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的發佈主題是:北京經開區·新質生産力典範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首都唯一的國家級經開區,是全市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平臺,也是首都高品質發展的開路先鋒。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開區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和北京高精尖産業主陣地功能定位,緊扣“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推動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宜業宜居綠色新城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為全市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注入了強勁動力。
下面,我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王磊先生
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 於淼先生
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 石威先生
北京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李全先生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 劉力女士
首先,有請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磊先生發佈經開區“十四五”期間各領域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
嘉賓
王磊: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在這舉國上下隆重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日子裏,歡迎和感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發佈會。借此機會,我也代表經開區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援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謝!
作為首都唯一的國家級經開區,亦莊始終站在國家和全市發展大局的高度,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級經開區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賦予的職責使命,全力打造新質生産力典範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高端産業綜合新城。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各方大力支援下,亦莊堅持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生動實踐地、首都實體經濟的主陣地、投資創業的圓夢地、近悅遠來的宜居地。回顧過去五年的發展,高品質發展取得新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綜合經濟發展實力邁上新臺階,更加突出實體經濟主戰場定位,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長
我們堅決扛起經濟大區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主動應對外部不利因素,有力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方面經濟跑出加速度、總量實現新跨越。“十四五”以來,經開區GDP年均增長9.6%,總量突破3600億元,今年上半年保持12.3%高增長態勢,增速位列國家級頭部經開區第一,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5%。工業總産值突破6000億元、全市佔比25.8%,以北京1.37%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近40%的工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15.6%,其中高端汽車、積體電路、電子資訊等主導産業均增長20%以上。服務業快速發展、産業結構持續優化。二三産佔比從2020年的65:35調整成2024年的59:41,第三産業佔比提高6個百分點。上半年資訊服務業營收增長23.8%;批零額增長25.4%;金融業兩項凈收入增長31.4%。另一方面發展動能不斷積蓄、增長潛力逐步釋放,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超過28%,連續三年保持千億投資強度,工業投資總量、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8.8%,總量保持全市第二。
二、現代化産業體系構築新優勢,更加突出新質生産力核心地位,增強産業增長的強勁動能
作為全市高精尖産業主陣地,我們始終堅持將“國家所需”和“亦莊所能”相結合,以國家戰略為牽引,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一是主導産業集群能級提升。四大主導産業産值合計超過5600億元,“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速8%,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其中,汽車産業形成以賓士為引領的高端汽車、以小米、北汽為引領的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兩大産業集群,去年完成産值2650億元,同比增長21.8%,全市佔比60%,整車産量達到65萬輛,今年有望突破75萬輛。電子資訊産業邁入千億元大關,去年完成産值超過1500億元,同比增長26.7%。積體電路形成覆蓋設計、製造、裝備材料的全鏈條産業體系,全市佔比超過60%,生物醫藥産業集聚企業近5000家,已獲批新藥臨床批件190個,全市排名第一;通過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式獲批並上市的器械産品34個,全市排名第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發佈以來吸引禮來、輝瑞等6家外資研發中心落地,阿斯利康、賽諾菲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去年實現營收超過千億元,産值全市佔比45%。高端裝備産業形成“研發—製造—服務”全鏈條,去年實現營收超千億元,産值全市佔比1/4左右。
