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歡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本場是北京市“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發佈會首都經濟發展專場。“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尤其是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堅持育新機、開新局,積極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新需求,取得良好成效。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了北京市有關單位的領導,向大家介紹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本場發佈會的各位發佈人: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恩全先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潘鋒先生;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女士。
首先,有請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林恩全副主任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經濟發展的有關情況和“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有請林主任。
-
嘉賓
林恩全: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各位出席今天的發佈會!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北京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高品質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一、“十三五”時期北京經濟發展成就
過去的五年北京經濟發展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韌性強,經受住外部複雜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宏觀經濟運作總體穩定,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通過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豐富政策工具箱,積極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全市地區生産總值2016-2019年年均增長6.6%,從2015年的2.5萬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3.5萬億元、增加了1萬億元。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登上第1個萬億台階,用了58年;到2013年登上第2個萬億台階,用了6年時間;到2018年登上第3個萬億台階,用了5年時間;“十三五”期間北京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僅用了4年時間,而且這1萬億的含金量不同以往,是在外部複雜環境下增長的1萬億,是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經濟結構深度調整背景下取得的1萬億,品質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加來之不易。預計“十三五”期末地區生産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每人平均GDP達2.4萬美元左右、較2015年提高0.6萬美元,保持全國領先。
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始終把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擺到突出位置,五年減稅降費累計超過4700億元。創新實施“服務包”和“服務管家”制度,全面優化企業服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十三五”末市場主體總量約208萬戶、比“十二五”末增長67%左右,科技、資訊、商務、文化等高精尖産業新設市場主體比重由2015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0年60%左右。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重考驗,本市新設企業數量自去年8月起連續5個月同比正增長,承載本市七成就業的中小微企業去年3季度營業利潤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市場主體在應對危機中展現出堅強韌性。
第二,品質好,減量提質成效明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綠色成為首都亮麗底色。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先後出臺推動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高品質發展綜合績效評價辦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率先形成落實國家高品質發展決策部署的政策體系。
每人平均地均産出進一步提高。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十三五”時期實現人口、建設用地規模“雙下降”。全員勞動生産率從2015年的21.2萬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萬元/人、居全國首位。製造業地均産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8萬元,年均實際增長6.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農戶幫扶,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部過線、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綠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發展水準持續提升,能耗“雙控”連續13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任務,預計“十三五”末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21%左右。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最好水準,預計較2015年下降22%以上。單位地區生産總值水耗較2015年下降15.6%以上。
第三,結構優,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需求、産業、空間結構全面優化。
需求結構方面。“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消費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7成。消費領域兩個重點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個是網路消費,2016-2019年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13.7%,2020年1-11月增長30.3%、比全國高18.8個百分點;另一個指標是服務消費,2016-2019年服務消費年均增長16%,2019年服務消費比重達55.1%、較2015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更加注重發揮投資優化供給結構作用,持續推出“3個100”市重點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世園會和冬奧會場館等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建成,持續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等重點區域投資,軌道交通、市郊鐵路運營里程五年分別增加173和302公里。
産業結構方面。“十三五”時期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産業數字化、高端化特徵凸顯。以資訊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2016-2019年資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2%、佔GDP比重由2015年的10.5%提高到13.5%。現代金融優勢持續鞏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加快發展,2016-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佔GDP比重提高到18.5%。工業結構深度調整,“十三五”時期全市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24.4%和23.8%,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醫藥健康産業雙引擎加快形成,智慧製造為北京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空間結構方面。生産力佈局更加優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龍頭帶動作用持續發揮,“一區多園”統籌發展進一步強化,2019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6.6萬億元、是2015年的1.6倍。“三城一區”進入加速發展期,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産業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拓展,“三城一區”GDP佔全市經濟比重超過三成。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麗澤商務區、新首鋼地區等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加快形成。
第四,動力足,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凸顯,改革開放制度紅利持續釋放。
創新鏈和産業鏈加快融合。“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積極服務國家科技戰略力量佈局,緊抓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不放鬆,既打基礎、利長遠,又切實增強科技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力。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設量子、腦科學等新型研發機構,涌現出“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等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保持在6%左右、居全國首位,2019年專利授權量達13.2萬件、是2015年的1.4倍。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實施“科創30條”、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等創新政策,讓科技成果能夠“轉的出”“落得下”。
