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體記者,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編制了《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2035年)》,4月25日,專項規劃已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今天我們邀請到有關領導,就《規劃》內容為大家做具體介紹,並回答媒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佈會的發佈人,他們是: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新聞發言人 石曉冬先生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 廉國釗先生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 夏翊先生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馬綮鴻先生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李如剛先生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 楊進懷先生
下面,有請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新聞發言人 石曉冬先生 介紹《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2035年)》編制背景、主要內容及有關工作部署。
-
嘉賓
石曉冬: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好!習近平總書記17次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多次指出“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對首都規劃建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市積極行動,賡續發展森林城市和公園城市理念,努力將花園城市建設成為人民群眾共用自然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的首都實踐,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市園林綠化局組織編制了《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規劃》已於今年3月27日經二十屆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第三次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並於4月2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作為重要一環納入首都規劃體系。下面,我重點就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及實施重點向大家介紹。
一、規劃主要內容
一是明確規劃目標。規劃以堅持生態為先、以人為本、城綠融合、平急兩用、創新發展、多元參與為原則,將花園城市建設定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大國首都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篇章,人民共建共治共用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生動實踐。立足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和諧宜居的花園之都的發展目標,形成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大國首都人居環境典範,推動城鄉生態環境均衡發展,形成人城産綠融合發展的高品質範式,帶動群眾生態文明意識顯著增強,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二是深化構建“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空間格局。加強全域自然要素管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現綠色空間的“多規合一”,持續推進首都生態文明的高品質建設。乙太行山、燕山為生態森林屏障,以永定河、潮白河等5條河道貫通山水人城,以兩軸展現大國首都形象,以3道公園環構建游憩體系,以9條楔形綠色空間提升城市生態功能。深入挖掘首都山水價值與人文特色,劃定15片花園城市精華示範片區,打造精品首都花園名片。以規劃一張圖統籌,建立分級分類多維度的目標體系,對不同圈層提出差異化引導要求,提高重要對外交通廊道的國賓禮儀性,打造具有鮮明華北特色、壯美首都風範、嘉美古都風韻的首都花園名片。
三是塑造山水形勝、古今交融、森擁園簇的風貌特色。構建“兩山一灣、兩軸統領、五環骨架、多廊串聯”的景觀結構和“遠山—近山—城廓”3個層次的山城景觀格局,加強5條大型流域及水庫周邊建設管控及風貌引導,凸顯山形連綿壯麗,彰顯水勢壯闊蜿蜒,傳承老城歷史文脈,展現城市時代風貌。加強全域彩化,以“春新彩、夏濃綠、秋斑斕、冬銀墨”為主題,加強植物色彩搭配設計,構建觀格局、觀山水、觀歷史、觀風景的四季觀景視廊體系,形成25個重點管控視點和49條戰略視廊。
四是促進生産、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融合。推動綠色空間向城市建設空間滲透,統籌各類線性空間要素,構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級綠道網路,加強城市綠道的骨架聯通作用。多線協同織補綠色網路,加強城市道路慢行網、綠道網與濱水慢行網多網合一規劃設計。推進265條重要道路林蔭化建設,保護和延續老城大樹遮蔭的景觀效果,讓群眾更多享受到“抬頭就是綠蔭”的慢行生活。滿足群眾親近自然的健康生活需求,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用,完善休憩、文化、科普、閱讀、健身等配套服務功能。尊重自然規律,推進自然帶營建和再野化管理,建設好大尺度郊野公園和社區自然生境花園,逐步恢復和完善城市生態系統。
五是營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花園場景。從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個層次入手,塑造街景、商圈、辦公等8類花園場景,打造功能複合、健康韌性、全齡友好的生活空間。圍繞生境品質提升、首都氣象彰顯、游憩體驗優化、綠色空間共用、城市韌性增強、花園場景建設6大方面,建立北京花園城市指標體系。
六是提升治理水準,加強實施保障。針對不同場景探索政策創新,鼓勵綠色空間功能混合和立體利用,滿足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凝聚黨政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群團組織、協會聯盟等各方力量,引導多元主體參與花園城市規劃、建設、運營、治理的全過程。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總結典型案例和實施路徑創新,開展優秀示範項目評選,探索激勵政策。加強各類場景建設與城市更新、背街小巷治理、韌性城市建設等的有機銜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激發城市的活力。
二、下一步工作