二是未來産業佔據先發優勢。人工智慧産業集聚企業500余家、産業規模超過600億元,掛牌全國首個“監管沙盒”數據訓練基地,率先出臺“AI二十條”“數據二十條”等專項政策,落地醫療健康和智慧製造兩個國家級人工智慧應用中試基地,創新打造“模數世界”人工智慧新質産業社區,建設京內最大的單體算力中心、規划算力超過3萬P,發佈全域人工智慧之城場景機會榜單,高標準推動場景賦能千行百業。人形機器人産業集聚企業近200家、産業規模超百億元,打響機器人“半馬”的全球第一槍,落地國地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掛牌全市唯一類人機器人未來育新基地,發佈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分級評價標準,連續10年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實施萬台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初步形成全要素支撐、全鏈佈局、全景賦能的機器人創新生態。商業航太産業集聚企業170余家、産業規模超300億元,建設全國首個商業航太共性科研生産基地“北京火箭大街”,藍箭航太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號一箭26星刷新國內火箭航太紀錄。目前區內商業火箭企業集聚度達到全國75%(也就是全國有3/4整箭研製的企業落地經開區),商業網際網路衛星企業集聚度也是全國最高。此外,6G、量子資訊、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聚變能源等23個未來産業細分領域均實現佈局,全力搶抓未來産業新機遇。
三、科技創新能級實現新跨越,更加突出産業創新驅動發展轉型,打造融合創新發展的引領高地
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我們充分發揮創新策源地和産業承載區的雙輪驅動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一是創新型企業集群壯大。已初步形成“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獨角獸”、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梯隊的“雁陣式”發展格局,擁有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5家,全市佔比15%。此外,還擁有獨角獸企業1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86家。
二是研發創新平臺機構集聚。共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400余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27家。聚焦主導産業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超過70個,共性技術平臺超過30個,中試基地超過10個,概念驗證平臺和創新聯合體平臺9個。成立院士工作站8家,掛牌4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79家園區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
三是前沿創新成果加速涌現。2024年,全年發明專利授權數7779件,年均增速47.8%;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7萬餘件,年均增速30.8%。PCT申請量達到1174件,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一。先進級智慧工廠47家,數量居全市第一。推動“三城”科技成果加速向“一區”落地,近年來累計承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千項。
四是全域場景創新助力成果産業化進程。自動駕駛示範區實現8類應用場景的全面示範,近1200台自動駕駛車輛運作里程超過4000萬公里。全球首傢具身智慧機器人4S店、首家機器人主題餐廳正式開業,打造沉浸式智慧消費新場景。此外,我們還將在醫療健康、智慧製造等領域打造標桿應用,持續建設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以人工智慧應用創新帶動技術迭代,全力幫助企業提升産業化落地的效率。
四、産業服務生態彰顯新活力,更加突出高水準開放要求,以深化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我們始終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專業化”原則,充分發揮“六區”政策疊加優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親商宜商服務體系。
一是産業生態聚能增效。政策支援精準有效,“十四五”以來出臺支援戰略性新興和未來産業各項發展政策近70項,每年安排産業發展資金超100億元,惠及主體3.3萬家次。市場主體總量增長近4萬家,規上企業數量增長730余家。全國首創亦企服務港整合服務管家模式,構建“亦企辦”企業接訴即辦新模式獲全國推廣。特色産業空間加速釋放,探索工業用地複合利用、彈性增容等機制,進一步集約用地資源,提升産業承載空間。現有特色産業園區約830萬平方米,打造了國家信創園、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北京火箭大街、機器人産業園、“模數世界”新質産業社區等一批高能級空間載體。産業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推動銀行授信萬億,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打造“産業升級基金+科創基金+種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場化子基金”的基金體系,“十四五”建立了2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與五大行建立起300億元以上的AIC基金,撬動社會資本超2000億元,“十四五”以來轄區企業年均獲投金額超過百億元。
二是深化高水準開放合作。全國首個以新質生産力為主題的綜合保稅區預計於近期封關運作。率先推出全國首個區級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實施意見,落地全國首家細胞治療和基因技術研發外資企業,推進生物醫藥、積體電路企業納入海關監管“白名單”,支援區內銀行開設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累計有16項制度創新案例在全國或全市複製推廣,30項政策納入國家試點範圍。“十四五”期間預計累計完成實際利用外資超40億美元,外貿總額突破萬億元,技術進出口合同總額年均增長60%以上,落地外資研發中心超過百家。
五、綠色宜居新城展現新面貌,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構築近悅遠來的人才集聚高地
經開區是一座年輕的城,也是一座年輕人的城。我們始終將人才作為支撐區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的高品質、不斷完善城市服務的功能。
一是加快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擁有各類人才總量近40萬名,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其中45歲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貢獻率達到69%,高於全市11個百分點。發佈北京市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亦莊)“十大行動”,迭代升級“人才十條”2.0+政策,設立10億元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首期規模2億元人才創業投資基金,分級分類建立重點用人主體目錄,構建青年人才住房支援體系,打造“亦城亦家”服務品牌,累計籌集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超過2萬套。我們希望將北京亦莊打造成新時代青年創業的第一站,通過“聚資源、降成本、優服務”為青年人才的辦公、住宿、研發、經營和投融資提供更加友好的環境,持續提升北京亦莊的人氣和活力,全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青年創新創業集聚區。
