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葉昶: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本場是系列主題發佈會的第六場,主題是“北京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健康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近年來,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聚焦“七有”“五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優質健康服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推動首都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劉俊彩女士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 屠志濤先生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 黃若剛先生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新聞發言人 劉紅梅女士
他們將為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並回答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有請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俊彩女士介紹北京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情況。
-
嘉賓
劉俊彩:各位媒體朋友好,大家都知道,健康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衛生健康系統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三醫聯動”,緊扣“七有”“五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首都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
一、關於醫療衛生資源持續增長,人民群眾健康水準顯著提升
我們積極適應群眾健康服務需求,擴大資源投入,提高服務品質,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一是醫療資源持續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從2012年的9974家增長到2023年的12518家;床位數從10.6萬張增至14.9萬張;衛生人員從27.7萬人增加到41.9萬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從4.0人增長到6.12人;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從4.6人增加到6.98人。二是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高。全市建設國家醫學中心13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3家,國家臨床重點專科335個,市級重點專科144個,全市16個區實現區域醫療中心全覆蓋。建成研究型床位3800個,推進創新藥械臨床應用,以醫學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醫藥産業發展。三是群眾健康水準顯著提升。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由2012年的81.35歲增長到2023年的82.51歲,嬰兒死亡率由2.87‰下降到1.50‰,孕産婦死亡率由6.05/10萬下降到1.56/10萬,各項健康指標保持全國領先,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二、關於醫療服務體系方面不斷完善,群眾看病就醫更加優質可及
我們堅持“三醫聯動”、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
一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先後實施醫藥分開和醫耗聯動綜合改革,醫療機構告別了以藥耗補償運作成本的歷史,發展方式逐步實現從規模擴張型向內涵品質型轉變,強化“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全市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122個市級專科醫聯體,36家兒科緊密性醫聯體,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下沉。制定醫聯體轉診規範和慢病轉診標準,建立全市統一的基層預約轉診平臺,22家市屬醫院全部向平臺投放全量號源,雙向轉診渠道更加暢通。今年上半年,上下轉診量同比分別增長了25%和131%。
二是優質醫療資源日趨均衡。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薄弱地區佈局,天壇醫院整體南遷,積水潭醫院向回天地區傾斜,同仁醫院向南部佈局,友誼醫院、安貞醫院等向通州區發展,以“交鑰匙”方式支援雄安新區新建高水準綜合醫院等,2023年平原新城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達到5.14張,比2022年增長了14%。
三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根據服務人口和地域特點,高標準動態調整基層醫療衛生醫療機構。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一共是3370家,15分鐘到30分鐘基本醫療服務圈進一步築牢織密,優化醫務人員配置標準擴充基層藥品目錄,升級配置CT機等醫療設備,提供先診療後結算、慢性病長處方服務。建成專病特色科室316個,重點人群簽約率保持在90%以上,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近五年來(不含來京就診患者)基層診療人次佔比從48.49%增長至51.1%。
三、醫療服務持續改善,群眾看病就醫更加高效便捷
我們聚焦群眾看病就醫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持續改善醫療服務。
一是數字賦能就醫全流程。“三醫”協同打造“京通”小程式“健康服務”模組,建成全市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覆蓋300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現了統一共用號池、統一發放周期、統一科室設置、統一支援挂當日號,讓掛號更順暢便捷。162家二級以及以上醫療機構實現了線上查詢檢驗檢查報告,患者無須排隊列印;152家醫院實現醫保移動支付,掛號、繳費、報銷全流程掌上辦理;100家醫院上線電子票據,患者可線上查看下載,減少排隊列印的不便。全市建成網際網路醫院74家,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一共254家,14家網際網路醫院實現了“京通”小程式統一入口,指尖上的優質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的患者。
