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的發佈主題是:石景山·從“願景”到“實景”的創新創業之城。
近年來,石景山區緊抓“兩園一河”聯動發展和服貿會“一會一址”落戶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發展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産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個融合”文章,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下面,我先介紹出席本場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 萬隆先生
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 李文化女士
石景山區副區長 鐘棉棉女士
石景山區副區長 曹世輝先生
首先,有請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萬隆先生圍繞立足服務本職、激發創新活力、厚植轉型底色、融入首都高品質發展大局主題向大家介紹石景山區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萬隆: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石景山區委區政府,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援和幫助石景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石景山因首鋼而生,因奧運而興。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對石景山的定位要求,堅持服務是本職、創新是動力、轉型是底色,走出了一條從“復興願景”到“幸福實景”的創新之路。下面,我圍繞“創新”這個關鍵詞,重點介紹四個方面。
第一,我們堅持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實現了從“銹帶”到“秀帶”的蝶變。
“十四五”以來,我們立足國家級産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的“三區定位”,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做好城園融合、産業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經濟社會發展韌性與活力顯著增強。重點改革“成效顯著”,五次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表彰。中關村石景山園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通報表揚。城市更新“首鋼模式”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入選全國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獲批國家首批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獲評國家首批、本市首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重要機遇“累積疊加”,我們緊抓京西轉型發展、“兩園一河”、服貿會等重大機遇。將“兩園一河”協同聯動發展作為龍頭工程、突破性工程,統籌謀劃、壓茬推進一批標誌性項目,納入市級清單項目44個、總投資444.8億元。加快建設首鋼園煤倉改造等重點項目,推動首鋼園北區潮玩悅享水岸等項目率先亮相。今年,服貿會以“一會一址”形式永久落戶首鋼園,我們將工業遺存改造與現代會展需求相結合,打造面積近2平方公里,集辦展、游玩、購物、住宿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會展小鎮”。我們聚焦“兩重”“兩新”等領域加大項目謀劃力度,今年以來,獲批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項目21項、爭取資金27.7億元,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儲備“開一備四”。經濟指標“進位爭先”,“十四五”以來,地區生産總值一年一個百億台階,從2020年的973.8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1312.9億元。2021—2024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近1800億元、佔全市投資總量的5.2%;2021—2023年,連續三年地均投資強度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7.7%,居中心城區第一。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96.6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居中心城區第一。
第二,我們堅持以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實現了從“製造”到“創造”的躍升。
我們把産業轉型作為全區經濟工作的戰略支撐,接續實施了兩輪高精尖産業行動計劃,推動産業體系由“1+3+1”(以現代金融業為戰略主導,以數字創意産業、新一代資訊技術、科技服務業為支撐、以商務服務業為配套的“1+3+1”高精尖産業體系)向“2+4+4”(以資訊技術和現代金融兩個千億級産業為主導,以科幻、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虛擬現實等新興産業為特色,前瞻佈局未來資訊、未來製造、未來健康、未來空間等未來産業,加快形成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未來産業梯次發展的“2+4+4”現代化産業體系)迭代升級,構建“主導+特色+未來”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二三産業佔比由從7:3到1:9的反轉。主導産業不斷鞏固,資訊技術和現代金融兩大千億級産業集群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六成。資訊技術産業引領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全市首個數字人民幣綜合性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57.4%;現代金融形成了光大、華夏、郵儲信用卡中心和陽光消費金融“三卡+消金”的發展格局。特色産業加速壯大,我們深耕科幻、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虛擬現實四個特色産業,通過構建“政策保障+平臺支撐+生態優化”的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資源從“分散”到“集聚”的轉變,四個特色産業年收入達到1300億元。未來産業前瞻佈局,我們搶灘未來資訊、未來製造、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四個前沿賽道,編制未來産業發展規劃,運營未來産業育成中心,獲市政府授牌打造“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出臺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産業支援政策,建成全市首個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着力拓展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廣闊空間。同時,我們圍繞現代金融、人工智慧、科幻+、工業網際網路、未來健康等5個方向,建立“一産業一鏈長”,由區級領導擔任鏈長,高位推動重點産業“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提升産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第三,我們堅持以創新推動科技和産業深度融合,實現了從“聚集”到“聚變”的突破。