二是生活配套服務完善。人大附中、十一學校、北京二中等優質教育資源落地,兒童醫院新院區啟動建設。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學位超過1.6萬個,總量達到2.8萬個。
三是打造科文融合“亦莊樣板”。建設亦城書院、亦城劇院、數字藝術館,推出8條工業旅游線路。舉辦“泡桐花節”“電競狂歡節”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打造麋鹿系列“科普+消費”新場景。深化雙智城市建設,持續打造沒有“大城市病”的産業新城。下個月,我們還將舉辦2025世界智慧網聯汽車大會、GT世界挑戰賽北京亦莊站等重量級活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亦莊效能”更加凸顯。
四是城市生態底色靚麗。建設“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7%。全力守護“亦莊藍”,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啟用全國首個綠電碳匯聯合服務工作站,創建全市首個綠電獎勵政策,綠電年交易額超過10億度,總量全市第一。企業含“綠”量、PM2.5下降改善幅度全市第一,萬元GDP水耗、海綿城市達標率高於全市平均水準。
展望“十五五”,經開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服務落實國家戰略、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為主線,以産業煥新、城市更新、機制創新為抓手,加快打造新質生産力典範區、國際一流高端産業綜合新城,為首都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的亦莊力量!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王磊先生的發佈。
接下來,請各位記者朋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提問給王磊主任,請問在“十四五”期間,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北京經開區有哪些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效?謝謝!
-
嘉賓
王磊: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也感謝媒體朋友對北京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的關注和關心。
作為首都經濟功能區,自從1992年建區以來,經開區始終將培育成就偉大成就作為職責使命,以服務企業發展作為工作的主責主線,全力為我們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十四五”期間,我們全面貫徹國家、北京市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專業化”的改革方向,立足經開區産業發展和企業群眾實際需要,發佈實施“打造營商環境綜合示範區”和“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等方案,推出200余項自選措施,“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從體制設計層面解決審批和執法統一界面的問題,“一業一證DIY”“一體化綜合監管”“四個免於提交”等20余項創新措施在全國、全市推廣,有效發揮了經開區作為全市營商環境改革試驗田和示範區的作用。具體來説有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聚焦企業所盼,敢“破冰”、勇“立新”,打造急難愁盼的“亦莊解法”。一是聚焦新産業新業態落地難,經開區有很多未來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企業,在技術和産業迭代升級過程中對於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我們創新審批許可和監管模式,制定“一器一策”精准許可,比如:我們頒出全國首張熱食類(煎餅)餐飲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全市首個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共線生産許可,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資金成本。二是聚焦工程建設項目落地慢,我們推行工業項目拿地綜合服務,首創“帶設計方案入市”+“一企一冊”的規劃服務,上線“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諮詢服務系統”,拿地即開工在經開區成為常態。三是聚焦多頭檢查、重復擾企,構建“風險+信用”監管體系,建立“綜合查一次”統籌協調機制,拓寬非現場“無感”監管手段,特別是結合企業大數據的應用,在全市率先上線了亦智大模型平臺,也率先落地實驗室智慧監管場景,重點企業月均檢查量下降70%以上,成為“無事不擾 無處不在”法治化營商環境新標桿。
第二,我們聚焦企業所需,強隊伍、聚要素,打造亦莊特色“産業營商生態”。一是建立健全産業組織體系。構建“科技産業統籌部門+産業局+産業專班+平臺公司+要素支撐”組織體系,鍛造一支能夠懂産業、善服務的幹部隊伍,系統提升産業專業化組織和服務能力。二是健全産業創新服務體系。在全市率先搭建“概念驗證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樣中心—中試基地”創新服務體系和“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産業園”成果轉化體系,在全市率先設立區域知識産權保護分中心,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周期的服務。三是完善産業升級要素保障。強化綠色、數據、場景等新要素佈局供給,現在每年為企業能夠提供10億度以上綠電,提供5000P高性能、安全可信公共算力,持續發佈智慧城市創新場景需求和人工智慧標桿示範應用場景,為新技術、新産品提供首創、首試、首用的機會。
第三,我們聚焦企業所感,優服務、提效率,打造舒心暖心的發展環境。一是打造亦企服務系統體系。建設全國首個新生代政務服務綜合體,真正實現企業“進一扇門”辦所有事。發揮亦企服務港“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精準對接,做企業身邊的整合式服務管家。構建了“亦企辦”雙閉環企業接訴即辦新模式,讓企業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二是開展“無證園區”建設。統籌推進場景、數據、平臺和公共支撐能力“四位一體”,實現139個事項和77種證照材料免於提交,讓企業群眾在區域內的生産生活“無證通辦”。三是實現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率先建設政策兌現綜合服務平臺,全區700余個事項100%全程網辦,2025年免申即享兌現事項佔比超過25%,企業對政策滿意度不斷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北京經開區將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宜商環境,讓企業在亦莊能夠創新無憂、競爭無懼、成長無界。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王磊主任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華社記者:謝謝主持人。問題提給於淼書記,經開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援,我想問在“十四五”期間經開區的人才整體發展情況是怎麼樣?在吸引人才、發揮人才作用和服務波長方面有什麼可以分享的經驗?謝謝!
