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系列主題發佈會的主題是:順義區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建設港産城融合的現代化平原新城。
近年來,順義區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圍繞高端製造挑大梁的目標,深化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建設;圍繞“兩區”建設打頭陣的目標,深入落實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2.0方案;圍繞新城建設上水準的目標,持續提升區域綜合承載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業新城。
為向大家更好地介紹順義區各項工作成效,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
順義區委副書記、區長 崔小浩先生
順義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 徐曉俊先生
順義區委常委、副區長 馮江全先生
順義區副區長 杜躍先生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 王卿女士
各位發佈人將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並回答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順義區委副書記、區長 崔小浩先生向大家介紹順義區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建設港産城融合的現代化平原新城的總體情況。
-
嘉賓
崔小浩: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首先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援順義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順義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順義實踐新篇章。
去年,全區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203億元、同比增長7%,完成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3.5%,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保持全市前5,工業總産值穩居全市前3,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3,其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萬元、數額穩居全市首位;今年以來,地區生産總值、工業總産值、固定資産投資等重點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市前列,區域經濟整體回升向好,各項事業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我們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構建具有順義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我們重點圍繞“3+3”總體佈局,打造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這裡的第一個“3”就是“新能源智慧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太”三大主導産業,其中:新能源智慧汽車領域,集聚了理想汽車、北京現代、賓士新能源、北汽越野車四大整車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150余家,今年上半年全區汽車工業産值同比增長70%,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擴區項目即將投入運營;第三代半導體領域,集聚了國聯萬眾、泰科天潤、瑞能半導體等龍頭企業27家,成功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初步形成從裝備到材料、晶片、模組、封裝檢測及下游應用的全産業鏈佈局;正着力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第三代半導體産業集聚區。航空航太領域,依託中航産業園和航太産業園,積極承接央企資源、服務國家戰略,目前重點在施項目14個,今年上半年工業産值同比增長13%。第二個“3”就是“醫藥健康、智慧裝備、新一代資訊技術”三大新興産業,其中:醫藥健康領域,集聚了規上企業和機構110余家,産業規模近600億元,形成了以醫藥製造和跨境醫藥貿易為特色的産業集群。智慧裝備領域,集聚了北一機床、天瑪智控等84家規上企業,涵蓋我市智慧裝備産業全部12大門類;正在着力打造我市智慧裝備産業發展高地。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加快建設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區和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着力打造有技術、有特色、有場景的産業生態圈。
此外,我們積極培育打造“順義會展”品牌,在抓好新國展二三期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快推進週邊骨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周邊環境秩序、停車等保障水準,積極引進專業展、品牌展和國際展,加快構建“會展+産業”生態體系。
我們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生態。作為“三城一區”主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順義在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承擔着重要職能。近年來,我們以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強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51%、排名全市第1,市級外資研發中心達22家,承接“三城”科技成果116項、同比增長93%。
我們加快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已連續5屆成功舉辦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累計吸引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2.4(2.3為領導口誤)萬個項目、3.2萬名創業者參賽,落地獲獎項目115個、佔全市總數的1/3。同時,我們設立了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加速推進高品質人才社區建設,圍繞教育、醫療、住房等諸多方面,為創新人才落地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優良的環境。
