守護者,鄰居的暖心人,但我知道我只是盡了一名社區書記應盡的職責。作為兩委帶頭人,我有責任帶好團隊,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把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用實際行動紮實推進社區各項工作有力開展,全心全意全情為居民解難事、辦實事,展現新一代一名共産黨員的風采。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伊然的介紹。下面我們請鄭福來先生做介紹。
-
嘉賓
鄭福來:記者朋友們,大家好!我叫鄭福來,1931年10月出生,1952年12月入黨,1949年3月參加工作,是宛平城地區辦事處退休幹部。
我在盧溝橋上堅持義務講解抗戰歷史近70年,“七七事變”時我年僅7歲,當時親身經歷令我印象深刻,我向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講解抗戰歷史,深入學校、軍營、廠礦企業和黨政機關,還走到盧溝橋頭為中外游客講解抗戰故事,宣傳抗戰精神。作為今天現場唯一的“90後”老黨員代表,我很高興能和大家分享我與黨的故事。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鄭福來老先生的介紹。下面請李久林做介紹。
-
嘉賓
李久林:各位記者朋友下午好!我叫李久林,是北京城建集團的總工程師,2003年35歲的我走入了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建設工地,擔任這個工程的總工程師,負責整個工程的技術創新策劃和組織管理工作。15年以後,我再次結緣奧運,擔任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工程的總工程師,負責設計、施工的全過程。我帶領工程技術團隊克服了各種困難,衝破了重重的阻礙,勇攀世界級的施工技術高峰,共同為“雙奧”場館的建設奉獻了國際領先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些年來,我也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也入選了“北京學者”。作為一名黨員,“雙奧”總工既是榮譽也是責任,必須要以百分之百的工匠精神,打造百分之百的精品工程。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李總工的介紹,下面我們請王丹做介紹。
-
嘉賓
王丹:記者朋友們,大家好!我叫王丹,是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超重力技術與奈米材料前沿科學研究。
我的家鄉在山東沂蒙革命老區,我從小聽着沂蒙母親的革命故事長大,立志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我身邊的黨員以大愛與擔當同時間賽跑,科技抗疫、勇擔使命,用信仰的力量感召和引領着我全心向黨。今年4月30日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産黨預備黨員。今天我有幸作為新黨員代表來到這裡,更是感到莫大的榮耀。非常期待同大家分享我作為新黨員的感想和體會。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王丹的介紹。下面我們請方秋子做自我介紹。
-
嘉賓
方秋子: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方秋子,是首發集團“秋子服務”品牌的帶頭人。參加工作15年我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全部奉獻給首都高速公路的事業,每天重復着幾千次的您好、再見、接卡和遞票。在大家看來我的工作很平凡甚至是枯燥,而我的舞臺也只有這小小的三尺崗亭。但是作為一名黨員,我堅守着初心,追求着為交通服務代言的志向,也踐行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諾言。為此我主動鑽研,探索並打造出首都高速公路第一個服務品牌“秋子服務”品牌,也正是憑着這份執着與信念,我先後榮獲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30多項榮譽稱號,並且當選了黨的十九大代表。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方秋子的介紹。
感謝五位黨員代表給我們介紹自己的先進事跡,接下來記者朋友肯定有很多自己想要和他們一起來交流的話題,請大家開始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想請問方秋子,以您的名字命名的“秋子服務”是首都高速公路第一個服務品牌,能否請您向大家講解一下“秋子服務”有哪些具體的內容,有什麼特別之處?謝謝您!
-
嘉賓
方秋子:感謝您的提問。我們“秋子服務”是以“愛於交通、臻於至善”作為我們的品牌精神,並且我們探索出了“四統一”的管理,即統一服務形象、統一服務語言、統一收費動作、統一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是形成了“服務過程”四部曲“,它包含了一個微笑、兩句問候、三種目光和四步動作,並且我們融入了一線員工多年來總結的服務技巧和實操經驗,編制出了《秋子快速形象寶典》以及秋子服務標準化教材,將無形的服務通過有形的行為進行規範。為了強化服務我們也是先後成立了”秋子服務“示範崗、”秋子服務“示範站,並且我們組建了一支由240餘人組成的秋子團隊。我作為”秋子服務“品牌的帶頭人,練就了服務諮詢一口清的本領,摸索出了筷子練習法,為過往的私乘人員提供最美的八顆牙齒微笑。作為一名交通人,我們為人民出行提供“實、適、需”服務,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我們將以首善標準,不斷地追求卓越,為司乘人員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通行服務,從而塑造首都高速公路的良好形象。謝謝!
