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在今天發佈《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本場發佈會,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我們介紹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及相關工作,並回答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劉賢姝女士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陳少琼女士
北京市委農工委委員、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張正偉先生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林晉文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女士發佈《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主要內容、介紹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工作成效。
-
嘉賓
劉賢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感謝大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援。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今天又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這是我們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美好願景和目標。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的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今天,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聯合發佈《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這是北京市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第一部白皮書,具有標誌性意義。
一是全面展示現狀。北京市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生態優先,突出北京特色,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白皮書在多年的工作基礎上,用事實和數據生動地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成果。
二是系統總結經驗。北京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相關領域。白皮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這些年所做的工作、採取的措施,總結實踐經驗,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導、借鑒。
三是引導公眾參與。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會各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感受到了全民行動的力量。白皮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架起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告訴大家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如何保護?我們能做什麼?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熱情,促進全社會凝聚保護共識、付諸保護行動。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一是,白皮書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樣性的魅力。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是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多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統籌部署、着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北京的生物多樣性魅力體現在哪?白皮書給出了答案。白皮書全文約1.3萬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正文分別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保護理念”“生物多樣性現狀”“保護成效”和“治理能力”四個維度,系統闡述了北京市的保護理念,保護行動和成效,以及社會各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付出的不懈努力,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北京實踐”。
二是,天然稟賦孕育了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北京市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位於中國華北平原最北端,太行山和燕山在此交會,圍合出西、北環山,東、南向海的半封閉地形,形如海灣,人稱“北京灣”。複雜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河流水系,孕育了北京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北京市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進一步摸清“家底”。經過2020—2024年實地調查,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共記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151個,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沼澤與水生植被等類型。物種多樣性方面,共記錄各類物種7121種,包括藻類,高等植物,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需要説明的是,生態系統和物種相關數據來源於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0-2024年開展的生物多樣性實地調查,不包含歷史數據。
遺傳多樣性方面,北京收集保存了農作物種質資源5.6萬份、畜禽遺傳材料1.5萬份。重點保護的天然林木種質資源47種。擁有京西稻、北京鴨、北京油雞等地理標誌農産品14個。擁有古樹名木4.1萬餘株。
三是,系統施策,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北京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優化空間保護體系,強化重點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構建調查評估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推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空間保護體系趨於完善。生態空間格局持續優化,“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佈局基本形成。生態保護紅線佔市域面積達27.5%,全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重要動植物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建立5類79處自然保護地,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佈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濕地面積達6.08萬公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生物資源保護效果突出。加強以生態空間為基礎的就地保護體系,完善以植物園、動物園、救助中心為主的遷地保護體系,重點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發佈《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持續強化保護。
調查評估體系日臻成熟。系統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基本摸清了本底情況。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將調查結果納入每年度開展的生態環境品質評價中,客觀反映生態環境狀況。在全市範圍開展鳥類觀測、在生態涵養區開展哺乳動物觀測、在中心城區開展蝴蝶和蜻蜓觀測。目前已初步形成較為系統的兼顧水陸、覆蓋全市的指示性生物類群觀測體系。
