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佈會。
本場發佈會是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發佈會——大氣污染治理專場。"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入抓好"一微克"行動,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的底色。今天,我們邀請到了我市有關單位的負責同志向大家介紹情況,並回答各位媒體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本場發佈會的各位發佈人: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建華先生;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作調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英建先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任世強先生;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丁勝先生;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容軍先生。
首先,有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於建華副局長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總體情況。
-
嘉賓
於建華:北京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聚焦細顆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十三五"時期是迄今為止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的五年。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指導下,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鑒。
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歷史性突破
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2020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42.6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保持最優,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其中,密雲、懷柔、延慶、門頭溝、平谷、昌平、房山、順義等8個區率先實現達標,佔全市域面積的近80%。
其他三項主要污染物均穩定達標。2020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在2019年首次達標後繼續下降,分別為57、2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為4微克/立方米,穩定達標並連續四年保持個位數,與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水準基本相當。
全年優良天較2015年增加90天。2020年,全市累計優良天數276天,佔比75.4%,比2015年增加90天;其中,一級優106天,比2015年增加54天。重污染10天,比2015年減少36天,重污染發生頻率、峰值濃度、持續時間均明顯下降。
打贏藍天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是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成立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專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全面加強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明確各區各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將藍天保衛戰納入績效考核,有效壓實了各級各部門"最後一公里"責任。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努力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治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綠色發展成果豐碩。産業結構綠色轉型,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累計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2154家,完成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和動態清零,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進一步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不斷下降,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優質能源佔比逐年提高,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車輛結構綠色優化,疏堵結合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109.1萬輛,推廣新能源車40.1萬輛,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機動車佔比超過60%,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城市面貌綠色潔凈,堅持"平臺共用、部門負責、執法規範、環保督察、信息公開",狠抓施工、道路、裸地揚塵精細化治理,城市潔凈度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降塵量為5.1噸/平方公里o月,同比下降12.1%,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三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顯著提升。法規標準體系國內領先,修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制定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用大氣類地方標準達41項,全力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環保標準體系;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有效支撐了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污染企業整治退出等重點措施的實施。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智慧化空氣品質網格化監測系統,實現對所有鄉鎮(街道)顆粒物監測全覆蓋;搭建全國首個重型汽車線上監控平臺、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控平臺、創新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利用"熱點網格"技術,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執法,在環境監測、污染源監管等方面全面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
