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是系列主題發佈會第十三場,主題是“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昌平篇章”。
近年來,昌平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推進“四區”建設,全面抓好未來科學城建設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民生服務保障等重點工作,緊緊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的發展目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為向大家更好地介紹昌平區高品質發展的工作特色亮點,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
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支現偉先生
昌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 劉曉東先生
昌平區政府副區長 馬春秀女士
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昌平區副區長 柳強先生
各位發佈人將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並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未來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支現偉先生向大家介紹“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昌平篇章”的相關情況。
-
嘉賓
支現偉:各位媒體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為大家介紹昌平區的發展變化。首先,我代表昌平區委區政府、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向參加發佈會的各位媒體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通過大家,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援昌平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昌平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四區”建設,搶抓“四大機遇”,奮發有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我們總結了一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競爭力大幅躍升。我們堅持抓經濟、謀發展,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水準實現新的突破。三年來,在城鄉建設用地減量8平方公里,單位産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10.6%和15.2%的情況下,GDP年均增長6%,突破了1400億元,總量在全市排名上升一位。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8%,排名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3%,在全市排名上升了兩位;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3%,2023年增長了8.4%、排名全市第一,邁上了6萬元臺階,交出了一份經濟發展的“高分答卷”。特別是,上半年我區固投、工業、租商業、商品房銷售面積等8項指標增速排名全市前列,獲得促投資真抓實幹市級獎勵全市排名第一,這些都創造了昌平歷史新高。
二是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作為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昌平已經匯集了69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10個工程技術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佔全市的1/3以上,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5%的較高水準,培育了上市企業38家,位居平原新城第一(全市第七),“專精特新”企業700家(全市第四)、“小巨人企業”61家(全市第三)、獨角獸企業5家(全市第四),均排名全市前四。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近三年産業投資年均增長超20%,産業用地供應連續三年超過千畝,推動醫藥健康和先進能源産業收入年均增長超15%,先進製造業上半年增長8.5%,三大千億級産業集聚態勢日益凸顯。
三是綜合承載力顯著提高。作為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我們堅決落實“治亂、治痛、建城、保生態、帶隊伍”的使命任務,近三年,累計拆除違法建設1258萬平米、騰退土地1314公頃,均排名全市第一,為高品質發展騰出了空間。我們統籌城市建設與更新,累計供應土地4305畝,推動市政投資年均增長超30%,新建及在建道路達180.4公里,地鐵昌平線南延一期、17號線北段開通運營,未來科學城生機勃勃、回天地區華麗蝶變、新城東區塔吊林立、昌平老城加速更新,昌盛園老舊小區改造、首開LONG街等4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我們還高標準配套公服設施,累計引進101中昌平實驗學校、清華附中昌平學校等名校名園31所,新增學位2萬個、托位2000個,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加速建設,新建改造三級醫院11家、增加床位1520張,養老床位800個,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300套,連續十年獲評全市充分就業區。
四是區域吸引力不斷增強。昌平是一座宜居宜業的生態城,不僅生態環境好,營商環境也好。經過多年努力,我區的PM2.5比2013年下降了61.7%,今年上半年(達到)30.3微克/立方米,居全市第三。三年來,全區新投用公園46個,新增造林綠化面積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63%,成功獲評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聚焦營商環境力爭上游的目標,我們量身打造了“1+1+N”的政策體系,累計出臺惠企政策47項,兌現政策資金8.1億元,推動市場主體突破22萬戶、排名全市第三,年均增長33.8%,實際使用外資連續三年增速超過50%、今年上半年總量排名全市第三,昌平在企業中的口碑和形象越來越好。
