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高品質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專場。
近年來,北京醫藥健康産業蓬勃發展,2024年産業規模首破萬億,北京成為全國首個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破萬億的城市。當前,醫藥健康産業已成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全市正在加快形成世界級醫藥健康産業集群。為進一步提升北京醫藥健康産業集聚度和影響力,打造國際醫藥創新資源的引領區、集聚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應運而生。今天,我們邀請到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及相關市級部門負責同志,就《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發展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向大家作介紹,並回答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林劍華先生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劉力女士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龔維冪先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姜洪朝先生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屈浩鵬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林劍華先生介紹《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制定的主要背景及內容。
-
嘉賓
林劍華: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醫藥健康産業關係國計民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方向,是北京高精尖産業發展的“雙引擎”之一。近年來,北京依託雄厚的創新資源和臨床資源優勢,圍繞人才、技術、企業、資本、監管、應用全方位提升醫藥健康産業發展質效。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在醫藥健康産業發展上始終堅持開放合作,是跨國藥企來華投資的首選地。2024年,阿斯利康、禮來、拜耳等8家外資藥企集團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這是對北京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創新發展環境的信任投票。
為了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市委、市政府作出高品質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決策部署,通過廣泛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速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高標準産業空間、推進監管技術創新等等,構建國際一流的醫藥創新生態,進一步提升本市醫藥健康産業集聚度、影響力和開放發展水準。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以及相關市級部門,共同編制了《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
下面,我從基本情況、工作考慮和主要內容三個方面向大家作詳細介紹。
一、關於基本情況
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位於南五環兩側,南中軸以東、京臺路以西部分。創新公園區位優勢好,發展潛力大,規劃總用地面積約5.8平方公里,總建築規模約300萬平方米,已落地國家藥監局6大中心以及6家外資(藥企)研發中心。
二、關於工作考慮
一是打造醫藥健康産業全球創新合作典範。在全球醫藥産業創新版圖中,中國的創新力量和市場機遇愈發重要。賽諾菲、阿斯利康等一批國際頭部藥企主動加大在京投資,體現了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作為全球重要的創新樞紐城市,我們將在醫藥創新公園集中打造最優的國際化醫藥創新生態,為外資龍頭企業和全球頂尖人才來京發展,以及我國企業在更大範圍內拓展業務,提供廣闊空間。
二是打造醫藥健康監管和技術創新的“試驗田”。醫藥健康産業作為強監管行業,其發展離不開臨床、註冊、入院等政策的不斷完善。近兩年,國家及本市監管改革縱深推進,為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們將在醫藥創新公園發揮國家藥監局6大審評中心集聚的優勢,開展監管技術創新,形成可複製的監管創新範式,為全國探索有益經驗。
三是打造本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競爭新優勢。在醫藥創新公園集中打造産教醫研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搶抓全球人工智慧突破的戰略機遇,在醫藥創新公園圍繞數智醫生助手和藥物研發,打造人工智慧應用示範。集聚高校院所和三甲醫院等優勢資源,打造産教融合平臺,加速醫藥健康人才培養。大力引進重磅企業、重磅品種,快速提升本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能級。
四是打造城市南部地區産業升級的新引擎。在四輪城南行動計劃的縱深推進下,本市南部地區已形成以經開區為龍頭的高端製造集群,其中醫藥健康産業貢獻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工業産值,正處在産業升級的關鍵階段。選址南五環戰略腹地建設醫藥創新公園,聯動大興臨空經濟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日産業園等30余個産業園區,構建生物醫藥全鏈條産業生態,使南部地區成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上述四點,也是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定位。
