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我們邀請到昌平區政府主要領導進行專場發佈,主題是“昌平:最年輕的平原新城,最具活力的未來之城”。
“十四五”期間,昌平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建設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改革攻堅開放共贏試驗區、城鄉治理協調發展先行區、人文宜居生態優美示範區為總目標,以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為總抓手,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首先,我介紹出席本場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劉曉東先生
昌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 倪娜女士
昌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張慶武先生
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 柳強先生
昌平國家實驗室副主任 金勤獻先生
微元合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劉波先生
下面,有請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曉東先生介紹“昌平:最年輕的平原新城、最具活力的未來之城”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劉曉東:謝謝主持人。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向大家介紹昌平的情況。首先,我代表昌平區委、區政府和全區227萬人民,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援昌平發展的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十四五”這五年,是首都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昌平跨越發展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四區”建設為總目標,以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為總抓手,勤奮務實、力爭上游、走在前列,經濟競爭力、新質生産力、綜合承載力、區域吸引力大幅躍升,高品質發展成效顯著、亮點紛呈,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亮在經濟大幅躍升:我們抓好經濟發展這個最重要任務,加快建設量質齊升的繁榮之城。
一方面,在“減量”中實現了“提質”,在“約束”下跑出了“加速度”。在城鄉建設用地凈減8平方公里,單位産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19.7%和42%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GDP年均增長6.2%、高於全市1.3個百分點,總量突破了1800億元。今年上半年,又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了7.1%的高速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2%,總量突破150億元大關;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邁上了6萬元新臺階,今年上半年增速達到5.9%,排名全市第三;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1.2%,總量邁上700億元大關。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增速達到15.2%,建安投資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前三。同時,上半年多項指標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增長28.9%,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78.5萬平方米,均排名全市第一。旅游消費增長38.8%,工業增加值增長15.4%,科技服務業收入增長12.8%,資訊服務業收入增長9.3%,均排名全市前列。經濟發展成績單保持“優+”。
另一方面,我們不僅“做大蛋糕”,更“調優配方”,攢足了“發展後勁”。五年來供應産業用地超2000畝,産業投資年均增長超過20%,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7.5%提升至32.6%,科技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16.6%,總量翻了一番,成為第三大支柱産業。在經濟結構優化的帶動下,五年來落地億元以上的項目493個,“小巨人”企業達到81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882家,國高新企業達到2946家,均排名平原新城首位。上半年,272家企業上榜2025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排名全市第三,形成了一批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
第二,亮在深化“四個融合”:我們發揮科技創新這個最大優勢,加快建設科創引領的未來之城。
作為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承載區,昌平區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佔全市1/3,高校數量全市最多,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全市最高,是北京最年輕、最具活力的未來之城。我們以深化“研城、央城、校城、産城”這四個融合為着力點,打造世界級創新集群和産業集群。
我們以研城融合建設“策源地”。以昌平國家實驗室以及41所高校、64家央企研究院、88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10個工程技術中心為支撐,構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集群。“十四五”期間獲評國家及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62項,2025中關村論壇發佈的十項重大成果當中昌平獨佔四席,細胞焦亡技術開闢了抗腫瘤免疫新賽道,“北腦二號”填補國內高性能侵入式腦機介面空白,未來科學城首次躋身全國科技城百強榜前三,昌平正崛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我們以央城融合牽手“國家隊”。未來科學城作為承載央企創新發展的要地,吸引了67家央企集團的443家分支機構、6家鏈主央企入駐,涌現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大功率鐵-鉻液流電池堆等全球首創成果,5個國之重器在這裡誕生,助力央企新獲批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今年我們制定了支援央企科技創新行動發展方案,保障兵器工業、國家電投二期等項目完工,推動中石油、中糧二期等項目開工,上半年央企項目開工面積達58.8萬平方米,為近年來最多。央企稅收在去年較三年翻一番的基礎之上,今年上半年再增長近三成。昌平已成為央企在京佈局發展的首選之地。