可以説,當前的昌平教育、科技、人才齊聚,産業、空間、要素兼有,正處於趕超跨越的歷史窗口期和戰略機遇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我區調研,賦予了昌平新的功能定位和歷史使命,我們搶抓機遇、勤奮務實、力爭上游,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區域優勢,推動功能和要素融合發展,激發高品質發展內生動力,總結起來就是“七個融合”。
一是深化研城融合,創新能級全面提高。我們立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昌平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入軌(運作),支援懷柔實驗室能源谷辦公區投用,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三年,未來科學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34.4%,累計獲得專利授權6733件,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25項,全市排名第二。在今年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宏魁團隊的“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技術,榮獲2024未來科學大獎,獲得總書記的肯定;“北腦二號”智慧腦機系統獲評中關村論壇十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高性能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空白。我們重點推動生命谷擴容,國際生物工程創新中心等8個生物醫藥園區項目集中封頂、總面積達到100萬平米,沙河醫藥健康産業園等4個標誌性項目開工,構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55個,生命科學走廊串點成鏈。為打通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的“最後一公里”,我們實施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構建政策、平臺、孵化器等全鏈條,形成了具有昌平特色的經驗做法。近三年,入庫項目600余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319億元,知名科學家創辦企業已經達到100余家。
二是深化央城融合,創新生態日益完善。未來科學城是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樞紐型主平臺,也是首都承接央企集聚發展的主陣地。我們瞄準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的目標,攻關未來科技、發展未來産業、集聚未來人才,構建“基金+空間+人才”的發展模式,努力打造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科學城。我們堅持把服務央企創新發展作為着力點,搭建央校、央地協同創新平臺23個,央企累計承擔能源工業網際網路、智慧電網、大飛機等50余項國家重大專項,涌現了4500伏IGBT晶片、大功率鐵-鉻液流電池堆等全球首創成果,創制國際標準224項,就地轉化了央企科研成果78項。我們成立了央企服務專班,建立部市合作共建未來科學城機制,實施央企促進行動方案,三年落地央企項目超60個,新增央企機構122家、註冊資本金590.8億元,央企項目在建面積達到38萬平米,2023年新建成面積超30萬平米、為前三年總和的4倍,呈現加速聚集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聚焦能源谷,推動央企、民企“雙搞活”,依託8家鏈長央企開展精準招商,引入明陽智慧能源、西清能源等民企,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
三是深化産城融合,産業集群持續壯大。今年殷勇市長在昌平調研時指出:昌平已經成為全市謀劃未來産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承載區。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構建“3+2+1”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其中“3”是做大做強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製造三大優勢主導産業。醫藥健康産業方面,我們聚焦CGT、AI+研發等前沿技術以及醫療器械、美麗健康等賽道,制定實施倍增行動計劃,三年來新增優質企業498家,收入、産值年均分別增長9.7%和15.9%,今年收入將突破千億元大關。重點發力合成生物製造新賽道,掛牌設立了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和産業集聚區。先進能源産業方面,我們聚焦能源網際網路、氫能、儲能等賽道,制定實施了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三年來落地企業項目521家,現有能源領域相關企業1000余家,産值年均增長15%。先進製造業方面,我們聚焦機器人、高端裝備、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高成長賽道,實施了躍升行動計劃,30萬平米的機器人産業園和紫光數字經濟科技園開工建設,近三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收入年均增長21.2%,成功獲批全國首批、全市首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重點保障小米智慧工廠建成投用,這是一家高度智慧化的“黑燈工廠”,實現了24小時不停運轉,達産後每年可生産智慧手機1000萬部、創造産值600億元。
