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隗斌: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是全國文化中心專場。
首先,我來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 霍志靜
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莊建蓉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林亮
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韓新星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褚建好
北京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石風華
下面,請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女士介紹“十四五”時期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情況。
-
嘉賓
霍志靜: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關心和支援!北京作為首都和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好全國文化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時期,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為總體框架,健全機制,加大力度,統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打造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區,在理論武裝、新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等各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進行介紹。
第一,始終高擎思想旗幟,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思想輿論根基更加牢固。我們強化理論武裝,統籌內宣外宣,着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是黨的創新理論真理力量在京華大地充分彰顯。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抓好各層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高品質推進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協同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建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打造貫通理論與實踐的“首都大課堂”。聚焦重大主題深入開展理論宣講,推出《書山有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等融媒産品,建強《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前線》雜誌等平臺,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重大活動組織和服務保障充分展現首善品質。高標準服務保障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黨的二十大、新中國成立75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彰顯大氣開放包容的城市風範,充分展現中華文明時代氣象。三是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濃墨重彩開展重大主題宣傳,精心組織市級新聞發佈,順應數字化、智慧化趨勢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着力強化網上正面引導,中國新聞獎等重要獎項獲獎數量在全國持續領跑。高品質建設海外社交平臺傳播矩陣,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系列産品,打造“魅力北京”“絲路大V北京行”等外宣品牌,推動優秀“京産”作品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
第二,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顯。我們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匯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一是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成果斐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視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地和北大紅樓,多次強調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我們用心用情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規劃建設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分類保護利用31處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系統保護提升抗戰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整體活化利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革命舊址,擦亮一系列紅色地標。特別是今年7月高品質完成抗戰館改擴建,推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宛平城煥新開放。“十四五”以來,三大片區主要場館累計接待觀眾超3100萬人次。二是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挖掘宣傳好人好事,6人獲評全國道德模範,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李桓英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持續開展“北京榜樣”選樹宣傳活動,舉薦身邊榜樣近7萬人,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創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年均舉辦千余場活動,覆蓋首都33所高校40萬大學生,引領青年學生厚植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三是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形成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共用的生動局面。在全國率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全域覆蓋,6個區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創歷史最好成績。深入實施《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持續開展“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光碟行動”等系列文明引導行動,有效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數連年上升。
第三,加強文化遺産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奪目。我們修訂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統籌推進“一城三帶”建設,構建文化遺産“大保護”格局,不斷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一是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我們全力衝刺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有力帶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進百餘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認定312棟(座)歷史建築,探索形成“申請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實踐,老城文化遺産歷史格局逐步恢復。2024年,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北京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城市。二是“三條文化帶”保護建設成果豐碩。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延慶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要“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為長城保護工作注入更強大動力。我們堅持保護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長城為代表的一批示範性保護工程,長城保護管理案例被世界遺産組織評為示範案例。大運河文化帶實施文物保護工程200余項,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遊船通航。同時,位於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實證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園獲評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改造提升,首鋼園成功實現工業遺存向文化産業園區的綠色蝶變。在三條文化帶上,歷史景觀與時代新篇交相輝映,充分展現着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堅實腳步。三是文化遺産活化利用不斷出新出彩。我們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鳳冠、天宮藻井冰箱貼等“爆款文創”形成文博新潮流,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最美中軸線節目等帶動傳統IP“火”起來。三條文化帶三個文化節、“京杭對話”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讓更多群眾參與分享,帶動文化遺産“活”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進一步加強,創辦國際非遺周,北京非遺常態化亮相大型國事活動,屢屢掀起國潮熱、非遺熱,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彩。