我們以校城融合貫通“産學研”。聚焦“一園兩口”,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在沙河高教園,與10所高校共建未來大學科技園,北航空天産業園、北郵未來通信産業園、華電國際能源電力創新中心已投用,北師大未來生命健康産業園已開工,高教園獲評“2025年度最具投資價值園區”。在南口鎮,與清華大學共建國重基地,僅用兩年就完成規劃、設計、開工、交付“四步走”,首批2個實驗室已經入駐。科學家公園一期開園,前沿交叉創新研究院已落地星煜空天等11個成果轉化項目。年內將實現一二期整體投用,成為清華大學主校區以外規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在馬池口鎮,依託北大“新校區+新工科”,打造北京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集群,首批9個實驗室承載空間年底封頂。這兩大“創新極核”建成後將入駐超4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形成世界級“科創引擎”。同時,我們借鑒哈佛、康橋、斯坦福等世界級大學城建設經驗,將科學基因融入城市建設,高水準編制南口、馬池口科學家小鎮規劃,打造學研産城融合的空間系統,“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加速融合成型。
我們以産城融合共築“生態圈”。把城市變成産業磁場,打破傳統産業園、居住區、行政區的壁壘,大尺度規劃了G6科創走廊、G45産業走廊,以及京北生態走廊,以高速、軌道、綠道密切連接,打造“科創型、國范兒、未來感”的世界級科創廊道。在西部,構建了以生命科學、數字智慧和科教集群為特色,以生命科學園、朱辛莊數智創新港、未來大學科技園、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機器人産業園、國際醫療器械城、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清華南口國重基地等10多個創新組團為支撐,科教融合引領,産學研協同發展的G6科創走廊,規劃産業空間超1400萬平方米,已建成521.8萬平方米。在東部,形成以先進能源、未來健康和央企集群為特色,以央企創新創業集聚區、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集聚區、“未來美城”以及北七家工業區等多個組團為支撐,央企創新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G45産業走廊。在中部,打造以城市北中軸綠楔和花園城市為主脈,串聯奧北森林公園“十園”、未來科學城生態休閒公園、昌平新城生態休閒公園等節點,構建連片成帶的京北生態走廊,並以北清路串起三個走廊,塑造産城融合、生態宜居的創新格局。
同時,秉持“科學+城”的理念,全國首家超極合生匯開業即頂流,全市最大山姆會員店將於10月底開業,全國首個“好房子”龍湖觀萃、北師大直屬生命園學校相繼落地,暢通“以産興城、以城聚人、以人促産”的良性迴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個月小米青年公寓正式投用,月租僅為市場價的1/3,讓奮鬥的青年輕裝上陣,在溫暖的起點上追逐夢想。
第三,亮在産業轉型升級:我們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這個最強動能,加快建設産業向新的活力之城。作為全市發展新質生産力策源地和未來産業主陣地,我們系統構築了現代化的産業體系。
一是三大千億級主導産業聚整合勢。醫藥健康産業集聚企業2854家,獲批一類創新藥11個;今年我們推動神基制藥中國總部在昌落地,創全市神經領域外商投資紀錄;諾華制藥成為全市最大藥廠,昌平工廠擴産項目啟動,醫藥健康産業收入年均增長9.2%,總量達1040億元,上半年增速達到9.7%。先進製造産業去年收入突破1600億元,上半年增速實現了翻番,達到15%。特別是投用小米首座自有數字化智慧工廠,在這座高度自動化的“黑燈工廠”裏,單個産線每6秒就能下線一部高端智慧手機,入選國家首批卓越級智慧工廠,助力小米成為全國上半年手機銷量冠軍。先進能源産業聚焦能源網際網路、風電光伏、氫能和儲能賽道,匯聚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共60個,去年産業收入達到2532億元。今年全區首家能源領域標廠建成投用,落地北汽福田氫燃料商用車基地,建成國內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溫榆河公園·未來智谷,二期也將於9月開園,成功獲批國家零碳園區標準試點城市和北京市綠色生態示範區。
二是未來産業前瞻領跑。成功獲批全市首批未來産業先導區,合成生物製造開啟“造物”新時代。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集聚區初具規模,搭建共性技術平臺13個,集聚企業123家,佔全市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實現收入34億元,佔全市近60%。推動丹納赫落地首個在京實體創新中心,服務微元合成成為全國首家獲批生物製造阿洛酮糖企業,入選工信部第一批“生物製造標誌性産品”名單;齊禾生科摘得中國首張主糧基因編輯安全證書,打造産業創新主峰、生態高地。機器人産業加速進化,集聚企業共138家,打造京北唯一機器人産業園,産研用一體創新加速突破。國際倣生科學院落戶昌平,推動石頭科技問鼎全球智慧掃地機器人市場榜首,松延動力發售全球首個多場景連續後空翻人形機器人,壹點靈動實現骨科智慧裝備海外商業化“零的突破”,“龍頭引領、多點突破,應用示範”的創新生態加速構建。去年全區機器人産業規模突破百億元大關,佔全市總量超三成。6G産業會聚未來通信新途徑,率先出臺産業集聚區行動計劃,努力攻關通感一體、空天一體、通算一體技術,推動中國移動資訊港建成全球首個多頻段融合的6G試驗網,完成行業首個3.5吉赫茲智慧超表面室外試網實驗,落地我國首個6G機器人實訓場,發佈全球首個“智簡內生6G原型系統”,為未來通信版圖標注“昌平坐標”。
三是産業生態融通共生。打造有57項惠企政策組成的“1+1+N”政策矩陣,今年又發佈了優化營商環境“宜商十條”,在全國首推人工智慧政策計算器“昌慧達”,累計兌現政策資金31億元,讓企業在“絲滑服務”中盡享便利。上半年新增市場主體2.7萬戶,排名全市第一。落地全國首支認股權策略行權基金,科技産業基金群規模達到1500億元,入選中央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援辦法,搭建共性服務平臺79個,為産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亮在城鄉加速融合:我們突出平原新城這個最鮮明的定位,加快建設美麗宜居的品質之城。去年,我們在全市率先出臺了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城鄉建設步入了煥新提質的新階段,呈現出城鄉煥彩的新畫卷。
