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是交通治理專場。
“十四五”時期是首都交通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五年來,北京交通加快構建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持續提升交通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改善市民出行體驗,交通綜合治理效果顯現,有力支撐了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今天的發佈會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北京市交通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與相關單位的負責同志一起,為大家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市在城市交通領域取得的工作成效,並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
首先介紹出席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李軍會先生
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王蘭女士
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欣立慶先生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 韓志偉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李軍會先生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交通整體發展情況。
-
嘉賓
李軍會: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與各位相聚於此,共同回顧“十四五”時期首都交通的發展歷程。五年來,北京交通始終牢記把握“首都生命線”的定位,聚焦保障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以便捷、順暢、綠色、智慧、安全為目標,以加快構建綜合立體對外交通網路和多網融合市內交通體系為主線,推動發展模式向集約高效、工作理念向系統施策、工作方式向主動治理、工作機制向協同共治、安全保障向預先防範轉變,努力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安全通達”的美好願景,全力以赴鋪就人民群眾美好出行的幸福之路。
這五年,我們努力讓大家的出行更快捷。
我們始終以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為引領,加快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綜合樞紐持續升級,促進區域路網深度融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服務協同發展大格局,讓三地的“藍圖變通途,三地若比鄰”。
“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實現。京哈高鐵、京雄城際等建成通車,京津城際鐵路亦莊站投運,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22號線加速建設,京津冀主要城市間“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環京“1小時通勤圈”初具規模。
“八站兩場”樞紐格局蔚然成形。航空“雙樞紐”網路覆蓋面和通達性持續拓展,重點火車站按“一站一策”優化提升,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年底也將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全市八大火車站將全部實現地鐵接駁,特別是北京西站、清河站等站點實現國鐵和地鐵的安檢互認,讓旅客“進京第一印象”暖意融融。
公路網路縱橫延伸。京雄、京蔚高速等全線通車,承平、京平高速改擴建計劃年底開通,京密高速、108新線等推進有力,五年間新增高速公路108公里,總里程達到1276公里,構建起以北京為中心、7條首都放射線2條縱線3條橫線交織的國家高速公路主幹網。區域路網也在同步加密,三地銜接道路達到76條段,39條跨省公交線路實現常態化運營,11條主線45條支線定制快巴覆蓋津冀重點環京通勤地區,讓跨省出行更高效、更便捷。
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提升6號線等軌道交通運力,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向東西延伸,加強與中心城快速聯繫;建成廣渠路東延、運河東大街等道路,與中心城之間形成了“三快兩主”道路系統;廠通路也在去年建成通車,與河北北三縣連接持續加強;分階段推進智慧信控,提升副中心的出行效率。
這五年,我們努力讓大家的出行更方便。
我們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支撐、多種出行方式為補充的結構合理、銜接順暢、便捷有序的綜合交通體系,讓“軌道串起城市脈絡,公交溫暖街巷煙火”,滿足大家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軌道交通內暢外聯,“內面外廊”格局卓然成型。五年裏,我們開通19條(段)180公里地鐵新線,與365公里的市郊鐵路共同構建起1244公里的軌道網路,運營總里程居全國第一;1號線與八通線、房山線與9號線實現跨線運作,8號線等14條線路壓縮間隔、提升運力。列車有終點,但是我們的服務無止境。大型節假日8條途經鐵路和機場樞紐的線路組成“小網”來延時保障,“偉大勝利”“中軸線”等這些主題列車承載了我們的古都文脈,便利店等多類便民設施點綴在軌道各站點,我們也率先實現覆蓋國際五大卡組織拍卡過閘支付服務,讓軌道出行兼具溫度與效率。