第四,着力豐富優質文化供給,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我們以“演藝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建設為抓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會館有戲”品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高地。2024年舉辦營業性演出達5.7萬場,觀眾超128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3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大力度支援精品創作、技術創新和平臺搭建,年産200餘部電影,影視劇、網路文藝作品産量、品質全國領先,成功推齣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志願軍》系列、《長津湖》系列,電視劇《覺醒年代》《我的阿勒泰》,舞劇《五星出東方》、京劇《齊白石》,長篇小説《寶水》《平安批》,歌曲《一起向未來》等一批精品力作。制定“博物館之城”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市備案博物館已達246家,掛牌類博物館56家。去年以來成功舉辦“三星堆與金沙”“希臘人”“看·見殷商”等重磅展覽。推出“舊書新知”品牌,真金白銀支援實體書店建設,開展閱讀季、十月文學月等主題活動,常態化舉辦春秋兩季北京書市,“書香京城”蔚然成風。今年的地壇書市實現銷售碼洋超1億元,較去年增長37.8%,成為金秋時節首都最具人氣的文化盛事之一。“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費有了更多新空間、新地標。北京環球度假區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先後建成開放,建設市級演藝新空間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協同合作,文化資源更加貫通。持續加強文化援建和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建設最美鄉村。在平臺搭建方面,我們成功創辦北京文化論壇,打造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高端平臺;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肯定論壇,指出北京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見證。北京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持續提升,第十五屆北影節首創“電影生活節”,試水“票根經濟”,帶動相關銷售額達251.7億元。今年創新推出“北京范兒”短視頻大賽,掀起新大眾文藝創作熱潮。總之,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任務書裏,不斷豐富優質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始終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第五,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文化新質生産力發展質效更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一是文化産業政策有力有效。制定印發《關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産力的若干措施》,配套出臺游戲電競、演藝、影視、超高清、網路視聽等行業相關支援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11.4%,文化産業支柱地位更加凸顯。大力支援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認定107家市級園區,22個園區新入選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798和751藝術園區、郎園Station、首鋼園等特色園區成為優質文化企業的創業集聚地和市民群眾的消費打卡地。二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勢頭強勁。實施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打造更多文化科技融合新場景新消費,電競文化綜合體“微網志IN”建成,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等頂級賽事落戶北京,阿裏集團數字影棚項目落地,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和798超維視界·VR院線帶來全新體驗。2024年,全市文化新業態企業營業收入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收的比重超七成,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備案人工大模型數量等均居全國首位。三是文商旅體融合創造文化新生態。創建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機制,廣泛整合文旅、商務、體育、交通等各類資源,市區協同、部門聯動,以舉辦電影節展、文物大展、體育賽事、節假日文旅活動為契機,通過“票根經濟”“超現場”等創新舉措,有效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潮玩經濟持續火熱,LABUBU、WAKUKU火爆出圈,“跟着電影、跟着演唱會、跟着賽事去旅行”打造可觀、可玩、可體驗的“一站式消費場景”,讓更多文旅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回顧“十四五”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五年,所有成績的取得,最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展望“十五五”,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不斷強化務實為民作風,全力以赴、接續奮鬥,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添翼賦能,為中華文明續寫更加璀璨的京華新篇!
我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
-
主持人
隗斌:感謝霍志靜女士的介紹。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們。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您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記者:香港大公文匯傳媒記者提問,第一個問題提給霍部長,我們關注到“十四五”時期,北京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推出了很多有力的舉措,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請您重點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成效?謝謝!
-
嘉賓
霍志靜: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應該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和品質與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密切相關。“十四五”時期,我市着力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在設施佈局、內容供給、服務優化等方面不斷努力提升,力爭更好滿足市民需求。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頒佈實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根據人民群眾需求和市場變化,提高政策保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先後出臺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演藝高品質發展支援辦法、文化文物單位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深入推進新時代書香京城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除常規財政保障外,每年投入近5億元用於資助扶持舞臺藝術、影視劇、圖書等各門類藝術創作生産,每年投入1億元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為優質文化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十四五”期間全市文化設施建設成果豐碩,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已累計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其中,北京藝術中心完成高品質演出608場、舉辦各類藝術活動近700場;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推出的“三星堆與金沙”“看·見殷商”特展屢屢引發觀展熱潮;北京城市圖書館開放即出圈,僅2025年就舉辦了線上線下活動3500多場,2600多萬人參與。我們結合城市更新,將書店、美術館、演藝新空間等文化業態引入社區商區,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69處。打造臺湖演藝小鎮,北京交響樂團正式入駐,建成全國首個面向市民免費開放的交響樂體驗館。全市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基本全覆蓋,基本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居民得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家門口的公共文化服務。
三是豐富優質文化供給。打造優質內容的展示展演展映平臺——“大戲看北京”,國內外高水準演出和賽事不斷、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覆蓋全年、文化名人藝術交流俯拾皆是,這是北京具有強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2024年全市舉辦營業性演出5.7萬場,大型演出活動200余場,同比分別增長15.6%、65.6%,票房分別增長73.6%、177.7%。北京也是全國內容創作生産最活躍的城市,“十四五”期間推出新創舞臺劇目超200部;電影年産量超200部、電視劇年産量30餘部。每逢節假日,我們都提級謀劃全市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各類文化空間,組織萬餘場文化活動,配套開展文化消費促進行動,發放文化惠民券,讓市民有更豐富便利的文化體驗。
四是不斷激發創新活力。積極推進文化文物單位試點改革,鼓勵博物館延時錯時開放,優化配套服務,豐富文創産品開發。特別是發揮北京科技資源優勢,用科技為公共文化服務賦能,採用5G+8K、雲端製作、線上直播等技術,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先後推出“雲上讀書季”“北京博物館雲”“數字中軸”等線上産品,持續改進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水準。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需求,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力爭創造更多可感可及的文化惠民體驗,讓大家不斷感受到更新更好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我就介紹這些情況,謝謝!