我們積極探索“北京服務”順義實踐,着力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在全市建設了首支“服務專員”隊伍,為企業量身定制、到府送出“服務包”,累計幫助企業解決困難6000余項,推動85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在全國16地跨省通辦,3000余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區級全程網辦事項全市最多,營商環境考核成績保持全市前列,企業和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二是以“兩區”建設為抓手,建設競爭有力的開放高地。
我們持續集聚國際化要素。順義因改革而興、因開放而強。作為首都國際機場所在地,也是北京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順義擁有空客、寶潔、SMC等外資企業950余家,外資利用規模穩居平原新城首位,匯聚了祥雲小鎮、山姆會員店等國際化商業設施,北京順義國際學校、鼎石國際學校等優質國際學校達到12所,目前全區常住外籍人士近萬名,專門設立了區級外國人出入境服務大廳,擁有發展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我們着力深化“兩區”建設。2020年,我區成功獲批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並成功納入北京自貿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建設,面積達28.5平方公里、位居全市各組團之首。在近三年全市“兩區”建設成效評估中,我們持續保持最佳的A類。今年以來,我們深入落實全市服務業擴大開放2.0階段工作部署,“兩區”新增入庫項目1014個,其中落地781個,均排名全市第1。我們高標準推進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提質發展,重點抓好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推動全市首家罕見病專業診療機構揭牌開業,上半年臨空經濟區企業實現營收1655億元、同比增長14%,進出口總值突破800億元、同比增長11.7%。
我們全面推進中德示範區建設。2021年,我區成功獲批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範區,這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園區發展能級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集聚了賓士、寶馬、博世、威樂等優質德企100余家,年産業規模400億元,已逐步構建成為中德中歐經濟技術雙嚮往來與創新合作的重要平臺。今年上半年,我們聯合歐洲經濟參議院等,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德(歐)隱形冠軍論壇,近400位專家教授、行業領袖、企業代表等匯聚現場,其中來自德國、法國等13個國家的近百位外籍嘉賓專程來京參會,圍繞新能源智慧汽車、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碰撞思路、交流經驗,促進國際高端資源集聚。下一步,我們將突出開放創新、融合發展和産業促進,不斷探索形成中德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示範經驗,持續擦亮“中德合作看順義”的金名片。
三是深入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規,着力打造“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範區”。
我們加快提升綜合承載能力。順義作為首都重點平原新城,也是中心城區適宜功能、産業和人口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近年來,我們深入落實市級提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實施方案,推動城市功能完善、品質提升。特別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區公路總里程近3000公里,公路網密度達290公里/百平方公里、排名全市第1,是北京東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當前,我們正在進一步提升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等方向的交通聯絡水準,京密路(機場南線-六環路段)已實現開工,直接聯通順義至中心城區的R4線一期年底前完成可研批復,東部發展帶聯絡線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區域互聯互通將更加便捷高效。
我們持續改善區域環境品質。順義是生態秀美、藍綠交織的綠色之城,也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近年來,我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抓好環境建設,濱水生態、活力宜居的城市魅力日益彰顯。目前,全區綠化覆蓋率達57%,全年空氣優良天數近300天,PM2.5濃度保持非生態涵養區最優,市級以上考核斷面優良水質佔比100%,城鄉環境建設和河長制考核均排名平原新城首位,先後成功創建了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正在積極謀劃打造花園城市,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區。現在的順義,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活居住環境更加優美宜人。
四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們以“七有”“五性”為抓手,持續豐富公共服務供給。近年來,我區民生領域支出佔全年財政支出比例持續保持85%以上,去年“七有”“五性”監測評價總指數排名全市第2。近五年來,我們累計投入教育經費870億元,新增學前學位8160個,新增中小學學位2.1萬個,推動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順義學校等重點項目投入使用,引入了北京實驗學校、北京市十一學校、中關村一小等名校開展合作辦學;友誼醫院順義院區於今年4月開診運營,全市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中醫院投入使用;累計竣工保障性住房4萬套。同時,紮實做好就業服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全市第1,被認定為全市充分就業區。
我們以接訴即辦為抓手,積極回應群眾關心關切。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強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着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2023年我區接訴即辦綜合成績排名全市第2,今年以來持續保持全市前列。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狠抓隱患排查治理,生産安全事故起數較2019年下降33%;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區域安全性排名全市首位。今年以來,11類重點警情同比下降28%,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前不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下一步,順義區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堅持高品質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建設港産城融合的首都現代化平原新城,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