“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北京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五年來形成了120余項全國首創的突破性政策和創新制度安排,向全國推廣6批25項創新經驗,“十三五”時期實際利用外資800億美元左右、約是“十二五”時期的1.8倍,佔全國比重超12%。“雙自主”企業出口占比達25%左右、較2015年的16.1%提高約8.9個百分點。2020年,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工作方案獲批,北京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兩區”建設全面啟動,北京對外開放邁上了新的臺階。
二、“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重點工作
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更加突出創新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安全發展,結合新階段新要求和北京發展實際,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制定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着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佈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二是突出特色與活力兼備,着力構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下好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先手棋”,加緊佈局5G、大數據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以頭部企業帶動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大力發展積體電路、醫藥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鞏固增強金融業、資訊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
三是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激發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國際消費樞紐建設,圍繞環球主題公園打造旅游消費集聚區。以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擴大有效投資,實施一批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項目。
四是高標準建設“兩區”“三平臺”,推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強化“兩區”政策聯動,進一步推動科技、數字經濟和金融、文化旅游等領域擴大開放,加快探索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擦亮“三平臺”金字招牌。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壓茬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五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進一步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制定實施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滾動實施城市南部地區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持續提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力,紮實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豐臺火車站、軌道交通冬奧支線等一批重點功能區、重大項目建設。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
-
主持人
謝謝北京市發改委林主任的介紹,下面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潘鋒副局長介紹數字經濟的有關情況。
-
嘉賓
潘鋒: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代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對我市數字經濟“十三五”發展情況和“十四五”時期工作思路做簡要介紹。
“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推動數字經濟成為新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整體上形成點面結合、重點突破、牽引帶動的局面。
一是北京市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數字經濟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已構建數字經濟“1+3”政策體系,搶抓“兩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借助服貿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三平臺”,數字經濟戰略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數字經濟比重近四成,比例居全國首位,按照國家《數字經濟産業統計分類標準(徵求意見稿)》統計口徑,2019年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超1.3萬億,佔GDP比重達38%,2020年1-11月,我市規模以上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4906.1億元,以電子資訊傳輸服務、數字技術服務兩大領域為主的數字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二是數字經濟發展持續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水準。確立“四梁八柱深地基”總體架構,初步形成以目錄區塊鏈為核心的“匯管用評”數據治理體系,以大數據平臺“融合共建”為特徵的數據應用體系,以“領導駕駛艙”為牽引的決策支援體系。創新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大數據全面支撐 “放管服”改革(一網通辦),推動北京營商改革多個領域“向前一步”:國家發改委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評價連續30個月保持全國排名第一;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連續兩年綜合排名全國第一。應用大數據精準防疫,上線“北京通”APP抗疫專欄,研發“北京健康寶”,累計為5264.77萬人提供了32.07億次健康狀態查詢服務;數據開放取得積極進展,金融公共數據專區匯聚200余萬市場主體約18億條高價值數據,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公共數據獲取成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是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助推産業轉型升級。北京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啟動試運營,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北京)接入20個行業二級節點,標識註冊量29億。國家網路安全産業園區的海淀園、通州園、經開區信創園三個園區全部開園;國家北斗創新應用綜合示範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等基礎建設深入推進。5G商用化、4K/8K超高清視頻、下一代智慧網聯汽車為代表的技術應用推動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出一批新企業新主體。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産設備數字化率達到6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70%,數字化生産設備聯網率達到60%。
發展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勢所趨,北京市正全力推進以數字經濟為特點的“兩區”建設,這是中央支援北京開放發展的重大機遇。蔡奇同志指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行動,是疏解減量背景下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之舉,也是構築未來競爭新優勢的戰略先手棋。全市上下準確把握數字化發展趨勢,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努力打造改革開放的“北京樣板”。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繼續發揮“兩區”建設的戰略帶動作用,堅持科技創新和改革創新雙引擎,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動為突破,以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為核心,從6個方面持續發力,構建“數字基建-數字交易-數字平臺-數字場景”於一體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努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一是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率先實現自貿區固移雙千兆覆蓋,開展衛星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建設高速互聯智慧算力雲平臺,建設北京鏈工場(ChainMaker)開源平臺等區塊鏈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平臺;積極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建設支撐智慧城市發展的雲-邊-端合理配置的新型數據技術體系。
二是進一步提升數據要素價值。大力推動數據開放共用,在總結金融專區建設經驗基礎上,大力推進回天、遙感、交通、信用等各類數據專區建設;建立健全數據交易規則、安全保障體系和平臺監管機制,籌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以數據分類分級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我市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試點工作;制定我市自貿區增值電信業務進一步試點開放實施方案,探索開放網際網路數據中心業務(IDC)等增值電信業務。
三是繼續保持數字産業化領先。加快數字技術革新步伐,提升數字技術自強自立水準,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晶片、作業系統、數據庫等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能力。推進工業級網路作業系統、工業APP平臺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細分行業平臺,爭取網際網路新賽道上的發展先機。以國家網路安全産業園區(海淀園、通州園、經開區信創園)為空間載體,建立以信創産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自主發展新生態。