二是流程優化提升就醫感受。全市164家二級以及以上醫院設立了門診“一站式”服務中心,有126家醫院實行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114家醫院可以在診間開具電子住院單,出院患者當日結算率達到50%以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入院救治時間分別降至55分鐘和36分鐘,進一步減少了並發癥和傷殘率。
三是便民服務彰顯醫學溫度。開設黃昏門診、夜間門診、周末門診,方便患者下班後就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用藥需求登記服務,為行動不便、失能老人等提供到府服務,142家醫院提供快遞送藥服務,130家醫院開展醫務社工服務,讓醫療更有溫度。
四、健康北京加快建設,群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更加綜合連續
我們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健康北京建設,愛國衛生運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社會健康管理轉變,在全國率先組建村(居)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頒佈實施(最嚴)控煙條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到40.5%,居全國首位;健全人口發展支援和服務體系,“單獨兩孩”“全面兩孩”“三孩政策”陸續在京落地實施,完善生育假期等相關配套支援政策,推動教育公平和托育服務,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優化危重孕産婦及新生兒救治網路,推行生育全程“八優服務”。在全國率先建立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多元保障機制,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病種擴展到12種,婦女兒童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幼兒園、社會力量、單位和社區多元托位供給體系,在全國率先省級層面明確普惠托育價格和補貼,全市托位4.6萬個,普惠托位1.8萬個,“幼有所育”取得積極進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轉型建設21家老年護理中心、12家安寧療護中心、19家康復醫療機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85%,“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率達到98.7%,老年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服務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為着力點,以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落腳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系統連續、公平可及的衛生健康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俊彩女士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屠志濤先生介紹北京中醫藥事業發展情況。
-
嘉賓
屠志濤:各位媒體記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首都中醫藥醫療綜合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中醫藥對社會的貢獻度和百姓的感受度顯著增強,文化傳承弘揚發展,對外交流成果豐碩,中醫藥(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首都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一是中醫藥資源及服務供應量居全國前列。截至2023年底,本市中醫醫療機構1340家,佔全市醫療機構總數的11%;其中三級中醫醫療機構35家,全市共有中醫醫師2.5萬人,中醫類醫院床位數30572張,千人口中醫醫師1.14人,千人口中醫床位1.4張,居全國前列。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醫醫藥的門急診服務7159.3萬人次,佔全市門急診總量的26.5%;中醫類醫院出院61.4萬人次,佔全市出院總量的3.8%。中醫藥用10%的醫師和床位資源完成了20%和13%的服務量。這是一個主要特點。
二是中醫藥優質專科學科總量居全國之首。全市擁有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3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4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133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13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84個,居全國之首。在傳染病防治中堅持中西醫結合,健全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到90.78%,總有效率達到87.46%。
三是優質資源中醫藥下沉基層成效明顯。建立了5個區級中醫醫聯體,100家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連續開展健康鄉村(社區)、健康養老工程、名中醫身邊工程、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建立了名中醫團隊主動走訪基層服務的常態機制,在八個遠郊區縣設置了中醫流動醫院,解決山區、半山區群眾就醫難問題,實施中醫藥精準扶貧支援。
二、首都中醫藥傳承創新機制不斷完善
一是中醫藥法治建設全面推進。制定實施了《北京市中醫藥條例》,為首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印發《北京市中醫診所不良執業行為記錄暫行管理規定》《北京市西醫師學習中醫管理辦法》《北京市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人員跟師學習管理辦法》《醫療機構中藥飲片代煎管理辦法》等文件,進一步提升規範化管理水準。
二是中醫藥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先後出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援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意見》《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推進市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特色績效考核,保障並促進公立中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三是中醫藥行業治理水準不斷深化。強化部門協同,開展清掃行動等專項,加大對中醫非法行醫、虛假宣傳等打擊力度,組織中醫類醫師參與醫藥廣告宣傳清理工作,加強公立醫療機構執業醫師在自媒體開設賬號管理,整肅中醫醫療秩序,深化行業治理。
