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周年新聞發佈會。為進一步宣傳南水北調在水安全保障、生態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今天我們發佈會專門邀請了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大家作介紹,並回答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劉松波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劉賢姝
通州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鄒海濤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副總經理 曹楠
下面,有請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松波先生介紹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年來水資源管理相關工作情況。
-
嘉賓
劉松波: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謝各位對北京水務工作長期以來的關注和報道。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年來,我市水務相關工作。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北京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超大型城市,“南水”進京前,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有100立方米左右,約佔聯合國認定的500立方米極度缺水標準的五分之一。十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調中線水到達北京市團城湖調節池,標誌着北京水資源利用開啟了新篇章。十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總體要求,精心守護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統籌利用好水資源,持續推動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以及河水斷流、地下水超採等“大城市病”中的水問題,全力保障首都水安全。截至目前,我們利用“南水”超106億立方米,首都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
十年來,北京水務部門在全市水資源管理,特別是在充分用好“南水”的工作中,始終堅持“節喝存補”的用水原則,主要是下面四個方面:
1.始終“節”字當先。堅持“先節水後調水”,把節水作為首都發展和水資源永續利用的根本出路。“南水”進京後,雖然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但我們的每人平均水資源量也僅是150立方米左右,我們的“家底子”還是很薄,做好節水工作是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治本之策。十年來,北京市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原則要求,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讓水資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務保障更有力更可靠。北京城市總規依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常住人口總量上限,16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重點高耗水企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節水型高校創建比例達到70%以上。我們成立了全國首個節水標準技術委員會,累計發佈地方節水標準近百項。頒佈實施《北京市節水條例》,構建起貫穿水資源“取供用排和再生迴圈利用”的全過程、全行業、全社會節水體系。近年來,用水總量在持續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支撐了經濟總量翻番。2014年到2023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從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北京市連續22年獲評“節水型城市”稱號,用水效率始終保持全國領先。
2.作好“喝”字文章。加快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建設,建成輸配水管線近200公里、調蓄設施3處,讓“南水”與密雲水庫實現“握手”,不斷織密“四通道、兩環線、九水源、多級調節”的水源保障網。立足優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建成郭公莊、亦莊、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廠,日處理能力近500萬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從1.0提升到1.3,城市副中心和大興、昌平、房山、門頭溝等新城地區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個小區和單位的水源置換,推動137個村納入公共供水(覆蓋)範圍。城區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萬北京市民喝上了南來之水。
3.充分“存”蓄水源。推進南水北調中線與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主要水系連通,利用輸配水、調蓄池、反向調蓄等工程,實現水源、水庫、河湖、水廠等水務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起北京水網基本格局。地下水最大限度“少採多補”,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已連續9年實現回升,累計回升13.39米,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全部清零。密雲水庫蓄水量從十年前不足10億立方米增加到今年35.8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等“五水聯調”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4.科學“補”充生態。抓住近年來豐沛降雨的有利條件,精準實施“五水聯調”,全面開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態補水,推動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再生水年利用量達12.77立方米,成為北京市穩定的“第二水源”。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38.5%提升到88.9%,國考和市考斷面劣V類水體動態消除。全市新增有水河長超500公里,斷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繼恢復生機,五大主要河流連續四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乾涸多年的陳家莊泉等超80處泉眼實現復涌,全市1361個在冊泉點中,有水在流泉達880個。東方白鸛、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源,北京河湖水體全面還清、水生態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在良好水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我們積極響應市民的親水需求,大力推進河湖空間開放共用,亮馬河、清河、溫榆河公園等許多河湖水系和水利設施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網紅打卡地”。
