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北京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展示機遇中國、機遇北京。
昌平區將於近期舉辦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今天我們邀請相關單位負責人向大家發佈和介紹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及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各位媒體關心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龔維冪先生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劉曉勘先生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周立新先生
北京未來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昌平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柳強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龔維冪先生介紹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有關情況。
-
嘉賓
龔維冪: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這次新聞發佈會。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創新發展的有關情況。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要堅持“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包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支援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的機制,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指明瞭方向,給予了極大的鼓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將其作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從2018年起全市堅持高位部署,滾動實施醫藥健康三年行動計劃,在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議機制下,各單位緊密配合,不斷增強工作合力,2023年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總體收入規模達到9761億元,為今年實現萬億級躍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上半年我市先後出臺第三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支援創新醫藥發展的32條措施”等政策之外,近幾個月以來,我們先後或者即將出臺合成生物製造、醫療器械、細胞基因治療、腦機介面等領域的專項政策,並推出“優化創新藥械全流程服務的工作方案”,着力打造産業發展的新優勢。
今年以來,我們更加注重加強創新與“三醫”聯動的協同,着力壯大藥械基礎板塊,積極佈局新興賽道,不斷提高開放創新水準,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一是多項前沿突破性技術領跑國際。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榮獲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化學重編程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成果正在加速轉化。中國科學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開發的大片段DNA精準定點插入的基因編輯新工具入選英國自然雜誌“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項技術”。腦科所羅敏敏團隊開發的“北腦二號”,在國際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北京大學高家紅團隊研發的新一代腦磁圖儀,實現國際首例無線腦磁檢測,為腦重大疾病診斷提供了新工具。
二是加速醫學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步伐。依託市自然科學基金非共識創新項目,首次啟動實施臨床醫生與基礎領域科研人員“雙負責人”模式,開展臨床需求導向的前沿協同攻關。推廣醫學創新和成果轉化改革試點經驗,組織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為了提高試點醫院的科技成果轉化水準,依託8家醫藥健康領域的標桿孵化器和試點醫院一對一結對子,共同開展有轉化前景的創新成果梳理,並且探索通過“一家醫院+一家專業孵化器+一個主承載區”的模式,推動醫學科技成果批量轉化落地。此外,高博研究型醫院順利運作,已經開展和推進100余項罕見病、腫瘤等領域創新品種的臨床試驗。
三是全流程服務創新藥械發展。我委會同衛健、藥監、醫保、經信等部門建立了分段負責、握手接力的服務機制,已將200余項創新品種納入首批服務範圍,在臨床前沿研發、臨床研究、審評審批、産業落地和入院應用等環節,各部門按照職責牽頭負責相應環節,通過專人“一對一”跟蹤品種創新落地的進展,及時研究解決問題和需求。在進入下一環節前,由上一環節責任部門提前三個月主動與下一個部門溝通銜接,確保各階段的服務順暢高效。
四是深化開放創新,帶動一批知名外資企業在京投資佈局。今年8家知名外資藥械企業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主體。其中輝瑞新設北京研發中心、丹納赫新設北方創新中心、滬亞生物設立中國總部,均為首個在京實體。阿斯利康新設全球研發北京中心,實現提級擴容。禮來新設中國醫學創新中心、創新孵化器,拜耳新設開放創新中心,默沙東新設默沙東研發中國創新合作中心,美敦力新設數字化服務創新基地,助力本土創新藥械品種轉化、上市和出海。