-
主持人
隗斌:謝謝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女士的回答。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國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是中國日報的記者,我的問題是中軸線申遺成功後,老城整體改造提升得到很大的提升,請問有哪些經驗可以進一步推廣。“十四五”期間,琉璃河遺址等遺産保護工作也全球矚目,在進一步保護之中推進琉璃河遺址的項目進展是怎麼樣的?謝謝。
-
主持人
隗斌: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先生回答。
-
嘉賓
褚建好: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保護、傳承、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産,是賡續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應有之義。“十四五”時期,我們秉承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使命擔當,積極發揮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優勢,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全力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等一批標誌性成果。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北京經驗”。
一是堅持高位統籌。建立央地協同、市區聯動機制,樹立“一盤棋”思想共同推進申遺保護工作。將中軸線申遺保護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通過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機制高頻調度,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二是堅持法治保障。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構建了規範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制定實施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建立並完善了整體保護體系。以中軸線申遺有力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以及周邊環境治理,太廟、天壇等文化遺産得到更好保護,正陽門箭樓、先農壇神倉院、慶成宮等文物建築實現向社會開放。
三是堅持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建立起公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機制,聘請熱心市民成為中軸線文化遺産監督員、志願者,切實保障了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權利,吸納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厚植民意基礎,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堅持科技創新。利用大數據、數字孿生等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建立數字孿生中軸線,為中軸線遺産要素的監測、保護與利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空間數據底版。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設“數字中軸”,開創了數字化技術全程參與文化遺産申遺保護的先例。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是北京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十四五”期間,我們以中軸線申遺為牽引,以“一城三帶”為抓手,在推動琉璃河遺址等其他重點文物保護方面也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琉璃河遺址是我國發掘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的西周封國遺址。為加強琉璃河遺址保護,北京市提出“將琉璃河遺址打造為北京下一個申遺項目”。2021年,我們在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增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專項建設組,有力統籌推進相關工作。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公佈實施,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大力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完成方案國際徵集。持續開展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21年出土的作冊奐器組合中的銘文“太保墉匽”,實證了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通過高精度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在國內首次重建商周考古領域的家族樹,成為研究西周燕國家族關係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突破,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積極開展價值研究,目前已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申遺前期工作正在全面推開。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千年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優勢,在加強歷史文化遺産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中展現新作為新擔當。
謝謝,我就介紹這麼多。
-
主持人
隗斌:謝謝褚建好先生的回答。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京報記者: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八達嶺鎮石峽村鄉親們回信,對長城保護和弘揚長城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請問北京市在長城保護方面有哪些具有全國示範性的好做法?謝謝。
-
主持人
隗斌:這個問題還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市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先生回答。
-
嘉賓
