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聞發佈會。
6月1日8時北京全市上汛,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確保首都安全平穩度汛,防汛部門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社會各界對此也給予了廣泛關注。為了讓廣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北京市今年的防汛工作情況,今天發佈會專門邀請了我市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向大家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 李宇先生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 楊進懷先生
北京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季崇萍女士
門頭溝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王垚先生
房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張博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季崇萍女士 介紹今年天氣形勢。
-
嘉賓
季崇萍:各位媒體記者朋友:
大家好!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今年以來天氣氣候特點及汛期氣候預測情況。
第一方面,我來介紹一下今年以來的天氣氣候特點。
截至5月30日,北京市平均氣溫偏高,降水是略偏多,大風日數接近常年同期。具體來看:
一是氣溫整體偏高。北京市平均氣溫是7.8℃,較常年同期偏高1度,與2023年同期持平。其中3月、4月和5月以來的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
二是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1成左右。今年以來,北京市平均降水量是83.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了13%,比2023年同期偏多了50%。降水呈現了階段性的特徵,3—4月中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月下旬降水偏多2.1倍,5月以來的降水接近常年同期。
三是大風日數接近常年同期。六級及以上大風的日數為39.5天,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春季,3—5月六級及以上的大風日數是27.1天,接近常年同期,比2023年同期偏少2成。
第二個方面,我向各位媒體朋友介紹一下,汛期(6—8月)我們的氣候預測情況。
經過我們與國家氣候中心、華北區域各氣象部門的多次聯合會商,綜合分析了最新的氣象資料,形成了2024年汛期氣候趨勢預測意見。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降水總體呈偏多趨勢,且分佈不均。預計今年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是410—4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成,較2023年同期偏少1—2成。其中西南部地區要較常年同期偏多2—3成。
二是大雨及以上量級的降水日數偏多。預計今年汛期出現大雨及以上的量級的日數為5-8天,比常年同期4.5天偏多1-3天。
三是平均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偏多。預計今年汛期全市平均氣溫是25—26℃,較常年同期略偏高,高溫日數(也就是日最高氣溫大於35℃的日數)為10-15天,比常年同期10天要偏多。
第三方面,向大家做一些服務提示。
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實際上是呈現了突發、頻發和重發的一個常態。在今年汛期,北京地區仍然需要關注局地極端強降水、持續高溫、雷暴大風、冰雹等高影響天氣,建議市民在災害性天氣期間儘量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在山區、溝道、橋下、涵洞等易發區停留,避免涉水行車,在雷雨大風天氣還應該防範雷擊、高空墜物或者樹木、臨時建築物的倒伏等風險,加強災害性天氣的安全防護和防災避險。
我們市氣象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對汛期工作的部署要求,密切監視北京以及周邊地區天氣的變化,加強會商研判,及時發佈各類天氣預報預警資訊。同時,我們也加強與相關部門做好應急聯動,發揮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好,謝謝季崇萍女士的介紹。
有請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 楊進懷先生 介紹汛前準備工作情況。
