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本場發佈會是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發佈會:文化産業發展專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産業是一個朝陽産業,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文化産業發展優勢明顯,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一席。“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緊跟時代發展,堅持守正創新,深入挖掘和傳統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為代表的首都文化,着力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精準施策,精準服務,有效提升了首都文化産業的競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切實增強了廣大市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我們邀請了市有關單位的領導向大家介紹相關方面的情況,並回答各位媒體記者的提問。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
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梅松先生;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關宇女士;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蘇先生;
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紹堅先生。
首先請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梅松主任介紹北京市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總體情況。
-
嘉賓
梅松:謝謝主持人。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文化産業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産業,既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全國文化中心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不斷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
五年來,産業發展邁入新階段,發展品質更高。我們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剝掉“白菜幫”,集中發展“白菜心”,推動文化産業實現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一是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收入12849.7億元、增加值3318.4億元,都是“十二五”期末的1.7倍。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佔比達到9.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始終居於全國首位。二是結構持續優化。文化核心領域優勢明顯,“十三五”期末,內容創作生産、新聞資訊服務等核心領域營業收入佔比達到91.6%,比全國高約30個百分點。三是品質持續提升。在中國人民大學和新華社發佈的中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指數、文化消費指數及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指數排名中,北京“十三五”期間均連年蟬聯第一。四是韌性持續增強。在疫情衝擊下,去年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收入12334.5億元,同比增長2.3%,發展逐步向好,表現出較強的抗衝擊抗風險能力。
五年來,政策舉措形成新體系,企業實力更強。我們圍繞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大力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僅市十二次黨代會以來三年時間就出臺了51項政策,形成了“1+N+X”的政策體系。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頂層設計高屋建瓴。出臺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中長期規劃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今年還將完成“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形成遠中近相結合的規劃體系,為新時期北京文化産業的目標定位、實施路徑明確路線圖。二是政策創新亮點頻出。一方面注重政策內容創新,聚焦新領域新業態,出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一系列深化融合發展相關政策,聚焦新發展新動能,印發了促進游戲産業、音樂産業發展等文件。另一方面注重政策系統創新,強調打造全鏈條政策閉環。例如,在市場主體培育方面,我們精心服務不同類型文化企業發展,利用“服務包”支援龍頭企業,“投貸獎”支援成長型企業,“房租通”支援小微初創企業,為企業發展提供全周期政策支援,打造良好生態。三是精準施策務求實效。去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時間會同16個市級部門制定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即“北京文化28條”,圍繞網路視聽、文藝演出、廣播電視等行業統籌協調出臺12個配套政策,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一方面聚焦企業需求,緊緊抓住“現金流”這一文化企業生命線,加大財政資金和金融支援力度,為企業提供關鍵一招。另一方面化危為機,積極培育新增長點,舉辦“電競北京”,大力發展智慧文旅、網路教育、網路游戲、電競産業等“文化+網路”新興業態,為文化企業實現新發展提供重要路徑。在疫情期間文化企業普遍受到衝擊的情況下,北京的內容創作生産領域依然持續保持大幅增長態勢,去年1-11月,同比增長38.1%。
在“1+N+X”文化産業系列政策舉措的有力支援下,北京文化企業發展實力增強,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87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413家。“十三五”期間,北京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名單、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文化領域獨角獸企業數量佔全國一半左右。