-
嘉賓
於淼:謝謝您的提問。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北京經開區始終將人才作為支撐區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資源,聚焦“國際一流高端産業綜合(新城)建設”目標,深刻把握“人城産”城市發展規律,構建起“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雙輪驅動、協調發力”的人才工作格局,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價值實現集聚地、生産生活根據地,着力在全市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中當好先鋒。
整體上,北京經開區人才總量達到40萬人,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率,人才貢獻率達到69%,每人平均GDP、萬人發明專利等關鍵指標全市領先。其中,累計認定的亦城人才達到6800余名,包含以兩院院士、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首席技術官等為代表的頂尖人才,以國家級、市級人才計劃和重大科技獎項獲得者為代表的傑出人才,以及掌握國際領先水準關鍵技術的領軍人才,和擁有博士學歷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優秀人才,形成了以百名頂尖、傑出人才,千名行業領軍人才,萬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高品質人才發展雁陣。
“十四五”期間,北京經開區在人才工作中的經驗,就是緊抓“政策再創新、支援更全面、服務最用心”。
政策再創新,就是聚焦産業所需、人才所需,持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北京經開區在2020年發佈了“人才十條”政策,對人才分級分類提供獎勵、扶持、培養、服務等多方面支援。在2023年,北京經開區跳出“就人才支援人才”的傳統路徑,聚焦“平臺、資源、主體、人才”四個維度,發佈“人才十條”2.0政策。在2024年,進一步為用人主體授權賦能,推出人才認定“舉薦制”,形成了現行的“人才十條”2.0+政策體系,並通過“隨來隨評”、人才預認定、“免申即享”等方式,持續提高政策“觸達率、兌現率和滿意率”。比如,在為用人主體賦能上,經過實踐,我們發現用人主體最貼近人才、最了解人才需求、最知道誰才是人才,我們就在全國率先建立重點用人主體目錄,給予每家用人主體最高500萬元綜合資助,支援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等工作。
支援更全面,就是圍繞人才創新創業的現實場景,提供全要素保障。在平臺搭建上,我們重點支援了一批前沿創新主體,扶持了一批特色産業園區和創新孵化載體,借力了一批創新創業大賽,建設了一批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豐富的平臺。在資源支援上,圍繞人才辦企業、籌資金、聚團隊、引技術等需要,在辦公空間、股權投資、專項擔保等方面提供支援,推動資源跟着人才走、要素跟着創新走。比如,設立了每年10億元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定向支援人才創新創業;打造了首期2億元人才基金,重點支援種子期、初創期的創業人才;還推出了“亦麒麟”專項擔保産品。同時,我們全面支援青年人才入區發展,發佈了北京市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亦莊)“十大行動”,打造覆蓋安居、成長、生活、創新的綜合服務矩陣。比如,我們為35歲以下青年人才提供求職7天免費住,實習3月免費短租,就業3年優惠長租的階梯式住房保障服務。
服務最用心,就是要保障人才安心創造,消除人才後顧之憂。在政務服務方面,我們打造國際高端人才綜合服務辦事大廳,推行“亦城人才卡”,實現線上線下整合服務,並聯動覆蓋亦莊新城全域的11個亦企服務港,實現“一窗通辦”。在住房保障方面,我們已建立了包括人才公租房、人才保租房、共有産權房在內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體系,累計籌集租賃型保障房5.1萬餘套(間)。在城市建設方面,我們打造了“辦家門口最好的教育”品牌,擁有超百萬平米的高品質城市級商圈,形成了“梧桐大道”“電競工體”為代表的一批新晉網紅打卡地,塑造了開放、包容、創新、綠色的城市符號。
下一步,北京經開區將繼續落實好北京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任務,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不斷夯實新質生産力典範區建設的人才基礎。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於淼副書記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科技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知道,2021年北京經開區發佈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明確了全國科文融合産業樣板區建設目標。可否介紹一下這個規劃發佈以來經開區科文融合産業建設發展的情況?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有請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石威先生來回答。
