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光科技館——科技點亮美好生活 光影講好中國故事
“燈搖珠彩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宮燈傳遞着節慶的歡悅,寄託國運昌隆、吉祥福祿的美好祈願。歷經歲月洗禮,如今的宮燈早已化為傳統文化的符號,更是承載着中華文明記憶的寶貴遺産。
中國古代宮燈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已有其相關記述,到了清代,宮燈的款式工藝花樣都發展到了頂峰。這一集《鎮“淀”之寶》我們來到光科技館,尋着光的方向,探尋文物中關於光的記憶。
這裡的“張燈結綵——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燈具珍品展”圍繞着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中後期燈具,以“萬壽”“大婚”“春節”三大主題篇章,展示出故宮宮燈之美。
“萬壽——嘉夜寶燈輝萬壽”篇
清代皇帝的壽辰叫做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它與元旦、冬至並列為一年中宮廷最為重要的三大節日,把“天子”的生日與“朝歲”“祭天”的節日並列,增加了“萬壽節”的莊嚴氣氛。
為皇帝祝壽也是古代宮廷中重要的禮儀活動,萬壽慶典期間,舉國歡騰、普天同慶,京城華燈密布,呈現出一派恢弘華美的壯麗景色。其中慶祝所用的燈具之一,就是——花籃燈。
據光科技館講解員史國盛介紹:“百花獻瑞是萬壽節常用祝壽題材,花籃燈分為燈身、花卉及燈穗三部分。燈身為紫檀鏤雕製作,分六面,每面各鑲嵌一塊青白玉牌,上雕蝙蝠、葫蘆與盤長,寓意福祿綿長,玉牌周圍鑲嵌染色象牙瓜瓞綿綿紋。花籃燈身上部的外側口沿處上部裝飾一圈楠木雕卷草龍紋,下部墜一圈象牙染色雕如意雲頭紋。”
據了解,宮燈上方的花卉由玉石製作。梅花是碧璽、茶花是珊瑚、芙蓉是玉、菊花是水晶。而在眾花之中,一朵藍菊頗為引人注意。當年,乾隆皇帝曾在避暑山莊中發現有藍色菊花,表示十分驚奇,並作詩:“蕚承露葉受風斜,那識東籬處士家。雖是此花名冒菊,可知還有出藍花。”回宮後便讓人將這朵由青金石製作而成的藍菊作為點綴插入其中。
“大婚——龍鳳同合喜燈明”篇
在清帝大婚的重要場合,宮燈既被用作裝飾陳設,也在皇后的粧奩中,同時也是典禮中的儀仗與照明。在“大婚”篇中,可以看到多盞來自故宮的與帝後大婚有關的宮燈。清帝大婚,是清代最為隆重的國家典禮之一,因此與帝後大婚有關的宮燈製作技藝相當複雜,做工也非常精緻。
展覽中展出了紫檀嵌玻璃龍鳳同合紋桌燈,由紫檀木鏤空雕刻而成,中間鑲嵌的玻璃上,繪製了一龍一鳳合抱一個“囍”字,就是龍鳳同合紋,是帝後大婚才可以使用的紋飾。
據了解,這盞桌燈是同治皇帝大婚時,皇后粧奩的內容,皇后粧奩也就是皇后大婚時的嫁粧。民間新娘嫁粧一般由女家籌備,而皇室則不同,清代皇后的嫁粧全權由皇家,也就是男方籌辦,皇帝要收集天下的精工物料。因當時負責備辦的粵海關未能如期將桌燈籌備好、運送至京城,內務府造辦處燈裁作便趕制出了四對紫檀玻璃心畫五彩桌燈,併為其配杉木燈箱。此件展品即為四對桌燈中的一件。
直至光緒年間,這四對桌燈仍被陳設於坤寧宮東暖閣,也就是大婚婚房之中。後至溥儀時期,從當時拍攝的照片中也能見到坤寧宮東暖閣炕桌上仍然陳放着此燈。
“春節——儀燈迎新勵初志”篇
新春佳節,可以説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清宮過年會從臘月初一持續至二月初二,這期間會舉辦許多慶典。隨着立春節氣的到來,農民們也要進入春耕大忙之季。在過去,皇帝對農耕桑蠶之事特別重視,每年春季還要舉行“耕耤禮”,皇后則行“親蠶禮”。
展覽中就有一盞故宮博物院全新修復亮相的紫檀六方嵌刺繡耕織圖挂燈,這盞燈燈身是以紫檀木製作邊框,燈框立柱上端與下端則雕成龍頭形式,並裝飾有透雕花牙,在燈扇處是手工刺繡的《耕織圖》。雖然經過歲月的侵蝕,絲織物底色已經泛黃,但仍能看出畫面中人物的生動細緻與當時刺繡工藝的嚴謹精巧。
燈上刺繡均為手繡,故宮博物院曾經將這件耕織圖宮燈進行複製,當時挑選了技藝熟練的蘇州繡匠進行刺繡,用了整整1年多的時間,才將這一件宮燈刺繡完成。
在“春節”篇章,還可以看到這裡的“鎮館之寶”。它就是一盞皇帝每年都會用到一年卻只用一次的青玉光素嵌燒藍座燭臺。
據介紹,青玉光素嵌燒藍座燭臺由白玉製作,嵌燒景泰藍底座。是清宮過年明窗開筆儀式中使用的儀燈。根據記載,每年在正月初一子時,清宮之中要舉行明窗開筆儀式,皇帝要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處,親手點燃玉燭,並飲下金甌永固杯中的屠蘇酒,手握萬年青毛筆,鄭重地落下新年的第一筆,書寫各種吉語,預示一整年都能風調雨順。
“張燈結綵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燈具珍品展”將文物和技術創新應用相結合,以科技點亮美好生活,用光影講好中國故事。游客在趣味講解與光影互動中,步步進入繁華盛景和歷史情境之中,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
追光,是中華民族綿亙千年未曾變化的主題。追尋着歲月中的璀璨光芒,我們來到光科技館,從這裡出發,讓我們繼續《鎮“淀”之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