一是新城建設,規劃引領、軌道先行,“軌道上的平原新城”呼嘯而來。昌平是“軌道上的城市”,在建及建成軌道線路達到8條、站點46個,總里程超過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我們堅持“産城融合、站城一體”的理念,106個街區、8個鎮域全部完成新版規劃,五年來供應住宅用地157公頃,排名全市前列。“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由“工筆畫”變成“實景圖”。下一步,我們將推動市郊鐵路東北環線年內開工,18號線年底開通,完善與中心城區的半小時通勤圈。同時,規劃建設霍營、新龍澤等20個軌道微中心,打造工作、居住、商業於一體的“15分鐘生活圈”。
二是城市更新,精雕細琢、分類施策,“老空間”煥發“新容顏”。堅持策劃先行與規劃引領相統籌、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協同,專業支撐與公眾參與相統一,城市設計與城市美學相融通。打造了産業空間推陳出新、文化遺産激活煥新、生活空間改造更新、老舊設施革故鼎新等模式,覆蓋小區、社區、街區、園區等全場景。首發LONG街、“兩廟一街”等四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案例,數量排名全市前列。今年又清華南口國重基地、超極合生匯等四個項目入圍評審,都走出了一條可持續更新的“昌平路徑”。
三是回天蝶變,十年磨劍、“睡城”覺醒,探索超大社區治理樣板。實施兩輪迴天行動計劃,投用180個重點項目,引進名校17所,萬畝森林公園持續擴展,2.8萬“創客”就近創業,平均通勤時間降低11%。根據市發展改革委回天行動計劃推進效果居民滿意度調查顯示,97.8%的居民對回天居民提升效果點讚認可,我們探索打造了“回天有約”協商議事模式,入選全國基層治理實踐創新案例。目前,正在謀劃第三輪迴天行動計劃,推動回天治理從治“大城市病”向謀高品質發展轉變,打造宜居、活力、幸福、智慧的新家園。
四是花園城市,綠道串聯、文旅融合,美麗昌平畫卷徐徐鋪展。昌平森林覆蓋率達到49.46%,一半森林、一半城,PM2.5平均濃度達到“20+”水準,是一個可以“深呼吸”的地方。我們以建設花園城市先行示範區為目標,新增造林綠色2.5萬畝,建成公園49個,形成9個萬畝以上的森林組團,“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轉角見園”成為現實。我們以綠道為媒,聚焦“全齡友好、連續可達、環境宜人、功能豐富”為目標,規劃“一帶、兩脈、三環、多廊道”的千里綠道體系,串聯起昌平的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文、鄉村與城市。溫榆河綠道42公里綠道惠及沿線120萬群眾,“延壽徑”步道可邂逅銀山塔林的古風遺韻,遠眺燕山的雲海蒼茫。我們還推動“綠道+”文旅農商體融合發展,舉辦中國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延壽越野賽等賽事,打造騎行示範區、明文化論壇等品牌。今年的“千帆音樂季”吸引樂迷超13萬人,帶動消費1.3億元。昌平正以便捷的交通,良好的服務、優越的環境成為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的優選地,如今的昌平正生動呈現未來城市、田園城市、公園城市、森林城市、花園城市有機融合的和諧畫卷,展現出獨特魅力。
五是鄉村振興沃野新章、和美共生,“百千工程”興業富民。高起點推動“百千工程”示範創建,打造鄉村振興“辛莊模式”,培育特色餐廳、文創工坊等新興業態9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萬人次。在這個被稱為“京郊小大理”的世外桃源,可以喝咖啡、逛市集、品美食,享受落日音樂會的松弛時光,是大家放鬆身心的詩意棲息地。在“百千工程”的帶動下,昌平鄉村振興取得了豐碩成果,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加快建設,昌金路沿線風貌持續優化,農民收入連續四年居涉農區首位。今年上半年總量和增量繼續領跑全市,實現了“生態美”和“百姓富”的共贏格局。
第五,亮在民生答卷厚重:我們堅守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最高理念,加快建設昌盛平安的幸福之城。
我們推動高品質就業促進共同富裕。堅持産業發展帶動就業擴容,成功入選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試點,五年來新增就業崗位超25萬個,實現了優質崗位與産業人才的精準匹配。“十四五”居民收入年均增長6.75%,連續十年獲評北京充分就業區,群眾的獲得感更強了。
我們促進高品質公共服務均衡可及。五年來新增中小學學位2.8萬個,名校名園33個,由海淀稻香湖學校承辦的“清香未來城學校”9月即將開學,將打造中西融合的優質國際學校。特別是今年我區中高考平均分優秀率排名平原新城及生態涵養區第一,有9名學生考入清北,1名學生進入全市“盲盒”榜單,高考成績創歷史新高,獲評學習型城市示範區。聚焦打造京北優質醫療服務帶,推動三級醫院達16家,今年積水潭醫院回龍觀二期及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相繼投用,公共衛生服務大廈年內完工。
我們推動高水準社會保障溫暖有力。精心呵護“一老一小”,獲批中央普惠托育服務示範項目,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托育園和全市首家普惠醫養融合服務中心,讓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小孩兒得到精心照料,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同時,全區安全事故數和亡人數也實現“雙下降”,達到歷史最好安全水準,群眾安全感排名四年躍升9位,居全市第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面向“十五五”,昌平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與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錨定“四區”建設目標,主動擔負歷史使命,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十五五”跨越發展,在首都工作全局中作出更大貢獻,以高品質發展新成效譜寫昌平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曉東區長的介紹。
下面,有請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新聞發言人倪娜女士介紹昌平區城市建設有關情況。
-
嘉賓