南水北調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願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着力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源涵養、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加快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守護好、利用好這一泓清水,為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更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松波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女士介紹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年來北京市水環境改善工作情況。
-
嘉賓
劉賢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十年來,北京市積極踐行“三水統籌”,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市水生態環境品質實現穩中向好。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資源分佈狀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市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成為水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有利條件之一。
生態環境部本週剛剛公佈了第三批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北京清河位列其中,其注重“三水”統籌、系統治理,構建水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正是北京市的一個縮影。十年來,全市水生態環境品質改善顯著,與2014年相比,全市優良水體比例從不到50%,提高到目前總體保持在70%以上,劣V類水體佔比從40%左右,到目前實現動態消除。2023年,Ⅰ-Ⅲ類水質河長佔監測總長度的71.3%,較2014年增加24.4個百分點,沒有劣Ⅴ類河流。得益於水質改善和生態治理措施,目前全市水生態狀況總體良好,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土著魚類普遍存在,超過一半的河流以及超過七成的水庫綜合評價為優良水準。
水資源保護基礎更加牢固
大力推進密雲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創新管理手段成立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在全國率先實現特定區域綜合性執法。深化流域聯動,與周邊省市共同實施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簽訂實施兩輪《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累計支援張承地區補償資金超19億元,推進流域污水治理與生態修復、節水保水等工作。近年來,密雲水庫穩定保持Ⅱ類水質,蓄水量持續保持在30億立方米左右的高水位安全運作,累計向下游生態補水18億立方米以上。
促進官廳水庫水質改善,2023年京冀兩地政府正式簽署《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2023年-2025年)》,攜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官廳水庫水質得到明顯提升,2023年年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水環境治理成果更加顯著
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在落實河湖長制、開展“清河”“清管”行動,實施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的同時,制定印發北京市“水十條”及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實施年度工作方案,壓茬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按照“查、測、溯、治、管”思路開展入河排口監管工作,推動建立“水環境-入河排口-污染源”精細化管理體系。深化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運用經濟杠桿撬動治污積極性,各區跨界斷面繳納補償金額由2015年的9.7億元降至2022年的1114萬元,直接反映出全市水環境品質大幅改善。
水生態保護工作逐步深入
在全市布設200余處監測點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為監測指標,對河流、湖泊、水庫等不同水體定期調查監測。印發實施北京市水生態環境品質監測評價技術規範,進一步明確水生態監測的指標、方法和評價限值,並加強水生態監測評價結果應用。
推動美麗河湖試點。密雲水庫完善“5+2”保水體系,全力守護“無價之寶”,實現水量和水質“雙提升”,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為河湖保護樹立典範。懷柔雁棲湖統籌河湖保護,加大水污染防治攻堅力度,促進水景觀和諧,提升水文化內涵,成為我國對外展示良好生態環境的窗口,促進和撬動了懷柔經濟發展,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為“兩山”轉化提供示範。剛剛入選的北京清河,從“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效管護”五方面開展系統治理,將清河從“臭水河”建設成為“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家園,為城市內河綜合治理與生態恢復提供了借鑒參考。此外,全市全面推動河流的保護與建設,以濱水空間開放共用,促進“人水和諧”。
未來,北京市將繼續以“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為目標,統籌“三水”治理,推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以首善標準奮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北京。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賢姝女士的介紹。
下面有請 通州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鄒海濤先生介紹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年來通州區“南水”用水情況、小區自備井置換和水生態提升工作。
-
嘉賓