三、首都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支撐不斷加強
一是強化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中醫藥骨幹人才培養。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新增“首都國醫名師”187名,首都名中醫100名,優秀名中醫71名、中青年名中醫80名。制定《首都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年)》。面向中青年中醫師分階段開展(北京市中醫藥人才)托舉工程。
二是在全國首創分類分層的中醫藥傳承模式,加強對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等的活態傳承。累計建立9個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45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新增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兩室一站100個、基層老中醫傳承工作室86個。
四、首都中醫藥“五種資源”多元化發展水準不斷提高,中醫藥不光是衛生健康服務資源,也是生態資源、科技創新資源和文化資源,把這“五種資源”優勢多元發展,這也是我們的亮點。
一是打造豐富多樣的傳播體系,助力中醫藥健康文化宣傳。圍繞“一軸三帶”打造全方位中醫藥文化活動集群,並在全市建設了100個集中醫文化科普展示、互動體驗、智慧檢測等功能於一體的健康文化體驗館。
二是率先在全國啟動省域範圍內的中醫藥文化資源調查。繪製北京市中醫藥文化資源分佈地圖,編寫《北京青少年中醫藥讀本》,啟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聯合市文化和旅游局遴選59家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示範基地,精心設計13條融觀光休閒、中醫藥康養於一體的中醫藥養生旅游路線。
三是融合生態資源,推動中醫藥服務貿易蓬勃發展。在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打造中醫藥“一園一館”,連續11年舉辦服貿會中醫藥主題日,簽署合作協議106項,簽約額37.6億元人民幣。舉辦海外華僑華人四季大會、中醫護理國際化推進會等,有力提升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篤行實幹,奮勇爭先,為加快打造高品質發展新標桿,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首都中醫藥篇章而不懈奮鬥!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屠志濤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疾控局局長黃若剛先生介紹北京疾控事業發展情況。
-
嘉賓
黃若剛: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是首都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突出位置,改革完善疾控體系,推進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品質發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水準得到了明顯提升。
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斷鞏固和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不斷鞏固和完善以疾控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醫防融合、防治結合、全社會協同的首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市委市政府印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並實施了兩輪三年行動計劃,為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運轉高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疾控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編制總數與常住人口比例已達萬分之2.39,高於國家萬分之1.75的要求;市疾控中心和順義、昌平等區疾控中心新址建設,成立了北京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研究中心,全市疾控機構實驗室儀器設備配比達到並超過國家標準,全市疾控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三是醫防融合機制不斷健全。全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按照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全面履行疾病預防控制職能,公立醫院公共衛生職責履職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全市每年有20名臨床醫生和公衛醫生參與醫防交叉培訓、醫防協同取得實質進展。
二、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成效顯著
一是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傳染病症狀監測等47個監測系統已覆蓋全市400余家醫療機構、1000余所中小學校,以及多個藥店、綠地公園、軌道交通場站等,監測範圍仍在不斷擴大;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全區域的呼吸道多病原監測網路,實現了24種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的“全人群、全區域、長跨度”的監測,實現了20余種新發突發未知病原72小時內初步鑒定分型,目前全市總監測病原數量從2012年的10余種增加至超過30種,實驗室檢測能力和生物資訊分析能力不斷提升;2024年,建成北京市傳染病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平臺,實現傳染病疫情監測數據自動採集,傳染病疫情數據自動交換、自動報告,各項監測更加靈敏。
二是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持續提升。北京市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優化。以《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為基礎,構建了覆蓋市區兩級的傳染病應急預案體系。依託市區疾控中心及相關醫療衛生機構,全市現有1支國家級、1支市級、17支區級傳染病防控應急隊伍,形成了國家、市、區三級傳染病應急防控力量。
三是免疫規劃服務不斷規範。多年來,我市持續提升免疫規劃管理服務水準和服務能力。將肺炎疫苗納入65歲以上老人免費接種範圍,連續18年為60歲以上京籍老人和在校中小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完成了疫苗冷鏈管理全過程、全天候、全覆蓋“三全建設”,實現疫苗資訊全程可追溯。當前,我們正在探索電子預防接種證試點建設,提高群眾預防接種便捷性。