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2015—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狀況指數(EI)由64.2上升至71.4。城市生態進入提質新階段,開展綠視率調查評估,納入“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穩步推進。發佈地方標準《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技術規範》,在全國率先制定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核算方案,統籌構建GEP-R核算“生態一張圖”,建立與GEP-R核算結果相掛鉤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四是,提升治理能力,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合力。
北京市強化生物多樣性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區域協同,推動全民行動,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部門協同、區域聯動、全民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良好格局。
完善保護制度。出臺《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實施全市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相關要求納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花園城市專項規劃等。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強化制度落實。
健全工作機制。建立了以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為統領、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保護行動計劃為落實抓手、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機制為協調平臺的工作體系。
加強區域協同。協同推進京津冀一體化保護,逐步開展資訊共用、聯合執法等方面協同共治。加快創建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高品質推進“三北”工程六期建設。
推動全民行動。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宣傳節點為契機,通過新聞發佈會、主題直播、進社區、進課堂、舉辦論壇講座等方式,積極傳播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公眾參與方式更加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加強國際交流。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國際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上,分享、介紹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
這些年,社會各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北京市將繼續以首善標準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也期待社會各界持續積極參與,共同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以上是內容介紹,更多《白皮書》內容請登錄市生態環境局官方網站查詢。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局的介紹。
下面,下面有請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少琼女士介紹北京市堅持規劃引領,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夯實空間邊界的有關工作情況。
-
嘉賓
陳少琼:好的,謝謝主持人。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在這小滿初盈、萬物生長的初夏時節,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此次新聞發佈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委在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空間保障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北京是一座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2024年成功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全市1.64萬平方公里的秀美國土空間,是人類與萬千生物賴以生存的共同空間載體。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總體規劃實施以來,我委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空間治理的核心要素,系統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創新建立了從底線約束、格局優化、系統治理到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規劃與實施體系,切實將生態優先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可感知的國土空間治理方略,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
一、嚴守生態底線,築牢綠色發展生態屏障
夯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底線約束,嚴格實施從生態控制線到生態保護紅線、再到自然保護地的三級生態管控,統籌推進分區分級分類的精細化治理。首先,將全市約75%的國土空間劃入生態控制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的空間支撐。在生態控制線內,進一步識別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環境極敏感、極脆弱的區域,合理劃定佔市域面積約27.5%的生態保護紅線,並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和用途管制。其中,將百花山、野鴨湖等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地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對重要生態空間和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的整體性、原真性保護。
二、強化格局優化,經緯交織營造生態網路
在國內率先編制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將生物安全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以269種鳥類、11種獸類作為典型物種,識別重要生物棲息地、廊道及節點,通過“點—線—面—網”相結合,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路體系。落實總體規劃確定的“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結構,統籌推進綠化隔離地區等大尺度的綠色空間和生態廊道的建設。在公園綠地、平原生態林、濕地等區域,打造城市中的自然野境,增加生物遷徙與覓食過程中的生態踏腳石。規劃建設約2000公里市級綠道,打通關鍵堵點,串聯山水城林,實現全域貫通。
三、堅持系統治理,重煥京華大地萬物生機
整體統籌建設空間“減量瘦身”以非建設空間“增量提質”,以減促增,還自然以空間,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一體推進“拆違—騰地—修復”,完成生態修復約123平方公里,縫合城市受損生態肌理。十年間,鳥類種類增加近百種,珍稀動植物回歸城區。比如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作為拆違修復後京城最大的綠肺,觀測到鳥類物種達到32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也現身於此。強化山前及淺山區的保護修復,大力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高標準實施“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將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2萬餘公頃,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華北豹、黑鸛等重要物種棲息地,講好中國山水工程的首都故事。
四、促進和諧共生,共繪山水城園生命詩篇