“2”是培育科技服務、科創金融兩個現代服務産業。科技服務業方面,我們制定了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援辦法,上線昌平科研儀器共用服務平臺,推動飛鏢國際二期投入運作,科技服務業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長12.2%,佔GDP比重提升到了10.3%,已經成為全區第三大支柱行業,經濟韌性進一步增強。科創金融方面,我們積極融入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聯合市金融局等5部門出臺了《關於金融促進未來科學城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完善支援企業上市等政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資基金管理體系,推動100億元中移投資基金、200億元市醫藥健康大基金等(基金)落地昌平,區級母基金群規模超過370億元,三年來助力13家企業上市。
“1”就是推進文旅農融合産業發展。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富民之舉。昌平是北京“三條文化帶”唯一交匯的區,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第三個核心承載區,擁有38處國家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大運河源頭3處世界文化遺産。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制定了文旅農商體融合發展行動方案,聚焦打造全球“明粉”聚集地、“北京騎行第一區”等特色IP,成功舉辦明文化論壇、環西(西班牙)自行車中國挑戰賽、北京農業嘉年華等活動,推出居庸關夜長城、白浮泉公園等網紅打卡地,獲評奧運遺産利用示範區,近三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長近6%,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比如,我們連續舉辦了三屆明文化論壇,今年的論壇吸引了9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線上參與量達5.1億人次;推動環西自行車賽首次登陸中國就來到昌平,今年的第二屆比賽吸引28個國家、近3000名選手參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四是深化校城融合,發展動能加速轉化。昌平是北京高校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入駐了41所高校,其中雙一流大學14所,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近年來,我們堅持把校城融合作為重大機遇,先後與12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了“兩口一園”的規劃佈局,加快推進“三大項目”建設。“兩口一園”指的是南口、馬池口和沙河高教園,這是昌平科教資源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我們校城融合的着力點。在南口鎮,我們引入清華大學創新資源,利用“南口三大廠”的老廠房,建設清華國重基地,將成為清華大學主校區以外規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在馬池口鎮,我們依託北京大學新燕園校區,建設北大産教研融合中心,將打造成高水準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集群,實現北大新工科與區域發展的協同聯動;沙河高教園作為全市兩個大學園區之一,已經入駐8所高校的9個一流學科、66個一級學科、45個整建制學院、49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現有師生6萬餘人。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産教融合示範區,我們統籌利用高校及周邊空間,採用“一園多址”和“多校一園”的方式,建設北京未來大學科技園。目前,正在推進起步區5個特色園區建設,並統籌21萬平米核心區和周邊600畝工業用地的開發,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的新模式,打造新質生産力策源地和未來産業發展主陣地。
五是深化“兩區”融合,改革開放邁向縱深。昌平既是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也是自由貿易試驗區。近年來,我們以“兩區”建設為引領,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大膽試”“大膽闖”,累計推進211項改革任務落地,建成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完成全國首個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試點,在全市率先啟動“人遺專員”試點工作,設立北京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形成了研究型病房建設等一批案例。作為北京市唯一的美麗健康産業(發展)聚集區,全區已經落地美麗健康企業115家,産業年收入超過100億元、年平均增長22%。在推進改革創新的同時,我們高水準擴大開放,打造全球能源轉型大會、生命科學論壇等國際性活動品牌,在美國、新加坡、香港建立招商聯絡站,成功引進丹納赫、宜明生物等國際化項目。今年上半年落地外資項目40個,排名全市第三。
六是深化城鄉融合,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平原新城是昌平承接功能、集聚産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承載區域。我們強化新城建設與城市更新並重,按照産-地-人協同的思路,有序推進供地工作,2022年以來,住宅和産業供地面積均位列全市第一。聚焦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施道路攻堅行動,近三年竣工通車道路51條,總里程達3248公里。我們統籌推進城市更新223個項目,龍澤鄰里中心、政府街三角地公園等項目煥新亮相,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73.6萬平米、加裝電梯134部。近期,市主要領導連續兩次到回天地區調研,強調要把回天行動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再幹十年。自第一輪迴天行動計劃以來,已累計投資300億元、完工投用項目146個,曾經困擾回天居民的交通擁堵、公服配套不足等問題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昔日“睡城”煥發新的生機。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第三輪行動計劃的謀劃與項目儲備,持續優化商業設施、補齊教育短板、改善通學條件,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幸福家園。農業農村是昌平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這些年我們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於2023年獲批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出臺了促進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新一輪“百千工程”走在全市前列,積極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完成了全國第二輪土地延包和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任務,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三年位居涉農區首位。