-
嘉賓
楊進懷: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將圍繞今年汛期水情預測和全市水務系統備汛、應汛情況作簡要發佈。
一、今年汛期洪水、山洪、積水內澇水情預測情況
結合氣象預報及水文長系列歷史資料,依據典型年份汛期分配情況,我市汛期可能出現洪水、山洪、積水內澇風險。
一是洪水風險分析。今年全市部分河道有明顯洪水風險。潮白河張家墳、北運河羊坊閘、北關閘洪水預警斷面可能出現超警洪水,洪水重現期可達5年一遇及以上,永定河、大清河流域洪水風險較小。水庫來水較去年有所減少。預計官廳水庫可利用來水量0.60億立方米左右,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密雲水庫可利用來水量大概是1.80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成。
二是山洪風險分析。根據山洪溝道預警指標和降水預測,預計房山區西部南部、門頭溝區西部中部、昌平區西部、延慶區西部北部、懷柔區北部、密雲區東部、平谷區中部東部等區域山洪可能性較大,共涉及22個鄉鎮、32條溝道、72個沿河村。
三是內澇風險分析。根據內澇風險指標和降水成果估算,預計中心城區存在一定積水風險,豐台中部及南部、石景山區北部、海淀區中部、朝陽區西部、通州區北部風險較高。東四十條等15處點位存在積水深度60釐米及以上的高風險。
二、向大家發佈今年備汛工作情況
一是全力推進災後重建。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的目標,建立災後重建項目庫,統籌安排157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其中54個“一年基本恢復”水毀修復項目基本完工,各項受損水務工程設施已恢復至災前防洪標準和功能,並有所提升,為迎戰2024年汛期做好了準備。
二是全面開展防洪備汛。印發了《水旱災害防禦工作要點》,明確五大類25項工作任務。全面落實各級防禦主體責任和9類重點部位責任。修訂完善了五大類780余個預案方案,重點修編完善標準內、超標準洪水防禦的預案和方案,簡化調度流程,強化極端暴雨洪澇分析應對工作。落實9支700餘人的市級防洪搶險隊伍、七大類81種市級水旱災害防禦物資,重點補充了“23·7”搶險過程中使用量較大的彩條布、編織袋等防禦物資。開展防洪排澇專題業務培訓,覆蓋各區水務局和局屬單位;落實79名防洪搶險技術專家,完善專家派出指導工作機制。
三是全面提檔升級感知體系。結合全國雨水情監測預報現代化試點建設,持續完善由氣象衛星+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氣象衛星+測雨雷達。建成覆蓋官廳山峽區域的3部水利測雨雷達並組網應用,形成不同預見期的“雲中雨”監測體系。“第二道防線”是雨量站。通過加固現有雨量站及加密布設雨量站,形成嚴密的“落地雨”的監測體系,有效補充第一道防線監測成果。“第三道防線”是水文站。現有水文站增設了北斗通訊信道,確保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測得到、測得準、報得出”,並加密布設專用水文站,有效提升“河中水”的監測能力,形成托底保障。
四是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整改。市級5個檢查工作組赴全市146處重點水利工程進行督導檢查。“清管行動”累計清掏雨水設施1萬公里以上、雨水口(雨箅子)70萬餘處,清掏雜物超8萬餘方。
五是抓好關鍵環節防禦。落實80座水庫“三個責任人”“三個重點環節”,壓實11個區89段堤防分區劃段巡查搶險責任,針對病險水庫和堤防險工段、堵口等重點部位,落實搶險力量布控方案。加強12個在冊已建蓄滯洪區清單化管理,做好分洪運用準備。落實山洪預警“叫應”機制和人員轉移措施。完善積水內澇風險點防控責任體系,形成定點預置+機動搶險的調度模式。
三、發佈應汛措施
一是預報預警方面。與氣象部門建立點對點會商機制,利用“北京模型”滾動加密開展降雨和洪澇演進預報預演,根據預演結果實施水工程預泄調度和洪水過程調度,及時發佈洪水預警和山洪災害、積水內澇風險預警。
二是響應方面。及時組織防洪會商,分析防洪形勢並部署應對工作,派出工作組和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開展水利工程、供排水設施巡查排查,做好物資隊伍準備;落實停航、河道管控、在建工程停工等措施,提請屬地轉移山洪風險區、河道漫溢區等風險人員,做好山洪溝道管控;做好宣傳引導和輿情處置工作。
三是防洪調度方面。根據洪水預報成果,開展防洪調度分析,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原則,逐流域制定洪水調度方案。如預報未來3天有大雨及以上級別的降雨,經會商研判可適當提前採取預泄措施,降低水庫、河道水位,騰出調蓄空間。降雨前24小時,做好水利工程防洪調度準備。降雨過程中,根據預案,結合實時雨水情資訊、實際調度情況,滾動訂正調度方案。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防災減災的綜合效益。
