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尋訪石刻文化 追溯“初心”傳承

日期:2023-07-05 11:16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
字號: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尋訪石刻文化 追溯“初心”傳承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尋訪石刻文化 追溯“初心”傳承

  助力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講好三山五園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展示三山五園地區新時代變遷成就,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特別推出文物保護科普類節目《鎮“淀”之寶》,欄目將遍覽海淀區範圍內的精品博物館,為觀眾帶來多維視聽體驗。《鎮“淀”之寶》欄目第四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正式上線,帶網友們一起在節目中探索北京地區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卓立金剛座,巍然五塔崇。”清代詩人錢大昕描述的就是坐落於海淀區長河北岸白石橋東的明清時期的皇家寺院真覺寺。因寺內的金剛寶座頂部平臺上有五座佛塔,故該寺也被稱為“五塔寺”。隨着歲月的流逝,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寺廟日漸殘破,昔日金碧輝煌的殿宇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金剛寶座和大殿之上供佛的須彌寶座。現如今,這裡收藏和展示着北京地區的石刻石雕精品文物,這也是海淀三山五園地區的瑰寶。

  據了解,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10月,館藏文物2600余件(套),以北京地區的石刻、石雕文物為主,包括碑碣、墓誌、造像、經幢、石雕、石質建築構件等類別。眾多寺廟碑、誥封碑、墓碑、會館碑、唐至清代墓誌等石刻,是海淀乃至北京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正門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兩株茂密的銀杏樹和金剛寶座。據説,銀杏樹的年代比塔還久遠,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而這個金剛寶座就是五塔寺得名的源頭所在。

  據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倉鈞介紹,真覺寺金剛寶座是我國現存的同類型塔中建造年代較早、保存最完整、歷史和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金剛寶座為內磚外石結構,內裏無梁殿,圓圓相交,最大程度上承重。整體可分為下部的寶座和其上的五座小塔,整座寶塔佈滿雕刻,十分精美。它的裝飾內容有大量的中國元素,如倣木結構的檐船鬥拱、瓦當滴水,雕刻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剔地起突,減地平钑技法。塔身被挑出的倣木石檐分隔為五層,每層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這些坐佛“千佛一面”,面部表情相同,都十分安詳,手部姿勢分為五種,迴圈往復。

  據統計,連同五座小塔上的佛像,整個金剛寶座共有1561尊坐佛,所以又被譽為“千佛之塔”。寶座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的石匾額。敕建,就是説是皇帝下令建的;成化九年,也就是1473年,到現在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券門兩側從上到下依次是大鵬金翅鳥、龍女、摩羯、飛羊、獅子和大象,這是密宗中六種以動物象徵組成的法相裝飾,有個文藝的名字——“六拏(音同‘拿’)具”。低下頭來,就會看到寶座最下層的須彌座四面刻有獅子、大象、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金剛杵等。

  石刻館後罩樓的《石破天驚——從石頭到石刻》展廳,有一組據説是北京地區現存時代最早的石刻文物。

  漢故幽州書佐秦君神道石柱及殘石闕,這組石刻文物是漢代墓前的物件,有1900多年(西元105年)的歷史。1964年在石景山區老山出土,共計17件,包括神道雙柱、雕螭雙礎、闕頂、柱形構件等。秦君神道石柱兩件,高2米多,石柱上半部浮雕兩隻極富動感的螭虎,柱額都有陽刻隸書: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這幾個字是最早採用陽刻方式刻成的,被書法界公認為漢代隸書的精品。

  秦君殘墓闕有一石柱,正面有刻石年代及工匠名,左側有記述建石闕緣由的長篇銘文,內容是烏還哺母,用烏鴉的反哺來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孝心,另幾件墓闕上浮雕門吏、朱雀青龍等,雕刻手法風格與漢代畫像石相同,題材多為神話傳説、奇禽異獸,人物故事反映了東漢時期人們的信仰和生活。秦君神道石柱及墓闕有1900多年(西元105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現存時代最早的石刻文物。

  “禹門魚變辭凡水,喬木鶯遷出故林。寄語至公堂裏客,莫教冰鑒負初心。”這首詩被刻在了一通石碑上,即乾隆禦制詩碑,該碑為漢白玉材質,造型為臥式,由4方刻石組成,其下有座。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親臨翰林院參加重修竣工大典,設宴款待了大學士、翰林等官員,之後順便視察了附近的貢院,感受到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之不易,於是有感而發,揮毫寫下了四首七言律詩。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倉鈞:“其實全詩的精華是‘寄語至公堂裏客,莫教冰鑒負初心。’至公堂是貢院的一處建築,考官們在這裡批閱試卷。乾隆皇帝語重心長地對至公堂裏的考官説,‘你們這些考官,掌握着考生的命運,你們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當初立下的遠大理想抱負,要始終保持冰清玉潔的操守。’”

  石刻坎坎,光陰如梭。石刻碑文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歷史中最重要的文化注腳和時代印記

  ,我們來到石刻藝術博物館尋古訪今,就是從那一道道印記中,找到中華文化的珍貴記憶,尋訪刻印在石板之上的文化脈絡,正如那初心碑中用來激勵官員的那一句“莫教冰鑒負初心”已經在歲月長河中不斷更新着釋義,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初心”。足可見得,文化有追溯,奮鬥無窮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植根於中華文華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歷史長河浩蕩,我們在時間的軸線上,把握住歷史、現實與未來;讓石刻文化定義我們歷史的坐標,在精神的維度中,把握住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與核心價值;讓歷史傳承記錄着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在世界的尺度上找到北京海淀的坐標,把握住文化的交鋒、交流與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讓我們在這裡用最深沉的文化自信講好最精彩的中國故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