落實首規委會議精神,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品質發展,夯實森林城市綠色本底,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建設現代化美麗首都,下一步,我委將與市園林綠化局等部門緊密協作,着力做好專項規劃的落地實施。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堅持一張藍圖統籌。細化花園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和建設標準,和街區控規、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等有機銜接,使各個規劃銜接成一張大藍圖。我市堅持規劃引領,出臺了《關於深化生態文明實踐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意見》,並初步編制了專項規劃以及意見合二為一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政策清單和市區兩級重點實施任務,細化具體分工與主責部門。我們將堅持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動,定期調研調度,推進部門協同,確保規劃落地實施。各區加快完善規劃實施組織協調工作機制,做好市級專項規劃的傳導,夯實各類資源底賬,編制年度實施計劃,明確區級示範區的空間落位,謀劃重點項目,梳理行動任務清單,儘快形成各區花園城市建設特色名片。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推進整體空間提質。深入挖掘首都山水價值與人文特色,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合理配置資源,根據各區的資源本底、基礎條件和功能定位,精準施策,分等級、分區域推動花園城市的高品質建設。堅持設計賦能,以城市設計一體化統籌為抓手,綜合規劃建築、景觀園林、市政交通等多要素,依託十五片精華示範區的建設,推動城市街區無界融合、擴綠提質、美化彩化,促進居住、文化、商業等各類功能空間的“花園化”建設,在學校、醫院、辦公、消費等不同場所營造豐富多樣的花園場景模式,實現城市空間品質的整體提升。在建設過程中,注重重點項目的示範引領作用,探索重大項目謀劃—設計—實施—管理全流程機制,鼓勵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和基金等多元市場主體優勢互補,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管理、運營、維護。注重發揮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築師、責任園藝師“三師”作用,堅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高水準建設項目的壓茬實施,逐年形成可視化成效。
三是堅持首善標準,系統謀劃實施推進。將做好任務統籌,整合各部門既有工作,將花園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背街小巷治理、韌性城市建設等專項工作結合,將花園城市的先進理念落到實處、惠及人民。探索政策創新,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在功能混合、配套設施、生態産品、資源管理等領域的政策研究。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各類協會聯盟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公眾的活動等形式,總結典型案例、創新路徑,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措施並廣泛宣傳,推進花園城市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模式創新,提高花園城市影響力和品牌力。
同時,我們將堅持共建共治共用,凝聚社會共識,營造“人人都是園丁”的社會氛圍,把花園城市建設轉化為全體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共同打造現代化美麗首都。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石曉冬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廉國釗先生介紹《規劃》年度實施工作重點。
-
嘉賓
廉國釗: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接下來,由我向大家介紹《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的特色以及實施工作的重點。
花園城市是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內在要求,是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舉措。《規劃》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既描繪了宏觀層面上的“路線圖”,又包含了實施層面上的“任務書”,為建設一個怎樣的花園城市、怎樣建設首都特色的花園城市明確了方向,形成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北京方案”。
首先,《規劃》統籌城鄉空間格局,擘畫了花園城市的宏偉藍圖。近年來,北京積極開展造林綠化建設,提升了城市生態品質,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為構建“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市域空間格局厚植了綠色基底。《規劃》提出要打造“大綠大美的綠色屏障”,並明確“到2035年,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我們將圍繞《規劃》確定的空間格局,重點推進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和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的建設,提升重要生態廊道的完整性和連通性。我們將建設大美北京森林,通過加強森林撫育和實施森林健康經營等措施,持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品質,力爭到2025年,森林總蓄積量達到3450萬立方米、林地綠地年碳匯能力超過1000萬噸。同時,構建全市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設立自然帶、留野區等城市近自然空間。另外,今天還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經過不斷的努力,截至目前,北京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達到612種,其中鳥類就有519種,還有維管束植物2088種,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我們建設花園城市,也將不斷地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劃》從更全的要素來謀劃城市的生態環境發展,提出要打造林田交融的大地田園基底,林水相依的水綠聯通網路,山水林田湖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們還將在市民身邊建設更多的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確保到2035年前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以上,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我們緊緊抓住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圍繞政務服務、國際交往、歷史文化和科技創新等城市功能,在全市選取十五片代表首都山水價值與人文特色的精華片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用高水準的生態建設,擦亮首都花園城市的名片。