四是應急搶險處置方面。加密對水庫大壩、溢洪道、堤防險工、堵口,病險閘等水工程的巡查頻次,洪水高位期間開展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分段越界排查,及時發現處置管涌、滑坡等險情。組織相關區及管理單位調集防洪搶險隊伍,布控在各自轄區內的水庫、河道防洪風險點位,通過應急部門與駐京部隊建立對接機制。組織排水集團和相關區水務局根據積水風險點“一點一預案”,落實應急排水責任人及排水措施。
五是上下游協同聯動方面。堅持系統思維、全局意識,與流域上下游、津冀水利(水務)加強聯動,強化雨水情和防洪調度資訊共用,加強水工程聯合調度,協同配合、聯防聯控,確保流域防洪安全。堅持全市上下一盤棋,在市防指統一指揮下,與氣象、規自、應急等部門加強聯動,按照專業責任,各司其職,主動作為。
六是復盤分析方面。建立降雨復盤分析工作機制,重要場次降雨結束後,專題復盤分析監測預報精準度、洪水調度和城區河道水環境保障情況、搶險處置成效等。總結固化好的做法,搜尋問題與不足,加以改進提升。
七是汛期值守方面。堅持汛期24小時領導帶班和工作人員值班制度,落實“在崗、在職、在責、在狀態”的要求,嚴格值班值守紀律。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要熟悉值班流程、業務工作,做到值守責任到人、措施設備到位、資訊傳輸暢通。
就發佈這些,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楊進懷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北京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李宇先生 通報全市防汛準備工作情況。
-
嘉賓
李宇:好,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感謝大家對我市防汛工作的關注和支援。去年全市上下共同應對“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今年我們也在加緊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各項任務,首都防汛工作責任重大,各方高度關注,下面,我從今年北京市防汛面臨的風險和汛前準備工作兩個方面向大家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北京防汛面臨的風險
從近年來的防汛實踐來看,我們面臨的防汛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城市排澇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剛才氣象部門提到了今年的汛期氣候總體狀況偏差,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概率比較高。汛期短歷時、雨強大的降雨,易造成城鄉下凹式橋涵、低窪院落、地下空間及排水標準不高的路段發生積水,城鄉結合部、部分郊區新城等區域應對極端降雨天氣的防汛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分佈在城郊的231處下凹式鐵路橋涵和個別排水系統標準比較低的路段,遇到強降雨造成內澇積水的可能性比較大。目前,全市還有121處積水點尚未完成工程治理,需要在汛期重點盯防。遇有極端降水時,地鐵、半地下室、地下商場、地下車庫、地下通道等地下空間仍存在防汛風險,還需加強防倒灌、應急疏散避險和應急搶險措施。
二是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北京山區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2%。截止目前,我市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9147處,較2023年增加615處,山洪溝道352條,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涉及7個區98個街鄉鎮774個村。此外郊區旅游景點與山洪地質災害的隱患點重疊,暑期旅游旺季與汛期雨季重疊,戶外運動和旅游人員流動性大與山區通信盲區重疊,預警轉移的難度大,這些因素都極易造成風險。
三是流域性洪水風險依然存在。去年永定河發生罕見的流域性洪水,滯洪水庫、水閘、堤防等防洪工程出現淘刷坍塌等不同程度的險情,全市正在加快推動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但短期依然存在防洪短板問題。北運河、潮白河防洪工程體系還不完善,遇到超標準洪水時仍有風險。
四是基層防汛應對能力和社會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仍需提升。在應對極端強降雨情況下,如何迅速啟用基層防汛力量和調動相關物資,仍有提升空間。部分公眾對於涉險時的自救互救技能還不能完全掌握。全市各級防汛系統仍需通過更加通俗的方式普及防汛避險知識,抓好防汛應急的社會動員,提升市民防汛減災和避險意識。
二、全市防汛工作的準備情況
