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是系列主題發佈會的第二十場,主題是:2024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成就。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要求,持續優化頂層設計,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養老服務和健康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新時代首都老齡事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為向大家更好介紹本市老齡事業發展狀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
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郭漢橋先生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一級巡視員 王小娥女士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何景濤先生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張耀天先生
北京市司法局二級巡視員 王群先生
各位發佈人將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並回答各位記者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有請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先生介紹2024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成就相關情況。
-
嘉賓
郭漢橋: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指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由我代表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齡辦,發佈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情況。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萬人,佔常住人口的22.6%,已經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和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持續優化頂層設計,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養老服務和健康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新時代首都老齡事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北京老齡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齡工作,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老齡事業頂層設計,制定實施《北京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關於加強新時代首都老齡工作的實施意見》,市委深改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政府各部門出臺配套措施,為老齡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這些政策措施,一方面,全面對標中央要求,明確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另一方面,從我市老齡工作實際出發,穩步提高我市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準,全面創新養老服務和健康服務模式,積極推動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模式”。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準穩步提高。
一是逐年提高養老金水準。今年,繼續按照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辦法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保持向退休時間早、連續工齡和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加大傾斜力度。這已經是北京市連續第32次增加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惠及全市330余萬退休人員,使他們更好地共用社會發展成果。
二是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普惠性商業補充醫療保險,以及其他各類商業健康保險産品為一體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全體老年人。
三是關注特殊困難老年群體服務保障。統籌實施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高齡老年人津貼等制度。出臺實施困境家庭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補助政策,確保有入住機構需求的經濟困難“老老人”住得起、住得上養老機構。
第三,緊貼服務需求,創新完善首都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一是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按照“培育一類主體、構建兩種模式、實現全面覆蓋”的總體思路,依託市場主體開展試點,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單、一平臺、一張網”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佈局建設100個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制定“兩指引、一方案和一協議”,形成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驗收、效能評估的管理閉環,截至9月20日,已經完成驗收60家,其餘40家的建設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當中。針對“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照護難題,組織市場主體推出不同內容、不同價位的24小時普惠居家護理服務套餐,累計簽約長期到府居家照護服務近1800單。發展養老家庭照護床位,今年計劃建設2000張床位,目前各區已建成將近6000張,累計建設運營22000張。完善助餐服務體系,推動城六區51家400平米以上養老服務驛站轉型升級、開辦社區餐廳,鼓勵社會餐飲企業參與養老助餐,累計建成運營養老助餐點2256家,覆蓋全市3/4的城鄉社區,累計服務老年人12萬人,提供助餐服務2788萬人次。累計為1.2萬老年人完成了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