我就講這些。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崔小浩先生的發佈。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您好!近年來,北京市堅持不懈推進營商環境提質升級,順義區作為首都重要的平原新城,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順義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政府新聞發言人徐曉俊先生來回答。
-
嘉賓
徐曉俊:感謝記者朋友對北京市及順義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近年來,順義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首都重點平原新城功能定位,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持之以恒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打出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助力各類經營主體更好更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體制機制建設日趨完善。順義區始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雙牽頭”機制,組建區級優化營商環境專班、企業“服務包”工作專班,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改革格局。對標市級出臺的7版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案,連續印發實施4個“服務包”工作制度性文件,壓茬推進落實1500余項改革舉措,實現了由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向數字化引領、協同化推進、場景化應用突破,區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升級。在剛剛發佈的2023年區級營商環境評價結果中排名全市第4,歷年最好。“服務包”工作成效顯著,連續2年排名全市第1,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市場環境更加規範有序。大力提升准入準營便利度,企業開辦從2018年的22.9天縮減至0.5天。40個行業實現“一業一證”,在藥店、機動車維修等行業發出全市首張綜合許可憑證。推進“證照聯辦”“一證多址”等疊加改革,2023年新設經營主體創近五年來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設7903戶,同比增長20.62%。不斷深化“多規合一”“簡易低風險項目全程網辦”等改革,先後打造了“順義新城13號地項目‘自拿地到規劃許可26天辦結’的全市第一速度”“‘水氣熱’e家辦一站式服務”等多個全市典型經驗做法。全市率先實現政府採購全流程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更加規範高效。法治環境更加公平透明。高標準建成全市第四個知識産權保護分中心,並獲評全市“優秀區中心”。全面推行一體化綜合監管,出臺並細化“無事不擾”白名單試點實施方案,納入“白名單”企業數量全市靠前,做到“無事不擾、無處不在”。全國首創異地財産“翼”處置模式,複製推廣近150家基層法院,辦案時間縮短2/3以上。積極推行“免罰慎罰”舉措,今年以來共辦理“輕微首違”免罰案件282件,免罰金額900萬元,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國際化環境更加開放自由。作為首都國際交往的重要門戶,順義區在全國首創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産品試點、“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政策銜接試點等突破性政策,大幅壓減進出口時間和成本。首個國家級“跨境貿易便利化標準化試點”通過驗收,獲評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打造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5個工作日“兩證聯辦”。建設高品質國際人才社區,持續推進中糧祥雲小鎮等國際化商業示範街區建設,進一步豐富國際人才生活、社交場景。
三是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我們打造了全市首個進駐部門最多、服務事項最廣、面積最大的智慧化政務服務大廳,在全市率先設立了“兩區”、跨區跨省通辦、政策兌現、企業用戶空間等特色服務專區,電子證照“碼上辦”“不見面”審批等率先實現。深入推進“一件事”改革,全市率先落地大型展覽展銷活動“一件事”場景。為促進政策落地,我們聚焦市場准入、政務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展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察訪核驗行動,常態化開展“一把手”走流程,着力解決企業辦事難點。充分發揮“服務包”機製作用,全市率先建立服務專員隊伍,“一對一”服務企業數量達到770余家,累計走訪服務企業10000余家次,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訴求6000余項,企業滿意率100%。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順義區將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持續對標先進、爭創一流,深入落實“北京服務”探索順義實踐,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促進新質生産力健康發展。以實際行動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歡迎廣大企業來順義投資興業!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徐曉俊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經濟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提給馮江全區長,馮區您好,當“有學上”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後,當前“上好學”就成為當前教育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那麼請問順義區下一步在滿足群眾對教育的普惠性、便利性、多樣性和公正性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和目標?謝謝!