(一)全面部署防汛備汛工作。去年汛後,我們深入復盤“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應對,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提升防汛綜合應對能力和災後重建水準的若干措施》和《災後恢復重建應急能力提升專項規劃》,努力地提升災害防範應對的能力。修訂完成《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新版《預案》固化央地聯合機制,健全了聯合指揮、軍地和京津冀等協作機制,細化極端降雨情況下8類防汛突發事件指揮調度和響應措施。
(二)壓實防汛抗旱工作的責任。嚴格落實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防汛責任。落實全市防汛重點部位的防汛責任人,並通過多家紙媒和新媒體客戶端對18類防汛抗旱相關責任人名單進行了公示,也希望廣大媒體和市民朋友們對相關責任人加強監督。
(三)紮實開展風險排查與隱患治理。市防汛辦制發《防汛隱患排查治理規範》系列地方標準和《2024年防汛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督促開展水利工程等7類防汛隱患排查,並建立防汛隱患臺賬。梳理全市442處積水點,逐一核實下凹式立交橋和道路積水點工程的治理情況,明確治理主責單位,加快推進防汛隱患治理。對於汛前無法完成的,要嚴格落實應急度汛措施。地質災害專項防治全面推進地災風險隱患綜合治理,2024年申報地災治理工程項目13個,涉及8個山區6463戶。住房建設專項分指共檢查城鎮房屋7.68億平方米,查出疑似危險房屋9.19萬平方米,均已明確房屋解危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四)全面落實防汛隊伍和物資保障。今年,全市共落實防汛搶險隊伍2785支約17.8萬人。其中,市防汛指揮部防汛搶險隊伍22支9000餘人,市各防汛專項分指揮部的防汛搶險隊伍169支9000餘人,16區及3個管委會防汛搶險隊伍2080支12萬餘人,各委辦局(包括集團、公司)等單位防汛搶險隊伍514支3.9萬餘人。同時,我們持續深化軍地防洪搶險機制,組織中部戰區、北京衛戍區、武警北京市總隊等單位共同開展流域險工險段的軍地聯合查勘,核定險工險段基礎資訊和搶險要素,研究細化搶險方案。同時我們繼續強化物資儲備,梳理全市搶險舟、救生衣、發電機等15大類防汛物資儲備情況,針對極端強降雨天氣,汛前重點加強排水設備的儲備管理,落實排水等防汛搶險設備共6120台,其中大型排水設備129台,中型排水設備377台。
(五)抓緊抓實培訓演練與值班值守。市防汛辦今年將持續開展防汛系列培訓活動,重點針對換屆後的各級新任防汛指揮長及防汛工作負責人進行業務培訓。主汛期前聯合七個山區防汛分指組織開展山區防汛的避險轉移演練,提高險村人員避險轉移能力。同時,在汛期值守方面我們將強化預警“叫應”機制,特別是注重強化預防行動的落實,實現預警與應急響應措施的聯動。我們也呼籲廣大市民朋友汛期多關注天氣預報和相應的預警資訊,支援和配合我們全市的防汛應對工作。
下一步,北京市各級防汛部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國家防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堅決打好防汛主動仗,牢牢守住防汛安全的底線。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李宇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門頭溝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王垚先生 介紹門頭溝區汛期準備工作情況。
-
嘉賓
王垚: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
下午好!2024年是門頭溝區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和綠色高品質轉型發展的關鍵之年,門頭溝區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底線思維,樹牢風險意識,深刻總結“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應對經驗,在全面提升監測預警、智慧調度、應急通訊、高效救援、基層保障五大能力方面持續發力,應對防範重特大洪澇風險能力穩步提升。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今年的防汛準備工作情況。
一是全面部署防汛準備工作。制發防汛抗旱工作要點、防汛隱患排查治理方案、汛前準備方案、汛前檢查方案等文件,全面細緻部署本年度防汛準備工作任務。區委區政府於5月初召開了防汛準備大會,全面部署汛前大檢查大督導工作,全面壓實汛前準備各項工作任務。由區四套班子領導牽頭、各行業主管部門組建“防汛檢查專班”和“防汛督導專班”,對全區防汛準備情況開展全面檢查督導,全力確保防汛準備工作到位。