五是優化創新要素,産業生態能級進一步提升。在園區建設方面,北部也就是在昌平的生命科學園三期首發項目生命谷國際精準醫學産業園預計年底完工,將開啟生命科學園的新征程。南部,加快規劃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也就是Bio Park,打造連結全球創新資源的生態圈。在平臺搭建方面,着力打造OpenCGT孵化平臺,佈局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重組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創新機制加強監管科學等領域的前瞻佈局;此外,正在着力完善臨床CRO、銷售推廣平臺等方面的佈局,進一步提高第三方平臺對産業的支撐作用。在人才引育方面,加強引進具有國際背景的項目經理人、首席醫學官、生物統計學、醫院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緊缺人才。推出服務科學家創業的CEO人才特訓計劃,連續舉辦十二期醫藥健康高研班。在資金保障方面,積極發揮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的作用,圍繞早期研發和産業化落地的“兩頭”,預計年底前完成項目投決46個,投決金額和帶動社會投資新增近90億元。在經開區探索設立並購基金,加強重點項目的引進落地。在數據流通方面,率先為外資醫藥企業申報數據出境建立綠色通道。推動拜耳、賽諾菲等公司數據合規出境。
下一步,我們將緊密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深化改革,深入落實醫藥健康三年協同創新行動計劃,發揮好統籌聯席會的作用,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努力成為推動首都經濟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並且惠及人民生命健康。
我就介紹這些情況,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龔維冪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曉勘先生介紹發揮科協組織人才優勢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有關情況。
-
嘉賓
劉曉勘: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感謝大家參加新聞發佈會。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北京市科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發揮科協組織人才優勢,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情況。主要介紹四個方面情況:
一是突出學術引領,創造良好創新生態。
今年以來,依託中關村論壇、服貿會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等重大平臺,組織動員北京醫學會、北京中醫藥學會、北京慢性病防治與教育研究會等醫藥健康領域科技社團,舉辦6場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8場首都前沿學術成果報告會。在第二十七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130余場學術活動中,25場涉及醫藥健康領域。支援學協會主辦京津冀第二屆醫藥創新發展大會,第十五屆協和臨床內分泌代謝論壇等品牌學術會議。在第二十七屆京港洽談會上舉辦“京港澳青年科學家大會”,在第二十七屆京臺科技論壇上主辦“未來科技與健康産業融合發展論壇”,有效連結了京港澳臺四地生物醫藥領域優勢資源。組織實施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支援Medicine Plus《醫學+》《微生物與宿主健康》、中華醫學雜誌等中英文期刊發展。
二是突出科學普及,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充分發揮市綱要實施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健全議事機制,加強協同聯動。組織實施《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按照清單化、項目化、責任化推動年度重點任務落實。2023年北京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7.68%,居全國首位。發揮全國科普日示範引領作用,組織生物科技企業、醫療機構和科研院所廣泛開展衛生健康科普系列活動,組織醫療專家深入社區和鄉村開展義診和健康諮詢。積極發揮“科技館之城”平臺作用,發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5家單位為科技教育體驗基地。支援首都醫科大學、朝陽區預防醫學會等單位進行科技資源科普化研發。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突出應急避險、食品標籤辨識、近視防控等內容科普。
三是突出人才匯聚,激勵科技人才作為。
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自2017年實施以來,資助培養醫藥健康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322人,發揮人才舉薦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醫藥健康領域在2024年推薦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中佔比8.2%,在2024年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創新工作室佔比15%,在2024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佔比25%,在北京市科協卓越青年工程師培養計劃中佔比5%,在首屆北京市先進科技工作者中佔比30%,在科協推薦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中佔比41%,在近三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獎人員中佔比11%。
