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即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一周年。一年來,這處集合了自然之美、建築之美、文化之美的文化設施集群已成為“頂流”,成為市民游客出行清單裏的熱門選項。歲末回首,余香滿襟。這一年,“文化糧倉”星光璀璨,“森林書苑”書香雋永,“運河之舟”人流如織。這一年,持續充實供給、服務提質升級的三大文化建築,不僅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長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以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彰顯着全國文化中心的厚重底蘊與開創精神。
北京藝術中心
“文化糧倉”好戲不斷
近280場優質演出貫穿全年
冬日的夜色中,北京藝術中心點亮顆顆“繁星”,流暢簡潔的外觀線條與燈光貼合交融,宛若舞臺大幕悄然升起。昨晚,又一次,人潮向這裡匯聚而來,眼下,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正在進行首輪演出,這部未演先火、集結了國際一線主創藝術家的作品如縮影、如坐標,為“文化糧倉”的一年發展生動留痕。
一年前,北京藝術中心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中的重要一極,北京藝術中心依靠國家大劇院深厚的資源積累、獨特的區位優勢與運營理念,強勁拉動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事業掀開新篇章。據統計,一年來,北京藝術中心共上演近280場演出,接待觀眾人次近19萬——連臺好戲終於來到通州市民家門口,由此帶動的觀演熱潮一次次輻射全城、津冀二地乃至更遠地區,助力“演藝之都”東部迅速崛起一片廣受矚目的耀眼高地。
“以前,周末要看場好演出,往返路上至少要花兩個小時。”觀眾薛先生説。向來喜歡舞臺藝術的他,一年間已經攢下了厚厚一摞北京藝術中心的票根。整理這一年的難忘時刻,那些響噹噹的名字,薛先生如數家珍:鋼琴巨匠魯道夫·布赫賓德,聞名歐洲的維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芭蕾明星斯維特蘭娜·扎哈洛娃、羅伯特·波雷,爵士樂大師赫爾比·漢考克,華語音樂傳奇羅大佑……他們接連到訪,用音符與舞步繪就了北京藝術中心豐富多彩的演藝圖卷。
如今,音樂劇備受市場與年輕觀眾青睞。在北京藝術中心,多年“無緣”國家大劇院與城市副中心舞臺的優質音樂劇成為連接青年一代的重要發力點,從2024年9月開始,首發音樂劇《北上》、俄語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貓》、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密集亮相。2025年2月,經典原版音樂劇《雨中曲》重磅登臺,留下中國演出唯一一站的驚鴻一瞥。
錨定“現代性”的發展定位,北京藝術中心持續書寫、見證一座當代劇院如何與城市文化雙向賦能:坐落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北京藝術中心的露天劇場得天獨厚,從盛夏時節伴着蟲鳴微風的森林劇場版《仲夏夜之夢》,到中秋圓月下的聲聲吉他,靈動天成的自然環境助力演藝資源破圈走向更多人群。據悉,2024年,北京藝術中心共舉辦藝術普及活動約270場,場次與商業演出基本持平。
“預計到2027年,我們將逐步實現年度600場演出的預期規模。”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説。新歲將至,旅程再啟,開放多元、現代活躍的北京藝術中心,將繼續為“演藝之都”書寫新的動人華章。
北京城市圖書館
“森林書苑”匯智啟新
一年到館讀者超370萬人次
12月27日,北京城市圖書館迎來開館一周年的重要時刻。一份耀眼的成績單盤點2024年走過的足跡,北京市典籍博物館解鎖新場景,北京城市圖書館為讀者帶來一份豐厚的館慶大禮。
館慶當天,北京城市圖書館發佈一組耀眼數據:開館88天迎來100萬讀者;全年到館人次突破370萬;讀者年齡最小為0歲,最大為93歲,真正做到了服務全年齡段讀者;2430家媒體發佈報道43194次。
在過去的一年,北京城市圖書館全年舉辦“睿尋——公共藝術展”“城市音樂薈”“非遺零距離”“古韻今賞”等3400余場活動,線上線下惠及讀者1800萬人次;聯動京津冀推出非遺展、文旅展、少兒國風游園等活動;攜手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圖書館以“詩文中的大運河”為主題,漫游運河城市,重走運河之路。
2024年10月,北京城市圖書館從全球10個國家的16家圖書館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FLA)頒發的“2024年度公共圖書館獎”,這是中國首次榮獲此項世界公共圖書館界最高榮譽。