褚建好:謝謝記者的提問。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指示“保護好、傳承好(長城)這一歷史和文化遺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北京市一貫高度重視長城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工作,將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內容,通過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文化帶,深度挖掘闡釋長城精神,形成了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北京實踐。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繪就北京長城保護新藍圖。在中宣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大力指導支援下,市委、市政府高位統籌,強化規劃引領與法治保障。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通過長城文化帶建設專項工作組統籌相關工作,具體由市文物局牽頭。注重規劃體系建設,頒佈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年度摺子工程紮實推進,形成了“規劃+行動計劃+年度項目”的閉環管理體系。正在制定《北京市長城保護條例》,將為長城保護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着力構建起搶險加固、預防性保護與研究性修繕並重的全鏈條保護格局,推動北京長城保護管理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加強協同治理,構建長城系統保護新格局。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積極探索“長城文化+”融合發展路徑。“十四五”期間持續開展長城搶險加固工程60余項,累計修繕長城墻體超過20公里。率先在全國推行長城研究性修繕模式,試點將考古工作貫穿修繕全過程,為科學保護提供重要支撐。研究調整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精細化管理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在做好保護基礎上,有序推進八達嶺長城景區、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等重點項目,串聯沿線資源,打造高品質的長城文化旅游品牌,讓長城保護成果惠及區域發展和民生改善。
三是加強科技賦能,助力保護能力水準新躍升。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大力推動數字科技在長城保護中的應用。正在建設北京長城資源資訊及監測預警平臺,建立無人機定期巡查航線,試點應用四足機器人進行巡檢,提升了巡查效率和精準度。特別是通過實施八達嶺長城數字化保護管理綜合應用示範區、大莊科長城研究性修繕等項目,全面運用三維掃描、數字化建模等技術,構建了全程可回溯的數字化檔案,為長城保護、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技術支撐,樹立了數字時代文化遺産保護新標桿。
四是加強闡釋傳播,實現弘揚長城文化新拓展。着力搭建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傳播平臺。連續舉辦北京長城文化節、夜游長城等品牌活動,打造京津冀協同宣傳窗口。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引入社會資助修繕經費數千萬元,建立起約500人的長城保護員隊伍,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用”的保護氛圍。同時,注重國際交流合作,依託北京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聯盟,與英國哈德良長城等開展對話。借助重大國事活動展示長城文化魅力,製作的《外國領導人登長城》短視頻、《長城長》紀錄片等獲得良好反響,有效提升了長城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部署下,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化長城保護利用各項工作,讓長城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
-
主持人
隗斌:謝謝褚建好先生的回答。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您好,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我的問題想問文旅局的林局,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和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北京如何將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謝謝!
-
嘉賓
林亮: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近年來,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積極發揮首都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總量3.7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6722.4億元,雙創歷史新高;接待入境游客近40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2倍。具體舉措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制度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臺《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七個方面26條舉措推動將北京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24年發佈的《北京市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融合發展。出臺《北京市關於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佈優秀案例、特色線路,推動非遺元素有機嵌入旅游場景。
二是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更加充分。堅持保護第一,把文旅融合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統一起來。“十四五”以來,首創推出“漫步北京”計劃,引領全網city walk旅行方式興起,共推出500多條“漫步北京”主題游線路,推動核心區文化探訪路建設,“騎游中軸線”“騎行打卡衚同小店”成為核心區漫游的“新方式”。認定發佈100家北京市文化旅游體驗基地,推出三大片區17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推出400余公里“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