地面公交方面進行了優化升級,構建可持續、多樣化的出行體系。公交與軌道深度融合,90%的軌道站點都能在50米內進行公交換乘;我們也創新開行通學、通醫、通游等352條公交專線,推出大美中軸線、潮朝陽觀光巴士等“公交+消費”“公交+文旅”特色服務,精準服務多樣化、特色化出行需求;三批公交專用道優化調整措施也落地見效,有效提升了路網資源的利用效率。
慢行系統提質貫通,與軌道公交、濱水綠道相融合。建成長安街等22條慢行廊道,完成二環輔路等慢行空間改造,園博綠道等多條綠道、濱水路徑互聯互通;持續強化非機動車秩序專項治理,開展“文明騎行 有序停放”社會動員活動,系統整治103個軌道站點和40處“學醫景商”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讓“最後一公里”接駁更便捷、更順暢、更有序。
城市路網逐步織密,暢通城市發展動脈。北清路等城市快速路、京良路東段等主幹路相繼通車,“三城一區”、回天地區、城南地區等重點區域骨幹道路網路持續完善;實施四環路大修及環境提升工程,實現“交通提效、生態提質、城市提能”的多重效果。五年間城市道路增加140公里,總里程達到6296公里;公路增長約200公里,總里程超過2.2萬公里,為城市建設和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五年,我們努力讓大家的出行更舒心。
我們秉持“工匠精神”,實施“精細治理”,從城市發展全局出發,對交通設施、路域環境多維度系統施策,持續推動交通精細化治理向更深層次、更廣維度進階,“以交通連人心,以精治促幸福”,這是我們的工作理念,不斷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綜合治理的首善路徑。
以精細為徑,破解交通堵點、亂點、難點。深入開展回天地區、朝陽CBD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區域出行環境顯著改善;全面推進軌道站點接駁優化提升工作,61個重點軌道站點接駁環境煥新升級;完成322所學校、90家醫院、61個景區、131個商場周邊的治理,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學醫景商”交通綜合治理模式;實施杜家坎等百餘項疏堵工程,打通黃渠南街等70條“斷頭路”,持續暢通城市“毛細血管”;開展“席位制”綜合協同調度,高峰時段多部門實時聯動處置堵點和亂點,有效應對重大活動、重點時段交通運作壓力;開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推動全市300座橋下空間實現精彩蝶變,木樨地橋、小郊亭橋這些橋下空間都化身成為城市的“金角銀邊”,這裡治理成效我們廣大市民也能充分地感受到。我們持續破解停車難題,優化全市停車供給,中心城區近三年新增9.7萬個停車位;開展停車秩序專項治理,在核心區打造70條“不停車衚同”,讓京味兒更濃、秩序更優;着力推進重點路口交通治理,保障路口通行環境井然有序。
以智慧引領,科技賦能交通治理。出臺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及實施辦法,完成600平方公里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建設,在亦莊至大興機場、副中心三大建築之間常態化開展自動駕駛接駁試點,自動駕駛水準全國領先;我們發佈了《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建成延崇(北京段)、京雄(北京段)智慧高速公路,以智慧賦能高效出行;推進信號燈升級改造,實現五環內和副中心信號燈100%聯網,通行效率有效提升;迭代升級北京MaaS服務,創新開展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日均服務綠色出行用戶超過600萬人,累計簽發碳減排量46萬餘噸,成功入選2025全球可持續交通最佳實踐案例,讓“人人低碳、人人受益”成為生動現實。
以安全為基,守護安全出行底線。五年間,我們圍繞“降概率、控損失”,着力增強交通的安全韌性,提高安全保障水準。聚焦公共交通、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推行“一線工作法”和“蹲點式督導”,既查隱患也挖根源,推動安全管理向“源頭防控”深化,實現“解決一個問題、治理一類風險”,確保交通運作各個環節風險可控、出行環境持續穩定。
行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帆。面向“十五五”,我們將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立足“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超大城市治理,精準聚焦民生需求,深入落實交通強國、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以“融合”聚力,提升交通的引領支撐和服務保障能力;以“織網”強基,推動綜合立體交通網路更高水準成型;以“優化”提質,深化精細化治理,全面提升路網運作效率與服務品質;以“集約”導向,踐行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以“增效”賦能,依託數智技術創新驅動,全力打造交通強國的首都樣板,為新時代首都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我們交通的力量。
我就發佈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李軍會先生的發佈。
下面,有請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蘭女士介紹北京重點站區“十四五”發展成效的有關情況。
-
嘉賓