四是産業數字化賦能新經濟。積極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提升、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全面推進智慧製造示範工程,建設世界級標桿智慧工廠,構成“北京智造”的産業群體;實施資訊消費升級工程,發展8K超高清視頻産業化,建設一批資訊消費體驗中心,保持我市資訊消費的引領地位。以網際網路醫院綜合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網際網路醫療、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新一輪“線上經濟”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
五是積極拓展數字場景示範。全局謀劃智慧城市“一張藍圖”,加大算力和網路的整合力度,推動建成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動。推進市-區-街-居-民(企)五級協同,強化數據開放共用與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政府管理變革;通過場景開放、數據開放和技術打磨三輪驅動,培育“燈塔”項目,將智慧城市建設打造為政府變革新抓手、萬億産業孵化器,加速實現對全社會發展的整體帶動。
六是持續優化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加快推動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的出臺,充分激發數字經濟創新創造活力。推行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在數據流通、數據安全監管等方面加快形成創新監管體系和管理機制。用好服貿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等平臺,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共同籌備數字經濟高峰論壇,更大力度推動數字經濟跨境領域開放,積極開展數字經濟的全球産業合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的重大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新要求,下一步,北京市將持續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加快制定“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依託資訊、科技、製造等領域的優勢,構建數字驅動的經濟體系,打造競爭新優勢,形成服務首都建設、促進京津冀協同、輻射引領全國的強大勢能,全力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謝謝北京市經信局潘鋒副局長的發佈,下面請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副局長介紹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有關情況。有請!
-
嘉賓
龐江倩: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介紹一下“十三五”以來,北京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面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全市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興動能加快成長。
一、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發展水準繼續提升
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經濟實力繼續增強。
經濟總量超過3.5萬億元。2018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2019年進一步擴大到35371.3億元,是2015年的1.4倍(按現價計算)。“十三五”前四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6.6%。
經濟發展水準繼續提高。全市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由2015年的11.5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6.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四年間年均增長6.7%。
二、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效率進一步提高
全市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産業結構和需求結構持續優化,産出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産業高端化趨勢明顯。農業生態功能繼續增強,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2019年農業生態服務價值中生態與環境價值佔比為57.2%,比2015年提高5.3個百分點。工業中汽車、電子、醫藥行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接近4成,積體電路、智慧電視、液晶顯示模組産量比2015年成倍增長,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等産品從無到有。2019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83.5%,高於2015年1.9個百分點;其中,金融、資訊服務、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佔第三産業的比重持續提高,2019年為76.7%,高於2015年3.2個百分點。在服務型經濟發展中,服務貿易伴隨北京試點實施服務業擴大開放,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全市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605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年均增長5.4%,其中電信、電腦和資訊服務出口比重由13.4%提高到2成以上。
需求結構優化升級。消費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市消費率提高到6成以上。市場總消費持續擴大,2017-2019年年均增長7.9%,其中服務性消費年均增長11.3%,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2019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63.7億元,是2015年的1.2倍。固定資産投資更加聚焦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産業。2019年基礎設施投資佔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33.1%,其中交通運輸、公共設施管理、能源領域佔比合計超過8成,促進了城市建設、公共服務水準提升和民生改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佔製造業投資的比重由2015年的32.6%提高至2019年的54%,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發展效率進一步提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術與管理創新以及勞動力素質提升促進了産出效率提高。全市社會勞動生産率從2015年的21.2萬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萬元/人;能效水準穩居全國省級地區前列,2019年萬元GDP能耗為0.23噸標準煤,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十三五”前四年累計下降1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人平均創收27萬元,比2015年增長57.9%;規模以上第三産業法人單位每人平均創收222.9萬元,增長24.8%。
三、創新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助推新經濟成長壯大
創新是北京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成為新動能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
創新投入産出量質齊升。2019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2233.6億元,相當於全市 GDP的6.31%,比2015年提高0.72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比重為15.9%,提高2.1個百分點,佔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26.6%。創新投入增加帶動創新産出豐碩,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2件,是全國平均水準的近十倍。
中關村示範區創新驅動發展。中關村示範區創新保持活躍,創新驅動作用進一步顯現。2019年,示範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6.6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年均增長12.9%;其中,技術收入佔比由16.2%上升到20.3%,提高4.1個百分點。中關村示範區實現增加值10410.2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為29.4%,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
新經濟蓬勃發展。2019年,全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12765.8億元,與2016年相比,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1.4%,高於全市GDP現價增速;佔GDP比重為36.1%,比2016年提高2個百分點。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3.8%和24.4%(二者有交叉),比2016年分別提高2.9個和2.6個百分點;2019年“文化+網際網路”領域收入佔文化産業收入的比重超過4成;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2.3%,比2015年提高5.9個百分點。
回顧“十三五”,北京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經濟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展望“十四五”,北京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高品質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緊扣高品質發展要求,努力實現經濟行穩致遠。就説這些。
-
主持人
謝謝北京市統計局龐江倩副局長的發佈。通過各位領導的介紹,可以看到,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下面把時間交給在座的各位媒體記者,請大家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自己所代表的新聞單位。請舉手。
-
記者
《中國日報》社記者:我想請問一下龐局長,剛才您主要介紹了“十三五”前四年北京經濟發展質效持續提升的情況,可否介紹一下2020年的情況?