五年來,文化融合釋放新活力,發展動能更足。我們堅持融合創新,大力實施“文化+”戰略,積極培育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為全市文化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一是“文化+金融”為産業騰飛插上“金翅膀”。建立健全“投貸獎”支援體系,設立“文創板”公司,推動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設立文化産業專營機構,推出“京彩文園”“運河帆影”“京杭通惠”等文化金融産品,建立投融資沙龍、上市培育基地等全鏈條服務機制,積極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形成“優政策、搭平臺、建體系、強服務”的文化金融融合北京模式。“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産業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和戶數均超過“十二五”期間的兩倍。“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助力。二是“文化+科技”為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利用5G、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積極打造文化新産品新體驗,推動5G+8k體育賽事轉播、國際雲轉播公司組建、超高清電視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建設、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認定,持續推進國家和市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積極佈局電競等文化體育融合新業態,“電競北京”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有效推動電競行業資源要素在京集聚發展,營造新業態發展的良好環境,為産業發展塑造新場景。“十三五”期末,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科技”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佔全市比重超過一半。三是“文化+旅游”為詩與遠方開啟新篇章。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順利完成文化和旅游部門機構改革,推出“漫步北京”“北京禮物”“暢游京郊”“最美鄉村民宿”等系列文旅精品,融合發展成為北京文化旅游的鮮明特徵。
五年來,老舊廠房構築新地標,文化空間更美。我們將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空間佈局有機結合,推動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一是重規範、促發展。制定實施市級文化産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形成市級示範園區、示範園區(提名)、市級園區三類市級園區管理體系。“十三五”期末,共認定市級文化産業園區98家。二是重文化、促保護。制定實施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系列政策,進一步激發首都存量資源活力。越來越多的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化産業融合重生,實現華麗轉身,涌現出隆福寺、北京坊、798、郎園、首鋼等城市文化新地標,琳瑯滿目的文化沙龍、文創市集、演藝活動、文藝展覽、讀書會遍佈各個園區,文化産業園區逐漸發展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三是重服務,促提升。制定實施市級文化産業園區服務包,搭建市級園區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智慧園區建設。“十三五”期末,已形成市區兩級線上線下服務園區發展的工作網路,文化産業園區發展勢能進一步提升。
五年來,文化市場屢現新爆點,文化獲得感更多。我們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不斷增強文化産業對雙迴圈格局的支撐作用,市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北京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一是文化場所豐富多元。實施文化産業園區公共服務資金、影院建設補貼、演出惠民低價票、實體書店補貼等政策,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打造業態多元、體驗豐富的文化場所。“十三五”期末,全市設有演出場所經營單位161個;設有電影院266家,全國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中北京佔7家;設有實體書店1938家,萬人擁有書店數0.9個,言幾又、全民暢讀、鐘書閣、Pageone、春風習習等最美書店已成為首都亮麗的文化窗口。二是文化市場繁榮發展。“十三五”期末,全市游戲行業産值約830億元,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動漫游戲企業出口産值超過350億元,位居全國首位;全市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創收超過7000億元,佔全國超過四分之一強;北京地區報紙291種,期刊3174種,佔全國報刊總量的三分之一強。三是文化産品爆款頻出。我們秉持工匠精神,創作推出眾多高水準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十三五”期間,北京地區版權登記數保持年均新增10萬件的高速增長態勢,圖書《北上》、歌曲《不忘初心》、電視劇《大江大河》、評劇《母親》等18部作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京産影片《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登頂中國影史票房紀錄前三甲,《上新了o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批優質節目受到觀眾追捧。大家手機上的熱門文化應用,從看新聞的新浪微網志、今日頭條,到看視頻的快手、愛奇藝;從旅游達人的掌中寶去哪兒網、馬蜂窩,到年輕父母的好幫手凱叔講故事、作業幫等,都來自北京。四是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文博會、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電競北京等文化品牌活動越辦越火,成為文化交流和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
2021年,我們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文化産業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和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為“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梅松主任的發佈。通過梅主任介紹可以感到,“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文化新業態,延伸文化産業鏈,集聚創新人才,北京文化産業的成就顯著,成效喜人。下面把時間交給媒體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請舉手。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想問一下張蘇局長,“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的智慧廣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被廣電總局評為智慧廣電示範案例第一名,並向全國示範推廣。請您介紹一下北京市廣電局是如何開展全市智慧廣電建設工作的?再一個是“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智慧廣電建設的主要方向是什麼?謝謝。