第二,《規劃》要求在保護與傳承中優化城市景觀,彰顯首都的壯美氣韻。“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中華傳統智慧,孕育了北京特有的山水自然格局。《規劃》明確,要傳承文化底蘊,強化北京城市的風貌特色,構建大山大水的壯美景觀。我們將建設二環城墻遺址公園環、三環四環特色花廊、五環森林景廊、六環山水畫廊,並開展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及景觀提升,打造生機勃勃的城市景觀廊。通過優化機場、汽車站、火車站等交通樞紐以及聯絡線的生態景觀,打造多彩的進京門戶廊,為八方賓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為了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可感知、可欣賞、可進入,全市還將構建景觀視廊。通過整合登山步道、公路等觀覽線路,保護山脊線、林冠線、河谷岸線等重要景觀資源,構建眺望視廊、觀景節點和游覽體系。用豐茂的植被、活力的城市和遠景的山水,共同呈現花園城市恢弘壯美的景觀氣韻。
第三,《規劃》統籌生態、生産、生活空間,塑造了花園場景,推動人-城-産-綠深度融合。花園城市在建設模式上更加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對整個城市進行營造,打通百姓綠色生活“最後500米”,為市民生活增福祉,為城市發展添活力。《規劃》明確提出要完善綠色休閒體系。當前,我們正在加快編制《北京公園游憩體系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構建城鄉公園—自然公園和風景名勝區—休閒綠道等多層系統組成的公園游憩體系。市民身邊的公園綠地將更加開放,目前海淀區、朝陽區共改建“無界公園”109個。西城區開放了德外化工博物館綠地,並成為了全市首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的城區。同時,全市公園還將持續完善休閒游憩、運動健身、全齡友好以及餐飲售賣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品質。我們將打造“北京綠道”名片,打通綠道堵點中斷點,拓展健步騎行空間,提升綠化景觀品質,同時,將休閒綠道、濱水慢行道、森林步道、城市慢行系統等線性空間納入綠道網格,串聯沿線商業、體育和文化功能,構建綠色休閒游憩活力圈。《規劃》提出要提升健康宜居水準。全市將見縫插綠增彩,拓展市民身邊的綠色空間。並實施“千村千園”計劃,打造花園特色村莊。通過林蔭路建設,因地制宜推廣立體綠化,進一步提高綠視率。我們還將開展“院中一棵樹”行動,引導形式多元的陽臺綠化,讓園藝走進家庭,營造“人人是園丁”的社會氛圍。
《規劃》明確了花園住區、花園商圈、花園工廠等8類花園場景,覆蓋了首都市民的衣食住行、生産經營的方方面面,創新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綠色發展動能。良好的生態景觀將有效地激活商圈、商街、交通樞紐設施的消費活力,促進農林産業轉型升級。全市將加快構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文旅融合的森林游憩帶,引入森林康養、自然探索等新業態,利用花卉和園藝手段培育消費新場景。比如,為了推動園藝走進百姓家庭,我們今年打造了“北京首屆家庭園藝嘉年華”,推出了“千余産品、百個場景以及百場活動”,以年宵花為主的家庭園藝産品交易額達到16.1億元,將花園城市建設理念充分轉化為綠色産業的發展優勢。
《規劃》的出臺標誌着首都花園城市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我們將調動各方力量,構建全民參與機制,打開花園城市共建共治共用的新局面。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倡導廣大黨員結合社區“雙報到”等工作,主動參與花園城市建設。積極探索投融資新模式,創新企業參與機制。我們將凝聚社會發展共識,調動群團、社會組織以及志願者的力量,鼓勵基層探索創新。
花園城市是我家,增綠添彩靠大家。在這裡,我也向廣大市民發出倡議,讓我們共同攜手,一起建設家中有綠、推窗見綠、出門即景、鳥語花香的美麗家園,一起繪就“人人都是園丁 放眼皆是花園”的美好圖景。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廉國釗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夏翊先生介紹花園城市建設有關重大示範項目謀劃情況。
-
嘉賓
夏翊: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剛才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已就花園城市專項規劃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規劃》全面系統落實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對首都建設提出的期望與要求,生動描繪了本市花園城市建設藍圖。未來,要把這張美好藍圖繪製到底,還需要體系化、項目化推進本市花園城市建設。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花園城市項目謀劃情況:
本市經過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城市總規規定的“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綠色生態空間結構已基本成型。截至2023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5%,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9平方米,已成為全國省級城市中首個全域森林城市。
目前已經初步成型的城市生態基底,為首都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已經形成的各類大尺度綠色空間,將從宏觀尺度“勾勒”花園城市色彩的底色;全市1000余處公園綠地,將成為綠色空間與休閒、體育、科普等業態融合,服務市民需求的“城市會客廳”;社區公園、小微綠地,將成為市民參與城市美化、扮靚生活居住環境的實踐場。
在花園城市建設階段,市發展改革委的工作重點是“兩個謀劃”——即謀思路、謀項目。通過謀思路,強化統籌聯動、創新建設模式,推動城市空間和功能的高度融合,支撐花園城市規劃落實落細;通過謀項目,打造一批城綠融合、審美線上的示範性項目,力爭建成市民便捷見綠享綠、樂於“打卡”分享的“寶藏”公園。
一、在謀思路方面:要創新花園城市建設模式,精細化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綠色空間
為更好地推進花園城市規劃落實落地,我委會同市級相關部門,正在推進建設模式的創新:
一是推進部門協同聯動。將進一步匯聚各方力量,打通園林、水務、交通等領域邊界,建立聯動機制。通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完善方案、統一包裝項目、同步施工作業等方式,加強綠色空間與建築空間、市政空間、城市公共空間、濱水空間等功能融合,力爭打造如環路“月季項鍊”、元大都“海棠花溪”一樣的城綠融合典範,提升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豐富功能供給,改善區域整體環境品質。
二是加強市級專項統籌。花園城市建設,將作為城市更新的“軟裝飾”部分,深度嵌入“疏整促”、城市更新等市級專項行動。項目的推動落實,將結合“疏整促”空間和城市更新需要,因地制宜安排口袋公園、立體綠化、城市傢具美化等建設內容,將綠化美化融入城市建設方方面面,將“花園”帶到百姓身邊。