倪娜: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向大家介紹昌平區城市規劃建設有關情況。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昌平是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既是科技創新高地,也是生態宜居新城。近年來,我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努力打造更有品質、更具活力、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優化城市結構,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我們科學謀劃城市空間佈局,統籌人口、産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全區街區控規編制報審實現全覆蓋,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全部獲批實施。堅持“産城融合、站城一體”發展,近三年供應産地用地超2000畝,今年以來投用國際醫療器械城東區、科興高精尖成果轉化基地等高品質空間超100萬平方米。接下來,我們還將有序釋放北七家工業區、馬池口工業區等存量空間,高品質建設霍營、新龍澤等軌道微中心,以及保利未來大都會、華潤未來城市等商業綜合體,實現區域産業、商業價值躍升。新城東區三年成勢、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目標。目前居住區域已成形,市政道路全面覆蓋,清華附中建成開學,濱水商街順利供地,正引進一家綜合性三甲醫院,公服優良,商業發達,居住品質一流的魅力新城加速形成。
回天“睡城”蝶變宜業、宜居新城,持續實施兩輪迴天行動計劃,累計建成投用道路、學校、醫院等項目180個。今年74個項目已開工49項,年內將完工投用28項。圍繞微提升、軟治理協商水準,形成了回天有約協商議事等創新實踐,打造了“有話好好説、金域良言”等一批品牌,回天治理經驗入選全國基層治理實踐創新案例。目前,正在謀劃第三輪迴天計劃,持續打造首都超大社區現代化治理樣板。
二是我們完善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基礎設施是城市運作的骨架,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推動交通、市政、公服等設施提檔升級。持續織補道路網路。七北路、回昌路等14條重點道路實現完工,安立路等主幹路加快建設,北清路快速化改造竣工,將快速串聯京津高速與京藏高速。持續完善基礎設施,159個老舊小區管網正在實施改造,南口污水處理廠站等加快提升改造,東坨等三個新建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投用。全區首座油氫一體站、首個超級充電場站建成投用。持續補齊高品質公服設施。推進北師大昌平實驗學校等項目建設,教育集團中小學生覆蓋率達65%以上。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正式開診,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持續優化審批服務,建立“市政+供地”銷號制度,助推企業“拿地即享成熟配套”。創新“多策合一”並聯審批等改革舉措,未來新科低碳産業園二期廠房項目實現“竣工驗收即發證”,“抵押即交證”入選全市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案例。
三是我們推進城市更新,煥發城市發展活力。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們堅持以民生需求、産業升級、存量利用為導向,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439個,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城市更新論壇,首開LONG街、昌盛園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北科嬰幼學苑、回龍觀“兩廟一街”四個項目獲評北京“最佳實踐”案例。其中,北科嬰幼學苑項目還入選全國首批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複製經驗清單。今年,清華南口國重基地、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及白浮泉公園改造提升、超極合生匯、興壽鎮全域微更新四個項目入圍群眾投票環節,其中三個項目投票結果進入全市前十名。
我們聚焦重現昌平老城“永安坊”歷史輪廓,系統謀劃實施了永安古城更新項目。目前一期改造工程及三角地公園率先亮相,小南門線上節點基本完工,文化館、城隍廟等項目將在年內陸續開工。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加快推進永安熱力廠、沙河站東部地區等其他更新項目建設,提前做好三年行動計劃和項目謀劃,創造更多城市更新品牌。
四是我們強化環境治理,打造生態宜居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PM2.5平均濃度降至24.5微克/立方米。統籌水環境和水生態治理,實施天通苑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推進溫榆河、天都河等流域綜合治理,構建河湖生態廊道。7個國試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好水”標準,上風上水的生態本底持續鞏固。
我們大力推進花園城市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9.46%,構建“一帶、兩脈、三環、多廊道”的綠道格局。溫榆河生態休閒綠道42公里綠道改造提升等項目即將開工,形成總長度900余公里的綠道網路體系。未來科學城生態休閒公園、百善郊野公園等項目正在建設中,溫榆河公園二期今年將如期開園。建成一批城市畫廊、花園村莊和花園社區,打造森林環抱的生態之城。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倪娜副區長的介紹。
下面,有請昌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慶武先生介紹昌平區人才工作的有關情況。
-
嘉賓
張慶武:朋友們,昌平是昌盛平安之地,也是尚賢愛才之城。作為北京市佈局建設的高水準人才高地主陣地,近年來我們持續優化生態建設,助力人才安居樂業,引領地區高品質發展。下面,從三個方面介紹昌平人才工作。
第一,廣聚英才是昌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昌平是人才大區,智力資源和創新要素富集。這裡各類英才集聚發展,已匯聚58名院士、3000余名行業領軍人才、5.8萬名科研人才、30.1萬名産業人才。
這裡,智力資源加速連結。擁有央企機構440余家,在“能源谷”搭建了研發平臺79個、協同創新平臺24個,帶動上下游人才項目116個。
這裡,科技潛能充分釋放。擁有250余個國家級、省部級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數百支專家領銜團隊集聚創新,“生命谷”服務10余家高水準研發機構,吸引落地118家知名科學家和專家創辦企業。
這裡,産教融合蓬勃發展。擁有41所高校及分校區,師生近20萬名,未來大學科技園、清華南口國重基地、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等一批産學研用平臺築巢引鳳,300余個高校項目落地轉化。
這裡,群賢畢至,聚以成勢,必將成為各類英才築夢、逐夢、圓夢之城。
第二,禮遇賢才是昌平發展的鮮明特質。
昌平是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地方,人才支援政策和配套體系加快優化,形成優勢。