三、關於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兩步走目標、四大功能區建設和六方面支援舉措”。
第一,“兩步走”目標。
到2027年,規劃實施、園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功能佈局框架基本成型,醫工融合區相關高校、研究型醫院等主體基本建成,新落地一批頭部醫藥企業創新研發項目、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藥械産品。到2030年,主體功能區全部建成,實現人才聚集、高效運作,作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合作樞紐和産業聚集地、醫藥創新人才創業第一站、人工智慧賦能醫藥健康行業應用示範區、創新醫藥政策改革先行區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第二,四大功能區建設。
醫藥創新公園主要分為四大主體功能區,按照“一年一個節點、三年集聚成勢”的節奏,壓茬推進,後續逐步向周邊區域輻射拓展。其中:總部集聚區集中打造國際化、多元化商務空間,服務全球頂尖生物醫藥企業總部和創新中心集中落地。研發轉化區建設集研發辦公、中試生産、産業配套設施一體化空間,滿足企業創新産品研發、轉化、中試、規模化生産需求。醫工融合區着力引入國內外優質“學、研、醫”資源,合作建設産教融合基地、研究型醫院,提升醫工學科科研攻關、教學實踐、創新創業等一體化承載力。醫藥智造區主攻智慧化、現代化標準廠房建設,吸引全球前沿創新産業化資源落地。
第三,六大維度22條舉措。
聚焦協同性、實效性,為加快醫藥創新公園建設,我們會同市科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市醫保局、市人才局等近20個市級有關單位,提出了22條支援舉措。
一是從規劃建設、配套保障兩個維度,構建産城融合的新樣板。聚焦“人-城-産”協同發展,以國際標準推進“類海外”創新生態建設。圍繞專業人才需求,實施規劃提級、配套提質、交通提速三大工程,提升區域規劃建設標準、升級教育、醫療、文體、商業配套設施、加快軌道交通路網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
二是從監管創新、人工智慧和醫藥健康融合創新兩個維度,開創先行先試新範式。結合醫藥健康産業特點、新技術發展趨勢、企業需求等方面,聯動國家藥監局審評機構,開展藥械監管科技整合創新,加速創新藥械研發上市進程;推動人工智慧和醫藥健康融合創新,打造“人工智慧+醫藥健康”的示範高地,支援數據跨境流通便利化改革,打造外資藥企在華發展首選地。
三是從加大産業政策、人才政策支援兩個維度,強化資源要素的聚合。立足産業發展能級的提升,圍繞産業鏈關鍵環節和人才的核心關切,加大創新支援力度,全鏈條支援創新藥械的發展,保障園區落地項目品質的持續提升。
各位媒體朋友,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建設,不僅是産業空間的拓展,更是發展範式的革新;不僅是北京南部的新增長極,更是健康中國的創新源。《實施方案》的印發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將集聚優勢資源,錨定目標任務清單化推進,早日實現建設藍圖。期待與全球創新力量攜手,共同譜寫生物經濟的壯麗篇章。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林劍華先生的介紹。
下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女士介紹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基本情況、規劃建設思路。
-
嘉賓
劉力: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北京經開區的關心和支援,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規劃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有關情況。
一、北京經開區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情況
北京經開區聚焦高品質發展聚變提升,着力推動産業成鏈集群發展,形成了“以四大國家戰略為牽引、鞏固壯大四大主導産業、全面佈局六大未來産業、強化三個融合賦能、構建七大支撐體系”的“44637”發展體系。
醫藥健康産業是經開區四大主導産業之一,堅持大平臺、大品種、大生態發展,致力於打造企業活力強、産業生態好、規劃佈局優的産業創新高地,已經聚集各類市場主體近5000家,涵蓋了藥品、器械和第三方服務平臺等全産業鏈條,産值規模佔全市近50%,形成了龍頭引領、集群共進的發展格局。今年以來,創新藥械産品加速涌現,兩款一類新藥、三款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佔全市同期獲批總量的62.5%。其中,全球第二款、中國第一款幹細胞藥物的成功上市,標誌着北京經開區正從醫藥創新的“跟隨者”向“引領者”跨越,為首都加速形成具有影響力的醫藥健康創新策源地和産業發展高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基本情況
在經開區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基礎上,為充分發揮區域潛力,深度參與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合作網路,進一步完善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生態、提升城市南部地區的發展能級,市委、市政府高水準推動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
國際醫藥創新公園規劃總用地面積約5.8平方公里,緊鄰北京南中軸線,位於北仰山、南鳳池的鳳池公園畔,規劃中的三條相容南北、貫通東西的地鐵線將在這裡交匯,與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南站、北部的生命科學園、南部的生物醫藥製造區緊密聯通,具備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四大産業功能區規劃佔地1.2平方公里,建築規模約300萬平方米,以超複合、深融合、新共用為理念,打造了可滿足從教學、科研、孵化轉化、臨床研究、中試到大規模生産全鏈條需求的發展空間。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醫療器械審評中心、核查中心、評價中心、受理服務和投訴舉報中心、資訊中心等6個中心已經入駐總部集聚區。在此基礎上,15公里半徑內還覆蓋了同仁醫院等16家三甲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醫學優質院校,監管及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環繞着南中軸超大尺度綠心的鳳池公園,統籌周邊綜合配套用地,規劃住房、教育、醫療、商業等基礎設施,形成了公園引領的活力交往空間,是北京五環一帶最後一塊完整的産業發展區。