-
嘉賓
馮江全: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順義區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不斷“優佈局、促均衡”,“強隊伍、提品質”,持續推動順義教育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後,我們緊扣群眾“有學上”的需求,加大優質學位資源的供給,2019年以來,我們引進了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十一學校等市區名校7所,與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與西城區教委簽訂了《教育合作框架協議》,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順義教育高品質發展。目前,全區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75%,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91%,均高於市級標準;全區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9%,全市並列第1。我們還着重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5年來共招聘教師999人、引進教育領軍人才28人;全區目前共有正高級校(園)長11人、正高級教師57人,(在職)市級特級教師42人,市級、區級骨幹教師2227人,這為順義教育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順義區是第一國門所在地,順義百姓對“宜居、宜業、宜學”的期盼與日俱增,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的“上好學”的願望,下一步,順義區將繼續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教育的事業線,把擴優提質融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各方面,推動實現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根本性轉變,讓教育的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順義群眾。
一是要動態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我們將針對學齡人口變化做好前瞻性佈局,強化統籌共用,動態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做到既保障當前學位需求,又不造成將來的資源閒置浪費。同時,進一步優化公辦、民辦教育結構,提高區域基礎教育均衡化、多元化水準。
二是要着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準。順應出生人口剛性減少的趨勢,引導富餘的學前資源有序向托育服務領域流動,用學前教育的專業優勢賦能2-3歲幼兒的成長。繼續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優化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全學段教育集團建設,深化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進一步強化特殊教育融合普惠發展,推動特殊教育向幼教和高中兩頭延伸。積極完善義務教育陽光招生機制,實現對招生工作的全過程監管和指導。持續做好校外培訓監管,加強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的防範和治理。繼續支援民辦學校發展國際教育,鼓勵國際學校在課程建設、育人模式、辦學機制等方面創新探索,讓群眾認可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滿足順義區乃至北京市的廣大市民對高品質教育的不同需求。
三是要持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我們將全面落實文件要求,不斷深化優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強化高素質教師培養供給,努力建設一支具有順義氣質、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四是要充分用好智慧教育新優勢。我們將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突出數字賦能,大力推進人工智慧教育的場景應用。積極探索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物聯感知等技術在落實“五育並舉”過程中的應用,打造順義智慧教育的新生態。還要深入推進大數據學業評價和教學品質監控平臺建設,應用好大數據課堂評價系統,切實為教育教學品質提升賦能,更好地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要。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馮江全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您好,我們知道落戶順義的中德産業園是國家首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示範園區,能否請順義區的相關領導介紹一下中德産業園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中德産業園在帶動地區的産業高品質發展方面有什麼具體的成效?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順義區副區長杜躍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杜躍:感謝您的提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改革為順義更高水準建設中德産業園、更高層級提升對外開放水準和更高質效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機遇之窗。作為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設立的首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園區,我們堅持聯合創新、融合發展、産業引領的發展思路,德資及關聯企業110家,集聚德籍高管和工程師團隊200餘人,德企年産業規模約400億元,産業態勢逐漸顯現。
我們格外注重中德産業園和三大主導産業融合發展,積極利用中德産業園建設契機,引導提升三大主導産業高品質發展水準。
一是強化交流引項目。搭建雙向交流渠道,連續三年舉辦“北京中德産業合作發展論壇”,舉辦首屆中德(歐)隱形冠軍論壇,通過系列活動碰撞發展思路、交流創新經驗。同時,我們組織了6批次招商團組赴歐洲招商引資,在德國舉辦多場招商推介活動,吸引歐洲企業來順發展。在發展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上,我們充分發揮中德互補優勢,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等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並以賓士新能源工廠為帶動,吸引德資、歐資(汽車)零部件上下游企業“強鏈補鏈”,其中埃帕德公司已為賓士在國內製造基地提供服務;海斯坦普等一批外資核心零部件項目也相繼落地。