這裡,真心愛才,有分類支援的引育體系。發佈實施四項人才引育計劃,探索推動23項政策措施支撐落實,“星斗計劃”集聚培養大師、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雨燕計劃”集聚培養青年科技人才,“騏驥計劃”集聚培養卓越工程師,“雲臺計劃”集聚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創金融人才。近兩年,引育支援四方面人才1300余名。
這裡,誠心引才,有配套保障的比較優勢。持續做優品牌項目“昌聚工程”,每年投入財政資金1億元,開展頂尖類、傑出類、領軍類和青年類人才評選保障,給予獲評人才50萬至300萬資金支援。同步給予7項配套服務,涵蓋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生活保障、政治禮遇等方面。近兩年,評選支援高層次人才315名。
這裡,悉心育才,有協同聯動的創新機制。探索建立人才與教育、科技融合支撐的“三位一體”領域體系。實施央地、研地、校地協同引才和“科技副總”校企地聯動引育、碩博士校地聯合培養、基礎科研支援等一系列人才項目和政策。近兩年,協同引入人才592名。
這裡,尚賢使能,禮遇優渥,服務保障體系和央地、研地、校地人才一體化發展成為亮點特色。
第三,青年人才是昌平發展的源頭活水。
昌平是北京最年輕的地區,14歲至35歲青年人口占比40.5%。今年,北京市啟動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我們作為試點單位,在全市率先發佈實施了“所有”政策措施。
這裡,政策量身定制,來了就能幹事兒。每年拿出財政資金1.3億元,組織實施11類19條政策措施,有創業就業補貼、創業貸款全額貼息、生活補貼、免費工位、人才公寓租金減免等來之即享的普惠政策,也有創新創業大賽獎補、科研資助、人才項目獎補等達標可享的扶持政策,貫穿創新與創業,涵蓋工作與生活。
這裡,場景職住一體,來了就有品質。統籌26家市級標桿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優質空間,提供2500個工位免費使用和市場化服務。規劃5處人才公寓近千套房源,給予7天至3個月免費三年半價優惠。首批投用三處青年人才創未來生態街區,設置政務辦理、孵化轉化、休閒安居、産教融合、共性技術平臺等功能,輻射服務1.5萬名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
這裡,活動常態上線,來了就很精彩。接續舉辦校友對接、投資路演、青年賽事、科研資助、休閒社交等青創活動59場,吸引3萬餘名青年人才參加。
這裡,服務有求必應,來了就有陪伴。開發青年人才線上小程式,連結審批平臺,實現政策申領“一網通辦”,試點4個月來749名青年人才享受政策。推動創業路上,有人陪政務幫辦團隊代辦事項走流程,政策管家團隊兌現政策做服務,“光合嚮導團隊”專人專責提供知識産權、成果轉化、科創金融等百餘項陪跑支援,讓青年人才創業創新更容易。
這裡,青年匯聚,潛力迸發。撒一把種子,等一園花開。朋友們,才依城而盛,盛在發展機遇、支援保障、成長沃土;城因才而興,興於創新驅動、智力引領,聚勢賦能。昌平是廣聚英才的“首善地”,也是才盡其用的“圓夢地”,我們真誠期盼海內外各類人才相聚昌平,共創未來。
我就介紹這麼多。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張慶武部長的介紹。
下面,有請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柳強先生發佈昌平區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有關情況。
-
嘉賓
柳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近年來,昌平區聚焦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以未來科技城為核心載體,堅持大力度支援、高強度投入、全方位保障,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精準對接,成為全市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年來,未來科技城規上企業數量年均增長10.6%,收入年均增長7.9%,工業産值年均增長16%,首次躋身全國科技城百強榜三甲。工作中,我們重點推進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系統推進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建設,創新格局更加優化。生命谷有四大國家級功能區政策疊加優勢,匯聚10余家頂級研發機構,集聚300多名高層次人才。聚焦完善産業生態,我們搭建共性技術平臺57個,包括華北地區唯一的疫苗檢驗中心、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引進新生巢、飛鏢、禮來等一批標桿孵化器,形成了“實驗室—共性平臺—小試中試—臨床應用”的1公里轉化圈。截至目前,科學家創辦企業達到118家,連續三家獲評年度生物醫藥標桿産業園區。
能源谷是全國能源創新要素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匯聚18家參建央企、7個院士工作站,入駐了2萬餘名科研人才。今年我們制定支援央企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推動央企“打開院墻搞科研”,累計建成協同創新平臺24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3個,服務央企相繼承擔能源工業網際網路、智慧電網等國家重大專項,獲評有效專利1.6萬件,創制國際標準超220項。
沙河高教園聚焦建設為世界一流的高教園區,聚集了120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入駐學生約6萬人。工作中,我們深化“一校一策”合作機制,啟動建設未來大學科技園,落地全國首家“AI+新材料”智慧實驗室,建設了先進傳感與智慧裝備産教融合實訓基地,環沙河高教園區已落地高效成果轉化企業超300家,獲評産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産業體系更加清晰。
一是推動醫藥健康産業聚鏈成勢。醫藥健康産業是智力密集型、科技驅動型産業,我們立足資源稟賦,鍛造産業長板,集聚企業超2800家,3年産業年均增速超過9%。其中,在醫療器械賽道,集聚龍頭企業超過100家,是行業領域上市企業集聚度最高區域,29項産品入選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清單,産值佔全市比重超過40%。在美麗健康賽道,聚焦醫療美容、化粧品、保健品三大品類,構建起總部經濟、研發創新、高端製造為一體的産業生態鏈,累計備案化粧品550個,集聚企業超過150家,2024年産業收入超過120億元。在前沿生物技術賽道,引進培育數字醫療企業近百家,獲批AI三類器械證18張,佔全市近四成。在合成生物賽道,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集聚區初步形成,技術創新中心、轉化加速中心建成運營,引入華潤雙鶴等120余家企業集聚,發展態勢生機勃勃。
二是賦能先進能源産業提質增效。先進能源産業是昌平第一大主導産業,近年來,我們以央企總部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集聚一批能源領域標桿項目、實現一批先進能源場景示範,去年産業收入規模突破2500億元。在氫能賽道,依託中石化等央企研究院,聚集卡文汽車、明陽智慧等一批重點企業,推進氫能裝備製造産業園落地,投運了首座35MPa加氫站,構建制氫、儲氫、燃料電池、加氫站、應用全鏈條産業佈局,2024年實現收入超過250億元。在能源網際網路賽道,出臺了國內首個專項支援政策,聚集規上企業61家,整合了智慧電網、特高壓輸電、清潔能源等主要技術方向,2024年實現産業收入超過310億元。儲能賽道,深耕電化學儲能、物理儲能、儲熱等細分領域,中海儲能持續引領國內鐵鉻液流電池技術創新,華能氫能源斬獲2024儲能技術應用典範TOP10,2024年産業收入達到208億元。