我們積極佈局中國電科智慧院、航太科工智慧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着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援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能力逐步增強。創新平臺“多點佈局”,集聚國家級、市級研發機構148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26家、市級創新研發機構101家、院校研發創新機構21家,創新的“話語權”顯著增強。創新主體“量質雙升”,國高新企業突破千家,集聚創新型中小企業574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2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開展“招千賢 納萬才”專項行動,景賢人才總量達263人。發佈支援青年人才創新創業行動方案,在古城創業大廈打造有空間支撐、有資金支援、有服務保障的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形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集聚人才”的良性迴圈。創新成果“提質增效”,“十四五”期間,66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建成全市首個區級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平臺,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産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創新價值加速變現。2024年,全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47.4件、技術合同成交額196.5億元、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投入143億元,分別較2020年增長161%、74.5%和59.8%。
第四,我們堅持以創新賦能美好生活,實現了從“嚮往”到“可及”的跨越。
我們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成功創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城市更新“煥發活力”,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十大攻堅工程”圓滿收官,首鋼老工業區入選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老舊區域更新改造走在全市前列,實現“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目標,4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6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優秀案例。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上榜國家文旅部第四批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教育領域“數字賦能”,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制定《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成3個AI輔學室,啟動區域教育大模型研發,建成區級科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北大附中石景山科學高中。醫療領域“智慧便民”“信用+醫療”試點累計服務患者51.4萬人次,長護險累計參保43.2萬人,全市醫聯體考核等級A+。探索建設“AI+養老”智慧服務平臺,累計建成61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床位4640張,建設養老助餐服務點82家、提供助餐服務21.2萬人次。基層治理“精細智慧”,推進“城市大腦”數智中心建設,實現六大基礎資訊庫數據共用。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創新打造“智網實格”系統,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107項“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落地,“掃碼檢查”率100%,非現場監管實現全覆蓋,持續打造“北京服務”石景山樣板。生態環境“綠色低碳”,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PM2.5年均濃度連續四年穩定達標,2024年較2020年下降5.9微克/立方米;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率19.6%。石景山牽頭聯合五區申報的永定河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成功入圍2025年中央財政支援項目。在中心城區率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風好正是揚帆時,潮涌恰逢擊水來。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圓滿收官“十四五”,順利開局“十五五”,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石景山貢獻!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區長萬隆先生的發佈。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想提給萬隆區長,萬隆區長,您剛剛在發佈中提到了一系列創新工作。我們都知道,從願景到實景這個轉變,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那麼石景山在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上有哪些具體舉措呢?請您向我們介紹一下。謝謝!
-
嘉賓