四是區域協作更加深入。統一立法、統一標準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協同開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專項立法並同步實施,是京津冀三地首部區域協同立法;首次統一發佈實施《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是環保領域京津冀三地首個區域性統一標準。重點時段、重點領域精準聯防聯控,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統一指導下,區域共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夏季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攻堅行動;統一空氣重污染預警分級標準,共同實施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協同應對重污染天氣,加速了區域空氣品質整體改善。
"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思路
當前,北京市空氣品質雖有明顯改善,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北京市大氣治理成效還不穩固。下一步,北京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協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協同、本地治污和區域共治相協同,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推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主持人
謝謝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於建華副局長的發佈。下面請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作調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王英建副主任介紹北京市能源結構調整的有關情況。
-
嘉賓
王英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發佈會,也特別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北京能源工作的鼎力支援。
按照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統一部署,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我們把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作為關鍵路徑,把提升能源效率作為關鍵支撐,把促進綠色發展作為關鍵保障,助力大氣環境品質實現持續好轉,能源結構調整做出關鍵貢獻。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向大家簡要介紹情況。
第一,能源結構調整實現重大突破
"十三五"時期,本市全力打好壓減燃煤攻堅戰,能源結構加快優化,全市優質能源比重由2015年的86.3%提高到2020年的98.1%。據專業研究機構分析,近二十多年來,壓煤措施對SO2減排量貢獻佔八成以上、對PM2.5直接減排量貢獻佔五成以上。
壓減燃煤近千萬噸,貢獻最突出。全面建成四大熱電中心,淘汰燃煤機組272.5萬千瓦,新增燃氣機組724.2萬千瓦,實現本地電力生産清潔化。"十三五"時期,壓減燃煤佔全市煤炭高峰總消費量的近三分之一。完成約3萬蒸噸燃煤鍋爐改造;實施民用散煤清潔替代,基本實現全市平原地區"無煤化"。全市煤炭消費量由2015年的1165萬噸大幅削減到2020年的173萬噸,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費中比重由13.7%降為1.9%。
清潔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城鄉供電能力持續提升,增加外受電通道,輸電能力從1700萬千瓦增加到3100萬千瓦,全市供電可靠率99.995%。多源多向燃氣供應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三種氣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城鎮天然氣管線達2.8萬公里,天然氣消費量從2015年的145億立方米增長到2020年的190億立方米,有力地支撐了"煤改氣"。清潔供熱規模不斷擴大,構建"集中供熱+區域熱網"清潔供熱體系,全市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基本實現清潔供熱。運輸結構清潔化加快推進,實施新車國六(B)排放標準,發展新能源汽車,累計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1.9萬個、換電站140余座,基本形成小於5公里服務半徑充電網路。
可再生能源應用總量超額完成"十三五"預期目標。出臺鼓勵熱泵、太陽能利用的支援政策,光伏、熱泵開發利用規模分別達到51萬千瓦和5915萬平方米,風能、生物質能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9萬千瓦和37萬千瓦。初步測算,2020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總量超過600萬噸標準煤,佔比超過8%以上。
第二,能源利用效率持續保持全國領先
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源剛性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下,把節能降耗作為源頭措施。落實"五個強化":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強度"三級雙控"目標考核制度,落實分級管理責任,規範實施節能評估和節能監察。強化"內涵促降"系統治理新路徑,推動重點領域節能和重點用能單位審計,發佈98項節能和迴圈經濟標準,在27個行業試點開展能效領跑者活動,實現工業、大型公建、公共機構、農業等領域清潔生産全覆蓋。強化技術支撐,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揮節能改造、餘熱回收等重大項目引領帶動。強化市場化機制建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出臺激勵約束類價格政策,實施全國最嚴的差別水價、電價政策,健全資訊、金融等服務機制。開展碳交易。強化節能減排全民行動,開展節能宣傳,促進全社會節能意識,引導消費者購買高效節能産品。初步核算,"十三五"前四年,本市以約8.2%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約29.2%的經濟增長,能源利用效率全國最優、萬元GDP能耗0.23噸標準煤,下降幅度全國最大、"十三五"期間預計下降21%左右,有望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14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節能任務的省級地區,實現高品質發展。
第三,推動減量發展留白增綠,擴大生態環境容量