-
嘉賓
張蘇:感謝記者的提問。
1.“十三五”時期我市智慧廣電建設主要舉措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智慧廣電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家廣電總局《關於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依託首都科技創新優勢、行業企業集聚優勢和産業發展優勢,堅持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綜合運用規劃指導、政策支援、資金獎勵、平臺認定、創新協同、學術研討和展覽展示等方式,首都智慧廣電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出臺了《北京市智慧廣電發展行動方案(2019年——2022年)》,明確首都智慧廣電建設六個方面重點任務;二是組織開展北京市智慧廣電首批16家重點實驗室評審和認定,培育孵化一批智慧廣電項目;三是召開智慧廣電創新發展研討會,探討智慧廣電建設路徑;四是設立北京市推動智慧廣電發展專項資金,首批獎勵支援智慧廣電建設重大和重點項目30個;五是利用服貿會北京新視聽展和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等平臺,舉辦智慧廣電高峰論壇和專題展覽,展示智慧廣電建設成果。
2.“十三五”時期我市智慧廣電建設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們通過智慧廣電實驗室孵化、培育和研發創新,涌現出了眾多優秀項目,涵蓋了智慧廣電媒體、網路和服務等主要方向,涉及視聽産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在全國廣電行業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實現全球首次5G+8K轉播和國內首次5G+8K+5.1環繞聲冰上賽事直播。超高清顯示驅動晶片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提升了超高清LED顯示領域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能力。8K AVS3直播編碼器、超高清LED顯示終端等關鍵裝備製造,在全國處於領先水準,推動了5G+8K超高清視頻産業提速發展。“北京雲”融媒體製作生産平臺、雲采編系統等,以先進技術驅動融合發展,優化新視聽體驗。我市智慧廣電建設突出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工作成效顯著,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全國智慧廣電示範案例第一名;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建設和專項資金設立,成為全市文化工作亮點;智慧廣電首次寫入了市政府工作報告。
3.“十四五”時期我市智慧廣電建設主要方向
一是以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為抓手,着力實現全媒體傳播格局新突破。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堅持數字化戰略引領,強化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應用,聚焦廣電5G應用新場景,強化大屏小屏互動,拓展移動化傳播,提升正面宣傳品質和效果。落細落實《京津冀新視聽戰略合作協議》,推進中國(京津冀)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建設。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加強市區廣電媒體協同聯動,整合網上網下資源渠道,建立健全資源集約、協同高效、方式創新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做強首都新型主流媒體,為首都“十四五”發展提供思想輿論保障。
二是以5G+8K科技創新為支撐,着力實現産業升級新突破。準確把握數字文化、線上消費等新趨勢,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培育更高技術格式、更新場景應用、更美視聽體驗的高新視聽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內容生産、服務、流程和運營的全産業鏈轉型升級。落實部市5G+8K戰略合作協議,整合部市資源,制定8K超高清標準等所有配套政策,推進超高清電視頻道建設、超高清內容創作生産和超高清視聽産業發展,有力服務冬奧會8K超高清雲轉播。加快5G+視聽創新應用十大典型場景落地,推進北京新視聽應用試點建設,創建“北京視聽小站”,加速8K超高清示範場景落地,搭建超高清産業進社區、進家庭的“高速通道”。推進中國(北京)國際視聽産業園區、京津冀視聽走廊、5G視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和南城視聽産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全球視聽産業中心。
三是以滿足人民群眾新視聽需求為導向,着力實現公共服務新突破。編制《北京市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創新實施視聽公共服務惠民工程。以“智慧廣電+公共服務”“智慧廣電+城市治理” 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高清化、網路化、智慧化、移動化、均等化,積極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廣播電視網路視聽智慧化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固移融合、臺網協同,加快新型視聽智慧終端和應用研發推廣,發展大屏連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連用戶等新模式,推動高品質視聽和智慧廣電服務終端通、人人通、時時通。
四是以政策扶持為保障,着力實現首都智慧廣電生態建設新突破。發揮智慧廣電專項基金示範引領作用,加大重點項目扶持,加快重要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推動智慧廣電智慧網路建設,探索建設智慧廣電數據中心。繼續辦好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北京國際公益廣告大會、北京紀實影像周、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等重大節展活動,打造北京新視聽活動矩陣,加快首都智慧廣電生態體系建設。
-
記者
《新京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想請問文旅局,“十四五”期間,在推動文化和旅游産業深度融合方面,市文旅局還有哪些舉措?謝謝。
-
嘉賓
關宇:謝謝您的關心。