二是搭建全市綜合為老服務平臺。上線養老服務供需對接的數字化平臺“北京養老服務網”以及配套小程式,匯集全市養老機構、養老驛站、養老助餐點、養老人才、志願服務、京津冀養老等海量養老服務資源,形成北京一張養老地圖,實現養老服務“一網通查”,服務資訊“一網展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服務訴求“一網通答”,日均訪問量4.5萬人次,總訪問量已經接近2000萬人次。
三是狠抓養老服務品質。連續多年深入開展養老服務機構安全隱患集中排查和專項整治工作。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在全國率先推行養老服務合同網簽,累計簽約70400份,基本實現在院老年人全覆蓋,從源頭上有效防範大額預付費和非法集資等風險。
四是深化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在北京養老服務網設置“京津冀養老”板塊,搭建線上供需對接平臺,展示北京優質養老機構575家,展示津冀優質養老機構51家、優質養老項目58個。建立京津冀養老協同專題工作組機制,進一步深化京津冀養老服務政策協同、項目協同、人才協同、醫養協同、區域協同和行業協同。
第四,倡導友好理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是開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東城區東花市街道東花市南裏社區、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等93個社區被命名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二是推進“智慧助老”行動。根據老年人就醫、出行、社交、購物等智慧手機重點使用方向,持續開展300余場“我教老人用手機”“老年人智慧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等活動,逐步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三是營造養老孝老敬老社會的氛圍。連續14年開展“孝星”“孝順榜樣”評選命名活動,已經在全市以市政府名義命名“孝星”5.9萬名,命名“孝順榜樣”140名。每年“敬老月”期間,組織開展全市範圍內敬老愛老助老系列活動。
四是創新老年人權益保護服務模式。面向高齡、失能、獨居、殘疾等特殊困難群體老年人,開展權益保護服務,幫助行為能力較弱的特殊困難家庭老年人解決委託代理以及監護問題。組織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連續多年開展老年人防詐騙專項行動,增強廣大老年群體識騙防騙能力。
五是助老志願服務蓬勃發展。深化助老志願服務模式,全市誌願服務組織廣泛開展各類助老志願服務活動。推進老黨員先鋒隊、老幹部宣講團、“三新”組織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引導老幹部發揮優勢參與社會治理。“京彩時光”志願資訊服務平臺上線一年以來,持續助力為老志願服務,累計註冊志願者4467人,累計服務老人94300人次、服務時長2.6萬小時,助老志願服務形式多樣,志願者數量穩步提高。
第五,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老齡産業和老齡事業協同發展。
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進一步放寬市場主體准入條件,大力培養專業養老企業和機構。
一是政策供給方面,加強政策保障與支援,通過調整優化政府補貼結構、補貼方式和補貼方向,以發揮有限財政補貼的杠桿效應來撬動整體養老服務市場。
二是産業佈局方面,圍繞失能照護、醫養康養、康復輔具、適老化改造等重點領域,加快培育養老服務主導産業、關聯産業和衍生産業,一體化發展覆蓋“産、學、研、銷、用”上下游産業鏈。
三是設施建設方面,在確保空間佈局合理、交付設施符合標準的前提下,由政府無償提供設施,幫助市場主體從重資産運營當中解脫出來,改變市場主體投資養老回報周期長、運營難度大、發展舉步維艱的局面,讓他們輕裝上陣,專注於提供普惠型養老服務。
四是行業監管方面,聚焦安全品質和行業發展秩序,完善源頭監管、過程監管、績效監管機制,實現養老服務行業的良規善治。
首都老齡事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強決心、更多舉措、更大作為,紮實推動首都新時代老齡工作高品質發展,努力讓全市老年人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過幾天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華誕。接下來的金秋十月,是我們傳統的“敬老月”、重陽節。在此,我謹代表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齡辦,向全市老年朋友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祝老年朋友們幸福安康,福壽綿長!
我的發佈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先生的發佈。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想請問郭局,北京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北京市也提出要改進“老老人”的服務保障,我想問一下在這個方面北京市是如何考慮的?謝謝!
-
嘉賓
郭漢橋:好,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關心。
北京市老年人身心狀況各不相同,需求複雜多元,重點應該保障哪些人群、提供哪些服務,需要深入研究。去年市委明確提出,要加強“老老人”的服務保障,本月初市委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就是要努力破解這一重要課題。
“老老人”的概念是指8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包括高齡失能和高齡自理老年人。這些“老老人”是養老服務的剛需之剛需,也是養老工作的重點之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説,“老老人”服務保障好了,養老工作就兜住底了。
我們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主要思路:一是突出資源統籌調配,堅持需求導向,把更多的養老服務資源向“老老人”聚焦;二是突出發揮市場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連鎖化和規模化的運營主體,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好供需匹配問題;三是突出醫養協同發展,打通醫療和養老銜接環節的堵點、中斷點;四是突出要素支撐保障,從專業化、標準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務品質。
以上是關於“老老人”服務保障政策的簡要介紹,待市民政局會同相關委辦局聯合發文以後,我們還將邀請記者進行政策的宣傳解讀。
感謝大家的支援,謝謝!