三、當前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安排
今年2月27日,我們發佈了“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公告,吸引了全球知名的國際事務所和設計院積極參與。目前,帕金斯威爾建築事務所、晉思建築事務所、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等5個國際聯合體脫穎而出,預計將於6月確定中選設計方案。面向未來,我們正在高水準、高品質地謀劃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
一是佈局一批全球領先的創新載體和技術平臺。我們將引入國內外優質教育、科研、醫療資源,打造以新醫學、新工科與人工智慧交叉融合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學院,建設北京臨床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型醫院等行業創新載體,聚焦醫學人工智慧、細胞和基因治療、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開展全球領先的臨床研究和技術轉化。加快建設醫療健康人工智慧訓練基地、生物樣本庫、醫師培訓中心、幹細胞轉化創新中心、醫療數據標注基地、疫苗與蛋白藥物智造研究院等重大平臺,探索産教醫研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
二是落地一批國際醫藥龍頭企業地區總部和研發創新中心。今年3月以來,多個已落地醫藥創新公園的國際醫藥龍頭企業對外宣佈了新的進展。拜耳開放創新中心正式啟動、阿斯利康投資25億美元建設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以及首個在華疫苗工廠、禮來創新孵化器正式投入運營首家孵化企業實現入駐、美敦力數字化醫療創新基地簽約並揭幕、輝瑞北京研發中心正式啟用。我們還在密切對接跨國醫藥企業,預計今年還會有一批跨國醫藥企業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開放創新中心落地。
三是聘請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顧問。我們正在組建國際戰略顧問委員會,聘請國際知名醫藥企業或機構負責人,就創新公園建設和管理髮表意見和建議。目前阿斯利康全球高級副總裁、英國董事長顧尚文先生和輝瑞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振科先生已經成為了第一批顧問,預計將於10月底召開的2025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北京論壇上召開第一次顧問委員會全體會議。
後續,我們將充分協同資源,從産業項目落地、産業空間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配套設施完善四個維度有力推進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目標到2030年,將醫藥創新公園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創新高地,成為推動全市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力女士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龔維冪先生介紹我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有關佈局、支援醫藥類外資研發中心開展政策先行先試等方面的舉措。
-
嘉賓
龔維冪: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此次新聞發佈會。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創新發展、支援醫藥健康領域外資研發中心建設以及開展政策先行先試的有關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將其作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産業之一,堅持高位部署、系統推進,不斷堅持和優化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機制,2024年啟動第三輪醫藥健康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5年連續兩年發佈實施促進醫藥高品質發展“32條措施”,創新實施科技管理部門與行業管理部門“雙牽頭”的工作機制,實現了科技創新與衛健、藥監、醫保“三醫”的高效協同聯動;先後出臺了支援外資研發中心發展措施、優化創新藥械全流程服務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全方位、立體化為全市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2024年,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總體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6萬億元,同比增長8.74%;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達58人,總數居全國之首。今年以來,全市8款創新藥械産品獲批上市,迎來“開門紅”。應該説,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醫藥健康産業集群邁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簡單做一下介紹:
一是持續提升前沿領域創新策源能力。發佈合成生物製造、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腦機介面等重點領域細分專項政策,搶抓産業創新發展新賽道。建設細胞穩態與衰老性重大疾病北京研究中心;佈局DNA存儲研發平臺;在腦機介面、CGT等領域新佈局14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腦一號”智慧腦機系統已實現首批3名患者的人體植入,在中文語言精準解碼等方面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服務鉑生卓越獲批上市國內第一款幹細胞藥物,通過創新策源和服務轉化,正在加速把科研的“金點子”變為管用的創新藥。
二是強化“南北聯動”,進一步拉開産業發展框架。北部依託中關村生命園連通海淀區和昌平區,加速科學家原創成果轉化落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與未來産業的創新策源地。南部依託經開區推出了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推進幹細胞創新轉化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吸引全球知名藥企集中落戶,打造全球醫藥創新人才在華創業第一站。BioPark正加速成為連結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生態圈。
三是全力支援外資研發中心在京發展。推進實施“支援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援外資研發中心更好地融入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的創新鏈條,支援研發中心與新型研發機構、科技領軍企業構建創新合作關係,為外資研發中心在京發展提供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尤其是鼓勵外資藥械企業在京設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同時我們也為外資研發中心提供“一對一”的管家式服務。目前,全市醫藥健康領域外資研發中心66家,數量居各領域之首。
四是市區聯動加快第三方産業服務平臺建設。通過中關村“1+5”系列政策支援,在醫藥健康領域已經佈局9家標桿孵化器,數量位居各領域之首。2024年,依託醫學創新和成果轉化改革試點,探索“1家醫院+1家專業孵化器+1個主承載區”模式,已經推動若干標桿孵化器與試點醫院結對子,共同促進醫學科技成果批量轉化落地。聚焦BioPark,我們也正在系統謀劃推進醫藥領域高品質專業孵化器建設,以及CRO、CDMO等第三方平臺佈局,為醫藥創新提供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全鏈條有力支撐,包括加快推動一批國際臨床CRO機構落地,謀劃佈局建設更高能級的創新藥研發生産CDMO平臺。
五是用改革政策的“減法”換産業的“乘法”。依託“兩區”建設與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疊加優勢,推進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試點落地,組建了全國首支市區聯動的“人遺專員”隊伍,實現北京地區2700余個項目材料的形式審查和簡化流程服務。率先為外資醫藥企業申報數據出境建立綠色通道,推動拜耳、賽諾菲等公司數據合規出境。推動醫藥健康領域擴大從事CGT研發生産的開放試點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服務康達行健等8家外資企業新增經營範圍,從事人體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積極開展監管科學創新,就數字療法等前沿賽道共同搭建註冊檢驗和臨床驗證評價平臺,還將進一步結合腦機介面、3D列印生物材料等領域發展持續推進監管科學創新。
六是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構建500億元規模醫藥健康産業基金,在設立200億元醫藥健康直投基金的基礎上,推動新設100億元規模醫藥並購基金;制定更包容、更體現創業友好型特徵的政策體系,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援力度。在3月底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上,生命科學領域項目超800項,其中相當部分項目來自境外,醫藥健康領域參賽項目佔比超過26%,在各領域位居前列,發現和儲備了一批極具發展潛力的新生力量。奇績創壇每年舉辦春秋2期創業加速營,打造“加速+投資”孵化模式,幫助更多優秀的醫藥健康企業實現從技術到産品的躍升。近年來引育了一批複合型的醫院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服務科學家創業的CEO人才、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項目經理人、優秀的臨床醫師科學家,包括首席醫學官、生物資訊學等前沿交叉人才,2025年這類人才引育規模將達到千人。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更好發揮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辦公室作用,與市衛健委等“三醫”部門緊密聯動,從政策、資金、人才等角度保障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聚力營造高水準開放、交流、創新、合作的氛圍,全方位賦能BioPark加速發展,為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讓世界級醫藥健康産業集群的成色越來越足。
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龔維冪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洪朝先生介紹我市推動醫藥工業高品質發展的有關情況。
-
嘉賓
姜洪朝: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興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我謹代表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援。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作為製造業主管部門,在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工作機制下,全力做好政策、空間、資金等資源要素保障,有效推動創新品種産業化落地和醫藥工業高品質發展。2024年我市醫藥工業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26億元,連續4年超過120億的規模;完成工業産值約1850億元,實現平穩增長;12家企業上榜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數量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我們主要開展五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完備的産業政策體系