鄒海濤: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有這麼一個機會向大家介紹“南水”入通的相關情況。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更是城市發展的根本保障。南水北調有效扭轉了城市副中心供水困難的格局,也為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我將從三個方面簡要介紹副中心關於南水北調的相關工作。
第一方面,關於南水北調用水情況。
為承接“南水”入通,2014年12月,我區用10個月建成了日供水能力20萬噸的通州區第二水廠。2017年建成廣渠路東延應急供水管線,與第一水廠、第二水廠、朝陽北路幹線共同形成兩廠兩線四4路水源供水保障格局。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南水”供水佔比已達95%,全區“南水”佔比在七年間提升了52.5%,日供水能力達到了37萬立方米。供水面積由2016年的93平方公里增加至129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由2016年的72萬人增加至95萬人。越來越多副中心居民喝上了甘甜的南來之水。
同時在“南水”的支援下,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重點産業發展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支撐了副中心發展提質增效。副中心的供水安全系數由2016年1.0%提升到2024年的1.7%,水資源承載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副中心居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第二方面,關於自備井置換情況。
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後,我區開展自備井置換工程,地下水年取水量減少1100萬立方米,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通州第一水廠,由2016年的每日取水量3萬立方米降至不到1萬立方米。我區地下水位埋深從2016年7.45米躍升至當前的5.61米,回升幅度高達1.84米。全區地下水位超採面積持續收縮,徹底根除了嚴重超採區,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第三方面,關於水生態提升情況。
副中心多河富水,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3條,是北京流域面積最廣的區域。近年來,我們全面推進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着力打造藍水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底色。我們堅持節水優先,實施農村地區一戶一表計量收費,不斷提升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以污水治理、一流治理、網源防治、再生水擴大利用等為重點,推動“源網廠河”一體化治理,全域水質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區8個市控出境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四類水以上,其中6個達到三類水質,水生物種日趨豐富,水生態環境實現迭代升級。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南水北調供水覆蓋範圍,穩步拓展至宋莊鎮、太湖鎮和張家灣鎮等重點地區,並向南部鄉鎮延伸,進一步擴大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結合東二環線建設,通過聯調聯供,全力構建多源多項的現代化水源保障網路,為推動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樣板提供更加高效、更安全的水源保障。
借此機會,也向長期以來關注和支援副中心建設的各位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鄒海濤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副總經理曹楠先生介紹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年來全市水廠利用南水北調水源工作情況和相關工作成效。
-
嘉賓
曹楠: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南水北調水源“調得進、容得下、配得優、用得好”工作目標,市自來水集團積極採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統籌做好供水能力建設、水質安全保障、管網運作管理、科研成果應用等各項工作,十年來累計安全供應南水超75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萬。下面,我圍繞四個方面簡要介紹集團用足用好每一滴珍貴的“南水”相關工作。
一、推進供水能力建設,全面提升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
集團始終秉承“確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企業使命,大力推進新水廠建設和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持續擴大供水覆蓋範圍,初步構建了以中心城區為核、郊區新城互聯互濟的“1+N”供水服務保障格局。
隨着通州第二水廠、黃村水廠、亦莊水廠、石景山水廠陸續投産,集團接納南水的水廠由初期的6座增加至14座,日均取用南水量由70萬立方米增加至320余萬立方米,夏季供水高峰期間南水水量佔北京城區供水量八成以上。“南水”已成為北京市主力供水水源。
在穩步推進水廠建設的同時,集團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的市政供水管網,管網總長度由12000余公里增加到16700余公里。此外,為了讓更多市民享受到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紅利”,集團自2015年起大規模實施自備井置換,十年來累計完成近1400余個小區和單位的自備井置換工作,關停自備井650余眼,約200萬人喝上市政自來水,用水品質得到了改善。
二、強化水質安全保障,讓市民喝得安心、用得放心
集團始終遵循“水質是生命”的品質觀,不斷摸索南水的“脾氣秉性”,科學應對原水水質波動,持續優化水質監測體系,確保將自來水安全、潔凈地送到用戶家。
“南水”經過長距離明渠輸送,易出現夏季高溫高藻、冬季低溫低濁特點。為此,集團積極探索藻類含量監測方法,逐步摸清南水藻類變化規律,通過強化預加氯、預投加粉末活性炭、調整混凝劑和臭氧投加量等方式,有效去除藻類。同時加密原水水質監測頻率,與南水北調中線公司和市水務局加強水質數據共用,確保第一時間了解南水水質變化情況。目前,集團地表水廠全部都採用臭氧、活性炭、超濾膜、紫外線消毒等先進的水處理工藝,出廠水指標全部優於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水質綜合合格率100%。此外,集團還制定了嚴於國標的企業標準,以濁度(指標)為例,國標規定的出廠水濁度須在1.0NTU以下,而集團地表水出廠水濁度0.1NTU的達優率超過90%。
在水質監測方面,集團建立了由實驗室監測、移動應急監測和線上監測組成的立體化水質監控體系,在市區和郊區新城供水區域設置水質線上監測儀700余臺、管網水質採樣點580余個,實現了“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水質監控,確保自來水水質穩定達標。
三、創新科技節水舉措,以新質生産力助力節能降耗
集團始終圍繞“供水集團也是節水集團”的工作要求,最大限度用好每一滴來之不易的“南水”。