三是推動全民參與共建。花園城市建設,將充分體現以需求為導向的建設思路,深入挖掘生態空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項目的建設,將用好園藝師、花藝師走進社區機制,帶動、鼓勵群眾參與美化家園,讓花園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同時,通過引導經營空間與綠色空間融合、打造新型消費場景,為社會投資與建設運營創造條件。
二、在謀項目方面:認真落實花園城市規劃,以項目建設帶動城市品質提升
前期,按照花園城市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我委會同市園林綠化局圍繞深化城市綠色空間格局、提升城市風貌、推動城綠融合、塑造花園場景等方向,研究謀劃了一批花園城市重點項目,力爭通過今年的實施建設,形成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各方參與花園城市建設,展示首都花園城市新氣象。
一是圍繞首都生態屏障打造,塑造首都大山大水格局和四季特徵。重點推動燕山山地生態綜合治理、太行山山地生態綜合治理、南部環京綠帶建設、潮白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項目,進一步夯實首都生態基底,勾勒多彩的城市生態底色。
二是推動藍綠空間交織、林田空間融合。在全市範圍內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綠化及公園綠地建設,重點建設海淀區寶山休閒公園、宋莊文化創意公園等項目,提前謀劃運營方案,植入花園式場景,提升周邊區域生機活力;實施朝陽區、大興區等重點區域景觀生態林項目,完善綠隔地區和重要通風廊道生態結構,形成大尺度集中連片的生態綠地。
三是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領域重大突破。推進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先行啟動區)、六環高線公園等重大綠化項目年底前實現開工,優化城市公共空間功能配置,打造高品質綠色游憩體系,激發城市活力和項目自身造血能力。
四是聚力打造“京華綠道”品牌。發揮綠道在花園城市建設中的骨架脈絡作用,重點推進中軸線、長安街延長線綠道,一綠城市公園環綠道、二綠郊野公園環綠道等市級品牌綠道,加強綠道服務設施的精細化配套,探索政府監管、公司化管理、專業化運營的多元建設與運作維護機制,進一步提升市民慢行體驗。
五是打造一批花園城市示範街(片)區。選取南北中軸、三山五園地區、副中心等區域,結合城市更新,整合老舊小區街區改造、架空線入地、城市傢具優化、建築外立面改造、立體綠化、社區綠道等建設內容,統籌推進花園城市示範街(片)區建設,構建市民身邊的花園場景,打造花園城市示範片區。
後續,我委將深入落實花園城市建設理念,會同市園林綠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部門,邊建設、邊改革,一方面,加快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各領域標準規劃的制定更新、資金支援政策的整合創新、用地相關政策的細化完善,確保花園城市建設有標準、有依據、有保障。另一方面,從補齊城市功能短板、促進城市空間融合等方面加大重大項目謀劃支援力度,做好政策、資金保障,優化項目審批流程,高品質推進本市花園城市建設。通過綜合施策,讓綠色空間“美起來、用起來、活起來”,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不斷提升,政府、社會與人民群眾共建共治共用,全方位提升市民“綠色”獲得感。
今天就簡單介紹到這裡,感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夏翊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馬綮鴻先生介紹花園城市建設有關城市更新工作情況。
-
嘉賓
馬綮鴻: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城市更新,不僅是改造建築形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探索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市民群眾居住條件的過程。落實《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要求,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在推進城市更新工作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大力開展既有建築節能綠色改造,提升建築能效水準,發揮綠色建築集約發展效應,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與花園城市建設工作密切協同,打造綠色宜居生態城市,從以下三方面開展了工作:
一是推動城市更新與花園城市建設的充分融合。我們將花園城市建設作為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標之一,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實現了花園住區、花園街道、花園商圈、花園工廠、花園公共服務設施等8類花園場景與城市更新居住類、産業類、設施類、公共空間類和區域綜合類等五大類12項工作內容充分融合銜接。如在平房、老舊小區改造中推進住宅節能改造,合理利用閒置資源,花園式佈局小區公共空間,提升院落綠化水準;在老舊低效樓宇改造中,大力發展綠色建築,鼓勵辦公樓外立面佈置垂直綠化和設置屋頂花園,營造多元人性化的花園辦公環境;在公服設施改造中,鼓勵設施的開放化、花園式改造,在學校、醫院等區域提倡佈局綠化空間,營造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是打造“城市更新+花園城市”示範項目,以綠色生態先行的鮮活樣板推動宜居之城建設。我們將城市濱水空間和綠色空間改造提升作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編制年度計劃項目清單和示範項目清單,強化示範項目調度,推動項目落地。開展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和“優秀案例”評選,表彰了朝陽區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海淀區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項目、通州區副中心城市綠心更新實踐項目等獲獎項目,總結推廣花園城市建設經驗。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堅持生態優先,通過實施岸線整治、橋梁改造、景觀綠化等工程,貫通18公里高品質濱水綠道,實現“橫向串聯、縱向通達”,建成古都京韻風格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堅持綠色生態,以打造城市綠廊為目標,充分挖掘京張鐵路歷史文化,縫合城市公共空間,精心設計綠色景觀,使中關村區域新增一個綠意盎然、活力無限、科技與文化相呼應的城市公園。
三是加大城市更新政策創新和組織保障力度,推動花園城市建設順利推進。研究制定加強城市更新與花園城市工作銜接的指導意見,在加強工作組織、編制年度計劃、優化聯審機制、打造示範項目等方面提出措施,確保花園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工作同頻推進。出臺城市更新改造創新政策,助力花園城市建設。梳理城市更新改革創新清單,出臺老舊小區、老舊廠房、濱水空間、園林綠化等改造建設技術導則,制定建設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相關意見,為明確改造設計標準、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級,補齊配套短板,增強城市綠色發展活力提供支援。推動建立“政銀企”合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花園城市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城市更新與花園城市工作的統籌推進,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加強項目調度和推進力度,持續開展“小切口”改革,以更大力度推進城市更新和花園城市各項工作協同開展,努力使城市更新成為人民群眾共用自然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的首都實踐。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馬綮鴻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如剛先生介紹花園城市建設有關重要大街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情況。