-
嘉賓
石威:感謝您的提問。
“十四五”以來,經開區立足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和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的資源優勢,立足相關産業特色,按照科技賦能文化、文化激活科技,深入推進科文融合為特色的文化産業加速發展,重點培育重點培育高新視聽、游戲電競等主導産業,協同發展數字創意設計、文化裝備製造等配套産業,着力構建形成了以“高新視聽和游戲電競”為兩主、以“數字創意設計和文化裝備製造”為兩輔的科文融合産業體系,我們成功引進了中數集團、殼木軟體、京東星宇、天工異彩等龍頭企業。
據統計顯示,到2024年底,亦莊新城規模以上文化法人單位數量已經達到131家,比“十三五”末增長2.1倍。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收入達到553.2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2.1倍。今年上半年,亦莊新城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法人單位146家,實現收入282.9億元,同比增長13.9個百分點。現在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是以下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科文融合“兩主”産業矩陣空間初步建成。我們高標準建成了中國(北京)高新視聽産業園、北京智慧融媒創新中心、北京智慧電競賽事中心、東尚·E園、數位莊園、紫荊文化廣場、亦花園創意産業生態園七大專業園區,聚焦高新視聽、游戲電競、數字出版等核心領域,構建了約40萬平方米的集約化産業發展空間。其中,中國(北京)高新視聽産業園是全國首個全産業鏈視聽産業示範園區,已經成功引入超高清電視技術研究和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室。由紫荊文化集團投資建設的紫荊文化廣場已成為京港澳文化交流與産業協同紐帶。
二是科文融合“兩主”産業全産業鏈生態完備。我們以全産業鏈佈局為核心,搭建覆蓋技術研發創新、核心元器件設計與生産、高端設備製造、內容創作與傳播等關鍵環節的高新視聽産業生態,累計引進企業110余家。我們還聚焦游戲電競産業功能升級與産業生態完善,優化北京智慧電競賽事中心功能,建設網路游戲新技術應用中心。建成了全國最先進、京津冀唯一數字化專業電競場館,目前年均舉辦100場以上電競賽事,也是全球首個同時運營KPL+LPL的超級雙主場。規劃建設電競活力街區E-Sports Park,有力提升區域在游戲電競領域的産業競爭力與行業影響力。
三是科文融合專業政策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2024年我們先後出臺了《高新視聽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游戲電競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促進科技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原有高新視聽和游戲電競政策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産業,從技術、內容、産業生態、企業服務四大維度推出20余條支援措施。這些政策實施以來已經帶動了近30個項目落地,數量同比增長81%。在這些措施的激勵下,企業實踐的成效也是非常顯著的,像中數集團文旅數字驛站打造沉浸式體驗、科旭威爾智慧拍攝系統提升了影視製作效率30%以上,已經成功應用於海南商業航太發射場。天工異彩與尚亦城集團共建了4700平方米的XR虛擬拍攝基地,構建了全流程的製作生態。
四是科文融合工業科技旅游品牌成勢。“十四五”期間,經開區充分發揮自身科技、産業、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了集工業游、科技游、創新游、文化游、研學游等於一體的工業科技旅游特色品牌,形成了科文融合發展的新場景,開闢了産城融合發展新路徑。來“亦莊看科技、看創新到亦莊”工業旅游品牌持續打響。目前,我們已經推出尋夢航太太空之旅、走進智造高地之旅、握手世界500強之旅、探秘智慧未來之旅、擁抱天工開物之旅、智享無人駕駛之旅、暢游生物健康之旅、打卡亦城City walk之旅,8條工業科技旅游特色路線。區內具備開放條件的工業旅游點位近50個,小米汽車工廠、可口可樂、華新綠源電子垃圾環保體驗館等3家企業獲評北京工業旅游示範點,機器人大世界、高級別自動駕駛創新運營展示中心、空天城堡等特色景點已成為工業科技旅游的熱門目的地。今年以來月平均接待量達10萬人次,具有科技范、未來感的工業科技旅游新生態已初步成勢。
今年4月,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撬動科技文旅的熱潮。10月份,經開區還將舉辦GT世界挑戰賽、新能源汽車大賽和智慧網聯汽車大賽,我們誠邀各位朋友來亦莊感受賽車馳騁的速度與激情,見證科技與文化碰撞的“新”潮澎湃。
下一步,經開區將沿着“科技賦能文化、文化激活科技”的獨特路徑,積極爭創首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為全國科文融合提供可複製的“亦莊範式”。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石威副書記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國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在“十四五”期間,北京經開區在高水準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記者。這個問題請北京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李全:謝謝您的問題,也感謝媒體朋友對北京經開區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關心關注。