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集團構建了空中、地面、地下“三維”全覆蓋的漏損管控體系。廣泛應用供水管網漏失監測預警系統,在核心區和重要部位的供水管線安裝漏損監測記錄儀3000余個,持續監測管道的漏水噪聲,迅速定位並有效處置(管網漏損點);為3400余個小區安裝實時監測供水流量、管網運作狀態的獨立計量小區DMA智慧監測設備,通過對比分析最小夜間流量和總分表水量的差值,及時發現並處置可能存在的管網漏損隱患;使用衛星探漏技術,實現大範圍漏失監測,進一步提升漏損管控質效。十年來,管網漏損率從12.6%降低到8.79%,累計節水超過2.23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集團通過尾水回收利用、分區精細化調度、智慧精準調度等方式,不斷提高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水準。通過工藝改造將水廠工藝尾水回流至制水工藝前端,實現尾水100%回收利用;積極調整優化調度策略,逐步建成永豐、亦莊等8個獨立調度區,通過精細化的調度,優化管網運作壓力,年節水900余萬立方米、節電200余萬度;此外,集團還致力於推動調度工作由傳統經驗調度向智慧精準調度轉變。通過優化配水泵配置方案,使集團的配水效率提升了3.5%。
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南水高效利用做出積極貢獻
集團始終錨定“首都標準 國際水準”的企業發展目標,持續加強科研儲備、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三個平臺建設,構建多層次創新體系,以創新不斷推動首都供水事業的高品質發展。
十年來,集團先後承擔了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8項,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4項、專利84項。其中,集團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申報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該項目聚焦北京市飲用水安全保障的需求,不僅建成了應對南水北調水質特點的第一座大型超濾膜水廠——郭公莊水廠,還解決了雙藥投加、南水北調藻源對凈水過程影響與控制的問題,在南水北調水源高效利用、黃水控制、管網漏損等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集團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準,以首善標準紮實做好安全供水各項工作,全力構建“安全、優質、綠色、智慧”供水服務保障體系,珍惜、用好每一滴南水,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曹楠先生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近年來,北京市水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明顯,剛剛在發佈過程中有一組數據也證明了這樣的變化,我想了解一下:這些水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如何測算出來的?北京市水環境監測工作有什麼特點和亮點?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劉賢姝女士來回答。
-
嘉賓
劉賢姝:感謝您的問題。
目前,國家已明確水環境保護的方向從污染防治向水生態保護轉變,相關監測工作也從理化指標向水生態監測評價過渡。為推進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實現從“清澈見底”到“魚翔淺底”轉變,我們持續開展水生態環境品質監測。
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工作起步較早。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組織監測部門在全市重點湖庫、河段持續開展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等水生生物監測,打下了工作基礎。
二是監測範圍較廣。我們在全市布設了200余處監測點位,充分銜接了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遵循科學性、延續性、全面性、代表性等原則,覆蓋了全市五大水系、山區平原、常年有水河湖庫和16個行政區域,監測結果代表性較好。
三是指標覆蓋較全。除了理化指標之外,還包括水生生物指標和生境指標,監測指標體系更加全面,監測結果更加完整。其中,理化指標包括溶解氧、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生物指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類群,生境則是對水生生物生活繁衍的棲息地特徵開展監測。
四是技術手段較多。水生態環境品質調查監測既包括了傳統的手工採樣和實驗室分析,也包括了先進的環境DNA和遙感監測技術等先進技術。此外,我們在大興區新鳳河、豐台區園博湖搭建魚類實時智慧觀測平臺,實現魚類實時監測記錄、人工智慧識別等,更直觀、便捷地跟蹤評價水生態狀況。
五是結果應用較實。今年我們印發了地方標準《北京市水生態環境品質監測評價技術規範》,進一步明確了水生態監測的指標、方法和評價限值,同時我們加強水生態監測評價結果應用,除對外發佈、指導工作外,還在生態補償中有了廣泛應用。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局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各位領導好。我想詢問一下,通州區作為城市副中心,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計劃或者是準備布設什麼樣的工程讓更多通州居民喝上“南水”?謝謝!
-
嘉賓
鄒海濤: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在剛才通報中我也提到,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南水”佔比已達到95%,但是目前在155平方公里範圍外的拓展區,“南水”供應有待提升,進一步推廣“南水”在全區的覆蓋範圍,讓更多老百姓喝上“南水”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首先要持續優化供水佈局,深入實施《北京市供水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同步修編《通州區供水專項規劃》,優化拓展區的供水結構,供好“南水”、用好“南水”,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供水結構。
其次,統籌推進“源-網-廠-戶”的一體化建設。水源方面,進一步擴大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結合東二環建設,通過聯調聯供,進一步加強水源保障。管網方面,在原有2400多公里的農村供水管線基礎上,圍繞水源、水廠加快配套供水管線,支撐“南水”向更大範圍、更多人口供水。水廠方面,在現有24座水廠的基礎上,加快興建通州第二水廠二期、第四水廠,擴容改造7座現有水廠,為接收“南水”做好準備。用水方面,持續推進自備井置換二期工程和“一戶一表、計量收費”工作,打通用水“最後一公里”。
下一步副中心將堅持節水優先,優化水網建設,發揮“南水”更大價值,讓更多老百姓受益。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通州區副區長鄒海濤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國水利報》記者:各位領導好。十年來,自來水集團在供水管網新建改造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在管網建設和精細化管理方面有哪些規劃?謝謝!