-
嘉賓
李如剛: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為推動首都人居環境和城市治理水準不斷提升,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首都城市環境管理辦公室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認真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統籌實施環境建設重點項目、持續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有序推進城市傢具治理,城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市民對城市環境的滿意度由2017年的77.93分提升到2024年一季度的87.66分。
一、以環境重點建設項目為抓手,推動重點區域環境品質提升。
近三年來,市城市管理委堅持首善標準、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規劃引領、堅持共建共治,統籌實施市級重點環境整治提升項目53個,解決道路清掃保潔、園林綠地、城市傢具等10個方面群眾訴求集中的環境問題3551處,取得階段性成效。
為持續提升首都城市環境品質,首環委印發了《重點區域和重要通道沿線常態化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24-2026年)行動方案》,2024年圍繞256個重點區域、24條重要道路、15條重要鐵路及其沿線兩側可視範圍,落實高標準、精細化、常態化要求,持續推進“三提升、四規範、三治理”工作,即提升道路清掃保潔水準、園林綠地品質、道路(鐵路)及其附屬設施管理水準;規範城市傢具設置、廣告牌匾標識設置、車輛停放和施工工地管理、治理佔道經營、河道及沿岸、農地農田,清臟治亂、增綠提質、降塵控污,形成可視化成果。
在整治提升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市拆違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以及道路兩側的綠化空間,實施見縫插綠,營造城市森林,增加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群眾身邊的活動場地。比如,在傳統中軸線沿線,通過拆除私搭亂建、改造第五立面、提升建築風貌、改造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了小微綠地,打造景觀節點、完善夜景照明設施,同時深挖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油飾彩繪前門五牌樓,提升正陽門南望景觀視廊,拆除萬寧橋及文物上的市政管線設施,為橋體松綁亮真身,助力中軸線申遺。在西單北大街沿線,通過還原歷史文化街區建築風貌,規範城市傢具設置、多桿合一和箱體三化,新建口袋公園、滑梯、鞦韆等兒童娛樂設施,打造親民、便民的群眾公共活動空間。三里屯區域實施綠化提升、增設休憩座椅、改造商業前區公共空間、完善連續慢行系統、綜合利用樹燈、投影燈、影壁墻照明等多種景觀設施,豐富街區夜間景觀,提升街區活力,打造“綠色、活力、潮流、風尚”街區。
首環辦建立“周檢查、月調度、季通報”工作機制和量化評價體系,聯合園林綠化、交通、住建等部門加強行業指導,完善行業標準,督促規範落實,屬地按照標準規範要求,配齊巡查養護人員,加強日常作業維護,發動網格員、小巷管家等力量,加強日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協調處理,形成環境建設合力。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到2026年常態化管護機制建立完善,共建共治共用氛圍濃厚,全市重點區域和重要通道環境面貌整體提升。
二、持續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
自2017年以來,本市持續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治理提升工作,為進一步鞏固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年,市城市管理委會同首都文明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印發了《深入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三年(2023-2025年)行動方案》,啟動新一輪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重在鞏固治理成果、傳承歷史文化、完善服務功能,營造高品質的現代生活空間,同時將治理提升從衚同街巷延伸至平房院落。根據背街小巷基礎現狀,按照“十無、五好、四有”標準,分精品、優美、達標三類,實施治理。2023年以來,陸續打造了鐘樓灣衚同、西草市街、爛漫衚同、柳蔭街等精品宜居街巷,內務部街27號院、東鐵匠衚同甲15號院等184處“美麗庭院”。通過統籌衚同街巷和院落的整體改造,進一步展現具有老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衚同肌理和城市公共空間。
在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中,各區結合空間特點,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豐富街巷衚同的綠化景觀。
一是推進衚同微花園建設,延續四合院綠化與建築共生的傳統形態,保留衚同地區爬藤、花籃、花架等,打造歷史街區環境特色。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新鮮衚同通過架空線入地和綠地空間的佈局優化,打造衚同“微花園”。
二是在不影響街巷衚同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城市傢具整合設計、設置,採用見縫插綠、垂直綠化、透墻見綠等方式,建設美麗庭院、景觀綠廊,營造清新、雅致、怡人的街巷小環境,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李大釗故居片區引導居民打造“一門一特色”的立體花園,衚同文化特色突出。
三是在有條件的街頭巷尾,設置公共座椅、兒童娛樂設施、體育健身器材,形成開放共用的休閒空間。同時,積極鼓勵、合理引導街巷衚同沿線的社會單位、居民家庭和個人通過種植、認養等方式參與街巷衚同的綠化,不斷提升首都城市魅力,營造花園街道場景。
三、有序開展城市傢具精細化規範治理
為消除安全隱患,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出行,打造安全舒適、規範有序、智慧韌性、視覺清朗的公共空間,我市以群眾反映強烈、訴求集中的護欄、桿體、箱體、座椅、標誌牌等為重點,在全市範圍開展城市傢具精細化規範治理。
2024年1月,我市建立城市傢具設置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辦公室由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市園林綠化局、市公安交管局、市財政局等6家單位組成,通過採取查看資料、現場踏查、座談論證、會議聯審等方式,規範管控城市傢具設置。設置完成的城市傢具賦予“城市碼”,城市傢具産權單位可根據“城市碼”製作安裝身份標識,“亮身份、上戶口”,同時納入網格化管理範圍。