七是深化消費融合,共同富裕穩步推進。昌平年輕人多,人口老齡化程度全市最低,只有14.9%,消費能力強,是全市的消費大區。近年來,我們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出建設北京融合消費創新示範區,實現全國首家超極合生匯開業即火爆、四個月時間客流量就超過1540萬人次,前幾天北京最大的山姆會員店也實現了封頂,沙河萬達廣場將於今年“十一”開業。同時,在新城東區規劃了近120萬平米的商業Mall和濱水商街,加快保利未來大都匯、華潤未來城市等項目建設,為市民朋友提供“煙火氣”與“時尚范”交融的消費體驗。我們出臺了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加快超級充電樁示範區、新能源汽車交付中心建設,面向汽車、家居、家電等領域發放消費券3000萬元,撬動銷售額超18億元。我們還積極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樂多港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首開LONG街當選“夜京城”打卡地,僅今年上半年,就吸引首店落地105家,同比增長超90%。
各位媒體朋友們,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使命激勵新作為。展望未來發展,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昌平“四區”建設,發揚“闖勁、拼勁、幹勁”,圍繞科學城、大學城、生態城建設這一實踐路徑,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昌平篇章。一是建設創新涌動、引領未來的科學城。我們將以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為基礎,以推動研發經濟破題為關鍵,全力推動未來科學城在全國科學城建設和服務科技自立自強中走在前列,塑造現代化産業體系競爭新優勢,努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承載地。二是建設人才薈萃、活力四射的大學城。我們將堅持區域、産教、服務、生態、文化全方位融合的理念,以“兩口一園”和“三大項目”規劃建設為抓手,將教育、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新動能,努力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發展示範地。三是建設環境優美、人文宜居的生態城。我們將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建設綠色低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昌平,全面提高區域綜合承載力,努力打造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新的增長極,以實際行動迎接新中國75周年華誕。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支現偉先生的發佈。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是關於“兩口一園”項目建設,我們關注到,昌平區作為北京科技創新的重要承載地,目前正在推動清華國重基地、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未來大學科技園建設,這三大項目又分別位於南口鎮、馬池口鎮和沙河高教園,可以説叫“兩口一園”,請問:目前“兩口一園”都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果和進展?未來昌平區將如何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確保“三大項目”順利推進,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個問題我們有請昌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劉曉東先生來回答。
-
嘉賓
劉曉東: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關注和提問。
正如剛才支區長所介紹的,昌平區高校雲集,也是北京高校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像清華、北大、北航、北師大,這些重點高校都在昌平聚集,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寶貴資源,因此,校城融合是昌平未來發展的重要發展機遇。像這位記者朋友所提到的“兩口一園”是昌平區高校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我們全域推進校城融合的重要着力點。“兩口”就是南口鎮、馬池口鎮,地處昌平西部發展走廊,依託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創新資源,將佈局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承接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成為“三城一區”協同創新發展走廊的重要節點。“一園”即沙河高教園,作為未來科學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20多年的培育發展,高校創新成果亟待轉化落地。為此,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聚焦“兩口一園”規劃佈局,謀劃推進清華國重基地、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未來大學科技園“三大項目”(建設),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新的戰略支撐。這裡,我簡要介紹有關情況。