-
嘉賓
龐江倩:目前2020年全年的主要經濟數據還沒有出來,所以今天我們發佈了“十三五”前四年的相關情況,我想用2020年1——11月的主要數據來介紹一下2020年以來北京經濟發展情況。
應該説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北京經濟帶來衝擊,但是北京長期堅持調結構、轉方式,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疫情防控期間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紮實推進“五新”落地,這些增強了北京經濟韌性和活力。應該説,促進了北京經濟加快恢復回升向好。從1-11月的主要數據來看,北京經濟發展品質在穩步提升,主要是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是産業結構繼續升級。疫情發生以來,新産業表現出非常強的韌性,率先恢復,並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1-3季度,全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8%,這個比重同比提高了4.7個百分點。在我們的規模以上工業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是7.2%和6.9%。這個增速也是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準。從工業産品産量來看,像液晶顯示模組、智慧手機、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等等這些高技術領域的産品産量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服務業當中,1-11月高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實現收入分別增長11%和9.6%,這個速度也是高於規模以上服務業的平均水準。
第二是需求結構繼續優化。從投資來看,高端産業保持了良好的增勢。1-11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3倍,佔製造業投資比重達到61.8%,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增長了24.5%,其中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投資增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從消費來看,升級類商品的銷售還是比較活躍的。在促消費政策帶動下,通訊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速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第三是新業態新模式錶現活躍。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消費模式更加網路化、平臺化。新零售、直播帶貨表現非常突出,遠端辦公、線上教育、線上醫療、智慧施工、無人配送等新模式發展很迅速。1-11月,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增長了30.3%,這個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32.5%;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當中,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線上游戲、線上體育四個領域企業實現的收入增速也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第四是企業更加注重創新發展。2019年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為40.7%,這個比重比2015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應該説,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疫情發生以後,企業更加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身實力和競爭力。1-11月,中關村示範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增長了23.7%,同比提高了0.4個百分點;企業實現的技術收入增長了23.3%,增速也是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3個百分點,技術收入佔總收入比重20%,這個同比也是提高了1.9個百分點。
以上就是2020年1-11月份我們北京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關於2020年全年的主要經濟數據,我們將在1月20日進行發佈,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給予關注。謝謝。
-
記者
《新京報》記者:我的問題是給潘鋒副局長的。您剛剛介紹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北京市在“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突破數字創新方面會有哪些舉動?