資金方面,構建了從企業培育、科技創新到項目落地、技改升級等全生命周期的高精尖資金體系,發揮中小企業發展資金普惠支撐作用,“十四五”期間通過補助、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援企業超過13億元,集聚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融資方面,發揮市區生物醫藥投資基金協同作用,實施中小企業“暢融工程”,完善創投生態鏈,醫藥健康領域上市企業達87家。
(二)構建高效的項目落地機制
建立市級高精尖産業項目庫,市區協同做好全流程服務。2024年,昌平生命谷産業基地等15個重點項目竣工驗收;誼安大興生物(科學)園等11個重點項目主體結構封頂;韓美藥品綜合基地等29個重點項目實現開工;完成超500畝工業用地供應;阿斯利康、賽諾菲、諾華制藥等一批外資重大項目落地,其中,阿斯利康將在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國內首個疫苗生産基地,賽諾菲項目入選我國第八批重大外資項目。
(三)打造多層次的創新孵化載體
依託300余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和基地,匯聚、整合、融通各類創新資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已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6家,面向未來産業佈局3個育新基地。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4家、小巨人企業85家、産值10億元以上的重點企業36家。
(四)培育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場景
産業數字化方面,打造2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GE醫療成為國內醫療裝備領域首個“燈塔工廠”;27個項目入選工信部和國家藥監局人工智慧醫療器械揭榜優勝單位,數量居全國首位。數字産業化方面,打通外企數據合規出境路徑,開展醫療健康數據流通試點,推動天壇醫院數據向國家腦健康公共數據平臺匯聚,聯合醫療數商探索“監管沙盒”機制下醫療數據的場景應用。
(五)形成國家級産業發展集群
中關村示範區蟬聯全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競爭力之首。京津冀三地攜手共建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制定《京津冀生命健康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以及《京津冀生物醫藥産業協同招商工作方案》,優化統籌聯動、協同互補的發展機制。三地共同提級建設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打造京津冀的原料藥基地,形成“醫藥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産業鏈條。
下一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將認真落實《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高標準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為重要契機,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藥械大品種,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開工,打造一批特色園區和産業集聚區,“串點成鏈、聚鏈成群”,推動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援力度。優化完善資金支援政策,圍繞研發、上市到推廣應用構建全産業鏈條的(資金)支援體系,重點支援引進國外藥械品種在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産業化。深化資金、基金、社會資本協同,形成“投、貸、補”聯動的立體化保障體系,暢通拓寬北京“專精特新”專板直接融資渠道,積極爭取超長期國債等中央資金支援,充分調動各類資源支援産業發展。
二是加快創新品種投産見效。聚焦今年獲批上市的10款創新藥械,會同相關部門緊密對接服務企業,全力以赴推動産品擴産放量、應用推廣,儘快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産業增量。同時做好“小升規、規升強”和“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爭2025年醫藥工業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破5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100家。
三是加速重大項目落地開工。市區協同推動阿斯利康、賽諾菲、諾華制藥等重大項目開工,保障在建項目加快建設。實施設備更新改造項目,打造智慧製造和綠色製造標桿工廠,加快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投用一批標準廠房,推動老舊廠房業態升級,支援産業空間集聚和專業園區建設,為項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充分發揮我市臨床資源引企優勢,下大力氣招引領軍企業,精準服務重大項目、創新成果來京落地。