四是突出科技服務,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
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推動醫藥健康産業發展。聯合中國胰腺病學會等單位建立5家區域科技服務團、産業科技服務團、創新聯合體,深入實施北京市“千人進千企”專項行動,産業特派員隊伍達3500餘人。其中,醫藥健康領域562人。2024年,先後支援昌平生命科學園、通州醫藥健康産業園建設區工作站點,服務區域企業近300家。支援産業特派員與醫藥企業對接並形成轉化,“可生物降解醫用膠的産品開發”“貞玉膠囊(降脂康)治療高脂血症的臨床應用研究”等重點項目均已落地。依託科創中國·北京創新薈2024年組織醫藥健康領域活動28場;展示醫療器械、創新藥物、生物技術及系統與裝置等領域的47項成果。
朋友們,醫藥健康産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支援。下一步,北京市科協將繼續發揮組織網路優勢、人才密集優勢,加強與生物醫藥健康領域創新主體的合作,共同服務首都醫藥健康産業創新發展。
我要介紹的情況就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曉勘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立新先生介紹北京市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情況。
-
嘉賓
周立新: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謝大家參加今天下午的發佈會。
目前,全球醫療器械行業正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産業變革,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材料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正在實現醫療器械智慧化發展,引領這個關乎人類生命健康的行業不斷向前。
下面,我介紹一下北京醫療器械創新高品質發展的情況。
一、北京突出的區位優勢為創新醫療器械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創新生態體系日趨完善。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醫療資源豐富,擁有眾多標誌着中國頂尖(科研)水準的科研院所,匯聚眾多産業領域的領軍研究人才。昌平區、經開區、海淀區、大興區在醫藥健康領域形成了錯位發展、功能互補、集群共進的良好格局,前沿技術的突破和高精尖企業的孵化與産業化項目落地的功能定位相呼應,形成了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産流通、終端醫療的全産業鏈創新生態體系。
二是創新優質企業高度聚集。醫療器械作為本市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産業之一,總體呈現“創新快、産品優、賽道新”的特點,在國家、北京市政策的支援下,醫療器械産業創新發展勢頭強勁,正在加速從製造向創造轉型升級。截至目前,本市共有醫療器械生産企業1092家,規模以上醫療器械生産企業149家,上市企業23家。
三是創新成果高端特徵明顯。本市創新醫療器械具有顯著的領先優勢,第二類、三類有效産品註冊證數分別為7128個和2561個。今年,我市共新增8個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累計獲批71個,佔全國近1/4。此外,本市還獲批42個人工智慧醫療器械,數量也居全國第一。在影像輔助診斷等AI+醫療器械新賽道上表現優異。
二、北京良好的政策環境為創新醫療器械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政策的出臺為創新提供支撐。自國務院《支援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發佈實施以來,北京市藥監局積極推進“兩區”建設任務落實,會同市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發佈《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2024)》,會同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門聯合發佈《北京市醫療器械産業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4-2026年)》,會同市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佈《北京市促進臨床急需藥械臨時進口工作實施方案》。
二是機制的改革為創新增添活力。北京市藥監局持續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全程網辦率達100%。第二類醫療器械註冊審評用時由法定的20個工作日壓減至5個工作日,壓減率達75%;第二類醫療器械首次註冊審評平均用時47個工作日,其中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首次註冊審評平均用時13個工作日,相比法定時限分別壓縮了61%與89%。將提質增效措施由行政審批環節延伸到技術審評環節,促進審評審批效率“雙提升”。
三是服務的升級為創新增添助力。北京市藥監局已設立3家“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專注於本市醫療器械的研發、臨床和生産全鏈條服務。今年以來,創新服務站已(累計)服務企業超過1000家次,共解決諮詢問題超過2000件。指導本市企業對接國家藥監局牽頭成立的3個創新平臺。促進優勢項目轉化,對本市獲准註冊的創新等高精尖産品推薦納入《中關村創新醫療器械産品目錄》,加快産品推廣應用,提升産品行業認知度。
三、突出“三個堅持”,全力打造全球創新醫療器械發展新高地
一是堅持國際視野。對標國際領先地區,深挖我市創新資源潛力,鼓勵科研機構參與醫療器械産業發展,加大對轉化平臺建設支援力度,指導企業參與醫學中心、重點學科建設,及早發現和鎖定新技術新産品,促進産業迭代升級。
二是堅持臨床價值導向。加快形成“以臨床需求為主導,産、學、研、醫交叉融合發展”的聯動式創新模式,積極開展部市合作、委局聯動,最大限度實現審評前置、服務前移、創新産品優先,擴大“兩區”政策惠及面,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産品的轉化應用。