-
嘉賓
曹楠:感謝您的提問。
首先在供水管網建設方面,十年來,我們集團累計新建管線4700公里,初步構建了以中心城區加郊區新城“1+N”的供水服務保障體系,供水服務面積增加400余平方公里,新增服務人口250萬餘戶。為了讓更多市民喝上了安全、優質、放心的自來水,未來五年,我們集團還要繼續新建500公里管線,持續完善“1+N”供水服務格局。
在管網改造方面,十年來我們用可靠度和安全度更高的球墨鑄鐵管和不銹鋼管材,對小區裏面的老舊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十年來我們改造了1300多個小區,將近1150公里的管線,將近150萬人用水體驗得到了提升。未來2至3年,我們還要持續改造700個小區的老舊管線,進一步提升首都市民用水體驗和增強幸福感。
在管網精細化管理方面,集團不斷提升管網漏損管控水準,我們連續實施了兩個三年行動方案,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小區進口有智慧終端監測小區的用水模式,市政道路上有車載探測雷達對市政管網做實時的B超,天上有衛星對全域管網進行X光的周期性的診斷。管線上我們有3000多個噪聲記錄儀,實時對管線噪聲進行監測。通過立體式的漏控監測體系,極大地提升了我們漏損的管控水準。
未來我們的管網管理要向數智化轉型,不斷提升我們的數據挖掘能力和態勢感知能力,實現對管網運作的風險由現在的被動的應急向主動預防治理,最終打造成我們感知充分、管理高效、智慧控制、決策智慧的一個管網管理系統,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首都供水事業高品質發展。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副總經理曹楠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南水”進京十年來,逐步成為主力供水水源,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喝上了“南水”,剛才劉局發佈説喝上“南水”的市民已經超過1600萬,相對於北京市常住人口數來説這確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我的問題是:想問一下劉局,“南水”的覆蓋範圍還會進一步繼續擴大嗎?在這方面還有什麼具體的規劃?謝謝!
-
嘉賓
劉松波:感謝您的提問。
我想您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市民想提問的問題。我們可以肯定地説,我們一定會持續推動供水這項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把“南水”的覆蓋範圍持續擴大,讓更多的市民喝到包括“南水”在內的優質水是我們近期的重要工作目標。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我們要持續推進供水的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和“十四五”時期供水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進一步完善南水北調輸配水格局,明年將新建和改建供水管網200公里以上,我們的管網漏損率也將控制到8%左右,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進一步提升供水能力和供水的安全系數。同時,我們要加快建設海淀溫泉和豐臺河西第二水廠,推進房山丁家洼、大興國際機場、順義地表、懷柔地表等水廠的前期工作,明年年底海淀溫泉水廠將基本具備通水條件,在未來,順義、懷柔等新城居民也將會喝上“南水”。
第二,我們要繼續加大自建設施住宅小區和一些社會單位的水源置換,也就是我們過去通常説的自備井置換,進一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不斷提高規模化供水覆蓋農村地區人口的比例和公共供水佔有率。僅通過自備井置換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兩項工程的開展,明年將新增近10萬人喝上“南水”。
第三,我們已啟動“十五五”時期供水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下一個五年,我們將規劃再新增100萬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改建供水管網1500公里以上,近千個老舊小區的供水管網可以得到改造。同時,我們也會利用更加智慧化的科技手段,提升管網漏損控制水準。未來新增的水廠也將以“南水”為主,讓更多市民用上“南水”。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松波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出席發佈會的各位領導和記者朋友。歡迎各位媒體朋友繼續關注報道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相關工作情況。
此外,本場新聞發佈會是我們2024年度最後一場發佈會,特別感謝各媒體一年來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援,也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辛苦工作,提前祝大家元旦快樂。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