王蘭: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十四五”時期,是重點站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客流屢創新高、出行需求豐富多元、服務保障標準持續提升的形勢任務,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重點站區緊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服務首都發展和服務美好出行“雙輪驅動”,錨定“打造北京産品、北京服務新形象”目標要求,深化改革探索、持續優化提升、推動提質發展,站區的環境更加便捷宜行、旅客體驗感更加舒適美好,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效。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聚力治理優效,“八站兩場”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我們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牽動各方推進規劃、建設、管理、運作銜接,深化重點站區管理體制改革,夯實治理基礎架構。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形成“八站兩場”樞紐體系。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持續完善“2+10+X”的客運樞紐體系,北京朝陽站、北京豐臺站相繼開通運作,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成,“八站”主體佈局歷史性落定,航空“一市兩場”格局更加穩固。“八站兩場”形成多中心、網路化交通骨架,極大提升了首都客運綜合承載能力,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設施支撐,也強化了北京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交通樞紐功能。
二是推動管理變革,探索站區治理“北京樣板”。市委、市政府明確由重點站區管委會統一負責組織協調本市重點站區的管理服務和兩個機場的綜合協調工作,改變過去各站區管理主體不一、標準各異的局面。形成全國首創的重點站區管理體制,實現“一個平臺協調、運作機制協同”,初步形成“建-管-運有機銜接,路-局-市一體聯動,場-站-城融合發展”的超大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化治理的“北京樣板”。
三是強化制度保障,健全站區制度規範體系。堅持改革與法治協同推進,我們出臺了《關於加強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服務工作的意見》,建立管理服務聯席會議機制,制定實施《北京市機場火車站樞紐提質發展實施方案》,推動重點站區功能、治理、效益“三提升”。編制實施《北京市重點站區發展行動綱要(2021-2025年)》及環境建設、智慧站區建設等專項規劃,為站區發展提供了堅實制度支撐。
二、聚力秩序優良,綜合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我們堅持旅客至上,緊扣服務美好出行使命,強化交通接駁功能,不斷優化抵離服務。
一是完善接駁體系,推進空鐵城市運能銜接。我們推進站區規劃功能的實現,清河站南北落客平臺、朝陽站交通樞紐及快速進站廳、豐臺站南樞紐等關鍵設施陸續投用。優化站區接駁場地設施,“八站兩場”實現地鐵全覆蓋,不同運輸方式間的銜接更加順暢。推進民航鐵路與城市運力的銜接匹配,系統調配進京客流,精細銜接匹配運能。鐵路部門通過控總量、優時段、調站間、減臨客、多點停靠等措施,開展全流程客流引導,有效降低大客流聚集風險,提升疏運的效率。
二是優化暢通鏈路,站區抵離效率顯著提升。我們推動北京西站、清河站實現了雙向安檢互認,北京南站、北京豐臺站實現單向安檢信任,高峰時段旅客通行和換乘效率大幅提升。我們以“視野通透、通行方便、體驗舒適”為原則,全面整改站區內99處影響通行的“單向門”。通過新增優化引導標識等方式,構建了“抬頭可見、低頭可循”的指引網路。堅持“設站不設場”的原則,疏解騰退部分公交場站,增設計程車、網約車落客區,有效緩解周邊路網的擁堵。朝陽站周邊交通擁堵指數與開站時相比下降了80%,高峰客流期旅客乘車排隊時長顯著縮短,通行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系統綜合施策,重點時期保障模式成型。我們健全重點時期安全和服務保障工作機制,會同交通、公安、交管、武警、鐵路、民航等單位和屬地區政府實行多方兩級聯動,扁平指揮調度、力量入網進格、數據資訊共用,圓滿完成歷次保障任務。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我們共用運作數據,客流預測與實際差異率控制在2%以內,實現了“小時級”“列車級”精準調度。鐵路部門夜間開放候車室,常態化開啟快速進站廳,“一站一策”實施地鐵組網延時等措施,以公共大運力兜住夜間抵京大客流“最後一班車”,築牢夜間抵京客流“最後一公里”的保障。
三、聚力環境優美,旅客出行體驗更加愉悅美好
我們下足“繡花”功夫,推動建設花園站區、文化站區,讓站區成為首都靚麗門戶。
一是聚集共識合力,推動站區更新品質提升。我們以“疏解整治促提升”為專項行動抓手,推動站區更新從拆違治亂向系統優化空間佈局、提升運作效率、改善環境品質的綜合提升。五年來,以“亮出北京站廣場”為標誌,我們完成了16大項58小項更新任務,拆除違建1.23萬平方米,騰退場地1.24萬平方米,擴容公共空間1.15萬平方米,推動解決了9個方面35個歷史遺留問題,將更多空間還給旅客,旅客出行環境和視野更加通透暢快。
二是挖潛站區空間,積極打造首都“門戶花園”。我們突出各站區特色,用好綠地和小微空間,通過增彩延綠、見縫插綠、煥新城市等多種方式,推進“基本無圍欄花園站區”建設,率先在北京北站、清河站、朝陽站打造高品質花園站區。五年來,各站區及周邊新增綠地7.65萬平方米,翻新綠地12.2萬平方米,“八站兩場”平均綠化率達到42%,設置立體花壇29座、景觀小品309個,讓站區出行環境更顯溫馨雅致。