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成為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新增城市綠地3600公頃,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平原森林面積達到245萬畝,平原綠網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實施太行山綠化三期工程,首都山區綠色生態屏障進一步夯實。累計恢復濕地1.1萬公頃,密雲水庫實現21年來最大蓄水量。重點實施京藏高速、京新高速、五環路、六環路、大興機場高速,京張高鐵、市郊鐵路懷密線等生態廊道建設。推進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建設工程,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25年來首次實現北京段全線有水,綠色生態空間容量進一步擴大。
展望"十四五",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加快構建堅強韌性、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為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城市提供堅強支援,使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的靚麗底色。我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
-
主持人
謝謝王英建副主任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新聞發言人任世強副局長來介紹北京市工業領域大氣污染治理有關情況。有請。
-
嘉賓
任世強: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
"十三五"期間,我市工業領域落實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要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各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措施,推動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情況如下:
一是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大力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企業退出,2016-2020年全市累計退出企業2154家,階段性完成一般製造業企業集中退出工作。退出企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製造、金屬製品、木製品加工等行業。為加大污染行業和工藝退出力度,修訂並嚴格落實《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完成了化學農藥生産、化學原料藥生産、有機溶劑型塗料生産、使用有機溶劑型塗料的傢具製造等污染較高行業和生産工藝淘汰退出工作,推動製造業綠色轉型發展。
二是實現工業基本無燃煤。大力推進工業燃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除2家用於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水泥企業因工藝需要使用燃煤外,全市實現工業企業基本無燃煤。
三是開展重點區域治理。全面開展工業大院治理工作,"十三五"時期,全市共清理整治工業大院236個,清理整治工作基本完成。
四是重污染應急應對精細化管理。落實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聯防聯控工作要求,進一步完善製造業領域空氣重污染應急應對精細化管理工作。每年更新空氣重污染應急製造業減排清單,根據污染治理技術、排放限值等環保績效水準對重點行業企業進行評級,並根據評級結果指導企業制定"一廠一策"差異化減排方案。重污染預警期間,對環保績效水準差的企業採取更加嚴格的減排措施。
五是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綠色製造工程。為推進工業企業全産業鏈和工業産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産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十三五"期間,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全市共有64家企業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11家行業龍頭企業獲得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稱號,9家企業被評為工業産品綠色設計示範企業,56種産品被認定為綠色産品,製造業綠色發展水準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時期,工業領域綠色發展水準顯著提升,2019年我市工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72%和52%,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別比2015年下降19%和29%。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進一步深化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工業領域減污降碳,綠色發展。
一是繼續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結合相關産業政策要求,修訂《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動態調整退出。大力發展"高精尖"産業,引導企業向綠色化、智慧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促進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二是進一步強化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完善工業清潔生産標準體系,繼續開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支援企業實施綠色化技術改造,強化污染治理,提升綠色發展水準。
三是推進産業低碳化發展。按照國家和本市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要求,鼓勵企業大力推進低碳新技術應用,主動對標國際先進,不斷降低碳排放強度。
-
主持人
謝謝任局長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丁勝副主任介紹北京市施工現場揚塵管控的有關情況。
-
嘉賓
丁勝: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十三五"期間,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明確的各項工作目標和行動任務,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落實,持續推進施工現場揚塵精細化管控,深入推行綠色施工管理,工地"滿眼綠"、生活區"物業化"施工現場環境美化程度大幅提升,大力推廣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節能減排貢獻突出,在我市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下面我介紹一下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治理成效。