三是促進先進製造産業提檔升級。先進製造業是昌平的産業支柱,集聚規上企業超過200家。近年來,我們聚焦先進製造産業躍升,以數字化、智慧化製造為抓手,打造了千億級産業集群,其中高端裝備産業方面,三一、福田等龍頭企業實現平穩運營,諾華昌平工廠擴産提效,小米手機工廠獲批了國家卓越級智慧工廠,“昌平製造”逐步向高端化、智慧化轉變。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方面,紫光數字經濟科技園、中軟國際等一批項目加速落地建設,10家企業獲評全市數字經濟標桿企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收入三年連續增長9.7%。此外,在機器人産業賽道,作為全市“一南一北”機器人産研結合示範區,我們發佈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集聚松延動力等138家企業,産業收入佔全市比重達到30%。
當前,昌平區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已進入縱深推進新階段。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加速主導産業“迭代”、未來産業“佔先”,加快打造北京發展新質生産力策源地和未來産業主陣地。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柳強副區長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各位領導好,我想請問劉區長,我們知道,昌平是北京醫藥健康産業的重要引擎,剛才您在介紹中也提到,醫藥健康産業作為昌平的三大主導産業之一,已經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那麼想請問您,昌平在營造醫藥健康産業生態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
嘉賓
劉曉東: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醫藥健康産業是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也是昌平的主導産業。近年來,我們聚焦建設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生命谷,實現了産業固投過百億、産業供地超千畝、産業收入破千億,形成了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産流通到終端醫療的完整産業鏈。昌平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醫藥健康産業的創新引擎。
一是聚焦科創引領,構建原始創新“策源地”。昌平創新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匯聚了北生所、北腦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等一批高水準研發機構,落地了全國首個生命科學領域國家實驗室——昌平實驗室,形成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國家隊”。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優良的創新環境吸引了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在此匯聚,涌現了化學重編程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國産多膠人工晶狀體等重磅成果,為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我們以鏈條思維重塑創新生態,在生命谷已經形成了“實驗室共性平臺、小試、中試、臨床應用”的“一公里高效轉化圈”,平均轉化周期僅為4.7年,遠低於國際上8至10年的平均時間。目前,科學家創辦企業已經達到了118家,誕生了中國首款“10億美元分子”新藥澤布替尼和“國內10億分子”新藥奧布替尼,一批原創新藥從這裡走向世界。還有許多原創成果正在這裡孕育生長,相信未來還將産生更多生物藥領域的“核爆點”。
二是聚焦産業集群,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打造面向未來的産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在醫療器械賽道方面,落地了中國高端醫療裝備創新與高品質發展交流中心,聚焦體外診斷、高端診療設備等領域,上市創新醫療器械數量佔了全市40%,全國佔了近10%。圖湃醫療的掃頻OCT設備也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醫療器械産業的産值佔全市40%,是全市醫療器械産業的主陣地。在前沿生物技術賽道方面,我們以臨床需求與應用為導向,努力破譯“生命密碼”,CGT在研管線達到181條,近30個註冊臨床批件獲得了批准,佔全國總量的5%,是産業發展的“新引擎”。在美麗健康賽道,聚焦醫美前端材料、化粧品顏料、保健品研發等領域,打響未來美城的品牌,産業收入年均增長達到22%,實現三年新增一個百億級的産業集群。今年我們服務艾美克,完成全市最大一筆海外收購,艾美克也成為全市唯一的全國醫美十強品牌,美麗經濟在昌平加速綻放。在腦機介面賽道,2025中關村論壇發佈的十項腦機介面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昌平入選了兩項,其中“北腦一號”完成全國首例卒中後偏癱患者腦機介面植入手術,標誌其在神經康復領域進入了實用階段。目前産業化項目已經完成選址,同樣是北腦所研發的“北腦二號”對標馬斯克的神經連接公司,成功研發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與千通道腦電採集系統,解碼演算法實現“即插即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猴子用意念攔截運動目標,目前兩者都已達到全球領先水準,將加快推進應用拓展和産業化落地,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三是聚焦生態營造,打造要素集聚“強磁場”。秉持“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的理念,構建了“投資+臨床+孵化+園區”四位一體的生態圈。生命谷已成為全國醫藥領域生態最完備、最具吸引力的産業“起錨地”。以政策體系為保障,發揮“兩區”政策的疊加優勢,量身定制了“美麗健康十條”、合成生物製造等專項政策,形成了人類遺傳資源專員、去中心化臨床試驗試點等全國全市的首創案例,讓企業在政策高地上享受陽光雨露。以平臺體系為支撐,圍繞産業共性需求搭建平臺近60個,引進像飛鏢、新生巢等標桿孵化器,落地了多個“全國首家”:比如投用全國首家國際APP醫院,竣工全國首個疫苗檢驗中心,掛牌全國首個國家級醫療器械服務站,讓企業不出園區就能享受到最專業的服務;以基金體系為“活水”,大家都知道,醫藥健康産業的創新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為破解企業融資難題,我們打造了“多層次、全周期”的基金體系,落地了市級200億元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成立了規模10億元的區級專項基金,並與康橋、高嶺等30隻基金達成合作,基金規模超過190億元,已投資了近500家(次)醫藥企業,暢通“科技-産業-金融”的良性迴圈。