-
主持人
葉昶:感謝郭漢橋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台老年之友記者:我們了解到,金秋十月是全國的“敬老月”,想請問北京市有哪些“敬老月”相關活動?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電視台的記者,這個問題還是有請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先生來回答。
-
嘉賓
郭漢橋: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關注。
開展“敬老月”活動,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營造養老孝老敬老良好社會氛圍,促進我們的老齡事業、養老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今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齡辦組織動員市老齡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民政局落實全國“敬老月”活動要求,圍繞“堅持以老年人為中心,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這個主題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一是動員各界力量,開展走訪慰問和關愛幫扶。市老齡辦會同市老齡委相關成員單位和各區,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走訪慰問活動,重點對特殊困難老年人、為新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勞模等進行了走訪慰問,為老年人送溫暖、解難題、辦實事。
二是豐富文體活動,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市老齡委成員單位和各區將開展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主要有:鼓勵引導老年人參與老年志願服務的“銀齡行動”,組織開展廣場舞、健步走、歌咏、閱讀、書畫、攝影等適合老年人參與的文體活動。比如“同慶盛世華誕 共建花園城市”系列主題活動,“禮讚祖國 盛世中華”75周年文藝匯演活動,第三屆北京老年教育文化藝術節活動,第十屆京津冀“銀發達人”展示活動。特別是在10月10日下午,市民政局還將在蓮花池公園舉辦北京養老服務“家年華”活動,向老年人展示推介我們居家社區的各類養老服務,為我們市場主體和我們的老年人家庭以及老年人搭建一個供需對接平臺,屆時歡迎廣大老年人和市民朋友們及時關注、積極參與。
三是優化為老服務,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在“敬老月”活動期間,市公檢法系統將通過普法講座、法律諮詢、以案釋法、發佈典型案例、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深入開展“法律服務助老護老”行動,組織開展“敬老月”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務專項維權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人防騙、防詐宣傳,提升老年人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
四是普及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準。“敬老月”期間,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醫保局等部門將加大基本醫療保險、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宣傳力度,組織開展老年健康社區大講堂活動,深入開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人營養改善、老年心理關愛、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和促進,以及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普及老年常見病和慢病防治、傷害預防、應急救助、心理健康以及生命教育等健康知識。
五是強化宣傳倡導,營造敬老愛老助老護老的社會氛圍。活動期間,市老齡辦將會同老齡委相關成員單位,組織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市情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重溫經典”頻道進養老機構,2024年度“孝順榜樣”命名等一系列活動,在全社會凝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廣泛共識。
以上是北京市2024年“敬老月”部分活動的簡要介紹,歡迎各位媒體記者對我們的“敬老月”活動進行宣傳報道。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青年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剛才郭局在介紹中也提到很多關於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老年人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我想請問衛健委的領導,咱們後續在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務度方面有哪些舉措?謝謝!
-
嘉賓
王小娥: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北京市作為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的超大型城市,我們始終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作為我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遵循,構建符合老年人特點、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的北京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北京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六個方面的內容。通俗説,就是讓我們每個人要:生的要優、養的要壯、過的要好、老的要慢、病的要晚、活的要長,讓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之旅謝幕之際走的要有尊嚴。北京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是要為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覆蓋城鄉、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
要説讓老年朋友們能夠在健康服務方面有更多的感受度,我們主要做法有這麼三個方面:一是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務,二是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務,三是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服務。
在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務方面,我們在全市綜合醫院、中西醫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圍繞着友善文化、友善服務、友善環境和友善管理四個方面持續改善老年人的就醫服務。現在全市有595家醫療機構創建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比例達到98.7%。根據老年人大多數都是多病共存的身體特點,北京市公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85%。22家市屬醫院實現“掛號、繳費、報銷、查詢”全流程掌上辦理。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中有61家醫院實現了線上查詢候診排隊叫號順序,142家醫院提供了快遞送藥業務,125家醫院開設了黃昏和夜間門診,有130家醫院開展醫務社工服務,指尖上的醫療優質服務惠及到了更多的老年朋友。