萬隆: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石景山區積極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和北京市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部署要求,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發展,構建全方位政策支援體系,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量身定制了12條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優渥的空間和服務。
一是提供創新創業空間。優選交通便利、配套齊全的載體古城創業大廈,建設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一期3000平米,已於7月22日正式啟用,首批青年人才及團隊實現入駐。為符合條件的青年創業團隊提供3—5個工位或最高50平方米辦公空間,免費使用1年。具有較好成長潛力的,免費使用期滿後繼續給予最高5折、最長3年的租金優惠。二是提供舒適安居保障。建設“景賢小鎮”青年社區,為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費住宿+3個月免費周轉+最低5折+最高全免、最長3年租金優惠的安居住房體系。目前,已儲備萬商青年公寓、晉元莊、泰然公寓等不同類型和標準的3000余套人才租賃住房。三是提供“管家式”服務。延伸服務供給,為青年人才和創業的高校師生提供“創業導師+服務專員”一對一服務模式,提供算力支援、場景對接、成果轉化、政策諮詢等成體系的服務保障,支援開展科研創新。常態化投放休閒消費券與文娛禮包,支援青年人才在區內享受涵蓋娛樂、健身、餐飲、文旅等多業態的專項服務。
第二,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破解資金瓶頸。
一是真金白銀助力。我們為開展科研項目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高每年50萬元、最長3年的研發資金支援。為博士後正常出站人員,或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在石景山區首次創業,給予最高2萬元創業補貼,每帶動1名就業,再給予2萬元補貼,最高不超過10萬元。為“北京·景賢杯”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提供最高50萬元獎勵及相關配套服務。二是耐心資本助跑。今年發佈了2億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採取分階段、差異化資金配置方式,20%投向種子輪企業,單筆不超過100萬元,優秀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40%佈局天使輪企業,單筆不超過500萬元;40%投向A輪企業,單筆不超過1000萬元。三是金融機構賦能。我們聯合北京銀行等金融機構入駐創新創業基地,為青年人才和創業團隊提供針對性金融産品和全生命周期的專屬金融服務措施。
第三,為青年人才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一是拓展産業空間。大力發展對青年人才有吸引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聯手高校打造産教融合示範項目,通過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中關村石景山園特色園區雙向發力,用政策護航年輕人才實現從校園到産業園發展的無縫銜接。二是釋放應用場景。依託“兩園一河”、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等,打造首鋼園示範應用場景核心區和全域示範應用場景擴展區,推動科幻、醫療、教育、交通、社區治理等典型應用場景和項目群建設,讓更多新技術、新産品有機會從實驗室走進應用場,助力青年創業者將創意的“種子”轉化為現實的“産品”。三是建強平臺助力。建設北京市E級智慧算力高地,打造小試中試平臺,向創業團隊釋放更多優惠資源,降低創業成本,提升創業效率,助力青年人才跑出創新創業“加速度”。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萬隆區長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今年是京西行動收官之年,請介紹一下“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在緊抓機遇,推動京津地區轉型發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人民日報的記者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文化女士來回答。
-
嘉賓
李文化: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緊抓冬奧籌辦、“兩園一河”協同聯動發展和服貿會“一會一址”落地重大機遇,全面落實京西行動計劃,統籌推進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要活動,固定資産投資佔京西地區比重超7成,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年度評估兩次榮獲“優秀”,永定河園區獲評市級兩業融合示範園區,京西地區轉型發展邁上新臺階。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借勢冬奧謀發展,充分彰顯“雙奧之區”獨特魅力
我區作為北京冬奧組委駐地和首鋼滑雪大跳臺競賽場館所在地,始終堅持“服務冬奧、參與冬奧、借勢冬奧”理念,冬奧場館及配套設施如期建成並持續利用,M11線西段、S1線通車運營,人民渠路、石廣路等一批城市主幹路建成通車,北辛安、衙門口棚改安置房、西長安街城市森林公園群等一批民生項目交付使用,實現了冬奧讓城市更美好、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國代表團9枚金牌中的2枚在這裡收穫,“京西福地”已成為一張全新的靚麗名片。我區高效推動冬奧遺産可持續利用,舉辦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WTT中國大滿貫等世界頂級賽事,首鋼園入選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産名單和國家級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二、緊抓機遇重提升,持續增強京西轉型發展動力
202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作出“抓好‘兩園一河’聯動發展、打造京西活力空間”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期進一步提升石景山區在京西地區的引領帶動輻射作用、打造京西新的增長極提供了歷史機遇。我區將“兩園一河”作為京西地區轉型發展的核心引擎,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工作專班、項目建設現場指揮部,每週統籌調度,每日現場會商,緊抓重點環節集中攻堅。注重規劃設計,緊扣永定河大河大野的生態本底和區域特點,聚焦先期啟動區,細化服貿會前亮相區域設計方案,打造水灘岸城融合空間。堅持項目帶動,將2025年作為項目建設攻堅年,加強與服貿會聯動銜接,全力推進潮玩悅享水岸、石景山(本山)改造提升等重點組團節點項目,建設錯落有致、疏密有度的“向水”“向城”商業街區,實現“望西山、觀濕地、看日落、品美食”的濱水活力岸線,打造“兩園一河”樣板和示範。