一、健全完善建築施工領域大氣污染防治標準規範,為建築施工領域持續提升大氣污染治理水準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十三五"期間,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建築施工領域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難點問題,修訂發佈了《綠色施工管理規程》,統一了全市房建市政、公路、水利、電力、園林綠化等工程的綠色施工管理標準。要求施工現場全面落實"六個百分百"揚塵管控措施,即: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土方開挖100%濕法作業、施工現場路面100%硬化、出入車輛100%沖洗、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同時,聯合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環保局等六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建築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各部門在建築垃圾治理中的工作職責,加強建築垃圾産生源頭治理、規範建築垃圾運輸、末端處置治理和資源化利用。2020年底,會同市城管執法局出臺了《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綠牌工地"管理辦法》,對於企業進一步強化綠色環保意識,積極提升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精細化水準將起到了正向激勵。此外,視頻監控、混凝土攪拌站管理、綠色建材應用等一系列政策規範的出臺為建築施工領域持續提升大氣污染治理水準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為督促參建單位落實揚塵治理法律法規及規範標準要求,2020年市、區住建委開展施工現場揚塵檢查12.1萬項次,約談建設、施工、監理和渣土運輸單位62家,通報揚塵治理不達標的企業85家,對問題較為嚴重的12家企業暫停在京招投標資格。
二、搭建全市統一的施工工地遠端視頻監控平臺,實現多行業部門間的數據整合共用。
按照《北京市揚塵管控工作意見》及構建全市統一的施工工地視頻監控系統的要求,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制定發佈了《施工工地揚塵視頻監控和數據傳輸技術規範》,為建設"完整、統一、標準、適用"的揚塵視頻監控系統明確了標準。2020年12月25日,全市施工工地可視化、智慧化揚塵視頻監管平臺正式上線試運作,實現了住房城鄉、城市管理、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多個行業部門間的線上監測數據的整合共用。截至目前,該平臺共接入視頻監控8121路,其中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視頻7477路、園林房建265路、園林綠化19路、交通建設31路、水務建設157路、建築垃圾消納場63路、建材砂石料場4路、建材攪拌站105路。
市、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充分利用視頻監控系統開展非現場檢查,2020年市、區住建委共開展非現場檢查65.8萬項次,發現揚塵問題督促項目整改2691項次,該平臺已成為我市實施揚塵管控遠端檢查執法的重要技術手段。
三、推動預拌混凝土行業綠色集約化發展。
"十三五"期間,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持續推進混凝土攪拌站治理整合,綠色生産水準大幅提升。2018年修編了《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産管理規程》,明確了混凝土攪拌站綠色生産的要求,特別是對生産區域的全封閉、整體環境、洗輪洗車、固廢利用、碳排放、新工藝、管理體系、原材料運輸"公轉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出臺了《北京市預拌混凝土行業減量集約高品質發展指導意見(2019-2025)》,引導行業走上健康、綠色、有序的高品質發展之路。我委還會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積極推進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生産區域密閉提標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5家混凝土攪拌站開工實施全封閉改造。
四、打造施工現場實現"不揚塵"的軌道交通建設綠色樣板工程。(打樣板不揚塵)
"十三五"期間,全市軌道交通工程全面實現暗挖工程全封閉施工。在此基礎上,探索開展明挖工程全封閉施工試點研究,以17號線、房山線北延為試點建造明挖基坑防塵隔離棚,棚內還配置實施立體化防塵抑塵措施,實現施工現場"不揚塵"。在軌道交通工程中大力推廣綠色環保建造技術工藝和設備、集約化全封閉鋼筋加工廠、支護材料工廠化定制、洞內施工機械"油改電"、噴射混凝土除塵降塵設備、移動式焊接煙塵凈化器等技術設備應用實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現場粉塵、煙氣等污染排放。
五、強化監管,促進全市施工現場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不斷提升。(強監管促提升)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要求工程各參建單位在限制區域內使用符合要求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建設單位在招標文件或合同中明確要使用登記且符合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施工單位對進出施工現場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在資訊管理平臺上編碼登記。我委還積極配合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執法檢查。截至2020年12月底,出動檢查人員13168人次;檢查施工項目5759項;檢查非道路移動機械5031台,發現未辦理資訊編碼登記機械29台;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58台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責令退場處理,對施工現場使用排放超標機械數量超過2台(含2台)的119家施工單位進行全市通報批評,全市施工現場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不斷提升。
六、大力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助力施工全過程更環保。(綠建材更環保)
"十三五"期間,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積極推動綠色建材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使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府辦公區建設和北京市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項目中,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等建材使用實現100%選用獲得綠色建材星級評價標識産品。按照《關於北京市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産業結構調整和國家綠色建材評價標準發佈實施情況,不斷加強對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産品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和推廣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底,本市企業獲得三星級綠色建材標識證書總計81個,涉及5類産品。星級預拌混凝土在我市新建建築用量佔比達66.54%,星級預拌砂漿用量佔比超過44.42%。