四是傳染病控製成效逐步呈現。全市公共衛生防護網進一步築牢織密,不僅有效應對了新冠病毒感染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挑戰,還成功發現並有效控制了(全國首例)輸入性黃熱病、裂谷熱、人感染獼猴皰疹病毒、猴痘等疾病傳播。目前,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成功率超過99%,病死率已降至0.21%;肺結核報告發病率比2012年下降了44.2%;全市持續保持碘缺乏和危害消除狀態。連續39年保持無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病例,連續28年無白喉病例,連續21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麻疹、狂犬病、日本腦炎、流腦等疫苗可預防疾病維持在歷史最低水準。
三、慢性病綜合防控成效明顯
我們圍繞預防、發現、管理、急救、治療、康復等六個環節強化慢性病綜合防治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11個、市級示範區5個。全市已建成健康社區、健康單位等健康場所共2124個;健康主題公園、健康步道、健康小屋等健康支援性環境共1251個。每年為60萬名兒童開展防齲齒服務。2023年本市戶籍居民每人平均期望壽命已達到82.51歲,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主要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了13.8%。
下一步,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完善傳染病協同聯動機制、提升疾控核心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更加有效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維護好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黃若剛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急救中心主任、新聞發言人劉紅梅女士介紹北京急救體系建設情況。
-
嘉賓
劉紅梅:媒體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向大家報告北京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狀況。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安全運作的重要內容,是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首都院前醫療急救(系統)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我們強化政策支撐、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網路(佈局),明確了以政府主辦為主、社會參與、市級統一規劃、屬地政府主建的總體原則,確立了統一規劃佈局、統一指揮調度、統一服務規範、統一監督管理、統一保障標準、統一績效考核的“六統一”管理體制。構建起由北京急救中心、各區急救中心站和覆蓋城鄉的急救工作站組成的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網路,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472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站的建設與運作,較十年前增加了239.56%。在2023年,北京120受理急救呼叫電話90.52萬人次、派出急救出車89.11萬車次,較十年前分別增長了130.76%和169.69%;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99.99%,較十年前提高了17.11%;平均急救反應時間縮短至12分鐘左右,較十年前縮短了一半以上。
二、服務整體水準持續提升
增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有效推進院前院內一體化銜接模式,多措並舉保障群眾醫療急救服務需求。
一是縮短急救反應時間。統一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號碼為“120”,北京是全國唯一實現統一受理、一級調度的省市;優化調派流程,基於城市交通實時路況提供救護車最優行駛路徑;加強警醫聯動,構建“生命救護綠波”機制,提高救護車通行效率。
二是提升調度指揮智慧化水準。120調度指揮系統運用短信輔助精準定位、視頻線上交互醫學指導、系統“智慧調派”等資訊技術手段,實現“呼叫即急救”;拓展多種模式呼叫120,開發急救APP小程式,實現二維碼掃碼呼叫、聽障人士一鍵呼叫。
三是加強醫療急救技術能力。結合院前醫療急救常見的急症,建立診療臨床路徑,優化急救救治流程,分級分類開展專業培訓,提升急危重症救治的能力和水準。以院外心臟驟停為例,現在我們現場心肺復蘇成功率已達11.5%,居全國領先水準;成立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質控中心,建立質控體系和監測預警機制,質控數據覆蓋全流程、各環節,推動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同質同標化。
四是提高院前院內銜接的效率。推進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卒中、胸痛、創傷、危重症孕産婦、新生兒,這些急危重症急救綠道的建立率已達100%,危重症患者在救護車上得到早評估、早診斷、早治療,實現危重症患者“上車即入院”;建立多模態的院前院內急救資訊銜接平臺,5G救護車與120調度指揮中心、與院內急診高清醫療影像數據同步傳輸,提供“一站式急救”服務。
三、綜合保障能力建設穩步推進
打造特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應急保障體系,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
一是提升應急處突和醫療保障能力。健全“市區一體、平急結合”的應急機制,組建院前緊急醫學救援隊,開展實戰演習演練,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和重大活動醫療救助保障能力。
二是加強醫療急救保障能力。不斷強化對院前醫療急救傳染病防控設備設施的投入,目前全市已建設標準化救護車洗消站21處,我市負壓型救護車配置佔比已超40%。
三是推進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整體規劃急救設施設備配置,社會急救與專業急救銜接,社會急救培訓體系完善建設,初步形成覆蓋全市重點公共場所的AED配置,發佈了AED電子地圖,並且與120調度指揮系統聯通,方便公眾查詢和使用。廣泛開展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着力提升本市社會急救能力。