四個月來,全市推進35條道路“多桿合一”治理, 4338根桿體減至2858根。拆除阻車樁2948根,修復調整6073根。拆除護欄56.2公里,新改擴建、大修道路,採用綠化隔離等方式逐步替代護欄。“一箱一策”推進核心區電力箱體“三化”改造111台。治理人行步道坑洼問題4803處。同時完善道路“巡養一體化”機制,持續加大問題發現和整改力度。
7月1日起,我市《城市道路城市傢具設置與管理規範》將正式實施,將城市傢具分為六大類27小類,規定了每一類城市傢具的設置和管理標準,並對其實用性、美觀性進一步予以明確。下一步,我委將依據規範標準,加強統籌調度,下足繡花功夫,有序做好護欄、阻車樁等城市傢具和人行步道規範治理,構建城市傢具規範化、精細化治理的長效機制。
我今天介紹的就這麼多,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李如剛先生的介紹。
下面,有請北京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楊進懷先生介紹花園城市建設有關水系治理、濱水空間提升工作情況。
-
嘉賓
楊進懷: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北京水務工作的支援和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水務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美麗中國建設要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城市發展原則要求,積極推進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麗河湖建設。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助力花園城市建設。
一是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設山區綠色生態屏障。我們以北京山區為重點,持續推進生態建設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水源涵養保護,山區576條小流域中80%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其中密雲水庫上游北京境內179條小流域全部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全市水土流失強度和面積持續“雙下降”,2023年水土流失面積較2021年下降10.3%,有效提高了生態涵養區水源涵養和保持能力,密雲水庫水質始終維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蒼鷺、斑頭、秋沙鴨等多種鳥類紛紛築巢繁衍,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
二是優化調度水資源,保障“五帶”生態基流。自2019年以來,我們大力實踐“以水開路、用水引路”,統籌實施引黃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態補水,優化水資源調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點河湖生態用水。北京五大河流時隔26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連續3年貫通入海,有水河長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河道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自2015年連續8年累計回升11.01米,增加地下水儲量56.4億立方米。
三是結合溫榆河公園建設,打造韌性生態空間。我們充分利用溫榆河、清河濱水空間資源,持續推進溫榆河公園建設,在打造中心城東北區域濱水花園城市與生態公園新高地的同時,形成1200立方米蓄洪滯洪空間,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和城市韌性。溫榆河公園建設區域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首都最大的“綠肺”,兼具休閒、動植物保育、蓄滯洪區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生態空間。目前,公園一期已建成並向社會開放,二期正在抓緊推動建設,預計2025年將全面建成並向社會開放。
四是提升城市濱水空間品質,建設共用開放的美麗河湖。我們先後實施西南二環水系、清河、亮馬河、萬泉河等城市河段濱水慢行系統和景觀提升工程,設置景觀和垂釣平臺,提升綠化品質,連通巡河路和周邊路網,形成上下游貫穿的濱水步道,西南二環水系28.5公里濱水步道可“一走到底”。我們還開闢多處河湖大眾冰場、皮划艇等水上運動區域,開放西郊雨洪調蓄工程、永定河中堤等水利工程,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朝陽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成為濱水經濟的新地標。河湖濱水空間已經成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間。
五是建設海綿城市,改善地表地下水生態環境。按照“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指示要求,通過建設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調蓄設施等源頭減排設施,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據評估,2023年全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約507平方公里,佔建成區比例為35.28%,比2022年提升4.15個百分點,調蓄徑流總量2912萬立方米,消減COD(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達到518噸、65噸和0.95噸,顯著減少了面源污染,改善了雨季河湖水環境,同時有效利用了雨水資源回補地下水,減輕了城市防澇壓力。
未來水務部門還將按照《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以及水務相關規劃,持續推進上述五方面的工作。今年我們將重點開展小月河、永引渠、南旱河、壩河、北小河等河道濱水景觀治理提升項目,實施涼水河(永勝橋至舊宮橋段)、清河老河灣、媯水河、馬草河等河道濱水慢行系統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更具首都特色、更加自然清新、優美宜人的河湖空間。還將繼續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今年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將達到36%。預計2035年,全市建有濱水慢行系統的河道長度將達到550公里,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濱水花園城市景象將成為現實。
謝謝各位媒體朋友。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楊進懷先生的介紹。
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
記者
北京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想請問一下市規自委的負責人,您剛才提到這次《花園城市專項規劃》是落實總書記“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個具體行動,我想問一下:這次《規劃》中的主要創新特點有哪些?謝謝!