"十三五"期間,在全市住房城鄉建設系統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建築施工領域揚塵管控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取得了積極進展。然而在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面前,當前建築施工領域揚塵治理精細化管控、施工工藝及技術設備更新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將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綠色北京發展戰略,繼續採取更堅決有效的措施加大施工現場揚塵治理力度,充分發揮視頻監控平臺的治理效能,持續做好建築垃圾運輸和資源化利用,健全完善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機制,深入推動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發展,為我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丁勝副主任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容軍副主任介紹北京交通節能減排的有關情況。
-
嘉賓
容軍: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十三五"時期,北京交通行業緊密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部署要求,堅持"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行業節能減排。交通行業能耗總量控制在314萬噸標準煤以內,單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較"十二五"末分別下降了5%和30%。實現了出行結構、運輸結構和車輛能源結構 "三個優化"和綠色技術應用、污染精細化治理"兩個提升",確保首都交通可持續發展。
一是市民出行結構不斷優化,綠色出行成為首選
《北京市綠色出行行動計劃》發佈實施,軌道交通路網更加完善、公交線網更加優化、步行自行車出行環境更加友好,公眾使用綠色低碳方式出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十三五"末,全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超千萬人次;三環以內實現24小時地面公交全覆蓋;自行車出行比例由2015年的9.5%上升至12.1%;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資訊服務平臺上線運作,並首創以碳普惠方式激勵市民全方式參與綠色出行。五年來,中心城綠色出行比例以年均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攀升,由"十二五"末的70.7%提升至2019年底的74.1%,綠色低碳出行已成為市民的首選,從源頭減少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
二是運輸結構不斷優化,"公轉鐵"實現突破
《北京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發佈實施,將具備鐵路接入條件的物流設施、工礦企業和鐵路貨場作為主要區域,本着"宜鐵則鐵、宜公則公"的原則,按照"試點先行、遠近結合,綜合施策、創新突破"的工作思路,以商品車、礦建材料、鋼鐵、生産性煤炭、生活必需品為重點貨類,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煤炭等鐵路適運的貨物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全市推動實現560萬噸貨物"公轉鐵",全市到發貨物鐵路運輸比重由2017年的6.4%提高至2020年的9.67%。通過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相應減少排放數百噸污染物和近萬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環境效益逐步顯現。
三是車輛能源結構不斷優化,交通運輸工具更加節能低碳
通過優先分配路權、給予資金補貼等政策杠桿,持續推動運營車輛能源和排放結構雙優化,交通行業污染物排放較"十二五"末降低30%,完成了藍天保衛戰的減排目標要求。"十三五"期間,每年淘汰的老舊公交車100%更新為新能源車,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公交車佔比已超過90%;推廣純電動計程車1.1萬輛;實施國三標準柴油貨車全市域禁行,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輕型物流車實施運營激勵,累計淘汰營運柴油貨車6.9萬輛。
四是提質增效,綠色交通技術應用水準持續提升
軌道交通領域,開展綠色站點技術與策略研究及示範,線上路和地鐵站點實施綠色照明和通風空調節能改造,昌平線、1號線、15號線等線路開展地鐵列車自動運作系統節能模式應用。道路建設領域,推動綠色瀝青混合料攪拌站評價技術指南出臺並落地實施,為減少道路建設材料生産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供技術指導。機動車維修領域,開展噴烤漆房技術改造,核心區和城市副中心等區域的維修企業基本退出鈑金及噴塗工藝,完成集中化鈑噴中心建設試點,有效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排放。開展生態駕駛技術培訓,基於"感知-測評-培訓-矯正"的評價技術,選取典型企業開展生態駕駛培訓試點,受訓司機單車油耗可降低5-10%。
五是大數據支撐,污染精細化治理水準穩步提升
構建了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統計與監測體系,建成交通節能減排實驗室,成立國內首個行業性國家級城市交通能源計量中心,形成了交通運作監測數據、能耗碳排放數據、環境數據和貨運數據等多源大數據體系,支撐綠色交通戰略規劃制定、綠色交通政策效果評估、新能源車推廣及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工作。同時,借助科技化手段不斷提升交通行業污染監管水準。組織對全市規模以上交通行業施工工地安裝視頻監控設備並接入全市監管平臺;實現維修企業與機動車定期檢測檢驗機構共用車輛數據,定期會商檢測與維修數據資訊,進一步完善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十四五"時期,將繼續把綠色交通作為發展方向,持續優化出行結構、運輸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快推進軌道交通網與地面公交網、慢行系統網多網融合發展,構建便利互通的公共交通體系,培育綠色出行文化;更大力度推進機動車"油換電"和貨物運輸"公轉鐵",繼續削減交通行業車用柴油總量;不斷深化交通綜合治理,充分利用出行大數據、北斗、5G等智慧解決方案減少道路交通擁堵,降低機動車污染物排放。
-
主持人
謝謝容軍副主任的介紹。通過各位領導的發佈可以看到,"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多措並舉,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增強了首都市民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媒體記者,請大家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我想請問一下王主任,下一步北京市能源發展的重點有什麼考慮?謝謝。