三是堅持“三醫”聯動。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北京市一系列鼓勵醫療器械産業發展的政策,充分運用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議工作機制,重點圍繞發展醫用生物材料、腦科學與腦機介面、人工智慧、數字療法、手術機器人、高端影像設備、基因檢測試劑等新領域,做好全鏈條協調溝通,確保服務的銜接性和連貫性。
朋友們,醫療器械領域不斷涌現出的新興技術為未來産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首都醫療器械産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一步,北京市藥監局將結合北京發展實際,聚焦高精尖醫療器械領域,持續做好監管與服務,讓更多創新産品早日上市,惠及患者,推動匯集形成新質生産力。
我就説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周立新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未來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昌平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柳強先生介紹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總體情況。
-
嘉賓
柳強: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新聞發佈會。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將於11月22日在昌平舉辦。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論壇總體情況。
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創辦於2022年,已成功舉辦兩屆,是我區以開放姿態融入醫藥創新的重要交流平臺。當前,生命科學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新引擎,是當代最尖端的科技之一,北京市高度重視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明確提出將昌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生命谷”,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藥健康産業發展高地。
今年,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以“探索生命 共創未來”為主題,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市藥監局與昌平區政府共同主辦,採用“1+8+1+N”的模式,將舉辦近25場活動,20余家外國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機構等受邀參會,上百位頂尖專家將圍繞醫藥領域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生態構建等議題,共話開放創新,共謀發展機遇,為推動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是舉辦一場開幕式。我們將邀請國家部委領導、北京市領導、駐華使節,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科研機構負責人,國際組織和商協會代表,醫藥健康領域企業負責人、投資人等出席。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將首次發佈2024全球生命科學集群創新發展報告,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將發佈成立醫學裝備外科技能培訓中心,這將是荷蘭阿姆斯特丹醫學技能中心在中國合作的首個智慧化外科技能培訓中心項目。
二是舉辦八場平行論壇。圍繞醫藥健康前沿賽道舉辦先進醫學裝備創新發展論壇、國際藥物研發論壇、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發展論壇;圍繞科技服務産業生態舉辦昌平醫藥健康金融投資創新論壇、醫學裝備知識産權保護論壇;圍繞健康産業國際合作舉辦産品出海跨國連線論壇、中俄醫藥人才培養與市場准入研討大會、國産醫學裝備國際化發展研討會等活動。
三是舉辦一場展覽展示。以“聚焦前沿技術引領創新發展”為主題,廣泛邀請醫藥健康企業參展,同時設置前沿技術、美麗健康以及重大醫療裝備等集中展區,對“生命谷”發展成果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創新進行綜合展示。
同時,本屆論壇得到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商務部國際商報社等專業組織以及昌平實驗室、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所、北京生命健康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援,通過連結創新資源,搭建交流平臺,為我區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生態圈”注入新的活力,具體將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豐富內涵,促進融合。主論壇加系列配套活動共計20余場,首次設置學術大會、産業論壇、項目交流、文化活動4大板塊,圍繞前沿技術、醫療器械美麗健康、合成生物製造等優勢賽道,以及醫藥研發、金融投資、産品出海等重要環節,進一步促進“政産學研醫金介”融合發展。
二是聚焦前沿,引領創新。瞄準生命科學顛覆性技術,通過行業論壇、創新項目大賽和路演、産品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探討生命科技創新趨勢,搶佔賽道制高點、培育新質生産力,打造生命科學創新和未來産業發展的“風向標”。
三是對標國際,開放合作。圍繞國際合作和産品出海、醫藥企業國際化發展等話題設置平行論壇,並首次設置海外分會場,開展跨國連線交流,進行醫藥健康産業國際合作項目簽約,推動醫藥健康企業走向國際。