四是加強産業生態體系建設。系統佈局産業創新中心、中試服務平臺、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力支援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建設,打造産業與人才發展高地;同時引導與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園區形成聯動,增強對津冀的輻射帶動,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我就先向大家介紹這些情況。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姜洪朝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屈浩鵬先生介紹本市對接國家藥監局6大中心開展藥械監管政策創新相關情況。
-
嘉賓
屈浩鵬: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經開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不僅匯聚了國內外知名的醫藥企業,還匯聚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眾多的技術支撐機構,是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的重要承載地。下面,我向大家通報北京市藥監局接下來在“BioPark”建設中藥品監管領域的重點工作內容。
一是借助國家藥監局技術審評力量,強化助企服務。密切關注國家藥監局審評、核查、評價監測等技術工作需求,利用北京資源優勢,做好服務保障。積極爭取與國家藥監局各中心開展監管科學課題合作,加強監管新工具、新標準、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提升監管水準和能力。充分發揮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醫療器械創新北京服務站力量,圍繞産品研發、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市場應用等環節,加強創新産品全流程精準服務。與此同時,深化落實藥品、醫療器械重點項目制管理,擴充重點項目制管理品種至300個,實施“提前介入、一品一策、全程指導、研審聯動”的服務機制,助推本市醫藥産業創新發展。
二是鼓勵支援企業先行先試,深化改革創新。2024年4月,市藥監局與市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2024)》,提出了32條改革創新舉措。其中我局重點推動實施了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試點。截至目前,已經分別有10個臨床試驗項目、7個藥品補充申請事項成功納入試點。今年4月7日,北京發佈了新“32”條創新改革措施,我局將進一步積極爭取國家藥監局等國家部委的支援,擴大試點品種數量和範圍;加強審評隊伍力量,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與此同時,我局還將大力推廣非現場監管方式,在全市範圍內推行“風險+信用”監管和分級分類監管,明確各類主體檢查頻次,持續提升非現場監管的佔比;支援境外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産,開展生物製品分段生産試點工作;實施臨床急需藥品和醫療器械即收即檢、構建多倉協同藥品物流管理模式等突破性政策,指導“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發揮産業聚集優勢,實現改革成果率先落地、率先見效。
三是支援舉辦北京論壇等國際高端會議,提升全球影響力。充分利用經開區完備的“研發+臨床+製造+應用”全産業鏈創新體系,吸引國內外頂級科學家團隊在此分享交流、合作共榮、紮根創業。市藥監局將進一步加大在經開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政策解讀的推廣力度,結合安全用藥宣傳周、政策進園區等宣傳科普品牌活動,助力區域産業不斷升級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産業創新服務力度,圍繞深化落實改革措施、高效促進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積極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推動北京藥品安全和産業發展邁向新臺階。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屈浩鵬先生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謝謝主持人。想了解一下,目前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情況如何?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中新社記者的提問五,這個問題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女士來回答。
-
嘉賓
劉力: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我們是在2024年7月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的現場正式發佈了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的規劃構想,經過9個月的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進展。
在落地項目方面,除了剛才已經介紹的跨國醫藥龍頭企業創新研發中心等項目外,我們已在研發轉化區落位了阿斯利康首個在華疫苗工廠、首藥控股總部以及産業化基地、這些項目都會在今年實現開工。同時,今年我們還將陸續推動像“生命之蝶”研發轉化中心等一批項目實現在區域內的開工建設。
在道路和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啟動內部“兩橫兩縱”主幹路網,以及研發轉化區配套道路建設的準備工作。計劃2025年會開工建設像黃亦路,西毓順路、南苑鎮南六號路、海鯤街、春雲路、德南路等市政道路以及管線建設工程。
在配套設施方面,人才保障房已於2024年10月開工,將於今年年底實現主體結構的完成;我們也將在年內啟動區域配套學校的建設工程,為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力女士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想請問一下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龔維冪主任,對於推動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會從哪些方面來開展相關工作的?
