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3.jpg.jpg
祁國琴
祁國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口店研究中心顧問。1939年3月生於甘肅天水,籍貫山西原平,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63—1967年為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生,1968年留所工作至1999年退休,退休後返聘至今。
1979—1981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做訪問學者;1994—1996年三次赴臺與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研究澎湖海溝動物群。先後出訪過日本、波蘭、瑞士、德國、朝鮮、越南、巴基斯坦等國。
主要學術著作有《華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兼論人類生活環境》。
主編有《蝴蝶古猿産地研究》。
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祁國琴:對周口店和裴老的幾點印象
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地貌第四紀地質專業。學第四紀地質當然離不開周口店,我第一次到周口店是1959年。老師帶我們到周口店看展覽,並在其周圍觀察地貌、地層及地質構造。當時那裏很冷清,展覽很簡單,工作人員也很少。我只記得身材高大、但已駝背的劉老先生給我們做講解,他是第一個頭蓋骨發現的親歷者,所以講起來很生動。
應該説,在我國第四紀地質的研究是從周口店開始的。解放前在地質調查所內設有新生代研究室,周口店的所有事物都由其負責和承擔。中外科學家共同參加了周口店的野外發掘和室內研究。他們不僅用艱辛的勞動和高超的技藝為中國的第四紀地質建立起一個典型剖面、更為古人類學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大學期間我們經歷了“反右”“大躍進”等運動,耽誤了很多學習時間。等到畢業那年高教部下令“北大、清華57級理科學生學時延長一年”,於是我在大學讀了六年到1963年才畢業。畢業後之所以考研究生一是因為我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不需要我畢業馬上工作掙錢,二是我國研究生招收情況的改變(解放後第一次招研究生是在1956年,當時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反右後就不招了。到1960年研究生是分配的、不經過考試。1961、1962年又開始招但沒什麼人報考。到了1963年,老師跑到宿舍來動員我們考。在此情況下我和很多同學都報考了)。
北大地貌第四紀地質專業也講授古生物,但沒講過古脊椎動物,主要原因是沒人會講。裴老當時招考的題目是“第四紀地質”,否則我也不敢來應考。進所後補了很多課,特別是周明鎮和裴老親自寫講義、親自先後為我們講授“古脊椎動物”和“第四紀哺乳動物”。聽課的不只是我們當年進所的幾個研究生,也包括同年進所的大學生以及在這之前進所的年輕同志,甚至地質所的一些研究生和年輕同志也跑來聽。我們研究生聽完課必須得考試,因為這是我們的必修課程。而其他一些聽課的同志並不要求他們考試,但他們也主動參加考試。這兩門課程的學習為我們後來的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春天,裴老的第四紀課講完了,親自帶我們去周口店跑了兩個禮拜。其實,我真正了解周口店就是這兩個禮拜。我曾在《不朽的人格與業績》中發表過一張照片(108頁),大家可從這張照片看到,當時不止我們幾個研究生,還有很多同志都跟着去了。可以説解放前周口店的許多重大發現都與裴老有關,有些還是他親自發掘和研究的,所以講起來如數家珍。裴老首先給我們講周口店地區的地質、地層、構造情況,接下來介紹周口店的發現和發掘歷史。帶我們參觀陳列館展覽時他給我們講講“北京人”在頭骨、下頜、牙齒及肢骨方面與現代人的區別;在動物方面着重講了第四紀幾種鬣狗牙齒的區別和幾種偶蹄動物在“炮骨”方面的不同。陳列館的東西看得差不多了就帶我們到各個地點去跑。在第1地點,他告訴我們哪兒是南北裂隙,哪兒是師丹斯基最早發現“北京人”牙齒的地方,哪兒是第一個頭骨發現處,哪兒有灰燼層、燒骨,什麼是上文化層,什麼是下文化層,鴿子堂是怎麼回事……山頂洞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現在看它有上、下兩個洞口,什麼是上礫石層、下礫石層及它們對了解周口店地區新構造運動、周口河的變遷以及龍骨山洞穴堆積形成的重要性等。裴老還帶我們去看和講解保護區外的第6、13、14、20等地點以及下礫石層。
有人説,裴老發現“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是運氣好,其實不然。首先,那是在當年的12月,天氣已經很冷,要是換個人沒準早就收工了。還有,頭蓋骨發現在一個10多米深的小洞裏,他是用繩子吊下去親自將頭蓋骨取上來的,換了別人也未必能這麼做。我覺得裴老是有真才實學的。周口店的石器是他最早認出來的,大家都認為不是,還把法國最有名的專家步日耶請來,專家説是,還讓他去法國。他並沒有立即就去而是又過了4年,周口店的工作已全面展開,有了完全能接任的同事,他才脫身去實現更高的理想。1966年發現的第6個頭蓋骨也是在他主持下發現的。為什麼要從上面第3層挖?看來他是有所考慮的。而發現的兩件頭蓋骨與先前在附近找到的兩件頭蓋骨骨片正好是一個個體。如果換個人來主持這次發掘就未必有這樣的結果。而立之年就發表那麼多傳世著作(見高星裴申主編《不朽的人格與業績—紀念裴文中先生誕辰100周年》2004年科學出版社)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北京市與中科院共建周口店以來確實做了不少工作(新館的建設、各地點的清理加固、園區的建設等)。但我覺得這些 都屬“硬體”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軟體方面的建設。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參觀,而且很多人文化水準也很高,這樣就要求講解員也要不斷提高對周口店的認識水準、講解水準,不僅要學外語,更要閱讀和深入了解有關周口店業務方面的知識。不可能要求每個講解員都能如此、起碼要有一兩個要達到這樣的水準。這樣,才能接待那些真正懂行、內行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