謝謝您的關心,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十四五”時期,市文旅局將以落實《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意見》為主線,將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首都文化和旅游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能和首都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重點在擴內需,促消費;拓開放,抓入境;優服務,提品質上進行突破。
一是以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産品品質。緊扣首都“四個文化”內涵,推出一批體現首善標準、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的高品質文化旅游産品;進一步升級“北京禮物”系列産品,打造有文化味兒的北京“新手信”,構建北京文化旅游商品品牌矩陣。強化文化主題引領,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新線路,聚焦紅色文化資源,推動中共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北大紅樓和盧溝橋-宛平城三大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片區成為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結合中軸線申遺和首都核心區建設,推出具有全國示範效應的非遺主題游線;結合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立體化講好運河故事,配合相關河段通航做好水上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開發設計,抓好長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集合京津冀等地區長城文化資源,開發新的長城文化旅游線路。
二是加快構建北京文旅融合示範項目體系。將謀劃推進“VR全景智慧文旅地圖”“一鍵游北京”智慧文旅服務項目“景區預約系統”和“數字孿生景區”等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文旅“新基建”項目;持續推進“網紅打卡地”榜單推薦,區分不同品類主題,逐年推薦時尚文化消費地標,形成北京文旅消費新指南;開展百家文化和旅游體驗示範基地評選,遴選一批具有代表性、創新性和示範性的文旅體驗新項目;加快推進北京五個全域旅游示範區建設發展,建設以區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片區;推進朝陽區、東城區、延慶區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爭創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示範城市。
三是開發文化旅游消費新空間。用好“雙區”政策紅利,發揮環球影城項目“外溢效應”,打造京東國際休閒旅游度假特色板塊。優化退稅免稅業務佈局,開拓離境退稅即徵即退試點業務。加強“雙國際機場”消費首站空間建設,在兩個國際機場引入自助退稅售貨終端,探索在大型機場引入公共文化、文化服務和文創産品消費空間,推進機場免稅店擴大經營範圍。聚焦夜間經濟,持續推進“點亮北京”行動計劃,開發夜賞北京路線,串聯經典與時尚文旅消費地標資源,打造日夜相連消費風景線,營造主客共用的生活化、常態化、體驗化消費空間。聚焦市郊鐵路,開發“坐著火車游北京”主題線路,將“行在北京”打造成為北京交通旅游消費獨特場景體驗。
謝謝大家。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想問一下市文資中心的劉紹堅主任。當前文化消費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和政策措施,具體有哪些方面,另外下一步如何促進文化消費升級?謝謝。
-
嘉賓
劉紹堅:謝謝您的提問。
文化消費,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沒有消費支撐的産業,不是一個大有可為的産業。
對於其他領域來講,這不是一個問題,市場經濟搞了很多年。
但是文化産業是一個新興産業,過去都是文化事業,全部由財政投入,消費者免費獲得或低成本獲得,現在發展文化産業,就必須大力發展文化消費。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重點在培育文化消費習慣、引領文化消費風尚方面,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是,舉辦惠民文化消費季,從2013年開始籌辦,到去年連續舉辦了八屆,得到中宣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第八屆惠民文化消費季,共有327家文化企事業單位參與,舉辦各類文化消費活動1.1萬場次,吸引23.9億人次線上線下參與,實現了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的年度工作目標。
零點公司的調查顯示,北京市民對消費季的知曉率高達85%以上,參與的企業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二是,創新推出惠民文化消費劵。從2016年啟動發放,五年來累計發放補貼1.8億元,直接撬動文化消費超過12億元。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許多地方推出的消費劵,都借鑒了文惠劵的經驗做法。
三是,努力推出文化企業和文化産品品牌。我們從2016年開始,推出文化消費品牌榜。
昨天發佈了2020年度的55個最新榜單,五年來共推出 個品牌。為北京的優秀文化企業、優質文化産品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條件。
這些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北京文化消費規模和文化消費指數持續保持在全國前列,2019年,全市居民人居教育文化娛樂支出4311元,同比增長7.8%,佔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比重10%,遠高於全國3.9%的平均水準。全市文化娛樂消費總規模達到3368億元,同比增長8.4%,佔總消費比重的12.3%
十四五期間,促進文化消費升級的思路,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有了明確的指導:
一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
文化消費規模有很大增長空間。
從國際看,發達國家每人平均文化消費佔比達到15%,我們才10%,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從國內看,每人平均收入的持續增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將刺激形成更大規模的文化消費市場空間。
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重點做兩方面的工作:
一要緊抓國內市場。通過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産品,既滿足北京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又發揮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作用,為到北京來的國內外游客,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