-
記者
《法治日報社》記者:我這個問題想提給伊然書記,您是一直紮根在基層社區工作,也探索出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我們想請您結合您的本職工作給我們講一講如何在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謝謝!
-
嘉賓
伊然:好的,感謝您的提問。我覺得基層社會治理是柔性的,我不僅是社區書記,也是居委會主任,還是業委會主任。我們業委會7人中有5名黨員,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我覺得物業、居委會、社區業委會、社區居民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和很多社區一樣,我們社區也是老人多、孩子多、流動人口多的特點,為了化解矛盾,打造一個熟人社會,把分散的社會人再組織化,我就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特點成立由黨組織牽頭、黨員主導、多方參與的社區議事廳,組建“陽光管家”經費使用小組、“龍之聲”共建共用小組、“魅力龍澤”樓門長小組,以”一廳三組“參與式協商模式有效解決社區基層治理中的各種難點、痛點,實現自治與共治。比如我們小區供暖不熱、溫度低持續一個多月,三、四百戶基本上都是16度以下,通過社區議事我們組織幾名懂工程的老黨員,來到鍋爐房,指導大家,最後一看是因為出水溫度低,所以當天晚上一直到供暖結束,我們這個社區供暖溫度不達標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再也沒有出現一戶溫度不達標的情況。
2020年我們成立了業委會,小區居民對於物業公司的認可是大大改善。與此同時,我們發揮黨建協調委員會的作用,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組建老黨員先鋒隊,助力社區的服務品牌,開辦老年大學,挖掘有一技之長的居民擔任教師,受益居民3000多人次,針對年輕人和社區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我們每年開展近百場“回天有我”社會服務活動,參與居民近3萬多人次。基本實現小活動天天有,大活動月月見,鄰里之間和睦了、熟悉了,社區也就穩定了,基層社會治理就由被動轉向了主動,良性運轉。謝謝!
-
主持人
謝謝伊然的回答,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商報》記者:我想提問王丹教授,我了解到您之前是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我想您對國內外不同的發展一定有很深的了解,請問您目睹了黨的領導下國家的發展,您有何感受?另外,我也了解到您是一位新黨員,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入黨經歷?謝謝!
-
嘉賓
王丹:謝謝您的問題。我曾經作為聯合培養的博士後訪問學者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學習和工作了兩年,後在哈佛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合作研究。這些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歷,讓我對國外的科研情況有了較為深刻和客觀的認識,其中總體的感受是這幾年我們國內外的科研差距越來越小。比如我現在工作的北京化工大學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學術氛圍、高品質科研成果産出和硬體設備等方面,都可以比肩國外高水準的課題組。事實上,我在國外結識的國內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大部分也都選擇了回國工作。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入黨的經歷。我是出生在山東省臨朐縣,那裏是沂蒙革命老區,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無數革命英雄兒女,也孕育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在我的心目中,中國共産黨是高大而神聖的,我在兒時的理想就是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在參加工作以後我深知自己肩負着立德樹人和科技報國的重大責任,我身邊也有許多優秀的黨員同事給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我渴望加入中國共産黨,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為祖國培養更多符合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能夠把科研成果應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我們學校各級黨組織,在方方面面對青年教師的關懷,也讓我時刻能夠感受到黨的溫暖。在2019年9月,我鄭重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經過黨組織一年多的考察培養,在今年的4月30日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産黨預備黨員。在那一刻,理想變成了現實,也成為我人生中新的起點。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的入黨經歷。謝謝!
-
主持人
謝謝王丹的回答,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想請問鄭福來鄭爺爺,您是一名有着70年黨齡的老黨員了,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當年為什麼選擇入黨呢?
-
主持人
請鄭老先生回答。
-
嘉賓
鄭福來:那時是剛解放,我聽到黨組織在宣傳未來的美好生活,説將來革命成功了,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人與人平等,生活水準能大大提高。我聽了之後很受鼓舞,心想如果能建設這樣美好的未來,那我也要加入共産黨。我就向黨組織表示了我做夢都想成為一名共産黨員,於是我就努力工作,加強學習,積極爭取入團入黨,最後終於如願以償。謝謝!