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打造超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編制花園城市專項規劃,打造8大類花園場景、15片精華示範區,構建“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生物多樣性共生網路。加強鄉村地區暗夜保護,在門頭溝區清水鎮、懷柔區喇叭溝門鄉等地區,探索將暗夜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讓“看螢火蟲”“數星星”不再成為奢侈品。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産確權登記和清查工作,摸清自然資源家底,為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提供明確的數據底板。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産組合供應,將生態修復與産業發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一體謀劃、一體實施、一體見效。如昌平區廢棄採石場變廢為寶,成為山水人文有機融合的國家版本館。房山區曹家坊廢棄礦山修復後,成功轉型為百瑞谷景區,入選全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持續努力、久久為功,我委將進一步增強規劃引領效能,繼續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總體規劃實施的重要內容,努力打造超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首都樣板,奏響萬物和合共生的和諧樂章。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陳局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委農工委委員、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偉介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有關情況。
-
嘉賓
張正偉:各位媒體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
下面,我介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有關情況。
第一,做好農業種質資源保護。
一是圓滿完成全國農作物、畜禽、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做到了應查盡查、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實現區域全覆蓋、物種全覆蓋,切實摸清資源家底。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786份,搶救性收集並保護僅存一株的“東宮1號”板栗瀕危資源;畜禽普查登記了24個畜種189個品種,首次系統測定了27個地方品種資源;水産調查登記了養殖種質資源107個,完成5個品種系統調查工作。二是初步建立與國家相銜接的資源保護體系。落實17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場)“三級保護”責任,切實履行屬地管理責任。認定21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對5.6萬份農作物、1.5萬份畜禽、1.3萬份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登記5.6萬份。三是建設北京油雞保種場,實現了北京油雞留在北京;推動“黑六”種豬回歸北京、落地延慶。四是實施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鱘魚四大類8個特色畜禽水産種質資源保護,瀕危程度已從輕度瀕危進入到安全狀態,種雞禽白血病和雞白痢檢測陽性率逐年降低,金魚品質由表型鑒定向全基因型鑒定過渡,鱘魚核心種群實現了100%純種保存。五是開展了6種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輪葉貝母、手參、北京水毛茛、槭葉鐵線蓮、軟棗獼猴桃、野大豆的資源調查工作,並開展了輪葉貝母近地保護與繁育試驗示範。
第二,做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在全市範圍內,布設140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點,其中植物、病蟲害120個,水生生物20個,主要監測番茄潛葉蛾、草地貪夜蛾、美洲斑潛蠅和三裂葉豚草等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開展系列防控技術研發工作,研發高效生物除草劑,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了“性誘劑監測誘殺+迷向技術+化學藥劑防控+生物農藥持續控制+高效施藥器械,五位一體”的綜合防控技術模式。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示範、集中滅除等方式,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和相關企業宣傳和傳授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技術,組織做好防控,保護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産安全。
第三,做好水生野生動物生態保護。
組織開展北京市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監測任務,監測水域涵蓋了拒馬河、懷柔水庫、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等14個河流或水庫,對發現的入侵物種及時進行處置防控。對懷沙-懷九河、拒馬河2個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薊運河4個自然水系部分水域的水生野生動物(魚類)開展疫源疫病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保護區和自然水系的監測水域狀況較好,發生重大病毒性疫病的風險較低。依法收容救護水生野生動物142隻(尾),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張局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晉文介紹北京市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引領,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關情況。
-
嘉賓
林晉文: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京華大地,萬物共生。當黑鸛的羽翼劃過房山崖壁上的槭葉鐵線蓮,當成群的麋鹿漫步在南海子豐茂的濕地,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北京正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引領,創新構建“就地保護+科學修復+全民共用”的生態治理模式,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一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生態多樣,生命才能多彩,超大城市,更鬚生態優先。“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綠色空間為北京帶來了鳥語花香的城市森林,串聯了環繞都市的公園項鍊,京華原野上森林蔓延,京郊群山中鳥獸不驚。
目前,北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4.9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突破91%,市民出門見綠、走入花園正成為現實。79處總面積3680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地串聯成網,延慶野鴨湖、門頭溝褐馬雞棲息地等關鍵生態廊道實現貫通,百花山自然保護區還將積極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模式。首都北京,不但是市民“推窗見綠”的綠色家園,也是野生動物安全棲息的生態樂園。
二是自然帶建設激活“野性都市”。真正的文明,是房前屋後的松濤與清風,是市民身邊的鳥叫與蟲鳴,是繁華都市中的“萬類霜天競自由”。如果説自然保護地是野生動植物的王國,那麼創新實施的自然帶建設,就是要打造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綠洲。2021年以來,我們在城市公園、林地綠地區域內保留面積較大且具有良好聯通性的區域,通過保留枯木落葉、恢復鄉土植被、搭建本傑士堆和昆蟲旅館、懸挂人工鳥巢、改造小微濕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帶558處,主要類型有: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生態保育小區、0ECMS潛力區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網路,為刺猬、松鼠、昆蟲、鳥類等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留下棲息繁衍的空間。近年來,我們還針對黑鸛、褐馬雞等重點物種專門設立了野生動物保育小區。就在今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丁香葉忍冬的保護小區在門頭溝區清水鎮正式掛牌。成就“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的生態之美。