-
嘉賓
龔維冪:感謝您的提問。為了加快推進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建設,培育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主動推動相關工作:
一是支援全球首創藥械加快研發和轉化。按照BioPark的發展規劃,引導支援園區企業開展全球首發或國際領先的創新藥品、創新醫療器械早期研發、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真實世界研究等,同時加快佈局疫苗與蛋白藥物智造研究院、國際化的臨床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聯合相關單位落實好醫藥健康重點藥械品種項目制管理,發揮相關部門握手接力機制的作用,做好創新藥械從研發到上市應用的全流程服務,加快在BioPark産出一批全球同步的創新藥械品種。
二是支援AI+醫藥健康融合創新。結合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尤其是發揮北京在醫藥健康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疊加優勢,加快推動“AI+”行動,支援智源、科學智慧、中關村人工智慧、北生所等新型研發機構,深化AI+醫藥的創新佈局,推動企業佈局一批人工智慧+醫藥創新的研發中心,鼓勵人工智慧企業與醫藥創新企業、醫療機構等聚焦重點應用場景開展算力、模型、數據等交叉融合的創新合作。同時加大支援國家藥械審評技術機構等中央在京單位,聯合在北京的優勢的科研院所、創新企業等共同研究建立符合AI+醫藥健康創新産品監管需求的技術標準、分級分類管理框架等,助力AI+醫藥産業加快創新發展,北京有信心引領這個領域的佈局。
三是打造全球醫藥健康創業首選地。在平臺載體上,支援建設早期概念驗證平臺-專業標桿孵化器-共性技術平臺支撐的成果批量轉化落地服務的鏈條;在公共服務上,加快優化形成高水準的科技金融、商務、法務、標準、聯盟/協會等專業的服務體系,健全知識産權服務與保障體系;在生態環境上,對標全球先進的管理和標準,吸引國際先進醫藥企業在京落地數字化、智慧化基礎設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服務體系。我們希望依託經開區聯動大興區,在BioPark形成領軍企業強、獨角獸企業多、中小企業活的創新企業矩陣,構築創新創業友好型的雨林生態系統,努力打造全球醫藥創新人才在華創業第一站。
四是強化建設發展過程中的統籌協調和服務。深化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工作機制,發揮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市衛健委等三醫部門的牽頭作用,同時,我委作為聯席會辦公室,將具體做好服務保障,凝聚各單位力量,主動服務,針對園區建設與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需求,包括創新政策的建議,通過高水準聯動的機制,及時推進解決,共同加快推進BioPark早日實現從建設藍圖轉變成實景圖。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龔維冪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澳門月刊記者:謝謝主持人。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去年出臺了《北京市醫療器械産業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4-2026年)》,請問,今年在醫療器械提質增效方面將有哪些新的舉措?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有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洪朝先生來回答。
-
嘉賓
姜洪朝:感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我市醫療器械産業依託“三城一區”創新策源優勢和豐富的臨床資源,在手術機器人、AI影像診斷等一批創新前沿領域持續突破,在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公佈的51個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中,我市10家企業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2024年,我市規模以上醫療器械生産企業158家,完成産值350億元。今年以來,我市新獲批國家創新醫療器械6個,累計獲批78個,佔全國近三成。
今年,將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專項支援政策。落實《北京市醫療器械産業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4-2026年)》,出臺若干措施,進一步加強對創新醫療器械從研發上市、産品推廣、産業生態、集聚建設四個方面的支援,推動醫療器械産業高品質發展。優化高精尖資金實施措施,加大對創新醫療器械的資金支援力度。
二是加強優質項目推廣應用。集合政策工具包加大對入選兩部委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10個項目的支援力度。組織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與人工智慧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挂帥工作,遴選推薦標誌性産品。加快搭建機器人等高值醫療設備租賃平臺和手術機器人培訓中心,加速高端醫療器械入院應用和創新迭代。
三是建設一批服務支撐平臺。支援組建醫工創新聯合體,鼓勵建設覆蓋技術研發、中試驗證、檢驗檢測、臨床試驗服務和産業化應用等環節的第三方綜合服務平臺,營造優良創新生態,強化園區服務能力,培育打造一批醫療器械特色園區。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姜洪朝副局長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我的問題提給市藥監局屈浩鵬局長,我們都知道,其實醫藥企業對創新藥臨床試驗審批試點工作都非常關注,就目前也只有北京、上海兩個城市在開展試點,您剛才也提到北京市已經有10個品種進入試點,請您介紹一下這10個品種的具體情況?謝謝!