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北京經開區堅持以國家戰略為指引,以“兩區”建設為抓手,以高水準對外開放促進高精尖産業高品質發展,持續提升區域對外開放能級,形成了一批首創性、標誌性、突破性開放成果。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突出首都開放窗口功能,推進制度紅利、市場紅利和創新紅利共振發展,擦亮“外資首選地”品牌。以高精尖産業開放發展為特色,主動探索新型國際産業互動格局,推動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實現新突破,“十四五”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預計超過40億美元,高技術産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達58.5%;2024年實際利用外資近14億美元,居全市第三位,成為全市外資引進的重要引擎。實際利用外資結構實現新提升,SMC、拜耳醫藥、比澤爾等外資企業繪製了從單一工廠單元向先進製造和總部創新複合功能全面升級的增長曲線,北京經開區外資研發中心數量已達109家,約佔全市總數的40%,成為全市外資研發中心最密集的地區。
二是突出高精尖産業雙向樞紐功能,推進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引進來”方面,截至2025年8月,經開區“十四五”時期累計新設外資企業超過420家,外資總部企業累計達125家,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在經開區參與設立外資企業,Core程、道依茨等外資企業選擇在亦莊融入中國智慧網聯創新浪潮,建構起“全球+本土”協同生態圈。“走出去”方面,企業境外上市步伐加快,“十四五”時期新增境外上市企業9家,累計境外上市企業19家,佔全區上市企業的三分之一。
三是突出高精尖外貿核心平臺作用,實施抱團出海、搭船出海和品牌出海“三海行動”,推進“産品出海”向“生態出海”跨越升級。外貿總體規模穩步提升,“十四五”外貿總額累計突破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的增長了70%。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升級,2024年重點企業高新技術産品進出口總額704.3億元,同比增長30.5%;2021—2024年技術進出口合同總額累計達52.6億美元,年均增長66.7%。近年來,北京經開區逐步形成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自動駕駛、商業航太等自主創新特色鮮明的“出海矩陣”,更多“亦莊産品”“亦莊技術”將服務全球。
四是突出高精尖制度創新先行功能,推進制度開放創新縱深發展,在數據跨境、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商業航太等領域實現系列“從0到1”的突破。“兩區”建設成效顯著,率先推出全國首個區級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實施意見,落地全國首家細胞治療和基因技術研發外資企業,累計16項制度創新案例在全國或全市複製推廣,數量居全市首位。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全面實施《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開設“兩區”建設暨外資外貿服務專區,構建了涉外“全生命周期”支援系統,全球創新資源持續匯集的“引力場”效應不斷鞏固。
五是對外開放合作平臺成效突出。北京亦莊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作為全國首個以新質生産力為主題的綜合保稅區,2024年9月獲國務院批復,今年8月18日順利通過了北京海關等七部門的聯合預驗收,預計9月封關運作,將聚合關鍵零部件全球分撥、研發驗證和保稅維修、智慧製造保稅産線等保稅服務貿易業態。國際化園區加快建設佈局,北京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已吸引禮來、輝瑞、阿斯利康等跨國醫藥巨頭“組團”入駐,成為國際創新合作新名片。
站在“十五五”新起點,北京經開區將持續提升開放的能級和水準,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品質發展,全面落實好市委、市政府當好“四個先鋒”、打造“四個高地”要求,推進外資企業存量煥新發展和增量倍增發展,構建存量企業有獲得感、全球企業有嚮往感的“近悅遠來”服務品牌,高水準推進“外資首選地”建設,向全球展示“亦莊速度”和“北京活力”。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李全主任。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人民網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提給劉主任,想請問您一下,咱們提出的全域人工智慧之城建設的“全域”概念主要是體現在哪兒?謝謝!