三、以展促産優品質,接續釋放新首鋼地區活力
2021年以來,我區連續4年舉辦服貿會專題展及相關配套活動,今年又迎來了服貿會“一會一址”永久落戶首鋼園的重大機遇,從北京冬奧會到服貿會、從冰雪激情到丹楓迎秋,我們堅持“展會+産業+消費”一體推進,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聚焦服務保障,全面履行屬地責任,全力構建“市區聯動、跨域協同、全域響應”機制,持續優化常態化管理服務,加快推進服貿會5.0場館改造和核心區周邊環境整治提升,近遠結合做好“會展小鎮”規劃建設,累計舉辦服貿會等國際活動近千場。聚焦以會興鏈,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首鋼高地,以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等活動落地為契機,持續放大展會溢出效應,有效串聯整合資訊技術、科幻、游戲電競等特色産業,首鋼園構建以科幻為主導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獲批市級文化産業園區等稱號。聚焦以展促消,圍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鋼支點,出臺加快促進消費提振升級實施方案,發佈會展經濟推動酒店住宿業高品質發展8條措施,豐富“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支撐,煥新升級“京西有驚喜”特色IP,六工匯、京西大悅城等成為京西消費新地標,首鋼園區獲評全球首發中心、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全區累計落地市級以上首店74家,2024年首鋼園入園游客突破1300萬人次。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李文化副區長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京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剛剛萬隆區長提到,石景山區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等特色産業,以及加快培育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産業。想請問,在“十四五”期間,石景山區在推動産業轉型、科技創新這兩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和成效?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新京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有請李文化副區長來回答。
-
嘉賓
李文化: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産業重塑助力區域轉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力促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做簡要介紹。
一、注重前瞻佈局,傾力打造京西原始創新策源地
我區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五子聯動的首要一“子”,全力建設京西科技創新強磁場。一是加速匯聚優質資源。立足高精尖産業結構和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生態構建,“十四五”時期,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59項,建成共性技術平臺14個,獲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市級重大課題支援39項,四夸克物質等一批基礎前沿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二是梯次培育創新主體。注重龍頭企業引領,依託中國電科等“創新國家隊”,實現系統倣真等前沿技術論證和體系化創新;依託抖音等龍頭企業和首鋼等市屬國企“創新先鋒隊”,加強智慧感知等關鍵技術攻關。實施中小企業夥伴成長計劃,出台獨角獸企業等專項支援政策,建立以國家級“小巨人”為引領、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為主力、創新型中小企業為後備的梯次發展格局。三是系統構建人才生態。堅持“引育用留”一體化推進,2020年啟動實施“景賢計劃”,每年設置5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評定景賢人才,運營景賢小鎮,建設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強化醫療、住房等全方位保障,全力打造京西人才高地。
二、深化改革提升,精心培育高品質發展動力源
我區將中關村石景山園作為全區産業轉型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加快建設高品質特色化園區。一是發展質效明顯提升。2024年,中關村石景山園實現收入4600億元、較2020年增長45.2%;勞均地均産出高於中關村園區平均水準;規上重點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數近2500件、較2020年增長5倍;PCT專利申請量412件、較2020年增長15倍,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産業轉型示範園區通報表揚。二是空間佈局持續優化。緊抓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機遇,以空間帶産業、以産業優空間,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京西八大廠”等特色空間納入中關村石景山園佈局,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面積拓展至14.4平方公里,增設1個省級高新區,形成“一核心、兩組團、五個特色園區”發展格局。三是體制機制高效運轉。率先實施中關村石景山園改革提升方案,壓茬推進91項重點任務和118項重大項目;完善管理架構,石景山園管委會區科委融合辦公,科技創新發展集團完成組建;2024年中關村石景山園創新發展綜合評價排名第5。四是創新引領作用凸顯。人工智慧大模型産業集聚區成為全市“一超多強”佈局的重要支撐;科幻産業集聚區成為全市“一核多點”佈局中的“一核”;北京銀行保險産業園納入全市“兩區”建設重點園區,中國電科智慧科技園揭牌國家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中關村虛擬現實産業園建設全市虛擬現實産業組團核心承載地。
三、堅持先行先試,持續深耕要素創新配置試驗田