三是塑造“一站一品”,擦亮“每一站都精彩”的品牌。我們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功能建設,注入站區獨特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精心策劃和開展了一系列獨具魅力的文化活動。京劇、曲劇等傳統藝術在站區好戲連臺,非遺民俗表演增添節假日喜慶氛圍,新書發佈會、讀者見面會等全民閱讀活動在站區常態化開展,聯動文博資源,展出主題藝術作品、科普展覽,打破文化場館與出行空間的界限,讓站區成為展示首都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聚力服務優質,站區服務場景不斷優化升級
我們以品牌打造、流程再造、智慧賦能,推動服務從“有”向“優”不斷升級。
一是堅持旅客視角,構建站區多元治理格局。我們積極構建“一品牌+一平臺”,推進“旅客的事旅客身邊人辦、旅客的事旅客議事廳議”。創新打造“旅客身邊人”服務品牌,推出“六大計劃”全場景服務矩陣,年均發動志願者3萬餘人次,服務市民旅客350萬人次,獲評2024年度全國志願服務優秀項目。搭建“旅客議事廳”平臺,邀請市民旅客等為站區發展治理建言獻策,推動共建共治共用。堅持以市民旅客需求驅動站區治理,24小時響應旅客訴求,實現接訴即辦工單、負面網路吐槽雙下降。
二是夯實保障力量,完善站區服務保障鏈條。我們在不同站區引入站區形象設計師、信息化試驗點、愛心驛站、輕旅生活島等服務資源,提升旅客出行體驗,打造清河站地區“的士之家”並逐站推廣,為司機師傅們提供休息、用餐、充電、義診等服務,被交通運輸部、全國總工會評為示範項目。為有效破解計程車“短途拒載”和短途旅客“打車難”問題,我們在清河站、北京北站等站區試行計程車短途復載,司機拒載率和甩客率降低了85%。
三是強化數字賦能,站區更加安全智慧便捷。我們建設完善重點站區總指揮調度中心,制定實施“1總7分14專項”應急預案體系,針對極端天氣、大客流等場景,年均開展演練超百場,應急處突能力不斷提升。接入3000余路視頻監控,實現應急管理全流程智慧化。開發建設北京西站“智慧站區管理平臺”,實現客流監測預警;北京南站“AI旅客身邊人·南小悅”、朝陽站“星火暖途”“朝來潮往”等小程式,為旅客提供實景導航和便捷服務,讓智慧出行觸手可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國家未來五年擘畫了宏偉藍圖,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貫徹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繼續深化重點站區改革創新,緊扣重點站區“城市客廳、活力中心、首都門戶”定位,全力建設“管理運營協同高效、安全秩序穩固優良、抵離服務便捷舒適、形象品質提檔升級、站城融合帶動發展”的重點站區,推動鐵路、民航與城市深度融合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作出重點站區更大的貢獻。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王蘭女士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欣立慶先生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道路建設管理成效。
-
嘉賓
欣立慶: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十四五”期間,首發集團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高品質發展,累計完成7大高速公路工程、5條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191.6公里、城市快速路35.4公里,服務交通量突破34.93億輛次,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注入“硬核”動力!
7大高速公路“標桿工程”:構築首都交通新動脈
東六環改造工程通過地上加寬和入地改造,以空間重構換時間暢通,實現了城市副中心交通網路的全面升級。首次創新使用16米級國産盾構隧道技術,推動我國超大直徑隧道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此外,東六環隧道智慧管控平臺依託8萬餘套全息感知系統,可對隧道內的突發事件進行秒級上報,以科技之眼守護每一程暢行。
京哈高速(東五環-東六環)拓寬工程作為連接北京東部核心區與城市副中心的重要交通幹線,將主線雙向6車道擴容至8車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分流東部過境車流,顯著緩解環球影城周邊交通擁堵。輔路同步增設慢行系統,使豆各莊居民早高峰前往城市副中心的通勤時間由40分鐘壓降至30分鐘,實現東部交通“動脈”的品質升級。
京平高速拓寬工程作為連接北京順義區與平谷區的重要交通幹線,將原有雙向4車道擴建為6車道,改建5座互通立交、6座分離式立交及13座橋梁,有效緩解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對外輻射及平穀物流基地交通壓力,縮短順義區李遂、北務等14個村莊及1個社區的出行時間,作為承平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京津冀物流網路的互聯互通。
承平高速(北京段)作為連接北京平谷區與河北承德市的重要戰略通道,按雙向6車道標準建設。通車後平谷至承德車程縮短至1.2小時,馬坊物流園至承德南站高時效貨運效率提升50%,平谷至興隆車程縮短至2小時以內。通過京平高速銜接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完善京津冀東北部路網結構,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交通支撐。
此外,由首發集團作為政府方出資代表建設的大興機場北線高速西延段、京雄高速(北京段)、京蔚高速(北京段)已相繼建成通車。這些關鍵通道有效串聯了大興機場、雄安新區、北京西部山區等重點區域,顯著完善了京津冀“四縱四橫一環”綜合交通網路,為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交通支撐。
5條城市快速路:打通首都民生路網的“最後一公里”