在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務方面,全市32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務規範化建設,達標率達到96%。市民15-30分鐘的“優質醫療服務圈”進一步織牢織密。全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包括免費體檢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延時門診,開展缺藥登記、長處方服務,通過巡診、出診、物流快遞等方式送醫送藥到府,搭建了全市統一的基層衛生預約轉診平臺。醫聯體內三級醫院提前2周向平臺預留30%以上號源,其中專家號不低於50%,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全流程的老年健康服務。我們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全市建成網際網路醫院87家,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醫院是282家,有4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網際網路居家護理服務。
在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服務方面。我們主要是針對失能、手術以後以及老年人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的服務需求,北京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轉型,目前已轉型完成康復醫院19家、老年護理中心21家、安寧療護中心12家。今年在年底以前我們還要再新增11家老年護理中心和8家安寧療護中心,實現全市每個區至少要做到三個一:也就是説,至少每個區要有一家康復醫院,至少每個區要有一家老年護理中心,至少每個區要有一家安寧療護中心。我們還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為全市的老年朋友們提供精準的健康服務,實現老年患者從大醫院能夠轉得下來,從居家和養老機構能夠住得進去,讓我們基層醫療機構能夠服務的更好這樣一個工作目標。
我要彙報的內容就是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衛健委王小娥女士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京報記者:我們了解到北京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融入了不少適老化的改造,也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質。咱們具體開展了哪些適老化改造,下一步又有什麼工作計劃呢?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位記者,這個問題我們請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副主任何景濤先生來回答。
-
嘉賓
何景濤:首先感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老小區”改造成居住舒適、生活便利、整潔有序、環境優美的“新家園”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十四五”時期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要求,在紮實推進本市老舊小區改造的同時因地制宜同步開展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完善提升小區適老化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解決老年人、殘障人士“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2021年,北京市制定出臺《關於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幾年來,《指導意見》已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落地生根。我們不僅對小區的道路、樓房出入口進行無障礙改造,增設扶手、坡道等設施,方便老年人從家門到大門安全便捷地通行;優化公共活動空間,增加休憩設施和健身器材,推進“國球進社區”等工作,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休閒健身場地;還統籌屬地政策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在有條件的小區增加老年活動中心、社區食堂等便民服務設施,方便老年人就餐和生活娛樂。截至2024年8月,已完成適老化改造的市屬老舊小區一共是1060余個,還有600余個在施項目,惠及老年人群約150萬人;改造單元門出入口無障礙設施和小區人行道坡化等約1.3萬處;社會資本投資補建小區的便民服務設施20余個。
二是聚焦居民訴求、破解爬樓難題,形成老樓加裝電梯“北京經驗”。老樓加裝電梯作為改造提升類項目的功能表內容,因為解決了老人們“出行難”“回家難”兩大難題而備受關注。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和總結提煉,我們已經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加裝電梯的“北京經驗”,即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組織業主共同協商,尋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市級統籌指導、區級組織推進、街道具體組織實施、社區做好服務”的四級推進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提出“三就”工作法,即“一戶申請就啟動、達到比例就確認、協商一致就開工”。目前,全市上下對這項工作已經形成共商共建共用的普遍共識。今年年初,我們又推出了“加梯地圖”服務平臺。進一步推動更多老樓實現“能裝盡裝”,讓更多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殘障人士“一鍵直達”幸福生活。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已累計加裝電梯4263部,受益居民約5萬戶。
三是結合重點專項工作、不斷擴面助推提升老舊小區適老化水準。我們以創建全國無障礙示範城市為契機,指導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門頭溝、順義6個申報區,積極推進實施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設施建設。同時,結合住建部在全國開展的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重點推進西城小馬廠社區、通州雲景裏社區和朝陽東方華庭社區等7個社區在“一老一小”、適老適幼等方面的建設,全力推動建設全齡友好的完整社區,成效比較顯著,受到了居民的普遍好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難題,加強無障礙環境、適老化設施建設。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市有關部門持續推進此項工作,不斷提升本市老舊小區適老化和無障礙水準,為更多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適的居住環境。
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何景濤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華社記者:您好,請問本市為提升老年教育服務和社會參與品質做了哪些工作呢?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新華社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教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張耀天先生來回答。
-
嘉賓
張耀天:感謝媒體記者關心老年教育服務。老年教育服務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您提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教委的工作重點之一。
市教委高度重視老年教育工作,認真踐行“七有五性”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以加強政策保障、拓展辦學體系、培育示範品牌、豐富資源供給為主線,持續推進本市老年教育高品質發展。
一是出臺老年教育相關政策、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近年來,市教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出臺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北京市關於加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統籌部署,提出明確的任務措施,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二是建設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完善辦學服務網路。市教委依託北京開放大學設立了北京老年開放大學,統籌指導全市社區老年教育辦學,並依託社區教育體系延伸拓展老年教育辦學體系,目前已經形成市、區、街鄉、村社四級的辦學格局。即以北京老年開放大學為龍頭,以17個區級老年大學分校為骨幹,以250個街鄉老年學校為支撐,以4007個村社老年辦學點為延伸服務的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路。同時,北京老年開放大學與北京軍休老年大學、北京老年科技大學共同發起,聯合社會組織、相關院校、養老機構、企業等60余家單位成立老年教育協作會,推進老年教育資源共用。