一、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打造新質生産力承載地
南口鎮是首都西北方向唯一的新市鎮。在這裡,我們與清華大學合作,規劃建設清華南口國重基地,打造國家科技新戰略、産業轉化新高地、人才培養新平臺、城市更新新地標。主要做法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聚焦科創引領,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我們充分挖掘清華大學的科研和創新資源,在國重基地集中承接14個以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服務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去年國重基地完成了規劃、設計、開工“三步走”,並獲評了全市首批“兩業融合”示範園區。今年,我們繼續提速項目建設,一期將於今年年底亮相,整體計劃於2025年順利投用。同時,我們聚焦科技成果轉化,聯合組建了清華前沿交叉創新研究院,精準對接清華大學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二是統籌謀劃佈局,打造協同創新新高地。清華南口國重基地及周邊共分為五個區域:一是科創研發區,約47.3萬平方米,主要承載全國重點實驗室;二是配套服務區,約101萬平方米,打造集教育、醫療、住宅、文體、國際化社區為一體的“科學家小鎮”;三是産業孵化區,約113萬平方米,主要承載科研成果轉化;四是協同發展區,約1200萬平方米,已有三一集團、中國中車、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助力産學研協同發展;五是産業預留區,約63萬平米,為産業轉化提供拓展空間,助推區域高品質發展。
三是聚焦“科學+城”,打造國際一流科創小鎮。今年,市主要領導調研昌平期間,對國重基地給予了高度肯定,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建好南口新市鎮。為此,我們對標康橋、哈佛、斯坦福等國際一流案例,以國際視野編制南口規劃,目前正在有序實施,國重基地東側“科學家公園”一期將於今年年底開放。在現有的京藏、京包、京張等高速高鐵基礎之上,規劃了11條市政道路。現如今,南口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未來必將為拉動昌平西北部發展、助力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二、聚焦産學研協同創新,打造産學研一體的産教融合新區
馬池口鎮位於南口南部,地處昌平北京西北樞紐節點和科技産業輻射帶上,入駐有北大新燕園校區,這也是北大建設新工科的主要陣地。我們依託北大新工科創新資源,在馬池口鎮打造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並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關村科技園區,馬池口國際醫療器械城協同聯動,承接創新發展的外溢,打造高水準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集群。
創新中心將落位研發平臺集群、孵化加速産業基地、教育和人才公寓配套三大功能區,其中研發平臺集群將佈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科等前沿板塊。同時,計劃建立研發總部和聯合實驗室,助力研發成果就地轉化。目前,我們正會同北京大學,抓緊穩定創新中心選址方案,推動項目儘快落地。同時,我們按照城市組團的標準,整體規劃設計項目周邊教育、住房等配套設施,提高區域的功能品質,打造産學研一體的産教融合新區。
三、深化校城融合發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産教研融合示範區
沙河高教園作為全市兩個大學園區之一,正處在從園區建設向成果轉化的轉型階段。為進一步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産業優勢,我們統籌利用高校周邊空間資源,建設北京未來大學科技園,打造新質生産力策源地和未來産業的主陣地。主要有四個方面特點:
一是聚焦未來産業,突出多校共建。我們以科教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技創新協同配合為導向,佈局行動通訊、空天科技、網路空間安全、增材製造等前沿賽道,橫向整合高校學科、設備、人才各成果等資源,推動“一校一園”向“多校共建”轉變。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分步實施。我們與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教委、北航、北郵等10所高校,共同完成未來大學科技園發展規劃,計劃分三步走,到2027年,轉化高校科技成果100項以上,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600家以上,吸引高水準人才500人以上,爭創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試點;到2030年,引聚千名高水準人才,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策源地;到2035年,培育若干千億級産業鏈及全球領先的未來産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科技園。當前正在圍繞第一步目標,先行啟動五個起步區特色園區建設,三年內將基本形成“一園多址”的開放格局。
三是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為了更加靈活高效地配置資源要素,我們組建專業化運營平臺,統籌開發利用周邊的産業空間,目前正在改造周邊6萬平米的起步空間,接下來將重點推進沙河高教園四期地塊開發,建設21萬平米的未來大學科技園的核心區,統籌聯動鄰近的百善鎮600畝工業用地,形成校企協同創新、概念驗證、企業孵化、産業加速、生産製造的全鏈條發展格局。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曉東先生的介紹,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京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們知道,像老年人和嬰幼兒是社會中比較受關注的群體,想問一下:比如昌平在服務“老老人、小小孩”的時候有哪些具體舉措?未來面對像“老老人”人口的持續增長,“小小孩”托育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還有哪些規劃和打算,也能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和嬰幼兒家庭多元化和高品質服務需求。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個問題我們有請昌平區副區長馬春秀女士來回答。