-
嘉賓
屈浩鵬:感謝您的提問。
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是去年8月份啟動,截至目前北京一共有10個創新藥品種納入試點範疇。這10個試點項目最快審批用時是18日,最快的臨床試驗啟動時間用時是3周,這兩個數字都遠遠快於全國的平均水準。10個項目中,其中有4個申報的企業在經開區註冊,這也説明瞭經開區是最具活力的創新藥研發區域之一。
納入試點的申報企業,既有跨國企業,也有國內的民營企業;有北京的本土企業,還有外省市的企業;承擔臨床試驗審評試點的醫療機構都是國家醫學中心或是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創新藥研發領域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臨床試驗管理能力。
試點工作到現在還不滿一年,我們也將持續完善、摸索經驗、總結規律,爭取在各部門的支援下,穩妥深入地推進,讓試點政策惠及更多的企業,讓更多的患者用上好藥新藥。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屈浩鵬副局長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提給林主任。我們這次看到為支援這個産業功能區的發展,有全市20個部門一起出臺政策,所以請問您:全市支援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的主要考慮是什麼?市發展改革委有哪些具體舉措?謝謝!
-
嘉賓
林劍華:謝謝您的提問。
醫藥健康産業在人工智慧、基因細胞治療等創新技術的推動之下,正在迎來新一輪的産業變革和發展的浪潮。北京市作為醫藥健康産業全球創新樞紐城市之一,我們需要在這個變革浪潮之中,緊緊地搶抓機遇,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去打造新的關鍵的創新節點。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有良好的産業基礎,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處在城市南部地區醫藥健康領域頂尖的高校和産業集群的交匯地。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集中建設,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形成南北呼應,打造“雙爆發點”,與南部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等等形成區域協同,這樣為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構建更加宏偉的發展藍圖。
這是打造醫藥創新公園的主要考慮。
為了加速推進這項工作,從市發展改革委來説,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加強政策和資源的統籌。北京高度重視醫藥健康産業發展。2024年、2025年連續兩年出臺支援創新醫藥發展的“32條”措施,並出臺合成生物製造、細胞基因治療等領域的專項政策,推出《創新藥械全流程服務的工作方案》,我們將通過《實施方案》的落實,推動全市研發、産業等創新政策系統整合落地,加強資源的統籌,為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支援專業化的平臺佈局建設。充分利用“兩重”和本市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相關資金政策,支援在醫藥創新公園內集中佈局一批專業化的研發中試服務平臺,支援能力加快提升,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
三是支援人才培養和引進。支援在醫藥創新公園打造産教融合基地,開展醫工交叉研究等等方面的工作,加快培養一批貼近産業、服務創新的人才。強化人才的引進支援,通過高水準的生態構建支援全球創新人才創新創業這麼一個很好的條件。
四是支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支援力度,高效高品質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提升區域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效能。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林主任。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
感謝出席發佈會的各位領導和記者朋友,歡迎各媒體繼續關注報道北京市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相關工作進展,大家如果有進一步的採訪需求,也可以和我們聯繫。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