-
嘉賓
石曉冬:謝謝您的提問。
本次花園城市專項規劃是立足於首都高品質發展新階段,也是在堅持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總體規劃,用這個總體規劃來統籌,我們是一個專項規劃,這個專項規劃在於推動城市綠色空間格局系統性塑造,《規劃》主要有幾個特點:
一是傳承古都營城思想,展現壯美首都氣韻。古都,包括現在我們都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順應地理氣候特徵,挖掘首都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景觀視廊體系,尤其打造第五立面的這些亮點,塑造花園城市特色風貌。在色彩上強化全域彩化,因為首都從色彩上研究過,是一個“丹韻銀律”的色彩基調,所以《規劃》提出以“春新彩、夏濃綠、秋斑斕、冬銀墨”為主題,營造四季分明的景觀。
二是統籌配置多元要素,推動“人城産綠”深度融合。針對全域空間分類施策,提升綠色開敞空間的平急轉換能力,引導建設空間與生態綠色空間的滲透融合,提升各類城市場景的功能價值和生機活力。
三是注重惠及百姓,提倡全民參與。打通綠道中斷點,串聯慢行網路,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綠色可達性。建立共建共治共用的多元治理模式,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好陽臺、好小區的設計、建設和管理,激發建設花園城市的內生動力。
四是專項規劃同步制定政策和任務清單,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畫好“工筆畫”,打造“實景圖”。我市落實首規委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專項規劃的落地實施,引領保障首都花園城市高品質建設。目前已經出臺了花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正在抓緊出臺專項規劃和意見二合一的實施工作方案,將會同市區相關部門,謀劃一批重點示範項目,以前瞻性理念引領城市空間品質的整體提升,打造各區花園城市特色片區和特色名片,努力實現“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的花園一樣”的期望。
我就談這些,謝謝您!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石曉冬先生的回答,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想問一下園林綠化部門,對於花園城市建設,首都市民今年將有哪些切切實實的舉措增加老百姓的綠色獲得感?
-
嘉賓
廉國釗: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隨着今年花園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的全面啟動,我們也將按照示範片區推進、游憩體系完善,以及風景廊道統籌、生態基底夯實的系統思路一體推進。
具體來説有這麼四項工作:
一是打造一批花園(城市)的示範街區。我們選取了朝陽日壇周邊、海淀曙光街道等20個街區,通過織補綠色空間、建設社區級綠道、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功能等措施,打造一批讓市民能夠有可感受到的花園街區。
二是推動橋體綠化。圍繞“兩軸六環”花園城市的空間佈局,對二環、三環、四環、五環以及重要的聯絡線300多座立交橋進行垂直綠化、立體綠,來拓展城市的綠色空間,美化城市景觀。
三是實施城市畫廊建設。聚焦“多廊”佈局,充分利用城市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邊上的線狀圍欄、墻體、護坡等,進行垂直綠化和美化彩化工作,並實施東城花市大街、石景山五里坨東街等100條城市畫廊的建設。
四是大力推動綠道建設。結合首都花園城市示範街區,建設100公里市民身邊的社區級、區級綠道。推動豐臺環四環綠道建設,完成西山綠道、朝陽綠隔公園地區環綠道建設50公里。
為確保各項工作,我們將在全市構建一張規劃藍圖、一個實施方案、一套建設標準、一個項目庫、一套立項審批程式,為花園城市(建設)開好頭、起好步。
謝謝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廉國釗先生,請繼續提問。
-
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總站記者:謝謝,我想問一下市城市管理委,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當中,我們如何去共建共用,並且怎麼去打造花園城市呢?謝謝!