二是強化合作促增量。中德産業園關注並支援入園企業的發展,在智慧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節能環保等領域陸續開放應用場景,推動中德(歐)合作新技術、新産品典型應用,激發中德合作(産業為領導口誤)增長動能。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累計完成區內60多家企業的診斷服務,20余位技術專家提供保障,服務時長超1000天,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超20%,推動新增投資超5000萬歐元;幫助賓士、寶馬、德爾格等德企提供對接更多應用場景,形成中德企業雙向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三是改善環境優服務。發揮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北京“兩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産融工作合作試點城市、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等疊加優勢,開展政策改革設計,探索研發創新、産業扶持、市場准入、知識産權等領域的14項改革創新舉措與國際合作政策。針對德企關注的生活便利化需求,推動建設國際會客廳、國際服務廳、成果展示廳及國際人才社區“三廳一社區”,引入慕尼黑啤酒坊、德馨咖啡廳、德國商品便利店等商業配套,打造國際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示範園區配套,營造國際風情氛圍。
下一步,我們將緊抓全球産業鏈調整的重大契機,充分發揮中德國際産業園的平臺載體作用,從國際上招商引資、尋找增量,引入更多符合北京産業戰略需要、補齊順義産業短板的先進製造業,打造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杜躍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是:作為全國臨空經濟的示範引領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已經成為全市開放發展和“兩區”建設的主陣地。在這兩個方面,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取得了哪些最新的成果呢?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央廣網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卿女士來回答。
-
嘉賓
王卿:感謝記者的提問。
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堅持找準自身的功能定位,全力服務“第一國門”建設,充分發揮“兩區”的政策功能優勢和世界級航空樞紐的平台資源,積極推動首都北京高品質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園區經濟實現量質齊升。截至目前,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共集聚了來自於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個企業主體,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4%,北京天竺綜保區進出口值同比增長41%,在年度綜保區發展績效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九、空港型綜合保稅區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臨空區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1.7%,其中天竺綜保區進口值在全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中繼續保持第一,為全市高品質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主導産業持續做大做強。航空服務業的産業鏈條更加完善。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的航空總部企業集聚程度是全國最高的,形成了航空運輸、機場運營、飛機維修、航材貿易等全鏈條産業集群。今年1-7月,首都機場客運吞吐量達到3861.8萬人次,同比增長37.2%;貨郵吞吐量82.6萬噸,同比增長44.9%。園區航空服務企業實現營收916.8億元,同比增長28.8%。醫藥貿易持續壯大。醫藥進口主口岸地位不斷強化,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供應鏈體系。2023年藥品進口貨值首次突破千億元,佔到全國比重達到1/3。今年以來新增15個藥品的進口品種,總品類達到200種。累計通關貨值657億元,其中疫苗224億元,佔全國人用疫苗進口的95%,已經成為全國人用疫苗進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臨空智造産業加速聚集。國家工業網際網路頂級節點展廳和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實現運營,中科星圖、萊伯泰科、正元地信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依託航空物流的場景資源,引進了極智嘉智慧物流機器人項目,達産後預計帶動形成産值超20億元。外資研發中心增至10家,高端製造業展現出強大活力。
三是政策創新取得了更大的成效。首都機場臨空區依託“兩區”建設,圍繞主導産業,累計實現了41項政策的功能突破,其中有4項國家級複製推廣案例。今年以來,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加快落實國務院批復的服務業擴大開放2.0方案,加快建設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推動實現罕見病藥品“通關快、品類多、價格低”目標,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全市首個罕見病專屬診所“北京罕萌診所”正式開診。兩款罕見病藥品已經成功完成了保稅備貨、分次出區和臨床應用,推動實現了罕見病患者診療的“人等藥”向“藥等人”的轉變,逐步培育出特色的罕見病診療新業態。“保稅+消費升級”規模不斷擴大,通過“一般貿易”監管方式向境內銷售69萬件商品,實現銷售額3億元,有效豐富了跨境消費供給。全市首例京津冀跨關區保稅展示交易業務落地臨空區,輻射帶動京津冀的消費升級。今年1-7月,臨空區的“兩區”建設入庫重點項目69個,已完成全年任務的90%,其中外資項目16個,完成全年任務的80%。北京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項目工程建設進度過半,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天竺門診部正式開業,註冊資本50億元的工融交運股權基金項目落地園區,為園區的長效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下一步,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將緊緊把握民航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新方向,錨定“推動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打造國際一流高品質臨空經濟區”的發展目標,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創新,加快構建以航空服務為核心,以醫藥健康、臨空智造、物流貿易、商務消費為支撐的“1+4”現代臨空産業體系,着力建成服務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門戶區、引領首都對外開放的先行區、支撐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區和雙臨空區協同發展的示範區,支撐首都北京的高品質發展。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王卿女士的介紹。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發佈會,向大家介紹順義區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建設港産城融合的現代化平原新城的工作成效。也請各位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和報道北京市“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大家如果有進一步採訪需求可以和我們聯繫。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