廣渠路東延通過構建“地下快速路+地面市政路”的雙層體系,打造中心城區與副中心的“黃金走廊”。改造後,中心城區到城市副中心行車時間縮至20分鐘,有效提升出行體驗,成為連接兩地的“幸福線”。
京良路西段作為連通首都西南部的重要交通幹線,向西無縫銜接京昆高速,通車後使房山北部遠郊居民至京港澳高速最多可縮短20公里、節省30分鐘,顯著提升跨區域通勤效率,成為城南發展的“強勁動脈”。
京密快速路(太陽宮北街-機場南線)是連接市區與首都機場的“第二通道”,採用“高架橋+輔路”雙向6車道設計,並優化5處立交節點,顯著分流機場高速車流。開通後,早高峰太陽宮北街至機場路段擁堵里程減少約70%,快速路入口周邊居民通勤時間最多縮短30分鐘,通勤效率顯著提升。
通馬快速路作為副中心“南大門”,通過主路雙向6車道+輔路4車道的快速路體系,使早高峰副中心至亦莊新城主路通行時間縮短40%;與京哈高速無縫銜接,生鮮農産品進京關鍵通道運輸時效提升近50%,首都“菜籃子”物流體系實現再升級。
北清快速路通過8.9公里“高架+輔路”雙層佈局及五層全互通立交,使早高峰回龍觀至永豐産業基地車行時間從60分鐘縮短至30分鐘以內;無縫銜接京新、京藏高速,推動京藏高速五環至六環早高峰北向擁堵指數同比下降40%,為首都北部産城融合提供核心交通支撐。
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以智慧服務保障交通暢通的首都實踐
持續打造“智慧高速”,為公眾提供高效、順暢的出行體驗,實現民生保障與區域發展的雙輪驅動。
科技賦能打造高效路網
完成356條車道的智慧化改造,打造“雙渲染引擎+地圖支撐平臺”的二三維高精地圖底座,成功建成北京市數字孿生高速公路,為高速公路精細化管理提供強大技術支撐,讓出行更快捷。通過智慧運維、便民服務、技術保障,ETC發行量突破1200萬,讓通行更順暢。
精準服務惠及千萬出行
在重大節假日期間,累計保障免費通行小型客車1.58億輛次,估算免收通行費約16.16億元。精準落實“綠色通道”惠民政策,累計保障鮮活農産品運輸車輛764.31萬輛次,減免通行費3.14億元,保障市民“菜籃子”供應。打造樂速通綜合出行服務平臺,集ETC、油品、服務區、便利店、靜態交通等服務為一體,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出行便利。
築牢屏障守護通行安全
累計投入養護資金超34億元,完成462.2萬平方米路面專項工程,路面使用性能指數始終保持較高水準。開展高速公路獨墩加固改造工程、橋梁綜合整治和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建設,管養橋梁長期穩定安全運作。自主研發智慧巡查車,提高道路巡檢效率。科學佈局應急保障點,節假日期間提供免費清拖服務,織就30分鐘應急救援網,保障道路通行暢順。
全面推進公路節能低碳
高標準推進百萬畝造林項目,總建設面積2231畝,累計完成7.93萬畝平原生態林養護工作,助力花園城市建設。推進服務區新能源設施建設,佈局充電站、加氣站、加氫站等多元化設施,打造北京市首個高速公路近零碳服務區,為綠色出行提供高效、便捷的能源補給保障,助力低碳交通體系構建。投運6座超充站,市民享受“充電如加油”的極致體驗。
展望“十五五”:打造首都市民“幸福里程”出行願景
“十五五”期間,首發集團預計將推進建設108新線高速、京密高速(二期、三期)、京秦高速公路(機場二高速-六環路段)、京德高速、東發帶聯絡線(南、北段)、機場二高速南延、安立路快速化改造、亮馬河北路、姚家園路東延、新國展聯絡線等項目,進一步完善北京市域綜合交通路網骨架,併為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同時,緊扣北京市“四個中心”功能定位與首善交通建設要求,全力打造高效暢通、智慧便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的首都高速公路運營樣板,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欣立慶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韓志偉先生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情況。
-
嘉賓
韓志偉: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十四五”期間,京投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軌道交通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錨定建設交通強國、保障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等發展目標,踐行首都國企的使命擔當,在我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路網供給、運輸能力、智慧發展等領域發展成效顯著,切實發揮了軌道交通在交通綜合治理體系中的骨幹作用,為首都公共交通的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些具體情況:
一是織密軌道網路,保障乘客出行。目前,北京軌道交通路網共有29條運營線路,524座車站,100座換乘車站,運營里程879公里,居全國前列,預計今年底軌道交通將新增運營里程30公里,運營里程由“十三五”末的727公里增長至“十四五”末的909公里,新增6條線路,有7條線路是延長或貫通。其中,新增3號線、12號線彌補了東壩地區軌道交通空白;17號線、19號線兩條貫穿中心城南北的快線,使北京軌道交通快線網路層級更加豐富;8號線、14號線兩條骨幹線的貫通,進一步優化了網路化運營格局。北京“八站兩場”也全部實現軌道交通的服務,路網換乘系數從1.89降至1.81,軌道交通公共出行比例從56%升至60%以上。此外,我們還積極響應城市更新,建設軌道微中心,試點推動“菜市口、北海北、崇文門”三站的更新改造工程,推動麗澤航廈、北京城市副中心樞紐、霍營交通樞紐等城市軌道微中心建設,保障乘客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提升運輸能力,滿足客流需求。“十四五”期間,為了滿足乘客需求,我市軌道交通路網不斷提升線路運輸能力。最小間隔跑進2分的線路達到11條,最大斷面滿載率在100%以上的線路由15條降至2條,常態限流車站由91座減至4座。通過快慢車、4/8編組混跑、多交路套跑等多樣化行車組織,滿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路網工作日日均客流超過1100萬,列車兌現率、正點率均超99%,列車服務可靠度較“十三五”期間有較大的增長。