-
嘉賓
馬春秀:感謝新京報記者朋友的提問。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承載着無數家庭的期待和關切,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和牽掛的重要民生工作。近年來,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和三孩生育政策實施,人民群眾對於養老托育服務,特別是對“老老人”和“小小孩”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昌平區緊密對標中央和市級工作部署,不斷補短板、增供給、優服務,持續增強老年人和嬰幼兒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養老服務建設方面,我們不斷夯實“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紮實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搭建起以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統籌、鎮街養老照料中心輻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就近服務,以機構養老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構建養老服務政策體系。我們(重點)關注老老人,特別是老人、低收入老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嚴格按照市級要求,結合區情研究制定養老服務驛站運營、養老助餐等政策文件,着力構建覆蓋“床、護、助、餐、醫、康”服務供給體系。成立養老服務專家顧問團,為專題研究、技術攻關、落地實施提供智力支援,進一步拓寬養老工作視野、豐富養老事業經驗。二是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以昌平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為區級指揮平臺和運作樞紐,啟動運營區級敬老院,升級改造康復輔具展示中心,900余件輔具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康復配置服務需求。截至目前,全區建成並運營48家養老機構、18家鎮街養老照料中心和117個養老助餐點,累計建設機構養老床位17564張,為1400余名困難老年人開展到府服務2.1萬餘次,高品質完成民政部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項目。三是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探索“智慧+養老”,建成養老資訊綜合服務平臺,初步構建“1個數據倉庫+1個平臺+N個數據服務工具(APP、小程式、養老網)”模式,成為全市首個與市民政局實現養老服務數據共建共用的區。目前,共建立在冊老人檔案數據487944人,採集養老助餐服務數據188009條,累計配置適老化設備3600件、智慧化産品4179件,實現血壓、心率等各項生理指標遠端監測,重點保障老年群體特別是“老老人”居家養老的安全性。
在托育服務建設方面,我們圍繞“方便可及、價格可承受、品質有保障”的目標,探索打造覆蓋城鄉、普惠可及、安全優育的嬰幼兒友好型托育服務“昌平模式”,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全鏈條托育服務工作機制。研究制定托育服務體系建設、“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將托育服務體系建設任務進行分解並納入績效考核。同時,建立全區托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區—鎮(街)—社區(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同向發力、步調一致的托育服務工作格局。二是建設多層次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成立全市首個區級托育服務行業協會,推進區級綜合托育服務中心建設。鼓勵發展嵌入式社區辦托、單位辦托,扶持民營托育機構轉“普惠”,探索志願托服務模式,逐步擴大托幼一體化規模。截至目前,全區各類托育機構園所共70家,各鎮街普惠托育園所覆蓋率達到82%。全區共可提供托位5072個,其中普惠托位(達到)1688個,佔比33%。全區普惠托育園所佔比達到半數以上,普惠托位數較2023年翻一番,切實緩解了入托難、入托貴、入托遠的問題。三是持續提升托育服務品質。加強政策扶持,制定普惠托育服務試點認定及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民辦托育機構一次性獎補辦法,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和服務價格。推進醫育結合,建立家庭科學育兒指導中心,做好嬰幼兒生長監測,逐步提升托育機構養育照護、飲食保健和常見病預防保健能力。強化人才儲備,開展托育職業能力提升行動,對在本市通過托育職業資格考試的從業人員給予一次性獎補。支援職業院校開設托育專業,組織開展系列公益培訓,累計千人次受益。舉辦區級托育職業技能競賽,並在市賽中取得保育師、育嬰師兩項團體第一名。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總體空間佈局規劃,製作托育服務供需動態“熱力圖”。開發托育文創産品,打造新媒體矩陣,開展托育服務宣傳季活動,發放托育服務消費體驗券,提高托育服務的知曉度和認可度。四是加強托育行業安全監管。定制托育機構責任險,已連續三年為轄區備案機構投保。建設托育智慧化平臺,實現動態數字化監管和科學育兒知識推廣。免費為托育機構提供消防建築設施、電氣設計檢測和一鍵報警聯網服務,最大程度降低托育機構安全隱患。
