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看歷代古鐘 譜鐘鈴文化樂章

日期:2023-10-10 17:57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
字號: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看歷代古鐘 譜鐘鈴文化樂章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看歷代古鐘 譜鐘鈴文化樂章

  “人過大鐘寺,寺鍾大過人”,這句俗語所説的就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曾經是清朝皇家祈雨的重要場所,距今已有290年的歷史,院內《敕建覺生寺碑》碑文中,記錄着此處的由來。
  “京城西直門外曾家莊有圓址爽塏、長林佳茂,右隔塵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宜為寂靜清修之地”,短短幾行字,可見舊時京西海淀風貌。正是這樹木繁茂,水系縱橫的清修祈福之地,因永樂大鐘的到來而被百姓們俗稱為“大鐘寺”。
  1984年,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成立,作為國內唯一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保護古代鐘鈴的古鐘類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現收藏有不同時期的各類古鐘藏品七百餘件。今天,《鎮“淀”之寶》帶您走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聆聽這裡珍藏的“歷史回音”。
  最大更鐘:永樂大鐵鐘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鐘鈴作為沿襲至今的古代樂器,一直以來深受大家的喜愛。我國的鐘鈴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九亭鐘園中,一口永樂大鐵鐘格外引人注目。
  “永樂大鐵鐘鑄造於明代永樂年間,這口鐘通高有4.37米,底口的直徑有2.38米,這口鐘相傳曾懸挂在北京的鐘樓之上,用來向城市報時。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這口鐘被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業務部副主任王申介紹説。
  據介紹,永樂大鐵鐘是一口更鐘,是用來向人們報時時所使用的器物,這口鐘也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中最大的一口更鐘。
  金火技術、形聲藝術精妙結合
  所謂聞鐘聲,煩惱輕。古鐘的演變過程既複雜又漫長。在閱古鐘林展廳,大大小小、各朝各代的古鐘陳列於此。魏晉南北朝以後,隨着佛教的傳入,兩漢後正圓筒形鐘體逐漸代替了合瓦型制的樂鐘,被稱為“梵鐘”又叫佛鐘,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鐘鈴文化歷史的綿長與悠久。
  “這個展廳中,這口弘治道鐘跟很多鐘不一樣,文字呈橫向排列,它鑄造於西元1492年明代弘治年間。這口鐘通體鑄有三部道教經文,經文的起始部位,就在牌位的正上方,從元字向左旋鐘而讀,即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需要繞鐘32圈,才能把鐘體的三部道教經文閱讀完畢。”王申説。
  一口古鐘的鑄造既是金與火的技術,也是形與聲的藝術,每一口鐘都訴説着一段歷史、一段滄桑。在這裡,一口特別的鐘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口鐘的通體鑄有二十二條神態各異的龍紋,而在鐘裙部則鑄有八個八卦符號中的‘乾’卦符號,而乾卦的乾與龍暗合‘乾隆’之意,因此這口鐘也被稱為‘乾隆朝鐘’。鐘上的紋樣,則延續了清朝初期雲紋、海水紋、龍紋的一個基本樣式,同時採取了高浮雕的技法,這麼精湛的鑄造工藝正是向我們展現了皇室的氣相和天子的威儀。”王申説。
  五絕鐘王:鑄鐘史上的集大成者
  寺中古樹悠悠,鐘聲陣陣,當來到鐘韻洪鳴展廳,這裡卻沒有擺放任何一件器物。“仔細聽,耳畔迴響的正是那渾厚悠遠的鐘聲,這就是這個展廳的設計理念,不見鐘形,但聞鐘聲。腳下的銅牌以覺生寺為中心,將方圓十公里範圍內的古今標誌性建築描繪在銅牌上,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無論身處銅牌中的任何一個地方,耳畔都能夠聽到鐘聲。”王申介紹説。
  而這個鐘聲,指的就是永樂大鐘。永樂大鐘鑄於明代永樂年間,距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寫道:“聲聞數十里,其聲谹谹,時遠時近,有異他鐘。”永樂大鐘以歷史悠久、鐘聲渾厚悠遠,銘文經咒繁多,懸挂結構巧妙,和高超的鑄造工藝而聞名於世,因此,有着“鐘王”的美譽。
  根據目前發現的文字記載,永樂大鐘其實是在清乾隆八年從萬壽寺移到覺生寺存放的。“我們常説鐘王一共有五絕,第一絕就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永樂大鐘通高有6.75米,重量達到了46.5噸重,直徑長3.3米。永樂大鐘的第二絕,就是永樂大鐘重擊沉着古樸,輕擊清遠悠揚。”王申説。
  走上二樓,就可以看到永樂大鐘的第三絕:科學的懸挂結構。永樂大鐘採取了三層重疊、縱橫架構的懸挂方法 ,同時八根貼金盤龍立柱同時稍稍向內側傾斜,形成了一個側角,與上面的橫樑形成了一個向內側的合力,保證了永樂大鐘懸挂結構的穩固。
  永樂大鐘的第四絕就是銘文之多,當屬世界第一。永樂大鐘的鐘鈕、懸挂結構,以及鐘體的外壁、內壁、口沿上都遍鑄漢文、梵文一共兩種文字,共計23萬餘字。
  經過成分分析測定,永樂大鐘含有銅、錫、鉛和其他少量金屬元素,而這種青銅合金的比例與《周禮考工記》中的記載“六分其金,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相符合。這就是鐘王的第五絕:高超的鑄造工藝。
  永樂大鐘承載着永樂皇帝“敬願大明永一統”的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國古代匠師們的高度智慧。永樂大鐘可以説是中國古代鑄鐘歷史上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級文物,鎮館之寶,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也因此大鐘而聲名大震,成為了如今鐘鈴文化的聚集地。
  曾經的覺生寺作為清代皇家寺院,不僅是當時的禮佛場所,同時還是清代皇帝往返於北京西郊園林到紫禁城之間陸上交通的重要節點,是皇帝駐蹕或休憩的場所。如今,依託覺生寺古建築群成立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則發揮着公共文化教育職能,館內收藏的700余件古鐘藏品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國古代鐘鈴文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如今,在這裡每年也會舉辦辭舊迎新鳴鐘祈福活動。
  時移勢遷,唯有鐘聲從未變更。聽,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在海淀敲響時代之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