三是堅持自主創新,促進智慧和綠色發展。堅持“技術自主、安全可控”,發佈《北京智慧軌道交通行動計劃》等規劃,為智慧軌道交通發展提供目標和方向。繼燕房線完成自主化全自動運作系統的示範工程以後,3號線、12號線、17號線、19號線、大興機場線等5條新建線路全部實現了自動駕駛級別最高的全自動運作,為行業作出了示範。在11號線,我們又率先實現了靈活編組、智慧調度,應用了新一代智慧運作和調度系統。在綠色發展方面,研發應用了磁懸浮直膨式新一代空調系統。在副中心樞紐,創新性地構建了中深層地熱+市政熱力的雙能耦合供熱能源系統,提高了綠色能源的結構佔比。在可以利用的車輛基地和大型樞紐,均佈置了光伏發電系統,列車制動的能量全部回饋電網再利用。在全路網實現了第二代軌道交通的自動售檢票系統,並在全國率先推出國內外五種銀行卡的拍卡過閘業務,給國內外乘客帶來了更好的服務體驗。成立了北京軌道交通行業大數據中心,整合全鏈條數據資源,開展數據歸集、治理、分析挖掘,在行車指揮、票務服務、資訊發佈、運營分析、運營維護等方面提升了軌道交通數字化和智慧化水準。
“十五五”時期,我們將深入落實交通強國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聚焦高水準軌網建設、高標準服務供給、高效能安全保障,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加快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努力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軌道交通服務。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韓志偉先生的介紹。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謝謝主持人,中新社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想提給李主任,現在總提“大交通”,北京交通如何體現“大交通”?和之前相比有什麼不同?謝謝!
-
嘉賓
李軍會: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北京作為超大城市,每天都有海量的交通出行需求,交通治理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為確保首都交通的治理有良好質效,我們必須搭建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的和現在正在做的“大交通”,主要體現在全市“一盤棋”的交通治理格局的搭建上。
部門協同方面,要充分發揮交通委的統籌協調作用,特別是發揮統籌謀劃、組織調度、督促落實、考核評價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比如四環大修改造和環境提升工程,創新實踐了“兩個一體化”的方式:一是在設計上一體化考慮,我們不是作為簡單普通道路的大修,而是把它定位為道路線性工程為牽引的城市更新,秉持這個理念,我們在設計上把各個要素都進行了融合,比如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附屬的科信設施、整個路域環境,也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雙智城市的一些考慮,統一進行一體化的融合設計,真正實現“交通提效、生態提質、城市提能”多重效益。二是在施工上、組織上一體化推動。我們依託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機制,就四環路大修專門組建了市級專班,聯合城管委、園林綠化局、水務局、屬地政府、交管部門等,整個四環路大修做到“一個專班推進、一個作戰圖、一個品質管控標準”,確保整體工程按計劃推進。同時這種一體化組織、施工、調度方式,也能有效降低佔路的次數和交通導向次數,既降低施工成本,也減少對社會交通的影響,實現提升效率、提升效果、提增效益的綜合效果。據監測,今年7月東四環改造完工通車首周,日均車流量增加15%,平均車速提升13.6%。這是從交通委的角度,市級部門之間要協同作戰,形成合力。
縱向聯動方面,主要是交通綜合治理,市、區和街鄉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市級層面,主要聚焦於一些頂層設計,比如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中,我們在市級層面做了這幾項工作:對橋下空間的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完善;對橋下空間的使用用途規劃進行了明確,主要用於動態交通、靜態交通、生態環境和城市的應急服務保障幾類使用方面的功能;制定了技術導則,為各個區、各個橋下空間進行改造提升提供了指導;明確了管理體系,特別是市區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和區政府、屬地政府,以及橋下空間設施的所有權單位及使用單位,各方的責任進行了明確;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從2024年開始,用三年時間開展新一輪的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截至目前,今年計劃234座橋係整治和17座橋係提升,均已提前完成年度任務,其他橋係也已在同步開展整治。區級層面,重點側重綜合專項任務的推進,比如打通“斷頭路”、停車設施建設、區域交通堵點亂點的綜合治理、學醫景商周邊交通治理等。街鄉鎮層面,是交通綜合治理最後的落腳點,所有工作都要在這個層面進行落實。通過充分調動街鄉的力量,發揮街鄉的主動性、能動性,推行“一街一策”治理方式,比如朝陽區麥子店街道用“五全五治法”治理轄區內停車難、停車亂問題;西城區大柵欄街道通過“五精五治法”打造“不停車衚同”;海淀區萬壽路街道“四個一”工作方法提升五棵松區域交通秩序和環境,都是通過在街鄉層面發揮屬地、基層、單位積極性和統籌協調作用,形成市、區、街鄉聯動的工作格局。