各位朋友,距離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還有10天,我們期待與各界嘉賓相聚昌平,廣泛交流、增進共識,把本屆論壇辦成一屆精彩紛呈、卓有成效的醫藥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盛會。
借此機會,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昌平的關心支援,誠摯歡迎大家到會採訪和報道。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柳強先生的介紹。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媒體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您好!現在以合成生物技術為底層支撐的生物製造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之一,我們也注意到這次論壇專門針對合成生物製造賽道設置了專題論壇,今年9月北京市也發佈了《加快合成生物製造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想請發言人介紹一下,北京市推動合成生物製造産業發展的整體情況?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先生來介紹。
-
嘉賓
龔維冪:謝謝北京日報記者朋友的提問。
北京市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緊抓合成生物製造這一新興産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編制發佈了加快合成生物製造産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若干支援措施,圍繞前沿技術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技術平臺建設、企業梯度培育、開放協同發展等方面佈局了重點任務,並且聚焦技術、品種、企業等方面細化明確了14項具體支援措施。下面我介紹五個方面的具體情況。
一是突破一批前沿技術。我們依託市自然科學基金、市重點實驗室等載體持續佈局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清華大學團隊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特色底盤細胞,可用於生産多種高值手性醫藥中間體、重要化學品等;中科院遺傳所團隊開發了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可高效編輯大豆、水稻等,提高大豆和水稻的産量;北京化工大學團隊,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將可再生能源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燃料和化學物質。
二是推動一批重點品種轉化和創新企業落地。北京市已集聚了80家合成生物製造領域的創新型企業,部分化工、食品、醫藥等領域的在京重點央國企也正在積極佈局這一新賽道。其中齊禾生科改造的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從20%提高到80%;微元合成開發了全球首創的基於生物發酵法量産阿洛酮糖的批量生産技術,純度達到99.9%,生産成本顯著下降;微構工廠首次實現嗜鹽菌工程改造,大幅減少了其他細胞工廠所需要的發酵成本,實現聚羥基脂肪酸酯(也就是PHA)的産業化;衍微技基於自主知識産權的紅球菌底盤菌技術,多種原料的生物合成表達量達到全球領先;首鋼朗澤利用工業尾氣為原料生産微生物蛋白,2023年産量達到乙醇9萬噸、蛋白1萬噸。
三是佈局一批技術服務平臺。依託中科院微生物所已有的菌種保藏庫,加快建設高品質合成生物製造元件庫及生物資訊庫,優化算力配置和對外服務模式,並且已經完成萬種模式微生物基因組的測序,調控元件和催化元件庫容達到10萬個。在昌平區佈局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與産業龍頭企業合作,通過搭建中試工藝放大技術平臺,實現從催化劑設計、過程強化到産品開發及應用技術全流程協同攻關機制,有效連結實驗室研發和大規模生産製造。同時,我們還在平谷區支援建設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創新中心,成立北京生物製造食品風險評估與合規保障共性技術平臺等,加快服務推進創新産品研發和上市應用。
四是加快推動園區建設。昌平區加快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集聚區建設,研發創新、孵化轉化、中試放大和産業承載等條件比較完備。中糧營養研究院二期預計今年年底開工建設,平谷區聚焦農業食品合成生物製造,已建成約13萬平方米生物製造園區,統一佈局了燃氣、工業蒸汽、純水、壓縮空氣等配套設施。這兩個園區已經匯聚了一批有活力的創新主體、産業生態和集聚效益應正在逐步增強,我們也歡迎國內外合成生物製造的業界同仁共用這一發展機遇。同時,我們正在積極加快京津冀合成生物製造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五是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北京幹細胞研究院牽頭,與日本、南韓、德國、英國、美國、法國等多國共同制定了全球第一個幹細胞數據管理國際標準,今年10月29日剛剛正式發佈。本月中旬我們還將支援舉辦2024年合成生物製造國際會議,進一步促進國際創新交流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物經濟中的影響力。
我就介紹這些情況。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龔維冪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華社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市藥監局在引領和促進本市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方面工作成效十分顯著,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在推動醫療器械發展方面市藥監局具體實施了哪些關鍵性的策略和措施?謝謝!