-
嘉賓
王英建:特別感謝。能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我們一直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能源發展進入了高品質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剛才建華局長和我在發佈當中都提到了關於能源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貢獻問題。特別是能源結構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們優質能源佔比達到了98%以上,這在整體的結構體系當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個人認為,除去結構之外,能源整體的運作水準得到了有效保障,我們總結為"四個保障":第一是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要;第二是保障了重大活動的需要;第三是保障了城市運作的需要;第四是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用能需要。總體説是實現了高品質發展。我們總結這個態勢叫做又穩又好的發展態勢。
剛才人民日報的記者也關注"十四五"期間的一些重點考慮,根據中央的要求,根據市委的全會的對"十四五"期間建議的要求,也在進一步深化能源領域的工作研究。"十四五"時期,我國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首都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推進能源革命,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快構建堅強韌性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紮實推進碳達峰,碳融合,實現更好更優更穩的總體要求。剛才我説"十三五"期間,我們是又穩又好,"十四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更好更優更穩。
一是在堅強韌性發展方面,堅持多源多向多能互補,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發展。強化能源系統綜合保障能力,着力增強設施保障能力,建設堅強智慧城市電網,發揮電力在能源網際網路當中的紐帶作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推進電氣化發展。完善天然氣管網體系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優化供熱體系結構,促進供熱製冷新技術應用。優化成品油供給,完善體系化防控措施,提高能源系統的韌性水準,實現堅強韌性的目標。
二是在智慧高效發展方面,推進能源系統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發揮首都科技創新優勢,推進能源新技術,以智慧城市融合發展,重點突破一批能源利用新技術、新裝備,構建多能互補,精細調控的新型智慧功能系統,加快熱網系統智慧化、高效化改造,全面推進餘熱利用。
三是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要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的理念。推進光伏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實現與城市建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設施,礦山修復治理的融合發展,進一步突破清能,超低能耗等技術的應用推廣,使新能源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助力,推動城市副中心,大興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功能區創建綠色能源示範區,加大綠色電力調度力度,促進山區農村能源科學利用,構建以光伏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體系,為實現碳達峰,紮實開展碳融合提供有力支撐。我就回答這麼多,謝謝。
-
記者
《法治日報》記者:我想提問一下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的丁勝副主任,您介紹時提到了新出臺的綠牌管理辦法,能再詳細介紹一下嗎?謝謝。
-
嘉賓
丁勝: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為保障全市建設工程有序施工生産,減少空氣重污染預警天氣對工程建設的影響,進一步提升我市住建系統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精細化水準,2020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意見,制定出臺了《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綠牌工地"管理辦法》,該《辦法》已於2020年12月31日正式實施。全市在施且辦理施工許可手續的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經施工、建設和監理單位對照《建設工程揚塵治理自查表》自查合格後,可向屬地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進行申報。"綠牌工地"實施動態管理,一個周期為90天,在一個周期內未發生《辦法》中明確的七種情形的,自動順延。綠牌工地還享受四項優惠政策:一是市、區住建部門和城管執法部門適當減少檢查頻次;二是空氣重污染預警期間,在嚴格落實治理措施的基礎上,可進行除土石方、建築拆除以外的施工作業(重大活動保障期間除外);三是連續兩個周期取得"綠牌"的工程,納入揚塵治理先進項目,在環境保護稅徵收時按照《關於建設施工工地揚塵徵收環境保護稅有關事項的通知》(京稅函〔2018〕4號)相關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四是取得"綠牌"的工程在申報本市綠色施工安全樣板工地時予以優先考慮。目前我委正在加快推進"綠牌工地"的評審和掛牌工作,"綠牌工地"標識將懸挂在施工現場主要出入口外側的醒目位置,向社會公示並接受社會監督。在此,希望社會各界繼續關注和支援"綠牌工地"的實施進展。
-
記者
《中國城市報》記者:自從碳普惠行動推行以來,成效怎麼樣,對節能減排和綠色出行發揮哪些具體的作用?謝謝。
-
嘉賓
容軍:感謝您的提問。去年9月8日也正好是在全國的"綠色出行月"活動期間,我們和生態環境局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共同啟動了綠動全城,碳普惠行動,行動的核心內容就是市民綠色低碳出行,相較於小汽車出行所産生的碳減排打包整合以後,以碳為介質進行交易,交易額以多樣化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形式補貼回出行者。這是暨2019年11月在全國率先上線了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資訊服務平臺,也就是MaaS平臺之後,對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延伸。這個MaaS平臺對於識別和聚集市民的綠色出行行為提供了技術支撐,為精細化碳減排量的核算提供了環境,使個人綠色出行碳減排,參與碳交易成為可能。而碳交易而建立起了綠色出行社會效應和公眾意願之間的有效傳導機制,這一行動是推動綠色出行從理念倡導向激勵引導的升級,是促進出行行為實質性轉移的一次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探索嘗試。