-
嘉賓
劉力:謝謝您的提問,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一直以來對開發區産業和創新發展的關注和支援。
我們提出叫全域人工智慧之城,目標就是要把經開區打造成為一個城市級的工程實驗平臺,來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基本思路就是堅持以場景應用牽引技術創新,系統性的探索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生産生活的路徑機制。經開區以“一模一案、一業一策”為推進機制,構建“要素、産業、平臺、場景、生態”五大支撐體系,具體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要素協同。北京經開區充分發揮産業集聚優勢、創新人才優勢、數據資源優勢,聚焦“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持續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迭代。我們制定體系性支援政策,發佈“AI二十條”“數據二十條”等系列産業政策,通過1億元算力券、1億元模型券、1億元數據券等專項支,持有效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我們打造高性能算力集群,建成北京最大、全國領先的北京亦莊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臺,5000P高性能智慧算力投入使用,啟動建設京內最大的單體算力中心,規划算力規模超3萬P。我們打造專家級語料底座,用好北京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推動完成“監管沙盒”3.0版迭代,發佈了全國首個場景化、字段級數據出境負面清單,累計開放200余個高品質數據集,已覆蓋20多個行業。
二是聚焦産業引領。當前,經開區大力佈局高性能智算、軟體智慧、數據智慧、智慧硬體等核心賽道。啟用網路互聯創新研究聯合實驗室,開展全國首款超節點伺服器攻關,全市首個智算伺服器的“黑燈工廠”將於年底將正式投産,智算行業每年以百億級增量持續躍升。建設微顯示産業集聚區,推動中試研發、微納級光學器件、整機組裝等全鏈佈局,加速以AI+XR眼鏡為代表的新型智慧終端産業發展。全球首發開源3D大模型、類Sora視頻生成開源模型打開了內容生産的新空間,謀劃重組通明湖研究院,聚焦未來作業系統提升全棧智慧化能力。
三是加速平臺支撐。“AI工廠”構建數算模用一體化支撐能力,打造算力廣場、數據商城、模型超市、調優工場四個核心模組,打通人工智慧開發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建設“模力方舟”國際開源社區,依託國內最大的開源社區Gitee的1300萬工程師,持續發佈具有影響力的開源模型、數據集,開展全國首個開源人工智慧大賽。國家級軟硬體測試驗證中心發佈了全棧測試能力清單,支援形成自主軟硬體生態“中國方案”。北京人工智慧標準化研究院正式掛牌,牽頭開展包括大模型測評標準等20余項國家標準研製工作。
四是深化場景驅動。大力支援垂域模型賦能産業發展,承擔醫療健康、製造、智慧網聯、人形機器人“一區一品”戰略任務,國地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跑出了世界首個機器人半馬冠軍,北京首個政務領域大模型服務平臺“亦智”上線,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的能力圈、産業圈、生態圈持續繁榮擴展,國家人工智慧醫療健康基地擬落地Biopark,國家人工智慧製造基地落地亦莊新城,帶動産業加速升級。建設人工智慧場景創新研究院,圍繞醫藥、教育、政務、製造等領域,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開放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開展技術聯合攻關和大模型應用,累計發佈超50個人工智慧應用場景訂單,為大模型行業應用樹立了一批典範。
五是抓實生態賦能。我們重磅打造了“模數世界”人工智慧新質産業社區。分三期釋放50萬平方米“模數世界”新質産業社區,啟源、進化、領航三大部落,構建“精準服務+場景試驗+共性支撐+産業引擎+商業推廣”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覆蓋從初創到龍頭的全周期支援。啟源部落實現“開園即滿園”,150余家企業申請,40余家註冊落地。常態化舉辦“Demo Day”路演、模數出海成長營、生態雨林大會、通明湖論壇等30余場活動,累計吸引線上線下萬人參與,引發了超百萬的曝光。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女士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出席“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北京經開區專場,感謝各位記者對系列發佈會的持續關注和報道,大家如果有採訪需求,可以接下來和我們繼續聯繫。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