-
嘉賓
李如剛:好,首先感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的提問。
背街小巷是百姓生活的空間場所,也是北京歷史文脈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載,最能展現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準和現代文明程度。 深化背街小巷的精細化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收集民意、解決民憂、綜合施策、多措並舉提升背街小巷的環境品質。
一是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街巷長、小巷管家等各類治理主體作用,運用社區議事廳、居民議事會、居民微提案等自治形式,廣泛徵求民意需求,切實解決群眾關切的實際問題,推動街巷環境由自上而下的單向治理,向多元主體協商共治轉變,促進全社會參與街巷環境治理。如東城區東四街道在開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中,支援和引導社區社會組織“花友會”參與環境建設,並進一步推動使其成為“公共會客廳”、“居民議事廳”,創建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便利渠道,深度推進社區治理。
二是圍繞歷史風貌、功能優化、設施提升、文化培育等開展街區問題診斷和調查研究,結合街巷特點,落實責任規劃、責任建築師“責任雙師”制度,根據居民需求“一街一策”精心設計方案,在歷史文化有傳承、綠化美化有品質、生活休閒有空間、便民服務有配套等方面深度挖潛,充分考慮各年齡段的市民多樣化的活動需求,改善街巷綠化空間的服務能力,注重提升景觀美學價值,增強公眾對公共空間的綠色感知與體驗。
三是鞏固治理成果,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加強背街小巷日常巡查管護,發現環境問題及時督促解決。建立季度動態晉級降檔機制,在媒體進行公示並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監督回訪報道,接受市民的監督。降檔街巷將作為後續檢查的重點,連續三個月檢查得分90分以上才可以恢復相應的檔次。今年一季度全市有12個區的38條背街小巷被降檔為不達標街。2023年四季度52條街巷被降檔,其中有50條通過整改達到了要求,已於今年復檔。
近年來,市城市管理委會同首都文明辦、北京日報社持續組織開展“精品宜居街巷”、“首都文明街巷”、“優秀街巷長”、“優秀小巷管家”、最美衚同街巷探訪路線等評選,在廣大市民的支援和積極參與下,連續6年累計評選出60條“北京最美街巷”,2023年又推出20條“漫步北京”最美衚同街巷探訪路線,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參觀打卡。今年我們還將陸續推出相關活動,讓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成果惠及人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李如剛先生,最後一個問題。
-
記者
鳳凰衛視記者:謝謝。想請問:對標花園城市專項規劃要求,溫榆河公園規劃建設有哪些亮點?下一步還有什麼推進計劃?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好,謝謝鳳凰衛視記者提問,這個問題請市水務局的楊進懷局長來回答。
-
嘉賓
楊進懷:好,謝謝記者朋友。
溫榆河公園位於北京市朝陽、順義和昌平三區交界,在清河、溫榆河和老河灣三河的交匯之處,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溫榆河公園是2017年新版《城市總規》實施以來建設的最大的“疏整促”項目和最大的生態空間規劃建設項目,是北京城區最大的生態“綠肺”,
也是北京通州副中心“通州堰”防洪體系的重要節點,最大蓄洪能力達到1200萬立方米。
公園建設堅持以水為脈、以綠為底、以路為骨、以林為境、以田為綱、以花為媒,着力打造大尺度藍綠交織、林水相依的生態涵養空間。公園同時堅持“低擾動、少干擾”的原則,公園範圍內施工挖土實現平衡消納、生態景觀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園林廢棄物資源化成土壤肥料或生態融雪劑進行再利用,自然帶實施荒野化管理,落實碳中和主題加強綠島建設,冬季園區儘量少使用含氯融雪劑,以上這些都是公園的建設亮點和措施。
目前,京承高速路以西公園一期的12平方公里已於2022年中秋節全面建成開放。清河“藍珠綠果水漣漪”的濱水景觀,朝陽示範區西園蕓上梯田“五一”的油菜花季和“十一”的油葵季,示範區東園的花溪錦田生活美學藝術花園,朝陽一期的中草藥苑,順義一期的溫榆遠樹,昌平一期的碳中和主題公園,都充分展示了花園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如下工作:一是加快公園二期京承高速路以東18平方公里的建設,在建設城市花園方面重點是建設6個專題園,即海棠園、月季園、牡丹芍藥園、丁香繡球園、蓮花園、榆柳園;二是針對溫榆河公園30平方公里範圍,專題研究黃金觀景視廊、水文化和民俗文化、植物品質提升和銘牌科普等內容;三是按照花園城市十五個片區之一的要求,統籌概念性規劃公園周邊223.6平方公里範圍,進一步落實花園城市的建設理念和要求。
謝謝!
-
主持人
主持人:謝謝楊進懷先生的回答。
時間關係,今天的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到場,感謝各位發佈人向大家介紹《規劃》的有關情況,也請各位記者繼續關注報道花園城市建設的進展。大家如果有進一步採訪需求,也可以和我們聯繫。
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