-
主持人
謝謝!謝謝我們鄭福來老先生的回答,有請西區第三排的這位記者。
-
嘉賓
《北京雜誌》記者:李總工,在您多次的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冰絲帶“,黨組織是如何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的,能跟我們分享一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嗎?謝謝!
-
嘉賓
李久林:謝謝您的提問!工作多年來,我參與了不少重大工程的建設,可以説黨建確實是推進工作、攻堅克難的法寶。我所在的速滑館公司黨委始終堅持把黨建與工程的一線相結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2018年在公司黨委的領導下,我和工程管理部的五名黨員組成了國家速滑館的第四黨支部,這個小小的黨支部就象一顆鉚釘一樣釘在速滑館的建設工地上,有的同志毅然決然地把家搬到了工地附近,一個人就把速滑館世界上首個二氧化碳跨臨界值的制冰系統梳理清晰。有的同志由於工期緊張而3次推遲婚期,但他主持的建設的安全管理體系卻成為我們整個冬奧工程建設的樣板。有的同志長期是996高負荷下工作,卻能夠任勞任怨沒有任何怨言,這樣的同志在速滑館的建設工地上是比比皆是的,鮮紅的黨旗在冬奧工程建設工地上高高的飄揚。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李總工的回答,中區第四排的那位女士。
-
記者
中新社記者:我想問一下伊然書記,作為一名社區書記,您對居民需求”有求必應“,您秉承的初心是什麼?解決的最困難的一件事是什麼?
-
嘉賓
伊然:謝謝您的提問,有機會去我們社區看一下,門口貼着一塊牌子寫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説的“社區雖小但連着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我就是一名社區書記,我想對黨忠誠、積極工作、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就是我要做的事,就是我的本職工作,“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
這些年我覺得最難的應該是修步道了,“回天計劃”實施之後,市委市政府説每個委辦局給社區做一件實事,我們對接的是市體育局,修一個步道,我剛一説修步道,居民群裏一下子就炸鍋了,説好的怎麼都好,説不好的各種理由五花八門,有説塑膠有毒的,空氣受污染,孩子一生都會受影響,有説我圖名圖利不管老百姓死活的,還有説我不聽民意侵害業主利益的,各種理由。在這個群裏頭討論了差不多兩個月,當時我真是太扛不住了,覺得放棄吧,我就在群裏説那咱們通過民主決議一下,看這件事能不能幹,因為我們是2005戶,最少需要1000戶簽字,我記得特別清楚是個周五的晚上10點之前有900戶居民簽了字,第二天的時候有1310戶簽字,其中有61戶不同意的,我想把這件事做下去,把“回天計劃”這件事落實好,我就帶着這不同意的61戶去正在施工的現場去看看,大家就看那個塑膠的品牌蹲下聞聞有沒有味,查一下廠家的資質,最後大家就一致同意了。我們是共同努力把健身步道修好了。修好了以後現在老百姓要走在這個健身步道上大家就覺得真的是”回天計劃“好,都覺得政府辦實事。我自己也覺得挺欣慰的,因為把好事辦好讓居民受益也是我應該做的事,這是非常難忘的。
謝謝!
-
主持人
感謝伊然的回答。請東區第五排的這位女士。
-
記者
《北京社區報》記者:我想問一下鄭爺爺,我們了解到您退休不褪色,一直義務擔任講解員,幾十年如一日講述盧溝橋抗戰的故事,還組建了文物保護隊和志願服務隊參與一些活動。請問是什麼力量支撐您這樣做的?