從去年9月8日到今天,將近四個月以來,累計參與這項活動的實名註冊用戶將近10萬人,綠色出行達到575.5萬人次,實現碳減排量1.87萬噸,平臺對綠色出行用戶累計激勵超過百萬元。僅2020年12月一個月活動註冊用戶實現碳減排3953噸,我們也比較了一下,這個量相當於2635輛國四排放標準的汽油小汽車更新為新能源車形行駛一年的減排量。
通過激勵引導,現在這個平臺上,一週四次及以上的綠色出行的用戶比例增長了4.5個百分點。實踐證明,綠色出行不僅需要對小汽車出行的需求進行調控,同時也需要從正面進行激勵,我們接下來繼續從兩個方面同時發力,讓綠色出行逐漸成為都市成為新時尚。謝謝。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想問一下經信局的任世強局長,"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如何推進製造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謝謝。
-
嘉賓
任世強:感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在"十三五"工作成效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製造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一是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對標先進,充分利用智慧化、數字化手段,進一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二是繼續開展綠色製造示範工程,培育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綠色製造示範企業,鼓勵存量企業進行綠色化技改升級。三是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鼓勵節能環保企業融合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提升智慧化水準,為製造業綠色升級提供服務,促進製造業節能低碳綠色發展。謝謝。
-
記者
中央電視台記者:這個問題想提給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在生態環境領域,在科技創新方面都有哪些亮點?未來將在哪些方面發揮科技支撐的作用?謝謝。
-
嘉賓
於建華:謝謝你的提問。"十三五"時期,全市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堅持科學治污、科學施治,所以科技對大氣污染防治是很重要的方面。我覺得科技對污染防治的支撐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是科學溯源。科學溯源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個基礎,多年來一直依靠科學研究開展大氣污染來源解析和污染成因規律研究。我們已經兩個輪次發佈了北京市PM2.5的來源解析。通過來源解析,我們也掌握了PM2.5的來源,包括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和施工揚塵等污染來源,為下一步治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導向和有力的科學支撐。
第二是精準施治。污染來源鎖定了,下一步是如何開展治理,針對污染成因和形成的規律,針對以上的污染來源,按照由大到小,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的原則,提出了壓煤、控車、治污、降塵"十三五"時期的一個大氣污染防治的技術路線,為有針對性的開展大氣污染提供了非常好的幫助。這兩年隨着污染防治深入,精細化管理的水準不斷提高,近年來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創新探索智慧+環保的模式。舉個例子,我們建立了很多顆粒物的小型監測站,把全市分成上千個網格,每個網格有顆粒物的監測點,哪個點的濃度高,這個點就叫做熱點網格,通過對熱點網格的精準執法,實現精準施治,提高了管理的精細化水準。
第三方面是助力攻堅。污染防治過程中除了有措施,更需要的是技術、設施和産品,這個過程中通過科技的作用,使新技術、新産品為污染防治提供支撐,加速污染治理進程。給大家舉個例子,這麼多年,我們開展了燃氣鍋爐的低氮改造,最開始北京治理燃煤污染的時候是把煤改成天然氣,為了進一步挖掘減排潛力,對燃氣鍋爐進行低氮改造,使它的排放減少一半以上。可以看出來,科技支撐使我們污染防治得到進一步深入。應該説"十三五"時期,科技為大氣污染防治貢獻很多。
下一步還是要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還是要進一步發揮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強化科技引導,進一步提高大氣治理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主要有這麼幾方面:
第一是加強關於大氣污染治理規律的研究。目前大氣污染治理進入到"30+"階段,需要對大氣污染的規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特別是現在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本地和區域協同治理,有一些更加深層次,更大範圍的規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把握,為科學治理提供支撐。
第二是加強治理措施、治理方式研究。污染防治和污染來源密切相關,污染來源來自於社會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大氣污染治理進入到精細化階段,需要我們進一步借助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科技手段,探索新的治理方式,使治理的效果最大化,最精細化。
第三是加強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究。因為污染減排離不開科學進步,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進一步推動科技研發、科技攻關,實現治污技術突破。比如説"十四五"期間,包括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技術,節能減排治理技術,涉及民生的高效餐飲油煙設備的研發等等,都是將來科技研究的重點。總而言之,我們會繼續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實現空氣品質不斷改善。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於建華副局長的介紹。
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出席今天的發佈會,為我們從多方面介紹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在"十三五"期間的各項舉措和"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安排。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長期以來對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的關注和報道。同時我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記者繼續對接下來的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 系列新聞活動給予關注和報道,本場發佈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