三是培育老年教育示範品牌、提升辦學服務能力。市教委組織專家研製出臺了《北京市老年學習示範校服務能力建設指標》《北京市新時代老年學習共同體評估指標》,指導全市老年教育機構創新服務能力、提升服務品質,引導更多院校和社會力量舉辦老年教育,提升服務品質。目前,全市已累計評估認定三批65個市級老年學習示範校和一大批老年學習共同體。
四是搭建老年教育展演平臺、促進學習成果交流。市教委指導北京老年開放大學連續舉辦三屆“熠·京秋”北京老年教育文化藝術節,面向全市老年人群徵集各類原創展演作品,涵蓋歌舞、演奏、模特、書法、繪畫、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線上展覽與線下展演相結合,集中展示老年人群的學習成果和精神風貌。例如,2024年第三屆活動徵集作品總計1561項,共有200余家單位組織老年人參加。
五是優化老年教育服務模式、拓展辦學服務範圍。市教委指導北京老年開放大學組織開展“智慧助老”和“學養京城”系列活動。“智慧助老”重點面向社區開展線下活動,圍繞智慧手機應用、老年人防詐騙、心理健康諮詢等內容,通過線下線上結合形式為老年人授課,每年組織40多場活動、8萬人次參與。“學養京城”主要面向養老機構開展公益直播課活動,內容涉及腦力鍛煉、音樂養生、防詐宣傳、京劇賞析等,全年累計參與17萬人次。
六是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豐富老年學習資源。市教委積極打造數據驅動、跨界融合的終身學習平臺,建設了“京學網”“北京市學分銀行”等平臺,組織開展了學分銀行助推老年教育試點工作,已累計為1.5萬餘名老年學習者開立個人學習賬戶,認定老年教育積分超過12萬分。
下一步,市教委將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市委全會精神,不斷推進完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提升老年教育服務品質,為全市老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張耀天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解放日報記者:謝謝,目前我市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形式有哪些?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得?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解放日報的記者,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司法局二級巡視員王群先生來回答。
-
嘉賓
王群: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我們國家的《法律援助法》規定,老年人是屬於國家法定的可以享受法律援助的人群,所以我們老年人也是我們提供法律服務的一個重要的群體,北京市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街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居法律顧問,以及各級公證機構等來獲得相應的法律服務。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多年來持續開展“法律服務助老護老”行動。從專項服務援老、公證服務惠老、調解服務助老、普法服務護老,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感、可知、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務。我想介紹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開展“敬老月”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務專項維權活動(也就是我前面説的專項服務援老)。年初我們將老年人列入重點群體公共法律服務專項活動計劃當中,依託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就是我前面説到的市、區、街(鄉鎮)和社區。還有北京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北京法律服務網等載體,結合“敬老月”全市司法行政系統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務專項維權活動。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主題法治宣傳教育,配合有關部門在消費、理財、保健、房産等老年群體易受侵害的風險領域開展法治宣傳,全市法律援助機構依法為老年人實施法律援助。對確因行動不便無法到現場申請法律援助服務的老年人,我們可提供電話預約申請和到府服務。
2023年至今,全市各法律援助機構共受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6988件次,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到府法律服務達到300餘人次;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接聽老年人涉及房産、遺囑、繼承、人身損害等法律諮詢達到3.36萬餘人次。
二是推動普法宣傳(也就是我前面説到的普法服務護老)。利用“北京普法”微網志微信,“京司觀瀾”“北京掌上12348微信公眾號”等宣傳陣地,加強老年人權益維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製作普法宣傳挂圖,覆蓋全市7000多個社區、村,營造出關心愛護老年人的良好氛圍。
2023年至今,“北京普法”微信微網志推送《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預防養老詐騙、繼承、贍養、遺囑、公證等老年人等相關推文達到220余條,總閱讀量達到161萬次。
三是指導做好人民調解(也就是我前面説的調解服務助老)。發揮村(居)、街鄉鎮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普惠便捷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家門口與專業化相結合的調解服務。比如説延慶區組建了“老幹部海陀山人民調解專家諮詢志願服務隊”、石景山區組織人民調解員和調解志願者參與“老街坊”議事會,充分發揮我們的名牌(節目),我們和北京電視台合作的第三調解室的作用。第三調解室有專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還有我們的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性質組織的專業平臺作用,進一步提升群眾,尤其是老年人的調解服務的獲得感。
2023年至今,我們的第三調解室平臺累計化解矛盾糾紛達到200件,其中涉及老年人權益相關的繼承、贍養矛盾糾紛就達到了166件。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婚姻家庭糾紛5490件,其中涉及老年人權益相關的繼承糾紛達到1687件;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人民調解窗口調解涉老糾紛126人次,主要涉及婚姻到婚姻家庭、勞動爭議和損害賠償,這方面和老年人相關的一些糾紛。
四是持續做好公證服務(也就是我前面説的公證服務惠農)。突出公證的公益屬性,為落實《司法部 民政部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關於開展“法律服務 助老護老”行動的通知》要求,在全行業開展“法律服務 助老護老”行動,組織全市公證機構開展公證敬老服務月活動,通過為老年人提供公證減證便民提速服務、與養老機構共同打造“公證+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開通辦證“綠色通道”等服務舉措,切實為老年人辦實事解難題;依據《北京市公證協會公證公益法律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市公證協會關於在公證行業開展法律援助的工作辦法(試行)》等文件要求,持續減免特殊群體的公證費用,提供優質公證法律服務。
2023年至今,全市公證行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公證法律服務,為年滿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證達到4700余件,累計減免公證費用達到180余萬元。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王群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各位記者、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發佈會。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