交通綜合治理還離不開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全社會的協同參與,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廣大市民既是最主要的交通參與者,也是交通治理成果的受益者,以及交通治理成效的評判者。今年我們圍繞非機動車騎行停放,特別是電動自行車,與交管局聯動,持續發出倡議,梳理十大不文明騎行行為,倡導要“騎有道、停有序”,引導廣大交通參與者、廣大市民積極從自身做起,文明安全有序地參與交通行為,維護良好的交通秩序。此外,我們也廣泛組織志願者、志願組織參與交通綜合治理,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用的交通綜合治理格局。
從橫向上的部門協同,縱向上的市、區、街鄉聯動,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我們希望搭建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理格局。當然北京“大交通”的“大”不在於規模,更多是治理格局和設計體系的完善。通過搭建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提升交通綜合治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讓首都的每一位市民在交通出行過程中能夠更便捷、更順暢、更舒心,這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來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安全通達”的美好交通出行的願景。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交通委李主任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人民網記者:謝謝主持人,人民網記者,我這個問題想提給市重點站區管委會王主任,請問“十四五”期間,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在打造“進京最美第一印象”上有哪些做法和成效?謝謝!
-
嘉賓
王蘭:謝謝您的提問和關注。
北京市“八站兩場”承載着無數旅客對首都北京的第一印象,也承載着保障旅客集散、助推區域發展、展示國門形象的功能。據統計,目前運營的“七站兩場”日均保障到發旅客是123萬人次、年約4.5億人次,單日最高可以達到193萬人次。在“十四五”期間,重點站區(管委會)緊扣“優化資源、提升形象,打造進京最美第一印象”這個目標,在環境提升、站城融合、出行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旅客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美化環境、優化觀感,扮靚展示大國形象的首都門戶。我們落實“打造標桿站區”要求,通過拆違治亂、重構功能佈局、優化交通組織等措施,讓北京站歷史風貌得以恢復(大家可能能夠直接感受到),實現“首都迎賓門”亮出來、靚起來,同時也帶動了“七站”一體化優化提升。將站區的優化提升也納入城市發展大局,依託城市更新政策,推動重點站區融入全市花園城市建設,實現從“功能性樞紐”向兼顧“花園式客廳”升級。在北京西站、南站、北站、豐臺站,通過圍欄“減法”換景觀“加法”,實現了“出門見景”和“基本無圍欄”環境。推進候車室的空間改造,釋放空間,增添綠意,同時也佈置了花箱、燈帶等,將“花園感”延伸到旅客的停留空間。
第二是拓展功能、帶動發展,激活推動站城融合的活力中心。我們努力將巨大客流轉化為消費人流,推動站區提質發展。積極引入科技體驗、文化創意等業態,機器人在站區上崗,為旅客指路、搬運作李,也帶來了炫酷的科技體驗感;在北京站廣場,我們舉辦了涵蓋線上直播、品牌展示、跨界座談和零點倒計時的大型跨年活動,打造了首都文化新地標。連續設置“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主題空間,展售北京老字號品牌,為老字號發展也帶去了成交意向、用戶粘性和社群傳播。推出“從站區到景區”文旅手繪地圖、周邊商圈手冊等,帶動站區周邊商業活力和消費增長。通過舉辦新春市集、引入博物館與非遺展示、開展“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等,向多領域延伸流量,助力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也實現了印象煥新。
第三是精細服務、提升體驗,打造服務美好出行的城市客廳。我們持續開展“旅客視角走流線”活動,瞄準出行痛點,採取務實管用的“小切口”(措施)優化體驗,“旅客身邊人”也成為站區的亮麗風景線,“暖心送客·親情迎賓”成為站區的風尚。我們統籌優化站區空間資源、設施佈局、人車流線和接駁方式,比如針對日均到發旅客超過30萬人次的北京南站,同步推動“治堵、消隱、扮靚、優服”等措施,在開放北廣場道路、新增北進站口落客區的同時,持續挖掘周邊停車資源,解決計程車排隊佔用社會道路等問題,使旅客通行效率提升約50%,實現“快停快走”與“快檢快進”的無縫銜接,獲得了旅客廣泛點讚,讓北京南站出行不再“難”,實現了印象重塑。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重點站區王蘭主任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交通廣播記者:謝謝主持人,北京交通廣播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想提給首發集團的欣總,大家知道,京密快速路也就是京密一期今年7月份已經實現了通車,很好的緩解了區域的交通擁堵,我想問一下欣總,目前京密二期和三期的建設進展怎麼樣?二期和三期通車將會繼續對北部路網起到哪些積極改善作用?謝謝!