下一步,我們也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續推動院前醫療急救高品質發展,有效保障首都城市安全運作,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紅梅女士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各位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你好!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北京市在滿足老年人日益強烈的健康服務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
主持人
葉昶:好,謝謝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衛健委主任劉俊彩女士來回答。
-
嘉賓
劉俊彩:好,謝謝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
為了積極應對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工作,我們近幾年來出臺了像《北京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等系列的配套政策,應該説初步構建了,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包括安寧療護在內的公平可及、綜合連續、覆蓋城鄉、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框架,重點做了三方面工作,簡單作一個彙報。
第一是堅持預防為主,讓老百姓特別是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比如,聚焦失能預防,開展老年人失能健康管理項目,累計篩查重點老年人32.4萬人次;聚焦失智預防,開展腦健康體檢項目,累計篩查92.2萬人次;聚焦口腔健康,開展老年人“口福”項目,累計為6萬多名老年人提供了免費口腔健康檢查;聚焦心理健康,在70個社區(村)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試點。老年人主動健康意識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第二是關於醫養結合方面,是要讓老年人能看上病、看好病。依託北京老年醫院和各區的優質醫療資源,建立市區兩級老年健康和醫養結合服務指導中心,構建了“1+17+N”的工作機制,帶動轄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養老、醫養結合機構共同推進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全市養老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了“一對一”的對接機制,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實現了全覆蓋。我們建設了國家醫養結合示範區2個,醫養結合示範機構3家,搭建北京市醫養結合遠端協同服務平臺,在這個上面我們有220家醫養結合機構入駐,在這個平臺上為老年人提供科普講座、照護指導、遠端會診等等(服務)。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到去年年底,全市友善醫療機構595家,創建比例達到98.7%,公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85%。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機構老年健康服務規範化建設,達標率達到96%。
第三方面是在補齊短板弱項,讓老百姓能得到更好照護、生命能夠更有尊嚴。隨着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安寧療護需求快速增長,我們從2022年開始,連續3年把老年護理中心和安寧療護中心建設納入到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有效彌補了老年健康設施資源不足的短板。截止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轉型建設老年護理中心21家,新增床位500張,轉型(建設)安寧療護中心12家,新增床位有600張。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北京市有近百家醫療機構註冊了臨終關懷科(也叫安寧療護科),開放安寧療護床位達到1100張,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需求應該説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北京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讓“老有所養”落到實處。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劉俊彩女士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新京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想問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在開展中醫藥國際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新京報記者的提問,這個我們有請中醫藥管理局屠志濤先生來回答。
-
嘉賓
屠志濤:謝謝新京報記者的提問。
北京作為首都,作為國際交往中心、文化中心,中醫藥國際化一直是我們高度關注的工作,這不光是我們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同時也是隨着人類健康共同體,現在國際上對中醫藥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北京對中醫藥的國際交往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以服貿會(京交會)為平臺,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化。從第一屆京交會開始,服貿會上的中醫藥板塊就成了“金名片”,確實在服務貿易的各個領域裏,只有中醫藥是我們自己國家獨有的,所以廣泛需求,在服貿會上我們與聯合國開發署、WHO、經合組織合作,簽署協議舉辦專場。這是一個特點,利用服貿會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化。
第二個是利用重大活動,不管是在北京的夏奧會、冬奧會、服貿會,包括世園會都有中醫藥板塊,尤其在冬奧會上,我們做的十秒體驗館,奧委會主席巴赫親自去體驗,通過這些大型活動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化,這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個是分類分層的“一洲一定位、一洲一特色”的推進,亞洲、非洲,各個州對中西藥的需求不一樣。亞洲、東南亞我們都在一個文化圈裏,他們對中醫藥的需求就很細了,我們就推進護理、養老、人才培養,一塊來做;像歐洲,我們就跟歐洲的大學、醫學院推進創新來做;像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傳統文化跟我們有很相近的地方,我們就推進拉丁美洲合作的特點。所以我們利用不同洲、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來“一洲一定位”。
第四個特點,我們把中醫藥的國際醫療服務做好,外國人到北京能體驗到中國中醫的國際服務,現在也是我們大力在做的,像朝陽區是全國的試點,亮馬河重新開了以後,我們在周邊為大使館開了很多中醫藥的體驗服務。通過這些體驗的優質服務,包括廣安門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的國際化服務來推動。
