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探尋長河北岸古風今貌 遍找三山五園珍寶密碼
助力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講好三山五園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切實展示三山五園地區新時代變遷成就,海淀區融媒體中心文物保護科普類節目《鎮“淀”之寶》第二季全新升級——《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探尋長河北岸古風今貌,遍找三山五園珍寶密碼》上線。
仰“長河觀柳”勝景,感“皇家禦河”文化。最具古都皇城文化色彩的南長河水系串起了京城七百年的歷史文脈。源起頤和園昆明湖繡漪橋,至西直門外高粱橋,南長河作為京西獨具代表性的河道,承載着大運河文化帶古都文化建設的珍貴記憶。作為清代皇室巡游西山禦園的禦河水道,南長河沿岸分佈着眾多文化遺産,其中就有我們要探訪的——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
從明代到清代,坐落於南長河北岸的萬壽寺依託京城水韻,猶如一顆明珠見證着時光荏苒,這裡還有“京西小故宮”的美譽,如今更成為了京西游覽打卡聖地。本季《鎮“淀”之寶》的第一集,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藏身”於這座百年古剎內的藝術之美。
“丹樓紺宇,幾與大內等。”是明代《燕都游覽志》中對萬壽寺的描述。這裡曾經是永樂大鐘的鳴響之地,也曾是皇家禮佛祝壽的特定場所,與眾多博物館不同,萬壽寺古建既是保護對象,也是展覽的場館。
萬壽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五年,佔地3萬多平方米,是集皇家寺院、園林、行宮於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築群,院內建築分為中、東、西三路。寺院的主體建築集中於中路,共七進院落;西路為清皇家行宮;東路為僧侶生活區。目前,萬壽寺中路庭院及東路方丈院對外開放供游客游覽。
2017年,北京市政府為了加強文化遺産的保護,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為公眾服務,萬壽寺迎來了第五次大修。
2018年3月,萬壽寺修繕正式啟動。歷經五年,萬壽寺80%的古建重獲新生,修繕面積近一萬平方米,重新開放的展廳和院落面積增加了近一倍。為了記錄這次隆重且全面的修繕經歷,在萬壽寺的大禪堂後檐墻設有“大修實錄”展覽,記錄着修繕工藝的點滴。
北京藝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傑介紹:“正式修繕前的工作大概準備了兩年,需要進行險情排查、制定修繕方案等工序,古建修繕並不容易,‘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體現在每一處細節中。”
1987年,萬壽寺正式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爭奇鬥艷、琳瑯滿目。此次修繕開放後,展出的各類精品文物達390余件,其中7成珍貴文物為首秀,意義重大。
如今,萬壽寺的中路庭院及東路方丈院內設有五個展廳,展品涵蓋歷代書法、繪畫、碑帖、名人書札、宮廷織繡、官窯瓷器、古代傢具等。
位於萬壽閣的“吉壽文物展”,精選了北京藝術博物館中與“壽”主題相關的珍貴藏品。“‘壽’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壽’都是人們心中最樸素的一種情感。”張傑介紹説。
除了器具、書畫等展品,萬壽寺包括方丈院在內的其他區域還有“中國傳統傢具”等不同主題的各類展覽。行走在古建之間,感受的是雕梁畫棟帶來的雅致與氣韻,走進古建築,又能感受到展覽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
來到京西萬壽寺,來到北京藝術博物館,仿佛激活了我們流淌在血液中的傳統文化血脈,而這些文物也正激活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從昔日的萬壽寺,到今天的北京藝術博物館,時間如長河般不捨晝夜,是文物記錄了歷史的痕跡。
如今的我們站在古寺靜謐、林靜鳥鳴的長河北岸,循大運河水系探訪古風今貌,沿殿宇樓臺遍找文保密碼,我們在京西萬壽寺重走文化之旅,我們在北京海淀再看《鎮“淀”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