-
嘉賓
鄭福來:我不滿18歲就參加工作,20歲入黨,受黨的教育多年,黨員就是人民的勤務員,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什麼精神支援着我,就因為我是共産黨員!做合格的黨員就得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盧溝橋承載了中國人民抗戰歷史,我是盧溝橋人,把這段歷史傳承好是我當之無愧的責任。我在橋上義務講解歷史這麼多年從未間斷過,因為歷史必須銘記,歷史必須傳承,歷史是教科書,是清醒劑,是一面鏡子。不懂歷史就沒根,沒魂,學好歷史才能夠進步,才能夠愛國,才能夠站得牢!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鄭老先生的回答。我們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記者:我的問題提給王丹教授,您剛才也提到了在自己家鄉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歷對您深刻的影響,那在工作當中有沒有一些老黨員,他們對你影響比較深刻的,從他們身上能學到一些什麼,您也提到了學校裏前輩對您的一些指引。
-
嘉賓
王丹:謝謝你的問題。
我的周圍有許多優秀的黨員同事,其中要説影響最大的一位,我覺得是陳建峰院士。我2013年7月到北京化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陳老師是我的合作導師,陳老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一位有着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的一線,在立德樹人和科技創新方面為我們國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我們青年教師學習的楷模。作為院士,他也甘做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我從博士後到副教授再到晉陞教授,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陳老師的悉心指導與關懷。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我們知道口罩成為戰勝疫情不可或缺的防疫利器和重要的戰略物資,然而到了全國復工復産的關鍵時期,口罩市場的供應和産品的需求供求關係矛盾突出,陳建峰院士帶領團隊,面對應急時期口罩的重復使用問題,緊急開展科研攻關。當時為了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切實可信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議,陳建峰院士帶領我們團隊的黨員教師,帶頭擔任志願者,每天超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從而獲取口罩重復使用的可靠性評價的數據,最終我們團隊研發了“口罩荷電再生重復使用技術”和可重復使用口罩的材料技術,為我國的防疫物資的保障和全球的抗疫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因此榮獲了北京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經此一戰,眾心向黨、科技報國的大愛與擔當流淌在我們每位團隊成員的心中,我至今清晰地記得,在2020年3月,我們當時科研攻關最困難的時刻,陳老師給我發來了一段他的讀書筆記,上面寫的是馬克思的一段話,馬克思説“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能夠有幸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拿自己的知識為人類服務”。
這就是我從一位共産黨員和科學家身上學到的情懷與擔當。謝謝!
-
主持人
謝謝王丹的回答,我們繼續提問。中區第六排的那位記者。
-
記者
新華社記者:我繼續向王丹教授提問,我想問一下您作為一名在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匯點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入黨的新黨員,您認為您身上肩負着什麼樣的職責?還有在您平時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您認為應該怎樣去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
-
嘉賓
王丹:謝謝您的問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有幸在建黨百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加入中國共産黨我感覺是生逢其時、責任重大、使命崇高、大有可為。
關於如何踐行初心使命,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是我申請為我們化工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工程倫理學課程,增強化工人才的工程倫理意識和能力是現代化學工程高品質發展的迫切需要。但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仍處於探索階段,作為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課的教學團隊之一,我們沒有經驗和教案可循,因此自主研製教學大綱,創新融合思政教育,打造了具有北化特色的課程教育體系,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立德樹人的成效。
第二個故事是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初,我們團隊研發口罩荷電再生的重復使用技術,並製作和發佈了相關的科普宣傳的視頻,當時浙江一家企業正面臨復工的壓力和口罩供應不足的難題,他們在網上看到了我們的視頻,就是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實操和驗證,並向全體員工推廣實施口罩的科學重復使用,解了復工復産的燃眉之急。事後,這個企業的領導還專門給我發來資訊表示感謝!
通過這兩件事,我體會到踐行初心就是要努力完成高校教師立德樹人和科技報國的重大責任。今後在教學方面,我將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優化課程體系設計,強化專業知識講述與理想信念、品德修為,還有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的內在融合,實現從工程知識傳授到工程人才培養的深化。在科研方面,我將堅持着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推動我們新産品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解決行業發展的”卡脖子“的問題,能夠讓我們的科技成果直接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
謝謝!
-
主持人
謝謝王丹的回答。
-
記者
《首都建設報》記者:這個問題提問方秋子女士,我知道您特別熱心地組織和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以您名字命名的志願服務隊也前後開展過過百餘次的志願服務活動,想知道您在辛苦的工作之餘,還要抽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和參與這樣的志願服務活動的初衷是什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些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和我們大家來分享一下?謝謝!