北京城市圖書館迎來一周年之際,館內新空間北京市典籍博物館正式開館,並迎來首批讀者。典籍博物館首展“汲古潤今 以文化城”——首都圖書館藏特色文獻展,分為載籍讀城、梨園賞萃、稗海擷英、典冊集珍四個板塊,共展出館藏特色珍貴文獻實物110余種。館慶當天,北京城市圖書館還推出多項惠民閱讀政策,其中包括持社保卡可無縫享受文獻借閱與預約等服務。
據介紹,新的一年,北京城市圖書館還將舉辦千場以上的新型閱讀活動。面向少兒讀者,“搖籃書香”活動內容即將升級,打造高品質的嬰幼兒閱讀指導,開啟新生兒閱讀的第一章。“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將以“文人筆下的大運河”為年度主題,融合文化交流與文旅元素策劃全新的漫游路線;“非遺零距離”“蕓林雅集”活動將圍繞運河沿線非遺、典籍文化、古代書房文化開展系列活動。“書林隱語”沉浸式閱讀活動將依託“北京中軸線”為主題的館藏資源,利用MR技術,讓讀者身臨數字化歷史場景中閱讀歷史。
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表示,新的一年,城圖將主動擁抱新理念、新技術、新需求,努力為人民群眾做好閱讀、融合、創新這“三件事”,不斷增加高品質閱讀供給,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質效,更好發揮知識傳播、文化教育、文化展示的功能,用一流的服務管理,讓讀者獲得一流的閱讀文化體驗。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運河之舟”奮楫揚帆
一年吸引觀眾超265萬人次
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迎來一週歲生日。開館一年來,“運河之舟”裏熱門大展輪番登場、精彩文化活動連臺,累計吸引觀眾超265萬人次。這艘“舟”還在奮楫揚帆,不斷創新形式講好大運河故事,讓八方來客滿載而歸。
過去一年裏,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共推出12場精彩展覽,中華文明穿越古今,“匯”入“運河之舟”。開館重磅展覽——“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中,1000余件(套)展品輔以巨型沙盤、紀錄影片和互動項目,生動還原大運河的發展演變歷史,娓娓講述大運河與北京的故事。為慶祝國際博物館日,京津冀三地博物館攜手亮寶,“燕趙乘春復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亮相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講述京津冀“文化一脈”的故事,展現千萬年來城市群佈局的發展過程。
2024年夏天,一場“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驚艷京城。青銅大立人像、戴冠縱目青銅面具、金面罩等百餘件明星文物匯聚展廳,帶領觀眾敲響古蜀之門,拂去歲月塵埃,感悟燦爛文明。明星展覽為“運河之舟”帶來超高人氣,3個多月的展期內,累計154萬人次打卡。此外,“齊白石在北京——紀念齊白石誕辰160周年特展”“五光十色——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顏色釉瓷器展”“不止運河——沉浸式體驗展”……一場場各具魅力的展覽,承載着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與未來,吸引四面八方的觀眾紛至遝來。
博物館不僅是展示空間,更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平臺。過去一年裏,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圍繞春節、“博物館月”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了234場文化活動,同時圍繞運河、非遺等五大主題,精心策劃了近50場社教活動和學術講座,吸引近數萬人次參與,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論壇、2024北京文化論壇“博物館——讓生活更美好”主題沙龍等一場場文化盛會在這裡舉辦,“城市會客廳”的作用充分展現。
文創是博物館文化的延伸,為京城“文博熱”增溫。過去一年裏,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文物及文化元素,設計開發了龍年主題系列、大運河文化系列等七大系列1000餘款文創産品。
2025年元旦、春節來臨之際,京津冀三地將聯手推出博物館裏過大年系列活動。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與三地其他博物館一起,為大眾營造充滿文化味兒的新春佳節。面向未來,“運河之舟”將以更開放、包容、創新的姿態,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高地,在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高倩 路艷霞 李祺瑤)