-
嘉賓
潘鋒:感謝您的提問。關於“十四五”期間,我們的數字經濟突破性的制度,我想從三個層面,一個是從宏觀的法律和標準,中觀是從辦法,要制定一些辦法,微觀從一些具體試點工作來回答您的問題。
在宏觀領域,我們要出台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和相關標準體系。在金融專區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平臺、通過目錄區塊鏈我們已經把政府的全量數據依託職責三定都匯聚和匯通在了一起。我們依託匯聚數據建設了一個金融專區,通過專區運營,給相關的銀行開放,提升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的能力,減少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目前來看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制定了相關辦法,在“十四五”期間,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出臺數字經濟的促進條例。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各地都在做促進條例,北京要換一個角度,從經濟的真正帶動,通過數據開放整合匯通來出臺條例。同步我們也會制定一套標準,去年服貿會已經發佈了數據的標準體系,目前已經按分級分類承諾等五大方面完善了大部分,這套完善後的標準在“十四五”會進行發佈。這是宏觀層面。
中觀層面我們緊抓數字經濟的專區開放。在金融專區的基礎上,推動空間、交通、信用這些基於“條”的數據開放。大家一般認為數據共用就是確權,包括目前無法解決的數據複製問題,但是建成專區,供相關的企業脫敏和脫密的情況下使用,這些問題就得以解決。相關的企業通過運營這些平臺,可以孵化更多的中小企業。同時這些平臺也會倒逼提升政府數據的品質,通過提升政府數據的品質也倒逼政府進行改革。這一塊我們要制定一套管理辦法,對相關的專區也會有考核。春節以後我們將會發出一些專區的項目,歡迎企業到時候關注。
最後是微觀層面,一方面,我們要加大力度推進跨境數據試點工作。按數據分級分類為突破,優先解決不需要評估的數據流向的問題,這個現在金融領域已經在推動,我們會把它進一步明確化。同時要明確在不同安全級別下的一些數據共用開放,包括演算法,重點推進價值高,安全級別低的數據先行進行跨境開放。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加快推進網際網路資訊領域的創新,利用RCEP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協定的簽訂以及中歐投資協定的政策紅利,探索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增值電信業務的開放,通過開放來吸引有競爭力的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到北京來發展。
我就回答這麼多。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有一個問題問給發改委的林主任,我們注意到最近疫情輸入風險以及北京本地病例的零星散發交織,防控形勢依然比較嚴峻。這樣讓我們很多人比較擔心是否會影響到今年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請您介紹一下2021年北京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謝謝。
-
嘉賓
林恩全:感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過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北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經濟運作逐步恢復。剛才龐江倩局長也作了具體的介紹,我這裡不作重復。回首過去一年的經濟工作,過程充滿艱辛,非常不容易。最近這段時間,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也提醒我們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具體來説,按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有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需要推進。
一是抓防控、抗疫情。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堅持“人”“物”同防,做好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和追溯管理。組織好疫苗接種。現在北京市接種量已經超過一百萬。去年,我們在疫苗和診斷試劑、藥物研發攻關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跑出了“北京速度”,研發的疫苗進入三期臨床的數量居全國首位。剛才我跟潘鋒局長也在討論這個事,2021年北京市的醫藥製造業可能會有一個爆發性增長,主要是來源於疫苗生産的貢獻。我想這也是北京市發揮科技抗疫優勢,既滿足了疫情防控防控需要,同時也促進了相關産業的發展。這是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重要體現。
二是穩企業、保就業。前面我介紹的時候提到了,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北京市近七成的就業,所以穩住中小微企業就是穩住北京經濟的基本面。這裡面有兩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方面要重點精準幫扶受疫情影響比較突出的行業,比如住宿、餐飲、旅游這些行業,從去年開始一直就受疫情的影響,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我們要重點做好這方面的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另一方面結合北京特點,科創企業中小微企業佔很大的比例,這也是北京未來能成長為獨角獸企業、成長為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的企業,也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支援。在穩就業方面既要穩住就業的存量,同時也要拓展就業的增量,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我們涌現出很多新的就業形態,比如靈活用工,這個在今年的工作中將積極促進。
三是強創新、增動能。前面介紹了中央對北京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原來我們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兩個字的改變實際上內涵、意義和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要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最重要的就是把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統籌起來,增強協同性,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和貢獻率。這一塊表現在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上,表現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上,落在具體的科技創新建設項目上。同時要抓住數字經濟的契機,剛才潘鋒局長作了很多的介紹,數字經濟“十三五”時期就是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在“十四五”,特別是今年要繼續做好這篇文章,發揮數字經濟的支撐作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
四是擴內需、促開放。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是消費,前面説到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近七成,圍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加快優化消費産品供給,提升服務性消費品質,包括養老、醫療、健康、家政等等,同時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提質升級,通過優化供給、提升品質來促進居民消費。投資要繼續抓好重點項目的建設,增強投資後勁,持續抓好“兩區” “三平臺”建設,為北京更高水準的開放注入新動力。
最後是惠民生、保穩定。經濟工作最後的落腳點就是民生,要圍繞“七有”“五性”需求,圍繞深化“接訴即辦”改革,抓好物業和垃圾分類兩個關鍵小事,在醫療、養老、教育、交通等領域推出一批民生實事,真正為老百姓解決一批身邊的煩心事。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這也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一個重要精神,在發展的時候更要注重城市安全的保障,要建設韌性城市,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準,這也是今年工作的一個重點,讓我們的城市更安全,持續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總之,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工作措施,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
主持人
謝謝林主任回答,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林恩全主任、潘鋒局長、龐江倩局長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我們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經濟發展情況和“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的關注,同時也希望大家繼續關注並報道北京市“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發佈會。本場發佈會到此結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