-
嘉賓
方秋子:好的,謝謝您的提問。對於我來説,參加志願服務不僅僅是幫助別人,我覺得也是在快樂自己。我帶頭組建了秋子志願服務隊,設立秋子服務台,為過往的車主提供一些暖心的志願服務。我覺得志願服務就是一種關懷,它傳遞着我們人間的大愛,我也希望通過我的行動,將這份愛心廣泛地傳遞,也溫暖我們的社會。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次我當班期間,有一個車主,他突發疾病,我也是馬上打了120,為挽救他的生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同時我和我的同事們還一起陪伴了他6歲的女兒,為她過了一次非常難忘的生日,這名司機康復出院以後,他和家人一起來到了我們的收費站,向我們表示感謝,當時我心裏其實特別的感動。我覺得這是我們志願服務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卻體現了我們志願服務精神的魅力。謝謝!
-
主持人
謝謝秋子的回答。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怎麼看》欄目記者:想請問一下李總工,剛才您也介紹了“冰絲帶”場館的建設,“冰絲帶”有世界體育館中規模最大的馬鞍型屋頂和亞洲最大的冰面,在這其中有那些技術創新和突破,又有哪些方面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了,請您介紹一下,謝謝!
-
嘉賓
李久林:謝謝您的提問。”冰絲帶“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唯一的新建冰上競賽場館,由於它工程體量大、結構複雜,工期只有兩年多,所以在這樣一個挑戰下,我作為總工程師首次提出了高效高精度平行施工的技術理念,也就是把現場做成一個組裝廠,就像一個工廠的車間一樣,各種零部件都是在工廠加工好,現場裝配,就像造汽車一樣建設冬奧的場館。您剛才提到的世界最大的馬鞍型鎖網屋頂,它的長跨達到了198米,短跨是124米,施工難度極大。如果按照我們建設鳥巢的工程經驗,採用重型鋼結構體系應該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經過反覆論證以後,我們覺得這種方案它的用鋼量很大,我們決定創新性的採用單層鎖網結構。這樣一種結構體系就可以使得速滑館的用鋼量達到同類體育場館的四分之一,而且由於構件是工廠加工、現場裝配,施工簡便、綠色環保,所以它充分地體現了綠色辦奧的理念。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李總工的回答。
-
記者
中國交通廣播記者:想請問一下鄭福來鄭先生,您作為老黨員,您對年輕黨員有哪些希望和寄語?謝謝!
-
主持人
很好的一個問題,請鄭老先生回答這個問題。
-
嘉賓
鄭福來:我在橋上給年輕人講歷史,講抗戰歷史,講黨的歷史,因為青年興,國家興,少年興,國家興,共産黨的光榮傳統要代代相傳,就要靠年輕的黨員去傳承和發展。所以我希望年輕一代能夠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設美好的未來。謝謝!
-
主持人
謝謝鄭老先生的回答。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李久林李總工程師,作為一名首都人才,您是如何看待首都人才政策和人才環境的?在這當中,您最大的感受和體會是什麼?謝謝!
-
嘉賓
李久林:謝謝您的提問。我們國家長期把人才放在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堅持黨管人才。我個人的感受就是黨管人才實際上是黨服務人才、幫助人才和引導人才。我是1992年研究生畢業,一直在北京工作,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北京市為不同階段的首都人才提供了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和平臺,為人才的發展搭好了每一步的階梯。2013年我入選了首批北京市北京學者,之後北京市委市政府為我制定了個性化的培養方案,聘請了不同領域的頂尖專家來擔任我的指導老師,同時在科研方面給予我充分的自主權,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為我解除了後顧之憂。另外有一塊我想説的是北京市有很多重要的工程建設,這也為我們作為一個土木建造工程的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實踐平臺,我自己也是在北京城建集團搭建的奧運工程這樣一個平臺上成長和發展的。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李總的回答。
-
記者
《勞動午報》記者:提問給方秋子,請問您作為一名黨員,自己不僅做標桿、做模範,還帶動了身邊一大批人,您作為黨員認為應該如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謝謝!