三是旅游發展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堅持以文化為魂引領旅游發展,加強旅游休閒城市和街區建設,推出人文、建築和時尚相融合的城市漫步線路。培育並打造了14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5個全域旅游示範區和7個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1個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3個國家工業旅游示範基地和1個國家旅游科技示範園區。環球主題公園盛大開園,與首鋼園、亮馬河、模式口等共同成為北京文旅新地標。“北京禮物”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四是融合發展的基礎環境進一步優化。統籌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實現審批服務事項“一件事”辦理,規範文化和旅游市場秩序,推進綜合監管,治理“黃牛”倒票、強迫購物、不合理低價游等突出問題。推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培育主客共用的高品質公共空間。不斷推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數字化,持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運營管理平臺,目前市、區、街鄉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已實現重要數據互聯。
五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更加活躍。連續舉辦“歡樂春節”“北京之夜”等文化品牌活動,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足跡。每年舉辦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新年倒計時等品牌活動。赴西班牙、義大利等2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你好,北京”文旅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北京文旅國際影響力。牽頭起草《北京市優化入境旅游服務專項行動方案》,建立健全入境旅游服務體系,入境游加快恢復、持續向好。入境、出行、住宿、游覽、購物、支付等便利化服務得到全方位改善。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會員數量已從最初的58個發展至當前的246個,覆蓋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國際論壇會議、國際學術研究以及跨國節慶活動、賽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要了解更多資訊可登錄市文旅局官網和新媒體賬號。
-
主持人
隗斌:謝謝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亮先生的回答。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是北京廣播電視台的記者,我想問一下廣電局的韓局,在“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創建“北京大視聽”品牌,這個品牌被列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3年度十件大事”,並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十四五”時期“北京大視聽”精品創作的開展情況,謝謝您。
-
嘉賓
韓新星:感謝這位記者,也感謝您對北京大視聽工作的支援。
“十四五”以來,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廣電總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緊握內容、科技、安全“三駕馬車”,推進“北京大視聽”精品創作,實現全方位突破,樹立首善行業標桿。在“北京大視聽”品牌的引領下,首都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領域精品創作成績斐然。
一是創作機制不斷深化。構建着眼大格局、統籌大體系、抓好大劇本、打造大服務、深化大傳播、聚力大聯動、把握大榮譽、發展大人才的“北京大視聽”精品創作工作體系。建立影視攝製服務機制,收集匯總北京16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14類1100余個拍攝服務點位。北京廣播電視網路視聽發展基金資金規模從2020年的8200余萬元提升到目前每年近1.7個億,實現翻倍,“十四五”期間投入超5億元扶持獎勵廣播電視網路視聽作品700餘部。
二是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聚焦重大題材、現實題材、歷史題材、北京題材等重點題材,推出300餘部題材豐富、類型多樣的“北京大視聽”文藝精品,包括《南來北往》《父輩的榮耀》《歡迎來到麥樂村》《六姊妹》《玫瑰的故事》《國色芳華》等64部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等24部網路劇,《浴血無名·奔襲》《特級英雄黃繼光》等15部網路電影,《超越吧!阿娟》等57部網路微短劇,《盧溝橋:我們的紀念》等44部紀錄片,《薇薇貓的日常》等42部動畫片,《最美中軸線》(第三季)等19部廣播電視節目,《閃耀吧!大運河》等46部網路視聽節目,《微網志之夜》等13部網路直播節目,《完美的日子》等12部網上引進境外影視劇,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三是推優評獎全國第一。“十四五”期間,《覺醒年代》等10部北京出品廣播電視網路視聽作品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位列全國第一,創歷史新高。《理想之城》《黃河安瀾》等17部作品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國家級獎項。
廣電事業方興未艾,大有可為。展望未來,“北京大視聽”將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出更多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打開光影視角、貢獻視聽力量。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隗斌:感謝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韓新星先生的回答。下面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商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北京商報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我想提給商務局的莊局,近年來,北京持續推動文商旅體融合,激發消費疊加效應,想請您介紹一下,2025年以來文商旅體融合工作新探索、新成效,以及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慮?謝謝!
-
嘉賓
莊建蓉:謝謝您的提問。隨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趨勢愈發呈現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從單一消費轉向多元融合消費的特點。促進多元消費融合工作已連續三年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在全市各相關單位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聚力機制創新,協同發展生態初顯。一方面,強化部門協同、區域聯動。2025年,制定實施《2025年文商旅體融合工作方案》,聚焦14項重點活動、16個重點區域及系列支援政策,深化融合工作。依託重點融合活動,推出“票根經濟”“第二現場”等創新模式。另一方面,突出政府搭臺、市場驅動。為更好發揮市場作用,今年服貿會期間,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局等10部門指導北京市商業聯合會等首批24個行業協會及100家重點企業,發佈成立北京市文商旅體融合發展聯盟,並配套搭建北京文商旅體跨界合作資訊發佈平臺。