四是聚焦空間支撐,建設産城融合的“新高地”。空間是昌平發展産業的最大優勢,我們堅持空間組團式規劃、産業板塊式發展。近三年,供應産業用地超1300畝,建成産業空間超460萬平方米。未來3-5年還可供應500萬平方米,空間資源充沛,我們推動産業規劃與城市設計相銜接,將生命谷打造成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最智慧的“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加快三期的建設,規劃建築面積313萬平方米,其中産業空間超110萬平方米。四個醫藥健康標準廠房陸續投用,敬候企業“拎包入住”。特別是在國家和市藥監局的指導之下,掛牌建設了國際醫療器械城,面積128萬平方米,覆蓋“産-學-研-用-金-醫-展-銷”全周期生態鏈,推動創新要素從分散走向共生,打造高端創新醫療器械的“矽谷”。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産業集群集聚、土地集約利用、設施集中配套,催生更多從0到1的突破、從1到10的轉化和10到100的産業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藥健康産業創新高地。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曉東區長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想提問給金主任,昌平區在構建發展醫藥健康産業過程中,構建了怎樣的産業生態體系來吸引眾多的人才到此紮根創業和工作?謝謝!
-
嘉賓
金勤獻:好,謝謝您的提問。
昌平區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醫藥健康領域的人才前來紮根,核心在於構建了一套覆蓋創新、轉化、金融、政策、空間和配套的全鏈條産業生態,讓人才在這裡既能安心搞科研,也能實現成果落地,更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具體來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頂尖創新資源集聚,為人才提供科研的“沃土”
昌平區以未來科學城生命谷為核心,集聚了昌平國家實驗室、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10余家國家級研發機構,形成了國際一流的科研集群。這裡有謝曉亮、王曉東、邵峰等這樣的戰略科學家,也有300多名高層次人才共同深耕,像鄧宏魁團隊的“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等原創技術不斷涌現,對科研人才來説,這樣的頂尖水準的平臺能讓他們的研究“從0到1”的原始創新有充足的資源支撐,能與最優秀的同行交流合作,自然願意在這裡紮根。
二、全周期轉化鏈條,讓人才成果“有處落地”
很多人才擔心(科研)成果會“束之高閣”,而昌平區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體系,解決了這一痛點。在生命科學園,打造了實驗室共性平臺、小試、中試、臨床應用“一公里轉化圈”,從孵化、研發到中試、轉化無縫銜接。搭建了近60家共性服務平臺,包括全國首個研究型醫院(高博醫院)、全國首個疫苗檢驗中心,以及飛鏢、新生巢等標桿孵化器,讓人才在科研、創業過程中能便捷獲取各類服務。目前全區已經有82個一類創新藥獲得在研審批,諾誠健華的奧布替尼等“重磅新藥”在這裡誕生。這種“研發有平臺、轉化有路徑”的生態,讓人才的科研價值能夠快速地轉化為産業價值,成就感和獲得感大大提升。
三、多元金融支援,為人才創業“保駕護航”
科研和産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援,昌平區構建了覆蓋生物醫藥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態。北京市200億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10億元生命谷産業基金、6億元合成生物製造科創基金相繼落地,聯合30余只市場化子基金形成191億元的資金規模,累計投資超過100家(次)昌平醫藥健康項目,總金額達到26億元。無論是初創團隊的研發投入,還是企業成長中的資金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滿足,讓人才可以心無旁騖地投入研究和創業。
四、完善政策與服務,讓人才“安心紮根”
昌平區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比如全市首個自貿區醫藥健康産業促進政策、“美麗健康十條”等專項政策,為企業和人才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支援,對不同層次的人才和團隊給予了高額獎勵,2024年已經支援了155名高層次人才。對人才發展平臺同樣也加速投入,支援舉辦高層次論壇,對孵化機構引進國家級人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獎勵20萬元,全方位賦能人才集聚和産業發展。
五、優質配套環境,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
除了産業本身,昌平區還着力打造高品質的生活配套,2000多套人才公租房、共有産權房可以“拎包入住”;與北師大合作的12年一貫制學校已開工;超極合生匯,未來將形成6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這些配套讓人才在工作之餘,能享受便利、舒適的生活,真正實現“工作在昌平、生活在昌平、紮根在昌平”。
總的來説,昌平區通過構建“創新有平臺、轉化有路徑、資金有保障、政策有支援、生活有品質”的全鏈條産業生態,讓醫藥健康領域的人才能夠在這裡實現科研價值、産業價值和生活價值的統一,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紮根昌平的核心原因。誠摯地歡迎更多人才加入,共同打造世界級生命健康創新高地。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昌平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金勤獻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您好,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提問給微元合成董事長劉波。我的問題是,微元合成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昌平企業,四年間已經從一個初創企業成長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桿。所以想請問一下您,昌平區在合成生物領域有哪些優勢?並且在此期間,您感受到了哪些關鍵性的支援,從而堅定了在昌平發展的決心呢?謝謝!