-
主持人
請秋子回答這個問題。
-
嘉賓
方秋子:謝謝您的提問。我覺得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覺得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曾經的榮譽對於我來説是一項神聖的使命,它也激勵着我在自己的崗位上作表率,發揮帶頭作用。在工作中為了做好車主的延伸服務,我們也會在節假日、黃金周設立”秋子服務台“,我每次也會主動請纓,和志願者同事們一起去值守服務台。每天早上我都會比其他人早起來做服務台的準備工作,然後就忙碌地為客戶指路、查詢航班,包括為丟失的錢包尋找失主,幫司機朋友們聯繫修理廠,解決他們的車輛故障問題。我記得特別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外國朋友,他因為迷路了來到了我們的服務台,用英語簡單跟他溝通以後,幫他查詢到了航班的資訊,並且幫他聯繫了計程車和酒店,最後我也是把我自己的電話留給了他,告訴他以後來中國,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都可以給我打電話。當這位外國朋友豎起大拇指為我點讚的時候我心裏特別高興,因為我覺得我代表的不僅僅是我自己,而是首都高速公路的良好形象。對於我來説,車主的需求在哪兒,我們的“秋子服務”就在哪兒,我也會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精力投身於秋子熱線服務中,在搭建秋子客服平臺上也做出更多的努力,致力於讓“秋子服務”更廣泛、更深入地服務到每一位過往的車主,將秋子精神傳遞給社會上更多的人。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方秋子的回答。由於時間關係,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北京電視台記者:提問給伊然書記。您作為一個回龍觀龍澤苑社區的一個居民快20年,是社區發展的見證者,隨着“回天行動計劃”的落地落實,您都感受到了哪些變化?
-
嘉賓
伊然:感謝您的提問。我在回龍觀住了快20年了,“回天計劃”未實施之前,我們那裏上學難、就醫難、出行難,沒有生機和活力,我老公就在東四環上班,他就經常感嘆我家住在回龍觀,每天征戰北五環。“回天計劃”實施之後,跟您説説我家都有哪些變化。計劃剛實施一個月,我們小區的私立幼兒園變成了普惠園,計劃實施一年後我們天天等着盼著想著的林萃路如期通車,我老公上班就更近了。我們家門前是美美的自行車專用道,以前我們去上地最少一個小時,現在20分鐘就能到了。我們天天吐槽的北郊農場橋也修成了雙向四車道,小區週邊是同城街、育知路都變成了慢行系統,機非分離,道路是又整潔又美觀。我們小區自備井改成了自來水,以前六層水壓小,上不去打不着火的情況徹底解決。我們中心路以前特別破,現在建成了健身步道,居民一下樓就跟進公園一樣。我們居委會門前安裝了智慧健身器材,大北京就這一套,特別好。要説大環境的變化就更多了,街面秩序整體上特別好,圖書館多了,學校多了,學位多了,黑車少了,體育公園健身的人也多了,道路通暢。用居民的話説過去的回龍觀你愛理不理,將來的回龍觀你羨慕不已。歡迎各位記者朋友有機會上我們家門前去感受一下最美的自行車專用道。謝謝!
-
主持人
謝謝伊然書記的回答。剛才五位黨員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共産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他們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共産黨人擔當奮進的思想境界,展現了首都黨員幹部的精神風貌。我想在記者見面會的最後請在座的五位黨員代表用簡短的一句話展望一下未來,或者對我們黨説一句心裏話。先請伊然書記。
-
嘉賓
伊然:我想對居民説一句,社區工作千萬條,服務居民第一條。我將不辜負組織的重托,不辜負居民的信任,我也想對黨説一句,我將牢記使命、盡職盡責,做一名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社區書記。謝謝!
-
嘉賓
鄭福來:我會站在盧溝橋上,繼續為大家講過去,講歷史,我活一天就講一天,能活到100歲我講到100歲!謝謝!
-
嘉賓
李久林: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將繼續腳踏實地,努力把自己參與的每一項工程都打造成精品工程,讓老百姓滿意,放心,同時我也期待自己與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圍繞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不斷解決制約發展的“卡脖子”問題,讓事業與黨和國家的時代進程同頻共振,同向而行。謝謝!
王丹:這些年來我深切地體會到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事業寄予的厚望,特別是對青年科技人員的發展給予的巨大支援,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做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用的科學研究,求實創新,努力奮鬥!謝謝
-
嘉賓
方秋子:未來隨着交通行業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們的職業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是我有信心帶領我們的“秋子服務”團隊,以其他的方式把我們“秋子服務”的價值體現出來,把“秋子服務”精神傳承下去,以昂揚奮進的姿態去迎接這個新時代!最後也祝我們偉大的黨百年華誕生日快樂,祝福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富強。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方秋子。
非常感謝我們五位黨員代表出席今天的記者見面會,與我們做交流和分享,也感謝我們在座的各位媒體朋友積極參與,希望大家接下來繼續對我們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新聞發佈活動給予關注和報道,今天的記者見面會就到這裡。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