二是全面加強應急體系機制建設。在總結“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應對經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修訂了區、鎮街、村居三級防汛預案,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極端強降雨防範應對措施;建立健全了軍地聯演聯訓聯戰、京冀聯防聯控、部門聯合值守等防汛體制機制;細化修訂了《防汛指揮手冊》,將防汛各項工作任務指令化、清單化,強化培訓演練機制,組織開展了防汛預案解讀、地質災害應對、山洪災害防範處置、應急避險轉移等方面的專題培訓。積極開展防汛應急演練70余場次7000餘人次,覆蓋各專項分指、各相關部門、鎮街、村居,實現防汛培訓演練全覆蓋,為有力應對汛期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加快推進水毀修復工程。全面做好“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災後恢復重建各項工作,截至目前,水毀基礎設施功能均已達到災前水準。其中,水利方面,66個水利類水毀修復工程順利推進,力爭河道、水庫、閘壩重點關鍵點位工程汛前完工。道路方面,149.2公里縣級以上道路修復工程已全部完工,109新線項目計劃6月底前完工。通訊方面,通信基礎設施已經全面恢復。供水方面,供水設施已全面修復。
四是提升完善應急能力建設。隊伍建設方面,構建了以民兵、消防、森防、專業技防、軍隊為主體的“三道防線”應急力量,並加強與駐京部隊緊密聯動,為快速有序、高效集結、指揮調動各級各類搶險救援力量,為切實保障“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奠定了基礎。智慧調度能力建設方面:積極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在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指揮調度等應急管理領域的創新應用。建設了“京西哨兵”應急指揮系統,將監測預警、隊伍裝備、物資儲備、應急避難場所、安全風險隱患點等納入一張底圖,為綜合資訊匯聚展示、快速協調應急資源、高效有序指揮調度、智慧輔助決策支撐等提供了有力支撐。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方面:新增105條氣象監測站點、35處雨量站、7個水位站、3個綜合監測站點、315個村居地災及流域山洪監測站點、608處無線預警廣播,實現了監測、預警的聯動協調。通訊能力建設方面:結合“23·7”特大洪澇災害期間短波通訊良好的實戰效果,今年以來,投資建設了覆蓋區、鎮街、村居三級超短波應急通信體系,形成了“1個自組網系統+3處通訊鐵塔+4個集群中繼站+472個電台”的獨立應急通信保障專網,實現對常規通訊方式的兜底保障。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面:結合現實可用場所、災損程度、避難需求等因素,規劃了118個山區村居應急避難場所,主汛期前完成村居基本應急保障設施建設,滿足群眾基本避難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救災物資儲備方面:區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2個,儲備帳篷、棉被、應急燈、發電機等救災物資36種4萬餘件套。組織各鎮街、各村居與附近商超達成生活物資代儲意向,增強生活物資保障能力。同時,新添置了破拆工具組、外骨骼、三維地形掃描器、無人機等應急救援搶險裝備,進一步強化了我區防汛應急搶險救援能力。
另外,今年,我區着重強化群眾避險轉移工作。通過全面摸排,建立群眾避險轉移臺賬,落實轉移困難人員“一對一”包保責任,通過網格化分片管理機制,確保群眾逐一叫應到位、轉移到位;完善避險轉移方案,合理規劃轉移路線,明確預警叫應機制,組織各村居準備生活物資,保障群眾轉得出、留得住,落實提前預警、提前轉移、應轉盡轉;建設群眾轉移“人盯人”系統,通過智慧手段,實時掌握群眾轉移情況,全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下一步,門頭溝區委區政府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繼續強化防汛準備,夯實備汛基礎,狠抓防汛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介紹完畢,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王垚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房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張博先生 介紹房山區汛前準備工作情況。
-
嘉賓
張博: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參加北京市防汛工作新聞發佈會。下面,我簡要向大家介紹房山區汛前準備工作和災後重建的情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房山區立足“六個提前”防汛工作做法,全面加強對山區溝道、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村險戶等重點部位的隱患排查,深入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和功能提升各項重點任務;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做好防汛物資保障,切實築牢防線,有力確保安全度汛。