-
嘉賓
劉波:謝謝您的問題。作為一家在昌平區成長起來的合成生物製造企業,微元合成在四年間從幾人的初創團隊發展到今天覆蓋研發、生産、銷售的數百人團隊,在技術開發、産品商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正是昌平區“打造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策源地和産業引領區”,推動産業發展的縮影。
以下我將結合企業切身經歷,從四個方面闡述昌平區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提供的關鍵性支援。
一、政策先行:全生命周期護航,破解企業成長痛點
作為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産業的主要承載區之一,昌平區對合成生物産業的扶持並非簡單補貼,而是針對企業發展的全周期痛點精準施策。2024年1月推出的《昌平區支援生物製造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覆蓋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落地的完整鏈條,如剛才提到的“近期獲批的阿洛酮糖作為國內首個合成生物製造新食品原料”,就是在市場准入端精準破解企業發展痛點的案例。得益於北京市、昌平區大力推動,國家衛健委對法規監管進行創新優化,並於2024年9月發佈《食品加工用遺傳修飾微生物安全性評價申報材料要求(試行)》,三新食品(包括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食品相關産品新品種)的審批通道全面打開。
這一創新監管機制,為合成生物製造新食品原料的法規審批建立了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的運作機制,政策不僅提供資源,更通過機制創新為企業掃清産業化障礙,讓技術敢於走出實驗室。
二、産業集群:協同創新生態,激活産業“共生效應”
這幾年,昌平區緊緊圍繞“打造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策源地和産業引領區”這個總體目標,統籌整合昌平區全域可利用的産業空間資源,有序梯次加快集聚區建設。如利用未來科學城東區“能源谷”13萬平方米存量空間打造技術創新中心、産業會客廳和成果孵化空間的創新孵化區。同時,昌平區圍繞産業共性需求,聚焦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等重點環節,加速企業實驗室的成果轉化,有效支撐産業發展。
在這樣的協同創新生態下,企業建成5000平方米的合成生物技術研發中心,面向人類營養、動物營養、農業種植與保護、日化原料、藥用原輔料和大宗平臺産品的市場開發了多項行業領先的合成生物製造技術,並推動了産業化。
三、人才高地:頂尖智力“磁場”,鑄就創新引擎
合成生物製造是典型“人才密度依賴型”産業,昌平區一是利用周邊集聚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頂尖機構,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的智力網路;二是政策賦能讓人才“紮根昌平而非路過昌平”,如“昌聚工程”提供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解決科研人員核心關切;“科技副總”機制推動高校教授深度參與企業攻關,配套引入學校、醫院等資源。
依託人才優勢,我們組建了包括多名國家級和省部級特殊支援人才、教授、高級工程師等在內的合成生物技術開發和産業化團隊,為企業構建了強力人才底座。
四、金融活水:全階段資本賦能,讓創新“敢闖敢試”
合成生物製造的前端是生命科學,後端産業化是製造業,具有“研發投入大、固定資産投資重”的特點,昌平區構建了多層次金融支援體系,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設立兩隻總規模6億元的合成生物專項基金,對接央國企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大合成生物製造産業支援力度;相關部門牽頭,推動企業與銀行、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支援合成生物製造企業利用多種金融工具籌集資金。
在昌平,技術敢“燒錢”、資本願“長跑”——這種金融環境讓企業敢於佈局自主原始創新的“長周期、高價值”的産品管線。
總體而言,昌平區的優勢不在於單項政策力度,而在於構建了“創新-産業-人才-資本”的正向迴圈生態。政策精準度、産業集群度、人才濃度、金融支援度四者疊加,形成了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力。
我們將繼續紮根昌平區,充分發揮自身在合成生物製造領域的技術優勢與創新能力,借助昌平區的政策、産業、人才與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援,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速産品創新與産業化進程,為昌平區合成生物製造産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微元合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劉波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昌平區專場發佈會,也請各位記者繼續關注和報道我們的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本場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