“一老一小”是一個家庭需要守護的兩端,牽動千家萬戶、關乎百姓生活。下一步,我們將緊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強化資源整合、創新服務模式,用實際行動把“民生清單”變為老百姓的“幸福帳單”。一是進一步優化養老托育服務供給品質。提升公辦養老服務機構護理能力,強化對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推進培訓療養機構轉型普惠。搭建托育機構和用人單位、居民小區溝通橋梁,助力拓寬生源渠道、提高托位使用率。支援社會力量提供托育服務,擴大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普惠性服務供給。二是進一步建立精準服務主動響應機制。利用科技、金融等手段,建設完善集養老托育地圖、政策宣傳、志願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實現養老托育服務“找得到、用得好”。三是進一步完善養老托育服務保障機制。加大空間資源統籌力度,建立連鎖化、標準化的養老托育服務網路佈局,支援建設集養老、托育等於一體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強化經費保障、培育專業化服務隊伍,不斷織牢織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網。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馬春秀女士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人民網記者:謝謝主持人。剛才支區長在介紹中提出,昌平區抓緊搶抓産業發展機遇,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其中就點到合成生物製造産業和機器人産業,能否介紹一下這兩個未來産業發展的思路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個問題我們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昌平區副區長柳強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柳強:感謝您的提問,也感謝您對昌平産業發展的關心。
近年來,我們按照全市統一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搶佔合成生物製造、機器人等發展先機,積極打造未來産業策源地。下面,我將簡單介紹兩個未來産業的發展情況。
在合成生物製造領域,我們致力於健全研發體系,不斷夯實技術服務平臺。依託北京化工大學、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和引領帶動作用,合作建設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膠原蛋白科創平臺、全自動高通量檢測平臺等,與丹納赫、宜明生物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搭建菌株構建篩選、質譜檢測技術應用等6個共性技術平臺,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技術攻關服務。我們致力於強化産業空間供給,加快建設高端産業集聚區。年初,在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和産業集聚區在昌“雙掛牌”。在此基礎上,我們梯次推動創新孵化區、轉化加速區、高端製造區、總部辦公區規劃建設,其中,在能源谷規劃的5.8萬平方米産業空間已完成裝修改造,企業陸續入駐;在生命谷建設的1.7萬平米轉化加速區,預計年底具備企業入駐條件。此外,我們將依託馬池口埝頭工業園、小湯山美麗智造園建設高端製造區,再集聚一批高附加值企業,着力構建未來生物製造創新走廊。我們致力於完善政策金融環境,持續優化服務保障體系。聚焦關鍵環節,制定生物製造産業發展行動計劃、支援合成生物製造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等配套政策,與首發展集團合作設立兩隻3億元政府引導基金,促進重大項目、重要平臺和重磅人才集聚。截至目前,我區已匯聚多美康、吉態來博等企業61家,在談項目超90個,總投資額超過35億元,特別是齊禾生科改造的高油酸大豆已獲得基因編輯安全證書,油酸含量從20%提高到80%;微元合成生物法合成甘露醇技術為全球首家,中試産物轉化率達到99%,純度達到99.9%。面向未來,我們將強化與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産學研用協同,孵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從1到10的轉化。
在機器人産業領域,作為北京“一南一北”機器人賽道的重點佈局區域之一,我們堅持集聚發展,産業佈局梯度有序。構建以機器人本體為核心,關鍵零部件、智慧感知系統與技術為焦點的“一核心兩聚焦”研發生産體系,(全力)打造覆蓋全鏈條的機器人産業成果轉化基地,項目建成後將提供産業空間30萬平方米,成為北京市機器人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我們堅持高端引領,産業發展勁頭更足。以承接中關村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集聚一批具有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領先企業,引育一批具備創新活力的中小微企業,推動機器人企業拔節成長。截至目前,我區已匯聚三一機器人、石頭科技等企業43家,産生了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成果。例如松延動力雙足人形機器人,搭載高精密電機和動態平衡演算法,可自如應對高度複雜地形環境等場景,奔跑速度達到3.2m/s。去年我區機器人産業收入規模達到80億元,今年預計將突破百億元。我們堅持創新服務,産業生態日趨完善。整合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及北大、北航等高校院所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依託賽迪國家機器人檢驗檢測平臺、中國計量院“測量儀器與智慧傳感”等平臺,開展關鍵技術、産品攻關,加速創新鏈自主化進程。同時,我們在用足用好“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已有政策基礎上,制定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及專項配套措施,推動機器人産業鏈穩鏈、補鏈和強鏈。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完善産業生態,積極爭取更多國家級的平臺佈局,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努力將昌平打造成北京機器人産業應用示範高地。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柳強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出席發佈會,為大家介紹昌平區高品質發展成就。也請各位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和報道“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大家如果有進一步採訪需求可以和我們聯繫。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