三是打造人與自然的“智慧共生”。從物種監測、數據分析到公眾參與,科技賦能首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形成全鏈條解決方案。我們創新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遍佈全市的1500多臺紅外相機與1600多個功能感測器構建起生態感知的神經網路,各類保護地累計捕獲生物多樣性圖像近百萬張,智慧識別常見植物1455種、鳥類283種。衛星追蹤器的使用,科學記錄了北京雨燕的種群動態和遷徙規律。松山自然保護區積極打造智慧保護區,在監測保護智慧平臺建設上實現領先。國內首個上線的“古樹數字博物館”收錄了全市上萬株古樹名木的基礎資訊、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線上古樹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綠色記憶。我們還通過科技助力,因地制宜建設古樹主題公園、古樹保護小區和古樹學校,實現了從古樹名木個體保護,向古樹名木生境整體保護的轉變。
經過科學的監測和統計,隨着我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已達620種,麋鹿、黑鸛、褐馬雞等國寶級物種持續增長,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國“輸出”668隻麋鹿,在全國建立了47處麋鹿遷地種群。
四是全民共守生態紅線。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隨着生態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療養、觀鳥經濟等綠色産業加速發展,北京正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園的鴛鴦戲水、翠湖濕地候鳥翔集,《北京觀鳥地圖》串聯45處觀鳥勝地、6處觀鳥基地,從明星“打鳥”(也就是文體明星長槍短炮帶動觀鳥熱)到市民觀鳥,密雲北莊、房山佛子莊都已經成為觀鳥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花開北京”“京果飄香”“多彩京秋”“京華飛羽”四季品牌活動組成了花園城市的“文化名片”。“森林音樂會”“二十四節氣歌”等文化IP創新推動生態價值轉化,“2025北京家庭園藝嘉年華”活動,以年宵花為主的家庭園藝産品銷售額超18億元。3家森林療養基地、19條古樹主題游線讓市民在自然之美中收穫身心健康。隨着“自然北京·發現”小程式的推出,越來越多市民朋友化身“自然之友”,用手機記錄身邊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五是區域協同共築保護長城。京津冀晉蒙五地山水相連,草木相依,聯防聯控機製成效顯著,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監測實現資訊互通,野生動物收容救助率達到100%。北京通過支援周邊地區建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聯合開展檢疫專項行動,為華北地區2.8萬平方公里生態屏障築牢安全防線。這種跨區域協同保護模式,正在為全球特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北京方案”。
當城市天際線邂逅候鳥遷徙軌跡,當衚同煙火氣交融山林野趣聲,我們以林海為硯、鳥獸為墨,繪就“天人合一”的生態畫卷。站在新的起點,以率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北京將全面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同時建設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20處,加快房山長溝泉水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恢復,並積極推動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創建。
打造生物多樣性之都,是全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偉大事業。值此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之際,我也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讓我們攜手行動,做首都生態資源的守護者、綠色低碳生活的踐行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共同建設萬物共生、和諧宜居的美麗北京。
以上是我的介紹,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林局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您好!我們關注到昨天生態環境部剛剛發佈了2025年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其中包括“北京市建立健全工作體系 築牢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根基”,請問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什麼特點?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請北京生態環境局劉局來回答。
-
嘉賓
劉賢姝: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剛剛您提到北京的實踐成果作為全國1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之一,今天,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主場活動上宣傳推介。
北京市的保護工作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制度先行。2021年,“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寫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地方立法。2022年,北京市印發面向2035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圍繞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三個層次,在生態涵養區、平原區、中心城區三個圈層,開展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離體保護三種保護,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二是加強部門協作。今天,我們聯合發佈白皮書,就是多部門共同推動保護工作的具體體現。每年,我們通過多部門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機制,交流重要資訊、溝通工作難點、共同推進問題解決,研究將中長期規劃任務逐年納入行動計劃,共同推進落實,讓規劃真正落地實施。
三是科學開展調查。自2020年開始,北京市按照生態環境部相關技術規範,將全市劃分為200余個網格,開展全市域、全天候、多類群、連續滾動的本底調查。目前已實現了調查網格全覆蓋,動態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調查結果納入生態環境品質評價體系,並應用在生態保護補償等方面,發揮約束和激勵雙重作用,促進提高保護水準。
四是帶動全民行動。北京市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高、參與積極性強。例如,我們利用生物多樣性調查階段性成果,開展了“北京生物圖鑒”系列科普活動,廣大市民朋友積極參與,微網志話題閱讀量破千萬,成為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和公眾參與的響亮品牌。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等節日期間,全市舉辦各類公益宣傳活動,傳播“北京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主題開展的進社區、進課堂活動也受到廣泛歡迎。
五是做好成果展示。在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地方展覽平臺上,“大美北京”線上展設置了“京生萬物”“和諧典範”“綠色守護”“美麗願景”等專欄,展示“雨燕之家”“鳥類天堂”“都市森林”等保護案例,點擊瀏覽量超過百萬次,增強了北京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在連續三屆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國際研討會上,北京市介紹了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核算及應用工作的案例,講述北京的“兩山”轉化故事,得到多國專家的高度肯定,産生了積極影響。
下一步,北京市將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緊密結合城市更新,推進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和諧宜居的花園城市建設;完善城市空間體系,既要嚴格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又要讓青山碧水、綠樹繁花的城市生態惠及廣大市民;着力提高城市生態保護與修復水準,促進城市生態系統“提質”“增效”、功能優化;突出重點物種保護,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和遺傳資源管理,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我們將堅持首善標準,落實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長期規劃,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局。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是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如何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央廣網記者,這個問題我們請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的陳主任來回答。