聚焦數據、資本等要素,以制度創新突破“深水區”,以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催生高品質發展新動能。一是全方位打造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聯合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首鋼集團研究制定先行先試政策和實施方案;對接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導入數字文化資源;建成人工智慧大模型服務平臺等一批共性技術平臺;謀劃人工智慧文化應用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以首鋼園為核心打造未來數字空間産業矩陣。二是體系化建設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近10000P智算中心,依託京津冀晉信用科技實驗室拓展信用數據融合共用應用,依託數據(數字)資産流通中心推動數據制度、政策、標準先行先試,依託特色工業廠房打造全鏈條機器人智慧化訓練場。三是高標準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率先發佈“科創金融石景山方案”,建設全市首個數字人民幣綜合性試驗區。制定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高品質發展“路線圖”,設立總規模30億元區級引導基金,構建“1+X”基金矩陣。實施上市企業培育“領航計劃”,“十四五”時期新增上市公司6家,上市公司數量達20家,IPO數量為“十三五”同期兩倍。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李文化副區長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在石景山金頂街是一條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駝鈴古道,今年初模式口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也成為全區的一張文旅金名片,我想請問石景山區的領導,在“十四五”時期,咱們圍繞文旅高品質發展還有哪些亮點做法和成效?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日報的記者。這個問題我們有請石景山區副區長鐘棉棉女士來回答。
-
嘉賓
鐘棉棉: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模式口古稱“磨石口”,是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描述的“好地方”。這裡曾是古都北京通往塞外的咽喉之地,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軍事文化、民俗文化、商貿文化和古村落文化,這裡也成為京西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地。街區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保及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15處,此外還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院落及建築百餘處。街區自2021年9月開街以來,我們系統推進了一系列文物保護修繕、市政設施升級、違建拆除治理以及公共文化空間改造利用,如今已形成15景、30院、百餘鋪的街區面貌。當前,我們正持續推進模式口花園街區建設,未來將有更多精品院落開放,不斷推動從主街向小巷的全域風貌整體提升,重現千年古道、百年老街的京西盛景。
過去這五年,是模式口地區不斷更新、逐步復興、京西古道重現繁榮的五年,也是石景山區文旅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五年。形成了諸多具有區域特色的經驗做法。下面從三個方面做簡要介紹。
一、高水準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實現從基礎保護到融合賦能的品質躍升。一是文物保護力度空前。堅決落實保護第一的工作要求,累計爭取各級資金2億元,完成法海寺、承恩寺等各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80余項。推動文物有效活化利用,依託古建生態打造石景山書院,古建群、功碑閣開門迎客,石景山(本山)保護提升工程即將完成。二是城市文脈傳承清晰有序。深入挖掘首鋼工業文化、永定河生態文化、八大處傳統文化、模式口歷史文化、八寶山紅色文化、創新及冬奧文化的豐富內涵,編印出版《京西論“道”》系列叢書,成功舉辦四屆西山永定河文化節,“山河永定”品牌落地生根。首鋼園更新改造項目入選國家級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三是博物館之城建設欣欣向榮。新增博物館3家,類博物館4家,每10萬人博物館擁有量由0.5家增至1.78家。
二、高標準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實現從基礎保障到精準惠民的服務躍升。一是公共文化空間持續更新。實現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4.1萬平文化中心對外開放,並多次入選北京網紅打卡地。規劃建設首鋼煤倉改造、京西藝術中心等重大文化項目,高品質文化空間載體不斷豐富。二是公共文化産品不斷翻新。聯動東方演藝集團、開心麻花等藝術院團,“家門口看頂級演出”成為群眾文化生活新常態。公共文化滿意度獲北京市公共服務品質監測評價第一名,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並在創新發展復核中獲評“優秀”。三是公共文化服務加速創新。打造“書香石景山”,掛牌全國首家數字藏品類博物館。“‘文化+’智慧社區管理系統”獲評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
三、高品質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從單一業態到多元聯動的價值躍升。“十四五”期間,全區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2.6%,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收入年均增長20.4%,文旅産業規模邁上新臺階。一是文旅+會展,打造城市旅游新目的地。實施會展經濟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推動首鋼園打造“會展小鎮”,優化園區及周邊餐飲、酒店、體育、藝術等業態結構,實現小鎮能辦展、能游玩、能購物、能住宿。首鋼園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二是文旅+科技,升級城市旅游新體驗。探索新質生産力賦能文旅新發展,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幻大會,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石景山游樂園元宇宙體驗劇場等十余項文旅科技融合場景成為旅游新目的地。三是文旅+體育,實現冬奧遺産轉化新突破。引進WTT中國大滿貫、滑雪大跳臺世界盃等國際頂尖品牌賽事,舉辦“京西電競節”,持續推進“電競之城”建設。成功入選“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推出《石景山區賽事經濟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構建起“賽事+文商旅展科”的多元融合發展新模式,釋放賽事經濟新動能。四是文旅+平臺,推動特色文化共創共用。組建京石文旅集團,以市場化運作全面提升産業運營效益。打造“石景山禮物”文創品牌,形成“山河永定”“剛柔並濟”“傳統新韻”等産品系列,並成功納入北京禮物體系。
