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城演武廳——皇家苑囿再現新生 志喻金湯雄風猶在

日期:2023-10-10 17:44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
字號:        
  • 團城演武廳——皇家苑囿再現新生 志喻金湯雄風猶在
  • 團城演武廳——皇家苑囿再現新生 志喻金湯雄風猶在

 “香山南麓,靜宜園東。”今天我們就搭乘着《鎮“淀”之寶》時光機,一起來到清代感受清代皇家演武場的“武林春色”。
  這裡是曾作為清代八旗健銳營合練場所的團城演武廳,至今已經走過270多年的歷史。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用:“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來描繪當時的演武盛況。
  團城演武廳是北京地區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臺、碉樓、校場於一體的武備建築群,古建藝術風格獨特。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路徑無不彰顯出那巍峨矗立的傳統武建風采。遙想當年,那健銳精旅,就曾駐守在這一方天地,以傲骨忠魂譜寫了縱橫疆場的不朽篇章。現如今,置身於這演武場內,仿佛間,統帥選將督練,軍士揮汗如雨,戰馬昂首抖鬃,戈矛如林,旌旗獵獵,這一幅幅畫面展現在人眼前……
  清中期的王牌部隊——健銳營
  京西香山是清代皇家的苑囿之地,清代八旗禁衛軍中有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健銳營,就曾駐守在這裡,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團城演武廳”也被稱為“健銳營演武廳”。
  那麼這支清中期的“王牌部隊”,背後都有哪些故事呢?據團城演武廳講解員張傑燕介紹:“健銳營是八旗的一支特種部隊,它的成立源於一場戰役。在過去,金川地區發生土司之間的叛亂,清政府派兵先後去平定,但是由於當地的山勢險峻,易守難攻,當地土司還在險要關卡處修建了許多高大堅固的碉樓,派兵把守,致使清軍久攻不下,接連受重挫。於是,乾隆皇帝下詔,從八旗前鋒營和護軍營中,挑選軍事素質過硬的勇士,組建了一支有別於傳統滿蒙八旗的特種作戰部隊——雲梯兵,並在香山腳下修建碉樓,讓這一支軍隊練習攻碉的技術。乾隆十四年春天,首次金川戰役的勝利以清廷接受大金川土司的乞降而結束。雲梯兵凱旋之後,乾隆皇帝有感於這支部隊的驍勇,所以在香山地區單獨成立了一支營,命名為‘健銳雲梯營’,簡稱‘健銳營’。”
  據了解,當時在京西八旗駐防裏面,健銳營在裏面抽調比例非常低,所以它當時的攻堅能力和戰到最後不死不休的精神,也是清中期八旗部隊中非常罕見的。當年乾隆皇帝就是由於這支部隊隨徵金川有功,所以下令:大軍凱旋之日,不必回本營,在香山單獨設立一營,定名為“健銳雲梯營”,在這裡練習攻碉的技藝,成為精銳之師,所以演武廳也因此而成立。
  清末年間,健銳營還曾經為抵抗帝國主義侵略作出過巨大的犧牲。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作為京畿守衛部隊的精銳之師,也曾參與了京師的保衛戰,傷亡慘重,健銳營正白旗全體官兵除了一名前鋒參領外全部陣亡。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奉命進城增援守軍,官兵在地安門與進城的日軍開展激戰,竭力保衛北京城。
  《健銳營演武圖》還原操練場景
  登上城墻,眺望遠方,可以想像出當年乾隆皇帝就是在城樓的高處檢閱着士兵的操練。在現場可以看到,演武廳的歷史格局是類似一座古老城池的格局,它現有佔地面積是2.8萬平方米。其主要建築從北往南依次為石橋,團城,演武廳正殿、東、西朝房、碉樓和實勝寺碑亭等。南北對峙的城樓巍然高聳,青色的大磚堆砌成的圍墻,形成了一個1800平米左右的橢圓形空場。
  城門分為南門和北門,均為拱券式,南城門上禦制石質匾額“威宣壁壘”,北城門上禦制石質匾額“志喻金湯”,均為乾隆御筆。
  據了解,團城演武廳在2022年9月27日,歷經了近四年的修繕和固定陳列的改陳,正式對外恢復了開放,目前,團城演武廳有七處建築空間對外開放,並推出“志喻金湯——健銳營歷史文化展”,集中展示健銳營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近百件展品按照“健銳勁旅”“詰戎揚烈”“太平安樂”“壯肄聲威”“策功績武”五個單元,全面介紹了健銳營歷史沿革,重現當年的經典戰役,復刻了優秀將領的戎馬一生,同時也彰顯出來健銳營在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中的重要作用。
  在演武廳正殿,有一幅清代著名宮廷畫師徐揚繪製的《健銳營演武圖》(此處為倣品),通過這幅圖,可以看出健銳營當年的演武校場的具體方位。在古代,士兵是沒有像音響這樣的擴音設備,他們是靠着打旗語來指揮城樓下的士兵進行演練。
  畫中是這麼描繪的:“總令旗一展,海螺齊吹,搭立雲梯,吶喊攻城。樓下演放連環鳥槍。雲梯立妥,爬梯兵即上,鳥槍止演。爬梯兵演畢,吹海螺,撤雲梯進城門。總令旗再展,海螺齊吹,大隊海螺接吹,抬槍隊、鳥槍隊按八行方陣式,先演九進一連環,變為一字長陣,接演三進一連環。白旗一展,舞長矛兵吶喊齊出,相互擊刺。藍旗再展,交衝馬隊吶喊交衝,接演幼童小過堂。黃旗一展,演大馬箭、小馬箭。紅旗再展,演大馬槍、小馬槍。接演步射箭、舞鞭、舞刀、騙馬、跳馬、跳駝。”並且在當時,清代君王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在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小孩子也加入了操練,也就是“幼童小過堂”。
  實勝寺後記碑刻印出盛世軍威
  團城演武廳的“鎮館之寶”就是位於團城北城樓上碑亭中的實勝寺後記碑,它是由一塊巨大青石雕刻而成,碑通高3.42米,寬4.03米,浮雕雲龍紋拱璧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雕刻而成,陽刻漢文和滿文,陰刻蒙文和藏文。
  其中漢字部分為乾隆御筆,碑文中乾隆皇帝着重讚揚了健銳營在多場戰役中知方守節、以一當百,用英勇無畏的戰鬥多次扭轉戰局,乾隆皇帝更是用“其心定,其氣勝”盛讚健銳營將領的英勇功績。
  團城演武廳刻印着清朝盛世的軍威,也展現了傳統建築的風采。回望歷史,300年的風雲詭譎,健銳營穿過了歷史的硝煙,也曾落入日寇手中蒙塵。
  1979年,團城演武廳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北京市文物局接管;2006年,健銳營演武廳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團城演武廳已經重振旗鼓,以文物保護為擔當,譜寫着“三山五園”嶄新的篇章。
  當健銳營穿雲破霧走向我們的時候,那曾被遺忘的演武光輝倏而盛放,傳統與現代在這裡交織,沉澱與新生在這裡薈萃,團城演武廳將與每一個繼往開來的你碰撞出無限力量,守護着關於文化傳承的共同信仰,以兼收並蓄的姿態,開啟全新的健銳之旅,在這香山之圍,書寫新時代的文保故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