在備汛工作中,我們夯實三級責任體系,確保工作有效落實。我們制定了《房山區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要點》,明確了8個防汛專項分指、24個鄉鎮(街道)、燕山地區和各部門的防汛責任制。同時,我們明確了全區8座水庫、33個塘壩、17條河道、153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51條山洪溝道等各類點位的防汛責任人。為提升防汛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全力推進防汛預案修訂工作,結合“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按照市級預案指揮體系的要求,將2022版房山區防汛應急預案修訂為更加立體化、綜合化的“1+1+8+3”常態化指揮體系,並將“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應急時“一辦二十五組”防汛指揮體系和災後重建時“一辦十五組”指揮體系融入區級預案中。
在備汛工作中,我們積極消除各類隱患,堅決築牢安全防線。參照北京市7個隱患排查地方標準,我們制定了《房山區2024年防汛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全面開展水利工程、積水塌陷、山洪地質災害、市政基礎設施、房屋安全、在建工程、旅游景區等7類隱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截至目前,我們已對排查出的93項重點隱患建立了臺賬,明確了治理措施、責任部門、責任人和整治時限。各權屬單位根據“一點一方案”的原則,制定了相應的應急管理措施,以防範措施的確定性有效應對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
在備汛工作中,我們不斷強化應急保障,提升防汛搶險能力。我們創新工作模式,組建工作專班,在市防汛辦的指導下,全面開展資源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在救援隊伍方面,組建了724支涵蓋各層級、各領域的專業隊伍,共計8211人。這些隊伍通過梯次配置,形成了互為補充、相互支援的防汛搶險救援力量體系,確保在防汛救災工作中能夠迅速響應、高效協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在防汛物資方面,摸底全區應急物資儲備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備齊防汛物資,目前各單位、各屬地已儲備各類物資30余萬件,配備710部衛星電話,確保各山區鄉鎮每個村至少配備1部。為防汛工作順利進行和群眾能夠及時有效得到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避難場所方面,梳理了全區147處應急避難場所,可臨時安置11.2萬人,滿足極端情況下山區群眾全部轉移至平原地區的需求。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房山區汛期人員應急轉移避險方案》,明確“轉移誰、誰組織、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5個關鍵環節責任,全面落實機制和應轉盡轉責任。強化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和特殊人群“三本台賬”的管理,更加精準地識別風險人群,制定科學的轉移方案,確保轉移工作有序進行。
在備汛工作中,我們全力以赴災後重建,有效夯實基層基礎。全區涉及水毀工程、水利設施、公共服務、道路交通等災後重建項目共計53項,經過不懈地努力,災後重建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農村供排水項目已全面完工,供水管線、污水管線恢復穩定運作,保障了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54條損毀的縣級以上公路全部完工,252條水毀鄉村公路全部完工,確保道路暢通無阻。740公里河道、溝道修復工程全面竣工,198條河道、溝道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有效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下一步,房山區將全面壓實各級防汛責任,進一步落實防汛預案,落實防汛物資,落實搶險隊伍,落實防汛資金,落實群眾避險轉移措施,全力確保安全度汛。
最後,衷心的感謝大家對房山區備汛和災後重建工作的關心和大力支援。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張博先生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新京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想問今年汛期氣象部門做了哪些工作來應對?謝謝!