-
嘉賓
周立新:謝謝您的提問。
我局統籌監管和服務,積極創新管理理念,深化醫療器械註冊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更好滿足公眾安全用械需求,促進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主要服務措施包括:
一是在搭建拓展服務平臺方面,聯合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京設立國家級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同步設立3個市級“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的服務通道,形成服務疊加效應,提高企業研究和註冊資料品質,使企業少走彎路,助力創新成果轉化,服務推動更多産品獲批上市。
二是在服務機制措施制定方面,印發《醫療器械創新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方案(2023-2025年)》,起草修訂《北京市醫療器械項目制管理實施方案》和《北京市醫療器械快速審評審批辦法》,逐步完善林法補等服務機制,通過優化流程,壓縮用時,促進審評審批、檢驗效率整體提升。
三是在産品研發轉化支援方面,推進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工作,推動醫工結合,破解産品研發轉化難題,加速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梳理重點在研産品,動態跟蹤研發進展,定期歸集註冊申報共性問題,收集企業具體訴求,研究解決路徑,提升服務效能。
四是在政策技術諮詢解答方面,積極落實北京市重點企業“服務包”機制,上線運作醫療器械審評諮詢和預約系統,緊貼企業需求舉辦政策進園區活動,持續做好産品註冊受理前技術問題諮詢服務工作,開展法規政策和技術問題解讀。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局將堅持北京發展定位,聚焦符合國家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臨床急需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通過不斷優化政策措施,提供高效高質的服務,讓更多創新産品早日上市、服務臨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藥監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立新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鳳凰衛視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關注昌平作為北京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近年來為推動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做了一些努力,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發展所實施的主要策略,以及取得的總體成效和亮點?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未來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昌平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局長柳強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柳強:謝謝您的提問。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昌平區聚焦聚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生命谷”,昌平醫藥健康産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2021年以來,全區醫藥健康領域市場主體新增549家、累計達到2000家;規上企業新增118家、達到308家;國高新企業新增63家、達到328家;專精特新企業新增79家、達到134家;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新增6家、達到20家。過去三年,全區醫藥健康産業收入、産值年均增速分別為10%、16.6%,2023年分別達到910億元、370億元,2024年全口徑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實現打造千億級醫藥健康産業集群目標。
一是創新能級持續提升。去年以來,北京智慧腦機系統增強計劃等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在生命科學園啟動;北啟生物鄧宏魁團隊的“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技術等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接續涌現;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等一批創新藥械産品陸續推出。截至目前,全區累計獲批1類創新藥11個、創新醫療器械28個,佔全市的40%、全國的10%。
二是産業集群持續做強。近年來,百濟神州創新藥研發中試基地、諾誠健華抗腫瘤創新藥物生産基地等一批重大産業化項目落地建設,近三年全區醫藥産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近100億元。招引落地了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華潤雙鶴合成生物研究院等一批重磅項目,今年簽約落地項目達到47個。重點發力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CGT在研管線達到160條,已獲註冊臨床批件數量18個、約佔全國的1/20。加速發展合成生物製造産業,今年年初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集聚區實現“雙揭牌”,目前已經匯聚77家央企和科創型企業,累計在談和儲備招商目標企業超100家。
三是發展空間持續拓展。我們加快生命科學園三期開發建設,集中佈局了4個醫藥健康標準廠房項目,目前三個項目已實現或即將完工,今年年底起將陸續釋放高品質醫藥健康産業空間75萬平方米。同時加快打造生命科學創新走廊,沿京新、京藏高速向北延伸,梯次實施生命谷國際醫藥智造園、國際醫療器械城等一批産業項目,未來3-5年將新供應高品質醫藥健康産業空間500萬平方米,為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提供優質空間保障。
四是服務體系持續完善。我們聚焦産業共性需求,引進建設了國際研究型醫院、細胞與基因治療CDMO平臺、昌發展&丹納赫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平臺等第三方服務平臺55家。引進飛鏢、新生巢等標桿孵化器,孵化落地了維泰瑞隆、炎明生物、華輝安健等知名科學家創辦企業100余家。緊抓“兩區”政策機遇,在生命園率先搭建全市首家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在全市率先開展“人類遺傳資源轉移”工作試點,形成一批全國全市首創案例。
未來,我們將繼續緊盯醫藥健康科技創新前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藥健康産業發展高地”我們也熱忱歡迎各界朋友走進昌平“生命谷”,成為昌平“合夥人”!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好,謝謝柳區長的回答。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到場,感謝出席發佈會的各位領導。
當前,北京市正着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斷推動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未來科學城“生命谷”也正朝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藥健康産業發展高地邁進,希望通過這次發佈會和各位記者朋友們的宣傳報道,能夠進一步擴大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和未來科學城“生命谷”的影響力,為營造良好的産業生態氛圍添彩。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