-
嘉賓
陳少琼: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近年來,北京下大力氣推動減量發展,給自然生態留下更多休養生息的空間,同時分區分類差異化推動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與惠益分享,切實轉化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
首先,對於生態功能重要區,堅持尊重自然、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理念,但同時也積極探索生態優先之下的可持續利用路徑。我們將全市27.5%的國土空間劃為生態保護紅線,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都是比較高的,當然這與我們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山區有直接關係。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我們加強嚴格保護,嚴格限制開發性、生産性建設活動。但不是一禁了之,我們還要積極探索生態優先之下的可持續利用路徑,比如生態研學、自然教育等,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地、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舞臺。
第二方面,在鄉村地區,推動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挖掘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特點,推動生態資源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觀鳥經濟、露營經濟等新業態,讓生態保護成效切實轉化為綠色發展的新動能。積極探索農業空間、生態空間複合利用,創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政策機制,釋放政策紅利,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地區高品質發展的良性互動。
第三方面,在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健康宜居城市建設深度融合。比如,我們拆除了涼水河的水泥護岸、恢復自然岸線後,野生魚類達30多種,鳥類達40多種,成為市民樂享自然的親水樂園、網紅打卡地。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也是北京城“原住民”之一。每年四月份,大家都可以看到北京雨燕從非洲南部飛回北京,與這座城市相生相伴,已成為北京的文化符號。去年我們開展中軸線申遺工作時,也將北京雨燕作為“代言人”亮相國際。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品質逐步改善,北京雨燕數量也從原來三千多只增長到現在1萬多只。
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核心是要找準“平衡點”,建立差異化、精細化生態治理體系。從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空間到綠意盎然的城市街巷,北京正通過精準施策,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融入城市發展肌理的“共生實踐”。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陳局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謝謝主持人。想請問一下農業農村局張局,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北京市農業種質資源單位的建設情況?謝謝!
-
嘉賓
張正偉: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具有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顯著特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和農業農村部《關於落實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主體責任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工作的通知》(農種發〔2020〕2號)要求,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於2021年組織開展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確定和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工作,經公開申請、區級初審、現場核查、專家評審等程式,確定了21家單位為第一批北京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其中:農作物3家、畜禽5家、水産12家、農業微生物1家;建立了保護優先、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高效利用的北京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目前,本市正在制定市級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管理規範,擬進一步規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立、確定、掛牌和監督管理標準。下一步,將按照《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具體安排,遵循“成熟一批、考核一批、發展一批、建設一批”的原則,分類分批對具備農業種質資源保存條件、管理能力的相關單位進行資源保護單位確定。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張局。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想請問一下林局,因為剛才聽到您提到北京創新開展自然帶建設,想具體問一下,這項工作是從哪一年開始實施的?目前的情況如何?謝謝!
-
嘉賓
林晉文:感謝記者的提問和對自然帶建設的關注。
自然帶的概念是北京首創,我市從2021年開始逐步探索自然帶的建設。主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探索自然保護地外的綠色空間來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措施;二是保護珍稀、瀕危特有物種及其生境,提升就地保護的針對性;三是豐富人工生境的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四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營造市民身邊的自然教育的宣教場所。
遵循“最小干預、最大保護”原則,北京的自然帶建設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我們在城市公園通過佈置本傑士堆、昆蟲旅館營造野生動物隱蔽、棲息、覓食的場所,在郊野公園和平原林場以水域山體串聯生態廊道,加以喬灌草和小微濕地改造重煥生機。
截至目前,北京共營造558處自然帶,以“留野成帶、以帶連脈”的創新實踐,編織出一張生機勃勃的生物多樣性網路。各類自然帶建設本傑士堆2600余個、小微濕地700余處、放置人工鳥巢7800余個,昆蟲旅館3000余個,同時還種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為鳥類和昆蟲提供日常的食物。監測數據顯示,自然帶內鄉土植物群落覆蓋度提升30%,濕地生態鏈修復率達到85%。頤和園後溪河、翠湖濕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示範區域,已成為蒼鷺駐足、野兔棲居的城市秘境。
這張圖展示的是《北京花園城市自然帶》,是北京花園城市建設成果的體現,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實踐。這張地圖標注了已建成的558處自然帶的坐標,初步反映了全市自然帶的分佈情況,直觀展示了市民生活區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針對自然帶的概念和類型進行了科普。
今天發佈會後,該地圖將會在北京園林綠化局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後續,我局還將持續探索和推動自然帶建設,讓更多社會組織和環保人士參與到自然帶建設和自然教育的工作中。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林局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出席發佈會的各位領導和記者朋友。後續,請大家繼續關注報道北京的生物多樣性相關保護工作。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