-
嘉賓
季崇萍:好,感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實際上,市氣象局高度重視汛期氣象服務工作,汛前我們從組織、制度、裝備、技術等方面對汛期準備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檢查,並且我們也對各個區局,包括我們的業務單位和重點臺站開展了點對點的指導和現場檢查。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要練好內功,全力提升氣象精準預報能力。我們加強了高標準氣象觀測站的建設,通過完善立體協同監測系統,來提升災害性天氣的監測水準。同時,我們也持續開展預報預警關鍵技術的研發,迭代升級了區域數值模式系統,我們也加強了客觀預報演算法的研發,為汛期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提供科學的支撐。
第二個方面,我們還是要加強聯動,完善災害性天氣的聯防聯控機制。我們和中央氣象臺、周邊省市氣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聯合會商和資訊共用,市區兩級氣象部門也深度融入了咱們全市的防汛體系,我們組織修訂市區兩級高級別預警“叫應”流程和標準,在市區兩級應急部門布設了“北京地區短時臨近天氣監測預警一體化平臺”,強化上下左右協同聯動。
第三個方面,我們面向公眾,強化預報預警資訊科普宣傳。我們發揮“氣象北京”媒體矩陣這樣一個作用,通過實時跟蹤、産品發佈、活動直播等形式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宣傳。在高影響天氣發生過程中,我們也通過“氣象北京”微網志微信,採取短視頻、圖文等形式,滾動跟蹤天氣變化,及時準確發佈預報預警資訊和相關的防範建議。
我們氣象部門將繼續以“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過程不放過”這樣一個宗旨,堅持遞進式氣象服務工作機制,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和服務精細,為全市平安度汛提供更堅實的氣象服務保障。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北京市氣象局季崇萍女士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解放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這個問題提給市水務局,剛剛您提到今年新設了測雨雷達,請問測雨雷達對預報預警起到什麼作用?特色亮點和先進性體現在哪?謝謝!
-
嘉賓
楊進懷:好,謝謝這位記者朋友。
水利測雨雷達是雨水情監測“三道防線”中的“第一道防線”,是對氣象衛星的一個重要補充,它重要在哪,就是這個測雨雷達能夠探測地面以上0-2公里的垂直高度、水準面45公里範圍內大氣中的液態水,可以預測未來降雨的趨勢,能夠實現臨近3小時比較高精度的降雨量預測,預測到的數據可以接入我們的洪水預報模型,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洪水,提前對洪水災害進行風險預警,為後續防汛準備贏得時間,提供支撐。
今年汛前,北京市水務局在北京永定河官廳山峽區的白草畔、東大坨、盧溝橋三處建了3部相控陣型測雨雷達,而且也已組網,這也是本市首次布設測雨雷達,監測範圍可以實現永定河官廳山峽區域的全覆蓋。同時,測雨雷達的數據還可共用,接入氣象等降雨預報數據,形成不同預見期的“雲中雨”的監測體系。
本次建設的水利測雨雷達具有空間解析度較高、靈活度較高、穩定性較高、降水估計較準的性能,對重點區域的降水強度、降水結構、降水的變化趨勢可以進行連續較高精度、較高解析度的監測,能及時發佈強降雨落區位置以及量級信號,並與其他雨量站和水文站這“兩道防線”互補、相互支援,為做好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有效地資訊支撐。
我們相信,有了測雨雷達的“加持”,再遇到極端天氣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致洪暴雨預報預警的準確率。
謝謝記者(的提問)。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楊進懷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新社記者:謝謝主持人。市民在去年都十分關注“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的應對,很多市民還都親身經歷了,想問:廣大市民應該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防汛工作中來呢?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好,這個問題我們請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北京市應急局副局長李宇先生來回答。
-
嘉賓
李宇:好,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首都平穩安全度汛,離不開全市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更離不開廣大市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
一是希望市民朋友們要提早關注天氣預報與預警。我們每逢強降雨前都會提前發佈全網提示資訊,廣大市民要積極配合,合理的減少出行,特別是在發佈高級別預警響應的地區,比如像去年汛期發佈的“紅九條”,裏面就明確了非必要不要求員工到崗上班、廣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等等,這些措施都離不開廣大市民的理解、支援和積極配合。
二是發揮監督的作用。我們在多家紙媒和新媒體客戶端對全市各區、各重點河道、大中型水庫大壩、重點山洪溝道等18類防汛責任人進行了公示,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加強對防汛責任人的監督。
三是多多關注應急避險的科普知識,掌握必要的防汛知識和避險常識,提升自身的自救與互救能力。比如會識別下凹式立交橋、下沉道路、鐵路涵洞的警戒標識,注意不要向雨水口傾倒雜物,停車時不要佔壓雨水箅子等等。當遇到險情時,要聽從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轉移安排,及時有序地撤離。汽車意外涉水,要迅速預估車輛被淹沒的可能性,及時撤離滯水車輛。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應迅速向山坡、高地轉移,切記不要順河流或沿山谷出口向下游跑。
在汛期,我們也會持續關注大家通過12345等渠道上報的各種水情、災情,這也是我們應急搶險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資訊來源。使用導航APP的市民朋友也可通過APP的界面功能上報道路積水與積水排除等涉汛情況,這樣既為大家能夠合理調整出行及路線提供幫助,也可為防汛指揮調度提供支援。感謝市民朋友們的支援與理解,讓我們共同攜手安全度汛!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好,謝謝李宇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請介紹一下門頭溝區應急救援“三道防線”的有關情況?謝謝!