今天發佈會現場,我們為大家帶來了兩件“石景山禮物”代表作品:此刻縈繞會場的溫潤雅香,來自“山河永定”系列,由來自我區的市級非遺和香製作技藝傳承人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形態為意象精心打造而成。
手中的這一盒胸針則是“剛柔並濟”系列的代表作,材質採用的是首鋼集團鍛造的直徑僅為0.01毫米的鋼線,結合區級非遺李氏京繡技藝製作而成,可以説形象地連結起石景山的過去與未來。
作為首都城市西大門,石景山區集山水之美、文化之韻、科技潮流與現代活力於一體,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催生出源源不斷的新産品、新業態、新場景。歡迎大家常來京西福地石景山走一走,看一看,京西有驚喜,石景山歡迎你!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鐘棉棉副區長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中新社記者:除了在産業上創新發力以外,在城市更新方面石景山區有哪些創新舉措?尤其是針對老舊小區多、老房子多這樣的情況?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中新社記者,這個問題我們有請石景山區副區長曹世輝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曹世輝:謝謝主持人,我來回答記者朋友的提問。
石景山區在“十四五”期間,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兩大戰略”,統籌實施481個城市更新項目,帶動投資超900億元;堅持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提前完成樓本體改造任務;堅持實施五大棚改,惠及14200余戶居民;堅持推進老舊廠房更新,首鋼園成為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2024年游客量達到1300萬人次。石景山區圍繞城園融合、産業融合、生態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全力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高水準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正走在快車道上。
一是打造宜居品質之城。“十四五”時期,我們緊抓國家和北京市支援城市更新的一系列政策,爭取資金,着力解決過去作為老工業基地時代遺留的老廠房、老舊小區、老舊平房區,推動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廠區方面,首特鋼轉變為涵蓋“辦公+研發”的科技園區,北重廠轉變為科技文化産業園。老舊小區方面,106個、551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樓本體改造全部完工,實現“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特別是全區老舊小區上下水改造率達到了93%,老樓加梯竣工總量達到173部,利用超長期國債支援,更新219部住宅老舊電梯。我們還爭取了國債資金支援,啟動永定河盧三段堤防工程建設,永定河畔百年麻峪村搬遷實現了破題。
二是打造文明美麗之城。石景山區依山傍水,生態本底優良,工業底色鮮明,具有鋼花與水花輝映、銹色和綠色交織的城市風貌,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24.4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55.28%,先後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區”稱號。我們依託“花園城市建設”,實施城市綠化彩化三年行動,建成40.2公里西山綠道,實現與海淀區聯通,打造京西“天然氧吧”,吸引超42萬游客登山踏青;推動松林公園等12處全齡友好公園和15條林蔭路建設,提升市民綠色獲得感;抓住“兩園一河”聯動發展機遇,推動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綠道建設,將綠道和水岸聯通,打造花園城市,努力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三是打造創新活力之城。石景山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經歷了京西八大廠的輝煌年代,也承受了首鋼涉鋼産業搬遷調整以來的陣痛。我們堅持以城市更新服務産業轉型,首鋼北區入園企業達到489家,吸引就業超14000人。依託保障性租賃住房,為全區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提供住房支援。我們高水準建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有序推進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實施石景山古建群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詩意石景山”入選國內旅游宣傳推廣優秀案例,城市形象從過去的“灰濛濛”“冷冰冰”轉變到現在的“清爽爽”“暖融融”。
四是打造安全智慧之城。石景山區不斷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在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網格化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率先編制印發《石景山區安全韌性城市(單元)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構建“區—街區—單元”三級安全韌性空間格局,形成9個試點社區和4個老舊小區韌性建設項目清單。我們堅持加快城市治理體系提質增效,開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年活動,下力氣抓好兩個“關鍵小事”,深化物業“紅黑榜”考核評價機制,激勵1047家次“紅榜”項目樹標桿、56家次“黑榜”項目抓整改,倒逼物業服務品質提升。提出垃圾分類“八條硬措施”,開展桶站“滿冒臟污”、垃圾不分類等問題專項治理,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推動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讓“關鍵小事”成為便民好事。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創新性打造“智網實格”系統,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人民城市。石景山區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城市更新服務人民、服務企業,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曹世輝副區長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出席今天的“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石景山區專場,也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系列發佈會的持續關注和報道。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