總而言之,北京通過利用國際交往中心、文化中心建設,利用這些活動來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
下一步,我們也要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三個突出:一個是突出好跟政府間的合作,中醫藥合作關鍵還要跟政府合作,讓中醫藥政府合法、項目化、工程化。第二個要推出人才本地化,現在我們的國際化不是往出輸送中醫大夫,關鍵是要在國外培養中醫大夫,怎麼讓中醫藥人才實現本地化。第三個要把中醫藥的國際化産業鏈條建立起來,沒有産業支撐中醫藥國際化也是不可持續的,怎麼把中醫藥的産業,産業鏈、資訊鏈、數據鏈建起來,這可能是將來中醫藥國際化要做的工作。
總而言之,我們還是以首善標準向世界講好中醫藥的故事。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屠志濤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央廣網記者:謝謝主持人。北京市傳染病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情況如何?在傳染病防控中發揮了哪些具體作用?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央廣網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們有請北京市疾控局局長黃若剛先生來回答。
-
嘉賓
黃若剛:非常感謝央廣網記者朋友的提問。
為提高傳染病的發現能力、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2024年北京市全面部署了傳染病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平臺,這個平臺包括21個子系統,實現了疾控、醫療、教育、公安、民政、交通、氣象等多源數據的實時匯聚和共用。
這個平臺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匯聚數據,建立共用。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平臺實現多渠道收集的數據,多部門共用數據資源,大大提高了資訊傳遞和溝通的效率,能全面及時地掌握傳染病的流行態勢,多部門協同應對傳染病疫情。
二是自動預警,及早干預。平臺的自動化預警系統能夠綜合分析多部門數據,初步評估傳染病爆發風險,提前發出預警信號,為早期干預和行動爭取時間。
三是科學研判,優化策略。平臺為傳染病疫情的科學研判提供了數據支撐,可以深入數據分析和多模型預測,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制定科學精準的防控措施。
多點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不僅提高了我市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還有效推進了資源集約、資訊共用和多部門的協同聯動。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完善平臺的功能,提高數據分析和預警能力,為保障北京市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葉昶:謝謝黃若剛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鳳凰衛視記者:謝謝發言人。想請問北京急救中心,目前北京市的社會急救能力建設處在怎麼樣的水準?民眾對於社會急救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如何,未來有怎麼樣的目標和計劃?謝謝!
-
嘉賓
劉紅梅:好,感謝您的提問。
社會急救能力建設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我們社會、單位、個人一起參與,共同推進。應該説我市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目前是在穩步推進,而且我們公眾的社會急救意識和健康素養是在不斷增強的,我們在這個方面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
首先,在我們市級層面整體規劃了我們社會急救建設的宏圖,在2017年我市頒佈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務條例》,在《條例》就明確了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的目標。在2021年,市衛生健康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首次系統規劃了北京市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的內容。目前,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已配置AED近7000台,其中地鐵、火車站,各類各級學校已經實現了AED全覆蓋。AED電子地圖也和北京120指揮系統進行了實時聯通,已配置的AED和我們培訓過的人員在多個公共場合也有了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的案例,
第二個方面,我市系統規範社會急救能力的培訓。我們發佈了社會急救科普培訓教學標準《北京市社會醫療急救培訓大綱》和《社會面醫療應急指導性文件》《家庭醫療應急物品指導目錄》,也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置清單》,推動急救科普內容首次納入國家基礎教育課本。我們也成立了北京市社會急救培訓品質控制與改進中心,促進全社會急救培訓工作規範的開展。
第三個方面,持續開展急救科普宣傳工作。建立了我們國內首個急救科技館,並且設立了免費急救開放日、120急救科普大課堂。在單位、學校、社區以及一些高危崗位人群中組織各級各類急救講座和急救技能培訓班,我們通過多種形式,比如像主題活動、節目活動、短視頻等線上線下持續廣泛地開展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培訓、宣傳,使公眾在面對突發意外或者傷病的時候,能夠在救護車到達之前開展自救和互救,用科普的力量為市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下一步,我市也將不斷地健全社會急救體系,持續強化社會急救科普宣傳,進一步強化重點公共場所及相關行業領域的急救技能培訓,繼續探索信息化賦能助力社會急救能力建設,逐步構建起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關鍵時刻能出手、願意出手、敢於出手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急救氛圍。
謝謝!
-
主持人
葉昶:謝謝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新聞發言人劉紅梅女士的回答。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發佈人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大家介紹北京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效,也請各位記者朋友繼續關注和報道北京市“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