-
嘉賓
王垚:好,感謝您的提問,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門頭溝區在總結“23·7”特大洪澇災害應對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地區洪澇災害的特點、救援需求和救援力量,構建了以民兵、消防、森防、專業技防隊伍、軍隊為主的“三道防線”應急搶險救援力量,確保發生重特大洪澇災害事件時,能夠快速、有序、高效地調動、集結、指揮各級各類搶險救援力量,及時有效地開展搶險救援和災害事故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築牢救援力量底板,守牢救援安全底線。其中:
第一道防線指的是以各鎮街基幹民兵、鎮屬林場人員為主體,以各村居普通民兵和搶險隊伍為後備的基層自救互救力量,他們主要負責做好巡查檢查、預防行動、應對災情初期的自救互救、群眾轉移、前期處置等任務。
第二道防線指的是以轄區消防救援隊伍、區應急綜合救援隊伍、各行業部門專業搶險隊伍為主體的專業技防力量,他們主要負責以專業能力開展搶險、救災、救助和除險保障工作,開展斷水、斷電、斷路、斷通訊時的搶險修復工作,以及人員搜救、救災救援、物資轉運、群眾安置、防洪堵口等任務。
第三道防線指的是:以駐區部隊為第一響應力量,以北京衛戍區、武警總隊等解放軍和武警力量為堅強後盾的軍地協同救援力量,他們主要負責打通救援道路、恢復應急通訊、搶救群眾生命、運送應急物資、轉移受災群眾等急難險重任務。
目前,我區已建立軍地聯動抗洪搶險機制,三道防線力量已準備到位,確保在災情發生時能夠快速出動,有效參與搶險救援工作,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王垚先生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這個問題想提給房山區,想問一下張區長:剛才,您提到了房山區立足“六個提前”防汛工作法,開展了大量工作,我們想了解一下這“六個提前”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
嘉賓
張博:好,感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應該説,“六個提前”工作法是我區按照防汛工作目標要求,充分汲取近年來暴雨應對,特別是去年“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的應對經驗,總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
一是提前預警。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發展變化,分析實時降雨分佈,判斷降雨趨勢。為全區動員部署、啟動響應、落實措施爭取更多的時間。
二是提前部署。迅速把雨情、汛情通報全區,下指令、提要求,分段指揮調度。主要領導第一時間上崗到位,深入一線督導檢查。深化直達基層責任人的“叫應”機制,切實解決預警資訊“最後一公里”落地問題。
三是提前排查。緊盯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和重點領域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各類風險排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是提前轉移。堅持預防為主、避險為要,搶在降雨之前、天黑之前,及早轉移受威脅群眾,最大限度避免轉移中可能發生的意外。
五是提前關停。面對暴雨等極端天氣可能引發的災害,堅決果斷採取停工、停課、停運、強制關閉地下空間等措施。關閉全部涉山、涉水景區和民宿,封閉所有山洪溝道。
六是提前布控。優化應急力量和救援點位佈局,在雨前啟動“定點預置”模式,預置前置救援力量、救援設備和搶險物資。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好,謝謝張博先生。
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發佈人向大家介紹今年全市防汛工作的整體安排。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到場,在此,我們希望各媒體對防汛工作予以充分地報道,做好相關的提示,也希望廣大市民朋友積極參與配合,共同守護首都汛期安全。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