-
嘉賓
欣立慶:感謝您的提問。
京密路一期今年7月份通車以後確實取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第一是它顯著分流機場高速車流;第二,早高峰期間從太陽宮北街到機場路的交通擁堵里程減少將近70%;第三,快速路入口周邊居民通行時間最多縮短了30分鐘,所以京密路一期通車的時候,切實緩解了交通壓力,同時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至於二期、三期,首發集團也在全力推進建設,但是一期和二期、三期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它們都是沿着京密路這個線在做快速化改造,同時斷面都是由“高架橋+輔路”的形式來實現,高架橋主要解決的是快速交通過境的問題,輔路解決了京密路原有周邊的居民、企業社會通行的問題,所以這是它們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京密路一期是城市快速路,京密路二期、三期是高速公路。所以這是相同點和不同點。
您提的問題,二期、三期的建設情況如何,對東北部地區有哪些交通提升,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二期起點是機場南線,與一期京密快速路終點相接,終點是到北六環,全長約15公里,已經在去年8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到新國展附近的部分路段已經臨時放行了,建成後是服務新國展附近的一條對外快速交通聯繫通道,也是首都機場外環快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期與二期相接,經過順義區、懷柔區,一直到達密雲區西統,全長約29公里,也已經在今年9月份開工建設。這個項目是通往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順義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最直接的快速通道。
未來,京密路二期、三期建成後將與一期一起組成北京市東北部朝陽、順義、懷柔、密雲的快速通道,同時也作為國高網大廣高速的輔助通道,對助力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結構,緩解東北部交通壓力,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回答完畢。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欣總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中國交通報記者:謝謝您,中國交通報記者提問,想問一下韓總,“十四五”以來,為了讓市民乘坐軌道交通出行越來越舒適,請問過去幾年在提升出行服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
嘉賓
韓志偉:非常感謝您的提問。
北京軌道交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乘客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緊貼乘客需求,在出行效率、接駁銜接、乘客體驗等方面持續發力,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出行更加高效。“十四五”期間,路網採用多交路套跑、快慢車、高峰插車等方式,精準地來匹配客流,持續優化行車組織;有14條線路在工作日和雙休日調整了列車運作圖,累計提升運力20余次,全網目前平均旅行速度也超過40公里/小時,有效地縮短了乘客的出行時間。比如6號線,我們在高峰期間開行大站快車,從中心城直達副中心用時19分鐘,通勤時間縮短6分鐘。再比如,昌平線早高峰定向開行前往沙河站的一個空車,有效緩解站臺乘客的滯留。另外,也實現了1號線和八通線、房山線和9號線的貫通運作,減少乘客的換乘時間。客出行效率顯著提升。
第二,出行更加便捷。持續做好大型活動期間大客流的集散服務保障工作,像北京的工人體育場、國家體育館等場館,我們的臨近車站可以在50分鐘內疏散完畢。新增加了豐臺站地鐵和鐵路的單向安檢互認,並持續推動其他一些鐵路樞紐跟地鐵車站的安檢互認;在節假日、春運等重點時期加強軌道交通的運輸服務保障,我們有10余條線路延長了運營時間,構建了在夜間接駁的一個“小網”。“十四五”期間我們累計服務超過50萬人次的夜間乘客。
第三,體驗更加美好。持續推動客運服務從“保障運營”向“提升體驗”來深化。“十四五”期間我們拓展有30種票務服務,和其他城市的地鐵App乘車碼可以互通,支援支付寶、12306等常用App的支付,也實現了車站AED、愛心預約功能覆蓋全網,還增設了多語種翻譯機,分批次在既有車站推廣便民服務業態,通過增加聲屏障、加裝扶梯、新增無障礙設施、標誌標識改造、增設雨棚等,不斷提升精細化服務水準。另外,提升服務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還將不斷地改進我們的一些服務工作,更好地滿足乘客的出行需要。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京投公司韓總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也感謝各位領導出席發佈會,為我們詳細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交通在系統治理、智慧賦能、服務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歡迎記者朋友們對首都交通發展和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給予持續的關注和報道。大家如果有採訪需求可以和我們聯繫。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