二是聚焦業態融合,多元消費活力迸發。一方面,順勢而為,豐富商業載體消費業態。北京市持續推動新商圈建設和老商圈改造,推動消費空間從“單一功能”向“多元體驗”轉型,2021年以來累計新開商業面積超500萬平方米。市商務局連續兩年出臺支援商場、商街、商圈品質提升政策,將多元消費融合發展列為資金支援方向之一,累計評出藍色港灣、首鋼園等8個多元融合示範商圈。另一方面,補齊短板,引導商業企業入駐文體場所。市商務局出臺實施促進生活服務業發展政策,對餐飲、便利店在公園、景區、體育場館、博物館等文旅場所開設門店予以資金支援。北京畫院美術館、香山革命紀念館、頤和園等10家場館增設自助售賣、簡餐、文創餐等配套服務。
三是聚勢活動牽引,乘數效應不斷擴大。3月份的北京春季時裝周,串聯奧林匹克塔等11大地標,聯動全市14個區近50家商業綜合體推出首發首展、潮流市集等文化消費活動,參與商圈累計客流達1000萬人次。4月份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進一步強化“電影+美食”“電影+商圈”“電影+旅游”聯動,我們組織10個商圈60余家商場1100余家商戶參與北京電影生活節,相關商圈客流達3995萬人次,同比增長7.8%。剛剛結束的中國網球公開賽,我們推動“中網+平臺經濟”“中網+商圈融合”,並首次推出“中網嘉年華第二現場”,打造3個超現場、9個觀賽派對和7個快閃活動,並推出了全城票根聯動。據統計,場內綜合消費超3600萬元,同比增長44%。
北京作為全國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雙奧之城”、歷史文化名城,文商旅體資源稟賦優異,世界文化遺産數量、博物館數量均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整合資源,積極助推“票根經濟”“第二現場”等創新模式,發揮好文商旅體融合發展聯盟的平臺作用,積極爭取用好中央資金支援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推動融合工作取得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
-
主持人
隗斌:謝謝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莊建蓉女士的回答。
下面請繼續提問,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體育廣播中心記者:北京廣播電視台體育廣播中心記者提問,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體育納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章節,作為“雙奧之城”,北京如何推動體育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我們關注到,賽事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中網和WTT成為現象級賽事,未來五年,北京將加快推動“雙奧之城”邁向“國際賽事名城”的進程中有哪些考慮,這個問題想提問北京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風華,謝謝您。
-
嘉賓
石風華:謝謝您的提問,作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北京深入挖掘奧運遺産價值,持續做好後冬奧文章,體育已成為北京的“文化立面”和“文化符號”。“十四五”時期,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努力推進更符合人民群眾期待、更貼近人民群眾需求的體育工作邁上新臺階,將體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入“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為全國文化中心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具體來説,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文化風尚。五年來,全市新建、改擴建體育公園、足籃球場地、健身步道等一大批體育場地設施,每人平均場地面積達到3.26平方米,累計舉辦群眾賽事活動近10萬場,參與人次超3600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超過53%。人民群眾身邊有設施、健身有指導、天天有活動,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二是塑造了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們深化體教融合,努力保障青少年每天享有2小時綜合體育活動時間,大力推動“三大球”等項目專業化普及,促進青少年在體育鍛煉中健康成長。特別是,打造了特色青少年賽事體系,創辦了青少年“三大球”公開賽,“百隊杯”足球賽升級擴容到千隊萬人參與,籃球俱樂部聯賽覆蓋U8至高中組全學段,讓孩子們在比賽中盡情享受到體育的激情與魅力,促進青少年在體育鍛煉中健康成長。
三是展現了中華體育精神和北京冬奧精神。冬奧、夏奧全面“開花”,在北京冬奧會上實現冬季項目金牌零的突破,在巴黎奧運會上奪得5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加大“種樹”育人力度,新型青訓體系建設初見成效,U16男足奪得今年全運會北京首金、創造了歷史,北京女足時隔23年,再次問鼎女超聯賽冠軍,冰球隊包攬今年全國U系列錦標賽七個組別全部冠軍,體育健兒的拼搏精神振奮了“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昂揚精神。
四是激活了雙奧之城向國際賽事名城邁進的新動能。構建“雙奧100”精品賽事體系,周周有賽事、月月有亮點、季季有精彩,精品賽事成為首都靚麗名片,城市成為會客廳,來京觀賽、參賽成為生活潮流。剛剛結束的中國網球公開賽和WTT中國大滿貫,以近1.8億票房刷新記錄,中網園區和首鋼園累計客流超過140萬人次,全網曝光量超230億次,受眾達13億人次,賽事成為現象級“爆款”,更高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正在推動“雙奧之城”向“國際賽事名城”邁進。
當前,我們正在編制《“十五五”時期北京雙奧國際賽事名城發展規劃》,未來五年,我們將在“雙奧100”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深化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體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大潛力的賽事IP、着力深化賽事與文化空間的有機融合、着力增強賽事服務文化軟實力、着力撬動賽事的文商旅溢出效應,讓體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有力支撐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以更高層次、更具魅力的“國際賽事名城”為“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體育讓城市增活力,運動讓生活更美好。謝謝大家。
-
主持人
隗斌:謝謝北京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風華女士的詳細介紹。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國文化中心專場,為我們詳細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及文商旅體融合總體發展情況,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對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繼續予以關注和報道,如果有進一步採訪需求也可以跟我們聯繫。
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