二要積極拓展國際文化市場。發揮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積極作用,推動國內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二是以供給創造需求,以需求牽引供給,推動北京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從供給角度看,既要抓好文化內容創新,也要抓好科技創新,更要促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不斷創造新場景、新消費,加速文化産業數字化進程,促進數字文化消費,為北京打造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比如,我們去年成功舉辦“電競北京2020”系列活動,得到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我們正在研究制定“電競北京2021”系列活動的方案,也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支援。
從需求角度看,我們將努力發揮惠民文化消費季、文惠劵、文化消費品牌榜等作用,緊抓環球影城開業、冬奧會籌辦等有利契機,為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提供良好的對接平臺。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想問一下梅松主任,剛才您介紹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成就,可否再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文化産業的發展思路?謝謝。
-
嘉賓
梅松:謝謝《北京日報》記者。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以獨立篇幅對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相關工作進行了任務部署,為“十四五”期間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文化産業是朝陽産業。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歷史時點,聚焦建成文化強國的主目標,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足、輻射帶動力廣的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積極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聚焦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我們將着力構建“高精尖”文化産業體系,努力繪就北京文化産業發展新藍圖。深入分析後疫情時代文化産業發展形勢和特點,系統謀劃未來五年産業發展思路和路徑,不斷健全文化産業規劃體系,着力完善“1+N+X”文化經濟政策體系,適時出臺促進電競産業等文化新業態發展的相關政策,打造北京文化産業發展新引擎。持續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做強北京文博會、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設計周、“電競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動,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推動設計名城、影視高地、演藝中心、音樂城市、網路游戲中心、世界旅游名城、藝術品交易中心、會展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進一步提升北京文化産業發展實力和競爭優勢。
我們將深入聚焦“文化+”融合創新發展,積極培育首都發展新動能。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旗艦計劃”“涌泉工程”“滴灌行動”加快實施,打造一批旗艦文化企業和龍頭骨幹文化企業,促進小微文化企業、優秀創業團隊和優質文化項目落地孵化、成果轉化。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數字文化産業園、中國影都影視數字産業基地、中國(北京)高新視聽産業園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5G、人工智慧、超高清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促進線上娛樂、網路視聽等新型文化業態創新發展。繼續辦好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北京文創市集,深入挖掘隆福寺、798、五棵松等區域文化消費潛力,推出更多全球知名的“夜京城”消費品牌,形成首都發展新動能。
我們將加快推進事業産業貫通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要。以文化事業滋養文化産業,用文化産業反哺文化事業,持續煥發首都文化新活力。着力提升市級文化産業園區特色化、智慧化建設水準,鼓勵園區為企業、社區和市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間,加快推動北京音樂産業園、首鋼園區一高爐超體空間、臺湖出版物會展貿易中心等項目建設。聚焦高品質文化內容供給,着力提升內容生産原創能力和IP轉化品質,圍繞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周年等重大主題,打造一批影視、出版精品力作。不斷強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滲透和支撐作用,依託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産品開發平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豐富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供給,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希望大家與我們一道,繼續為北京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添磚加瓦,共同開創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新局面,為首都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謝謝大家。今天是農曆臘月初一,到了一個月之後就要迎來中國農曆春節,也感謝在座的各位媒體記者和網路媒體記者,對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的支援和傳播,謝謝各位,提前預祝大家春節快樂。謝謝。
-
主持人
謝謝梅主任的回答,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梅松主任、關宇局長、張蘇局長、紹堅主任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我們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文化産業的發展情況,和“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和主要考慮,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發佈會的關注和報道。本場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